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人生本來就塗塗改改:那些我們從犯錯中學到的成長筆記
滿額折

人生本來就塗塗改改:那些我們從犯錯中學到的成長筆記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十大商業書
《快公司雜誌》(Fast Company)年度必讀十本書
《紐約時報》:「這本書就像是累了一天後,等著你回家的熱水澡。」
《富比士雜誌》:「耀眼的一本書,打破一成不變、僵化無感的職涯建議。」
《ELLE雜誌》:「幽默又充滿人性,還有諸多得來不易的職涯心得分享。」

《赫芬頓郵報》創辦人雅莉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
暢銷作家凱蒂.韓納爾(Cathi Hanauer) 振奮推薦

成功無法複製,但錯誤可以學習。
即使當下無法挽回的大錯,也是認清弱點、扭轉方向的起點。
25個各領域典範的坦白分享,看到從錯誤成長、繼續前進的方法。

每個人無可避免都會犯下看似無法彌補的錯誤。説話太過直白,以致差點丟了工作;選錯行業發揮不出實力,開始懷疑自身潛力;首次主持重要會議,卻因臨場緊張腦袋一片空白,在大家面前出糗等。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失誤?錯誤發生後,又該如何克服心理障礙、繼續進步?

犯錯是讓人難過、甚至非常難堪,但是犯錯並不是失敗。這說來容易,但要做到,很不容易。
大家都談成功,但是鮮少人願意公開自己犯的錯誤、如何走出錯誤在腦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本書作者是美國史密斯學院主任潔西卡‧巴克爾,史密斯學院是美國歷史悠久的七姊妹聯盟名校之一,曾培養出兩位美國第一夫人、名詩人普拉絲等傑出人士,物理學家吳健雄也曾在史密斯任教。

巴克爾身為史密斯的職涯中心主任,每天接觸各界最優秀的典範人物,她從多年的教學與職場經驗中發現,最傑出的精英也都會犯錯,成功的關鍵並非零失敗,而是能將錯誤化為成長的能力。

因此,我們不應只局限在成功經驗,而忽略了省思自己曾經從犯錯中走出來的珍貴教訓。

她蒐集了金融顧問、科學研究、醫療前線、教育文化等領域中「從錯中學」而尋得人生前進動力的25個真實故事,包含暢銷書《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Wild)作者雪柔‧史翠德、難民之家創辦人露瑪‧穆夫雷,以及最成功的出版業人士社交網站創辦人蘿拉‧陶比等。

他們坦白真實的分享職場上各種難過的關卡,讓讀者看到如何定義自己的價值、如何拒絕讓錯誤成爲絆腳石、如何化失為得。

不論你是搞不清楚分寸的新鮮人、有無法開口拒絕的困擾、老是懷疑自己是否適任、還是心理有一塊受挫的陰影揮之不去,你都可以從這本書看到其他人是如何走過的經驗,給自己繼續前進的動力。

【短文節選】
「先不用煩惱世界需要什麼,先思考做什麼事會讓你整個人「活過來」。因為世界需要的,是這樣充滿生氣、認真活著的人。」
──哈佛法學院首位取得終身教職的非裔法律學者 龔尼爾

「年輕孩子會害怕「活錯人生」,所以不願意踏出任何一步、做出選擇,這樣或許才是最錯誤的選擇。」
──麥肯錫榮譽董事 巴許

「從小我就很怕別人覺得我不夠聰明,但長大後發現,要變成自己想成為的人,必須要放掉時時刻刻希望得到別人肯定的執著。」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 杜維克

「聽別人給你的評語是世界上最恐怖的事,但它也是唯一讓你變得更好的機會。」
──《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作者 史翠德

「不用逼自己當那個什麼都會、什麼都懂的模範生。只要說:「我不知道,但我會想辦法找出答案!」」
──內科名醫、紐約大學教授 歐芙麗

【各界推薦】
本書深具洞見,提醒了我們:失敗並非成功的反面,而是邁向成功的踏腳石。
──雅莉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
《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創辦人

本書不僅有無數生動有趣的故事,也充滿寶貴的智慧與忠告。
──凱蒂.韓納爾(Cathi Hanauer)
《揮別》(Gone)一書作者

作者簡介

潔西卡.巴克爾(Jessica Bacal)
現任美國名校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伍特利工作與生活中心(Wurtele Center for Work and Life)主任,曾在紐約市擔任小學教師。巴克爾自紐約河濱街教育學院(Bank Street College of Education)取得教學碩士學位,並於紐約市立大學所屬杭特學院(Hunter College)取得創意寫作藝術碩士學位,她和先生及兩個小孩現居於麻州北安普敦市。

目次

前言 成功已經談得夠多,我們需要的是失敗的故事
第一部 轉折,正好可以重寫人生故事
01天啊,第一個工作就被開除!
02夢寐以求的機會,能半途而廢嗎?
03冒險,對女生有點難
04原來,我喜歡的都只是假設
05做英雄,先找到戰友
06放下不光彩的成績,才看得見生機
07其實不需要完美
08大庭廣眾下徹底挫敗,怎麼站起來?
09沒興趣的事,就不太可能完成

第二部 開口要求,並不會難堪
10多問一句「你的看法呢?」
11編造數字被抓包,怎麼認錯?
12開口談薪水,沒什麼不好意思
13不要為「好人」形象而不敢要求
14公開大聲認錯,蓋過紛紛議論

第三部 拒絕,可以理直氣壯
15學習「我」優先
16心軟不要求改進,反而造成傷害
17別用安逸交換你真正的夢想
18爛工作或許能磨練,但別待太久

第四部 韌性,谷底翻身的力量
19停止自我懷疑,不要對自己落井下石
20被批評,不要立刻豎起防衛機制
21不要被歧視拖住腳步
22正視無知與錯誤,不再害怕犯錯
23勇敢面對在網路上掀起的軒然大波
24邊做邊學,抓住每一個機會
25成長型思維,更勝於讚美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成功已經談得夠多,我們需要的是失敗的故事
明亮的燈光打在講台上,主持人說:「請談談你們在職涯中犯過的一個錯誤,以及你們從中學到的教訓。」台下大學生和教授竊竊私語,引頸期待。

我抓起筆,熱切地想聽聽台上五位成功女性接下來會說什麼,這是我極感興趣的主題,尤其我最近剛換工作,擔任史密斯學院新成立的伍特利工作與生活中心主任,這對我來說是個冒險,我喜歡這個挑戰,但也很緊張,我不想犯錯,可惜犯錯的機會處處都有。

在預算管理方面,我授權太多給新來的助理,導致中心經費短缺。企劃新的領導力方案時,我又出錯了,竟然在製作宣傳資料時,弄錯了茱莉安娜.史慕特(Julianna Smoot)的頭銜,她在歐巴馬政府擔任過幾個高階職務,雖然她本人對錯誤不以為意,我仍然感到很羞愧。這些紕漏讓我忐忑不安了好幾天,覺得自己無法勝任這個新職務,不知道別人遇到相同的情況,是否也會這麼想?這些成功女性是否也犯過類似的錯誤呢?

我坐在聽眾席,打開電腦,希望記下一些關於犯錯的故事,讓我覺得不再孤軍奮戰。沒想到二十分鐘後,螢幕還是一片空白。真的很奇怪,我已經不只一次遇到這種遲疑、甚至逃避討論在工作上犯錯經驗的情況。

例如有一次,主管派我去參加一週領導力訓練,幾位女性高階主管極力頌揚「從錯誤中學習的好處」,卻完全不提自己的犯錯經驗。還有一次,我和學生一起聽知名來賓演講,她談到自己曾做出「犧牲」和「取捨」,卻完全沒說到底犧牲和取捨了什麼。

當然,你可以說這些女性是想給人個好印象,身處高壓力的情況下,很難談論犯錯這件事。但多年來,我看到太多女性大談「從錯誤中學習的好處」,卻沒有任何實際案例。幾乎所有的專業研討會都會提到這個忠告,就像研討會早餐供應的各式麵包糕點,平庸而重複,像我這樣的一般女性聽到這個忠告,總會心想:「是啊,從錯誤中學習是很重要,妳說得容易,但妳犯的錯跟我犯的錯不一樣,我犯的錯可大了。」畢竟那些成功的人如果真的犯了太大的錯,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了,不是嗎?

▎好人框架,讓我們害怕向前

我聽到「從錯誤中學習」的忠告時,也聽到了彌漫在我們文化中的「好女生」說法,根據「非營利組織青少女服務中心」在2006年發表的報告,從小學起,女生就感受到「必須追求完美、有教養、苗條、隨和」的壓力,這聽起來很累人,也可能有害,更讓女生不敢踏出舒適圈。

心理學家卡蘿.德威克(Carol Dweck)及同事在2007年發表的研究中指出,學習新事物時,聰明女生反而比較不擅長面對不懂或是疑惑的狀況,事實上,「智商愈高的女生,碰到困難表現愈差。」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被挑戰擾亂,也更容易沮喪,彷彿自己的能力受到質疑。女生要表現得「面面俱到、無懈可擊」的壓力,往往一路伴隨她們到大學,甚至以後。

杜克大學一項著名的研究發現,許多女學生認為自己必須展現「渾然天成的完美」(“effortless perfection”)。《紐約時報》在2013年刊登過一篇有關哈佛商學院的報導,在該學院的課堂上,女性討論參與率比男性低,教師和行政人員指出:「因為她們覺得自己必須在『學術成就』和『社會成就』間做出選擇。」這些能力強、充滿幹勁的女生似乎很怕表現得太積極進取,或回答錯誤的答案。

顯然從小時候到念研究所,女生都一直被「言行要正確」這種無益的訊息約束著,「從錯中學」這種含糊的忠告也是這些迷思中的其中之一。

▎我會失誤,但我不是失敗者

如果我們能聽到關於犯錯的故事會怎麼樣?我曾經親眼目睹它產生的效果。暢銷作家瑞秋.西蒙斯(Rachel Simmons)在史密斯學院演講時,談到她從牛津大學輟學的經驗,演講結束後,聽講學生大為震撼,坐在演講廳內久久不願離去。

在一場以「失敗」為主題的專題討論會上,有位教師談到她的研究未獲知名期刊錄用時,學生臉上露出了共鳴的表情。我的同事在聽到她們景仰的人坦誠自己曾犯的錯誤和受挫的遭遇時,紛紛鬆了一口氣,她們敬佩有人能自在分享自己焦慮、沮喪、難堪的故事,而不只是分享成功。

為了工作,我讀了很多有關領導力的書與文章,探索專家認為的領導力發展方式。無數研究都指出:人必須從錯誤中學習,繼續努力,才可能成功。

例如,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Lee Duckworth)研究「恆毅力」(grit),歷經錯誤與挫折而不屈不撓的能力,她的心得是:恆毅力是成功的關鍵之一。聞名國際的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也指出:優異的領導者都渴求建設性的批評,成功的人會對自己說:「我可能出錯,但不代表我是失敗者。」這個激勵人心的洞察,就是本書的催化劑。

於是我決定採訪有趣又有影響力的女性,但我不想談她們的成功,而要請她們聊聊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許多領導力研究明確指出:犯錯是職涯成長的一部分,但許多職場新鮮人都不了解這個道理,所以我想收集犯錯的故事,來印證這個道理。

▎不需完美,只要夠好

史密斯學院心理學教授迪巴特洛(Patricia DiBartolo)研究完美主義發現,研究數據雖顯示高成就女性和男性承受到的「完美」壓力大致相當,但女性承受這種壓力的形式可能與男性不同,例如,女性對社會壓力的感受可能更強烈。

有一天,我收到來自五個人的電子郵件,每封信的附件都有普林斯頓大學的一篇研究:女學生擔任領導職務的可能性低於男學生,部分原因是女學生有「言行舉止必須被社會接受」的壓力,報告還強調「這不是普林斯頓大學獨有的現象」。

不久,巴納德學院一位十九歲的學生茱莉.蔡林格(Julie Zeilinger)在富比士網站發表文章〈千禧世代女性為何不想當領導人〉(“Why Millennial Women Do Not Want to Lead”),寫道:「現在的年輕女性受到的教育是『懷疑自我』,總是懷疑自己的價值,把自己視為一個可被改善的計劃,而不是接受身為人的不完美。」文章引起極大的共鳴,點閱人次近十萬,在Facebook上被分享上萬次。

還有一點,職場對女性的挑剔更甚。心理學家伊格利(Alice Eagly)和卡莉(Linda Carli)駁斥「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論點,這個論點主張女性面臨的無形升遷障礙,只存在於高階層級。但伊格利和卡里的廣泛研究顯示:在美國不論初級或高層職務、藍領工作者或主管階層,都存在性別偏見。

而女性(尤其是擔任一般由男性從事職務的女性)在工作上出現失誤,更容易遭到強烈批評,這種現象被稱為「玻璃懸崖」(glass cliff)。研究也顯示,有色人種女性被認為不適任的機率更高。但如果女性給自己的犯錯空間不大,又很容易被視為太過自我保護。

問題是,任何人想要創新、得到別人肯定或成為領導人,都需要冒險,也必須知道犯錯是無可避免的。性別偏見依舊存在,但這個社會還是容得下「夠好的領導者」,他們雖然會犯錯,還是留在場上、沒有出局。所以,要探討「女性領導」這個文化議題,也應該探討「不完美」。

我訪問的女性都很熱情地分享自己的故事,她們了解「犯錯故事」的價值,即使我的訪談干擾了她們忙碌的行程,她們仍然願意接受採訪。

露瑪.穆夫雷(Luma Mufleh)創辦非營利組織「難民之家」(Fugees Family),專門幫助在戰爭中倖存的孩童適應新生活。在她為「難民之家」奔走演講的行程中,特地安排了早餐時間和我會面;雪柔.史翠德(Cheryl Strayed)在巡迴宣傳暢銷回憶錄《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Wild)時,撥冗接受採訪;法律學者蘭妮.龔尼爾(Lani Guinier)一邊忙著為當事人向聯邦最高法院起訴、一邊還要趕著交出哈佛大學法學生的成績單,還是安排了空檔給我。

在收集訪談內容的過程中,不少共通的主題開始浮現,我根據這些主題,將本書分為四部曲:第一部探討如何認清自己的長處,讓人生變得更有意義;第二部談的是四位受訪者如何擺脫糟糕主管,或離開讓她們大傷元氣的工作;第三部分享的是七位受訪者學會表達自我主張的經驗;第四部探討受訪者在挫折後如何重新振作。

傾聽這些傑出人士大方分享在人生中學到的事,我也開始說出我自己的故事。談論自己的錯誤與失敗,其實對自己很有幫助。我衷心希望書中的故事能提醒你「沒有人完美,就連書中的這些傑出女性也都不完美」,激勵你繼續向前邁進。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