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圍術期體溫調控與管理策略(簡體書)
滿額折

圍術期體溫調控與管理策略(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  價:NT$ 270 元
優惠價:8723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現代化手術室中,往往有很多先進的儀器設備 并沒有很好的發揮體溫監測與管理的 作用,麻醉醫師對圍術期體溫異常或意外低體溫沒有 重要的防范與處置策略,還有對體溫 管理不當所導致的患者病情變化認識不足。因此,在 圍術期加強體溫監測與管理不僅能及 時了解病情變化,而且有助于術中、術后、患者反應 的判斷及合并癥發生與否的確定,對 保證麻醉安全、降低術后并發癥具有重要意義。然而 ,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出版一本關于 圍術期體溫調控與管理方面的專著。

鄭宏、張源明主編的《圍術期體溫調控與管理策 略》包括8個章節,主要內容有:體溫生理與病理生理 、圍術期低溫及其管理策略、 圍術期高熱及其管理策略、人工控制性低溫、常用的 體溫監測方式、圍術期體溫保護措施、 圍術期體溫調控設備以及經典病例與討論。《圍術期 體溫調控與管理策略》不僅適用于麻醉科醫師,同時 也適用于外 科醫師、護士、醫學生等參考。

作者簡介

鄭宏,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導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專家、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現任新疆醫科大學麻醉系主任兼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主任,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常委,新疆醫學會麻醉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新疆麻醉質控中心主任、新疆臨床麻醉研究所所長、自治區輸血管理委員會主任。衛生部“國家麻醉學臨床重點專科”及“自治區麻醉學重點學科學科帶頭人,自治區《臨床麻醉學》精品課程負責人,教育部“高等院校臨床醫學教育委員會”委員,衛生部“中華醫學科技獎評審委員會”委員。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省部級重大科研專項7項。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新疆醫學科技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自治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獲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二、三等獎各1項。主編專著2部,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獲得國家實用新型技術專利3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以第一和責任作者發表SCI論著12篇及核心期刊論著60余篇。

名人/編輯推薦

《圍術期體溫調控與管理策略》不僅適用于麻醉科醫師,同時也適用于外科醫師、護士、醫學生等參考。

目次

第一章 體溫生理

第二章 圍術期低溫及其管理策略

第三章 圍術期高熱及其管理策略

第四章 圍術期體溫調控技術——人工控制性低溫

第五章 常用體溫監測方式

第六章 圍術期體溫保護措施

第七章 圍術期體溫調控設備

第八章 典型病例分析與討論

書摘/試閱



綜上所述,恒定的溫度范圍體現了動物體溫調節機制的完善、精確程度。體溫調節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機體常常動用多種功能系統參與體溫調節,因為恒定的體溫是內環境穩定的基礎條件。而體溫總是因內、外環境因素的變化而受到干擾,這些干擾通過溫度檢測裝置,即皮膚及機體深部的溫度感受器,將干擾信息反饋至體溫調節中樞。經過中樞的整合,再調整受控系統的活動,建立起當時條件下的體熱平衡,使體溫保持相對穩定。
二、溫度感受器與溫度覺
(一)溫度感受器
溫度感受器(tempeature receptor)是感受機體各個部位溫度變化的特殊結構。皮膚上存在有觸點、痛點、熱點和冷點。刺激這些點分別引起觸覺、痛覺、熱覺和冷覺。從這些點的分布來說,痛點最多,觸點次之,冷點再次之,熱點最少。以手部皮膚為例,冷點的密度為1~5/cm2,而熱點只有0.4/cm2,熱點和冷點分別相當于熱感受器和冷感受器所屬的感受野。
溫度感受器按其感受的刺激可分為冷感受器(cold receptor)和熱感受器(warm receptor)兩種。熱感受器只選擇性地對熱刺激發生反應,當皮膚溫度升高到32~45℃,能激活這類熱感受器,開始放電。冷感受器只選擇性地對冷刺激發生反應,引起這類冷感受器放電的皮膚溫度范圍較廣,在10~40℃之間。溫度感受器按其分布的部位又可分為外周溫度感受器(peripheral thermoreceptor)和中樞溫度感受器(central thermoreceptor)。
1.外周溫度感受器外周溫度感受器是存在于皮膚、黏膜和內臟中的對溫度變化敏感的游離神經末梢。體表和皮膚的冷、熱感受器都是游離神經末梢,分布在面部、舌、陰囊、四肢和軀干多毛和無毛部位。當局部溫度升高時,熱感受器興奮;反之,溫度降低時,冷感受器興奮。溫度感受器在皮膚呈點狀分布,冷感受器較多,大約是熱感受器的5~11倍。從記錄溫度感受器發放沖動可看到,溫覺感受器和冷覺感受器在28℃時發放沖動頻率最高,而溫覺感受器則在43℃時發放沖動頻率最高。當皮膚溫度偏離這兩個溫度時,兩種感受器發放沖動的頻率都逐漸下降。此外,溫度感受器對皮膚溫度變化速率更敏感。
皮膚溫度感受器感受皮膚溫度的變化,并引起溫度覺。皮膚溫度在30℃時使人產生冷覺,皮膚溫度在35℃左右則引起溫覺。皮膚的冷感受器數量較多,為熱感受器數量的4~10倍,這提示皮膚溫度感受器在體溫調節中主要是感受外界環境的冷刺激,防止體溫下降。不同皮膚區域的溫度信息輸入在體溫調節中的作用可以是不同的。
有實驗證據表明,內臟也有溫度感受器存在。在實驗中將電熱器固定于綿羊腹腔的腹面側面,觀察到當加熱至43~44℃時,動物的呼吸頻率和蒸發散熱迅速增加;加熱3~5分鐘后,動物開始喘息;在此同一時間內,靠近加熱器部位的皮膚溫度僅升高約1℃,其他部位的皮膚溫度無明顯改變;而從外部加熱靠近該內臟組織的皮膚區域,并不能改變動物的呼吸頻率和蒸發散熱。這一觀察結果表明,在綿羊腹腔內加熱時引起的體溫調節效應起源于被加熱的內臟,證明有內臟溫度感受器存在。說明內臟溫度升高可引起明顯的散熱反應。
2.中樞溫度感受器中樞溫度感受器是指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內的對溫度變化敏感的神經元。主要分布于脊髓、腦干網狀結構以及下丘腦等處用改變腦組織溫度的裝置(變溫管),對不麻醉或麻醉的兔、貓或犬等的下丘腦前部進行加溫或冷卻,發現在視前區一下丘腦前部(preopticanteriorhypothalamusPO/AH)加溫,可引起動物出現喘息和出汗等散熱反應,而局部冷卻則引起產熱量增加,說明PO/AH本身就可調節散熱和產熱這兩種相反的過程。用電生理方法記錄PO/AH中存在著熱敏神經元(warm—sensitiveneuron)和冷敏神經元(cold—sensitiveneuron)。前者的放電頻率隨局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后者的放電頻率則隨著腦組織的降溫而增加。實驗證明,局部腦組織溫度變動0.1℃,這兩種溫度敏感神經元的放電頻率就會反映出來,而且不出現適應現象。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