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您比較相信中醫還是西醫呢?您是否對許多中醫的名詞,例如氣化、三焦、命門等名詞有興趣,或者覺得為無稽之談呢?本書透過唐宗海醫生的醫論,來告訴讀者當中醫與西醫在近代初遇時,彼此對於醫學理論認知以及人類身體的解讀,到底存在什麼樣的歧異。自近代中國以來,病人開始可以選擇中、西醫兩種不同的醫療模式,應該是方便許多;然而,當病人告訴西醫說「很虛」、「肝火」等症狀時,很可能讓西醫們一頭霧水;中醫們要傳達這些概念時,也可能不知如何對病人詳細解釋。唐宗海於其醫論中傳達了傳統中醫的各種理念,並試著融合西醫「眼見為憑」的身體形質,來解說許多我們「視而不見」的身體運作。
 

作者簡介

1976年生於臺灣臺北,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班,現為博士生。曾擔任研究助理、參考書編輯和高中老師。中醫師檢定考通過。現正進行傷寒與溫病學的歷史研究。另撰有〈唐代以前糖尿病病人的生活史與治療〉、〈登革熱與古代溫病學的探討〉、〈老婆的考季〉等文章。
 

醫二三緣

回憶接觸中醫之初,大多是因為自己「外強中乾」、「體弱多病」的因素居多。愛打籃球,又無良方制止運動傷害之發生,每每舊傷發作,苦不堪言。日積月累,遍訪中西醫師,正所謂「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我本是外行人,聽醫生說多了,現在也懂得看一些門道了;再加上我又有「逛醫生」的壞習慣,所以對醫藥、醫生、醫療這三層文化意涵與互動早已產生很濃厚的興趣;再加上我和歷史學結下不離之緣,於是我就試著從研究醫史來著手,對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展開探索。

小時候總是被老師拿著棍子逼著寫「心得報告」,覺得無聊透頂,此時在撰寫本書的序言時,反而覺得雲開見日,有種解脫的感覺。研究醫史的機緣,對我的觀念與知識有什麼啟發,我的解釋又能對當前中醫問題有著怎麼樣的貢獻呢?現在臺灣的中醫們,忙著賺大錢的多,有理想與抱負,想要振興傳統醫學的人卻寥寥無幾。正式的中醫們,若不讀經典也不讀傳統醫籍,很快就會變成一位西化的中醫──血壓高降血壓、糖尿病降血糖、關節炎就消炎。這不是仲景「辨證論治」的精神。有中醫師對我說:「民眾不懂,不用說那麼多。」那麼,中醫界是否該檢討為什麼病患聽不懂中醫的治病之道,卻能輕易的接受西醫的?臺灣培訓出來具備中西醫資格的醫生,也往往因現實生活考量之所趨,而放棄職業中醫,轉而成為西醫;成名的中醫們,放棄了健保,選擇了自費方式,賺取高額藥費也獲取了「大國手」之名,但是對於基層中醫之權益和中醫藥發展未來的走向,卻不願意付出多一分心力。中醫的問題不該是我這個外行人來做建議吧?

令我感到憂心的是,中醫系學生一開始讀的全是西醫的生理、解剖、病理學,等到接觸中醫臟腑理論時,他們已經無法接受中醫的傳統了──應該說他們難以拋棄既有的觀念而去熱愛中醫。出了醫學院,披上西醫的「白袍」,骨子裡也變成西醫了。用一套診病開藥的電腦系統就可以開業了,診脈不精、針灸不會、經絡推拿太累不願意作……在我看來,真正傳統的中醫只剩「有效」一詞可以引以為傲了,這也是很多民眾唯一肯相信中醫的地方──總是西醫說不行了才來找中醫。經典的問題,傳統醫學的經驗,不是現代中醫要的。

「中醫學是一門藝術」,一位具有中西醫學背景的醫師這麼跟我說。一次我患了感冒到了這位醫師的診所去尋找治方。他說:不管醫生們是用桂枝湯也好、麻黃湯也罷、銀翹散也行,再配合症狀加減用藥,感冒皆可迎刃而解,端看醫生怎麼思考;而傳統醫籍《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都有助於加深思考的功力。相對的,西醫是要找出確實引起感冒的病因,並加以抑制與消滅,開藥時可不能「藝術」,必須按既定檢查與規則來施藥,思路與中醫南轅北轍。那麼,這兩個醫學到底要怎麼實際結合呢?這是專家的學問,我無從置喙;但中醫要如何保持學術獨立,堅持傳統,去信仰它、解釋它,而非拋棄它,我想唐宗海的例子可能可以給大家一些歷史啟發吧!

中醫與西醫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醫學體系。自清末以來,西方文化與知識接踵而輸入中國,西醫學也不例外。中醫面對此一千年未有之巨變,選擇了「中西醫匯通」這樣的概念,希望能在配合當時時代背景潮流的要求下,能為傳統醫學找到一條新的道路。只是,長久以來,「中西醫匯通」卻只是在中醫學界引起若干迴響,西醫學界對這一個議題的歷史、發展與願景等諸多議題多半選擇擱置一旁;換句話說,西醫一開始並不會因為中醫們採用了部分科學而給予適當的尊重,「中西醫匯通」一直以來只是中醫們加以重視的論調,西醫學界並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近代醫史是一面鏡子,它恰恰反射出了中醫學所碰到的危機,而這份隱喻後的巨大陰影,正是西醫與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綜合體,無論怎麼觀察,都只顯示出傳統中醫的不適性。後來的中醫史告訴我們中醫存廢問題,果然就應驗了;若是沒有一代醫家的堅持,我們可能真的沒有中醫可看了。唐宗海(1851-1897年)的歷史能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在於他堅持傳統氣化、五行的學說──那是我們看待中醫的最初方式,並將傳統醫學的經典──《內》、《難》之書巧妙的與新的西醫解剖學相比較,這是中醫們以往所沒有的經驗。唐宗海給了後來的中醫們一個可以論述和切入的主軸,並找出其他更深入的說法來面對日後愈來愈多人對中醫理論的質疑。

本書將回到「中西醫匯通」之初,透過唐宗海與當時西醫理論的對話,來探討當時中醫學可能面對的危機。透過這份來自西醫學所帶來的歷史挑戰,中醫們選擇了什麼方式來做回應?這其中包括了:可以讓讀者們反思中醫如何可能試著用另類的身體觀來理解、解讀我們所受到西醫對人體生理的「正確」看法?唐宗海所建立的「中西醫匯通」身體詮釋法,又能引導我們如何去看待傳統中醫的經典、身體理論、臨床用藥等關鍵問題呢?最後,我們能從歷史的論述裡找到「中西醫匯通」本身的問題嗎?希望這些答案能在您讀完全書後找到解答。

本書之完成,首先必須感謝呂芳上與張哲嘉兩位老師的指導,讓本書的架構趨近於完備。師大的栽培與老師們的教導之恩,也讓我在撰寫此書的歲月中成長不少。圍繞著「生命醫療史研究室」內外的老師與朋友,曾經給過我建議與指教的前輩們,我在此感謝你們。更要特別感謝李建民老師,他在參與口試時就給予我的論文很多修改上的意見和研究視角的啟發,更多次鼓勵我認真、繼續的從事醫學史研究,並勉勵我改寫出版成書。他的一語:你是「臺灣的醫史研究第二代」,現在仍讓我感到騰雲駕霧,深覺當初努力沒有白費。

家人是我最強大的生力軍──老爸、老媽的全力支持、岳父母的關懷與對我求學的包容、在近史所工作的小姑姑,都是此書的有力推手。親愛的慧瑩老婆以及尚在媽媽肚子裡無憂無慮翻滾的小饅頭(兒子),在我修改書稿時給予我無限的精神慰藉,謝謝他們陪我走過這段時光,盡聽我傾訴寫作時的一切惱人過往。

皮國立

2006年6月于臺北

目次

醫二三緣
緒論
一、撰文動機與基本定義
二、論述方向概述
三、對於近代中西醫融合思想的研究回顧—以1980年後兩岸的研究為例
唐宗海與其時代
一、唐宗海傳略
二、王清任的《醫林改錯》與唐宗海對是書的解讀
三、近代西醫傳入中國之背景與引發的論題
小結
從左右不分到氣形分論—以肝在左為例
概述
一、「肝生於左」所引起的問題
二、唐宗海與其同時代醫家的辯說
三、從治療方式確定傳統學說
小結
三焦論
概述
一、唐宗海面對的原始論辯
二、三焦論的各個層次
小結
唐宗海論中西醫消化作用
概述與定義
一、王清任與西醫對人體消化管道的描述與問題
二、唐宗海的脾胰說
三、中西對消化器官的描述
小結
探索「千古脈診之準繩」—中西脈學的對話
概述
一、理論與技巧的融合—脈診文化
二、氣血不合—近代脈學被質疑的來龍去脈
三、血管、血(脈本質)之形質、功能、方向—唐宗海對脈與血管的新看法
小結
中西醫心與腦的對話
一、心與腦
二、唐宗海面對心腦並論時的歷史課題
三、唐宗海醫論中的心腦的關係
四、精氣的流動—腎與心、腦、髓
小結
總結
徵引書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16
舊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