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禪之道:無目的生活之道(簡體書)
滿額折
禪之道:無目的生活之道(簡體書)
禪之道:無目的生活之道(簡體書)
禪之道:無目的生活之道(簡體書)
禪之道:無目的生活之道(簡體書)
禪之道:無目的生活之道(簡體書)
禪之道:無目的生活之道(簡體書)
禪之道:無目的生活之道(簡體書)
禪之道:無目的生活之道(簡體書)
禪之道:無目的生活之道(簡體書)
禪之道:無目的生活之道(簡體書)
禪之道:無目的生活之道(簡體書)
禪之道:無目的生活之道(簡體書)
禪之道:無目的生活之道(簡體書)

禪之道:無目的生活之道(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6 元
定  價:NT$ 336 元
優惠價:87292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禪之道》初版於1957年,是西方哲學家阿倫·瓦茲眾多著作中影響深遠的經典長銷之作,其觀點透徹,條理清晰,適宜普通讀者入門閱讀。書中既有禪思想的全面闡述,也有將禪應用於生活和藝術領域的實踐指導。 全書圍繞“禪”這一主題,上承“背景和歷史”,下啟“原理和實踐”。 上篇追溯禪與道家、佛教的淵源,深入闡述與禪的誕生密切關聯的《易經》、老子、莊子、列子、印度教和大乘佛教的主要思想,並細緻梳理禪宗的歷史傳承。 下篇重點闡述禪精神中核心的兩個概念“空”和“妙”,以及“靜坐無為”的禪修方式,並以“坐禪”和“公案”為例展開深入探討;最後討論禪在生活、藝術中的表達與應用,如與詩藝、茶道、園藝、書法、劍術等之間的關聯。 禪道中所蘊含的“無心”“無為”的意味,和對“永恆現在”的生命狀態的無目的性和自足性的認知,可以啟發當今易於焦慮的現代人——通過學習將禪作為自己生命過程中不斷參悟的哲學,把握禪的精神,專注當下,提升生命的境界,獲得心靈的平靜。

作者簡介

作者:阿倫? 瓦茲(1915—1973) 美國神學博士,禪宗信徒,對東方哲學有精深的理解。他的思想受到鈴木大拙的影響,同時又不局限於東西方宗教和哲學的某一領域。 生前出版的20多部有關宗教哲學和心理學的著作,在美國幾乎每一部都是暢銷書,並以多種語言在全球翻譯出版,包括《禪之道》《心之道》等。 作為一個狂熱的演講者,瓦茲在20世紀60年代定期出現在廣播節目中,並主持了熱門的系列電視節目《東方智能與現代生活》。他在美國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吉杜·克裡希那穆提。在1959 年出版的《垮掉禪、方形禪與禪》中,瓦茲為美國“垮掉的一代”的禪修實踐命了名。 譯者:蔣海怒 佛教禪學研究和譯介學人,哲學博士,佛教思想史博士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2015—2016年訪問學人。現任職于浙江理工大學,同時兼任中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校佛教及思想史研究機構專職研究人員。著譯作品多種,現居杭州。

目次

譯序:歐美禪小識

前言

上篇:背景和歷史

第一章 道家哲學

第二章 佛教的起源

第三章 大乘佛教

第四章 禪的出現及其歷史

下篇:原理和實踐

第五章 空和妙

第六章 靜坐無為

第七章 坐禪與公案

第八章 禪與藝術

參考閱讀


書摘/試閱

禪是宇宙贈予人類的一株四葉草,它的精神一言難盡,但似乎又勿需一言。禪者追求“悟”,“悟”後的視界可謂“開天闢地”,這種極其稀有的視界可以用寒冬中染紅的櫻花或酷暑裡的雪水來比擬。禪由此儲備了克服或超越時空、語言及各種現成思想文化傳統的力量,這種克服或超越來自禪自身對自由、自主和反抗權威信念的認同。而從根本上說,禪的精神就是毫無阻隔地融入“當下”(活在當下),這如同說:你在聽一首歌曲時,你自己就是歌喉;你在觀賞一幅畫作時,你自己就是色彩;你在練習書法時,你自己就是筆墨。就禪者而言,他堅持“自力”和“自求解脫”,將提升生命境界的任務付之個體自身。在這個不理想的世界裡,一位理想主義者可以憑藉禪的旨趣尋覓到個人靈魂所寄託的“風雪小巢”。 為了把握禪的精神,經年累月的打坐、讀誦經典是必不可少的嗎?對於這一點,禪者似乎是持不確定的態度。固然,禪有其生長的時空歷史、思想淵源和參究門徑,卻不囿于任何現成的傳統、理論和方法。禪並不必然需要修行者或思考者背誦大段大段的經文,禪反對“經典崇拜”。禪也反對未經省思地接受權威和權威的解釋。禪主張積極的自由、自主和自在的思考,這也是禪的根本要義。 這種自由、求新或叛逆的精神在禪的發展歷史裡表現得尤為明顯。禪宗的傳統傳承譜系被質疑乃至否定,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共識。西天(印度)二十八祖的編訂自身就漏洞百出,從菩提達摩到慧能的東土六祖的傳承也是斷斷續續,紛爭歧出,甚至連達摩是否曾創立中國禪宗都值得深思。今天的學者們甚至發現,慧能以後直迄晚唐的禪宗傳承譜系都應該質疑,據說是來自唐代流傳的公案也許是宋代人編撰出來的。然而筆者以為,禪的研修及閱讀者完全無須困擾於此,因為就禪的本義來說,它具有超時空、超歷史、超越理性,以及自我克服和自我超越的本懷。 落實到歷史層面,禪之超越語言和文化的精神促使其生長出多元的禪傳統。我們至少可以區分出5種甚至更多的禪思想。禪的源頭是印度佛教的“Dhyana”(禪那)修證傳統,但是在傳入中國後又吸收了老莊甚至儒家思想,變成了中國禪(Chan)。之後,中國禪的傳統又東渡日本,北入朝鮮半島,構建出全新的日本禪(Zen)和朝鮮禪(Seon),而在20 世紀的全球文化交流過程中,禪又被帶到了歐美,發展出歐美禪(Zen)。因此,雖然是同一個漢字(禪),其實指代著許多精神傳統。並且,這些精神傳統間的差異很多,其中的一些甚至可以用“對立”來形容。然而,這些傳統依舊活生生地並存到今天。進而,禪來自佛教,但並不囿於佛教自身的思想資源,因此有不少學者認為,禪已經不能完全歸屬於佛教自身的範疇了。當一位修行者或思考者穿梭于這些禪傳統之間時,他或許會遇到極大困擾。此時此刻,他就必須以“禪的精神”對待這種困局。禪是不拘的、流動的。 國際文化頻密互動的情勢將歐美禪傳統帶到我們視野的中心。一般認為,日本僧侶釋宗演與會1893 年世界宗教大會(芝加哥),是西方禪傳播的第一個標誌性事件。在此之後,同為日本人的鈴木大拙(D.T. Suzuki)撰寫了一系列英文禪學作品,並力求用西方哲學和宗教理論、概念來解釋東方禪傳統,這些英文禪學作品為西方世界對禪的興趣的不斷增長奠定了材料的基礎。 西方禪的高潮期爆發在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之交。禪進入了西方“大眾文化”範疇,不再僅是學院派的會議討論物件。對20世紀西方思想文化史略有瞭解的人都知道當時的“ 非主流文化”(non-mainstream culture)或“反文化”(counter culture)運動,它是與嬉皮士(hippies)、反越戰、吸毒、性解放等熱潮,與切·格瓦拉、馬丁· 路德· 金, 以及鮑勃· 狄倫(Bob Dylan) 等搖滾樂歌手聯繫在一起的。當時移民美國和歐洲的日本和韓國人,與樂於接受東方思想的西方人士一起推動了禪在歐美大眾思想層面的傳播。許多非主流文化的領導者和參與者都有禪修的經歷,當然,現在名氣最大的是早逝的蘋果公司創始人約伯斯(Steve Jobs)。這次西方世界的東方思想熱潮,其深層的原因或許有許多。就禪而言,它為當時具有反叛精神的年輕一代提供了異質的、解放的、非主流、非理性的思想傳統和邊緣價值觀,這些內容正是“非主流運動”所渴望獲得的“思想武庫”。 諾貝爾文學獎(2016)獲得者鮑勃·狄倫可以作為經典案例來分析(這一點應尚未引起中文學界的關注)。作為“反文化運動”的旗幟性人物之一,他唱出了這場文化運動所蘊含的個人的時代意識—精神流浪漢情懷:人是孤獨的、無家可歸、一無所有及無人問津的“滾石”(rolling stone)。當代西方著名禪學家海茵(Steven Heine)就嚴肅地討論過鮑勃·狄倫的“禪師”身份問題。在海茵看來,鮑勃·狄倫不斷變換自己的身份:民謠歌者、政治抗議歌手、搖滾詩人、電影製作家、電臺主持人、重生的基督徒,這證明他具有不斷自我解構和自我建構的勇氣。狄倫與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私交甚篤,而後者受到禪學的積極影響。如果仔細搜索狄倫的歌詞,我們會發現裡面的確含有禪宗所持的“非二元思想”,他的歌詞總是力圖去捕捉現象,讓事物在筆下進行自我表述,而非直截了當地表達某種政治或人生思想。總而言之,鮑勃·狄倫即使不是一位“禪師”,他的歌詞至少可以從禪的視角來加以解讀。 就文學領域而言,“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領袖也多有研習禪的經歷,我們可以提及一系列燦若繁星的名字:《在路上》(On the Road)的作者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垮掉派”代表詩人金斯伯格和斯奈德(Gary Snyder)等人。其中,凱魯亞克《在路上》的續篇《達摩流浪者》(The Dharma Bums)提出要將禪佛教的“空”落實到“當下生活”的理想主義途徑。金斯伯格在遭遇禪修後“大開眼界”,認同了禪家的“不執著”精神:如果你望見恐怖,不要執著於它;如果你遇見美麗,也不要執著。斯奈德更是有在美國和日本的禪院裡長期修行的經歷,並從事翻譯禪宗經典的工作。我相信,禪的思考給他們帶來了大量的詩歌創作靈感。上述這些知名人物是普及西方禪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歐美人士所吸收的禪思想主要來自日本(而非中國),這當然與美日關係密切的背景相關。 西方“禪高潮”的“發動機”則是一系列經典英文禪學著作。然而,用優雅的英文傳播東方思想的難度非常之高,所以它的作者隊伍並不大,最知名的有布萊思(Reginald Horace Blyth)、凱普樓(Philip Kapleau)、鈴木大拙以及瓦茲(Alan W. Watts)。此外, 德國學者海瑞格(Eugene Herrigel) 的《箭術與禪心》(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 也風行歐美。鈴木大拙的禪撰述和禪思想,中文世界已有較多介紹。筆者在此主要簡介一下另外幾位的貢獻。 布萊思的貢獻主要是將東方禪經典翻譯為英文,包括禪宗自身的經典以及浸透禪精神的日本詩歌形式,例如俳句、俳諧。就禪向西方世界傳播方面,布萊思的開拓之功體現在早於1942 年就出版了《英語文學和東方經典中的禪》(Zen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Oriental Classics)一書。他癡迷于日本禪文學,單就俳句而言,布萊思就出版了6 部著作。他對於禪宗經典《無門關》的翻譯,被譽為“堪稱完美”。 凱普樓是推動歐美禪運動的重要組織“三寶協會”的一名教員。“三寶協會”的旨趣是曹洞宗和臨濟宗禪思想的混合物。凱普樓的貢獻是以實錄的方式記載下當時禪師之間、禪師與禪修初習者之間的交談,他的筆觸也詳盡地記錄下禪修的過程和細節。他1965 年出版的著作《禪門三柱》(The Three Pillars of Zen)流行至今, 被翻譯成12 種語言。凱普樓的特色是從“實用角度”(而非哲學視角)向西方人介紹禪修的各個環節和注意點。 海瑞格1948 年出版的《箭術與禪心》主要記載了他在日本的“弓道”學校練習射箭的感悟。海瑞格是德國人,對神秘主義有濃厚的興趣。他在1924 年到1929 年間到日本擔任教職過程中,跟隨日本的“弓道”師傅練習射箭。《箭術與禪心》的極具爭議之處在于作者過分渲染“無意識”在射箭過程中的作用。海瑞格說,射箭的精髓在於“不射之射”,在瞄準目標時,持弓箭者的無意識狀態就表現在對“空”的體認。持弓箭者已經完全去除掉“自我”,他已經與弓箭合一了。人們有理由質疑:這種極端神秘化的東方精神已經與理性背道而馳了。 作家瓦茲來自英國,他的另外一些身份包括哲學家、演說家和東方哲學的佈道者,當然他也是一位“禪者”。他雖然有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在高校從事教學的經歷,但並不追求學院派的成功。就禪的修行經歷而言,瓦茲曾在紐約和三藩市參加過禪修。他的身份是多元的,他的思想是複雜的。當然,對他的評價也是頗具爭議性的。瓦茲撰述了約25 種面向西方讀者的東方思想著作。這些著作對從那時以來的美國的文學、音樂、電視甚至游戲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值得珍視的是,這些撰述所使用的都是典雅流暢的英文,這使他的著作被廣泛閱讀和傳播。雖然,瓦茲對禪精神的解釋受到了一些人物(如鈴木大拙)的批評,他們認為瓦茲曲解了禪的某些概念。然而從禪的精神看,鈴木大拙等人的批評本身也可以被“反批評”。就個人魅力而言,他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充滿了“禪精神”的“灑脫”。例如,他是這樣度過晚景的:一半時間花在面向三藩市灣的美麗小鎮索薩利托的一艘游艇上,另外一半在金門大橋對面的塔瑪派斯山小木屋裡,這裡毗鄰紅木國家公園、約塞米蒂國家公園和塔霍湖。 《禪之道》(The Way of Zen)發表於1957 年,是瓦茲著作家族中最知名的,在瓦茲關於禪的一系列撰述中具有總結性地位,其綜合性和透徹性給西方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梳理禪思想的來源時,瓦茲梳理出印度宗教、佛教、《易經》和老莊。在探研禪的思想時,瓦茲重點研究了“空”和“妙”兩個概念,這也是禪精神中最為關鍵的、最核心的兩個概念。在闡述禪的修行時,瓦茲特別拈出“坐禪”和“公案”兩種,它們是禪修行的兩翼。在介紹禪的影響時,他將“藝術領域”作為撰述物件,這也是西方讀者最為感興趣的方面。在這一章裡,瓦茲用清晰、優雅的筆調討論了禪與詩藝(如俳句)、茶道、日本園林藝術(如枯山水)之間的關係。譯者認為,這些內容同樣也會受到中文讀者的喜愛。 本書或許是極佳的打開禪的正確方式—對今天中國讀者的現代心靈而言。這個評價來自譯者的自身閱讀體驗。譯者經年從事禪研究和禪學著作的翻譯,所見的東西方禪著述甚多。但是這些著作中,有的是面向禪學研究者的嚴肅專業化書籍,有的是對古代禪經典的簡單翻譯或過於主觀的解釋,還有一些僅僅屬於個人的禪修體驗記錄,其偏頗性也最大。此外,還有一些類似于禪文學的撰述,其產品或許可以名之為“禪心靈雞湯”。《禪之道》這本書的優勢在於:既具有嚴肅的禪思想梳理性質,也對禪的生活應用和藝術應用有確切的指導或啟發意義。作者相當優秀地做到了這一步。對於現代心靈而言,我們與古人思想的距離或許比東西方心靈的距離更大。在對禪的精神和思想進行講述時,《禪之道》這本書既從西方思想習慣出發,最後又突破了西方思想習慣,其思索之路也呈現得非常清晰,讀者可以沿著瓦茲的思考路徑進入禪的思考方式,進入禪者的視界。瓦茲對禪精神的透徹解釋,似乎也超越了大部分中國本土和日本禪學家或禪研究者,其在西方世界的廣受歡迎也證明了這一點。正是在這個層面上,譯者以為:對於禪的意義,我們應該從全球視角來理解,並站在自由的立場上去領悟禪的精髓。 祝願這本風靡西方世界的禪學著作,也受到中國讀者同樣的歡迎。 “禪與藝術”一章中關於茶道和枯山水的描寫 中國寺院裡的“茶儀”最初被榮西帶到了日本。雖然在形式上不同於今天的茶道,但總歸是後者的來源,並且似乎在15 世紀被引入世俗生活。千利休(1522—1591)完善的正是此種茶道。從千利休那兒傳下來的茶道形成了3 個目前繁盛發展的主要流派。茶道使用的“禮茶”不是平常所用的泡入熱水的茶葉。它是精細的沫狀綠色茶,通過竹制攪拌器將其在熱水裡攪弄,直到它成為中國作家所言的“玉液”。大多數情況下,茶道在小圈子裡,或僅僅在一對同伴之間被享用。茶道尤其被古代武士們喜愛,如同被今天疲倦的商人們喜愛一樣。茶道是對騷亂世界的一種坦率的逃避。 理想情況下,茶道屋是一間小屋,其坐落之所與其所屬的花園裡的主要居住區分開。在這間小屋裡,地上鋪著榻榻米或草墊,中間圍著一個火爐。屋頂通常為稻秸鋪就,與大多數日本人家庭一樣,是由直立的天然色澤的木頭支撐的紙障子。屋子的一邊被壁龕、懸掛著的立軸畫或書法占滿了,還包括一塊石頭、一枝花或些許其他藝術品。氛圍雖然是正式的,卻出乎意外地令人舒適。客人們隨性地自由交談或默默觀察。主人不慌不忙地準備炭火,用竹制長柄勺將水舀進一個軟褐鐵製成的矮壺裡。主人以正式的但完全不慌不忙的態度取來其他器皿,一個放著些許蛋糕、茶碗、茶罐和攪拌器的盤子,以及一個留待裝殘渣的大碗。在做這些準備活動時,散漫的閒聊繼續著,直到壺裡的水很快沸騰並噴出氣來,客人們隨即沉默起來,靜靜聆聽這種聲音。過一會兒,主人用同一個碗逐次為客人奉茶:一頭彎如湯勺的條狀竹器從茶罐中取出抹茶,用長柄勺從茶壺中汲出水,把它們攪拌成“玉液”,然後把碗放置在第一位客人面前,碗最有趣的那一面對著他…… 茶道中使用的碗是標準的深色粗制碗,底部通常未上釉,碗側邊的釉通常讓它自然流動。這最初是一種失誤,但卻帶來了一種幸運,或被認為是“被控制的偶然性”帶來的無盡機遇。朝鮮飯碗在此特別受歡迎。這種飯碗價格最低廉,是一種供農民使用的粗紋器皿。茶道師傅從它們之中選擇一些造型方面意外精彩的。茶罐通常是暗色的銀製品,或極其暗黑的漆器。雖然有的時候,舊的陶製藥罐也能充當這種用途— 茶道師傅們又一次揀出純粹實用的、帶有未受沾染的美的物品。一個非凡的茶罐一旦被碰成碎片,也能用上佳的陶土修補,並因佈滿其表面的隨機性的細金線描紋路而更被珍愛。喝完茶之後,客人也許會請求觀賞所有被使用的器皿,因為每一個都是被極為謹慎地選中或使用,並因某種特徵特別吸引某位元客人而被挑選出來。 茶道的每一個配件都根據品位的標準而被選出,對於這種品位,日本最敏感的人已經思考了幾個世紀。儘管選擇通常是直覺性的,然而對物體的小心度量卻揭示出它們有趣的、預料未及的比例。這些自然形成的作品,其在幾何學方面的非凡成就可以和鸚鵡螺上的旋渦,或雪晶的結構相比擬。各類建築師、畫家、園藝家和手工藝者,都向茶道師請益。茶道師的角色類似於交響樂團的指揮,這種請益的目的是要將“禪味”傳遞到這些手工藝者做出的每件日常使用的事物上。對於日常的、功能性的事物而言,尤為如此。例如廚房用具、障子紙、湯碗、普通的茶壺和茶杯、地毯、籃子、功能性的瓶瓶罐罐、日常服飾,以及其他成百的簡單的日常手工藝品。日本人表現出他們在上述這些物品上的極佳品位。 茶道中禪的表達,更多地來自儀式上的純粹世俗的方面。它沒有天主教彌撒那種宗教禮拜的特性,也不同於日本佛教真言宗那些精心佈置的宗教儀式。客人避免政治、金融或商務的話題,有的時候也不以辯論為目的討論些哲學問題。他們優先選擇的話題卻是藝術和自然。不得不提的是,日本人往往是愉悅並無自我意識地進入這種主題,如同我們談論體育運動和旅游一樣。他們對自然美的探討,不會帶有我們文化裡可能帶有的感情。進而,他們對於這種已經被容許的、從商業和世界競爭的現實之中的逃離沒有一點罪惡感。從上述現實關懷中逃離,其必要性和自然性如同睡眠一樣。對於把自己短暫歸屬於無憂無慮的道家隱士世界,他們既不感到內疚,也不會感到尷尬。道家式的隱居,類似於風吹動的雲彩在山間漫游,無所事事卻去種植一畦蔬菜,凝視流動的迷霧,傾聽瀑布洶湧之聲。或許少部分人尋覓到了將兩種世界彌合的秘密,視人類生活裡的“嚴酷的現實”為道之無目的的運作,其模式類似於枝椏背靠天空。用洪應明的話說,就是: 心地上無風濤,隨在皆青山綠樹;性天中有化育,觸處見魚躍鳶飛。 當然,與禪相伴而生的園藝和茶道,不屬於用古銅色的吊車和微型塔尖搭建出來的華麗的景觀複製品。日本最優秀的園林被建造的意圖不是要構建一個“逼真的幻象世界”,而是要在一塊狹小的地方簡單地擺出山水的總體氛圍,因此花園設計的處理似乎只是借助於人的手,而不是由人的手的控制來進行。禪的園藝家無心將自己的意圖強加到自然形式上,但是抱有足夠的細心去遵循形式自身的“無意之意”。儘管這樣做需要極高技能和極為謹慎的心態。實際上,園藝家從未停止剪枝、修理、播種和維護他的種植物。但是他在做這些事的時候,在精神上是把自己看成是花園的一部分,而非旁觀的指導人士。他並沒有介入自然,因為他自己就是自然的,他對花園的培育其實是不培育。如此,這個花園既是高度人工化的,同時也是極其自然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9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