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花蓮和宜蘭地區的五位教授合作完成,作者分別在東華大學、慈濟大學和佛光大學講授青少年心理學或心理人類學,並且長時間從事與青少年有關的研究。因此本書的出版實際上也反映出宜花的學者在這個領域的豐碩成果。
臺灣坊間出版的青少年心理學教科書,有一部分是翻譯自國外的著作,內容雖然豐富,卻與臺灣或華人社會的狀況比較疏離。臺灣學者的著作雖然引用較多臺灣的研究,但是單一學者研究的廣度也有其限制;此外,臺灣近三十年的工業化發展過程中,青少年的問題有相當快速的變化,例如青少年幫派、暴力、色情、校園霸凌等問題,似乎有年輕化和嚴重化的趨勢。這種趨勢讓人憂心忡忡,因此如何在理論和本土資料間取得平衡的認識,對於青少年問題的瞭解有重要的意義。本書的重要特色即是青少年理論與實徵資料間的均衡搭配,特別是在青少年的身心問題和原住民的社會心理適應方面,在在展現本書作者豐富的研究經驗。
本書從發展的角度,廣泛地探討青少年現象的不同面向,主要聚焦於生理與性的發展、認知、自我、性別、道德與生涯規劃等面向的發展與問題。另一部分的重點在探討青少年(包括原住民)的身心適應問題,特別是心理疾患、偏差行為等方面。在探討這些問題時,本書作者不約而同地將重點指向家庭、學校或更廣大社群的影響,顯示青少年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的多面性。
從認識論的角度,1970年代的社會科學對於「人」的基本屬性,已經從早期的實證論或行為學派的古典理論,轉移到詮釋論或後現代理論,強調「人」雖然某種程度仍然受到生物特性的影響,但在許多面向上都不是機械化及被動的反應者,而是積極主動的行為者。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對青少年的瞭解就必須像本書各章所強調的,將青少年的行為視為個人與其家庭、學校及其他社會環境(如傳播媒體)主觀互動的結果。但我們必須提醒的是,這個論點並非走回人類學傳統「文化相對觀」的窠臼,而是採取「終極關懷」的角度,希望多面向地瞭解青少年的問題,期望在整體社會的關注與省思下,我們的孩子能夠擁有正向而健康的學習環境,從而展現出亮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