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電影中國夢
滿額折
電影中國夢
電影中國夢
電影中國夢
電影中國夢
電影中國夢
電影中國夢
電影中國夢
電影中國夢
電影中國夢
電影中國夢
電影中國夢
電影中國夢
電影中國夢
電影中國夢
電影中國夢
電影中國夢
電影中國夢
電影中國夢
電影中國夢
電影中國夢
電影中國夢

電影中國夢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馬森說:
「藝術就是人類的想像力自由馳騁的結果。如果電影也欲躋身於藝術之林,勢必也要步上一樣的道路。我們的電影到如今尚沒有產生過偉大的作品,就等於說我們的電影製作者尚不具有自由馳騁想像力的能力。換一句話說,也就是失去了做夢的機能。夢,應該是人人都會做的。我們沒有會做夢的藝術家,是否說明了我們的民族在長久身心的自我壓抑中,已失去了做夢的能力呢?一個人失去了做夢的能力,不免會引起精神的崩潰,一個民族失去了做夢的能力,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從電影的文學性、娛樂性、藝術性、感官性與寫實性來探討「電影藝術」;從路易.比女艾、安東尼奧尼、楚浮、費穆的《小城之春》到徐克的《蝶變》觀察電影由西東進的脈絡;最後從王童《看海的日子》、但漢章的《情人》、陳坤厚的《結婚》以及侯孝賢《風櫃來的人》等評析一九八○年代左右新銳一代導演的作品。《電影 中國 夢》是一本獻給中國電影的書,同時獻給中國的夢,以及未來敢於作夢而又能夠做出奇詭的夢的人們。

作者簡介

馬森(Sen Ma)

馬森,原名馬家興,一九三二年生於山東省齊河縣。撰寫專欄常用飛揚、牧者、樂牧、文也白等筆名。台灣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國文研究所碩士,法國巴黎電影高級研究院(IDHEC)專攻電影、戲劇,巴黎大學漢學研究院博士班,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先後執教於台灣師範大學、巴黎語言研究所、墨西哥學院東方研究所、加拿大阿爾白塔大學、維多利亞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香港嶺南學院(今嶺南大學),台灣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台北藝術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及國立東華大學駐校作家。一九八一到一九八二年曾在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校講學。一九六五年在巴黎創辦《歐洲雜誌》,並曾任台北《聯合文學》總編輯。退休後當選成功大學科技與人文講座教授及受聘為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曾獲第一屆五四文學獎、府城文學特殊貢獻獎等。

作品有學術著作《東方戲劇‧西方戲劇》、《當代戲劇》、《台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中國文化的基層架構》、《與錢穆先生的對話》;文化及文學評論有《文化‧社會‧生活》、《東西看》、《中國政制的前途》、《繭式文化與文化突破》、《戲劇─造夢的藝術》、《文學的魅惑》、《電影 中國 夢》;小說有《巴黎的故事》、《北京的故事》、《孤絕》、《夜遊》、《海鷗》、《M的旅程》;劇作有《腳色》、《花與劍》、《美麗華酒女救風塵》(歌劇)、《我們都是金光黨》、《蛙戲》(歌舞劇);散文有《愛的學習》、《墨西哥憶往》、《大陸啊!我的困惑》、《台灣啊!我的困惑》、等五十餘種。

秀威版總序

我的已經出版的作品,本來分散在多家出版公司,如今收在一起以文集的名義由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出版,對我來說也算是一件有意義的大事,不但書型、開本不一的版本可以因此而統一,今後有些新作也可交給同一家出版公司處理。

稱文集而非全集,因為我仍在人間,還有繼續寫作與出版的可能,全集應該是蓋棺以後的事,就不是需要我自己來操心的了。
從十幾歲開始寫作,十六、七歲開始在報章發表作品,二十多歲出版作品,到今天成書的也有四、五十本之多。其中有創作,有學術著作,還有編輯和翻譯的作品,可能會發生分類的麻煩,但若大致劃分成創作、學術與編譯三類也足以概括了。創作類中有小說(長篇與短篇)、劇作(獨幕劇與多幕劇)和散文、隨筆的不同;學術中又可分為學院論文、文學史、戲劇史、與一般評論(文化、社會、文學、戲劇和電影評論)。編譯中有少量的翻譯作品,也有少量的編著作品,在版權沒有問題的情形下也可考慮收入。
有些作品曾經多家出版社出版過,例如《巴黎的故事》就有香港大學出版社、四季出版社、爾雅出版社、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印刻出版社等不同版本,《孤絕》有聯經出版社(兩種版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麥田出版社等版本,《夜遊》則有爾雅出版社、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九歌出版社(兩種版本)等不同版本,其他作品多數如此,其中可能有所差異,藉此機會可以出版一個較完整的版本,而且又可重新校訂,使錯誤減到最少。

創作,我總以為是自由心靈的呈現,代表了作者情感、思維與人生經驗的總和,既不應依附於任何宗教、政治理念,也不必企圖教訓或牽引讀者的路向。至於作品的高下,則端賴作者的藝術修養與造詣。作者所呈現的藝術與思維,讀者可以自由涉獵、欣賞,或拒絕涉獵、欣賞,就如人間的友情,全看兩造是否有緣。作者與讀者的關係就是一種交誼的關係,雙方的觀點是否相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書寫能否產生同情與好感。所以寫與讀,完全是一種自由的結合,代表了人間行為最自由自主的一面。

學術著作方面,多半是學院內的工作。我一生從做學生到做老師,從未離開過學院,因此不能不盡心於研究工作。其實學術著作也需要靈感與突破,才會產生有價值的創見。在我的論著中有幾項可能是屬於創見的:一是我拈出「老人文化」做為探討中國文化深層結構的基本原型。二是我提出的中國文學及戲劇的「兩度西潮論」,在海峽兩岸都引起不少迴響。三是對五四以來國人所醉心與推崇的寫實主義,在實際的創作中卻常因對寫實主義的理論與方法認識不足,或由於受了主觀的因素,諸如傳統「文以載道」的遺存、濟世救國的熱衷、個人的政治參與等等的干擾,以致寫出遠離真實生活的作品,我稱其謂「擬寫實主義」,且認為是研究五四以後海峽兩岸新小說與現代戲劇的不容忽視的現象。此一觀點也為海峽兩岸的學者所呼應。四是舉出釐析中西戲劇區別的三項重要的標誌:演員劇場與作家劇場,劇詩與詩劇以及道德人與情緒人的分別。五是我提出的「腳色式的人物」,主導了我自己的戲劇創作。

與純創作相異的是,學術論著總企圖對後來的學者有所啟發與導引,也就是在學術的領域內盡量貢獻出一磚一瓦,做為後來者繼續累積的基礎。這是與創作大不相同之處。這個文集既然包括二者在內,所以我不得不加以釐清。
其實文集的每本書中,都已有各自的序言,有時還不止一篇,對各該作品的內容及背景已有所闡釋,此處我勿庸詞費,僅簡略序之如上。

馬森序於維城,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

目次

秀威版總序
自序

【電影藝術】
電影藝術的欣賞與創作
電影導演
從「鄉土文學」到「鄉土電影」
電影是電影,文學是文學!
舞臺與銀幕
電影是娛樂還是藝術?
電影應該分類嗎?
電影、戲劇與小說
電影的感官性
電影的寫實與實寫
生活的電影─一個新潮

【從西方到東方】
路易‧比女艾及其作品
安東尼奧尼作品中的主題
英格瑪‧柏格曼的藝術─序陳少聰的《柏格曼與第七封印》
楚浮之死
失根的人─塔爾考夫斯基之死
從兩部老電影說起
具有實驗精神的《小城之春》
對唐書璇三部影片的一些感想
我看《空山靈雨》及《山中傳奇》
談徐克的《蝶變》

【新銳的一代】
人的電影
評《看海的日子》
但漢章的情人
小市民的通俗劇
從文學的《玉卿嫂》到電影的《玉卿嫂》
國四英雄的悲哀
陳坤厚的《結婚》
倫敦影展的幾部中國電影
電影中國夢─從倫敦影展中的幾部東方電影談起
在英倫看臺灣新電影

馬森著作目錄

書摘/試閱

【從「鄉土文學」到「鄉土電影」】

「鄉土文學」有兩種含意:一種是作家對自己根生的土地懷著深厚的鄉情,運用鄉人的語言描寫故土的風土人物。另一種含意是相對描寫城市的文學而言,「鄉土文學」指的就是「農村文學」。以黃春明、王禎和為代表的臺灣的「鄉土文學」就兼具了這兩種含意。
黃春明的小說雖然也常常寫到都市的環境和都市的人物。但其所創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卻多半是鄉村或小鎮的居民。就是城市中的人物,也常有一個鄉村的出身,因而在都市的環境中更顯現其飄泊疏離之感。但黃春明最成功的地方,卻是道出了近三十年中臺灣由一個農業的社會向半工業化的社會轉化的過程。王禎和作品中的人物,也有類似之點,也多是些身居鄉野出身低微的小人物;不過王禎和不多麼追求寫實,而以喜謔的筆法烘托出了小人物的怪誕(grotesque)性格和可憫的境遇。
近年來,我國的電影在久久陷入虛浮的情愛和暴亂的打鬥片的泥沼之中逐漸消沉之餘,向文學作品求取生路,自是一種極自然的現象。但這一年來的表現,與其說是真正向文學進軍,不若說是向鄉土靠攏。朱天文的《小畢的故事》和黃春明的小說首先搬上了銀幕。接踵而至的是廖輝英的《油麻菜籽》和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而白先勇的《金大班》和《玉卿嫂》雖風聲很大,但遲遲尚未開拍。這足以顯示製片者有些獨鍾鄉土的情意。
《油麻菜籽》可做為鄉土電影成功的一個例證,因其十分真實地顯示了具有時地特色的社會環境和人物。特別是前半部,毗鄰小鎮的鄉村場景,不能不使人緬懷起二三十年前臺灣鄉鎮生活的風貌。由於劇本的自然順暢、導演對場景實物質感的把握和重視,以及指導演員沒有誇張的情緒的自然流露,使這部電影在寫實的手法上超出了以前的同類的電影,使寫實的電影步入一個新的境界。其最大的貢獻,除了所含蘊的鄉土氣息以外,是突破了過去有些以實寫為名卻虛飾了真實的主觀手法,使真實的面貌有更大成分的自我表露。這一點將會為未來同類的電影樹立一個好的典範。
《看海的日子》和《油麻菜籽》都是最近票房較好的電影。是不是因為這兩部電影在藝術和票房上的成就,會引起一窩風地趨拍「鄉土電影」呢?由於過去的例子,這種預測並非過慮。但是如就「鄉土」的第一種含意而言,表現本土的風土人情固然是一種正當的途徑,卻也並不是唯一的途徑。目前仍具有號召力的武俠動作片和以都市為背景的喜劇片就都沒有什麼鄉土的氣息,但都有其自身的娛樂和藝術價值。歷史片也是如此,如果真正表現了鄉土人情,倒是值得鼓勵的,怕只怕流入一種粗俗的鄉土浮相,或過度自憐的情懷,就會誤導了「鄉土」的含意了。
如就「鄉土」的第二種含意而論,臺灣的社會愈來愈超越了農業社會的情況,都市生活已經佔了很大的比重。就是尚存的農村,已不復有二十年前農村的面貌,而是與現代的都市緊密相連了。做為反映社會現象的文學與電影,自不會自我局限在農村「鄉土」的小圈子內。在文學方面,一定會有更多描寫都市生活和都市人物的作品出現。電影如繼續向文學借重,自然也不會忽視都市。但過去以都市為背景的所謂「三廳」電影,在受近來寫實性很強的「鄉土電影」的衝擊以後,絕不能再滿足觀眾的要求。今後的電影恐怕需要以更真切的手法,攝取都市中形形色色的各種面相。這就需要超出製作人的眼光和立場,多多借取作家的視野及觀點,才可以把清新的氣息帶入今後的電影作品中。
電影自然並不需要全從小說改編,但改編小說確是一條捷徑,因為小說的結構及組合與電影非常接近,而且小說家至少已為編導者預構了故事的骨架,也預塑了人物的典型,拍攝起來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是早已燴炙人口的小說,幾乎已經預保了票房的價值。過去像狄更斯的小說、左拉的小說、托爾斯泰的小說,常常會拍成了令人難忘的電影名作。第二流的小說,拍成第一流電影的也不乏先例,《飄》(或譯《亂世佳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也有不適合拍成電影的小說,像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不管多麼好的導演和演員,恐怕也難以拍得像小說那麼深沉感人。
現在從黃春明、朱天文、廖輝英的小說改編成的電影已經小有成就,可能使製片者和導演看清了改編小說的可行。但是如果因此而形成一股「鄉土電影」的風潮,那就未免過分了。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藝術上的誠意只為票房而跟風的電影,常常流為續貂的狗尾或潮後的泡沬,不獨在藝術上難以見好,票房的價值也不易保證。觀眾,特別是現代的觀眾,其口味愈來愈廣了,絕不願被人局限在某一種類型的電影之中。
所以有眼光的製片與導演,與其跟風拾唾,不若把自己的眼光擴大,在文學中取材也好,在文學以外取材也好,總之另起爐灶,自擬新題,方是上策。要知道,電影的天地與小說一樣廣闊!

(原載一九八四年四月號《真善美》雜誌一三○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