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印度哲學史(二版)
滿額折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印度哲學史(二版)

舊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透過數十部原典的資料,對於印度民族、歷史和宗教,有簡要的介紹,而對各宗各派的哲學思想,則有詳盡的分析和討論。許多研究印度哲學的讀者,為的是要進一步探討佛教的哲理。有鑑於此,本書作者在寫作當中,儘 量引用佛典中的資料;而在專有名詞、人名的翻譯方面,也儘量遵照佛典中的固有譯名。這對許多讀者來說,無疑地,有許多便利處。

作者簡介

楊惠南
學歷:
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
經歷: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1994~1996)
專長:
佛教研究方法、禪宗哲理、
天台宗哲學、三論宗哲學、
印度哲學、臺灣佛教
著作:
《佛教思想新論》
《當代佛教思想展望》
《龍樹與中觀哲學》
《當代學人談佛教》
《惠能》
《禪史與禪思》
《禪思與禪詩》
《吉藏》

對於一個專門研究佛教的學者來說,印度哲學史顯然是極為重要的一門必修課程。但是,由於國人的忽視,這一方面的書籍,不管是在質或是在量上,都顯得極為貧乏;有心研究的學者,泰半必須經由外文資料或其翻譯,才能一窺其中奧祕。最近,藍吉富兄送來一部中國大陸學者黃心川先生所撰寫的《印度哲學史》,這應該是漢文界少數幾部合乎學術水準的相關巨作。特別是該書在專章討論了「順世派哲學」(第五章)之後,緊接著又另闢篇幅,討論「生活派(邪命外道)的哲學」(第六章)。無疑地,這是少有的見解。可惜,收到該書時,本書已經完稿,以致沒有機會參考其中的觀點!

由於國內相關資料缺乏,本書撰寫期間曾經數度輟筆,為的是向國外採購相關書籍。然而,所欲採購的書籍,或是已經絕版,或是版本老舊;少數採購所得,雖然難掩如獲至寶的興奮,卻不免有零星不全的遺憾!以致無法全面採用一手資料,來撰寫印度哲學各宗各派的中心思想,各章品質參差不齊。這是筆者感到最為不安的地方!

前面已經說過,國人研究印度哲學的目的,大都在為研究佛教鋪路。因此,本書處理一些專有名詞時,儘管譯音已經隨著時間的遷移而有所改變,但卻仍然盡量沿用佛教的固有譯名。而在引用參考資料方面,也是盡量採自佛教的文獻。在這方面,著實花費筆者許多時間;一個佛典所未曾出現的專有名詞,為了把它譯得像是佛典中的譯名,往往花費數十分鐘之久。至於佛典的引文部分,由於必須一一檢閱、查察,更是耗時經日。對於一部印度哲學史來說,也許這並不是最為必要的,但為了便利佛教學者,想來這也是值得的!

最後,還要感謝幾位師友:
三十年前,筆者就讀臺灣大學哲學系時,「印度哲學史」一課,是由目前任教於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宗教系的傅偉勳教授所開講。沒想到後來筆者也在臺灣大學哲學系,任教同一課程,而且一教就是十幾年!在這十幾年的教學過程當中,儘管深深感受到教科書的重要性,但卻一直沒有提筆撰寫有關印度哲學史的論文或書籍。傅教授原本囑我撰寫《印度古代思想文化史》一書,後來體諒我一向只是從事印度哲學史和佛學的教學工作,因而囑我改寫本書。如果沒有傅教授的教導和囑咐,本書也不可能和各位讀者見面。因此,筆者要把本書獻給傅教授!

楊 惠 南
寫於臺灣大學哲學系
1995年孟春

目次

印度哲學史 
 《世界思想文化史叢書》總序
自 序
第一章 印度哲學史的分期 1
第一節 印度的人民與國土 1
第一項 印度的人民 1
第二項 印度的國土 5
第二節 印度哲學的分期與派別從《吠陀》神話到婆羅門教的成立 7
第三節 印度哲學的分期與派別從婆羅門教的分裂到婆羅門教的復興 13
第二章 《吠陀》的自然神學 28
第一節 《吠陀》的成立及其種類 28
第二節 《吠陀》的宗教哲學:自然主義的多神論 34
第一項 《吠陀》的「交換神教」 34
第二項 《吠陀》的一神論思想 39
第三章 《奧義書》的「梵我合一論」 51
第一節 《奧義書》的成立及其種類 51
第二節 《奧義書》的思想淵源 60
第三節 《奧義書》的主要思想內容 72
第四章 唯物派的歷史與哲學 88
第一節 唯物派的歷史 88
第一項 「唯物派」一詞的字義 88
第二項 唯物派的歷史 90
第二節 唯物派的主要思想 93
第一項 無神論與反宗教的傾向 93
第二項 四大與自然論 100
第三節 「現量」是正確知識的唯一來源 104
第一項 四種獲得正確知識的判準「四量」 104
第二項 現量無法證明比量的可靠性 106
第一目 全類的不可知覺 106
第二目 共相的不可知覺 110
第三目 因果關係的不可知覺 112
第三項 其他三量無法證明比量的可靠性 118
第一目 比量無法證明比量的可靠性 118
第二目 聖言量不能證明比量的可靠性 119
第三目 譬喻量不能證明比量的可靠性 121
第四項 小 結 122
第五章 耆那教的歷史與哲學 124
第一節 耆那教的歷史 124
第二節 耆那教的諦理論 133
第三節 耆那教的相對主義 142
第六章 佛教的歷史與哲學 149
第一節 釋迦及其教團 149
第二節 釋迦的教義 156
第一項 四聖諦 156
第二項 十二因緣 159
第三項 涅槃與八正道 165
第三節 從「一切有」、「一切空」到「唯識」 168
第一項 說一切有部的「一切有」 168
第二項 經量部的「有緣無智」 170
第三項 中觀派的「一切皆空」 175
第四項 瑜伽行派的「唯識」 181
第七章 數論派的歷史與哲學 186
第一節 數論派的歷史 186
第二節 數論學派的宇宙論「二十五諦」 193
第三節 數論派的「因中有果論」 206
第四節 數論派的解脫觀與無神論 218
第八章 瑜伽派的歷史與哲學 225
第一節 瑜伽派的歷史 225
第二節 瑜伽派的無神論與心理論 231
第三節 瑜伽學派的「八支瑜伽」 241
第九章 正理派的歷史與哲學 249
第一節 正理派的歷史 249
第二節 正理派的「十六句義」 256
第三節 感官知覺的形成與模式 269
第四節 論證的形式、原理與謬誤 276
第一項 論證的形式與定義 276
第二項 論證的有效性與無效性 288
第十章 勝論派的歷史與哲學 294
第一節 勝論派的歷史 294
第二節 哲學的六種範疇「六句義」 299
第三節 極微論與聲無常論 305
第一項 極微論與宇宙的形成 305
第二項 聲德的特質與聲無常論 308
第十一章 彌曼差派的歷史與哲學 311
第一節 彌曼差派的歷史 311
第二節 彌曼差派的「六量」說 318
第三節 彌曼差派的「聲常論」 321
第十二章 吠檀多派的歷史與哲學 329
第一節 吠檀多派的歷史 329
第二節 商羯羅的不二一元論 336
第一項 商羯羅之前的不二一元論吠檀多 336
第二項 梵與世界的生成 339
第三項 兩種梵與三種存有 343
第四項 梵、幻與無明 348
第五項 商羯羅與佛教 349
第三節 羅摩 闍的侷限不二一元論 351
第一項 羅摩闍之前的侷限不二一元論吠檀多 351
第二項 梵、心、非心與宇宙的形成 362
第三項 附論:摩度的二元論吠檀多 369
索 引
英、梵、巴文索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舊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