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當數學遇見文化
滿額折
當數學遇見文化
當數學遇見文化
當數學遇見文化
當數學遇見文化
當數學遇見文化
當數學遇見文化
當數學遇見文化
當數學遇見文化
當數學遇見文化
當數學遇見文化
當數學遇見文化
當數學遇見文化
當數學遇見文化
當數學遇見文化
當數學遇見文化

當數學遇見文化

定  價:NT$ 190 元
優惠價:79150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6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評

商品簡介

 飛揚講座:8/8(六) 下午2:00桃園縣政府文化局5樓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5月號書評推薦(點選可看書評)

當數學遇見文化 是誰影響了誰?

你知道嗎?
三次方程式的解法竟涉及醜聞?
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的全真道士也研究數學?
日本寺廟祈福的繪馬,曾經是用來發表數學研究的?

不同的文化,看見相同的數學!
發生穿越時空的數學交流?
阿拉伯人善於處理遺產問題?
希臘人不只會製造浪漫,更會欣賞數學?

本書作者群長期致力於數學教育,他們以極富啟發性的文字,結合歷史敘述的手法,以時間軸貫穿數學與數學家的故事。當中特別擷取幾篇具有代表性的專欄文章,希望藉此呈現數學vs.文化的所有面向。

內文除了觸及歷史文化脈絡與數學知識活動的相互影響之外,甚至提供一些至今仍有意義的數學知識,譬如「畢氏定理」的內容,它的古典證明具有永恆不朽的學習價值。透過一些具體實例的呈現,娓娓道出數學在不同的歷史文化中所呈現的多元面貌,為「數學是世界的語言」這句話做了最佳的詮釋,讓你看到數學不僅是加減乘除,更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

作者簡介

洪萬生
1949年生。美國紐約城市大學 (CUNY) 科學史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其教學和研究始終專注於數學史及其相關教學應用,故於1988年10月發行《HPM通訊》,迄今已一百多期。主持「台灣數學博物館」(http://museum.math.ntnu.edu.tw),利用網路,結合科普同好,分享國內外的數學普及活動之學術與教育資源。對於推廣數學普及讀物的書寫、出版、閱讀不遺餘力。他堅信:「循著歷史的軌跡介紹數學,這種進路是理解、深入體會數學的最佳途徑。」
英家銘
1974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博士候選人,師承洪萬生教授,專攻東亞數學史,並關注數學史融入數學教育的議題。曾任國中數學教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助教。他對歷史、哲學、語言等有廣泛的興趣,熱愛棒球與科幻,是兄弟象迷與 Star Trek 影迷。
蘇意雯
1968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博士。現任教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自從大學時代接觸數學史之後,便深深為數學的文化面向所吸引,在洪萬生教授及林福來教授的指導下,完成國內第一本討論數學史與數學教育之關連的博士論文。推廣數學普及著作的閱讀,與大朋友、小朋友分享更多元的數學觀,是過去、現在及未來一直努力的方向。
蘇惠玉
1970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現任臺北市西松高中數學教師。研究所時主修數學史,希望以更有效的方式將數學史的材料融入數學教學中。在教學和其相關工作之餘,喜愛閱讀文學作品、看電影和影集,特別喜歡日劇。
楊瓊茹
1978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現任屏東高中數學教師。喜歡與學生分享數學史人文面向中的智慧,希望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是一位對數學很有熱情的老師。在教學之餘,喜愛打羽球、閱讀歷史小說、科普著作。
劉柏宏
1963年生。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數學教育博士。現任教於國立勤益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為融合數學史於數學教學,喜歡接觸任何與數學相關的跨領域知識。近年致力於開發數學與科學通識課程教材,並探究相關的教育與社會議題。

本書各篇文章都曾刊載於《科學月刊》「在文化裡遇見數學」專欄。當初,我籌畫此一專欄時,很自然地聯想到已故的數學史家克萊恩(Morris Kline, 1908-1992)。1985年以前,我的科普數學的書寫方式,就常以他的著述為範本。我相信他的數學文化史取向,對於許多數學家或數學教師仍具吸引力。
克萊恩早期出版了相當博雅的《西方文化中的數學》(Mathematics in Western Culture)。該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克萊恩分別利用維納斯與奧古斯都大帝的大理石塑像來比喻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數理哲學觀點。至於畢卡索立體主義名畫「三個樂師」,則被克萊恩用以說明數學與繪畫藝術的密切關聯。此外,克萊恩還列舉了西方數學史的例證,強調數學與人文社會的互動關係。
本書企圖師法克萊恩的書寫方式,採用了歷史敘述的手法,以時間軸貫穿數學與數學家的故事,前後呼應,全書因而有了整體的結構。我們特別擷取幾篇具有代表性的專欄文章,希望藉此呈現數學vs.文化的所有面向。然而,內文除了觸及歷史文化脈絡與數學知識活動的相互影響之外,也希望提供一些至今仍具有意義的數學知識。歷史文化的脈絡意義,誠然一直在更新或改變,但數學知識卻歷久彌新,譬如「畢氏定理」的內容,甚至它的古典證明,也具有永恆不朽的學習價值。透過一些具體實例的呈現,我們希望可以更加「貼近」數學知識成長的歷史意義,從而凝聚出一致的科普數學書寫 (popular mathematics writing)的主張。
本書呈現給讀者的內容涵蓋了數學文明與數學文化交流,其範圍包含有埃及、希臘、阿拉伯,甚至是中國、韓國與日本,時間軸線大約從西元前18世紀到20世紀。
各篇文章都有清晰的主題。譬如說吧,〈古埃及文化中的數學〉介紹兩千多年前保存至今的紙莎草數學。〈劉徽的墓碑怎麼刻?〉指出劉徽注《九章算術》對於後世數學的影響。〈可蘭經裡的遺產〉說明回教徒如何將代數應用在遺產分配上。至於〈數學與宗教〉一文,我們則提及《射鵰英雄傳》中的全真教士對於數學甚至也有深厚的研究興趣。還有,在〈探索日本寺廟的繪馬數學〉中,我們發現日本寺廟祈福的繪馬,竟然在江戶時代是被用來發表數學研究成果。這些文章不僅點綴了數學知識的演化圖像,也幫助讀者欣賞數學文化的多元面貌。
本書內容不僅有歷史、文化、數學知識的演進,同時也包括超越時間、空間的正確可靠知識,因此,本書既可歸屬於數學史敘事,也積極呼應了科普數學的書寫需求。謹為序。

目次

古埃及文化中的數學 (前18—前16世紀)  英家銘




古希臘文化中的數學 (前6—前3世紀) 英家銘




數學與音樂的對話 (前6—17世紀)  劉柏宏 劉淑如




西方文化中的歐幾里得 (前4—18世紀) 英家銘




劉徽的墓碑怎麼刻?  (3世紀)  洪萬生




求一與占卜  (5—19世紀) 楊瓊茹




《可蘭經》裡的遺產 (7—9世紀)  蘇意雯




數學與宗教 (12—13世紀) 洪萬生




數學與「禮物交換」 (16世紀) 英家銘 蘇意雯




解析幾何的誕生故事之一 (15—17世紀) 蘇惠玉




解析幾何的誕生故事之二 (17世紀) 蘇惠玉




翦管術vs.天算頌 (17世紀) 楊瓊茹




數學與意識型態 (17—18世紀) 洪萬生




遺題承繼,串起中日代數史 (17世紀) 蘇意雯




探索日本寺廟的繪馬數學  (17—20世紀) 蘇意雯




 

書評

麗山 (2009/04/09 14:56 發表)
這本書是我們學校暑假的推薦閱讀書單。本來以為又是一本教我們怎麼增強數學功力的教科書,沒想到這本書竟是一本講數學與數學家的歷史故事!從這些故事中,我了解到許多數學知識的歷史典故以及文化意義,讓我在進行數學運算時更得心應手,因為我不僅僅是死背公式,而是真的了解這些運算的來龍去脈。我終於了解為什麼老師會推薦這本書給我們了!
數學白癡 (2009/03/26 17:25 發表)
自小就是數學白癡的我,上了高中自然是選擇了社會組,上了大學後更不用說,當然不會再碰數學。沒想到前幾天經過書店翻了翻這本書,竟然引起了我對數學的興趣!尤其是愛看金庸小說的讀者,一定不會對《射雕》中古靈精怪的黃蓉與瑛姑在解算數學的情節感到陌生,但你一定沒想到歷史上全真教的道士與數學研究有著這麼深的關係!如果能早些讀到這本書,或許我的數學就不會那麼爛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150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