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李嘉誠傳:抉擇(簡體書)
滿額折

李嘉誠傳:抉擇(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9.8 元
定  價:NT$ 239 元
優惠價:8720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著是《李嘉誠傳》的第二部,描述了李嘉誠崛起之後,其旗下的港口、電訊、石油、房地產等企業在不斷的壯大。此時的李嘉誠卻將許多精力放到了教育、醫療等領域,李嘉誠基金會、汕頭大學、長江商學院……
也許正如李嘉誠所說:“人的一生,不過是一個匆匆過客。生命對於人只有一次,我認為在我有生之年,如果能在人世間留下一些可稱之為痕跡的東西,能為人類做出點貢獻,那麼,不論將來的結局如何,我便死而無憾。”這正是李嘉誠的抉擇。希望讀者在熟悉李嘉誠在商場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之餘,也能瞭解其在醫療、教育領域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

作者簡介

李忠海曾就讀蘭州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西北大學﹑暨南大學,先後修讀歷史學﹑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學﹑漢語語言學等專業,獲西北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與暨南大學漢語語言學博士文憑。移居香港後,先後任教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與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名人/編輯推薦

“不願改變的人只能等待運氣,懂得掌握時機的人便能創造機會;幸運只會降臨在有世界觀、膽大心細、敢於接受挑戰但能謹慎行事的人身上。”

“我們參與某一行業時,市場上往往都已是強手如林,我們居於老二、老六甚至更後的位置。究竟如何使老六變第一呢?關鍵是要抓住發展的時機。而要做到這一點,在時機到來之前,就必須掌握準確的資料和最新資訊。”

“中國古老的生意人有句話,“未購先想賣”,這就是我的想法。當我購入一件東西,會做最壞的打算,這是我在99% 的交易前做的事情,而只有1% 的時間,是想會賺多少錢。”

“作為一個龐大企業集團的領導人,你一定要在企業內部打下一個堅定的基礎。未攻之前,一定先要守,每一個政策實施之前都必須做到這一點。當我著手進攻的時候,我要確信有超過百分之一百的能力。換句話說,即使本來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儲足二百的力量才去攻,而不是隨便去賭一賭。”
——李嘉誠

目次

第一章 我的第三個兒子
最重要的事情 007
李嘉誠基金會 010
長江新里程計畫 015
錢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費 023
寧養醫療 027
醫療扶貧 032

第二章 對怡和“情有獨鍾”
“皇冠明珠”——怡和置地 045
“連環船”策略 047
怡和遷冊 050
B股風波 054
兩大財團的博弈 056
不是怕輸,而是輸不起 061

第三章 超越生命的承諾
一個想法 073
鄧小平的讚賞 078
事必躬親 081
教育情結 089
鼓舞生命的力量 093
執著 096
終其一生也要綻放生命光彩 100

第四章 攻佔碼頭
九號集裝箱碼頭 107
屯門碼頭 113
港珠澳大橋 118
困擾 123
塵埃落定 127
一石二鳥 131
第五章 全球擴張
步步為營 137
連線成片 139
巴拿馬事件 144
無風起浪 151
折翼 153
試水以色列市場 156

第六章 染指電訊業
左手電話右手電視 164
滾雪球 167
上市 170
拓展大陸市場 176
收購環球電訊 179
業務全球化 183
環電私有化 187

第七章 拿下赫斯基
增持赫斯基 194
非議與收穫 197
管理 201
發展 204
關於退休 209
領悟 212
見解 217

第八章 開發內地地產
東方廣場 226
周凱旋 230
水土不服? 236
主題公園 238
波折 240
“烏托邦”——世界匯金網 243
逸翠園事件 247

第 九 章 佈局內地港口
特批控股 256
第二次合作 260
先入為主 268
又遇老對手 272
取惠州,戰廈門 275
深圳港 278

第 十 章 弄潮黃浦
紛爭 286
分歧 292
雨過天晴 302
南熱北冷 310
寧波港 313

第十一章 “我所做的都是我認為對國家、民族有利的”
賺錢的意義 321
兩見鄧小平 322
長江學者獎勵計畫 325
核心價值 329
生命在於付出 336
參考書目 342

書摘/試閱

“連環船”策略
20世紀80年代初,市場上有關華資大亨收購置地的傳言甚囂塵上,有說李嘉誠正在收集置地股票,有說李嘉誠正與包玉剛聯手挑戰置地,甚至宣稱華資大戶將直接收購市值僅四十多億港元的怡和,透過怡和控制置地,更有甚者,稱中國共產黨正調動有限資金,透過華資併吞怡和。種種傳聞,街談巷議,不一而足。立于危牆之下的怡和寢食不安,抓耳撓腮,苦苦思索著破解困局之錦囊妙計。
當時,怡和及置地確實形勢不妙,怡和尚在海外的經營中苦苦掙扎,盈利停滯不前,大股東凱瑟克家族僅持有約一成怡和股權,而怡和及怡和證券僅持有置地兩成左右股權,置地股價大幅低於其資產淨值,正是理想的捕獵目標,更重要的是,大舉海外擴張的怡置負債累累,分身乏力,有心無力。
面對危局,怡和主席紐璧堅斷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強對怡和及置地的控制權:首先,於1980年9月5日,怡和以價值11.95億港元的資產,購入置地發行的約6400萬股新股,轉移的資產包括銅鑼灣世界貿易中心五成權益及3300萬股會德豐股票。交易完成後,怡和持有置地的股權由20%大幅增至27.8%,成為置地大股東。有跡象顯示,當時華資財團並未就此罷手休兵,轉而將目標轉向怡和。為捍衛怡和權益,同年10月29日,怡和宣佈發行2500萬股新股予置地,收取置地約7.6億港元現金。在此之前,置地又從股市購入怡和已發行股本的5%。11月3日,怡和再以現金在股市購入置地7800萬股股票,使它持有的置地股權增加到約40%。
到1980年年底,怡和宣佈,怡和及其附屬公司怡和證券已持有40%的置地股權,而置地亦持有怡和約38%的股權,形成所謂“鐵三角”或“連環船”資產互控結構。這一策略可說是怡和主席紐璧堅任期內自視為保守穩妥的最矚目、 亦最具爭議性的傑作。透過怡和與置地互相持有對方約四成控股權,怡和、置地兩公司的控股權表面上看來可謂固若金湯,巋然不動,令覬覦已久的華資大亨難越雷池一步。
因為,任何一個挑戰者,所面對的絕不是怡和與置地40%的控股權,必須考慮另外60%的股權中至少20%的股權。也就是說,可能面對的是60%的股權,知難而退,唯一的選擇就是敬而遠之,放棄挑戰。
表面上看,“連環船”策略固若金湯,但是,破綻依然隱藏其中。這就如《三國演義》中的赤壁大戰,老奸巨猾的曹操被火燒連環船一樣。
1983年3月,香港政府宣佈修訂收購及合併條例,將上市公司“控股權”的定義從過去的51%修訂為35%,規定持有35%的大股東可在一年以內增加持有量至45%,如超過此數便要提出全面收購;非大股東一旦吸入一家公司35%的股權便要公開提出全面收購。控股權定義修訂,此舉有意無意間配合了怡置互控的“連環船”策略,外界覬覦一家公司控制權的困難陡然增大,至少令凱瑟克家族大大松了一口氣。至於港英當局如此修例,是否完全為自家人怡置發展考慮,已無從查證,後人只能說是瓜田李下而已。
踏入20世紀80年代,尤其在鞏固了集團控制權之後,怡置系似乎重振對香港前景的信心,尤其是置地,在常務董事兼總經理鮑富達(Bedford)的主持下,投資策略做180度的大轉變,罔顧當時香港地產繁榮時期已出現的一系列不利不明朗因素,大肆擴張,從一名保守、穩健的地產投資商迅速轉變成一名活躍、 冒進﹑激進的地產發展商,成了香港地產界的超級“大好友”,在多次地皮拍賣會上,都是出價最為勇猛的一位地產商。
置地不但成為當時香港地產界的“超級大好友”,而且迅速膨脹成一家業務遍及地產投資與發展、酒店、零售貿易、電訊、電力供應等多元化的綜合性企業集團。這種投資策略的急劇轉變,充分反映出怡和高層在九龍倉一役受挫後,受包玉剛﹑李嘉誠看中地產的經營策略之啟發與壓力,試圖將置地扶植成一家超級“大行”,與華資大亨一決雌雄的勃勃野心。
這期間,置地的盈利確實也大幅增長,1980年度因出售金門大廈及九龍倉股票,置地盈利高達6.1億港元,比1979年度增長一倍,1981年度置地盈利增至14.3億港元,再比1980年度增長逾一倍。其中,來自物業銷售的利潤首次超過了租金收入。要知道,堅持穩健發展的置地,長期以來都頑固堅持一個發展策略,那就是蓋樓大部分收租,小部分出售,就像香港許多投資保守的師奶一樣,有物業在手,有租金回籠,萬無一失,睡覺也安穩。
事實上,自1981年下半年開始,世界性經濟衰退已令香港經濟不景氣,港元貶值,內部消費萎縮,公司利潤下降,再加上香港前途問題逐漸提上議事日程,種種不穩定因素已相繼浮現,香港可謂內外交困,前路渺茫。
其時,香港地產市道經過七、八年的節節攀升,已達巔峰狀態,正所謂高處不勝寒,基礎異常脆弱,前景相當危險,運作漸趨困難。然而,怡和主席紐璧堅與置地常務董事兼總經理鮑富達當時對香港經濟前景仍然相當樂觀,對置地在香港地產業的影響力過於自信,對港英當局在香港的影響力充滿信心,對大英帝國主導未來香港非常自負,完全陶醉于集團業績連年向好的輝煌中,迫切希望利用這段時期充分擴張,趁熱打鐵,以彌補九龍倉一役的損失。
這時,怡和內部的權力鬥爭已轉趨表面化,其結果更加速了兩人的輕率、 冒進。在對待1982年9月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訪華問題上,紐、鮑近乎天真地相信有機會透過續約方式解決香港前途問題,至少北京會不得不做出讓步,接受英國人的主權換治權的模式,這種近似賭博式的政治心態導致了置地日後的嚴重財政危機。其實,英國玩政治,如同小孩擺家家,不裂也會顛,哪裡是共產黨的對手,從怡置兩位大班的如此天真幼稚,就可以看出其中之端倪。
當時,《信報》資深股評家思聰就曾警告,置地盲目擴張的危險性,一旦中英雙方會談不理想,置地擴張政策的後果便可想而知。
1982年9月,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挾馬爾維納斯群島一役大勝之餘威,趾高氣揚地踏上了北京之旅,天真地提出了以主權換治權的建議,遭到鄧小平毫不留情的嚴詞拒絕。稍後,中國政府即斷然宣佈將在1997年如期收回香港主權。這一系列消息傳至香港,早已疲憊不堪的股市、樓市應聲下跌。
香港前景山重水複,茫然若失。此時此刻,甚至無人敢問路在何方?面對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怡置大班目瞪口呆,舉止無措,怎麼辦?
1988年,置地首次出現高達15.83億港元的巨額虧損(包括出售物業虧損、 聯營公司虧損及利息支付),該年度置地除稅後盈利僅1.68億港元,比1982年度的8.14億港元大幅減少八成。總債務則急增至150.7億港元,其中長期債務133.53億港元,短期債務23.17億港元,債務比率(借貸總額與總資產的比值)從1982年的26%急升到1983年的56%,置地成為香港最大的負債公司,地王轉瞬之間變為“債王”。
在這風雨變幻莫測的政治敏感歲月,精明的李嘉誠再度表現出過人的智慧與膽識,一方面對政治現實表現出慣有的冷靜與沉默。另一方面,繼續發揮其人棄我取的傳統策略,暗中大肆收購廉價物業資產。即便是在非要表白的場合,李嘉誠也是套話接著官話,不偏不倚,堅持長和系根在香港,對香港前途充滿信心。
正如置地在1983年度業績報告書中所說:無論是1983年,還是1984年,對置地來說,都是一個困難的年度。這時,怡和與置地互控的“連環船”策略,其弊端已完全暴露:怡置互控對方四成股權,不但導致大量資金被凍結、債臺高築、削弱了整個集團運用資金的能力,而且在地產、股市低潮中形成互相拖累的局面。最重要的是,互相牽制,難以分身;左右為難,欲罷不得;瞻前顧後,應變困難。1983年置地嚴重虧損,令怡和業績亦大幅倒退,純利劇減八成。怡和與置地均處於危城苦守的困局,風雨飄搖,叫苦不迭。

兩見鄧小平
李嘉誠深情回憶起與鄧小平的兩次單獨會面。李嘉誠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有多次機會面見鄧小平。
李嘉誠印象最深刻的,是1986年6月20日和1990年1月18日,鄧小平先後兩次的單獨會見。其中第二次單獨會見,是在鄧小平1989年引退之後,當時他已很少出席公開場合或會見客人,更顯非同一般。
在李嘉誠的心目中,鄧小平是一位有創見、有遠見,愛國愛民的一代偉人。
李嘉誠感觸地說:
我和鄧小平先生見過多次面,坐下來交談了兩次。他給我的印象是一位實事求是的人,對許多事情都有很好的創見,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偉人。
1986年6月20日,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了李嘉誠。鄧小平對李嘉誠捐款興辦汕頭大學的行為表示高度嘉許。他對李嘉誠說:“你資助教育事業這件事,很值得讚賞,因為教育是一個薄弱環節,很需要支援。你對國家提供的幫助是扎扎實實的,全國十億人民都會感謝你對國家的貢獻。”
李嘉誠說:“汕頭大學的事情,是自己最關心的事情,我把他看得比任何一項投資都更重要。將來中國的四化建設能不能搞好,最關鍵的是人才問題。”鄧小平接著這個話題說道:“教育是立國之本,我們過去在上面欠的賬太多,應該用更多的投入補回來。”
李嘉誠表示,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將繼續支援內地的教育和衛生事業。借此機會,李嘉誠誠懇希望國家能夠允許汕頭大學辦得更開放一些,在辦學方針政策上,學校應該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鄧小平說:“我同意你更開放一些的觀點。何東昌(時任國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同志對你的意見都同意,都贊成可以更開放一些。可以聘請外國教授來任教。”鄧小平還強調,汕頭大學要辦好,國家教育委員會可以從全國調一些好的教師去,保證這所學校一開始就是高品質的。他說:“大學的品質高不高,決定于教師的品質高不高,教師如果品質低了,就教不出好學生。”
鄧小平特別談到對汕頭大學的教師要有適當的待遇,待遇不能太低了,只有這樣才可以聘請到一些高品質的教師。他繼續指出:許多華僑和外國人士都願意為汕頭大學的建設貢獻力量是一件好事。希望通過這件事能夠進一步提高中國的辦事效率。
鄧小平回頭對何東昌說:“國家教委要全力支援汕頭大學的工作。對李先生提出的建議與要求要認真處理。要充分考慮汕頭大學的辦學特性,盡可能用超前的思維考慮問題。”
李嘉誠回應說:“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像您這樣高瞻遠矚,相信汕頭大學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夠辦成一所著名學府。”
1990年1月18日上午,李嘉誠再次見到了鄧小平。
後來兩人談到香港問題時,鄧小平說:“中國人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人,不管他是哪個黨哪個派,都不能說完成了歷史使命。百分之九十九的香港人是愛國的,這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幾年前我講過,從1990年起,香港人就要參與香港行政、司法、經濟、金融等各方面的管理,不然政權怎麼能一下子接過來。”
李嘉誠說:“香港回歸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所有香港同胞都希望能回歸祖國懷抱,成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鄧小平還指出,1989年,英國參加對中國的制裁,在香港問題上也想試探中國,要從政治上入手,搞“政治民主化”來保持英國在香港的影響,爭取在香港獲得更多的利益,使得它在1997年以後仍然管理香港,保持宗主國的部分權力。
鄧小平稱:“英國放出這樣的空氣,要價要得很高,籌碼比過去高了,這種訛詐的方式和主張,是嚇不倒中國人的。中國人在主權問題上不會讓一分一毫。中國絕對不能軟,不能讓人認為中國會屈服,能制裁得了。”
他說:“我跟柴契爾夫人談過,在主權問題上沒有迴旋的餘地,在考慮制定香港基本法時,我就講不能使中央政府無所作為。如果把香港變成反社會主義、 反大陸的基地,中央政府就要干預,不干預會越搞越大。解決香港問題的辦法,要中國、香港、英國三方面都能接受,五十年不變,大家都要得到發展。”
李嘉誠接著說:“我個人堅決擁護支持中央政府為香港回歸所做出的任何努力,也願意全力配合協助各項工作的展開。相信中央有能力確保回歸祖國後的香港繼續繁榮,因此也相信中央政府能夠開誠佈公地傾聽香港各界的意見。”
李嘉誠對鄧小平表示,自己和廣大香港同胞對香港回歸充滿信心,長江集團在未來幾年在香港的投資將進一步增加,他本人更對香港前途充滿信心。
李嘉誠稱自己的事業“正如一棵大樹,根紮在香港。香港過去是,將來也是長和集團的大本營。”李嘉誠並表示自己將在此基礎上繼續擴大在內地的投資。
鄧小平最後對李嘉誠說,希望香港穩定、繁榮,爭取活到1997年,然後到香港看看。
1992年春,鄧小平南巡廣東,中國掀起第二次改革開放的熱潮。同年4月28日,李嘉誠應邀出席北京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的授銜儀式。當天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會見李嘉誠,對李嘉誠說:“我們非常看重你在香港順利回歸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希望你和香港各界人士一起,在香港1997年回歸祖國大業中發揮更大作用。”
李嘉誠當即表示:“我對香港的前途充滿信心,對內地的改革開放充滿信心,對祖國的前途也充滿信心。”
同年5月1日,李嘉誠到深圳出席深圳長和實業有限公司合同章程簽訂儀式,該公司由李氏名下長實、和黃及怡東三家公司與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中國國家機電輕紡投資公司合資成立,註冊資本為2億港元,主要從事內地地產、交通、 金融、通信和能源方面的投資。此舉被視為李嘉誠大舉向中國投資的先聲。
到1997年年初,李嘉誠對醫療、教育、公益機構及社會捐款逾23億港元。
至2004年,李嘉誠累計捐款已逾60億港元。
至2005年6月,累計捐款已近75億港元,而其中有七成都投放在內地。
至2007年12月,累計捐款數額已達85億港元。
1997年2月19日,距中國政府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僅僅131天之際,鄧小平溘然辭世。
李嘉誠認為,鄧小平宣導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這不僅使中國13億人民從中受益,生活水準一天比一天好,香港也從中受益良多。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解決了香港問題,香港在過渡期得以保持繁榮穩定,港人充滿信心,都要歸功於鄧小平的智慧和遠見。
李嘉誠稱頌道:“鄧小平先生堅定地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十多億人口在過去、今日和未來的日子永遠得益,使國民生產力提高,帶領中國人民步上富強的道路。他構思的一國兩制,為國家統一創造條件,為今日香港人提供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使港人對前途充滿信心,令每個人可以安居樂業,真是一個造福港人的創舉。”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