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自然的建築
滿額折

自然的建築

定  價:NT$ 250 元
優惠價:95238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自然的建築是連結【場所、素材和地球環境的幸福關係】的建築。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提出他的特殊觀點,透過具體實例探討水、石、竹、木、土、和紙等素材,建造他心目中的幸福建築。

「混凝土」這種素材與「二十世紀」這個時代,因性情相投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一種技術,覆蓋整個世界,把世界變成一體,這就是二十世紀的主題:國際主義與全球化,以此建立國家、都市與文化。在建築的領域內,有可能達到全球化的,恐怕只有混凝土。
那麼何謂自然素材呢?有人認為,混凝土也是自然素材。照邏輯來說,它的主要材料是砂、小石頭、鋼筋、水泥,而水泥則以石灰石為主要原料,所以,組合這些自然素材所造出來的混凝土,當然也是自然素材。是否屬於自然素材,並非問題的所在。事實上,自然與人工的界線頗為模糊。
所謂自然的建築,不是指用自然素材製作出來的建築,當然也不是在混凝土表面貼上自然素材的建築。所謂自然,是指「關係性」。自然的建築,意謂著將「場所」與「幸福」的關係結合在一起的建築。場所與建築的幸福婚姻,便會生出自然的建築。

作者簡介

隈研吾,日本建築大師,慣用竹子、木材、泥磚、石板、和紙等自然建材,建築風格散發日式和風與東方禪意,在業界被稱為「負建築」、「隈研吾流」。

1954年生於神奈川縣。1979年畢業自東京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班。1985-1986年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建築.都市計畫學系客座研究員。1990年在東京青山成立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2001-2008年任教於慶應大學科技科學系。2009年開始擔任東京大學教授。

知名作品有「龜老山展望台」(1995)、「水/玻璃」(1995,AIA獎)、「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1995)、「森舞台/宮城縣登米町傳統藝能傳承館」(1997,日本建築學會賞)、「石之美術館」(2001,國際石材建築大獎)、「馬頭町廣重美術館」(2001,Murano Prize)。近期作品有「長城下的公社/竹屋」(2002,北京),「長崎縣立美術館」(2005,長崎)、「三多利美術館」(2007,東京)。目前於中國及歐洲仍有許多建案進行中。近十年更一手囊括JCD、日本AIJ獎、美國AIA、全球創新建築獎、芬蘭Spirit of Nature Wood Architecture、法國Energy Performance + Architecture Award等國際大獎。著作有:《十宅論》、《再見.後現代》、《建築的慾望之死》、《負建築》等。

目次

謝英俊推薦序:關係性/OS(操作做模式Operation System)——「自然建築」的書寫
謝宗哲推薦序:形式的消去/物質(素材)的發掘與交往──建築家隈研吾的自然建築之路

序章 何謂二十世紀

1. 流動的水:朝向水平,然後朝向粒子
2. 石頭美術館:切斷的修復
3. 直藏廣場:和大地相互融合的建築
4. 廣重美術館:萊特與印象派的重疊的空間
5. 竹:萬里長城的冒險
6. 安養寺:土牆的民主化
7. 龜老山展望台:大自然與人工的界線
8. 和紙:薄壁的極致

終章 自然的建築是永續的嗎?
後記

書摘/試閱

序章 何謂二十世紀

「所謂二十世紀,是個什麼樣的時代?」如果有人問起這個問題,諸位將怎樣回答呢?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混凝土的時代。」
混凝土這種素材與二十世紀這個時代,因性情相投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不單是緊密地結合而已,混凝土這種素材,還建立了二十世紀的都市,創建了國家,創造了文化。同時,今天我們正生活在它的產物之上。二十世紀的主題是,國際主義與全球化。以一種技術,覆蓋整個世界,把世界變成一體,這便是這個時代的主題。雖然物流、通訊、廣播在所有的領域中,都已達成全球化,可是,在建築、都市的領域內,有可能達到全球化的,恐怕只有混凝土這種素材了。
首先,混凝土無須選擇場所。將薄薄的木板組立起來,做成型範,像此種程度的技術,世界各地都有,而且組成混凝土材料的砂、石頭、水泥、鋼筋,在世界各地都很容易取得。在型範裡,安放好鋼筋,然後把砂、石頭、水泥灌進去,就是這樣而已。固然鋼骨建築也是二十世紀的產物,但比起混凝土建築,它是一種難易度相差甚遠的高度技術。
在過去的歷史上,不曾存在過任何比混凝土更普遍的(全球的)建築技術。因此,一九五○年代,柯比意在印度大平原的昌迪迦爾這個地方,建造新都市的時候,他自由自在地操縱混凝土,完成了彷彿飄浮在空中的巨大雕刻一樣的、自由的造形〔圖1〕;一九七○年代,路易士‧康在達卡建造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國會會議廳〔圖2〕時,也選擇了混凝土,而建造出類似古代遺跡樣式的建築物。談到我們日本的丹下健三,他的大部分作品,例如,以香川縣縣政府辦公廳〔圖3〕為首的、讓人們聯想起日本傳統木結構建築的,也是用混凝土建造而成的。雖然他們都是尊敬區域文化、尊重當地風土的偉大建築家,可是,他們並不選擇石造、鋼骨造、木造,當然也不採用當地自古傳承下來的施工方法。

混凝土的自由度

這個素材不光具有無須選擇場所的普遍性之外,還有任何造形都可能做得出來的另一個普遍性,換言之,就是擁有自由。只要改變型範的作法,便可以自由地做出任何的曲面,當然,製作直線狀的、尖銳的骨架也很容易。
因此,剛開始學習建築的學生,特別喜歡混凝土。描繪出自己想做的形狀之輪廓線,如果在這個線的內側,塞滿混凝土的話,大體上,可以達到與設計圖的一致性。倘若是想畫鋼骨造或木造的設計圖,這樣的作法是行不通的。而且還會遭到老師「接頭是什麼樣子的,該不會裝不進去吧」或者「這樣一來,風或是蟲不是會逐漸從材料與材料之間的縫隙鑽進來嗎」之類的斥責。遺憾的是,這樣的教師,其實本身也不會畫鋼骨造和木造的設計圖。就這樣,混凝土成為出類拔萃的「容易的建築」。
而且,除了形狀的自由之外,還附帶了表層的自由。假如想建造外觀豪華、看起來好像花了很多錢的建築物時,在混凝土的上面,貼上薄石片就可以了。喜歡高科技感、未來風,則貼上銀色耀眼的鋁板即可。想以自然派、環保派自居的時候,一邊貼上木頭面板,一邊再塗上矽璪土即可。
這些不僅是學生畫設計圖的故事,也是實際建築施工的情形。圍繞我們四周的建築物,幾乎都是這麼做的,亦即在混凝土上做了各式各樣的裝飾而完成的。混凝土很堅固,不管在上面安裝什麼,它都是最容易的素材。而且裝飾附著性如此優異的材料,是在其他東西是見不到的。在此意義上,由於混凝土是最為普遍的材料,所以對於所有的設計、所有的風格,它都應付得來,而且從低成本的東西到高級建築,即是對於一切的等級、成本,混凝土都能以匹配的裝飾,做出精彩的對應。
這個施工方法,酷似於電腦繪圖中最流行的技法──紋理貼圖。用電腦繪圖來描繪建築時,我們首先從模型製作的作業開始。將矩形、球、環形等物體的形狀輸入,是為模型製作。一旦型態輸入完畢,接著,在上面貼上紋理。貼上「大理石」或裝上「杉木面板」紋理的這種作業,稱為紋理貼圖。由於實際的建築施工方法,就像是紋理貼圖化,所以,即使在電腦上,這個描繪方法也變成了主流。進一步說,即使在我們的腦中,「建築=混凝土+裝飾」這個孤伶伶的公式,也逐漸顯現其威力來。
混凝土不但具有如此壓倒性的普遍性,而且還是一種非常厲害的建築素材,它抗地震、抗火災,也不被蟲咬。因此,這種萬能素材,在二十世紀不普及是說不過去的。所謂普遍性,意謂著無須選擇場所,此外,也不必選擇建築的風味(從單純的東西到裝飾繁複的東西)、類別(從住宅到辦公室),而且也應付得了任何的成本。
不過,無須選擇場所這件事,反過來說,由於混凝土這樣的技術以及隱藏在這個技術裡的單一哲學,把所有的場所都同一化了。此外,所謂場所,不外乎是大自然的別名。多樣化的場所,多樣化的大自然,卻遭受混凝土的單一技術力之破壞。此外,所謂不必選擇風味、種別、成本這件事,反過來說,其實在多樣化的表面妝扮之下,隱藏著只是混凝土單一的、不可動搖的本質。如此一來,不只失去了大自然的多樣性,同時也失去了建築的多樣性。所謂二十世紀,就是這麼孤獨的時代。
再者,有關混凝土的「強度」以及「強度」的本質,這一點我們必須更注意,並且看清它。混凝土會突然間變硬,但在此之前,是稀稀的、形狀不定的液體,卻在某個瞬間,突然轉變成令人無法想像的堅硬又強固的物質。從那瞬間開始,再也不能回復原狀了。混凝土的時間,屬於非連續性的時間,而木造建築的時間,可以拿來與它做個對照。在木造建築方面,不存在有如混凝土的時間一般地「特別的時間點」,它會隨著生活的變化,或者因應部分材料的劣化,可以一點一點地修理,一點一點地換新,一點一點地變化下去。
若以逆向思考的話,二十世紀的人類追求的是,有如混凝土一般的不連續時間。因此,在將形狀不定的東西予以固定方面,燃起莫大的熱情。譬如,二十世紀的人類,在為核心家族建造住宅方面,投注了極大的心力。維持二十世紀經濟發展的,乃是對於「購屋」的願望。當過去的地緣、血緣關係崩壞後,近代家族這個孤立的單位,從二十世紀開始,在大海中漂流。針對近代家族這種既不確定又不安定的存在,為了給予它某些確實又固定的形狀,甚至他們利用住宅貸款所借來的一大筆錢,建造一個住宅,企圖把家族「固定」住。或者,藉著將人們收容在混凝土公寓之類的堅硬容器內,將不安定的存在「固定」住。換句話說,利用混凝土這種硬梆梆的東西,試圖把因地緣、血緣崩壞所造成的不安定的自己,再一次穩固下來。
同樣地,無論是國家或自治體等所有的共同體,的確有此打算,想藉由混凝土帶來的固定化與明確的「形狀」的方式,來消除那份存在的不安定感。而所謂「箱物」,便成為因此而做成的、堅硬的建築物之別名。由此可見,針對那些人的要求,混凝土應是最適合的素材吧。
但事實上,靠著表面的固定化,亦無法拯救不安定的東西。不安定之物,最為需要的是,應該是柔軟性。固定化只是對於不安定之物再加上了不自然的手鐐腳銬而已。或者,因混凝土所造成的固定化,對於早就誰也不需要的、做為一種無用的存在之共同體,更是不必要的支出。所謂混凝土,正是逐漸消失的不安定之物的、臨終的叫聲。

看不穿的混凝土

還有更糟糕的是,這個應該是「強固」的混凝土,實際上,卻極為脆弱。應該是強固的混凝土,即使讓人覺得似乎恆久不變,但經過數十年之後,竟化作最不容易處理、最頑強的產業廢棄物。而它劣化的情況,從表面又很難看出,這一點更是個大問題。即使內部的鋼筋已經腐蝕,或者混凝土已失去了本身的強度,但從表面並無法窺知。無論是木頭還是紙,時間一久,必然受損。雖然受損,眼睛可以看得很真確,只要替換受損之處,便能夠使建築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如果按照這個方式去做,木造建築的時間,有可能不斷地延續下去。倘若有一點點觀察力以及在勤勉地修補受損部分的小小照顧之下,木造建築的時間,將會頑強地、沒有盡頭地繼續流動。相反地,令人害怕的是,我們看不到混凝土的內部,由於看不見,人們假設它擁有著在實際以上的壓倒性強度,同時期待它具有超越的力量,足以把不安定固定下來。
混凝土的本質就在於看不見內部,而且,在它之上可以毫無困難地抹上各種化妝品。反正原本就看不見內部,不管在它上面重疊什麼,甚至就算把它做成不透明,而不透明的本質還是不變的。所以,感覺麻痺了,上妝也日常化了。
相反地,在透明的玻璃上,塗抹上化妝,則令人猶豫。這是人類普遍的心理。日本傳統的木造建築,就像是那一類的透明建築,而支撐建築的結構體(柱子)至少是露出在外的。直到最後的最後為止,都被暴露在外,而這個直接暴露的樣子,被當作最後的收尾工程。隱蔽一事,被視為一種罪惡。
因此,在混凝土建築中,縱然盛行著未放入必要之鋼筋的偽裝,一點也沒什麼不可思議的。所謂偽裝,乃是混凝土的不透明本質的歸宿。在二十世紀的日本的封閉社會中,固有的、將官僚置於頂點的、令人窒息的規律,勉勉強強抑制了這類的不正行為。可是,隨著社會的脫領域化之進展,如果封閉社會的規律逐漸鬆弛,首先,混凝土這種不可見的存在,在它深處的黑暗,將會成為狙擊的目標。因為從表面什麼也看不到,即使發生了什麼,並非不可思議。偽裝者以混凝土的黑暗做為目標,在某個意義上,是必然的。
說起混凝土,它是個容許表象與實質分裂的東西。全憑外在裝飾,而不必與內容有任何關係,這是因為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表象化。因此,貼上石頭,便能表現權力與財富,當貼上鋁和玻璃,又可表現科學技術與輕快的未來,而貼上木材與矽藻土,連表現「自然」,也是十分可能的。對於重視表象,表象與實質兩相分裂的二十世紀而言,最適合這個時代的素材,正是混凝土。

何謂自然素材

某些人認為,混凝土也是自然素材。照邏輯來說,它的主要材料是,砂、小石頭、鋼筋、水泥,而水泥則以石灰石為主要原料,所以,組合這些自然素材所造出來的混凝土,當然也是自然素材。是否屬於自然素材,並非問題的所在。事實上,自然與人工的界線頗為模糊。即使塑膠類的石油製品,原本也是以從某種生物改變形態而形成的石油這種存在地底下的物質做為原料,如果以加工的有無,作為判別自然與人工的依據,那麼,今天,不經人手的素材,是幾乎不存在的。
自然素材與否,它的界線極為模糊,而安於這種劃界線的行為上,是行不通的。從劃線中,什麼也沒產生出來。劃界線,也沒讓什麼正當化。我們必須超越劃線這種事情。所謂自然的建築,不是指用自然素材製作出來的建築,當然也不是意謂著,只在混凝土表面貼上自然素材的建築。
某個東西,當它所在的場所與幸福的關係連結在一起時,我們會感覺那個東西是自然的。所謂自然,是指關係性。而所謂自然的建築,意謂著將場所與幸福的關係結合在一起的建築。場所與建築的幸福婚姻,便會生出自然的建築。
那麼,幸福的關係指的什麼呢?有人將它定義為,與場所的景觀相融合,即是幸福的關係。不過,這個定義,依然被以建築為表象來掌握的建築觀所採用。當以場所做為表象來掌握時,場所被以景觀之名來稱呼。試圖調和被當作表象的建築與景觀這個表象的想法,簡言之,只不過是從局外人的角度評論建築和景觀之旁觀者的議論罷了。當作為表象而想掌握建築時,我們從場所脫離,受到視覺和語言的束縛,而漂盪在場所這個具體的、真實的存在上。採用在混凝土上貼上裝飾這樣的方法,來操作表象,要想創造出多少「與景觀調和的建築」都可以。當我注意到表象操作的並無效果時,我知道了景觀論本身的不充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238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