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東線戰事:希特勒的東方滅絕戰(簡體書)
滿額折

東線戰事:希特勒的東方滅絕戰(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  價:NT$ 408 元
優惠價:87355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向蘇聯發起了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進攻。希特勒認為,這場戰爭對於德國的經濟和政治生命至關重要。這場戰爭的最初階段就是著名的代號為“巴巴羅薩”的戰役行動,希特勒試圖通過閃擊戰一舉消滅蘇聯,進而滿足納粹奪取生存空間的欲望,並最終解決“猶太人問題”。這是一場毀滅性的殘酷戰爭,德國為此耗費了大量的物資,二戰期間德軍陣亡總數的75%就命喪於此。無情的戰爭也令數千萬蘇聯家庭家破人亡,比起西線戰場上和英美作戰的傷亡情況,東線戰場的傷亡率之高,令人咂舌。
儘管東線戰場的重要性無可匹敵,但是幾乎沒有什麼英語圖書探討過那些關鍵事件。《東線戰事:希特勒的東方滅絕戰》通過全面而且深入淺出的敘述,將近期關於蘇德戰爭的史學研究成果蘊含在字裏行間。史蒂芬·G.弗裏茨從德國的視角分析了蘇德戰爭,談及了東線戰爭的方方面面,探索了一系列話題,如軍事行動、經濟戰略、資源開發、種族政策等,正是這些相互交織在一起的主題促使納粹德國發動了殘酷的侵略戰爭,並在戰爭中實施了滅絕戰。

作者簡介

史蒂芬·G.弗里茨,東田納西州立大學史學教授,著有《前線士兵:二戰中的德軍士兵》《決戰:士兵、平民與第三帝國的滅亡》等作品。

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數十年來,關於德國與蘇聯之間戰爭的資訊大多來自德國,主要是因為我們相對從德國能夠比較容易地獲取檔和檔案。我們從蘇聯就很難獲得對應資料,即使從蘇聯獲得的資料,由於冷戰時期眾所周知的原因,增加了利用的難度,還有的因為語言問題,也出現一定的偏差,這些資料的傳播更是受到了限制。此外,雖然有人創作了關於東線戰役的各類歷史傳記,但是這些傳記也遭到了其他方式的歪曲。最早期的傳記中,有很多是由德軍將領寫的,但是他們並未獲取到原始記錄,他們只是從自己的日記或記憶中來回顧歷史,當然,他們的記憶是不可靠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容易就會發生扭曲。此外,德軍軍官當中,有的獨自寫作,有的在美國軍事歷史項目的贊助下寫作,他們會有意識地塑造德國國防軍的正面形象,在他們的筆下,德國國防軍顯得專業能力很強、戰術嫺熟,最為重要的是,德國國防軍顯得很“乾淨”。這些德軍軍官的傳記大部分局限在記錄戰役和軍事事件上面。而在戰略問題上,一方面,由於希特勒妄自尊大、無休止地干涉以及對戰略戰役的蹩腳判斷,使得陸軍吃了很多苦頭;另一方面,指揮官們既不知道也不願意承認納粹對蘇聯老百姓,尤其是猶太人,犯下的重大罪行。在將領們事後創作的故事中,在東線上,德軍的軍事行動和他們犯下的重大罪行是兩件獨立的事件,它們之間毫無相互影響,沒有交集。當然,後來有人證明,這個做法是一個自私的隱瞞行徑,但是出於種種原因(特別是冷戰的影響),關於歷史事件的上述觀念深深地烙刻在西方人的頭腦中。因此,用英語記錄的關於東線戰事的標準歷史傳記主要集中於描寫軍事事件的發展過程,這是一個很狹隘的視角。事實上,為了征服東方的領土,希特勒制定了明確的意識形態、種族和經濟等計畫,但是在那些歷史傳記中,作者們無視了戰爭與希特勒的計畫之間的密切關係。
如今,有兩件事結合了起來改變了上述觀念,至少改變了專業歷史學家們的觀念。第一件事是大約二十年前蘇聯的解體,這令歷史學家們前所未有地獲取了曾經無法獲取的檔案資料。結果,在過去的15年間,出現了一大批用英語撰寫關於東線戰事的新傳記,其中既有大衛•格蘭斯(David Glantz)關於戰事細節方面的專業研究,也有理查•奧弗裏(Richard Overy)提供的敍述性綜述,還有埃文•毛德斯萊(Evan Mawdsley)的綜合性分析,它們從蘇聯的視角記錄歷史,非常地精彩,將來還會繼續有這樣的史書出現。這些史書提供了我們最需要的蘇聯資料,深化並豐富了我們對於戰爭的理解。與此同時,大約四十年前,德國聯邦國防軍(Bundeswehr)的戰史研究室(Military History Research Office)開始編撰10冊大部頭的“半官方”戰爭史書。一方面,書中揭露了德國國防軍與納粹共謀在東方犯下了罪行,推翻了關於德國國防軍是清白的荒誕說法;另一方面,此書還把東線上發生的不相連的“戰爭”統一在了“殲滅戰”(Vernichtungskrieg)之中,而殲滅戰正是由希特勒首先構想出的一個東西。這部史書終於付梓了,興趣盎然的英語讀者面臨著雙重問題:一方面,英譯本遲於德語原著露面;另一方面,10冊書(有的是上下兩部)加起來遠遠超過了1.5萬頁。此外,專門研究具體問題的其他德國歷史學家們還編撰了許多精彩的著作,涉及的主題多種多樣,有的探討了納粹執行大屠殺的決定,有的研究了納粹在東方實施種族—人口調整的大型計畫,還有的關注了納粹政權獲得持續支持的問題。
那麼,從一開始我們就要說清楚這本書是一本什麼樣的書,這一點很重要。這不是一本基於初級研究撰寫的書,相反,本書試圖綜合並統一歷史文獻,而這些歷史文獻的基礎主要是過去二三十年間德國、英國以及美國歷史學家們進行的周密研究。本書也明確地從德國的視角進行敍述,不敢妄稱對戰爭進行了全面的描述。我的目的是,基於更宏觀的思想、種族、經濟以及社會背景,緊扣戰爭的軍事事件,幫助讀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東線戰事的複雜性和嚴重性。曾經有很多軍事史和無數的其他著作突出了納粹在東線上所犯下的暴行,但是這些著作都未曾把軍事、思想以及經濟等視角統一起來。如果我們感受不到希特勒目標的全面殘酷特性,我們就無法理解東線戰事的全部內容。例如,如果不提及德國的軍事勝利或者納粹打算實施大規模的歐洲種族滅絕計畫,我們就無法充分理解大屠殺。儘管希特勒是一個反猶太主義分子同時又是口頭激進主義分子,但是“終極解決方案”並不是從一開始就計畫好的,也不是突然冒出來的,該方案是具體形勢發展的結果,也是德國東線戰事空前規模與殘暴行徑發展的基本結果。正是東線戰事激化並明確了納粹關於徹底解決猶太人的動機,而滅絕的過程基本上是在軍事事件的背景下被決定的。出於同樣原因,如果站在更加宏觀的經濟和戰略背景下觀察的話,希特勒貌似很不合理的很多軍事決策似乎更加能夠解釋得通。而諸如主宰著東線戰事歷史的純粹以戰役作為主要焦點的敍述方式不但不全面,而且還有誤導作用。
為什麼我們需要這樣一本書?儘管在美國以及大部分英語國家裏,人們一直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充滿了興趣,但是關於蘇德戰爭的資料卻少得驚人,在過去的30年裏,幾乎沒有任何資料是關於蘇德戰爭1941年至1945年整個時間段的完整歷史的,更不用說站在一個宏觀解釋框架下敍述軍事事件了。事實上,毫不誇張地說,本書的創作很大程度上源於一系列的挫折。首先,我在學習二戰課程的時候,無法找到適合的書籍;其次,雖說有些美國讀者學識淵博,但是他們並不理解東線戰事的重要性;再者,這些讀者並不理解軍事事件和納粹犯罪行為之間的內在聯繫。與西方很多人的信念正好相反,希特勒並不是無意之中捲入了東線戰事。對於希特勒而言,“正確”的戰爭始終都是攻打蘇聯的戰爭,德國的命運取決於獲得生存空間並且解決“猶太人問題”。要依次解決這兩個問題,首先要消滅蘇聯。哪一個目標是最重要的?希特勒認為,試圖將這兩者分開並排出優先次序,這是不自然的。對於希特勒而言,為了生存空間攻打“猶太人-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戰爭是一場全面戰爭,上述的問題是統一的。
我也試圖在本書中注入諷刺、悖論和複雜問題——這些因素是理解歷史所必須的東西,但是在美國流行歷史觀中,上述因素嚴重缺位。此外,我的目標是重構東線戰事,將東線視為二戰的主戰場。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輸贏不完全依靠東線,但是東線是關鍵因素,東線戰事的規模比西線戰事大了很多。如今回過頭來看,東線戰事不勻稱特徵令人驚訝:大約每10名德軍士兵中,就有8名在東線陣亡;從1941年6月開始,每個月內,東線上陣亡的德軍士兵都比西線上多,只有1944年12月這唯一的一個月內,兩條戰線上陣亡人數持平(在“平靜”時期,東線上陣亡的步兵比其他戰線上總共陣亡的士兵多出1萬多人);蘇聯紅軍以大約1200萬(是英美盟軍陣亡將士人數的大約30倍)陣亡將士為代價消滅了德國國防軍的主力部隊;德國和蘇聯死亡總人數(包括士兵和平民)達到大約3500萬,相比而言,英國和美國的死亡總人數不到100萬。的確,有時候東線戰事往往表現得更像殺戮,而不是戰爭。儘管如此,史達林的評價(據說是)——英國爭取了時間,美國提供了金錢,蘇聯抛灑了熱血——這一評價包含了很多真相。
戰爭因何爆發,又為什麼持續了這麼久,為什麼難以結束,這些都是歷史學家們會提出的問題。此外,本書還包括了很多其他的話題。或許最重要的話題就是各種動機(軍事的、思想的、經濟的、種族的以及人口統計)的交叉問題,正是這些交叉在一起的動機導致了東線戰事具有暴力與毀滅的特點。這是一場爭奪霸權的戰爭,一場爭奪生存空間的戰爭,一場消滅猶太人和布爾什維克的意識形態的戰爭,一場爭奪食物和原材料的戰爭,一場重塑東歐和中歐邊境地帶的種族—人口統計的戰爭,或許甚至是某種殖民戰爭,因為這場戰爭的終極目標是創建一個巨大的“大德國”。這裏的每一點都反映出希特勒東線戰事的某個合乎邏輯的方面,同時,這裏的每一點都引發了近期的大量研究。例如,希特勒的戰略目標是提升德國的國際地位,令其佔領世界強國的寶座,所以希特勒認為,奪取原材料是重要任務。如果無法獲取大量的關鍵資源,諸如第三帝國這樣的中等規模的國家就無法擺脫各種約束,也無法追求與英、蘇、美相抗衡的目標。然而,有了資源,一個由德國主宰的歐洲就能追求維持其世界支配地位的目標。的確,在許多方面,二戰首先可以被視為一場爭奪原油的戰爭,那些貧油國(德國、義大利、日本)想要打敗那些操控原油的國家(英國、美國、蘇聯)。然而,一場爭取德國經濟未來的戰爭也是一場爭取帝國種族未來的戰爭,因為擴張的目標區域(蘇聯的歐洲部分)記憶體在多個種族,似乎時機已經成熟,是時候實施剝削了。希特勒有充分的理由把上述地區稱為“德國的印度”,或者滿意地表示說,類似於美國西進運動的殖民機會到來了。“荒蠻的東部”將成為德國的邊疆,一旦數千萬的本地居民被重新遷移或殺死之後,種族人口統計學家和經濟規劃人員將把此地當作一張白紙,重新繪製納粹的美好前景。從一開始,攻打蘇聯的戰爭就被設計成了一場殲滅戰,德國國防軍領導層不但完全知曉此事,而且作為同謀參與了此事。
與此相關的是希特勒的思想,一方面,希特勒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抱有頑固的觀念;另一方面,他還意識到,美國參戰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了。對於希特勒而言,一戰全面地影響了二戰的各個方面。破壞性的經濟封鎖措施加劇了德國缺乏食物和原材料的問題,關於大規模饑餓和貧窮的痛苦記憶削弱了國內的士氣,所謂的“十一月罪犯”(猶太人、共產主義者、社會主義者)的行動據稱令德國軍事行動失敗了。希特勒還堅信,一場積極的“猶太人陰謀活動”一開始就令四面楚歌的德國捲入了戰爭——所有這一切都對“他”的戰爭方向造成了影響,而這場戰爭的主要目的是消除上一場戰爭帶來的消極影響。然而,第二場戰爭不可能在真空中進行,因為美國的潛在實力大得嚇人,這給希特勒造成了巨大的時間壓力。事實上,希特勒多數決策的邏輯源於他的敏銳意識,他知道,德國物資匱乏,同時,能夠扭轉局勢的機會也很有限。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為了令德國取得歐洲的霸權,他首先不得不征服必要的資源並且為了自己的目的殘酷地剝削他們,這個情況充滿了弱點和威脅。
另一個話題是德國在絲毫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向蘇聯發起了戰爭。在歷史上,史達林野心勃勃的工業化計畫把蘇聯變成了最龐大的軍事-工業國家,希特勒的重整軍備行動一開始比原先人們認為的速度要慢,直到1939年,德國才勉強能和西方的對手——英國和法國相抗衡。希特勒無意之中捲入了一場戰爭,而他的國家尚未做好準備。儘管如此,希特勒因為一對好運氣而免遭不幸,一是盟軍的戰鬥能力較弱,二是閃電戰的運氣好,一直按計劃在順利進行。然而,閃電戰的順利實施掩蓋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德軍和西方對手比起來並不佔據物資優勢,更不用說和蘇聯相比較了。關於德國國防軍的神話——這是一支無敵的機械化突擊力量,曾經制定出軍事勝利的策略——這僅僅是一個神話而已。德國陸軍在法國取得大捷的一年之後向蘇聯紅軍發起了攻勢,當時的德軍並沒有變得更強大,他們卻不得不在更加廣袤的空間內與更加強大的敵人作戰。事實上,德軍可以制定計劃,令其部隊前進的距離不超過300英里,因為一個重要的事實是,莫斯科在東面大約700英里處,蘇聯南方的重要資源和原油的距離更加遙遠。德國軍火工業也面臨勞動力和原材料短缺的問題,所以要打一場艱苦的長期戰役,德國軍火工業也沒有準備好。大批的士兵只能徒步行軍,摩托化師的比例並不大,而支援他們的軍火工業幾乎沒有任何合理的效率可言,難怪德國領導層的每個人都希望能夠迅速獲勝。巴巴羅薩行動是一場高風險、高成本的戰爭決策,納粹期待著孤注一擲的賭博能換回迅速的勝利。
德國國防軍未能迅速地一擊以斃敵,這就迫使德國陷入一場消耗戰,德國多半是無法贏得這場戰爭的。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1941年和1942年德國接連取得了多次輝煌的勝利,令德軍贏得戰爭的希望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就是計畫和實施大規模的殺戮方案,最殘酷的莫過於“終極解決方案”。到了1943年,由於蘇聯的勇猛抵抗,加上德國自身的決策錯誤和物資匱乏,任何勝利(甚至包括在東線的勝利)都不太可能了。由於其他戰線(地中海、大西洋、德國上空,最後還有西歐)重要性增強,德國全面潰敗了。在一場聯合作戰的戰爭中,希特勒的帝國處於絕對的劣勢,因為他的盟友無法和史達林的盟友相比擬。在日益絕望的境地中,德軍士兵為什麼還能繼續作戰?一系列複雜的動機在起作用,這包括:意識形態、納粹成功地塑造了關於國家納粹化的幻想、責任感、納粹政權提供的物質成果和獎勵、對共產主義的擔憂、戰友間友誼的強烈感覺、日益意識到納粹罪惡的暴行令他們無路可退。總之,希特勒長期以來發誓說,絕不能讓另一場“1918年11月”事件再次上演,在他看來,這是恥辱的終極象徵。為了遵守誓言,希特勒把國家變成了一片廢墟。一開始,希特勒就強調說,德國面臨的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成為世界強國,要麼就走向滅亡。希特勒沒有實現前一個結果,卻帶來了後一個結果。

 

目次

第1 章 困境 001
第2 章 決定 030
第3 章 猛攻 077
第4 章 龍捲風 134
第5 章 懲罰 195
第6 章 非贏即輸 234
第7 章 全面戰爭 297
第8 章 焦土 354
第9 章 瓦解 401
第10 章 末日 437
總結 472
附錄 489
注釋 495
致謝 605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