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全球化的挑戰與因應(16DVD+1手冊)
滿額折

全球化的挑戰與因應(16DVD+1手冊)

定  價:NT$ 3800 元
優惠價:903420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76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0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全球化的浪潮漫天蓋地席捲而來,在地與世界如何連結?
正是臺灣乃至於我們,無從迴避的根本命題。

全球化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視為人類現代文明最鮮明的一項特徵,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不論是政治活動、經濟行為、社會現象、文學寫作或者電影攝製,它的發生、傳播、以至於接受,大抵都涉及到全球化的時空脈絡;而在當代,一區域性的現象,譬如一國景氣的衰落、或者復甦,一地方政府的改革、以及再造,一社會人口的結構,一都市景觀的規劃,甚至個人性的就業形式,抑或跨國移動,都在不同的層面上和全球化的大脈絡交錯交織──對於生存在當代的人類而言,瞭解全球化因而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學習。

為此,臺灣大學新百家學堂特別集結臺大校內全球化專長的師資,以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傳播、地理、法律與文學諸學門在內的跨領域人才,十六講次的專題課程,提供觀察和解釋全球化的深入而多元的知識視角,呈現出全球化世代時間與空間特殊的感覺結構。而在透視全球化跨國性特徵的同時,各講次的講者亦不約而同地提醒我們,必須回歸到臺灣在地的脈絡,加以檢視和反省兩造的共構、或頡頏;繼而思索在全球化的潮流底下,臺灣如何在與國際接軌,以及維護本土文化兩端點間構成連結,卒而發展出臺灣自己面對全球化的觀點和徑路。而唯有透過這樣的學習和行動,我們始能夠解釋與評價全球化的現象和趨勢,以至於介入和改造全球化不均質的結構及權力。

作者簡介

主持人兼主講人:
包宗和(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主講人:
葉俊榮(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朱雲漢(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劉錦添(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劉碧珍(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曾嬿芬(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李碧涵(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古允文(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林萬億(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廖咸浩(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洪貞玲(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蕭全政(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張亞中(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陶儀芬(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周素卿(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徐進鈺(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包宗和(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全球化是當今國際社會的普徧現象,它不僅使得國界不復以往那樣具有意義,更轉換了人類的接觸方式與思維,強化了全球的互賴和交流,深化了地區與地區間的聯結。我們常聽人講這個世界已一體化與扁平化,意味著全球化壓縮了社會關係的時空面,其建構出的巨大流動能量已衍生為可觀的互動和權力運作網絡。全球化正無所不在地影響我們。

臺大大型通識課的搖籃「新百家學堂」在執行長柯慶明教授的主持下,希望能開授「全球化的挑戰與因應」課程,囑我負責開課並籌組授課團隊。我感於全球化議題的重要及柯教授的熱忱和誠意,當即承諾願全力一試。由於全球化所涉及的面向相當廣泛,舉凡經貿、政治、法律、社會、文化、區域整合、媒體和全球資源分配等,均包含在內,故延請的教師宜儘可能涵括各個相關領域。此時臺大做為一所綜合型大學的優勢即充分顯現,許多學院科系都有全球化方面的課程,故師資尋覓並不困難。感謝朱雲漢教授、葉俊榮教授、劉錦添教授、劉碧珍教授、曾嬿芬教授、李碧涵教授、古允文教授、林萬億教授、洪貞玲教授、廖咸浩教授、蕭全政教授、張亞中教授、陶儀芬教授、周素卿教授及徐進鈺教授的鼎力支持,慨允擔任講座,使這門課具有豐富的內容。一學期下來,課堂講授使修課同學從不同面向認識到全球化內涵,達到宏觀教學與學習的效果。同學們所吸收的不只是全球化的基本知識,更體認到全球化為臺灣國際參與、社會多元化與兩岸關係所帶來的衝擊,了解全球化意識形態中的正向思考和負面思維為全球資源分配所帶來的省思和啟示。如果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喜見全球化所隱含的新自由主義正為國際社會帶來無限機會,則貧富差距擴大的警訊也使大家認知全球化世代所無可推卸的責任。

「全球化的挑戰與因應」這門課除了透過課堂教學教育莘莘學子之外,更經由臺大開放式課程網站(NTU Open Course Ware)讓全球社會廣大社群得以吸收授課教師的觀點,收到遠距教學的效果。此一網站與西班牙國立空中大學及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同獲「2014全球開放式課程卓越獎」。而「全球化的挑戰與因應」也與臺大另外七門課程獲選為網站最受歡迎的課程。此一殊榮都是這門課所有講授教師的貢獻,也反映出社會大眾對全球化議題的重視。

最後,除了感謝老師們的備課與授課辛勞外,洪尉淳、黃宣瑜、張恩慈、潘崇易與賴沂庭等五位教學助理的協助亦功不可沒。盼望這門課所呈現的若干成果能為更多全球化精彩課程的誕生發揮激盪作用,也為大學博雅教育克盡一份心力。

目次

第一講 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包宗和教授主講
第二講 全球化下的法律秩序與憲法變遷╱葉俊榮教授主講
第三講 中國大陸興起與全球政治經濟秩序重組╱朱雲漢教授主講
第四講 經濟全球化與民眾的態度╱劉錦添教授主講
第五講 全球化與區域整合╱劉碧珍教授主講
第六講 中產階級的跨國移動╱曾嬿芬教授主講
第七講 全球化與就業新趨勢╱李碧涵教授主講
第八講 全球化與社會福利╱古允文教授主講
第九講 全球化與福利國家發展╱林萬億教授主講
第十講 全球化與文化新形勢╱廖咸浩教授主講
第十一講 全球化與媒體╱洪貞玲教授主講
第十二講 全球化與政府組織改造╱蕭全政教授主講
第十三講 全球化與兩岸關係╱張亞中教授主講
第十四講 經濟全球化與世代政治╱陶儀芬教授主講
第十五講 全球化與都市鉅型開發計畫╱周素卿教授主講
第十六講 全球化與區域發展:GPN視角╱徐進鈺教授主講

書摘/試閱

第三講 中國大陸興起與全球政治經濟秩序重組(摘錄)
主講人:朱雲漢(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我先從這本書談起。這是去年九月出版的一本書,而且在美國的華府引起了非常熱烈的討論。這本書作者是印度籍,但是他是在美國一個非常有名的智庫,而且是非常資深的一位研究全球經濟的學者,叫作Arvind Subramanian。他寫了這本書叫「日蝕:生活在中國經濟主導的陰影下」。這本書是非常嚴肅地對未來的世界經濟的格局做出一個分析,做出了一個預測。他為了吸引讀者的眼光,他在一開始以一個非常戲劇化的,假設的情景做為開場白。它的開場白就是2021年美國面臨財政破產危機,美國總統從白宮驅車前往Pennsylvania Avenue,它是經過白宮前面一條華府一條大道,到另外一頭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跟一位中國籍的總裁簽下一份紓困方案協議,取得緊急融資三兆美元的貸款,同時承諾美國要遵守一系列、各種各樣的條件。這些條件很可能就像是,今天大家看到希臘和西班牙在尋求紓困裡面必須要接受的城下之盟。他對這一個情景當初是假設的下了一個句點。他說此刻呢,世界主導權的交接儀式業已完成。

這是這本書開場的一個場景。當然這是虛擬的,但它不是完全天方夜譚的場景。Subramanian的分析事實上是在非常完整的架構上,對於全球經濟格局進行大分析。他根據從1870年到現在全球的經濟格局的變化,包括各國的GDP貿易,跟資本進出口佔全球的比重等等不同的指標,而認為中國現在已經處於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經濟領導的這樣一個地位的關鍵階段。他的預測是2030年前後,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宰制地位將非常類似於1970年代的美國,跟1870年代當時的英國。而且人民幣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地位,它的來臨時間跟速度可能要比我們想像來得快。同時2030年,他認為是一個分水嶺的始點還可能提前。

這本書的觀點當然不是所有觀察全球經濟的重要學者、或專家都共同接受,還有很多不同的觀點,包括《倫敦金融時報》一個非常有名的專欄作家Martin Wolf,他也特別為這本書寫了一個很長的書評,提出一些略為不同的觀點,也不能說他完全否定這本書,不過他認為中國作為一個超級強權,它還有很多內在的、先天上的一些限制跟缺陷。美國仍舊在某些方面,包括科技創新、軍事,包括它由大學、由研究機構所代表的美國綜合的實力,還有英語的優勢,以及可能還有美國的民主制度所帶給它的一種,所謂軟實力優勢。他認為這些都是可能構成中國要超越美國,而且要取得全球的主導地位,不是那麼容易克服的障礙。

這個爭論其實我相信還會持續下去,我們也暫時不必再進入裡面細節做討論。但是我可以換一個角度,給大家看另外一種評估。因為剛才評估都是以國家為單位,我們曉得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事實上整個經濟的動能,它主要的發動機不是真正以國家為單位,它是以我們所稱World Class City,世界城市為單位。它真正能夠在全球經濟裡面進行國際分工,進行非常非常繁複的跨國交換與合作。那樣一個經濟發動的平臺事實上都是一些全球性的都市、大都會,它們是創新的中心、資訊的中心、金融的中心。它同時也是主導全球的產業鏈,生產鏈管理、設計,以及融資等等的。最重要的平臺是城市。所以也可以說,如果用全球性的城市、或世界性的城市,它未來可能的變化,你同樣可以得到一個非常類似於剛才《日蝕》那本書所刻劃的情景。

就在上個月,美國一個非常重要,所有政經都必讀的一本刊物Foreign Policy,它跟另外一本Foreign Affairs可以說是並駕齊驅。Foreign Policy這個雜誌是屬於美國的卡內基和平基金會,它跟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全球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麥肯錫下面的一個智庫機構。它們在全世界到2025年這個跨度裡面,去觀察全世界75個具有全球城市、或世界城市條件,而且是未來經濟成長,最具有活力、最動態的城市,它的一個可能會出現的,興起跟追趕的過程。這過程它就根據它們的模型,列出了75個到2025年全球排名最前面的全球性的都市,它把它叫作75個Most Dynamic Cities of 2025。

它認為在這75個裡面有29個這樣的城市會在中國大陸,不包括臺北。到了那個時候,它估計整個歐洲會進入75個最具活力的,也可以說競爭力、創造力、成長動力的城市,只有3個城市。美國是擁有次多的國家,僅次於中國,但它也只有13個,遠遠落後於29個。臺北如果以2010年的GDP,如果自己當作獨立經濟體來計算GDP,全球的排名是32,但是它估計到2025年的話會在第50名。東京在2010年是全世界排名第一的,但是根據的麥肯錫估計,到了2025年它只會排名第十。如果我們說以都市作為整個經濟的、資源的整合,創造力發動機的載體,你可以發現未來不到15年裡面,會出現那麼大的劇烈的變化。

在這29個城市裡面,有些當然我們耳熟能詳,像上海,有些是大家可能想都很難想到它會變成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城市。這是前20個排名,我們可以來看在前20名裡面,作為世界級的城市事實上只有7個城市不在中國大陸,13個都在中國大陸,而且會看到一些想像不到的城市。深圳已經可以想像,雖然25年前它不過是個小漁村,現在已經是一千萬人的城市。武漢可能也不奇怪。佛山,大家知道佛山在哪裡?廣東。可能是因為佛山還算有點名氣,很多武打片常常會提到佛山,武術之鄉,就在廣州,其實是個衛星城,但它現在幾乎已經是另外一個、五六百萬人口的都會區,而且快速成長。東莞,大家很難想像東莞,一個臺商聚集的地方,它也具備世界城市的條件。香港已經在這裡看不見了,因為這個排名裡面它是在30名。

所以我跟各位要講就是,臺灣社會菁英21世紀最重要的功課,就是要正確理解中國大陸興起歷史意涵。這功課做不好,臺灣整個社會根本不知道怎麼面對未來。我從一個比較宏觀歷史角度,是這樣來定位,當然這是我自己一家之言──就是中國大陸興起,與中國發展模式的出現,對世界而言是石破天驚的歷史巨變。過去三百年歷史裡面只有三個歷史事件可以跟它相提並論,它所帶來的對人類歷史進一步的發展,它的巨大的衝撞或引導的作用。一個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再過來是10月的俄國共產革命;再來是19世紀後半期美國的崛起。我們可以這樣講,過去全球秩序的大變化引導中國發展模式的演進,未來的話,中國大陸的興起會帶動全球秩序的重組。我們要理解中國大陸興起對世界秩序可能帶來的衝擊,我們本身先要對於中國的發展模式,有一種我認為比較客觀、比較全面的理解。這種理解事實上在我看來,到今天為止,很多臺灣社會菁英事實上都還在落後、還在追趕、還在補課的過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巨大的認知落差,或知識的匱乏?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太容易用自己熟悉的一種歷史的知識、熟悉的一種認知框架,想要去理解中國大陸的發展模式。這樣一種傾向無可厚非,但很可能會讓你自己得不到比較全面的理解。因為我們的認知地圖裡面,事實上是充滿以西方為中心,那樣一種謬誤、一種偏差,而我們自己不自覺。因為我們很習慣,以為那是唯一的一種角度,唯一的一種視野。

首先我們可以從人類歷史角度來看,我們可以這樣來定位,過去三十年、或是整個二十世紀後半開始,中國大陸的奇蹟是人類歷史上,最快速的持續性經濟增長,因為它的持續性增長、累積的速度,事實上超過過去東亞四小龍的記錄,也超過從明治維新以來的日本,也超過美國內戰以後美國崛起過程,當然也超過以前德國的興起,以及更早其他西方先進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現代化的速度。而且不僅如此,它是人類歷史最大範圍的工業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社會在那麼大的範圍,開始進行快速工業化,而且以這種速度。沒有,這是史無前例,也可以說空前絕後。它也完成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消滅貧窮,有三億多人離開聯合國界定的所謂貧窮線。在它的改革開放三十年裡面,我們也從來沒有看到過任何一個新興的工業化國家,能夠在國際分工級裡面,幾乎在那麼短期裡,進行越級式的晉升。它是跳躍式晉升,今天中國大陸在國際分工裡面,既是低端也是高端,它整個橫跨。

所以我們常常會說,我們希望兩岸是垂直分工。這個選項早就沒有了。你既是垂直也是平行。中國大陸可能仍舊在生產非常勞力密集的成衣,雨傘,甚至聖誕節的裝飾品;但是同時,它有能力幫人家把衛星發射到太空軌道上,它可以幫別的國家建造最先進的高速鐵路,華為公司它的通訊設備、它的交換機,絕對可以跟世界上任何的一個品牌相競爭,而且事實上這些品牌都節節敗退。所以這是這樣一種能夠同時跨越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然後又同時繼續在勞力密集、加工城市。

當然本身也是因為它自己經濟體系是一個內部巨大差異的情形,它也是以最快速度,以開發中國家而言,最快速融入全球經濟。中國加入WTO是一個指標,是在2001年,到現在只有11年的時間,它現在已經是全球、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國,超過德國。而且它經濟的開放程度,事實上超過絕大多數OECD國家,以它的關稅,尤其如果是看關稅的話,也從來沒有開發中國家能夠在全球吸引那麼巨大的資金,還可以參與金融全球化。而且它是直接就發展出、或是正在建構21世紀水平通訊與基礎建設。然後它在30年裡面,被很多人發現突然扮演起一個前所未有的角色,這個角色過去是美國在扮演,就是全球經濟復甦的火車頭。如果它不能扮演這個角色,那全球經濟復甦腳步就會減慢。這都可以說是,我們對中國大陸經濟興起要從一個歷史座標來講,給它做定位,這也都是一些很客觀的評價。

因為我們常常會執著於名目性GDP的計算方式,所以會讓中國大陸經濟體看起來會小一點,如果用所謂,一般來講叫作購買力均等,Purchasing Power Parity,的方式來估計的話,根據最權威的、剛剛過世不久荷蘭的經濟學家Angus Maddison 的估計,事實上它在1982年就已經超過德國,1992年事實上它的PPP的GDP已經超過日本,到了2006年的時候,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相當於美國86%。按照這個估計它在2015年,也就是三年之後,經濟總量就會超過美國。到2015年的話,中國的經濟規模還會是印度的大概2.5倍以上。當然有人會質疑與挑戰這些估計,但還有更多的人認為這個估計可能還略顯保守。因為這些估計都是在2008年的九月到2009年出現全球金融海嘯之前所作的估計,也就是說,對於美國以及歐洲國家未來經濟成長的估計可能還過於樂觀。

當然我們第一個要回答的問題,就是這樣一種快速性大規模、史無前例的快速興起如何可能?這個問題事實上我們可以用一個學期的課回答它,所以我這邊當然就壓縮了。很快給大家三個簡單理解的切入點。一個是中國大陸政治體制。共產黨這個體制摸索與奮鬥三十年,但是這三十年並沒有白費,很多人認為,1949年到改革開放這三十年全部都是浪費掉了,是完全的黑暗時期,其實這個認知本身就是錯誤的。相反地你可以說這個時期,當它以高昂的社會代價,很多人因而犧牲,但是建構了這個基礎。這個基礎當然很多其他開放國家是沒有辦法模仿,可以說是只能理解而很難去複製。它建設了一個動員能力特強的現代國家體制,而且這個動員特強的現代國家體制,在中國土地上、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它的動員、它的滲透能力是進入這個社會的最底層,建立一個非常強的國家意識。

另外它完成了一場社會主義革命,相當徹底。也許它把私有財產權,尤其把最重要的土地資本完全集體化,不是國有,而是農民集體所有,而這個龐大集體資產,大部分是國有資產,就是它後來三十年快速發展的資本。當然很多國家沒有走這條歷史道路,它就很難有這樣一個條件。以及就是它充分發揮了大的優勢,我在政治系跟一些研究生開中國大陸政治經濟變遷課的時候,我通常開宗明義,第一件事情先跟大家講:有三件事情你要記得,去理解中國大陸,尤其以臺灣看中國經驗的話,第一個是中國非常大,第二個是中國非常非常大,第三個是中國非常非常非常大。大也可能是負擔,是巨大的包袱,但它也可以把它變成巨大的優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