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滿額折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2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真正的高效人士不是做的事情比你多,
而是內心在意的事情會優先去做,
工作與人生目標都達成,身心富足、自在從容!

★ Amazon.com「工作生活平衡」與「時間管理」類百大暢銷書
★ TED最受歡迎的時間管理,點閱率No. 1,超過700萬次
★ 時間管理暢銷作家強力推薦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你是否有以下情形:

.總是覺得「好忙」、「沒空」
.不論工作或在家,經常不由自主地查看手機訊息
.週末都過得渾渾噩噩,並感覺時間過得很快
.明明做了很多事,卻常覺得一事無成,內心空虛

這些狀況都是因為什麼都想做,排了各種行程,結果卻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

美國時間管理大師蘿拉.范德康觀察到有趣的現象,
高效人士通常遊刃有餘,自認「時間多得不得了」,有空做想做的事。
但有些人就算讀了各種時間管理,用了各種省時小妙招,反而更忙。

范德康育有四個小孩,除了照顧小孩,還要工作、寫書、處理個案諮詢、演講⋯⋯
她還能每週運動4.4小時、每天閱讀1小時、每天睡足7小時⋯⋯
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她表示,她的時間跟每個人一樣多,一天只有24小時,
而她忙得有意義的祕訣,第一步是要先了解自己的時間花在哪,
因此,她設計出紀錄時間的表格,以半小時為單位,記錄每天在做的事,
記錄兩週後,原本她以為自己一週工作50小時,但其實只有工作40小時,
從紀錄發現,許多時間盲點或為了克服無聊,都浪費在沒有意義的事上,
像是不時滑手機收信、上網讀內容農場的文章、會議已談完重要的事卻還要閒聊……

她說,記錄時間的作用是有意識地掌控時間,有助於優先專注在重要的目標,
只要兩週就有明顯的差別,連大忙人都能找出空檔,選擇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
一位作家、講者兼企業家一週安排15小時,每天只做三件重要的事,效率更高;
一位每天要處理許多問題的執行長,還是選擇早起健身、陪小孩,反而讓他不覺得忙;
常為了期末考熬夜的學生,在記錄時間後,發現自己已準備充足,更能安心入睡;
還能與朋友悠閒聚餐、完全拋開工作去度假、處理生活突發狀況、享受自由時間…….

根據親身經驗,與對近千人進行的調查後,
范德康歸納出七大時間祕訣,把時間用得更有意義,有效解決瞎忙的問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時間花園,想要長成什麼樣子,可以自己設計
.單調生活會讓時間快速流逝,創造豐富的回憶反而會有更多時間,為什麼?
.只把重要的事排在行事曆,讓時間表留白
.悠閒時光不限於假日,練習在日常放假
.利用三種資源,讓你擁有更多做快樂事情的時間
.放掉不切實際的期望,以「夠好」取代「最好」
.願意把時間花在別人身上,工作表現反而更好

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
本書讓你重新了解時間自由,並建立新心態,
聰明運用時間,正確選擇做真正重要的事,每分每秒都忙得有意義。

影片連結:
https://www.ted.com/talks/laura_vanderkam_how_to_gain_control_of_your_free_time

作者簡介

蘿拉.范德康(Laura Vanderkam)

暢銷作家,著有《成功人士早餐前都在做什麼》、《成功人士的工作心法》和《成功人士怎麼過週末》等書,與莎拉.哈特杭格一起主持播客節目《兩個世界的精華》(Best of Both Worlds)。她的TED演講「如何掌控你的空閒時間」大受歡迎,觀看次數超過700萬次,文章散見於《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財富》雜誌和其他報章雜誌。目前跟先生和四個小孩住在費城郊外。



譯者
林力敏

輔仁大學翻譯所畢業,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國內重要文學獎項,曾任聯合報〈繽紛版〉專欄作家。愛騎車兜風,持續探索各類新知、探究文學與人生。譯有《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真確》、《別相信自己》、《說說你為什麼不該死》、《黑色粉筆》等。

名人/編輯推薦

【好評推薦】

Carol|居家創業社團HomeCEO創辦人
王伯達|「王伯達觀點」創辦人
貝姬Becky|部落客兼OUIFIE創辦人
黃大塚|交易實戰家
楊宇帆|鳳梨王子
鄭緯筌|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TeSA)共同創辦人、內容駭客網站創辦人
謝文憲|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

「想為人生琢磨出些火花,首先得釐清時間分配的輕重緩急意義,就如同羅拉在TED演講上說的:『時間是創造出的,而不是花盡心思去計算如何去節省。』生活是一門藝術,時間是工具,這藝術要怎麼呈現,端看如何使用工具。」──貝姬Becky,部落客兼OUIFIE創辦人

「瞎忙不可怕,千萬別賣了時間又賣命!請減少無謂的小事,做好平衡工作與生活這檔事,享受真正的時間自由。」──黃大塚,交易實戰家

「在這個注意力被嚴重瓜分的年代,很多人都渴望從忙碌的枷鎖中解放,但儘管學了一堆時間管理的技能,很多人還是在工作與生活的夾擊之下疲於奔命。很高興聽到《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即將付梓出版,我認為這本書可以帶給大家嶄新的思維,用更專注的方式來管理自己,以及更有餘裕地經營時間花園。」──鄭緯筌,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TeSA)共同創辦人、內容駭客網站創辦人

「人有目標,才有策略;沒有目標,就沒有策略;目標不同,策略就不同。目標,你得自己想清楚,關於策略,本書提供你最佳解答。」──謝文憲,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

「蘿拉.范德康精采道出,當前文化過度崇尚忙碌。妥善顧好工作和生活的訣竅是『把對的事做好』,至於其他事,就毅然拋開吧!」──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Deep Work深度工作力》(Deep Work)作者

「你每花一分鐘讀這本書,將來能賺回十分鐘。本書說明怎麼把時間用得更有意義,幫助我們找回許多浪費掉的時間,活出更好的人生。閱讀本書會是你為自己所做最有價值的投資之一。」──克里斯.貝利(Chris Bailey),《最有生產力的一年》(The Productivity Project)作者

「為什麼少數人明明沒有額外的第二十五小時,卻可以游刃有餘地做很多事?蘿拉.范德康知道答案,而且能教給你。如果你想做更多事情又不失閒適,花點時間讀這本書吧!」──喬恩.阿考夫(Jon Acuff),《完成》(FINISH)作者

「談到時間管理與效能,蘿拉.范德康是享譽全球的專家。如果你常感覺太忙、累趴與過勞,這本書能改變你的人生。」──朵利.克拉克(Dorie Clark),美國杜克大學商學院教授

目次

好評推薦
前言 想無事一身輕,得靠你費心

第1章 照料時間花園
分析自己的時間運用,提升生活效率
管理時間就像園藝
做自己的時間紀錄員,找出時間盲點
記錄時間才不會自我欺騙
利用記錄加強記憶,拉長時間
建立新習慣改變對時間的感受
大忙人這樣做找出空檔
每週五下午設計下週「務實的理想日子」
為你的時間負起責任

第2章 讓人生值得回味
想擁有更多時間,就要創造更多回憶
單調的例行生活會讓時間快速流逝
延長時間的祕訣:思考「為什麼今天不一樣?」
計畫特別行程,讓日子變得充實又有趣
「經歷自我」是讓光陰虛度的元凶
回顧能強化記憶,拾回過去的時間
故地重遊,探索從前的每時每刻

第3章 別把時間表塞滿
高效能人士喜歡為時間表留白
沒排行程,不等於閒閒沒事幹
行程表上只有令你「怦然心動」的事
為工作設定時限,擁有更多自由時間
宣告時間自主:替未來施行大赦
創造時間股利:用現在做的事替未來留出空閒
克服對無聊的恐懼:拋開手機

第4章 悠遊,讓生活不匆忙
悠遊不是享受每一刻,而是關注喜歡的事
善用悠遊,有助於好好感受當下
進行「日常放假練習」,在細品時間中悠遊
刻意放慢步調,能延長享受的時間

第5章 以三種資源投資快樂
投入興趣不僅帶來快樂,更提升工作效率
投資快樂的三種資源:金錢、時間、心態
金錢:把不想做的事外包,減輕壓力又省時
時間:把最好的時段留給自己
心態:學會「受苦」的技巧,不被痛苦干擾

第6章 放掉不切實際的期望
不再責怪自己,才有更好的發揮
你只有這些時間,盡力就好
捨棄「最好」追求「夠好」
讓好習慣成為助力
不被期望綁架,對生活寬容

第7章 把時間花在別人身上
親友能為時間注入生命
重要的人際關係讓你延壽
用心與家人相處,共度有意義的時光
跟同事連絡感情,工作表現更好
這樣做,再忙,也能跟朋友碰面
關係也有先後次序,必須取捨
從別人眼中看見驚奇,重拾生命的喜悅

結語 學習善用時間,從一小步開始
附錄 讓你「時間多得不得了」的練習
致謝
注解

書摘/試閱

想無事一身輕,得靠你費心

不久前某個七月的週五,我在緬因州巴爾港(Bar Harbor)小鎮的旅館房間醒來。我老公麥可原本週末要出差,而我打算跟去,所以我媽和阿姨過來幫忙看我們四個年幼的孩子。後來發現我老公不必去,所以我們抓住這個機會,在美國東北角阿卡迪亞國家公園(Acadia National Park)展開一次大人專屬的健行之旅。我從費城搭週四晚上末班飛機出發,半夜從班戈(Bangor)開車穿過暴風雨到海邊。麥可從西雅圖過來,預計隔天中午前後跟我會合。
所以,週五早上我是自己一個人。我漸漸清醒,穿上慢跑服到外頭看一看,那是美好的夏日早晨,太陽重新升起,昨晚的大雨大霧已不見蹤跡。我朝大海的方向跑去,穿過巴爾港鎮區。小鎮正在醒來,餐廳飄出早餐的香味,我看見小船、常青樹和山丘,彷彿置身於美國童書作家羅勃.麥羅斯基(Robert McCloskey)的繪本《緬因的早晨》(One Morning in Maine)。微風吹過海浪,水氣輕輕飄來,七月的炎熱因此變涼幾分。我沿著細細的濱海小徑慢跑,到處是岩石與繁花,舒服到什麼也沒想,但有個熟悉的感覺忽然跳上心頭:「好,現在是幾點?我接下來必須做什麼?」
不過接下來沒有必須要做的事情,我很自由,想做什麼都行。我想起十七歲夏天在印第安納州九三三號公路上的法羅利餐廳打工,晚上工作做完就打卡,「無事一身輕」(off the clock)。
那種擁有自由時間的感覺很神奇。而且對多數人來說,這既稀罕又短暫。雖然後來我的工作都比那年領時薪四.九美元的夏天輕鬆容易許多,但其他責任林林總總加在一起(像是我來緬因州所想逃開的責任),過去幾年,我感到全然自由的時間根本寥寥可數。在日記上我寫到這樣的一天,當時我安排了一趟聖地牙哥之旅。
我沒有特別深入思考什麼……就只是一直盯著大海,讀讀書,想想事情,還有走兩萬步。不匆忙的感覺很好,沒有時鐘在身後滴滴答答,沒有人在等我回覆,可以靜靜地欣賞日落。我想最困難的地方是有了孩子,時時刻刻得為時間負責。
所有忙碌的人都會心有戚戚焉,像我就是。我先生和我的工作都需要顧客戶和出差。就在寫這本書的此刻,我的四個孩子傑斯柏、山姆、盧絲和艾力克斯都不到十歲。事情出奇地多,我當然需要知道各個時間要幹麼,加上本身又靠寫書和演講時間管理為業,有必要以身作則,比多數人更得跟複雜情緒奮戰。
「無事一身輕」的感覺超級開心,是快樂的一大關鍵。然而人生是用時間來過的,過好人生有賴於善加管理時間,管理時間通常有賴於留意時間,我在緬因州的自由時間,需要靠張羅班機、租車和孩子的托育來獲得;在聖地牙哥的自由時間也一樣得費心張羅,並且要花功夫來到美麗的海邊,而不只是在社群媒體上眼巴巴看別人去美麗的海邊。況且接下來還有案子尚未塵埃落定,我們「寶貴的狂亂人生」──出自詩人瑪莉.奧利佛(Mary Oliver)之語──往往迷失於各種事務,通勤令人隱隱焦躁,開會漫無目的,甚至還有頭腦記都沒記住的瑣事,想要放鬆談何容易?
所以我們面臨兩難:無事一身輕是有自由時間,但自由時間有賴於時間紀律。
你一定得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才能超脫無止無休的滴答聲。
你可以沉浸於這類矛盾的哲學思索,也許要在海邊跑幾公里,好好想個明白,但我相信某方面來說,當我們從更宏觀、有智慧的角度來看,兩個相反的概念能同時成立,關鍵是找對高處,看遍全局。
本書正是談論如何找到那個高處,了解時間自由,並且建立新心態。一邊是知道我們怎麼使用時間,另一邊是超脫對分分秒秒的執迷,兩者之間永遠有緊繃與焦灼,但不代表無法同時做到。善用時間有賴於明白一件事:「時間寶貴,而且很多。」時間確實有限,因此我們務必用得聰明;但時間也很多,足夠去做真正重要的事。

如何忙得不匆忙又輕鬆?
談到現代生活,多數討論都以這種矛盾的上半部分為前提。週一早上你問同事:「週末過得如何?」答案永遠是:「很忙。」在多數現代生活裡,我們全部渴望能有多點時間,不過如果仔細近看,會發現所謂「全部」是言過其實。某個週日早上我去健身房(這是利用載山姆去摔角比賽做團隊暖身,到第一場比賽開始前的空檔),我在更衣室看到幾個游完泳的老太太,然後上跑步機跑了五公里,回到更衣室時發現她們還在那裡。為什麼呢?因為她們很享受彼此的陪伴,沒什麼好急的。
蓋洛普公司(Gallup)常做時間壓力的民調,其二○一五年的民調指出,受雇者遠遠比較容易自稱沒時間做想做的事(六一%),退休人員之類沒在工作的人比較不會這樣自稱(三二%);家裡有小孩的人比較覺得有時間壓力(六一%),家裡沒小孩的人比較不會這麼覺得(四二%)。
根據這民調數據,想有很多時間的祕訣似乎很簡單:不要有工作,不要有家庭;問題是這有明顯缺點,而且太過簡化狀況了。如果十個有工作或小孩的人裡面,有六個人感覺很忙,這表示另外四個人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些年我研究時間規畫,遇到很多乍看忙碌的人屬於後者,他們雖然事情無比繁多,卻顯得……很放鬆。我清楚記得與一位高階主管的談話,那時是想詢問她如何達到驚人的效率,在打電話給她時特別保證不會占用很多時間,她卻笑著回答:「喔,我時間多得不得了!」
這當然不是真的,她的意思是選擇跟我聊,並把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可以專心做好自認值得的事,其他事先等一等沒關係,不必太過匆忙。無論我急著想問什麼,她都很放鬆。沒錯,她之所以能這樣,是因為背後有一套系統在支持,包括聘請助理幫忙打理臨時事項。但後來我碰到更多像她這樣的人,明白他們不是因為能讓別人等待才氣定神閒。若他們不希望行事曆上有很多事情,行事曆就還算空。
我們都碰過某一類人也有這種態度。他們似乎不像常人那樣被時間限制住,事業有聲有色,享受天倫之樂,朋友歡度時光,幾乎天天運動,擔任義工,還有時間讀書──不像其他人總嚷著日子忙得沒空讀。
這種平靜令人羨慕,這種態度令我好奇。到底過得輕鬆的大忙人是如何規畫時間?他們有哪些習慣?他們做出哪些選擇?

時間充足的人都是生活的主人
我喜歡聽人談自己怎麼規畫時間,也愛研究數據,因此在二○一七年決定針對各項問題有系統地找出答案。我找了九百多個人,每個人都同時符合那份蓋洛普調查的兩個忙人類別:有在工作賺錢(每週工時超過三十小時),而且家中有十八歲以下的小孩。
三月二十八日,我詢問他們有關生活的問題:通勤、運動習慣、週末晚上睡前做什麼等。接著我要他們回想前一天,也就是二○一七年三月二十七日(週一)每個小時在做什麼。最後我提出一些問題,請他們評估週一在時間方面的感覺,還有整體在時間方面的感覺,回答對題目陳述的同意或不同意程度,例如「一般來說,我感覺有足夠時間做想做的事」和「昨天我大致覺得專注於當下而非經常分心」之類的問題。
根據每個人對十三個問題的答案,以此得出一個「時間感受分數」,每題都是以一到七分回答,一分是「非常不同意」,七分是「非常同意」。我的研究人員依照關鍵字分析前面階段的回答,接著檢視時間感受分數高者(屬於前二○%)與時間感受分數低者(屬於後二○%),並比較雙方的差異。此外,我們也檢視了極端族群(前三%與後三%)的回答。
大家的答案很有意思。二○一七年三月二十七日(週一)對大家來說都是二十四小時,每個人的感受卻截然不同。有趣的是,所有人對「昨天」的感受較好,而對整體時間的感受較差。這結果符合其他時間日記研究的發現:跟心中的印象相比,大家感覺「昨天」工作得比較少,睡得比較多,有更多閒暇時間。
不過我們還從大家的回答裡發現某些關鍵要點,看起來甚至是違反直覺。我認為這些要點相當重要,適用於想感覺比較不忙,卻能做好更多事的人,包含家中沒小孩但有很多其他要緊事的人。
首先,自認時間足夠的人都非常注意時間。他們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自認為是生活的主人,預先為每天和每週做好規畫,而且經常會深思,檢視哪些做法行得通,哪些行不通。
他們在生活裡加進冒險,連再平凡不過的三月週一也是如此。他們明白精采的事情會讓時間在當下延長,更在回憶中延長。
他們不做當下不該做的事,包括自我加諸的行為,例如:時時刻刻查看訊息,那是沒必要的時間殺手。事實上,這次調查有一大發現,就是在每小時查看手機的預估次數上,時間壓力小者和時間壓力大者有顯著差異。
自認時間足夠的人,知道如何逗留於自認值得的時刻,若當下值得延長,就好好地將它延長。
他們把資源花在讓自己盡量過得快樂。不快樂的事情在所難免,但他們設法處理,甚至甘之如飴。
他們不求完美,不求一下子得到顯著成果,而是認為夠好就是夠好,一步一步足以聚沙成塔。
最後,他們很看重把時間花在人身上,知道這是一種很好的使用時間方式。我發現跟三月週一看電視的人相比,選擇好好和家人與朋友相處的人,更可能覺得時間夠,有辦法做想做的事。
這本書將會探究如何建立起某些日常技巧,得以讓你感到沒那麼忙碌,卻能夠完成更多事情。
這些策略有助於任何人獲得時間自由。如果你覺得掌控不了生活,它們將助你一臂之力;如果你自覺已經把時間運用得滿好的,想進一步提升事業、人際和快樂,它們也可以助你一臂之力。本書被歸類在自我成長,但多數讀者生活其實已經很不錯。他們的人生不賴,所以拿起時間管理的書來讀,讀了之後發現還有些地方可以更不賴。
人生有更多我們還沒想到的可能性,我們可以活得更圓滿與平靜。多數人想從每小時裡得到更多快樂的原因很簡單:人生是由一個個小時所組成,就像二○一七年三月二十七日所記錄的每個小時。我們這一生過得如何,取決於怎麼過這些小時,是否把它們運用得淋漓盡致。

時間流逝會依情況有不同步調
當我們觀看一段長長的時間,就會產生扭曲。前幾天,電台播放的一首歌讓我想起一九九六年春天,那年我十七歲。我想著那年到此刻相隔了二十一年,可以拆成三個七年,分別由影響我現在人生的幾件大事標記。我在二○○三年初遇見我先生,在二○一○年出版第一本談時間管理的書、然而現在來看,一九九六至二○○三年的歲月,感覺比二○○三至二○一○年的歲月來得長──至少在我用舊行事曆回憶當年前是這樣。然而當我看了舊行事曆後,這些年開始變長,我想起長長的遠行,憶起費時寫成卻幾乎沒人讀的書,想起孕期感覺非常久。我原本會標記每週的流逝,但在孩子們出生後不再留意。時間變慢,然後變快。
如果時間的流逝似乎會依情況有不同步調,那就出現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我們是否能以不同方式與時間互動,改變自己對時間的感覺?我們能否運用某些訣竅,讓好時刻流逝得跟爛時刻一樣慢?
我確實認為有可能──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可能。這本書有一部分談論我如何嘗試活得更豐盛、圓滿;怎麼讓人人口中如白駒過隙的短暫光陰更像精緻織錦,而非光滑地面;怎樣在人生關鍵時刻停留久一點;在人生裡多找出些空間;盡量把從沙漏這端到另一端的四十萬小時用得淋漓盡致。

「使命感」讓人有更多時間
人生很複雜,所以「無事一身輕」和「經歷時間自由」也是很複雜的概念。
本書探索很多運用時間的技巧,以及避免時間無情流逝的方法。有時無事一身輕可以指身上毫無半點責任,就像我在緬因州的那個早晨。這是善用時間的好方法,尤其你的生活若有很多必做事項,更該用這種定義。一個人要是成天都太早起床,通勤得太遠,自由時間剩太少,大概會以傳統定義看待無事一身輕,也就是「沒在工作」。
但我研究過許多自認時間很多的人,發覺他們即使在領錢工作的期間,也能感受到「無事一身輕」。當你全神貫注想要解開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可能完全不再意識到時間,跟老友一起享用晚餐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我們安排與老友晚餐,就會明白雖然沒責任在身可以感到放鬆(像我在緬因州的那早晨就是例子),但有時有做計畫比沒計畫更能讓自己放鬆。如果想跟朋友一起喝酒,需要邀他們來,也需要留意時間,不過有他們同在,可是會讓我們愉快得多,也更可能感覺時間很多。如果我們跟多數人一樣,在那一夜選擇看電視或滑手機,往往會有點焦躁不安。
有時「使命感」確實讓我們有更多時間。在某個極有名的社會科學實驗中,收到植物要照顧的養老院老人活得更長,健康也更好,勝過沒有照顧植物的其他老人。健康與長壽代表你可以自由去做原本不能做的事。其他責任也有這種現象,穩固的婚姻滿足了許多情緒需求,讓人感覺能自由在外頭世界大膽冒險。如果你選擇生兒育女,肯定會有一大堆工作要做,但育兒的高強度情緒會讓時間慢下來。
這聽起來也許像是另一個矛盾:自由不表示毫無責任在身,但我認為不妨可以看成自由有很多面向。想了解自由,得從更宏觀的高度來看。有些自由來自於遠離不想做的事,有些自由則來自於做想做的事,正確的平衡在於了解:何時使命感是負擔?何時使命感是益處?
在我的定義裡,時間自由說到底可以是「沒有立即責任的美好時刻」,就像緬因州的那個早晨,也可以是「選擇想負責任的美好時刻」,包括以計畫的形式放眼未來,打造一個充滿意義的人生,一個感覺時間很充足的人生。這是全然追求某些使命感,讓它變為自我認同的來源。關心社區很抽象,但照料社區花園是運用時間的明證。這些選擇來自於使命感,也讓時間被拉長,原因是當你選擇做這些事情,那麼在你心中,自己就變成「有時間」做這些事的人。有錢人會把資金配置給不同投資,你也是依照想獲得的報酬在配置時間資源。
在這本書中,我會談到從那個時間日記實驗發現看似直接的關連(例如:自認時間較多的人,花較多的時間在冥想、祈禱或寫日記等深思型活動;自認時間較少的人則否),但其實背後因果沒那麼直觀。並非有較多自由時間的人都有空深思,其實是時間感受分數較低的人,花更多時間在社群媒體和電視,超過得分較高的人。正確來說,一個人是把時間花在深思上,然後覺得自己有更多時間。
時間就像液體,種種配置也許需要做不同改變,但你能以自己的方式花時間,一切操之在己。時間不是讓人懼怕的東西──一種穩穩朝向毀滅的咚咚鼓聲,它不過是想法,可以研究與操控,像是藝術家所善用的素材。一旦你對自由抱持這種態度,就能夠隨心所欲,想讓時間拉長就拉長,想讓時間自由就自由,讓各個事項都契合生活,超乎多數人的想像,甚至讓每時每刻充實到彷彿靜止。

高效人士如何避免時間壓力,並善用時間?
本書談論活得充實的人與自覺時間很多的人,了解他們如何安排以避免時間壓力,如何感覺把時間用得很好。
我會分享各種訣竅,希望可以幫到一直覺得進度落後的人,覺得被迫忙得團團轉的人。我也希望能激勵大家進一步思考有關生命意義或人生目標的大問題,雖然時間管理本身並不像是這麼重大的主題,很容易讓人陷入自己的想法之中,並因此變得小鼻子小眼睛。我們置身於淒冷的宇宙中,在這顆兀自旋轉的星球上,新聞頻頻播報暴力衝突、天災人禍,許多人因此喪失生命,而我們卻在這裡討論怎麼把會議從六十分鐘縮短為四十五分鐘。相信自己能管好時間是一種特權,而「特權」常會引起爭辯(當然,我懷疑擁護時間管理的人比批評者更會爭辯)。這樣說好了,如果你有時間讀一本談論現代人其實沒自己認為的那麼忙的書,還有時間反駁說你真的很忙,那麼你大概也還沒忙到完全沒時間吧!
我認為,多數人都想盡力善用自己擁有的時間。學著以自己的方式善用時間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我也不例外。我不是典型的自我成長書作者,沒有因為身處人生谷底而大澈大悟,忽然明白該如何拯救自己與他人。我的經歷沒有那麼波瀾萬丈,只是把自己當成學生,喜愛研究數據、質疑假設,並探究人生每個層面或好或壞的前因後果,期許讓明天比今天更好。
有些日子我看不到進步,在許多方面都失敗。我出門後事情就一團糟,快趕不及去機場,簡直要抓狂。不然就是糟蹋了美好的春天下午,把時間浪費在滑一篇文章的各個評論──但這根本從一開始就不值得讀。
不過有些日子還不錯。我把時間規畫好,可以有個早晨在巴爾港看一看船,跑一跑步,忽然腦中想到一個片語,再由片語轉變為一本書的點子。寫這本書是個要花很多時間的使命,但我時間花得很開心,時常感覺了無牽掛。時間雖然流逝,但並不匆匆,像是緬因州的海浪:平靜、安穩、祥和。

讓「時間多得不得了」的七祕訣
1. 照料時間花園
2. 讓人生值得回味
3. 別把時間表塞滿
4. 悠遊,讓生活不匆忙
5. 以三種資源投資快樂
6. 放掉不切實際的期望
7. 把時間花在別人身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