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超越五百年的影響力:馬丁路德今天仍舊說話
滿額折

超越五百年的影響力:馬丁路德今天仍舊說話

定  價:NT$ 250 元
優惠價:9022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二〇一六年四月中華福音神學院提前慶祝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特別邀請研究路德的學者撒拉・威爾森博士擔任該年「林道亮博士紀念講座」的主題講員,該次講座十分成功,不僅講員選擇的題目合宜貼切,充分呈現出路德神學的核心理念。本書乃以該次講座內容為本,在編輯團隊與威爾森博士溝通後,增刪講座部分內容之後集結成書,並邀請講座的口譯廖元威牧師負責本書文稿的翻譯,在魏玉琴老師的協助之下共同完成。

作者威爾森博士提出紀念宗教改革五百周年最好的方式就是深度反省信仰,再思舊約與新約、以色列人與教會的合宜關係,避免重蹈宗教改革之後教會分裂的覆轍,作者取材的切入點乃是朝著療傷與和好的方向努力,包括與天主教的對話以及與門諾會的互動、理解甚至道歉。

此外,「福音與律法」是路德神學最具突破性與建設性的貢獻,而作者在本書中卻聚焦於洗禮議題,除了教牧的實踐與關懷,亦分享感人的故事與見證,幫助讀者了解洗禮,特別是「嬰孩洗」絕不僅是傳統,而是富含神學意義與信仰的中樞。本書除提出宗教改革時期非常精采的神學論戰之外,也呈現現今路德神學最新的研究,邀請讀者一起來探究路德超越五百年的影響力。

作者簡介

撒拉・威爾森 博士 (Dr. Sarah Hinlicky Wilson)

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神學博士,現任Institute for Ecumenical Research in Strasbourg助理研究教授,專長在東正教和五旬節派教義研究。同時也是美國福音信義會按立牧師及美國信義論壇神學季刊的編輯。


廖元威 牧師
政大歷史系畢,華神道學碩士,美國路德神學院神學博士。曾任高雄後勁信義會牧師,中 華信義神學院學務長,中華福音神學院歷史與神學副教授,並歷任牧育部長、教務長、代理院長、推廣教育處長等職,以及台灣信義會救恩堂督導牧師。現為國際歐華神學院副院長,著有《威登堡風雲:馬丁路德的朋友與對手》一書。
 
魏玉琴 傳道
現任基督教教育與靈修神學兼任教師與文字工作者,亞洲浸信會神學研究所神學博士(主修基督教教育)、衛理神學院靈修神學碩士。

路德神學的再探
為了慶祝宗教改革五百週年,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從 2008年起就公開宣布,展開路德十年的系列慶祝活動,一直到2017年10月31日在威登堡的慶典作為最高潮。
同一時期,信義宗聯會在威登堡設立了研習中心,每年5月及11月各辦為期兩週的路德神學研習會,每次邀請大約廿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牧者及神學工作者,對路德思想做進深的探討。筆者有幸於 2014 年 11 年 8-22 日參加了第十屆研習會,細讀路德著作並再思,帶來極大的幫助。每次研習會都固定由兩位教授帶領討論,一位是德籍學者狄特博士(Prof. Dr. Theodor Dieter),另一位就是本書作者撒拉・威爾森博士(Prof. Dr. Sarah Hinlicky Wilson)。
基於個人豐富的收穫,研習會期間我就透過電郵推薦華神邀請這兩位知名學者,前來台北擔任林道亮博士神學講座的講員,吳獻章老師也當機立斷要我儘快邀約。經過面邀及後續幾番電郵往返,狄特博士因行程滿檔及個人因素不克前來 ,威爾森博士則答應擇期來台擔任講座講員。
2016 年 4 月 25-27 日,威爾森博士在為期三天的神學講座中,共講了九個精彩的主題。第一天,她從路德所處的中世紀背景切入,進而討論他改革思想的突破。第二天,講員以律法與福音作為路德神學的核心,紹這個重要觀念在解經和救恩論的意義。第三天,威爾森博士以洗禮作為路德神學的實踐要點,從上帝與人立約和主動施恩的角度做了相當精闢的講解。既以宗教改革五百年的再思及教會合一的展望為這次講座主題,每 天下午她都處理一個與合一相關的敏感議題,分別是信義宗與天主教的對話、路德與猶太人以及信義宗與門諾會的和好。深入淺出的內容,讓與會者留下深刻印象。
為了讓這次演講的雋永內容使更多人得到幫助,本書責任編輯鄭毓淇,在講座期間就立即與威爾森博士洽談,盼取得中文版權,也立即得到講員慷慨應允。半年後,威爾森博士完成講稿的修訂,道聲出版社則商請筆者負責中文翻譯。本書的內容是根據修訂稿翻譯,不僅比講座更為充實,另外還加上三個附件,分別作為第三、六、九章的補充材料,值得讀者對照來看。
過去半年其實是個人在時間安排上最為捉襟見肘的時期,不僅在既有職責上事務繁重,同時還要面對事奉工場的轉換,可謂公私兩忙。五月中譯至第七章,為了不耽誤出版時間,商請魏玉琴博士協助。玉琴是翻譯老手,也是快手筆,不僅慨允協助且迅速完成,成果斐然。本書能及時出版,實在要謝謝她鼎力協助。
本書的英文書名為 Explorations in Martin Luthers’ Theology,原可譯為《再探馬丁路德神學》。作者威爾森博士不僅細緻地掌握路德神學的精髓,更在教牧應用和教會合一等複雜議題上,做了勇敢的討論與建議。今年正值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的盛會,與路德相關書籍的出版有如雨後春筍。本書雖非全面介紹路德神學的教科書(這類書市面上已有好幾本) ,但若要以較短篇幅一窺路德神學精華及其當代意義上,本書確為上乘之作。
我們深切希望,路德的再思與再探,不會僅止於 2017 年。而是在反思過程中,經歷這位五百年前被上帝重用的僕人,今天仍持續因信說話,而他的軟弱與缺憾,也能成為我們的警惕!

目次

005 譯者序 / 廖元威 路德文學的再探
009 推薦序 / 蔡麗貞 紀念宗教改革五百週年最好的方式

第一部 路德的中世紀背景與宗教改革的突破

015 第一章 路德的中世紀基督教歐洲背景
029 第二章 九十五條論綱及1518年論綱
049 第三章 從信義宗----天主教對話看宗教改革

第二部 居於路德神學核心的律法與福音

069 第四章 區分律法與福音的藝術
083 第五章 路德大問答中的律法與福音
099 第六章 路德與猶太人

第三部 以洗禮為路德神學的實踐

117 第七章 洗禮
133 第八章 嬰孩洗禮
149 第九章 信義宗與門諾會的和好
165 附錄一 信義宗教會與天主教會:有關稱義教義的聯合聲明(基督新教用語版本)
195 附錄二 德國聯合福音派----信義宗與德國更正教大會主教會議宣言:馬丁路德與猶太人:改教週年場合的必要提醒
201 附錄三 世界信義宗聯會對路德派逼迫重洗派事蹟所採取的行動

書摘/試閱

第一章
路德的中世紀基督教歐洲背景

五百年前,馬丁路德開始他改革基督教會的工作。然而事與願違,這個改革工作帶來教會的分裂,不僅分出天主教與信義宗教會,也分出許多各式各樣不同的更正教會。2017年,全球的信義宗和其他更正教會,都將紀念與慶祝1517年10月31日路德透過九十五條論綱發動的改革工作,而論綱的發表原本只是提供教會領袖及學者進行公開討論。某種程度上,天主教也會參與這次的紀
念活動。雖然已經過了五百年,路德依然重要,對今天的我們依舊息息相關。雖然路德與我們息息相關,但在許多方面也是陌生的。不僅文化迥異者對他感到陌生,如德國對台灣而言是陌生的,就是連文化上因路德採取的行動而受重大影響的人,包括今天的德國人,歐洲各國人,以及北美居民,對他也都是陌生的。五百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路德徹底地改變了世界,以致我們已無
法重新直接置身他當年的處境。

在我們以負責任的態度探討路德神學的當今意義之前,我們必須從歷史的考察開始。我們必須知道對路德及同時代的人而言,當時世界呈現何種樣貌?他們渴望甚麼?懼怕甚麼?中世紀西歐的教會是如何形成當時的樣貌?路德為何終究還是站在它的對立面?

要了解1300年左右到路德時代的中世紀晚期,首先要知道當時的生命極其脆弱。一般人平均壽命只有三十歲,百分之二十的嬰孩在周歲前夭折,百分之三十的青少年活不過二十歲。大多數人務農,住在小村落;這意味著他們幾乎全盤倚賴區域農耕而活。個中世紀晚期,歐洲飽受嚴寒之苦,造成農產歉收與饑饉,甚至蝗災也很嚴重,像摩西時代上帝降在埃及的災一樣。疾病也相當
普遍,特別是鼠疫與梅毒。一言以蔽之,就像中世紀某位教宗的名言:「我們出生的目的是為了死。」壽命短,死亡隨處可見。短暫人生中無可迴避的主題就是苦難,等在人生盡頭的則是最後的審判。中世紀百姓深信,耶穌基督正等著要對他們的人生作出審判。在教會藝術與建築中,經常可見這種耶穌的形象,幾乎在每一間中世紀教堂的門上,都可看到耶穌坐在審判的寶座上,得救的人在祂右手邊,受咒詛的在祂左手邊。大家通常把祂當作嚴厲的審判官,而非憐憫人的救主。

在路德的年代,整個歐洲幾乎都屬於基督教世界。某些區域很早就基督化,如英格蘭與愛爾蘭,義大利與希臘。有些則稍晚以部落為單位走進教會,如日耳曼與瑞士。西斯拉夫人在主後800年接受基督教。俄羅斯、波蘭以及匈牙利,大約在主後1000年信奉基督教。波羅的海國家如愛沙尼亞,則一直到主後1300年才成為基督教國家。大多數宣教行動是由修會主導,而今天我們稱為「開發工作」的,如創建學校和醫院等社會機構等,都是由同一批修士所完成。

再者,基督教是當時唯一被官方認可且受法律保護的宗教。然而,許多人照樣接觸巫術、迷信或古老的異教習俗。也有一小群猶太人住在歐洲,時而被寬容時而遭到迫害。但就宗教層面來看,中歐與西歐整體不是一個多元社會。這跟生存在羅馬帝國的早期教會,以及今天大多數亞洲社會很不一樣。羅馬教宗所管轄的基督教,顯然是西歐地區宗教的唯一選項。對於人生苦短,又活在時刻擔心死後被基督審判的百姓,主宰他們的是單一宗教。那麼這樣看來中世紀基督徒的當務之急,是在於透過教會儀式照料死者,就不足為奇了。

反過來說,死亡既把人帶到基督審判罪惡的台前,這也意味著對罪的高度擔憂。中世紀神學繼承了奧古斯丁對於原罪與罪行的區別:只要是生為人,個個都有原罪。它來自於亞當與夏娃,無人能逃脫。根據中世紀神學,洗禮能洗除原罪的罪咎與罪債,因此洗禮是得救的唯一盼望。

然而還有一個問題:受洗之後,人還會繼續犯罪;這就是罪行。他們若在嬰兒時期受洗,這在中世紀歐洲是常態,那麼他們一生都需要面對罪的問題,他們該怎麼辦?對於他們洗禮之後所犯的罪,基督十架的死或他們自己所受的洗,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於是中世紀神學作了另一個區分:致死的罪和不至於死的罪。其概念來自於約翰壹書五章十六至十七節。致死的罪「導致死亡」,是最嚴重的一類,如謀殺、姦淫或褻瀆。中世紀基督徒相信,一個人若尚未悔改而因至於死的罪而死亡,他就會直接下地獄,毫無逃脫的指望。相反的,不至於死的罪指的是較不嚴重的罪,不會使人下地獄。可是,縱然一個人為自己致死的罪悔改,或只是犯了不至於死的罪,損傷都已造成,包括對罪的受害者,以及上帝的榮耀。這種情況要如何修補?若認定上帝只會一味地饒恕,卻忽視罪帶來的實質傷害,看來不太對。於是,「煉獄」(purgatory)的概念就應運而生。那是為罪債已蒙赦免,但尚未為罪受懲罰之人預備的去處。煉獄成為某種「好消息」,一個人若去煉獄,代表他不需要下地獄,總有一天他會到天堂;但這也需要經過數萬到數百萬年的痛苦與折磨,清償了罪的刑罰之後才能實現。

中世紀百姓的短暫人生內,總會看到自己所愛的人死亡,想到所愛的人要在煉獄中長時間受苦,總是叫人難以忍受。不過解決的途徑早已找到。第六世紀末,教宗大貴格利寫了一本名為《對話》的著作,其中提到某些修士為已經離世而在煉獄受苦的弟兄禱告。代禱者有人在異象中看到那位弟兄,因修士的代禱使他從煉獄的痛苦中得釋放。這成了具高度啟發性的概念,意味著活在世上的人能幫助煉獄中的人,而這樣的結果造成中世紀基督徒試圖經由各種努力,幫助他們所愛的人早日脫離煉獄的行動,具有強烈動機。這些努力包括禱告、彌撒、朝聖、購買贖罪券,以及行善等行動。行善叫人脫離煉獄的一個動機,在於對人的愛和關懷。然而,還是有許多善工的動機是出於對煉獄的恐懼。若有人一輩子都很慷慨,例如周濟窮人,這人不僅期待自己在煉獄的年日縮短,同時期待那會促使他所幫助的人在他死後為他禱告。中世紀的宗教生活重點,多方面都在為死人解決問題。今天在強調祖先的文化背景裡,所關切的依舊相同。

任何一個社會,不論在世上哪個角落,總有人對宗教的認真程度超越他人。例如,當逼迫時期過後,不再有任何殉道的機會,有人就把教會歷史早年興起的修道主義,當作是徹底獻身給上帝的途徑。修道院為基督教做了許多好事,前面提過,他們通常是宣教士的來源,讓學術活動在「黑暗時期」持續下去,他們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領導者。然而危險依舊存在。面對地獄或數百萬年煉獄的威脅,有人選擇加入修會,不是出於愛或事奉的呼召,而是想及時把自己跟上帝的關係弄好,免得來不及。當時普遍的看法,認為修道生活比「平凡」生活更高一等。守獨身比結婚更優越;宗教工作比日常工作更優越。終極而言,修道誓約比洗禮誓約更優越。要記得,除了猶太人之外,中世紀歐洲每一個人都接受了洗禮。它跟今天的公民身分同樣普遍,因此修道誓約被視為一個人對宗教認真的證明,以至於洗禮變得比較不那麼重要,禁慾苦修變得更重要。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