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報恩經畫卷
滿額折

報恩經畫卷

定  價:NT$ 2260 元
優惠價:902034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24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61 點

套書優惠

優惠價:90 51012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收錄敦煌的經變畫共8種,其中包括在全中國為孤例的經變。本書介紹的經變涉及孝道、行善積福、佛教戒律,又有詼諧生動的鬥法場面,以及為武則天稱帝造勢的大幅經變畫面。內容豐富而珍貴。

內容特點:
1. 收錄與孝行有關的報恩經、父母恩重經、目連變,與福報有關的福田經,與佛教戒律有關的戒律畫和梵網經,此外,還有與武則天稱帝有關的寶雨經,與俗講變文有關的勞度叉鬥聖變。畫面美麗,內容豐富多姿。
2. 透過和經變畫出現的時間及流行情況,分析由北朝到宋元1000年間的孝道、行善、守戒、民間信仰和娛樂等的起伏興替。
3. 由報恩各經、福田和戒律畫,充份見出儒佛合流、佛教信徒的守戒行善要求的歷史潮流,是中國思想研究的重要材料。
4. 勞度叉鬥聖變及目連變涉及變文、變相和戲曲的關係。勞度叉鬥法與西遊記鬥法如出一轍,目連變和宋以來影響極大的盂蘭節演目連戲的風氣有關,是中國俗文學和戲曲愛好者的寶貴參考圖像。
5. 寶雨經變全中國只有一幅,具見武則天托稱月光天子化身的真像,是見證唐代女主政治的罕有資料。

前言
敦煌石窟反映的倫理思想

本卷內容包括8個經變,即勞度叉鬥聖變、福田經變、報恩經變、父母恩重經變、目連變、寶雨經變、戒律變、梵網經變,分佈於敦煌石窟中的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五個廟石窟,涉及這些洞窟中的51個窟,64鋪壁畫。這些經變數量不一,多者幾十鋪,少者一二鋪,其中福田、寶雨、梵網等幾鋪經變是中國石窟寺中罕見的。它們面積大小不同,或為整壁通繪,或為一邊一角。據以繪畫的文獻不同,有經文,也有變文;有些經文是具有明顯傳統文化內容的疑偽經,或以這些經文改編、演繹的變文。它們的出現或是一定時期佛教思潮的反映,或與當時政治、思想領域的鬥爭有關,或是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的產物,揭示了不同時期佛教傳播的情況,在敦煌壁畫中有重要的位置。這些經變的主題思想不同,有的講佛弟子與外道鬥法,有的宣傳佛教戒律,但較多壁畫的主題都是弘揚佛教的報恩思想的,所以,本卷以《報恩經》冠名。

印度佛教與中國傳統的報恩思想有相同之處:父母有養育恩德,必須知恩報恩。印度佛教認為父、母的恩重是永遠無法報答的,供養父母可獲大功德,成大果報。報父母恩的唯一方法是向他們教導正法。中國傳統的報恩思想以孝道為中心,對父母恩德的回報,表現在孝道上。而祭祖又是孝道的重心。《禮記》曰:“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又曰:“孝子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而時也。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通過祭祖來尊親教孝,“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祭祖的根本意義就是為了生者。為甚麼那麼重視孝呢?《禮記》曰:“夫祭,教之本也;外則教之以尊君,內則教之孝其親”。這是說教忠必自教孝始,教孝則賴於祭祖。祭祖是養親的繼續,是孝行的基本。

印度佛教的報恩思想與中國傳統孝道有相近之處,因而一拍即合,形成了中國佛教的報恩思想,中國佛教報恩思想又結合了佛教本身的福田功德思想、因果報應思想。總之,融通儒家倫理道德思想,以孝道為核心,是中國佛教報恩思想區別於印度佛教報恩思想的根本特徵。然而佛教對父母的報恩之行,又非僅像傳統的侍奉及滿足父母;修福田、造功德,使父母能去惡行善、皈依三寶、奉持五戒、壽終之後生於天上,才是最大的報恩行為。

本卷的經變涉及以下幾類:

一類是宣揚孝道的。即報恩經變、父母恩重經變、目連變、福田經變。《報恩經》、《父母恩重經》、《盂蘭盆經》以及由《佛說盂蘭盆經》演繹而來的《目連變文》,都是宣傳忠孝、報恩思想的,揭示了佛教與中國倫理道德的關係,是佛教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附會、調和、融合儒家倫理的產物。《報恩經》宣傳的報恩思想,就是上報三寶(佛、法、僧)恩,中報君親恩,下報眾生恩。報恩經變就是根據歷史條件的需要,選繪了以忠孝、報恩思想為內容的經品畫。《佛說盂蘭盆經》、《父母恩重經》講孝道中的報恩之行,能使父母敬信三寶,奉持五戒,並在七月十五日,以盂蘭盆施佛及僧,能報父母恩。父母恩重經變描繪了父母的養育恩德和報恩之行。目連變描繪了地獄的種種恐怖,目連為報母親的哺育之恩,下地獄尋母,使傳統的孝道戰勝了佛教的輪迴報應。《福田經》翻譯時,中國思想領域正在爭論神滅和神不滅、因果報應和反因果報應(這實際上是佛教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論戰)。東晉慧遠將佛教因果報應思想與傳統的福罪報應、神明不滅思想結合,力圖完善道德架構。北周、隋代繪製的福田經變,就是這種因果報應、功德思想的反映。在佛法中“報恩福田”為三福田之一。酬報恩德,可得福報,即酬報三寶、父母、國王等恩,即可得福德、功德。佛為大福田,父母為最勝福田。禮敬三寶,飲食眾僧,造像寫經,廣施眾生,既是報恩之行,也是為己修福田。

一類是宣傳佛教戒律的。有戒律畫和梵網經變。《梵網經》是大乘菩薩戒的基本經典,其內容不同於小乘律,出家、在家均可受持,是中國漢地傳授大乘菩薩戒的主要典據。梵網經變在敦煌繪製,說明大乘菩薩戒在敦煌有重要位置。經文中的傳統倫理孝道思想,宣傳“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在中國佛教思想具有重要影響。

一類是佛弟子與外道鬥法的。敦煌石窟早期的勞度叉鬥聖變依據《賢愚經》繪製,由印度早期的《祇園圖記》演變而來。這一題材的出現,以及由須達佈金建精舍的主題向佛弟子與外道鬥法的主題轉變,與當時思想領域儒、釋、道三家爭奪主導權有關。歸義軍時期勞度叉鬥聖變再次大量出現,與這一時期從吐蕃手中收回河西的歷史事件有關,這表明佛教與政治的密切關係,依據《降魔變文》繪製,則揭示了佛經、變文、變相三者的關係。經變,亦稱變或變相,在敦煌莫高窟中就既有“報恩經變”的榜題,也有“報恩經變相”的榜題。敦煌壁畫中的經變,大多是依據佛經繪製,但也有少數依據由經文改編的變文繪製,如本卷的勞度叉鬥聖變、目連變。變相和變文為當時佛教宣傳的兩種方式,故不僅題材相同,且往往配合運用。勞度叉鬥聖變、目連變對中國文學、戲劇的發展產生了影響,為此後小說、戲劇創作所借鑑。

還有一類與政治有關。佛教在中國,常常出現王朝利用佛教和佛教依賴王權的現象。唐重譯、篡改《寶雨經》就是佛教附會政治,也是武則天利用佛經為稱帝造輿論。寶雨經變描繪菩薩拯救人間苦難的情景,武則天被打扮成菩薩的化身。

敦煌藝術到歸義軍時期雖已衰退,但是勞度叉鬥聖變和報恩經變在藝術表現上卻有很大的突破。勞度叉鬥聖變都是通壁的恢宏巨製,雖然根據變文繪製,但並不是簡單的圖解,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構圖藝術;並不是按照變文的敘事程序來安排,而是將變文的人物、情節打散重組,編到一個二維空間中;並且充分利用對稱、對比的藝術手法,將畫面的動與靜、人物的恐懼與鎮定結合,增強了畫面的觀賞性和趣味性;創作出情節曲折生動、性格突出、情趣幽默、喜劇意味濃郁的作品。在這一時期的敦煌壁畫中獨具一格,從題材到藝術均為衰退時期的敦煌壁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報恩經變的創新主要表現在構圖上,此題材以序品和4個經品畫為主,經品畫的故事性很強。在構圖上,正中繪說法圖,下部正中的序品是該經的經旨,起了點題的作用,經品畫分佈於四角,這一構圖將說法圖和經品畫有機結合,內容和形式高度統一,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壁畫。

勞度叉鬥聖變、報恩經變、父母恩重經變,從近代開始至今,研究日趨深入,學者從歷史、佛教、美術、文學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見解,開闊了人們的視野。福田經變、寶雨經變、戒律變、梵網經變、目連變的內容,80年代以來,才研究清楚,豐富了中國佛教史、美術史的寶庫。以往的研究有的著重畫面與經文、變文的對比考釋,或從藝術的角度研究,而忽視了這些題材出現、變化的歷史背景。有的則只是單一經變題材的研究,而不能將同類題材或宣傳同一思想的經變,進行歷史、佛教、美術的綜合研究。本卷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系統、綜合地研究這些經變,並將圖片資料彙集於一書,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考察,讓讀者可以看到印度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撞擊,以及印度佛教中國化、民族化的不同斷面。

目次

前言 敦煌石窟反映的倫理思想

第一章 勞度叉鬥聖變
序論 “祇園記圖”到“勞度叉鬥聖變”
第一節 北朝觀禪到唐初鬥法
第二節 晚唐的復興和創新
第三節 承襲晚唐 壁畫激增

第二章 福田經變

第三章 報恩經變(附父母恩重經變及目連變相)
序論 三經要義與儒佛合流
第一節 危城情結——陷吐蕃前的報恩經變
第二節 淪亡之思——吐蕃治下的報恩經變
第三節 回歸熱潮——歸義軍時期的報恩經變
第四節 父母恩重經變
第五節 目連變相

第四章 寶雨經變

第五章 梵網經變(附戒律變)
序論 梵網經及其經變
第一節 大乘菩薩戒與唐初戒律變
第二節 守戒活動與五代宋初梵網經變

附錄 敦煌石窟報恩經變分佈和各品統計表
圖版索引
敦煌石窟分佈圖
敦煌歷史年表

書摘/試閱

前言
敦煌石窟反映的倫理思想

本卷內容包括8個經變,即勞度叉鬥聖變、福田經變、報恩經變、父母恩重經變、目連變、寶雨經變、戒律變、梵網經變,分佈於敦煌石窟中的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五個廟石窟,涉及這些洞窟中的51個窟,64鋪壁畫。這些經變數量不一,多者幾十鋪,少者一二鋪,其中福田、寶雨、梵網等幾鋪經變是中國石窟寺中罕見的。它們面積大小不同,或為整壁通繪,或為一邊一角。據以繪畫的文獻不同,有經文,也有變文;有些經文是具有明顯傳統文化內容的疑偽經,或以這些經文改編、演繹的變文。它們的出現或是一定時期佛教思潮的反映,或與當時政治、思想領域的鬥爭有關,或是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的產物,揭示了不同時期佛教傳播的情況,在敦煌壁畫中有重要的位置。這些經變的主題思想不同,有的講佛弟子與外道鬥法,有的宣傳佛教戒律,但較多壁畫的主題都是弘揚佛教的報恩思想的,所以,本卷以《報恩經》冠名。

印度佛教與中國傳統的報恩思想有相同之處:父母有養育恩德,必須知恩報恩。印度佛教認為父、母的恩重是永遠無法報答的,供養父母可獲大功德,成大果報。報父母恩的唯一方法是向他們教導正法。中國傳統的報恩思想以孝道為中心,對父母恩德的回報,表現在孝道上。而祭祖又是孝道的重心。《禮記》曰:“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又曰:“孝子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而時也。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通過祭祖來尊親教孝,“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祭祖的根本意義就是為了生者。為甚麼那麼重視孝呢?《禮記》曰:“夫祭,教之本也;外則教之以尊君,內則教之孝其親”。這是說教忠必自教孝始,教孝則賴於祭祖。祭祖是養親的繼續,是孝行的基本。

印度佛教的報恩思想與中國傳統孝道有相近之處,因而一拍即合,形成了中國佛教的報恩思想,中國佛教報恩思想又結合了佛教本身的福田功德思想、因果報應思想。總之,融通儒家倫理道德思想,以孝道為核心,是中國佛教報恩思想區別於印度佛教報恩思想的根本特徵。然而佛教對父母的報恩之行,又非僅像傳統的侍奉及滿足父母;修福田、造功德,使父母能去惡行善、皈依三寶、奉持五戒、壽終之後生於天上,才是最大的報恩行為。

本卷的經變涉及以下幾類:

一類是宣揚孝道的。即報恩經變、父母恩重經變、目連變、福田經變。《報恩經》、《父母恩重經》、《盂蘭盆經》以及由《佛說盂蘭盆經》演繹而來的《目連變文》,都是宣傳忠孝、報恩思想的,揭示了佛教與中國倫理道德的關係,是佛教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附會、調和、融合儒家倫理的產物。《報恩經》宣傳的報恩思想,就是上報三寶(佛、法、僧)恩,中報君親恩,下報眾生恩。報恩經變就是根據歷史條件的需要,選繪了以忠孝、報恩思想為內容的經品畫。《佛說盂蘭盆經》、《父母恩重經》講孝道中的報恩之行,能使父母敬信三寶,奉持五戒,並在七月十五日,以盂蘭盆施佛及僧,能報父母恩。父母恩重經變描繪了父母的養育恩德和報恩之行。目連變描繪了地獄的種種恐怖,目連為報母親的哺育之恩,下地獄尋母,使傳統的孝道戰勝了佛教的輪迴報應。《福田經》翻譯時,中國思想領域正在爭論神滅和神不滅、因果報應和反因果報應(這實際上是佛教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論戰)。東晉慧遠將佛教因果報應思想與傳統的福罪報應、神明不滅思想結合,力圖完善道德架構。北周、隋代繪製的福田經變,就是這種因果報應、功德思想的反映。在佛法中“報恩福田”為三福田之一。酬報恩德,可得福報,即酬報三寶、父母、國王等恩,即可得福德、功德。佛為大福田,父母為最勝福田。禮敬三寶,飲食眾僧,造像寫經,廣施眾生,既是報恩之行,也是為己修福田。

一類是宣傳佛教戒律的。有戒律畫和梵網經變。《梵網經》是大乘菩薩戒的基本經典,其內容不同於小乘律,出家、在家均可受持,是中國漢地傳授大乘菩薩戒的主要典據。梵網經變在敦煌繪製,說明大乘菩薩戒在敦煌有重要位置。經文中的傳統倫理孝道思想,宣傳“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在中國佛教思想具有重要影響。

一類是佛弟子與外道鬥法的。敦煌石窟早期的勞度叉鬥聖變依據《賢愚經》繪製,由印度早期的《祇園圖記》演變而來。這一題材的出現,以及由須達佈金建精舍的主題向佛弟子與外道鬥法的主題轉變,與當時思想領域儒、釋、道三家爭奪主導權有關。歸義軍時期勞度叉鬥聖變再次大量出現,與這一時期從吐蕃手中收回河西的歷史事件有關,這表明佛教與政治的密切關係,依據《降魔變文》繪製,則揭示了佛經、變文、變相三者的關係。經變,亦稱變或變相,在敦煌莫高窟中就既有“報恩經變”的榜題,也有“報恩經變相”的榜題。敦煌壁畫中的經變,大多是依據佛經繪製,但也有少數依據由經文改編的變文繪製,如本卷的勞度叉鬥聖變、目連變。變相和變文為當時佛教宣傳的兩種方式,故不僅題材相同,且往往配合運用。勞度叉鬥聖變、目連變對中國文學、戲劇的發展產生了影響,為此後小說、戲劇創作所借鑑。

還有一類與政治有關。佛教在中國,常常出現王朝利用佛教和佛教依賴王權的現象。唐重譯、篡改《寶雨經》就是佛教附會政治,也是武則天利用佛經為稱帝造輿論。寶雨經變描繪菩薩拯救人間苦難的情景,武則天被打扮成菩薩的化身。

敦煌藝術到歸義軍時期雖已衰退,但是勞度叉鬥聖變和報恩經變在藝術表現上卻有很大的突破。勞度叉鬥聖變都是通壁的恢宏巨製,雖然根據變文繪製,但並不是簡單的圖解,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構圖藝術;並不是按照變文的敘事程序來安排,而是將變文的人物、情節打散重組,編到一個二維空間中;並且充分利用對稱、對比的藝術手法,將畫面的動與靜、人物的恐懼與鎮定結合,增強了畫面的觀賞性和趣味性;創作出情節曲折生動、性格突出、情趣幽默、喜劇意味濃郁的作品。在這一時期的敦煌壁畫中獨具一格,從題材到藝術均為衰退時期的敦煌壁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報恩經變的創新主要表現在構圖上,此題材以序品和4個經品畫為主,經品畫的故事性很強。在構圖上,正中繪說法圖,下部正中的序品是該經的經旨,起了點題的作用,經品畫分佈於四角,這一構圖將說法圖和經品畫有機結合,內容和形式高度統一,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壁畫。

勞度叉鬥聖變、報恩經變、父母恩重經變,從近代開始至今,研究日趨深入,學者從歷史、佛教、美術、文學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見解,開闊了人們的視野。福田經變、寶雨經變、戒律變、梵網經變、目連變的內容,80年代以來,才研究清楚,豐富了中國佛教史、美術史的寶庫。以往的研究有的著重畫面與經文、變文的對比考釋,或從藝術的角度研究,而忽視了這些題材出現、變化的歷史背景。有的則只是單一經變題材的研究,而不能將同類題材或宣傳同一思想的經變,進行歷史、佛教、美術的綜合研究。本卷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系統、綜合地研究這些經變,並將圖片資料彙集於一書,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考察,讓讀者可以看到印度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撞擊,以及印度佛教中國化、民族化的不同斷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034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