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論語與人生
滿額折

論語與人生

定  價:NT$ 490 元
優惠價:90441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分類梳理了孔子的思想;最大的特點是以《論語》注孔子。各篇既獨立成章,又融合貫通,刻畫了一個體現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精神和道德良心的孔子形象。

本書以《論語》注孔子,即以《論語》中的觀點、敍事、人物對話及其評價,參悟、辨析孔子,將聖賢語錄與現代生活結合,古為今用,提煉出修身、處世的智慧。

作者簡介

夏海(筆名),浙江孝豐人,法學博士。著有《中國政府架構》、《中國政府機構改革研究》、《西方發達國家政府管理制度》等書。

自序一

《〈論語〉與人生》在內地出版九年之際,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決定出版港版,作者感到十分榮幸。

在中國,中華書局是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出版界品牌、品質和品位的象徵。中華書局已有百餘年歷史,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亦有近九十年歷史,能在這家文化底蘊厚重的百年老店出書,是作者夢寐以求的,這也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和鞭策。而且,書局對本書作了重要的編輯加工,為方便讀者閱讀,附上了《論語》全文;重新設計了封面,使書籍更顯典雅和尊貴。

能夠在香港出版《〈論語〉與人生》,作者感到由衷的高興。香港是東西文化匯聚的城市,雖然西方文化影響很大,但中華文化的影響更為廣泛,根基更為厚實。作者從有關資料獲悉,文言文已重回香港中學語文教學;今年七月,香港書展「國學風」漸起,傳統文化典籍的展位前人頭攢動,許多父母帶着孩子前來,進行「親子」閱讀。這些都說明中華文化的基因根植港人的心靈。同時,作者了解到,香港是一個喜歡讀書的城市,每年書展都會燃起港人的閱讀熱情,二〇一四年書展的參與人次便突破了百萬大關。本書能夠在喜歡讀書和中華文化的香港出版,作者怎能不感到高興呢?!

能夠為弘揚中華文化貢獻綿薄之力,更是作者高興的原因。一方面,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的創局宗旨是「弘揚中華文化,普及民智教育」,《〈論語〉與人生》的出版無疑契合這一宗旨。另一方面,《論語》是中華文明的《聖經》,孔子是中華民族的聖人,《論語》和孔子從來就是中華民族的思想源泉、文化精神和道德良心,《〈論語〉與人生》的出版將有利於傳播孔子積極的人生態度及其仁義禮智信和的思想,作者願意繼續為弘揚中華文化和傳承中華文明奮力前行。

是為港版序言。

 

乙未年冬月於北京

 

自序二

《論語》是中華文明的聖經,孔子是中華民族的聖人。是《論語》和孔子,維繫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避免了其他文明古國的中斷之痛;是《論語》和孔子,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繁衍生息,歷經磨難而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為炎黃子孫,怎麼讚譽《論語》和孔子都不為過。

自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歷朝歷代總體上都是尊崇孔子、重視《論語》的。但是,近代以來,歷史對孔子有所貶謫,人們也不再閱讀《論語》,這不能不令人扼腕歎息。所幸的是,當世界進入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國外再次發現了孔子;當中華民族邁入二十一世紀,國人也開始重視《論語》。《論語》和孔子歷經兩千多年而不衰,這是思想的偉力,也是聖人的澤被。

孔子,春秋時期魯國人,生活年代距今約為兩千五百年。自從司馬遷提出「至聖」的說法,歷代都尊孔子為聖人。孔子是一位思想家,創立了儒家學說;是一位教育家,前後接收學生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藝」的賢者有七十二人;還是一位很想為官從政的政治家,倡導「仁政德治」,力圖恢復上古時期特別是周朝的禮治秩序。《論語》二十篇,據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解釋:「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這一解釋告訴我們,《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編纂,記載着孔子的言行,也記載着孔子若干弟子的言行,而弟子言行是老師思想的反映。所以,《論語》集孔子思想之大成,是孔子思想最原始的版本。學習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就不能不熟讀《論語》。

有多少人讀《論語》,就有多少部《論語》。每個人的讀書,都是與其人生閱歷緊密相關的。我的人生閱歷是:中小學在「文革」時期,工作在上山下鄉時期,大學在恢復高考初期,畢業後分配到中央機關工作,一幹就是廿年。二〇〇〇年以來,又先後在兩個地方機關工作。這份閱歷表明,我的人生具有明顯的機關工作人員色彩,我讀《論語》和孔子也是從機關工作人員的視角切入。因此,我把自己讀《論語》和孔子的體會定格為:「《論語》與人生」。

我能夠靜下心來讀《論語》和孔子,多少有點偶然性。記得許多年以前,讀了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萌發了寫一篇關於孔子為官從政思想的心得體會,當時還做了一些筆記,但一直未能如願。直到去年上半年,我才在工作之餘,利用閑暇動筆寫這篇心得體會。誰料,一寫則不可收拾。《論語》博大精深、厚德載物,讀之受益無窮、思如泉湧;不斷成文,在報刊雜誌分別刊載,林林總總,匯成這一本小冊子。

《論語》和孔子的讀法很多。概言之,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學者型的,以研究考據為主;一種是大眾型的,以普及通俗為主。這兩種讀法各有千秋,社會功能不一,很難比較。我的讀法則介於兩者之間,最主要的工作是分門別類梳理了孔子的思想;最主要的特點是以《論語》注孔子,即以《論語》中的觀點、敍事、人物對話及其評論來詮釋孔子的每一個思想觀點。這種讀法的優勢在於雅俗共賞。如果沒有反覆閱讀《論語》,沒有對孔子思想的深刻把握、融會貫通,那就很難梳理清楚孔子的思想,也很難做到以《論語》注孔子。

《論語》約為一萬六千字,而這本小冊子卻近十八萬字,其中的引文有着交叉在所難免。這些交叉並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分別納入孔子不同的思想範疇加以論述,相同的引文在不同的思想範疇中有着不同的意義和作用。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這本小冊子的各個部分和每一篇文章互有聯繫,構成相互照應的整體;又有區別,相對獨立成章。全書相互照應,可以幫助有時間、感興趣的讀者閱讀全書;每篇文章相對獨立,可以幫助工作比較繁忙的讀者閱讀其中感興趣的文章。無論是閱讀全書,還是閱讀其中的文章,都能够產生相對完整的認識。

這本小冊子的邏輯結構安排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孔子其人》,着重刻畫孔子的形象,既是思想家,又是性情中人;第二部分是《思想範疇》,着重詮釋孔子關於仁、義、禮、智、信、和的理念;第三部分是《自我修身》,着重闡述孔子關於君子、士人的理想;第四部分是《積極入世》,着重談論孔子關於教育、從政的思想。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論語》和孔子從來就是我們民族的思想源泉、文化精神和道德良心。作為中國人,應該讀《論語》和孔子。

 

作者謹記於丁亥年夏月

目次

自序一

自序二

 

其人其書

《論語》中的孔子(上)

《論語》中的孔子(中)

《論語》中的孔子(下)

《論語》中的孔子弟子

《論語》中的成語舉要

《論語》中的天命理解

《論語》中的不足辨析

 

思想範疇

讀《論語》 思仁學(上)

讀《論語》 思仁學(中)

讀《論語》 思仁學(下)

讀《論語》 思義利

讀《論語》 思禮樂(上)

讀《論語》 思禮樂(下)

讀《論語》 思智知

讀《論語》 思誠信

讀《論語》 思和諧

 

自我修身

讀《論語》 思人生

讀《論語》 思君子(上)

讀《論語》 思君子(中)

讀《論語》 思君子(下)

讀《論語》 思士人

讀《論語》 思孝道

讀《論語》 思正直

讀《論語》 思朋友

讀《論語》 思修身

讀《論語》 思好學

 

積極入世

讀《論語》 思志向

讀《論語》 思憂患

讀《論語》 思謹慎

讀《論語》 思教育

讀《論語》 思德治

讀《論語》 思為政

讀《論語》 思用人

讀《論語》 思為官

讀《論語》 思飲食

讀《論語》 思感恩

 

後記

 

附錄

《論語》原文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論語》中的孔子(上)

閱讀《論語》、撰寫學習體會的時候,忽然想到了「《論語》中的孔子」這一題目,令我興奮不已:孔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孔子的具體形象如何?孔子自己以及他人是怎樣評價的?帶着這些問題,細細品味《論語》,反覆閱讀《論語》,慢慢地一個比較清晰、完整的孔子形象矗立在我的面前。

首先,孔子是一個思想家。《現代漢語詞典》對思想家的解釋是:對客觀現實的認識有獨創見解並能自成體系的人。按照這一解釋,孔子不僅是一個思想家,而且是大思想家。這個「大」表現為:一方面,孔子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並創立了儒家學說。他的思想包羅萬象,可以從政治、倫理、教育、文化、經濟等多個角度進行研究;另一方面,二千多年來,孔子的思想特別是他的基本思想範疇一直在影響着中國人,已經積澱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從世界觀、方法論的角度認識孔子,他主要是一個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的思想家。孔子關於社會、人生的思想,集中體現在「仁、義、禮、智、信、和」這幾個範疇之中。而孔子關於「仁、義、禮、智、信、和」的理解與詮釋,則構成了孔子學說的基石和支柱,也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內容,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那麼,孔子是怎樣詮釋「仁、義、禮、智、信、和」的呢?

關於「仁」。在孔子看來,有兩個層面的內容。其中一個層面是對己的,要克己。「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弟子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回答,約束克制自己的慾望,使言行都符合禮的要求,這就是仁。顏淵又問仁的具體條目。孔子進一步回答,不合乎禮的事不看,不合乎禮的話不聽,不合乎禮的話不說,不合乎禮的事不做。另一個層面是對人的,要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愛人的核心是忠和恕。忠是處理上下級、長幼輩關係的準則,恕是處理同事之間、平輩之間關係的準則。所以,「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告訴弟子曾子,參啊!我的學說貫穿着一個基本思想。曾子說,是。孔子走出去之後,別的弟子問是什麼意思。曾子回答,他老人家學說的基本內容,就是忠和恕罷了。

關於「義」。「義者,宜也。」義是道德上的應該。在孔子看來,義主要不是作為利的對立面而存在的,而是與仁、禮、智、信、和一起構成了儒家學說的基礎。孔子認為,義是最重要的道德標準,也是人生追求的目標。他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思是,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成見,只問符合不符合義理。符合義理的,就認同就做,否則,就不認同不做。當然,義也是和利有聯繫的,有時是作為利的對立面出現的。孔子把對待義與利的態度作為區別君子與小人的一個重要尺度,即「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子並不簡單地否定利,他認為,對於利益的追求是人之常情。「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問題是不能見利忘義,而要「見利思義」、「見得思義」,因而孔子強調:「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關於「禮」。《禮記·哀公問》記載,孔子在回答魯哀公問禮時指出:「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也。」在孔子看來,禮是關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係的規範。換言之,禮就是社會制度和道德規範。「禮之用,和為貴。」禮的主要內容是協調平衡中和,其基本的社會功能是維護社會秩序。所以,孔子要求學禮知禮行禮。他在《論語》中多次強調「不學禮,無以立」的觀點,並說:「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要廣泛地學習文獻,再用禮儀來約束自己,這樣就不會離經叛道了。

關於「智」。《論語》中的智和知基本是通用的。孔子認為,智是君子人格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人生修養的重要內容。他說:「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意思是,仁者實行仁德以安身立命,智者實行仁德以謀取大事。仁和智對於君子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功用,仁主要是幫助君子提高道德素養,而智則是幫助君子提高文化素養。「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子說,質樸超過文采,就顯得粗鄙;文采超過質樸,就顯得虛浮。只有文采與質樸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才是一個君子。

關於「信」。在孔子看來,誠信是人生的立身之本。「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我不知道他還能做些什麼。這正像車上的轅木和橫木之間,缺少了靈活的接榫,無論大車小車,就都不能行進了。所以,「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誠實守信是孔子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孔子推崇的仁者「恭、寬、信、敏、惠」五行之一。

關於「和」。以往的觀點,一般是不將「和」納入孔子的基本思想範疇,但我的閱讀認為「和」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據有重要地位。所謂「和」,是不過不及、不偏不倚。「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弟子子貢問顓孫師和卜商這兩個同學,哪個更好一些。孔子回答,顓孫師辦事過了些,卜商辦事不到位。子貢又問,那麼是顓孫師更好一些。孔子回答,過了頭與不到位,都不好。在孔子看來,「和」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是和諧的手段,和諧是中庸的目的。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吧。人們缺乏這種道德已經很久了。「和」是為官從政者追求的理想社會秩序。「禮之用,和為貴」,即禮制的應用,以和諧為最可貴。

第二,孔子是一個教育家。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教育家,還是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大量接收學生的第一人,即所謂的「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這說明孔子作為一個教育家,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更重要的是,孔子根據自己的教育實踐,提出了一系列深邃、至今仍閃爍着智慧光芒的教育思想。一是「有教無類」。這是孔子關於教育最重要的思想,集中體現了孔子的人文精神。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能提出超越其所處時代和具有普世價值的教育精神,即不分階級、不分地域、不分賢愚,只要肯接受教育,都要給予諄諄教誨。這是多麼偉大的思想啊!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的範圍,對於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意義,無論怎樣評價都不為過。二是因材施教。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從認識論的角度論述了人的認知能力的差別,他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孔子認為,人的認知能力是有差別的,生下來就知道的,是上等;學習了以後才知道的,是次一等;遇到疑難才去學習的,是再次一等;遇到疑難而不去學習,這樣的人是最下等。對於這段話,歷來有不同的評價。但孔子並不認為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並不是一個生來就什麼都能知道的人,而是一個熱愛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地求學的人。而且,從教育的角度思考問題,區知能力的。「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即智質高的學生,可以教給他高深的道理;智質一般的學生,則要教給他能够接受的知識。三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這是孔子關於教育內容的認識。所謂「文」是指知識、學問以及文章的文采、字句和條理;「行」是指個人的行為、品德;「忠」是對國家、父母的責任;「信」是對社會的信義。這說明孔子的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兩個方面的內容。而孔子更看重道德教育,他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品德不加以培養,學問不能進步,聽到道義不能踐行,有缺點、錯誤不能改正,這是我憂慮的事情。由此可見,孔子的教育是一種完整的教育,也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

第三,孔子是一個倫理學家和政治學家。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都直接或間接地關切政治和倫理道德。與其他各家相比,儒家更為關切,這就在孔子和《論語》中形成了大量談及政治和倫理道德的思想。這些思想概括起來就是「內聖外王」四個字,具體化為「君子」這一理想人格。

「內聖」是指君子的內心致力於道德修養。在孔子看來,「內聖」當然包括「仁、義、禮、智、信、和」的修養。除此之外,「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子貢問怎樣才算是一個君子。孔子回答,君子行在言先,言隨行後,即做事在說話前,然後照着做的說。這是要求君子做到謹言敏行、誠信守諾。「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弟子司馬牛問怎樣成為一個君子。孔子回答,君子不憂愁,不畏懼。司馬牛又問,不憂愁,不畏懼,這就可以成為君子嗎。孔子回答,心中反省自己而沒有愧疚,還有什麼憂愁和畏懼呢。這是要求君子做到內省不疚、不憂不懼。「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別人的認知能力是有積極意義的。孔子主要也是從教育的角度區別人的認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在孔子那裏,成人即道德和才能都達到一定高度的人,與君子是同一序列的概念。弟子子路問怎樣才算是成人。孔子回答,像魯國大夫臧武仲那麼有智慧,孟公綽那麼清心寡慾,卞莊子刺虎那麼勇敢,以及冉求那麼多才多藝,再加上高度的禮樂修養,就可以算是成人了。這是要求君子做到「智、清、勇、藝、禮」。「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子路問怎樣才算得上君子。孔子回答,修養自己,嚴肅地對待工作。子路問,這樣就行了嗎。孔子回答,修養自己,使他人得到安寧和快樂。子路又問,這樣就行了嗎。孔子回答,修養自己,使老百姓得到安寧和快樂。修養自己,使老百姓得到安寧和快樂,在這一點上即使堯舜也難以做到。這是要求君子做到既重視自我修身,又具有社會責任感。

「外王」是君子在社會活動中致力於為官從政。古代社會,人們的公共活動空間非常狹小,要對社會有所貢獻,大概也只有為官從政一條路,因而孔子鼓勵人們「學而優則仕」。在孔子看來,「外王」一方面是要求為官從政者實行德政。這是孔子為政思想的崇高境界。「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意思是,以道德原則治理國家,統治者自己就如北極星一樣,處在一定的位置,其他星辰都圍繞着它。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用政治手段來治理他們,用刑罰來整頓他們,人民就只求免於犯罪,而不會有廉恥之心;用道德來治理他們,用禮儀來約束他們,人民就不但會有廉恥之心,而且還會人心歸順。所以,孔子把德政看作是比法治更好的政治。當然,凡治國之道,既不能沒有德政,也不能沒有法治,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外王」另方面是要求為官從政者嚴於律己。其一是行為要端正。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為官從政者自己行為端正,不用發佈命令,也能辦好事情;如果自己的行為不端正,即使發佈命令,老百姓也不會信從。其二是要勤於政事。「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子路問如何治政理事。孔子回答,身先士卒,要老百姓做的事,自己首先去做,而且要不怕辛勞。子路請孔子多指教一些。孔子回答,為官者要對工作孜孜不倦、永不懈怠。其三是慎言慎行。弟子子張問做官的方法。孔子回答:「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這就是說為官者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予以保留,對其餘的謹慎地說出,從而減少過失;多看,有疑惑的地方先予保留,對其餘的謹慎地行動,從而減少後悔。言語少過失,行為少後悔,這就是為官的方法。

以上通過概念、範疇、定義以及判斷、推理說明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是思想家、教育家、倫理學家和政治學家。這是一個理性問題,其形象具有形而上的意義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41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