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經濟解釋(第2版)(簡體書)
滿額折

經濟解釋(第2版)(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68 元
定  價:NT$ 1008 元
優惠價:87877
領券後再享88折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2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張五常自稱經濟解釋系列是“認真寫成的最後一套經濟學著作”。被世人公認為是集張五常平生學術功力之大成,也是具有深遠影響的經濟學經典著作。經濟解釋系列基本囊括了張教授畢生的學術思想精髓。張五常經濟解釋系列著作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融入了“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即產權和交易費用理論,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和行為,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本次張五常教授推出四卷增訂本,不僅是四卷本的合集,還對卷一進行了大修,卷二、卷三、卷四均有小修,並增加了合訂本序言,以及單加一章專門講述《經濟解釋》的創作歷程和這幾十年來經濟學研究的歷程和感悟。對《經濟解釋》系列的學習者、愛好者以及收藏者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版本。

張五常經典學術著作經濟解釋系列從經濟學理論的角度清晰地闡釋了需求的本質、缺乏與競爭的關係、價與量的關係等需求定律的重要觀點和概念準則。經濟解釋系列還用通俗的語言、生動的生活案例闡釋了重要的經濟理論和概念,如收入、投資、財富、利潤、租值、交易費用、利息理論、成本、盈利等。

張五常學術邏輯嚴密,淺入深地以一個經濟學人客觀的思維和科學的方法論述了市場和非市場環境下的供需關係、價格控制理論,並結合具體的案例進行分析,對解釋現實世界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張五常告訴同學們讀經濟解釋系列時要讀得開心,最好能把卷一《科學說需求》與卷二《收入與成本》多讀一遍。這對兩卷有足夠的掌握。卷三《受價與覓價》是好玩的。那是關於真實世界的市場運作,是張五常老人家跑遍街頭巷尾的收穫。讀卷三同學們會體會到經濟學真的可以解釋,真的可以推斷,真的是一門實證科學。社會成本——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分離的話題——還沒有深入地討論過,這是經濟解釋卷四的時候討論的話題了。

本次張五常教授推出四卷增訂本,不僅是四卷本的合集,還對卷一進行了大修,卷二、卷三、卷四均有小修,並增加了合訂本序言,以及單加一章專門講述《經濟解釋》的創作歷程和這幾十年來經濟學研究的歷程和感悟。對《經濟解釋》系列的學習者、愛好者以及收藏者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版本。

作者簡介

張五常,香港經濟學家,新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之一。

 

他于1967年獲博士學位後,先後任教于芝加哥大學、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他進一步發展產權理論及交易費用概念,主張只要產權得到完善界定,即可令資源最有效運用。他以《佃農理論》和《蜜蜂的神話》兩篇文章享譽學界。自20世紀80年代回到香港大學經濟系任教,開始在香港報界以產權理論分析時局,在內地和香港兩地引發強烈的學術反響。

 

曾出版作品:《佃農理論》、《五常學經濟》、《經濟解釋》、《中國的前景》、《中國的經濟制度》、《賣桔者言》、《中國的前途》等。

目次

序:尋尋覓覓五十年
神州版序
原序
 
卷一:科學說需求
第一章: 科學的方法
第一節:現象必有規律
第二節:事實不能解釋事實
第三節:特殊理論與套套邏輯
第四節:可能被事實推翻的重要性
第五節:模糊不清與互相矛盾
第六節:非事實與無限制
第七節:理論的真實性
第八節:經濟科學的方法
 
第二章: 從自私說起
第一節:個人作決策
第二節:理論要約束行為
第三節:自私是一個約束
第四節:人的自私本質
第五節:結論
 
第三章: 缺乏與競爭
第一節:物品的定義
第二節:什麼是缺乏
第三節:競爭的本質
第四節:遊戲規則與產權制度
第五節:競爭準則的含意
第六節:經濟分析與價值觀
第七節:經濟學的範疇
 
第四章: 功用的理念
第一節:悲哀的發展
第二節:功用是數字的定名
第三節:費雪的貢獻
第四節:替換定理與等優曲線
第五節:內凸定理
第六節:貧窮物品與吉芬反論
第七節:功用理念不用為上
 
第五章: 需求定律
第一節:觀察與驗證
第二節:弗裡德曼的分析
第三節:不變數的選擇
第四節:品味不變的假設
第五節:用值與換值的理念
第六節:何謂價?
第七節:何謂量?
第八節:消費者的盈餘
第九節:需求的價格彈性
第十節:需求第二定律不能成立
 
第六章: 小試牛刀
第一節:無知的含意
第二節:驗證的條件
第三節:不管成交量的含意
第四節:單質的需求驗證
第五節:多質的需求驗證
第六節:成衣配額的分析示範
第七章: 交易理論與市場需求
第一節:交易是上下交征利
第二節:市場需求否決剪刀分析
第三節:交易的局限條件
 
第八章: 共用品的經濟分析
第一節:共用品的性質
第二節:大師之見有問號
第三節:橫看成嶺側成峰
 
第九章: 經濟學的理論結構與哲學性質
第一節:經濟學的理論結構
第二節:經濟學的哲學性質
 
卷二:收入與成本
第一章: 市場概論
第一節:交易的兩個基本話題
第二節:沒有產出的市場
第三節:產出市場與合約變化
第四節:結語
 
第二章: 利息理論
第一節:五花八門的利息率
第二節:利息的概念
第三節:收入與財富
第四節:收藏、消費、職業的選擇
第五節:收成的時間
第六節:分離定律
第七節:結語
 
第三章: 宏觀分析的失誤
第一節:儲蓄與投資不是兩回事
第二節:曲線交叉自欺欺人
第三節:漠視局限推斷失靈
第四節:失業要從公司看
第五節:國民收入的謬誤
第六節:財赤有害嗎?
附錄:經濟學術的拼圖遊戲
 
第四章: 財富累積的倉庫理論
第一節:累積要有倉庫
第二節:虛無悖論
第三節:有產出的資產
第四節:倉庫容量沒有上限重要
 
第五章: 成本、租值與盈利
第一節:何謂成本?
第二節:比較成本
第三節:租值理念的演變
第四節:盈利是無主孤魂
附錄一:從上河定律說成本概念
附錄二:從蠶食理論說租值概念
 
第六章: 生產的成本
第一節:邊際產量下降定律
第二節:傳統的成本曲線
第三節:阿爾欽的貢獻
第四節:上頭成本與租值攤分
 
第七章: 從出版與專業看成本
第一節:出版行業的實例 389
第二節:出版行業的成本曲線:碗形的闡釋
第三節:專業生產成本大跌
 
第八章: 制度的費用
第一節:局限轉變與行為解釋
第二節:從交易費用到制度費用
第三節:租值消散是制度費用
第四節:市場節省了些什麼?
第五節:從帕累托至善到帕累托至悲
 
卷三:受價與覓價
第一章: 市價的性質
第一節:市價約束競爭
第二節:無形之手的闡釋
第三節:造勢與造價
第四節:價格偏差的壓力
第五節:泡沫的闡釋
 
第二章: 受價的行為
第一節:公司理論是重災區
第二節:受價的概念
第三節:漠視局限人數不符
第四節:供應曲線的闡釋
第五節:剪刀比喻誤導
第六節:租值含量主宰撤退
第七節:生產的邊際成本
第八節:交易速度與期貨市場
 
第三章: 壟斷的詛咒與成因
第一節:壟斷的闡釋
第二節:亂來的價值觀詛咒
第三節:鄧麗君現象的延伸
第四節:阻止競爭的壟斷
第五節:自然壟斷之謎
 
第四章: 知識資產需要保護嗎?
第一節:知識保護的變化
第二節:發明專利的傳統觀
第三節:阿羅的想像與世界的現實
第四節:商業秘密
第五節:發明專利界定研發權利
第六節:交易費用促成專利制度
 
第五章: 反托拉斯的謬誤
第一節:為什麼要研究反托拉斯
第二節:以本傷人
第三節:拒絕與串謀
第四節:結語
 
第六章: 成本定律與覓價行為
第一節:馬歇爾的失誤
第二節:合約結構主宰成本定律
第三節:榨取盈餘提升效率
第四節:邊際成本的擠迫效應
 
第七章: 價格分歧與捆綁銷售
第一節:價格分歧不易辨識
第二節:價格分歧的原因
第三節:捆綁銷售變化多
第四節:隱瞞訊息與全線逼銷
附錄一:賣桔者言
附錄二:炒黃牛的經濟分析
 
第八章: 訊息費用與市場應對
第一節:以物為本論訊息
第二節:三位元大師的訊息經濟觀
第三節:以人為本的訊息不對稱理論
第四節:翡翠訊息與玉石定律
第五節:藝術收藏與拍賣現象
第六節:競爭市場的覓價行為
附錄一:訊息費用與類聚定律
附錄二:欺騙定律——鹹水草與淡水蟹
附錄三:打假與收藏第一定律
後記:本卷難讀源於兩個淺問題
 
卷四:制度的選擇
第一章: 經濟學的缺環
第一節:缺環的闡釋
第二節:自然淘汰的思維
第三節:新制度經濟學的起源
第四節:無從觀察的不幸發展
第五節:合約理論的基礎
 
第二章: 科斯定律與租值消散
第一節:科斯的故事
第二節:科斯定律的闡釋
第三節:交易費用可從租值消散看
第四節:外部性理論的胡鬧與世界的現實
第五節:蜜蜂的神話與利他的行為
第六節:租值消散理論的起源與失誤
第七節:公海漁業、私產替代、利益團體
第八節:收入權利的界定與效率稅制
第九節:價格管制理論
第十節:科斯與我的和而不同處
附錄:國慶大堵車的經濟觀
 
第三章: 合約的一般理論
第一節:複雜理論與複雜變化是兩回事
第二節:約束競爭是合約的一般用途
第三節:資產四權
第四節:從合約結構看外部性理論的無知
第五節:履行定律與選量作價
第六節:按件數算工資與收入分配
第七節:小帳的變化
第八節:交易費用與市場分離
第九節:公司性質的思想發展
第十節:從合約角度看公司與市場
第十一節:公司無界、選擇作價與適者均衡
第十二節:失業的解釋
 
第四章: 從佃農分成到中國制度
第一節:知識累積、土地價值與社會詛咒
第二節:從斯密的佃農分析說起
第三節:馬歇爾的幾何失誤
第四節:換軸看分成切地清晰
第五節:訊息費用解釋分成
第六節:推斷中國改制的理論結構
第七節:層層分成與縣際競爭
附錄:從黃奇帆的發展思維說中國的財富累積
 
第五章: 收入分配與國家理論
第一節:分配理論與貧富分化
第二節:市場與非市場的等級排列
第三節:中國舊家庭的禮教與國家的盛衰
第四節:國家理論:什麼是國家?
附錄一:國民教育與藝術文化
附錄二:從文化教育的收入回報說倉庫選擇
附錄三:樓價與扶貧:我在北京究竟說了些什麼?
 
第六章: 經濟調控與貨幣制度
第一節:商業週期與貨幣調控
第二節:政府主導投資與獎罰不對稱的困擾
第三節:供給學派的闡釋
第四節:貨幣用途與欺騙行為
第五節:以物品成交價做指數為錨的理想貨幣制
附錄一:中國騙術考——與羅姆尼商榷
附錄二:從權利角度看國際收支平衡表
附錄三:管制資本項目之謎
 
第七章: 一蓑煙雨任平生
第一節:經濟解釋的範疇
第二節:創作玩意與思想傳世
兩個附錄的引言
附錄一:悼老師阿爾欽
附錄二:羅納德 哈裡 科斯
 
第八章:從《經濟解釋》的創作歷程說
經濟學的三個基礎
結語:與傳統分離的原因
 
四卷《經濟解釋》的原著、小修、大修與重寫的日期
 
人名索引

書摘/試閱

序:尋尋覓覓五十年
 
“經濟解釋”一詞在百度的中文世界出現過一百一十萬次。是“精算”,即是那四個字要一起相連才算。在中文世界的經濟學術語中,此詞出現的頻率是遙遙領前了。魚沫吹秦橋,老人家大聲疾呼了多年終於見到一點效果。
一九七三年,我在西雅圖華大提出Economic Explanation這個書名,同事們一致說好。一九八九年在《香港經濟日報》以該名寫書,直譯為《經濟解釋》。寫了十二期,母親病倒,停筆,二○○○年初續筆,寫了兩年,得三卷,因為事忙寫得不稱意。二○○九年底再寫,四年多後得四卷,字數多了一倍——這次是稱意了。
 
思想傳世非常困難
沒有什麼明顯的理由,但為了創作一個人有時願意付出很大的代價。說要滿足科斯的一廂情願,把他認為是好的經濟學在中國搞起來,可能只是托詞。感受上,仿佛要嘗試一下,自己可以做到的最好的學術作品究竟是怎麼樣的。《經濟解釋》全四卷,這裡合併出版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經濟是老人的學問,從事者可以寫到很老。然而,到七十八歲才寫出自己最重要的經濟學論著應該是個紀錄。熟知我的經濟論著而又懂中文的朋友,一致認為這四卷《經濟解釋》是我最重要的學術作品。他們又說這作品超越了古人。我的回應,是經濟思想究竟有多重要很多年後才知道,自己不會活那麼久。歷史無情,思想不是實物,要傳世十年八載也艱難。經濟思想的傳世機會比不上畫作因為後者是值錢的實物,比不上小說或音樂因為一代一代的人喜歡聽同樣的故事或曲調,比不上李白或蘇東坡因為經濟學者沒有他們的文采。有創意而又有用途的足以傳世的思想很難遇上。
 
有天時地利的協助
話得說回來,如果一個經濟學者希望自己的思想傳世,他不可能找到一個比我遇上的更有利的時代與更有利的地方。斯密的《國富論》寫於英國工業革命發展得如火如荼;馬克思的《資本論》寫於該革命惹來貧富分化;凱恩斯的《通論》寫於舉世經濟大蕭條。然而,從人類歷史看天下大勢,這三段時期皆比不上中國開放改革那麼重要。
時來風送滕王閣,一九七九年我開始跟進中國的改革發展,該年寫下自己第一篇給同胞們讀的關於產權與競爭的中語文章。從那時到今天,跟進中國的發展我沒有中斷過,用中文下筆寫了幾百萬字。從來不敢說我對國家有什麼影響,但國家的發展影響了我的經濟思想是肯定的。比西方的同事多看了一個世界,尤其是中國經改初期,新奇古怪的現象天天有,每隔幾天思如泉湧。這些不斷的衝擊使我為修改經濟理論與概念的細節天天到處跑。不知就裡的朋友說我放棄了學術,但結果是這本厚達千多頁的《經濟解釋》。
 
阿爾欽對我影響最大
如果要我舉出一個對我的經濟思想影響最深遠的人,那是非老師阿爾欽(Armen A. Alchian)莫屬了。是阿師的教誨,一九六四年我驀然驚覺,除了解釋現象或行為,經濟學的整體沒有其它好去處。阿師看世界永遠像小孩子那樣看,對瑣碎事物的提問永遠本著小孩子的好奇心,提出的問題永遠是淺得像一個腦子沒有發育得好的人。我是因為答不出他的淺問題而知道做學問要從最簡單的層面入手,然後一層一層地加上變化。
當年洛杉磯加大每年只有兩個學期,我重複地聽了阿爾欽七期。他從來不用講稿,不分題材,極少在黑板上畫些什麼,只是行來行去地自言自語。只有一次他給同學們看一紙殘破不堪的讀物表,但幾分鐘後叫同學們不要讀。每有同學問及某名家的大文時,他喜歡回應:你相信他說的嗎?
是我之幸,聆聽阿師之課時我已經選修了研究院教的所有理論課程,技術性的,成績冠于同窗。我是因為有這樣的準備但聽不懂阿師的“淺說”才知道學問的真諦是另一回事。
 
際遇神奇學思考
想當年,在加大苦學之際,那裡的經濟系是最強的時期;後來一九六七年到芝加哥大學做博士後,又是該校經濟系的最強時期。我不是個懂得尊師重道的人,但這兩家大學的大師都喜歡教我。沒有其它學子,不管是美國的還是外國去的,曾經有像我那麼幸運的學經濟的際遇。跟大師交往而學習與讀他們的作品是兩回事:前者我可以遠為容易地學得他們怎樣想。科斯曾經說我吸收了多位大師的思考、推理方法,不是仿效,而是占為己有。科斯又說我也學會了他的思考方法。就是歷來少寫文章的大衛德的思考方法我也學會了不少。
往事依稀。記得在洛杉磯加州大學時,某晚旁聽赫舒拉發的課,他突然問:“史提芬,你旁聽了我那麼多個學期,難道我的經濟學你還沒有學會嗎?”我回應:“你的經濟學我早從你寫下的文章學會了。不斷地聽你的課是要知道你怎樣想。”赫師顯得很高興。
可以這樣說吧。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對古典與新古典的多家論著不僅讀得熟,更為重要是得到多位大師的指導,對傳統經濟理論的不足處也有了相當的體會。好比私下間從幾位大師聽到傳統的公司理論一無是處,有時簡直破口大駡,但在課堂上他們不會那樣說。這樣的學習經歷,加上一九六九年回港度假時發覺自己學得的,對很多瑣碎現象沒有滿意的解釋,我於是決定不再讀他家之作、專注於在基礎的理論與概念上作修改與加上變化。
這裡要順便一提。不少人認為我在經濟學上的創意超凡,應該不對。我的所謂“原創”思想大部分是從師友的閒談中“偷”回來的,雖然喜歡感謝來源,但往往感謝不了那麼多。可幸的是,師友們沒有一個介意我“盜”用他們的思想而大事發揮。我不是個先知先覺的人,但後知後覺得快,可以在幾分鐘內推到很多沒有人想過的地方。可能因為有這種胡思亂想的本領,當年的師友喜歡跟我研討。
 
不再讀書的原因
一九六九年起我不再讀他家之作。這行為八二年回港任教後多受批評,反映著中、西為學之道有別。在此之前的西雅圖華大,諾斯、麥基、巴澤爾等人知道我選擇不讀不僅同意,且往往鼓勵。他們知道傳統的經濟理論有很多問題,認為我是個可以全面革新該傳統的人選。我自己當時的想法,是書永遠讀之無盡,求學有讀書的時候,也有思想的時候,思想時可以不讀最好不讀。市場與非市場的不容易解釋的瑣碎現象無數,我要多到真實世界觀察才可以把學會了的有無數問號的理論修改。我也察覺到雖然科斯因為解通了“外部性”的密碼而名揚天下,但事前他沒有聽過外部性這回事!再者,以我自己的佃農理論為例,要是讀過前人之說我不會想出自己的分析。
一九六九是四十五年前,那麼久還在經濟學打轉的行內朋友中,讀他家之作最少的應該是我:基本上我一概不讀。這不是說我不知道經濟學發生著些什麼事。美國的朋友常有聯繫,有什麼風吹草動他們總要知會一下。
 
經濟學的發展操之過急
於今回顧,西方經濟學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了些問題。那時經濟學的教職市場在美國大熱,工作極為易找。好比一九六五年我還沒有動筆寫博士論文就有幾家大學爭著要。然而,在同一時期,數學與統計等科目沒有教職市場,博士因而不值錢。但數學在碩士或博士後轉攻經濟,易過借火,只兩年可拿得一份經濟學助理教授之職。這導致數學家與統計學家轉攻經濟的人數急升。
說實話,不管是何等天才,兩年學經濟是不夠的。經濟學的公理或定律或函數關係容易寫進方程式去,但概念的掌握與理論的變化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在這個時期我見到馬歇爾、魯賓遜夫人、費雪等大師的經典論著沒有人讀,在課程的讀物表上消失了。這些重要作品的內容被簡化,以一些幾何圖表及簡單的方程式處理,就算是教了。當年我認為那樣簡化馬歇爾及費雪絕對是災難。這些前輩的論著博大湛深,場面廣闊,就是他們錯的地方也教我們很多。
這裡有一個原則同學們要記住:不重要的學術作品大可不讀,但重要的要反復重讀,讀多遍。不要相信重要作品的簡化闡釋,因為作者究竟怎樣想我們不可能從簡化的闡釋中學到。學經濟,跟學任何推理性的學問一樣,主要是學怎樣想。同學可能是天才,但不懂得怎樣想天才等同廢物。思想的法門是需要學的。沒有機會像我當年那樣屢遇高人,反復重讀他們的原作是可取的替代。
 
越戰惹來學術災難
六十年代後期出現的越戰,對美國的學術發展是更大的災難了。那時美國用徵兵制,無端端地強迫青年放棄求學而到越南受苦,反對者當然無數。這帶起不少美國的年輕人反對權勢或反對權威的意識。不少大學的助理教授見大教授們的話事權與薪酬比他們高,而他們沒有“終生雇用合約”,紛紛吵起來了,吵得很厲害。他們問:“你們這些老頭子連簡單的方程式也不懂,怎麼有權管我?”
以數文章多少、論學報高下為升職的準則是從那時搞起來的。這發展對經濟學的禍害比其它學系為甚,因為懂得用數學方程式的遠為容易發表經濟學的文章。不是說數學於經濟沒有用處,但思想內容減少是一般的代價。我親眼見到這個無聊的算文章多少的準則在八十年代後期引進香港,再十年進入了中國內地。是的,像大衛德那樣的高人,在今天的香港及中國內地不可能找到教職!
 
師徒路線開始分離
回頭說老師阿爾欽,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起他的思想路線跟我的開始分離。不是大家對世事的興趣有別,而是處理的方法在一個重點上是分離了。
事緣一九六八年阿師造訪芝大,我也在那裡,師徒相得甚歡。某天共進午膳,我向他提出兩個人一起抬石頭下山的例子,二者皆要把重量推到對方去,是卸責的行為,不知在均衡點上二人合共抬石的重量怎樣決定。跟著一九六九年我發表《合約的選擇》,其中再提及卸責(shirking),從而引進監管或交易費用。該文得到大衛德的讚賞,在行內有影響,但我自己不滿意,因為“卸責”無從觀察,難以推出可以被事實推翻的假說,後來決定不再用。
過了幾年,阿師與德姆塞茨合著了一篇解釋公司為何出現的文章,以“卸責”為主調。該文數易其稿,每次阿師都寄給我作建議。他知道我的立場,但卸責這個主調他不願意改。阿、德二師的大文一九七二年在最大名的《美國經濟學報》發表,大紅大紫,後來成為該學報歷來被引用最多的文章。
 
博弈理論再興起的原因
“卸責”這個火頭擴散得快,帶來了恐嚇、勒索、敲詐等與卸責異曲同工的、在觀察上無從確定的行為來解釋世事,而一九七五年威廉姆森出版了他的《市場與等級》,以“機會主義”做主題,寫了一部無從觀察的術語的字典,不能說沒有道理,但無從驗證。把數學方程式引進這不幸發展,結果是六十年代中期消逝了的博弈理論,八十年代初期大事捲土重來。博奕理論也有道理,但因為無從驗證,沒有實證科學的解釋力。
二○一三年二月阿爾欽謝世後,一位朋友告訴我,老師謝世前幾年認為他與德姆塞茨合著的大文是錯了的。害死人,為什麼他不早點這樣說呢?他的“卸責”合作者德姆塞茨歷來對解釋現象沒有興趣。但阿師重視解釋,重視假說驗證。看不到則驗不著,卸責、勒索等行為不能說是沒有,但我們怎可以從觀察上證實這些行為的存在與變化呢?我曾經在一個會議上對“勒索”分析破口大駡,科斯在場,事後勸我客氣一點。我不再說,走自己的路。
 
引進交易費用可以挽救斯密之失
今天回顧,我認為上述的不幸發展是源於交易或制度費用的處理過於困難。沒有交易費用當然不會有卸責或勒索,機會主義想也不用想。但交易費用這項局限極難處理,行為無從觀察的術語就不斷地出現了。我的另一位老師赫舒拉發也轉到博弈理論那邊去。百多年來,或在近代歷史中,人類互相殘殺、自取滅亡的傾向明顯,這跟斯密昔日提出的人類自私可使社會得益有著頗大的分離。每個人在局限下爭取利益極大化可以毀滅人類,我們要怎樣處理二百多年前斯密忽略了的不幸發展呢?
我沒有那麼廣闊的視野,以經濟理論解釋人類自取滅亡的行為,因為牽涉到的國際政治局限是在我所學之外了。但我認為,與其用博弈理論或機會主義來解釋我們日常見到的新古典經濟學無從處理的現象,引進交易(包括制度或訊息)費用是可以走得通的路。不容易,但原則上交易費用可以量度,可以觀察其變,可以驗證的假說因而推得出來。
 
交易費用要到真實世界考查
這裡的困難,是經濟學者不容易——基本上不可能——坐在辦公室裡猜測真實世界的交易費用會是怎麼樣。真實世界是經濟學的實驗室,他們要不斷地到街頭巷尾跑,重視現象的細節,然後在這些細節的轉變中找尋交易或制度費用的微小變化,從而推出可以驗證的假說。困難嗎?那當然,但我自己的經驗,是在真實世界跑得多,瑣碎的現象見得慣,久不久靈機一轉,關於交易費用轉變的規律會浮現出來,跟著以假說解釋現象得心應手,自己有很大的痛快、滿足感。在《經濟解釋》中我寫下了很多示範例子,不是博弈理論那種故事虛構,而是世界的實例。
 
大事修改傳統不變
解釋威力之外,我選走的經濟解釋的路有一個少人注意的要點。那是在推理的結構上我完全保持著斯密的古典與馬歇爾的新古典傳統。把他們的分析修改了很多,也補充了不少,但基本上我的思想範疇還是斯密與馬歇爾的傳統。即是說,我堅守著傳統的需求定律、成本概念、競爭約束這三項原則,加上變化、補充與修改,但基本上是把這三個原則加強了。
我不由得想起一九六七年阿爾欽給我的論文《佃農理論》的評價。他說:“不要沾沾自喜。你的佃農分析全部是傳統的,半點新意也沒有,只是你對這傳統的掌握比此前分析佃農的勝了一籌。”這樣看,斯密與馬歇爾皆分析過佃農,皆錯,是因為他們對自己創立的傳統的掌握有不足之處吧。當然,跟今天的《經濟解釋》相比,《佃農理論》屬小兒科,反映著老人家數十年的不斷耕耘是帶來了可觀的收穫。
 
有好奇心才有利可圖
我希望今天讀經濟的同學明白,雖然我的分析內容跟同學在課堂上學的是有著很大的差別,但其實我的是源于傳統。這篇序言申述了我把這傳統大事修改的來由,目的只一個:我要解釋或推斷世事。我知道好些從海外回歸的後起之秀不會教這本《經濟解釋》,因為內容跟他們學得的格格不入。但同學們可以之作為課外讀物。困難是《經濟解釋》不是一本可以隨意翻閱一下就讀得懂的書。要認真地讀,有時一小段文字要思量、考慮很久。
對我自己來說,經濟解釋是非常有趣的學問,每次想通一點自己有很大的滿足感。要不然,我不可能持續地思考半個世紀。可以解釋,可以推斷,不一定可以多賺錢,因為思考的時間成本是放棄其它收入的代價,但如果算進趣味的價值,那麼有好奇心的同學會感到,讀這本書是有大利可圖的。
 
張五常
二○一四年七月
 
(按:經過四年多的修改與重寫,《經濟解釋》三卷變為四卷,三十萬字變為六十萬字。於今回顧,一九八九年寫了十二期、因為母親病倒而停筆的那段日子不算,從再動筆的二○○○年到今天是十四年了,比斯密寫《國富論》多了兩年。《國富論》有多少個由作者本人處理的版本不易考究,因為不少是由外人處理的。我藏有斯氏本人還健在時出的第二版。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出過八版,即是有系統地修改了七次。《原理》最初動筆是一八八一,初版一八九○,最後第八版是一九二○,由原來的七五○頁增加到最後的八七○頁。我的《經濟解釋》的修改是沒有系統的,有小修,有大修,也有從頭再寫——亂七八糟,皆因今天以電腦修改與排版遠比馬前輩昔日容易。在本書的最後我會列出小修、大修與重寫各卷的日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87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