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診間、傳授撇步共創情緒障礙兒美好的明天 洪儷瑜
兒童階段的情緒障礙一直困擾著家長、老師,根據研究顯示,一般老師最感壓力的身心障礙學生就是情緒障礙,很多家長也經常對情緒障礙的子女束手無策。
一般父母認為情緒障礙的兒童只能依賴醫師來治療,或者認為自己不是專家,無法使上力,而不知道很多情緒障礙兒,除了需要兒童心智科專科(或兒童精神科)醫師之外,更需要周圍的人一起來努力,整個生態環境配合下醫療才可能事半功倍。研究也顯示部分在學齡前或幼兒時期發現的情緒障礙,確實能夠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好轉,甚至適應得很好,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周圍的人是否能配合採用正確的策略和態度。
馬偕醫院兒童心智科臧汝芬醫師,長年投注在兒童情緒障礙,也體認家庭和環境配合的重要性。她在診間除了提供兒童藥物或行為治療之外,也提供親職訓練的治療團體,致力於將家長納入情緒障礙兒的療育團隊。也因此,她曾到本所進修特殊教育並取得碩士學位。如今,她更是把多年來在情緒障礙兒童的臨床經驗,集結成冊《陪孩子走出情緒障礙》。
本書的出版充分證實她對情緒障礙兒的親職教育之重視。她把專業經驗帶出醫療院所,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傳授給家長、教師或想幫助情緒障礙兒童的人士,可以體會她期待社會在面對情緒障礙兒的方法和態度上,能越來越正向、正確,不要耽誤改善情緒障礙兒的機會。
本書分為四部分,前兩部分「認識情緒障礙」、「情緒障礙外顯問題」,主要介紹常見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各種適應問題和其可能共病的問題,她在文章中以大鵬為主角寫出實例,文中也穿插很多例子說明,讓讀者容易了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有關的問題。
後兩部分「情緒障礙兒童的自我效率訓練」和「給父母的貼心建議」算是實際的行動篇。第三篇主要以學童的情緒、行為、人際和親子的問題提供各項訓練原則和策略,也指出對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療育的另一個目標治療不僅是減少其問題,也要增加兒童自己管理情緒的能力,以增加個人因應環境的效能。第四篇乃針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家長易出現的問題提供建議,文中介紹無效率家長的特徵,並提供家長成為有效父母的方法和建議。
全書各篇在各項主題都闢有「父母技能補給站」專欄,傳授該項問題實際可行的技巧,並以「貼心叮嚀」提醒父母在子女療育時應有的態度,這些都是對家長、讀者一種貼心的考慮。
兒童的情緒障礙可分為不同類型,雖然臧汝芬醫師在本書以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及其共病等問題為主要對象,但她所提供的策略和建議,很多也都適用於其他類型的情緒障礙,家中如有其他非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情緒障礙兒,也可以在專家的諮詢下參考使用本書的策略和原則。
近年來有關ADHD主題的中文書籍不少,本書可算是少數較完整的親職教育書籍,不但討論症狀、病因和藥物等傳統的治療,還介紹共病和依據問題所需之情緒或行為的訓練、以及親職和家庭等主題。本書涵蓋內容之完整,確實反應出現有情緒障礙的趨勢療育工作需要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加入。期待大家了解本書背後的用心,不論是家長或老師,都能與專業人員攜手合作,共創情緒障礙兒美好的明天。(本文作者為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