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紅樓鐘聲─三民叢刊119
滿額折
紅樓鐘聲─三民叢刊119
紅樓鐘聲─三民叢刊119
紅樓鐘聲─三民叢刊119
紅樓鐘聲─三民叢刊119
紅樓鐘聲─三民叢刊119
紅樓鐘聲─三民叢刊119
紅樓鐘聲─三民叢刊119
紅樓鐘聲─三民叢刊119
紅樓鐘聲─三民叢刊119

紅樓鐘聲─三民叢刊119

定  價:NT$ 160 元
優惠價:85136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5元
庫存:5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結集作者乃文作品四十二篇,依內容性質分為五輯:首輯抒情,以婉約細膩的筆觸,抒寫對生活、家國、鄉土、自然、萬物真摯的情分。次輯記遊,隨遊屐所至,描寫界國山川風物之美,臺灣幾處湖山的波光、月色與蟬鳴 。三輯寓理,由自然現象與歷史人物中獲取啟示,感悟人生哲理。四輯賞文,自神話、燈謎、陶謝詩、唐代田園詩與中國情詩中,發現美妙的文學境界。五輯回顧,分別追述一路自我成長與奮鬥的歷程。全書蘊含作者對大地、萬物 、人間的至情與美感,以文學與文化涵養,醞釀出心靈的源頭活水,從豐富多采的生活經驗與深刻入微的人生體驗中,歷鍊出超逸灑脫的處世智慧,由是朗現出一位人文學者的另一種文學風采。

作者簡介

 王熙元

民國二十四年(西元一九三五)生於南京,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國文研究所畢業,獲國家文學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兼國文系主任、國文研究所所長、文學院院長、韓國國立忠南大學客座教授,並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中國文字學會、中華民國演說藝術學會理事長,現任臺灣師大國文系所教授。自幼酷愛文學,早年醉心散文寫作,研究生時代,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文學心路》。後專心學術研究,著有《歷代詞話敘錄》、《古典文學散論》等書,民國八十年獲中興文藝獎文藝理論獎。兼擅經學、佛學,著有《論語通釋》、《佛學因緣》等多種。

 散文心情──自序

人在年輕的時候,熱情洋溢,想像力豐富,生命型態最像詩;中年時對世事閱歷漸多,體驗漸深,常想一抒所感,心情恰如散文;待年歲漸入老境,人情日益練達,感慨日益深切,好比一部內容深刻的小說。我一直鍾愛散文,因為散文最像我一向的心情,期望在自由揮灑的空間,由感性的筆觸間帶點理性的澄慮,於生活的美感中開發些許悟境。因此,我一直想持續寫寫散文,可是卻被許多世俗事務所牽絆,幾十年來,精力大多傾注於學術論文的撰寫,在抒情散文方面產量很少,頗有「硯荒筆禿失情性」之感。近來很想回歸散文田園,重新耕耘灌溉,以再現清新美好的心園生機。
 
說來怎不教人汗顏呢?從民國五十八年冬,由仙人掌出版社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文學心路》以來,到現在整整二十五年後,才有第二本散文結集問世。有次詩人梅新提醒我,不妨常寫寫散文;啟佑在信中問我:想不想再回到新文藝天地?瑞騰編當代作家作品錄,就靠我早年這本處女作,才得以收入他的資料中。他們給我的啟發,都對我重拾舊愛有實質的催化作用。
 
今年適逢休假,又因在家養病,得閒整理舊作,發現過去寫過的文章,雖然多達三百六十餘篇,然大多是學術論文,或半學術性的文學評論,純粹的散文只有四十多篇,算算字數,份量似乎也夠出一本集子,於是我翻檢舊雜誌與剪報資料,把這些作品彙集起來,經過整理歸納,大略分為五輯:一是對生活中人與物、家國與自然的抒情性文字,題為「人間情分」;二是經歷國內外山川風物,遊屐所至的偶然記述,題為「世緣遊蹤」;三是日常生活裡一時興發,稍具哲理意味的想法,題為「生活哲思」;四是平常閱讀詩詞散文,心靈體會的優美情境,題為「文學美境」;五是過去生活點滴的紀錄,奮鬥歷程的回顧,題為「歲月履痕」。
 
「人間情分」一輯收文十一篇,除〈懷鄉曲〉一篇篇幅稍長外,其餘都是千字左右的短篇,可說是一些抒情短文的集合。從〈尋春〉到〈幾度月圓時〉七篇,是七十一年二月起,與永武、慶萱、宏一、夢機、思兼五位朋友,共同為《聯合副刊》所闢「快筆短文」專欄執筆留下的部分雪泥鴻爪,內容或描寫閒適生活,或抒發離情別緒,或訴說千里相思,自覺有一份真情自然流露筆端。〈觀魚樂〉是曾在中國廣播公司「晚韻」節目中,由趙婉成小姐播出的廣播稿,文字未曾在刊物上發表。〈養鳥記〉則是為瑞騰所主編的「愛與生活小品」第一輯《人間情分》一書所寫的短文。寫〈國破山河在〉一文,是七十五年十月與永武、永義、思兼聯袂至香港浸會學院參加「唐代文學研討會」後,由坤堯陪同遊了一趟澳門,隔著海灣眺望神州大陸,一時心潮澎湃,感懷不已,歸來寫下這篇文字寄給《中央副刊》,那時還是「戒嚴時期」,兩岸仍在封閉狀態,故文章被編者刊於「國際版」,算是保持了一點距離。沒想到世事多變,不久兩岸便開放交流,我也曾兩度踏上那片秋海棠形的國土,一覽魂牽夢縈的故國山河,那份感動與感慨,至今記憶猶新。至於〈懷鄉曲〉一文,則是我從韓國賦歸那年,偶然拜讀大荒先生與讀者討論「江南之戀」的短文,而觸發我對少年時最愛聽、也最愛唱的另一首抗戰抒情歌曲「懷鄉曲」的回憶,發表後曾引起阮毅成、祖凌雲、郭嗣汾先生的熱烈回響,或投函補充,或撰文回顧,連同大荒〈憶江南〉一文所激起的漣漪,一時頗掀起大家回憶抗戰歌曲的一番熱潮。
 
「世緣遊蹤」一輯收文八篇,從〈北國之春〉到〈旅韓百日〉五篇,都是在《聯副》寫「快筆短文」時的作品,內容都在記敘旅居韓國期間的遊蹤與見聞。〈翡翠珊瑚〉是七十五年詩人節,《聯合副刊》主辦「文學出外景」活動,與幾位詩人朋友洛夫、?弦、辛鬱、張默、葉維廉,畫家莊?,學界朋友黃永武、張夢機、曾永義、沈謙等同遊南部著名的珊瑚潭水庫,歸來為《聯副》企劃的臺南珊瑚潭遊屐小輯:「潭上抒情」專刊所寫的短文,寫遊潭當時的心情與雨中朦朧的美感。〈巴陵夜月〉是多年前參加中國青年寫作協會舉辦的「春季文學之旅」活動,與司馬中原、鄭明娳、沈謙等同往北部橫貫公路的巴陵山莊,與青年朋友共渡高山良夜的一次經歷,令人懷念。〈陽明山聽蟬〉也是在中廣節目中播出過的短文。
 
「生活哲思」一輯收文八篇,其中〈形相美與質性美的融合〉一文篇幅較長,是七十六年十一月間,應《中華日報》約請,為當時國內正欲復起的選美風氣,從中國人的審美觀談選美的書生之見,後來曾被《中央日報》海外版轉載。其餘都是短篇文字,〈花中的君子〉是為《國語日報》「國中語文指導」專欄寫的。〈荷花世界〉是中廣播出的短稿,曾在學生辦的《痕與恆》創刊號中刊出。〈和然後利〉是從文字解析到現實生活層面,剖示人類求利的正當態度在於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七十六年三月刊於《中央副刊》。〈將軍與僕人〉則是七十九年六月應《國文天地》新闢「學者說故事」專欄而寫的一段小故事,內容頗具啟發性,故時隔兩年仍獲《講義雜誌》垂青,而於該刊六十五期轉載。〈城牆的懷想〉是前述「快筆短文」之一,偶以幼時熟悉的城牆為題,寫出心中的懷念與聯想。〈水滴石穿〉是前年三月為《普門雜誌》「一句偈」專欄所寫,是我小時候記憶深刻、也對我影響深遠的小故事,由此體會出持續努力、終必成功的人生哲理。〈在山泉水清〉則是沒有發表過的短文,好像也曾在電台播出過。
 
「文學美境」一輯收文七篇,〈月亮與神話〉是七十年九月為《臺灣日報副刊》中秋節專輯「千里共嬋娟」所寫的特約稿。謎可算是中國文學的特殊產物,往往意致精妙而趣味雋永,故撰〈燈謎的妙趣〉刊於《聯合副刊》。〈文學中的境界〉與〈陶謝異趣〉二篇,則是心有所得、在《中央副刊》發表的兩個短篇,前者將詩、詞、散文中所呈現的境界作一聯想,而後者在比較田園詩人陶淵明與山水詩人謝靈運在作品意境與人生意趣上的相異。〈盛唐的田園詩〉與〈大地之愛──唐詩中的田園情趣〉二篇,內容相近而寫法、詳略不同,前者是應《國語日報》約稿,著重在詩的評賞,後者是為《幼獅少年》「中國古典文學專輯」所寫的作品,著重在田園生活的情趣,兩年後收入幼獅文化公司出版的「中國古典文學世界──詩歌」:《大地之愛》一書中。至於〈中國的情詩〉一文,原是七十三年四月在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舉辦的中文週──「詩路之旅」活動中的演講辭,後來交給《自由青年》發表。
 
最後一輯稱為「歲月履痕」,所收錄的八篇文章,全是近年應報刊雜誌特約所寫的回顧性文字。《中央日報》「中學國語文」專刊以「我怎樣學習國文」為主題,約我寫出自己的經驗,我乃回憶中學時受益最多的幾位國文老師成功的教學與自己廣泛閱讀古今文學名著的往事,綴合成篇,擷取韓文公〈進學解〉中名句「沉浸醲郁,含英咀華」為題,以涵蓋文中旨意。高中母校──師大附中三十五週年校慶前,將出版紀念特刊《新附中》,主編約稿於我,乃追述個人自〈踏出附中校門以後〉在學術上的經歷與進展,以回報母校當年的化育之恩。五十二、三年在軍中服役的那段生活,有意想不到的豐富多彩,當時是獲得碩士學位、考取博士班後才入營的,先在步兵學校受三個月訓,然後被派到部隊當排長,一整年的軍中生活,許多有趣的見聞與經驗,至今猶令人回味,歸來後曾在《中副》寫過幾篇散文,如〈合歡山上〉、〈柳營春暖〉、〈空投記〉、〈葡萄成熟時〉等,多已收在《文學心路》一書中,但只寫出片段特殊經歷,那年碩士班同班同學林至信創辦綜合型雜誌《青年俱樂部》,約我做一個完整的報導,分數期連載,原題「軍中生活散記」,他嫌題意太平淡,乃自作主張改為〈「準博士」當兵記〉,那有作者自稱「準博士」的道理?我怕讀者誤會,只得特別去函聲明,如今為了保持原貌,仍依發表時的題目。去年《中央日報》「長河」副刊,新闢「拿到博士的那一天」專欄,堂錡邀我打頭陣,遂以〈平心走過獨木橋〉為題,回憶昔年攻讀博士的經過及教育部博士學位評定考試時平靜而謹慎應對的心情。七十七年《中副》邀請一批在學問、事業上奮鬥有成的各界人士,共同回顧「我們走過的路」,我遂從個人成長的歷史中,道出〈從苦難飄泊中來〉的經驗,後來《湖南文獻》季刊曾加轉載,次年由《中央日報》出版專書,由梅新主編,石社長永貴序文稱之為「用淚水寫成的書」。從八十到八十一年,《中副》又以「繁華猶記來時路」為總題,邀請一些學者與作家一起執筆,我從抗戰時期警報聲與炸彈爆裂聲中,回憶起動亂中的艱辛日子及後來奮力上進的讀書教學生活,故題為〈艱辛歲月與書生生涯〉,不久也由《中央日報》結集成書,《湖南文獻》因我是湘籍人士,故又轉載此文。同年《國文天地》主編連文萍小姐設計一個特輯:「寄語後來者──中文學者的求學經驗談」,受邀以「過來人」身分,談談自己就讀中文系所的經驗,並對當前中文系所的青年朋友有所啟發,故取唐人詩句「卻顧所來徑」為題,一述「我讀書與治學的歷程」。至於最後一篇,是去年受漢光文化公司之約,為他們策劃的「博士說故事」叢書第一輯《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一書,取說故事給青少年朋友聽的方式,乃回憶過去多次登山的經驗,將追求學問乃至人生的奮鬥比作攀登山峰。
 
以上八篇文章的寫作因緣交代清楚以後,還得說明的一點,是各篇性質有時多少有點相近,故內容不免有些重複,彙輯出書時又不便修改,只得請讀者們原諒。這八篇回顧性作品,是個人在過去歲月中成長經驗的紀錄,也是艱辛奮鬥歷程的實錄,對自己最有回味價值,故總題為「歲月履痕」,彷彿是人生途中一路走來,留在歲月泥土上的足跡,對自己來說,是既清晰而也熟悉不過的履痕。
 
全書五輯所收的四十二篇散文作品,是個人多年來學術研究工作之餘,間或寫作累積而成的一些收穫,它們產生的淵源,寫作的動機,都各有不同的因素與背景,在擇要各加說明後,當這本書整理完成時的心情,是自己年輕時常讀散文、常寫散文那種心情的回味。作為一個在大學執教的學者,在平時教學、研究之餘,頻繁的學術活動與繁忙的行政工作之外,時時都想在學術領域與研究生涯以外,另尋一片可以自由揮灑的文藝空間,所以,一份散文心情,一直在心靈深處躍動,今後總得騰出時間寫寫輕鬆而感性的散文,將生活中的許多體驗與感觸,一一傾之於筆,訴之於心,願這本散文作品的結集成書,是這份持續的散文心情未來歲月一個新的開端。
 
至於本書書名《紅樓鐘聲》,取「人間情分」一輯中的一篇篇名為代表,因為這篇短文是當年去韓國講學前,偶聽校園鐘聲抒發的感觸和聯想,而臺灣師範大學,這所號稱「紅樓」而校風純樸的學府,是我生命中淵源深厚的教育環境,半個世紀以來,我在這裡讀書成長,也在這裡傳道授業,校園內一切景觀的變遷、人事的興替,我都瞭如指掌,前年主持校史增修訂工作,便不免興發幾許滄桑感慨!如今惟有那美麗的「維也納森林」依舊,潛在的教育愛心依舊。在我內心深處,願以平生投注心力、付出情感最多的「紅樓」,作為生命意義的寄託,而時時迴盪心頭的「鐘聲」,正是激勵我篤志師範教育和文化薪傳事業而始終不懈的信號,所以,這書名對我來說是深具涵義的。
 
書後附載我數十年來散文寫作年表,以見我在學術研究和行政工作之外,另一方面興趣持續發展的傾向。大體以純散文作品的發表為主,兼採文學新書的編輯或序跋寫作的紀錄,並適時穿插個人重要履歷,藉此或可略見個人文學生命成長的歷程。年表既以「散文寫作」為主題,故表中所收內容,自然不包括文學評論或其他學術論著在內,這兩部分容在相關新書出版時再另行編列。
 
民國八十四年元月 王熙元序於臺北龍門居

目次

散文心情──自序
人間情分
尋春
西屋上的雀巢
有情天地
紅樓鐘聲
燭影‧離情
天涯若比鄰
幾度月圓時
觀魚樂
養鳥記
國破山河在
懷鄉曲
世緣遊蹤
北國之春
漢城訪古
遊民俗村
旅韓百日
翡翠珊瑚
巴陵夜月
陽明山聽蟬
生活哲思
花中的君子
荷花世界
和然後利
將軍與僕人
城牆的懷想
水滴石穿
在山泉水清
形相美與質性美的融合
──從中國人的審美觀談選美
文學美境
月亮與神話
燈謎的妙趣
文學中的境界
陶謝異趣
盛唐的田園詩
大地之愛
──唐詩中的田園情趣
中國的情詩
歲月履痕
沉浸醲郁 舍英咀華
──我怎樣讀國文
踏出附中校門以後
「準博士」當兵記
平心走過獨木橋
──拿到博士的那一天
從苦難飄泊中來
──我所走過的路
艱辛歲月與書生生涯
──繁華猶記來時路
卻顧所來徑
──我讀書與治學的歷程
人生好比登山峰
──我就是這樣長大的
附:熙元散文寫作年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136
庫存: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