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李行的本事
滿額折
李行的本事
李行的本事
李行的本事
李行的本事
李行的本事
李行的本事
李行的本事
李行的本事
李行的本事
李行的本事
李行的本事
李行的本事
李行的本事
李行的本事
李行的本事
李行的本事
李行的本事
李行的本事
李行的本事

李行的本事

定  價:NT$ 360 元
優惠價:79284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1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評

商品簡介

資深影評人焦雄屏說:
他是台灣電影的領袖人物,桃李滿天下,作品強調倫理道德;橫跨台灣電影史,上自台語片、健康寫實片、瓊瑤愛情片,乃至鄉土文藝片幾個階段性的時期,獲獎無數,呼風喚雨。外國人稱他為「台灣電影先生」,台灣人則尊他為「台灣電影之父」。

簡單的幾句話勾勒出李行導演在電影上的成就,不過,更讓人好奇的是什麼樣的成長背景、生活歷練,會陶冶出這樣一位重視倫常、熱愛電影的奇才。
小說家林黛嫚,花了許多時間研究、訪談,用紀實的筆法,告訴我們李行的「本事」。

作者簡介

林黛嫚,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主編、人間福報藝文總監,現任全球華人文藝協會理事長,並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及世新大學教授現代文學課程。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文藝協會文藝獎章、中山文藝獎等。著有散文《本城女子》、《你道別了嗎?》等,小說《閒愛孤雲》、《今世精靈》、《平安》,傳記《我心永平——連戰從政之路》等,另編有《中副五十年精選》、《台灣現代文選小說卷》、《神探作文》、《散文新四書——春之華》等。

【序】
留給三弟子達

達弟:
恭喜你,李行電影一甲子。好難熬,好艱苦的一甲子。
剛讀完你交給我校訂林黛嫚女士的《李行的本事》。再讀了二○○八年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為你出版的《李行一甲子的輝煌》專輯叢書,為你難過,為你高興。
尤其讀金馬影展主席,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長焦雄屏教授撰寫的〈經營六十年的倫理烏托邦──向李行導演致敬〉,金馬影展祕書長、資深媒體人胡幼鳳寫的〈李行對話錄〉,以及從書中「李行作品藝術總論」,「李行經典作品評析」,由兩岸三地資深影藝學人和評論人所撰寫的十一篇論文。這一系列由不同知識性,不同觀察度客觀深刻的評述,為你欣慰,也以你為傲。
做為你的大哥,七十餘年來,同步成長,同體悲樂,分享過你的喜悅和榮譽,分擔過你的苦痛和憂患。在此李行電影一甲子的時刻,深切地讀過那麼豐盛的論述,實有一份不能止於言的心動,想再留下一些文字紀錄給你。

(一)
記得在一九九九年你七十歲生日,我曾經給你留下一篇〈寫給三弟的一封信〉,追記你踽踽獨行,既孤獨又坎坷的五十年影藝生涯的往事。
我們隨著雙親在華山,生活在峭壁懸崖,深山窮谷,那個「鳥不生蛋」的大上方。從日出到日落,除了我看青山多嫵媚,青山應知我寂寞,那時你八歲,我十二歲的歲月,我們四兄弟慣以講夢,聚在一起編織一些屬於夢的想像,以滿足幼小心靈的空虛。繼而從渭水河畔到蘇州河畔,你投入表演藝術的狂熱與執著。回憶立志獻身中國戲劇事業的少年「李行」,至今難忘。
有儻來的幸運,沒有僥倖的成功,成功是一點一滴累積的結晶,需要不移的信念,不撓的決心,不屈的毅力,不惑的智慧,更需要嘔瀝不盡的心血淚水。一般人祇有看到成功者在成功的方程式中,「等號後」的輝煌與讚美,看不到在「等號前」的埋頭苦幹,心酸寂寞的「加」「減」「乘」「除」的過程。尤其是苦難中國大時代的知識份子,藝術工作者,影劇工作者,孤獨與寂寞的境遇,當他們被需要時一如嬌子,當他們需要關愛時卻一如棄兒,冷暖如斯,幾許辛酸。
我在前邊的文字,記述你三十歲前後,你們這一群堅守理想,倔強不變,堅韌不拔,篳路藍縷,開啟山林的台灣影藝拓荒者。尤其是你,貧與病打不倒你,你能頑強地挺過來。三次敲叩你理想獻身的門,三次被拒,青雲無路,希望破滅。你能忍得、守得、幹得,更重要的是你能熬得,熬過那段黯淡的歲月。
我永遠記得你說:「中國的電影,必須有中國人自己的風格。台灣的電影一定會在我們的手上起飛。」你兢兢翼翼於創作前的準備,你又沉沉重重地在創作後的反省,你為一寸一方鏡頭畫面,反復思維,你為一字一句口語對白,仔細咀嚼。為了使中國電影在這一代發光發熱,你默默地燃燒自己。從一九六三年的《街頭巷尾》,一九六四年的《養鴨人家》、《婉君表妹》,一九六五年的《啞女情深》,到一九七一年的《秋決》,一九七八年的《汪洋中的一條船》,一九七九年的《小城故事》,一九八○年的《原鄉人》。你不阿諛,不媚俗,忠誠的中國良心,就是李行電影成功的品牌,台灣電影果然在你們這一代起飛了!
我在一九九九年那篇回首七十年的來時路,寫你的執著與堅持,寫你的辛酸與孤獨,寫雙親和家人的鼓勵與支持,寫你對父親和顯一侄的天人共鑑的感動,永不能完成的孝思。

(二)
我們兄弟以及耕樂堂子孫,一貫以父親母親的身教、言教、心教、聲教做為立德、立身、立業、立家的基本精神。
我們的父親涵靜老人,誕生於一九○一年,證道於一九九四年,駐世九十五年,他是一九一九年「五四學運」上海學聯的學生領袖。他服膺民主、科學,他愛好自由、和平。耕樂堂李氏子孫都知道,我們是清清白白、平平凡凡的平民家庭,雖然堂名耕樂,我們既沒有可以耕種的寸土,亦沒有樂業的恆產,在蘇州大石頭巷那不足四十坪的四合院祖宅,還是善心人士置贈給我們的祖父。祖父以「心耕、筆耕、舌耕、力耕」四耕為樂,立為耕樂堂名。
父親自幼「沐浴於儒家教化,復深受道家涵育」。大學時期受于右任先生以橫渠先生關學思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師教所啟導。父親自述:
我是一個歷經憂患,自始窮究天人之際的中國傳統知識份子。我熱愛中華民族文化的真諦,我希望中國富強、和平、統一。我更祈禱中國人能生活在自由、民主、繁榮,無虞匱乏,免於恐懼的現代國家,並有尊嚴地屹立於國際社會中,而不為時代潮流所淹滅。
我以書生報國的作為,一九五一年到一九六五年在台灣辦報時期,主張:一、新聞自由是人權的基本。二、解除一切對學術思想及言論自由的限制。三、促進強大在野力量團結,以發揮監督制衡的功能,符合民主政治之常軌。四、起用非常之人才,以應非常之變局。
我是一個與世無爭的宗教徒和「有神論」者,我關懷世界、關懷社會、關懷時代、關懷同胞。我認為當前人類最大的苦難根源,是出自于「恨」而沒有「愛」。所以我服膺中華文化的仁愛思想與王道精神,希望世人從根自救,擴大人類生存合作之思想領域,袪除侵略鬥爭之兇暴心理。
觀照今天世界人類共同面臨著生活與生存的危機,其解救之道,惟有揚棄暴力與私慾,共同打開共生、共存、共進化的大門,邁向和平、繁榮、積極建設的康莊大道。宗教徒與共產黨人雖是道不同,但面對人類進化的共同期望是一致的。當前的急務而言,那就是中止人類流血戰爭的「破」,積極進行增進人類福祉的「立」。(錄自一九九一年元月十五日涵靜老人致鄧小平先生的一封信)。
父親生於憂患,長於憂患,立於憂患,死於憂患,他九十五歲的生命幾乎與憂患、苦難的中國人民一起走過。
他與中國人的憂患脈搏一起跳動。他與時代的憂患呼吸一起吐納。最後他那長期不安不忍的憂患意識,內轉為親親仁民的愛,外推為民族愛、人類愛、萬物愛,悲憫的人道愛。
我肯定父親有下列的人格特質:有擇善固執,實事求是的進取精神。有捨我其誰天下己任的擔當勇氣。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奮鬥毅力。尤其父親常說「我命由我不由天。」「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這種推倒開拓的氣勢,不顧媚於世俗毀譽,不屈撓於威權壓力,操之在我,自做主宰,永遠是李氏子孫的典範。
中國早從先秦哲學思想就以「生生不息」為中心,以人的生命來體驗物的生命,再上昇到宇宙生命,完成生生動態的創造生命,建立起宇宙動態均衡的和諧秩序。循著此一宇宙秩序,父親以一甲子黃金歲月,問道、親道、見道、行道。觀照宇宙生命自然的萬生萬有,以生命哲學「生生不息」動態和諧的思想,建構起萬有動力的宇宙觀、萬有化合的自然觀、萬有生命的天人觀,體系一貫的天人實學。他關懷生命、尊重生命、敬愛生命、守護生命。
他肯定普通平等的生命尊嚴、同生共榮的生存和諧、自由選擇的生活幸福,是宇宙生命不變的法則。既不可以剝奪,亦不可以放棄。他說:「自然充滿生命的自然,生命亦充滿自然的生命。」「吾人在一呼一吸間生命與自然交織為一。」「人非純粹的人,天非純粹的天,吾人在宇宙中,宇宙在吾人中。」
父親他是入世苦行的宗教家,他是天人實學的哲學家,他是以宇宙為家的當代思想家。

(三)
我們四兄弟成長在動亂、苦難的時代。生活在一個自由、開放的家庭。我們可以自由選擇,我們可以自由信仰,我們有婚姻的自由,我們有獨立生活的自由。父親尊重我們,母親慈愛我們。彼此關心,彼此守護。堅毅而豁達的父親,教我們嚴以律己,寬於待人的做人和愛人的道理;寬恕而慈藹的母親,教我們珍惜物力,勤儉節用的敬業和立業的美德。我們尊敬父親,卻不畏懼父親,因為他有夏日的父嚴,卻多一分冬陽的師保。我們敬畏母親,深愛母親,他的勤儉持家讓家人生活無虞匱乏,我們從她的教導中學習到生活的品味與藝術。
兩位老人家的身教、言教、心教、聲教,永遠是我們的立身、立家、立德、立業的標準。尤其父親的「承擔」,母親的「成全」,兩位老人家人格特質深遠地影響著我們。
身體髮膚受諸父母,人格氣質既受諸教育,亦稟承於父母。我們四兄弟的思想行為,長期受到雙親的涵育薰陶自可肯定。尤其我們在性格上的愛惡分明,孤傲固執,心直口快,外冷內熱,幾乎同一塑型。三弟你更繼承了父親的「承擔」,和母親的「成全」的精神。
我常說你「永遠為別人而活」。
你勇於「承擔」,甚至承擔起不應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無怨無悔。你樂於「成全」,成全了家人,親友,事業夥伴,以及親與不親,善與非善的人與事,永不退讓。充滿愛的服務人生,讓你豐富,也讓你憔悴!
父親說:「當前人類最大苦難的根源,出自於恨而沒有愛。」他的「親親仁民,仁民愛物,擴充為民族愛,人類愛,萬物愛,人本關懷與悲憫的人道愛」的精神,與動態和諧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學思想,滲透你的思想行為,呈現在「李行電影」裡。父親以宗教人充滿憂患與愛心的「雙眼」觀照宇宙生命,轉換成為李行電影鏡頭的「隻眼」,真誠地凝視現實社會的人道寫實的藝術生命。
我可以局部接受有些專家評論,在李行的電影作品裡有國家倫理、親情倫理,或道德傳統和文化傳統的「父權家訓」「教育養成」的傳道說教的「落伍」觀念。我不能同意以狹隘的地緣,或階段性的史緣的特定時空的觀念,窄化了你的作品。好像當代有一些學人,稱孔子的儒學為魯文化,或山東一聖人,稱佛陀的佛學為梵文化或恆河一聖人,忽略了他們的仁愛的思想精神,慈悲的思想精神,是超越時間、空間的地球人共有的精神財富,跨越兩個世紀高峰的當代知識份子,豈可以自小天下耶?應有超越時空的高度關懷世界,關懷時代,關懷社會,關懷同胞。何況藝術的精神是無國界,無人我,無時間。對生命的大愛亦是超時間,超人我,超地域。

(四)
下邊願意以我讀過的「李行作品藝術總論」與《行者影跡》中的評析,來代表說明我對李行電影的精神詮釋。並補充林黛嫚女士撰寫的《李行的本事》。
記得在《街頭巷尾》製作完成時,李行他堅持要在片頭序幕加疊這段字幕:
這個故事發生在都市的一角,沒有仇恨,祇有愛,母女的愛,同胞的愛,以及一個小孤女和一群貧苦大眾動人的友愛。惟有充滿著愛心的社會,才有正確的進步,才有美好的希望。
這正是我們的父親涵靜老人的:「人類最大的苦難根源祇有恨而沒有愛。」人文關懷的註腳。
何懷碩教授的〈論《秋決》〉中,在「意蘊」分題下,就一語道破了《秋決》主題精神是:「天有好生之德。」他在第一部份指出:
書生的話語,以及蓮兒的懷孕,加上四時景物的變化,都顯示了宇宙大生命自強不息的體認。四時代序,日新又新,宇宙萬物的生生不息,新的生命降臨代替了舊的生命死滅。作者竭力拿這個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來沖淡《秋決》肅殺與悽慘的氣氛,安慰觀眾,提示了希望。
這個宇宙觀落實在人生觀上,便為對大生命與小生命,宇宙生命與個體生命之對待觀念上。犧牲小生命、個體生命,乃為生命的意義。
中國有最深沉的人生智慧,絕對不是消極與積極兩個面向可以概括的。書生說:「人一生下來就註定要死,早死晚死是由天作主,由不得人;可是要死的光明磊落是由人作主,由不得天。」這番話平平常常,但我們透過他,已體悟了作者對中國人生哲思的宣示。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秋決》通過兩個女性──老奶奶和蓮兒的愛,以及牢頭、書生兩個人對裴剛的教化,使死囚裴剛恢復了天賦的良知與德性,他死前悟道,獲得了再生的報償──蓮兒懷了他的新生命,這就是新生,這就是涅槃!這個暗藏著希望之喜悅,就是東方人在悲劇人生中,參悟出來的曠達與遠見。
《秋決》分明在描寫「死」其實在歌頌「生」。冬孕育著春。
何懷碩教授道破了李行電影在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學,這正是我們兄弟所繼承父親涵靜老人的天人實學的思想。李行電影循著生生不息的精神,繼續以行為來詮釋「生生不息」是:前一個生命帶領了後一個繼起的生命,後一個生命圓滿了前一個未竟的生命。這就是「天有好生之德」,亦是生命的愛,愛的生命。
何懷碩教授接著在第二部份析論:
中國文化本質的重要支柱便是倫理思想。在近代以來,傳統倫理觀念雖受到新思潮的衝擊,但我仍覺得中國有某些美德,無礙於在現代存在,而且還有發揚的永恆價值。從這個角度看,《秋決》揭示的觀念,主要指出中華民族綿延的一個因素,就在於家族的倫理觀念。這個觀念亦延伸出上述為大我犧牲小我的人生觀。
中國古老文化傳統的種種因子,實在是構成《秋決》的最原始、最質樸、最根本的因素,它們是《秋決》的源頭活水。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不但提供他們一個故事的粗坯作題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中國的氣質。
中國文化永恆價值面臨現代的考驗,《秋決》提示了一個批判的方向。這與一般庸俗的「發揚中國文化」與盲目的「全盤西化」,是絕不相同的態度。《秋決》一方面真正頌揚了中國文化的質樸、仁愛,與中國人的種種美德,一方面也批判了「親情」、「傳宗接代」與「家族」觀念的氾濫,造成對個體戕害的那一面。這方面,中國泛道德主義的觀念有時的確抹煞了某些生命真理,亦即造成近代以來激進主義反傳統的話柄。我覺得李行先生對待這個問題,既穩健又老練,態度不溫不火,處理手法公正又雄辯,不可多得!
從《秋決》的誕生,使我聯想到古今世上許多偉大的文藝作品,至少有相當大一部份是根植於作家文化背景的「土壤」中,經由作家的天才而綻放的花朵。我們可回憶托爾斯泰、曹雪芹、羅曼羅蘭、毛姆、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我們可以提出一連串的名字來。一個作家在他生長的文化背景中所受的薰陶及孩提時代所見所聞,常常是偉大作品的藝術生命之活潑的泉源,這泉源永遠是天才的創造之母。
何懷碩教授他在論文中指出:
從宇宙觀與人生觀來探究天人問題,生死問題,《秋決》觸及到這些,而且發揮了中國人生哲學的觀念,可能有人以為那是古老陳言,不足作為創造,或以為與現代有相杆格處,我以為不然。宇宙人生的大問題,永遠是沒有結論的,何況現代的成就,獨於人生問題束手無策,現代人內心世界的憂患顛躓,更形深重。中國的人生哲學現代人是否應棄之若敝屣?我想沒有人敢肯定回答。
好極了!何懷碩教授再度一針見血地看到李行導演所表達的「憂患意識」。李行用電影隻眼,代替了我們父親涵靜老人的憂患的雙眼,觀照科技獨領風騷,現代知識爆發,所缺乏的人文關懷。我願意用何懷碩教授兩段評論,來一吐我的壘塊。
資深影評人黃仁先生在《行者影跡》第三章討論了李行電影中的家庭父權威權論,他先引用李行自敘中說過:
「我作品的重點,多半強調父母子女間的親情,這一點,與我的家庭環境極有關係。在我的感覺裡,上一代與下一代應該是協調的,不應該是叛逆的、相牴觸的。人類的感情,沒有比父母對子女更真誠無私。我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宗教徒,刻苦勤儉,是傳統保守的中國人典型,我之服膺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受了他們很大的影響。」
傳統的倫理親情與教育,正是李行導演作品中的主要元素,也可以說是他的美學核心。他的導演三昧,尤其是在他自己挑選題材、拍得叫好又叫座的藝術作品中,這些元素更發揮得淋漓盡致,即使是一度企圖求變,討好觀眾的商業電影,也脫離不了這個範圍,只是淡化而已,當然這和他的家庭環境及所受的教育有關,他出身台灣師大教育系,又是台灣電影圈出名的孝子。
在他開麥拉下的爸爸形象都是「好爸爸」。例如《養鴨人家》中的養父,不但敦厚、慈祥,愛養女如己出,而且寬厚待人,不念舊惡。在《吾土吾民》中的校長爸爸,更是堅強不屈,忠心耿耿的男子漢,愛國、愛校更愛女兒、愛學生,為保護下一代,從容就義。再如《小城故事》中的爸爸,也是維護藝術文化傳統的硬漢,又是菩薩心腸的大好人。至於《路》片中的爸爸,雖是勢利眼的小人物,但望子成龍心切的苦心,更可博得「天下父母心」的原諒。
不過,李行作品中的父親,雖然個個是慈祥的好爸爸,母親則多半很嚴格,甚至凶巴巴。老牌演員傅碧輝就常演李行導演電影裡的嚴母,有不怒而威的形象。
黃仁先生筆下清楚地勾勒出我們的父親威而不嚴,高大而可親的身影。我也在前邊就介紹我們的雙親和成長的家庭,「我們成長在一個自由開放的家庭裡,父親有堅毅而豁達的豪情,母親有寬恕而慈藹的柔性。父親尊重我們,母親誘導我們,我們尊敬父親,卻不畏懼他;我們敬畏母親,深愛著她。父親教導我們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母親的家教中讓我們學習到生活的品味與藝術。」雖然李行服膺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他不是毫無保留,情有獨鍾地向舊文化的孝道一面倒的傾斜。而且我們的父親從不濫用「父權權威」,無理由要求子女惟命是從,相反地我們家人有充分的選擇自由,信仰自由,表達意見的自由,獨立生活的自由。如果我們的家庭是一個父權神聖不容挑戰的傳統家庭,以當時對職業歧視的文化傳統環境,豈能允許李行任性地粉墨在舞台上,揮灑在銀幕前。絕不可能有今日的李行電影六十年。
我願意鄭重地說:「李行電影傳達的不單純是傳統倫理的道德,更多的是生命關懷的大愛,李行和他的家人顛沛時如斯,憂患時如斯!」為此我感謝許多公正的評論人所提出深度的評論為證,像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副院長陳犀禾教授在〈穿越歷史與政治的文化與美學──李行電影及其比較研究〉論文中說:
道德精神的和諧與完美,可以說是李行作品的一貫主題,這種倫理範疇內的思考,與居高臨下的道德高姿態,為李行電影帶來了一種寬容隱忍的道德氣度和崇高純粹的精神力量,並富於一種理想主義色彩。
李行是將儒家的倫理道德,做為終身不渝的信仰。他對傳統的認同、對民族的認同、對歷史的認同,使得他的影片處處洋溢著人性美和道德的力量,這種儒家的大愛,充滿著令人沉醉的脈脈溫情,足以使所有的中國人產生共鳴。李行電影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傳承。面對現代化和全球化的疾風暴雨,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是目前這個充滿動盪和爭端的世界的一筆極其重要的精神財富。正是在這些意義上,無論年代多麼久遠,無論有怎麼樣的隔閡,李行都以其對中華傳統倫理的至純至真,至善至美,至精至深,超越了歷史與政治的滄桑,彰顯出無窮的生命力,恰恰是這一點,李行電影更加顯現出了他的獨特意義和魅力。
香港《影響》電影雜誌影評人吳振明他亦說:
李行的作品是寫實和人文主義的結合物,他的寫實並不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般的暴露現實眾生為歸依,他的寫實是以陶淵明詩般的淡樸悠然的手法,去讚頌中國傳統的倫理、仁愛與孝道。從「純」和「淡」的隨緩調性中,李行向我們展露的人格與美德的獲致,往往完成於上下兩代的衝突以至求得諒解的過程。
很多人對李行所作的道德批判,實在是見木不見林的泉源,因為只有處理得好和處理得壞的藝術,卻沒有道德和不道德、健康或不健康的藝術。儘管李行視內容重於形式,但我們卻不能說他的作品沒有技巧,只不過技巧不超過內容,其影像的表現是以達到確切說出內容意念為目的,技巧從不為表現內容而變成內容所拖累。換言之,確切與儉樸是他的技巧所在。李行的鏡頭不論在室內或室外,不論拍攝的對象是個體還是群體,都不缺乏觀點,即使在最混亂的街景中,他都能井井有條地浮突出所要雕畫的人物;如《路》的街景拍得最出色,動中表現靜,靜也蘊伏於動中,已至靜動如一,其風格是一種冷靜中而又具激發性的情懷。
即使你不怎麼喜歡李行的主題,但你不能不被他的清靜淳樸的調子所感染,看他的片子時,那股落葉輕流的韻味,使你如沐清泉,如步秋野。李行目前的成就,是個人把中國電影帶回到優良的寫實傳統中去,三、四十年代的《萬家燈火》、《夜店》、《哀樂中年》等片的寫實主義,被時下電影的「暴力」和「暴露」所宰制,在黑漆的混沌物中,我們正需要像李行這樣的電影工作者。

(五)
三弟子達五十二部李行電影,除了早期十多部台語片無緣觀賞,我曾參與製作了《兩相好》,《街頭巷尾》之外,其他電影作品,我都欣賞過並表達過我的意見。當然,《街頭巷尾》,《養鴨人家》,《婉君表妹》,《路》,《秋決》,《心有千千結》,《汪洋中的一條船》,《原鄉人》,《唐山過台灣》這些李行經典電影作品外,我非常激賞他的《貞節牌坊》,《日出日落》,《母與女》,《海韻》,尤其是《風從那裡來》與《吾土吾民》。
第一、《貞節牌坊》,正如三弟他自己感慨的說:「《貞》片是我近期作品中較能滿足自我創作慾者。但上映時,不為觀眾接受,票房收入甚差!製片人尚不氣餒,我今後當更加倍努力,誓為中國電影奮鬥!」
我借用《貞節牌坊》參與演出的資深演員崔小萍女士的自述:
在中國電影裡,從沒有這樣樸實,這樣坦白地描述「中國人」的真實生活,和隱藏著的心靈生活,我們不了解上一代的人是怎麼活,我們也無法啟示下一代要怎樣繼續活下去。那座貞節牌坊不僅表揚女人對貞操的堅貞,也表現了東方人在情感上的固執。
我激賞在《貞節牌坊》中潮起潮落激盪無常的海,和海灘上象徵一代一代寡婦寂寞的腳印,它在批判人欲、人心、自然本性不可抑止,誰說他在鼓勵寡婦守節?我肯定那是達弟以古諷今的另一類型的寫實作品。
第二、一九六六年的《日出日落》應該是李行經典作品同一類型《原鄉人》的前期寫實作品。李行有意通過《日出日落》為一群他所熟悉的安貧樂道,至死不悔的無名藝術工作者提出籲命。
《日出日落》的無名作家,如同「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四十五歲的鍾理和,從來沒有受到社會人道關懷過。一九八○年《原鄉人》上映後,引發出文學評論家李歐梵非常激動的說:「我非常佩服導演李行的勇氣,把一個作家的一生拍攝成電影,這是台灣影片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每個熱愛中國文學的人,都應該感謝李行先生。」其實早在十四年前,李行已有此社會人文的關懷的寫實作品,但不被當時社會所接納。
第三、一九七五年的《吾土吾民》,我非常激賞資深電影工作者王引先生敬業、樂業的精神。他演活了一個終身奉獻於理想的教育家。李行以這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代知識菁英的氣節與典範,正是鑄立在李行心底那位深藏了四十年,熱愛中華文化,熱愛國家民族,熱愛宇宙生命的父親,「獨立人天上,常存宇宙中」的涵靜老人精神。
《吾土吾民》是他心嚮往之另一類的寫實作品。
最後,我願意說一說我看《風從那裡來》這部「李行電影」。他自我嘲諷,在他完成了《秋決》之後,拍的一部最荒唐的電影,台灣那有西部牛仔?但是我認為《風》片是李行自我寫實的作品,如同前輩藝術家,在生命最圓熟時,揮灑自如的作品。
李行,我的三弟,他一生為電影生命而奉獻,他孤傲固執,面冷心熱,滿懷火熱的愛,彷彿火山溶漿般蘊積在他生命的底層,被工作、工作、工作,電影、電影、電影長期鬱壓著。他是人,他有人性、人情、人欲,他要抒洩,這應該是《風從那裡來》創作的原始動力。
我最激賞《風從那裡來》,李行所展現無邪的天真與自由揮灑的自然天性。《風從那裡來》,一如李白詩中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好美的「有快樂,有悲哀」,沒有框框架架,沒有真真假假,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的自性本然的寫實作品。
三弟你說是嗎?
三弟,我會永遠記得:你在《街頭巷尾》中所說的:「人窮要窮得有骨氣!大家要安份守己做我們的事,我們才能返回家鄉啊!」這就是我們所堅執的父親安貧樂道精神。
我會永遠地記得,你在《秋決》中所說的:「那怕祇有一天一夜,都是一生一世」的承諾,如同蘇子由對他大哥蘇東坡所承諾:「如有來生,永為兄弟。」我們一起從《秋決》走到《夏雪》。
你,行將八十,問心無愧。回想一下老子說過:「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但,應該記取老子又說過:「當知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巧若拙,知足常足。」
影評人梁良說你:「李行,性情耿介,堅守道統。」可以為銘!
你的大哥子弋 八十三歲寫於二○○八年十二月廿六日父親證道日,黃庭。

目次

李行的本事 目次

卷壹/行者李行
一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二 金馬獎
三 兩岸文化交流之路
四 李行工作室
五 天 命

卷貳/少年李行
一 耕樂堂
二 父親、母親
三 華山歲月
四 中學時期
五 蘇州社會教育學院
六 台灣省立師範學院
七 當兵一年
八 成 家

卷參/電影李行
一 演員李行
二 副導演李行
三 台語片
四 藝術的李行
五 流行的李行
六 台灣「新」電影
七 李行和他的男演員
八 李行和他的女演員

卷尾/牽手走遠路

後記 繼續揮棒
附錄 李行大事年表

書評

西銘 (2009/03/26 17:17 發表)
我沒有看過李行導演拍的電影,只知道他是位老牌的名導演。但因為去年底金馬獎製播了關於李導演的特別節目,才讓我更認識他,原來他是一位這麼重要的導演!他不僅拍出了一部部引領當時時代風潮的電影,更可以說是臺灣電影的推手,無怪乎他會被稱為是「臺灣電影之父」了。剛好三民最近也出了李行的傳記,讀了之後,對他的了解與佩服之意又更多了些。誠摯推薦本書給喜愛臺灣本土電影的讀者。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84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