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科學讀書人:一個生理學家的筆記
滿額折

科學讀書人:一個生理學家的筆記

舊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評

商品簡介

生理醫學是二十世紀發展最快速的學門之一,解決了許多醫療上的難題,甚至得以一窺人體生命的奧祕。作者為生理學者,在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之餘,並致力於科普知識的推廣,將一些科學發現,以及許多科學家的故事,介紹給一般讀者,為許多令人迷惑但深感興趣的問題,提供了第一手的解答,也對於科學與文化的現象提出了獨到的看法。本書與一般充滿艱澀專有名詞,及繁瑣敘述的科普書不同,可以讓讀者輕鬆進入科學的世界,欣賞豐富的知識內涵。

科學與文學、藝術並無不同,都是人類最精緻的思想及行動表現。

作者簡介

 潘震澤

生於臺北,長於中壢、新竹;國立臺灣大學 物系、 物研究所畢業、美國密西根韋恩州立大學生理學博士,洛克斐勒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密西根大學等校研究。曾任國立陽明大學生理研究所教授,專長為神經內分泌學,並曾獲得慶齡醫學獎、國科會傑出獎、特約獎等榮譽。近年關心科普讀物譯介,譯著有:《科學論文寫作與發表》、《人體生理學》、《天才的學徒》、《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基因組圖譜解密》、《睡眠的迷人世界》等不下十本,並擔任《科學人》雜誌編譯委員。現旅居美國。

 科學讀書人──代序

「人為什麼要讀書、要讀什麼書、書又該怎麼讀」這幾個問題,只怕困擾過不少年輕人,筆者也不例外。不可諱言,許多古人為取功名而讀書,今人則為了討口飯吃。讀書一旦與考試及工作扯上關係,就有壓力,要快樂也難。許多人離開學校後,就不再主動找書看,顯然是沒有從書本裡發現什麼樂趣。猶記得自己取得博士學位那天最高興的念頭之一,是認為以後再也不用為考試而唸書了;只不過後來為了研究及教學而讀書的壓力,比起當學生時,只增不減。
 
人是怕無聊的動物,閒下來總想找點事情做,但這種事一要有趣,再來不能費太大力氣。現代人的問題之一,是可以打發時間的事情太多了,讀書絕非首選;除了各種聲光影視之娛已佔去太多休閒時間外,就算可以坐下來讀點東西,也不只有書本而已,像報紙、雜誌、上網等都比書的吸引力大。根據個人觀察,平日只讀本行教科書及期刊、不讀其他閒書的大學教授大有人在;以此類推,一般社會大眾的閱讀狀況,只怕等而下之。
 
先賢勸人讀書,說「三日不讀書,則覺面目可憎」,近人則說可以「變化氣質」,只不過這些說法都嫌太主觀,現代的年輕人大概沒幾個聽得進去;多數人會認為與其變成書呆子,不如在外貌服飾上變點花樣,大概還更吸引人。再說,古人指的讀書,不出經史子集等聖賢書,與今日書籍種類的五花八門,不可同日而語;因此,究竟讀什麼書可以變化什麼氣質,不可能有標準答案,筆者只想就個人的讀書經驗簡單談談。
 
* * *
 
個人成長的階段,除了上學、考試要用的教科書、參考書之外,課外書是相當貧乏的,但也不代表沒有。環境越是貧乏,飢渴的心靈伸出的觸角就越廣泛。我曾與同時代的朋友(四年級前段班)比較過小時候的讀書經驗,我們都讀過古典章回小說(時間有早有晚,有足本有改寫),臥龍生、司馬翎的武俠小說(以報紙連載為主,租來看還是上大學以後的事),瓊瑤的言情小說(以《窗外》、《煙雨濛濛》、《幾度夕陽紅》等頭幾部印象最深),司馬中原的大陸鄉野奇譚(以《狂風沙》最出名),加上李敖、柏楊的雜文(在書店翻的多,真正想看時又被查禁看不到了)等。我從小還看《南國電影》(邵氏電影公司的公關雜誌)、《皇冠》、《今日世界》(美國新聞處的宣傳品)、《拾穗》(中油公司的出版品)、《幼獅文藝》(救國團出版)等雜誌,不管懂是不懂,都囫圇吞棗,如今大多數內容已沒什麼記憶。
 
可看的書少也有它的好處,那逼著我把手上僅有的幾本書重複看上好幾遍,像《三國》、《水滸》、《西遊》等幾部古典章回小說,不知伴我度過多少年少時光,對個人的影響也早已深入骨髓、流於無形。個人小時候的心願之一,就是希望自己的小孩也能讀自己讀過的書、聽自己聽過的音樂、看自己看過的電影;只不過這種天真童騃、一廂情願的本位想法,早隨著小孩在異國成長、有著與我完全不同的童年生活而幻滅。不要說「橘逾淮而為枳」是古人早就有過的觀察,就算沒有空間的移植,經過二、三十年的時間相隔,連國內的環境也已完全不同,又怎麼可能及有什麼必要讓現在的小孩回到過去呢?
 
作父母的大概都希望對小孩有所影響,但小孩不一定都朝父母希望的方向而去;有時父母無心的幾句話,可能要比一再耳提面命,留下更大的影響。個人從小受父親鼓勵,閱讀足本的章回小說,之後一路閱讀各種抓到手的閒書,也從未受到禁止;不過我在唸大學時,父親說過一句:「讀了這麼多書,怎麼也沒看你發表過什麼文章?」老實說,當時心裡還真有些慚愧。多年以後,覺得自己有點東西可寫、也花了時間寫出來發表,未嘗沒有一點補償的心理。
 
* * *
 
個人會走向生物醫學研究這一行,有些家學淵源。父親是高中生物老師,母親學的是護理,從小家裡就多的是中學博物、生理衛生及生物學的課本,想翻就翻;加上自己小時候體弱多病,因此對自己身體內部的運作,要比一般同齡的小孩更注意也了解更多。譬如說當年提到初中生理衛生課本第八章,小男生小女生都會羞紅臉,因為那一章談的是兩性生殖系統,有生殖器官的解剖圖,也提到青春期的變化。當年大部分老師都跳過這一章不上,要學生自己看;別人怎樣我不知道,我可是從小就看了不知多少遍,內容清楚得很。不過,我還是搞不懂為什麼要避孕(當時剛開始有家庭計畫的宣傳),因為教科書裡沒有提性行為這檔事;我還以為男女睡在一起,男性精子就會自動跑到女性身體裡去,所以女性要裝「樂普」、男性要帶保險套防範。因此,生殖生理一直是我感興趣的科目,也成了後來研究的大方向之一。
 
真正對生物唸出興趣來,還是在新竹中學唸高一的時候。那幾年國內正好引進美國的新教材,其中生物學(BSCS教材)有師大教授戈定邦的全譯本,厚厚上下兩冊的大開本,圖文俱茂,尤其是書裡對某些基本觀念的來龍去脈說明清楚,為筆者的生物學打下相當結實的基礎。再來,竹中的生物學考試題目靈活,強調思考,不重死記,也對個人的讀書方式有長遠的影響。
 
說起科學,多數人以為有堅實數學基礎的物理及化學才是「硬裡子」科學,個人在國內大學及研究所修習生物學時,並不怎麼認為自己學的是科學,因為生物學裡觀察居多,不確定性高,一向是比較「軟性」的科學。直到出國留學後,才學到「科學」其實是一種客觀及有系統看問題的方法,除了自然科學外,社會科學、政治科學也都可以是「科學」。
 
然而,科學在我們的社會,卻背負了太多的包袱。現代科學起源於歐洲,清末隨著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侵入中國;為了發憤圖強,「科學救國」成了口號,「科學萬能」也成了國人不實的想望。潮流所趨之下,功課好的人似乎都應該唸科學,不想唸的感覺就差人一截,因此引起反感是必然的。事實上,科學與人文的這種對立,就算在科學大帽子下頭的任兩個學門之間,都可能出現,因此不必太過強調。
 
話說回來,科學其實同文學及藝術一樣,都是人類最精緻的思想及行動表現。我們不必懂得怎麼畫畫或作曲,就可以欣賞繪畫及音樂;同理,我們不見得要曉得科學家怎麼進行實驗,也可以了解一二他們最新發現的內容。一味排斥,絕不是好事。本書裡頭的文章,也就是想傳達這一點意思。
 
* * *
 
這本小書是筆者在《中央日報》副刊「書海六品」專欄的結集,從民國八十九年十月四日刊出第一篇起,至今即將屆滿三年。專欄文章每家報紙都有,無足為奇,但這個專欄有幾點特色,值得一記。
 
首先,這個每週三見報的專欄,作者不只筆者一位,還有王道還及高涌泉兩位;因此,我們是以接力的方式演出:每人寫完一篇,可有三週的時間構思及撰寫下一篇。也因為這個緣故,其他每週寫一篇的專欄作家寫了一年就停了,我們三位則拉長時間,一路下來寫了三年。
 
一般報紙副刊的專欄,多以文學創作及時事評論為主,以科學為主題的可說絕無僅有。我們三位的專長,除了道還的人類學以及任職的單位較有人文氣息外,涌泉和我分別是物理及生理,純屬科學領域。此外,我們也都沒有定期寫作專欄的經驗,可說是摸著石頭過河,邊寫邊學習。因此,中副的林黛嫚主編及當時的施淑清副主編願意讓我們幾位新手上陣,也算是冒險的了。
 
「書海六品」是談書的專欄,內容當然應該以書為主,但一來這不是書評專欄,再者筆者也不想以死板固定的方式介紹一本本的書,因此,多數文章是以介紹科學界的人物、發現、觀念以及個人的經驗看法為主,書只是作為文章資料的出處,有幾篇甚至連一本書名也不見。
 
專欄文章有個缺點,就是字數的限制。雖說一開始就講好每篇以一千五百字為限,但越寫越「油條」之後,常常都超過一兩百字以上;所幸編輯都很通融,幫忙擠出版面安插。即便如此,許多科學人物及發現的故事仍然得分上下兩集、甚至上中下三集才講得完;書中有些長篇,就是這樣的產物,同時在整理準備出書時,還有過增補。將專欄寫成連載,上下兩篇有時還間隔三週刊出(後來佔點道還及涌泉的便宜,多是隔上一週),實在是對讀者不起;如今得以全貌示人,也算了卻一樁心事。
 
這些文章刊出後,訂了幾十年《中央日報》的父親是最忠實的讀者,每次打電話回家,父親都會說看了我的文章;我在寫稿時,也不時想到父親讀報的身影。謹將這本小書,獻給我的父親,並紀念母親在天之靈。
 
2003.9.13於北美密西根州特洛伊市

目次

科學讀書人──代序
輯一 科學人生
雅婁與柏森的故事
華生傳奇
諾貝爾獎對決
師徒情結
高爾基與卡厚爾
同行相忌?
君子斷交
李卓皓與腦內啡
輯二 科學拾穗
生命是什麼?
生物愛好者
愛是什麼?
如幻似真
睡眠與作夢
作夢的真諦
談壓力
PCR的故事
小兒麻痺症──沙克與沙賓疫苗
胰島素的故事
避孕藥與RU486
成 癮
鴉 片
宿便的迷思
小小世界真奇妙
與病菌為伍
不知老之將至
輯三 科學萬象
學然後知不足
大哉問
也是兩種文化
師 徒
衣帶漸寬終不悔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
不發表,就走路
談無徵不信
索 引

書評

作者 (2006/05/13 00:00 發表)
本書於出版兩年半後,才得以再刷,絕對說不上暢銷;不過有機會改正幾處錯誤,並加上近二十頁的索引,還是讓人高興的事。此外,還要在此感謝童元方女士為本書寫的精采書評〈父與子的對話〉。該文原刊於中副,網上還看得到(網址如下),同時也收錄在童女士新書《為彼此的鄉愁》(牛津大學出版社)。http://www.cdn.com.tw/daily/2004/07/13/text/930713e1.htm
作者 (2004/02/25 00:00 發表)
當初有些猶豫,這種專欄散文是否有必要做索引,於是就沒有堅持。後來道還及涌泉的書都加了人名的索引,於是我也將書從頭到尾再翻過一遍,編了名詞、人名及書目的索引。出版社已答應再刷時附上,同時也將排好版的pdf檔貼在網站上供有興趣的讀者下載。網址如下:http://www.sanmin.com.tw/activity/77/science/index.asp?特此告知。
科學人 (2003/10/03 00:00 發表)
本書為三民叢刊新發行的科普書系列中的第一本,為便於閱讀文中包含的英文名詞,故作成西式的版式,版面樸素簡單,方便讀者閱讀。  本書的內容屬於科普書籍,作者以一個生理學者,介紹讀者一些有趣的科學知識,裡面的文章原來刊載在《中央日報》副刊「書海六品」專欄,此專欄名稱以書為主題,不過作者不限制在一般的寫法,因此,多數文章是以介紹科學界的人物、發現、觀念以及個人的經驗看法為主,書只是作為文章資料的出處。因此經過編排後,作者將內容分成主要包含三個部分:輯一「科學人生」講的是科學家的故事,在講求精確的科學中可看出其中也有人性的一面,輯二「科學拾穗」講的是科學的發現,包含許多科學史上有名的發現經過與影響,而輯三「科學萬象」則講的是學術界的現象。  本書與一般充滿艱澀專有名詞,及繁瑣敘述的科普書不同,作者為生理學者,除了對科學有深入的研究與看法,同時也致力於科普書籍的編寫及譯介,所以作者有辦法將一般人認為艱深難讀的科學知識,透過生動的文筆,變成深刻而有趣的內容帶給大家。對於高中的學生來說,尤其適合,可以獲得不同於教科書以外知識的體驗。讀完這本書,我們可以體會科學與人文並不完全彼此衝突,由此書而作了一個完美的結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102
舊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