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滿額折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三民叢刊242

定  價:NT$ 180 元
優惠價:85153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評

商品簡介

張愛坽出生、成名於上海,臺灣發揚光大她的文學影響,最後她大隱、歿於美國。唯有香港,毫無疑問郤是連結她「天才夢」的起點及小說創作的終點港口。香港在這一刻對她才有了最大的意義及最深的失落。
夏志清讀了《秧歌》、《赤地之戀》之後,作出了這樣的結論。而這兩部作品作品是完成於1952-1955年的香港時期。
多年後蘇偉貞專程赴港,走著張愛玲走過的路,待在她待過的學系,試著以她的眼光回望這一切。同為女性作家,蘇偉貞以嚴謹的文學研究為根基,鍥而不拾追索,將張愛玲滯港時期小說的意涵及影響作了最生動的詮釋。

作者簡介

 蘇偉貞

廣東番禺人,一九五四年生。政治作戰學校影劇系畢業,香港大學中文碩士。曾任職中央電臺、國防部藝工總隊、《聯合報》副刊,現為《聯合報.讀書人》周報主編。曾獲聯合報小說獎、國軍文藝小說金像獎、中華日報小說獎、中國時報 萬小說評審團推薦獎。小說、散文創作甚豐,著有《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私閱讀》等。

 序/文化‧空間‧閱讀政治

「孤島」,是慣常與張愛玲連結的意象。孤島時期的上海蘊育出她的海派傳奇,孤島臺灣再振她的聲勢;張愛玲孤身漂流,連死後都灰灑於汪洋,更為孤島意象增添蒼涼的想像。但是我們卻也習慣性地忽略另一個孤島──香港──在張愛玲生涯中的重要性,彷彿香港只不過是她的過站。這種思索觀看模式,說穿了,無非是大中原和臺灣中心,在深層意識裡真正把香港排除在邊陲位置。醉心張派的邊緣魅力者眾多,但真能解除自我中心迷咒者卻何其稀少。
 
對臺灣讀者來說,此類閱讀法容或無可厚非,畢竟這只是再現島上長久以來的思維窠臼而已。然而蘇偉貞竟能不落俗套,反轉既定的詮釋觀點,賦予香港這個空間應有的文化主體性。立足於斯,我們不得不同意蘇偉貞的論點,承認香港對張愛玲的決定性關鍵。香港是張愛玲早年僅有的異鄉經歷。由上海往返香港,每一次空間跳接引致的物質環境變動和文化生態的改變,勢必造成個體認知上的某些衝擊與轉換。有了離開上海故居、初次登臨香港的經驗,張愛玲才能寫下日後一篇篇海派小說。第二次別滬,隔著適當的心理、地理距離,張愛玲方能在香港──這個同樣充滿殖民都會的空間上──回顧她最後的上海生活,包括不堪的土改閱歷。繼而寫下《秧歌》這唯一一部農村寓言,以及《赤地之戀》告別她被社會主義終結的上海。循此邏輯,香港階段既非是其上海時期的餘緒,或是赴美前的暫歇,《秧歌》與《赤地之戀》更非《傳奇》的續貂。張愛玲的香港佇足,毋寧說是啟動了「張化」華文版圖的推進:《秧歌》與《赤地之戀》先是令夏志清驚豔稱奇,繼之征服臺灣文壇;藉由她香港時期的作品,引渡臺灣讀者認識海派時期的小說。若非「張愛玲熱」在臺灣香火鼎盛,張氏小說也無緣最後回燒大陸,完全其一統大業。
 
以香港為窗口,眺瞰張愛玲文學歷程,不僅重新排列了她著作的優先順序,也一下點出了各路張學人馬囿限於各自空間位置上的評論盲點。這分驚喜,部分來自於蘇偉貞閱讀的博廣敏銳,部分也該歸功於她個性裡特立孑異的稟賦。那分孤高亮節的特質,貫穿偉貞的每一篇小說。而這種不與俗世妥協的昭然熱血,她以冷筆寫來,反差下顯得格外凜烈。《沉默之島》更是將其孤島政治學發揮臻達極致。孤島,以其沒有依恃,亦自無所羈絆;唯其了無罣礙,反能及人所不及。偉貞扭轉閱讀上的空間立場,獨鍾香港,果然又為「張學」開啟一扇盎然的窗景。
 
作家論作家,自有一般評論家看不出來的內行慧見。蘇偉貞細讀《秧歌》和《赤地之戀》的語言技巧與人物刻劃,猶如寫作教學範本。這兩本小說的出版過程以及作者權考據,尤見功夫,其中有從二手記錄裡梳爬出臺港英美的文化政治生態,更有偉貞與張愛玲書信往返的一手資料。而在繁雜細瑣的文獻比對下,推衍出的張愛玲個性,竟是我個人閱讀上意外的驚奇。特別是考證張愛玲即使迫於生活,非她所得亦一介不取;亟需出版《赤地之戀》,仍堅持與胡蘭成劃清界線,更鑑照其是非鮮明的個性。在坊間一本本美名為張愛玲傳記,卻輒將張胡婚戀渲染成俗濫才子佳人劇的污衊下,蘇偉貞為張愛玲討回的公道真讓普天下鬱悶已久的張迷一吐怨氣。
 
蘇偉貞評解張愛玲,向大師致敬,想必又將是一樁文壇佳話。偉貞向來被視為臺灣張派的得力傳人之一,此書一出,不啻「鐵證如山」,兩者的師承關聯更撇不清了。有趣的是,偉貞在總結裡一一點名兩岸三地張派族譜大將時,卻獨漏自己。這個「獨漏」,到底是自謙?抑或是沉默的申辯呢?恐怕又是日後張迷與蘇迷共同玩味推敲的公案了。
 
話說回來,除了張愛玲,放眼文壇,能讓蘇偉貞甘願費心品評研究的作家,諒必也沒幾個。同理見諸於張愛玲的推崇曹雪芹。只是,張愛玲當年一時燃起研究《紅樓夢》的興味,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耗費十年精力成就了一本《紅樓夢魘》,搖身成為紅學權威,開拓出文學生命裡另一層境界。如今偉貞研究起張愛玲,這則傳奇會不會也「還沒完,完不了」,最終成為張學專家呢?孤島的路數既難以捉摸,孤島的能量亦不容小覷。
 
這是偉貞第一本學術著作,承蒙不棄,囑我為這則佳話敲響鑼鼓。精采內容,就留待張迷與蘇迷們一同張看吧!

目次

序/文化‧空間‧閱讀政治 范銘如
緒論‧順著張愛玲出走的路線
動機與目的
範圍與方法
重繪張愛玲的「上海時期」與「香港時期」
上海時期
孤島時期/淪陷時期/作品發表/《傳奇》色彩
香港時期
求學生涯/二度香港始末/小說地圖
《秧歌》、《赤地之戀》的國際化
《秧歌》、《赤地之戀》座標
關於《秧歌》
透視《秧歌》背景/《秧歌》的農村寓言
關於《赤地之戀》
對照《赤地之戀》文本/《赤地之戀》的都市革命啟示錄
《秧歌》、《赤地之戀》的評價與影響
《秧歌》的評價光譜《秧歌》的作者定位/《秧歌》的書寫距離
《赤地之戀》的評價光譜《赤地之戀》的作者權/《赤地之戀》的女性本色
總 結
張學研究的窗口:香港時期
小結:《秧歌》、《赤地之戀》的小說地標
啟程與終程

書評

楊鈺崑 (2003/01/03 00:00 發表)
文學評論者王德威曾這樣形容蘇偉貞的作品:「自《陪他一段》以來,一直有一型女性角色,不斷出現。她們欲力強大,卻兀自有著冷凝寡歡的外表。她們一次又一次的為愛挺而走險,玉石俱焚,在所不計;但她們又都是「清貞決絕」的剔透人物,尋常悲喜,近不得身。以無情的方式寫有情,蘇因此深得張愛玲的三昧。」對於被評論家及媒體視為「張派」傳人,蘇偉貞自己的看法又是如何?在乍暖還寒的早春午後,一身近乎全黑打扮的她與我們談到了這個話題。以身為張氏讀者的身份來說,蘇偉貞認為在閱讀上保持適當距離,是理解張愛玲作品比較好的方式;但因為身為創作者而與張氏密不可分的連結,只能說是評論者為釋明自己見解,將被評論者予以系統化分類時,避免不了的宿命。當然,她相信論者各有其一套自圓其說的解釋。事實上,她以為王德威將小說角色的「女鬼」造型視為張派特色之一,頗為有趣。與張愛玲通信數年之久,似乎也是大家慣於將蘇偉貞視為「張派」傳人的原因之一。雖然初始是因為主編《聯合報》讀書人版所需,「但是我的編輯性格並不強烈,『遠兜遠轉』,並沒有直接邀稿的動作」,兩人的書信往來久而久之,交換著淡淡難以歸類的對話。「我相信她一定花很長的時間來寫一封短信。總是用黑色墨水的鋼筆,幾乎沒有任何修改,而且呈現一種奇特的韻律」,蘇偉貞這樣地形容著,「對她來說,寫信是創作,彷彿她意識到未來這些信是一定要被別人看到、閱讀到的。」信箋是張愛玲的一種創作,而新書《孤島張愛玲》則是蘇偉貞在散文、小說之外的另一種創作。對於這一次將新作交由三民書局出版,蘇偉貞不諱言自己也有些迷惑,「畢竟是一個新的、不熟悉的合作夥伴」,但是她並非沒有經過仔細的考量。因為是第一次出版文學評論作品,「我想把它與過去的寫作加以區隔」,蘇偉貞在言語中輕輕描繪著她的寫作地圖。至於這一次在學術格式框架中寫作的經驗,蘇偉貞的感覺如何?「其實我把它當成是創作,而不是學術論文」,以前老覺得「論文應該可以不這麼難看」的她,當然希望自己不至於寫出難看的作品。不過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擺盪,她也承認自己下了很多功夫去平衡,同時她也謝謝港大師長的「放任」。蘇偉貞笑著說,「像在字數上,我的指導教授不只一次抱怨我寫太多了。」那麼以後還會再繼續這一類型的創作嗎?「那真是太累了!」蘇偉貞大笑,留下了一個不置可否的答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153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