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胡希恕經方精義筆錄(簡體書)
滿額折

胡希恕經方精義筆錄(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9 元
定  價:NT$ 414 元
優惠價:87360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即胡希恕先生講授的仲景書經方的教學講義,和編者多年侍講時的學習筆記綜合整理而成。先生依據自已的學術思想,把原書中的方子歸類以後,將與每個方子有關的所有應用條文,集中在一起對比分析講解,使學者對這個方子的適用指征以及與它相應的病因和病理機制,緊密聯繫融會貫通,從而抓住這個方子的本質特徵,而得其精義。先生講課還隨時以舉例的的方式指出閱讀經文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於字裡行間的相互聯繫和比較中,獲得意在言外、略而涵概的寶貴內容,這些精微細節均在本書中有較充分的體現。先生講方劑的目的不僅是為了使學者得經方之精義,更是為了使學者加深對仲景書辨證施治的方法體系和精神實質的理解和掌握,真乃名師暨明師也。果能由此入門,精研細讀仲景書,則築良醫之基礎,趨名家之淵藪耳。

作者簡介

段治鈞,1938年3月25日生,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定州市。曾任北京第七十九中學(後並入東直門中學)校長。 段治鈞自幼對中醫頗感興趣,並望能學醫為多病的母親盡孝。後因偶然的機會得以跟隨中醫名家胡希恕先生學習,自1966年至1984年與胡老結緣年十八載,悉心學習、繼承先生的學術觀點。近50年來,段治鈞將業余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對仲景書的學習和研究中,感悟良多,將聆師授課時的學習資料集結整理成冊,出版了《胡希恕越辨越明釋傷寒》《胡希恕講仲景脈學》《胡希恕醫論醫案集粹》《胡希恕<金匱要略>學習筆記》和本書。

名人/編輯推薦

段治鈞先生與胡老結緣十八載,受胡老親自教誨七八年,感悟良多。就《傷寒論》《金匱要略》方劑學,段先生曾系統地聽胡老講過3遍,胡老授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使學者每聽一遍都有更大收獲、更深體會,真正是常聽常新。尤其是當把原書中的方子歸類,並將與每個方子有關的所有應用條文集中在一起對比分析講解時,更使人受益匪淺,後人運用起來也就胸有成竹、得心應手,不但會用仲景方、敢用仲景方,而且可以有創意的在臨床上發揮經方的特有優勢。

胡希恕(1898—1984),中醫臨床家、思想家、教育家,現代經方學派大師。他畢生致力於仲景學說的研究和實踐,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日本中醫界稱他為“中國有獨特理論體系的、著名的《傷寒論》研究者、經方家”。

先生學驗俱豐,醫德高尚,治病濟世六十余載,救人無數,為世人所仰慕稱頌;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扶掖後學,至老彌堅。胡老一生著述頗豐,但生前公開發表的卻寥寥無幾。現存世有先生大量的教學講義、筆記和其他未出版的著述,及其逝世後由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們挖掘、整理出版的諸多資料,今均存於北京市武警總隊第三醫院“胡希恕經方研究會”,這是他留給後世的一筆彌足珍貴的科學文化財富。

先生授課每先從《傷寒論》《金匱要略》原文講起,“溯源納流,執要解讀,條分縷析,講醫理緊扣臨床”,然後以方證歸類,講授仲景著作的經方。如此經緯交織,深入淺出,執簡馭繁,絲絲入扣,使受業者易學、樂學,饒有興趣地登堂入室,進入瑰麗的中醫寶庫。

余有幸虛忝同門之末,受胡老親自教誨七八年,結緣有茲十八載,感悟良多,受益終生。就《傷寒論》《金匱要略》方劑學,編者曾系統地聽胡老講過3遍,他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使學者每聽一遍都有更大的收獲、更深的體會,增長更多的知識和見解。真正是常聽常新,學無止境。尤其是他把原書中的方子歸類以後,將與每個方子有關的所有應用條文,集中在一起對比分析講解時,更使人受益匪淺,因此運用起來就胸有成竹、得心應手,不但會用仲景方、敢用仲景方,而且可以有創意地在臨床上發揮經方的特有優勢。

本書就是編者把歷年侍講中所獲得的這些珍貴內容,根據學習筆記,努力做到毫無遺漏地將其編輯成文,並盡量用原話表達授課人原意,真實地反映一代經方大師研讀仲景書的真知灼見,展示其學術思想、治學特點以及臨證運用經方的獨到經驗。這為有志於臨床應用經方、學習研究胡希恕學術思想者,提供了一份參考資料。能為有志於斯者盡些綿薄之力,吾之幸也。

書中表達不善,或有曲解師意之處,其責均在編者。由於個人水平有限,經驗不足,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望廣大讀者海涵指正。

目次

章 辨證施治概論

節 引言

第二節 總論

第二章 表證

節 桂枝湯類

一、桂枝湯

二、桂枝加桂湯

三、桂枝加葛根湯牡蠣湯

四、栝樓桂枝湯

五、桂枝加黃芪湯

六、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

七、桂枝加附子湯

八、桂枝加人參湯

九、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十、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十一、桂枝加芍藥湯

十二、桂枝加大黃湯

十三、小建中湯

十四、當歸建中湯

十五、黃芪建中湯

十六、黃芪桂枝五物湯

十七、桂枝去芍藥湯

十八、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十九、桂枝附子湯

二十、白術附子湯

二十一、甘草附子湯

二十二、桂枝去芍藥加皂莢

二十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

二十四、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

二十五、桂枝甘草湯

二十六、半夏散及湯

二十七、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二十八、桂枝人參湯

二十九、白虎加桂枝湯

三十、苓桂術甘湯

三十一、苓桂棗甘湯

三十二、茯苓甘草湯

三十三、苓桂五味甘草湯

三十四、苓甘五味姜辛湯

三十五、苓甘五味姜辛夏湯

三十六、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

三十七、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黃湯

三十八、五苓散

三十九、茵陳五苓散

第二節 麻黃湯類

一、麻黃湯

二、麻黃加術湯

三、麻黃杏仁薏仁甘草湯

四、麻杏石甘湯

五、越婢湯

六、越婢加術湯

七、越婢加半夏湯

八、麻黃甘草湯

九、麻黃附子甘草湯

十、麻黃附子湯

十一、麻黃附子細辛湯

十二、葛根湯

十三、葛根加半夏湯

十四、葛根黃芩黃連湯

十五、桂枝麻黃各半湯

十六、桂枝二麻黃一湯

十七、桂枝二越婢一湯

十八、大青龍湯

十九、文蛤湯

二十、小青龍湯

二十一、小青龍加石膏湯

二十二、射幹麻黃湯

二十三、厚樸麻黃湯

二十四、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

二十五、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二十六、續命湯

二十七、桂枝芍藥知母湯

二十八、三黃湯

二十九、牡蠣湯

三十、麻黃升麻湯

三十一、升麻鱉甲湯

第三章 裡證(上)

節 承氣湯類

一、大承氣湯

二、小承氣湯

三、調胃承氣湯

四、大黃甘草湯

五、厚樸三物湯

六、厚樸七物湯

七、麻子仁丸

第二節 白虎湯類

一、白虎湯

二、白虎加人參湯

第三節 桃核承氣湯類

一、桃核承氣湯

二、大黃牡丹皮湯

•3•

經方精義 胡希恕傳授

三、下瘀血湯

四、抵擋湯

五、抵擋丸

六、大黃蟲丸

七、鱉甲煎丸

八、桂枝茯苓丸

九、土瓜根散

第四節 大陷胸湯類

一、大陷胸湯

二、大陷胸丸

三、十棗湯

四、甘遂半夏湯

五、大黃甘遂湯

六、己椒藶黃丸

七、葶藶大棗湯肺湯

第五節 瀉心湯類

一、瀉心湯

二、大黃黃連瀉心湯

三、附子瀉心湯

四、大黃硝石湯

五、茵陳蒿湯

六、梔子大黃湯

七、大黃湯或丸

八、黃連解毒湯或丸

第六節 瓜蒂散類

瓜蒂散

第四章 裡證(下)

節 甘草幹姜湯類

一、甘草幹姜湯

二、理中丸(人參湯)

三、甘草幹姜茯苓白術湯

四、大建中湯

五、吳茱萸湯

第二節 幹姜附子湯類

一、幹姜附子湯

二、四逆湯

三、通脈四逆湯

四、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五、四逆加人參湯

六、茯苓四逆湯

七、白通湯

八、白通加豬膽汁湯

第三節 附子湯類

一、附子湯

二、真武湯

三、附子粳米湯

四、赤丸

五、大烏頭煎

六、烏頭桂枝湯

七、烏頭湯

八、大黃附子湯

第四節 赤石脂禹余糧湯類

一、赤石脂禹余糧湯

二、桃花湯

第五節 走馬湯類

一、走馬湯

二、三物備急丸

三、桔梗白散

第五章 半表半裡

節 柴胡湯類

一、小柴胡湯

二、小柴胡加芒硝湯

三、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根湯

四、柴胡桂枝湯

•5•

經方精義 胡希恕傳授

五、柴胡桂姜湯

六、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七、大柴胡湯

八、四逆散

附 柴胡劑的加減與合方

第二節 半夏湯類

一、小半夏湯

二、生姜半夏湯

三、小半夏加茯苓湯

四、半夏幹姜散

五、大半夏湯

六、幹姜半夏人參丸

七、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八、半夏厚樸湯

九、旋覆花代赭石湯

十、澤漆湯

十一、苦酒湯

第三節 橘皮湯類

一、橘皮湯

二、橘皮枳實生姜湯

三、橘皮竹茹湯

四、茯苓飲

第四節 黃芩黃連湯類

一、黃芩湯

二、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三、六物黃芩湯

四、三物黃芩湯

五、黃連湯

六、黃連阿膠湯

七、幹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八、白頭翁湯

九、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十、半夏瀉心湯

十一、甘草瀉心湯

十二、生姜瀉心湯

第五節 梔子豉湯類

一、梔子豉湯

二、梔子甘草豉湯

三、梔子生姜豉湯

四、枳實梔子豉湯

五、梔子厚樸湯

六、梔子柏皮湯

七、梔子幹姜湯

第六節 甘草湯類

一、甘草湯

二、桔梗湯

三、芍藥甘草湯

四、芍藥甘草附子湯

五、甘草小麥大棗湯

六、甘草粉蜜湯

七、生姜甘草湯

八、排膿湯

第七節 枳實芍藥散類

一、枳實芍藥散

二、排膿散

第八節 栝樓薤白白酒湯類

一、栝蔞薤白白酒湯

二、栝蔞薤白半夏湯

三、枳實薤白桂枝湯

四、小陷胸湯

五、桂枝生姜枳實湯

六、烏頭赤石脂丸

第九節 芎歸膠艾湯類

一、芎歸膠艾湯

二、當歸芍藥散

三、溫經湯

四、當歸散

五、當歸四逆湯

六、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七、當歸生姜羊肉湯

八、赤小豆當歸散

九、黃土湯

第十節 腎氣丸類

一、腎氣丸

二、炙甘草湯

三、防己地黃湯

四、百合地黃湯

第十一節 麥門冬湯類

一、麥門冬湯

二、竹葉石膏湯

第十二節 薏苡附子湯類

一、薏苡附子散

二、薏苡附子敗醬散

三、葦莖湯

第十三節 木防己湯類

一、木防己湯

二、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白術湯

三、防己茯苓湯

四、防己黃芪湯

第十四節 豬苓湯、澤瀉湯類

一、豬苓湯

二、豬苓散

三、澤瀉湯

四、茯苓澤瀉湯

書摘/試閱

一、桂枝湯

組成 桂枝9克,芍藥9克,生姜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溫服,服藥後少時,食熱粥一小碗,以助藥力,覆取微似有汗者佳,不可令汗如水流,病必不除。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可照服二三劑。

方解 桂枝湯為太陽病發熱、自汗出的主方。為便於說明其藥物組成的道理,須先對發熱、汗出的病理知識有所了解。《素問•評熱病》有關陰陽交①的一段論述,頗有助於對這一問題的理解,今照錄原文,並略加釋解如下。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谷生於精②。

釋 這是說明汗的來源。大意是說:人之所以汗出,不外來自於谷氣,故謂皆生於谷。但谷必須經過胃腸的消化變成養人的精氣,然後才能為汗,故謂谷生於精。

今邪氣交爭於骨肉③,而得汗出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④;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

釋 “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謂病當表證時,為患病機體欲以發汗的作用,把病邪驅出於體外,亦即集中了精氣的力量和病邪交爭於體表骨肉間的病理過程。若機體得到汗出,一般來說是精氣戰勝了病邪。精氣化生於胃,若精氣真勝,胃氣必然旺盛,則其人當能食。病邪使人發熱,若病邪真被驅出,則其人當不再發熱。今汗出而仍發熱,是因病邪仍留於體內,而精氣亡失於體外,病邪戰勝了精氣。若其人更不能食,則胃氣已敗,斷了精氣化生之源;精氣竭而病獨留,故必置人於死也。

以上所說的是陰陽交的死證,除不能食外,另有狂言、脈躁急的惡候,與桂枝湯證大相徑庭。不過桂枝湯證的發熱、自汗出,亦即上述的汗出而復發熱,同樣是精卻邪留的證候反映。精氣本為逐邪而作汗,今邪不與汗並出,當然是由於精氣的質和量有所不足,故此時為治,首宜促進胃氣,加強精氣。病在表不發汗不行,精氣虛大發汗更不行,桂枝湯就是針對此而組成的方劑。

桂枝、生姜雖均屬辛溫發汗解表藥,但桂枝治氣上衝,生姜治嘔逆,二藥均有下達之性,其升發的力量不強,不至於大發汗,且二藥均有健胃作用,合以大棗、甘草純甘之品,更足以亢進胃氣於中,滋益精氣於外。芍藥味苦微寒,既用以制約桂、姜的辛散,又用於助棗、草的滋養。尤其藥後少食稀粥,更見益精祛邪的妙用。故本方者,既是發汗解熱藥,又是安中滋養藥,此即所謂甘溫除熱的法劑。⑤

段注

① “陰陽交”中,交者有搏結、交換其位的意思,陽指正氣、陰指邪氣,正邪斗爭勝負易位,則死期至矣。所以陰陽交是熱病傷寒、大病的死證。陰陽二字,是中國古代高度概括的哲學名詞,從唯物論到唯心論、從宏觀到微觀,無所不用。自然,社會,天文,地理,人體生理、病理,藥物等均以此賅之。所以我們閱讀前人之作,時時皆要分析,認清陰陽所指為何,才不致使概念混淆。

② “谷生於精”中,“精”即精氣,代表維持人體生命的營養物質,在這裡即指氣血。中醫所說的氣,和陰陽一樣,是個內涵很廣的概念,可以用來表述能量、功能等多方面。而這裡的氣,和血一樣都是指物質的,即津液。行於脈內的就是血,在脈外與之協行的即謂之氣。血的作用謂之營,氣的作用謂之衛,並不是說在氣血之外還有營衛之為物。它們均來源於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而由飲食化生。人的汗液即排出體外的津液,亦來源於此。

③ “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者,即病邪與正氣(人抵抗疾病的能力)交爭於體表部位。

④ “精無俾也”中,俾,裨益。無俾,即不能繼續。精無俾,即精氣斷了來源。

⑤ 藥物分析的補充。

桂枝,辛溫,為興奮性發汗藥;功能興奮血行、溫經通絡、通利關節、止氣上衝(氣衝者,奔豚、嘔逆、氣逆、某種頭暈等皆屬之)、強心臟、通營衛、助體溫,兼有健胃之功;主去風冷疼痛、上氣咳逆、惡寒(風)發熱、衝氣上逆諸證。桂枝與麻黃、防風、生姜等為伍有不同程度的發汗效果,與白芍、大棗等為伍,則有減少汗出的效果。

白芍,《神農本草經》謂其苦平,實則也微有酸寒之性味,為緩和、止痛、滋養、強壯、養肝、柔肝藥;有養血斂陰、緩攣急、通血脈之功,並兼有抗菌制熱、微下(大量使用)的作用;主腹痛攣急、腓腸肌痙攣(俗謂小腿抽筋)。在此方中白芍可制約桂、姜之辛散,不令大汗出,故又助棗、草的滋養,免傷津液不令枯竭;與桂枝為伍則起到協調氣血、調和營衛的作用。

生姜,辛溫,有溫胃、散寒、止嘔、興奮胃神經之功,又有發汗、行水、解毒之效;主嘔吐、咳逆、泄瀉、血行障礙等證。臨床應用用半夏時常伍生姜,因生姜既解其毒又校其味,為溫胃、下氣(降逆)止嘔、消痞的有效藥物。

大棗,甘平,為緩和、滋養強壯劑;功能補益安中(補脾胃)、益氣補血、強力生津、長肌肉。大棗解毒作用不如甘草,但能去水,亦可緩急而治腹痛。大棗之甘與生姜之辛為伍,正合辛甘發散為陽之旨,故發表疏散藥中,亦常借以為助。

甘草,甘平,為緩和、滋潤劑;功能緩急迫(如緊張、呼吸喘急、重劇的疼痛以及因藥物之峻猛、毒性、較重而產生的副作用等)、和諸藥、解百毒(緩和其他藥物之刺激),並稍有補益作用(主要是補脾胃以扶正氣),故陰陽寒熱之證皆可用之。但甘草不利於水,多用可致飲蓄水腫,故利水劑中不用甘草。甘草反芫花、大戟、甘遂。

桂枝湯是治太陽病發熱汗出的主治方,亦為太陽病發汗的法劑,其證還有惡風、脈浮緩,或有頭疼、身痛等,只要合於病證、病機,用途頗廣(詳見後面有關論治的條文)。需注意的是,凡在表的體液充斥,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得與之,所謂“桂枝下咽,陽盛則斃”者是也,故經文有“常須識此,勿令誤也”的警示。桂枝湯健胃補益、滋津養液、解肌發表、調和營衛,因其有引氣下達之性,升發的力量並不強,所以雖能發汗但並不能使汗大出,這可以從藥後需啜熱稀粥以助藥力即可看出。由此例應體悟仲景書方劑組成的嚴謹。

胡老說桂枝湯為甘溫除熱之法劑,但甘溫除熱之法只適用於表虛發熱、津液失而表不解者,表實熱證則不可輕試,切記。

相關條文釋按

1.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桂枝湯主之。(12)

釋 太陽中風,即太陽病中風證的簡稱。外為陽,內為陰,陽浮而陰弱,謂脈有浮於外而弱於內的形象,乃脈雖浮但按之則緩弱之謂,即脈浮緩的互詞。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謂外浮內弱之脈,為發熱汗出的標志。嗇嗇惡寒,謂縮縮然而惡寒也;淅淅惡風,謂身如被冷水,淅淅然而惡風也;翕翕發熱,謂熱郁於體表,翕翕然而不開也。鼻鳴幹嘔,謂鼻息有聲,而且嘔逆也。此宜以桂枝湯主之。

段按 本條述桂枝湯的主證,但桂枝湯之用並不止於此。首句“太陽中風”,是說太陽病的一種證型。太陽病根據有無汗出,分為兩大證型,一曰中風,二曰傷寒(參考前釋)。本條證型,古人試圖以“風”來闡釋其機理,當然是受歷史條件限制的緣故,不全面,也缺乏科學依據。

“陽浮陰弱”,指太陽中風的脈。此處的陰陽,是針對脈的內外而言,脈象雖為浮取而得(浮於外),但按之脈內則不充盈而有緩弱之象(弱於內),即《傷寒論》第2條脈浮緩之謂。以下為所以然的自注句:因發熱而脈外浮,因汗出損失津液而脈內弱(或緩)。嗇嗇,形容縮縮然的樣子,人感到寒冷時,自然反應就是團縮而不舒張。淅淅,形容怕風來襲的樣子,從經驗可知,人著水或汗出後特別怕風。翕翕,籠罩的意思,好像被羽毛所覆、合而不開的樣子,這是形容表熱的情形,它迥異於裡熱發熱的情況。桂枝湯證較重時,因病邪深中於肌腠,氣不外達而衝逆於上,故息聲較重而嘔也。

太陽病已發汗而表仍不解,不可再大發汗。此時需加強胃氣提高發汗的質量以驅邪外出,這叫順病機而治。因古人文字兜轉,也因後世注家多有錯見,所以今人讀仲景書以詞害意的地方不少。讀書宜深推細酌,胡老常說“細玩可知”,誠讀書之經驗談。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0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