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新聞編輯與標題寫作
滿額折

新聞編輯與標題寫作

定  價:NT$ 420 元
優惠價:95399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一般人談新聞編輯,偏於技術導向,未接近編輯的核心。本書強調編輯的「學者化」,因編輯要接觸的學科十分廣泛,無論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記者是單一新聞的「專家」,編輯則須是涉獵全體的「博士」。
這也是一本理論與實務兼具的編輯學教科書。編輯最重要的工作是寫標題,本書以實際標題的修改、說明為主要寫作策略,在原標題、修改標題相互對照下,解析其間差異,讓新聞系學生及對報社編輯工作有興趣的人,能快速上手。
編輯的標題要先能感動自己,才能感動讀者。感動是指激起閱讀的興趣,而熱情是編輯持續吸引讀者的原動力。在網路時代,標題「說什麼(what to say)」、「如何說(how to say)」,仍是讀者探索世界的嚮導。

作者簡介

戴定國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歷任雜誌編輯與報社編輯、主編、主筆,曾任教於輔仁大學新聞系、南華大學中文系。

目次

第一章 編輯的角色與定位
第一節 編輯與編輯部的組織
第二節 國內外編輯的差異
第三節 編採合一與編採分離
第四節 學習編輯學的必要性
第五節 編輯的職業生涯

第二章 編輯工作的演變與知識基礎
第一節 編輯的工作內容
第二節 編輯角色與功能的演變
第三節 編輯的知識基礎與「編輯學者化」
第四節 當MBA走進新聞室

第三章 編輯與記者的功能互補
第一節 編輯現場「虛擬真實」
第二節 編輯的「議題設定」功能
第三節 編輯改稿實例探討

第四章 標題是新聞的再現
第一節 新聞框架、再現理論的探討
第二節 標題客觀、主觀的交纏
第三節 新聞框架、標題的切入點

第五章 如何製作新聞標題
第一節 新聞標題寫作的目的
第二節 標題寫作的八項原則
第三節 標題主題的選取標準
第四節 標題選取角度的三個面向
第五節 標題寫作的五個程序、七項原則
第六節 標題如何吸引人
第七節 活的語言與臺語標題

第六章 標題製作實例探討
第一節 人事時地物
第二節 你會怎麼告訴人家
第三節 標題要把情節作出來
第四節 描繪出一幅動態畫面
第五節 如何「聳動」、「煽情」
第六節 化繁為簡找出新聞
第七節 用具體描述代替抽象字眼
第八節 數字要具體,不要抽象
第九節 標題別像制式公告欄
第十節 標題是給讀者「掃描」用的
第十一節 標題的平衡問題
第十二節 不該玩的文字遊戲
第十三節 人稱代名詞的使用

第七章 編輯的未來
第一節 編輯無用論:機器人編報
第二節 記者無用論:主動的編輯臺
第三節 量化的報業管理?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編輯的角色與定位

一家報社的報紙必須在三個主要部門的合作下完成,這三個部門是編輯部、印務部和發行部。
印務部的工作,是把編輯部處理好的新聞內容,包括文稿、標題和圖片等,由組版員依照編輯的指示,組成一個完整版面,並且付印。在以往鉛字排版時代,鑄字、排字、打大樣等技術屬於熱類型(hot-type),是在「熱騰騰」的工廠(印務部的印刷廠)完成;今天因電腦排版大量運用,上述技術都可以在個人電腦中完成,這種冷類型(cold-type)的技術,使印務部門工作轉到編輯部,由編輯自己在電腦上組版,而沒有組版員的配置。

發行部是一家報社的商業部門,負責廣告、發行等業務。藉由發行部,報紙得以以一個經濟實體(economic entity)的形式存在(Copperud et. al.,1983)。
第一節 編輯與編輯部的組織
編輯部的工作職掌包括所有非廣告的內容,每家報社依規模、理念不同,有不同的組織結構方式。發行人可能是報社的所有人或擁有股權的合夥人,甚至指示受僱管理報紙業務的經理人。在美國,以今日美國報(USA TODAY)所屬的甘奈特報(Gannett Group)為例,旗下各報發行人多是專業經理人。在台灣,發行人通常是報紙所有人的家族成員,但近年已開始由專業媒體人接棒。
編輯部的組織可大略分為供稿單位、編輯單位。供稿單位包括甚廣,主要是主管國內要聞的採訪中心,分為政治組、經濟組、科技文化組、社會新聞組、體育組等。其次是國際新聞中心,包括外電新聞的翻譯、駐外國特派員的指揮調度,大陸新聞中心提供大陸與港澳新聞,地方新聞中心提供全台各縣市的新聞,大台北中心提供首都大台北地區的新聞,綜藝新聞中心提供影視、藝文、休閒、消費等所謂軟性新聞,攝影新聞中心提供新聞照片 。無論供稿單位、編輯單位,各中心設主任一名、副主任一或三四名、組長若干名,分層負責。

前述供稿單位處於一種競合關係,既要在新聞採訪上發揮合作功能,又要在每天有限的版面上競爭,搶攻重要版面。採訪中心也許較有優勢,所採寫的新聞大致都於全國版見報,但地方新聞中心、國際新聞中心、大陸新聞中心、綜藝新聞中心,只要有機會也會毫不客氣攻城掠地;例如歌手張惠妹的新聞,平時放在影劇版,但2004年7月底、8月初她在北京開演唱會後,傳出有所謂「唱國歌是做錯了!」的說詞,再次引起兩岸關注,呂秀蓮問阿妹:「北京唱歌、捍衛台灣,哪個重要?」新聞立即登上政治要聞版,就是一個例子。
編輯中心成員大致分為全國版編輯、地方版編輯、綜藝新聞編輯,全國版顧名思義就是全國見報的版面,主要是報紙第一疊(A疊) 的十幾個版面,加上B疊、C疊的若干版面,如財經版、體育版、教育版、文化版等。至於地方版,各報編制有別,大致上,全台每個縣市有一兩個版面,由地方新聞中心、大台北新聞中心供稿。

至於美術編輯中心,有些報社不獨立設置為中心,只設美術編輯組,歸屬於編輯中心,由編輯主任指揮調度,完成版面藝術構成、繪製圖表與示意圖等工作。
編輯部每天的運作,從下午四點的第一次編前會開始。所謂「編前會」是指編輯作業展開前的會議,而這裡所指的編輯作業是廣義的,就是「要編一份報紙出來」的所有採、編作業 。
第一次編前會從下午四點開始,時間約半小時至一小時。參加者包括總編輯、副總編輯及供稿單位、編輯單位主管。會中,由採訪中心(包括政治組、經濟組、科技文化組、社會新聞組等組長)、國際新聞中心、大陸新聞中心、地方新聞中心、大台北中心、綜藝新聞中心等主任報告當天各單位的新聞或線索。會中將討論有關稿件的版面安排和篇幅,指示某些新聞繼續追蹤。編輯主任參與會議,除了瞭解供稿情況,也會就某些新聞的採寫角度及可能衍生出的議題提出建議。

第二次編前會通常在晚間七點舉行,參加者除部分了第一次編前會人員,還加入大部分的全國版編輯,主要是一至六版等綜合性版面編輯,以及國際版、社會版、兩岸港澳版編輯等編輯,共十餘人。會中,供稿單位主管除了報告稿件安排、新聞後續追蹤結果,會議重點主要是決定一至六版的內容。參加會議的全國版編輯,除了聽取自己所屬版面將呈現的內容,也可以建議或爭取某些新聞;當有重大新聞發生時,可能一至六版,甚至更多的版都刊登同一套新聞,這時,編輯也必須清楚各版之間的相關性,以便在處理新聞、寫作標題時,做必要的連結與區隔。
編輯與記者是編輯部的兩大支柱,編前會之前是記者的舞台,編前會後則是編輯的伸展台。兩者關係類似生產線的上下游,記者也可以說是新聞採買者,編輯是新聞烹調者。更嚴肅說,記者蒐集事實,編輯再現(representation)事實並賦予意義;記者是每天某個新聞點的專家,但可能「見樹不見林」 ,編輯則必須是各方面常識淵博的「博士」,宏觀整個面,「見樹更見林」。

從「編輯」與「編輯部」這兩個名詞的高度重疊性,可以知道「編輯」在「編輯部」角色的重要性。編前會結束後,編輯開始一天的工作,如無重大突發事件,通常凌晨一點或一點半交版,僅留值班編輯,等待突發事件或重大體育賽事的最後消息,進行換版。

第二節 國內外編輯的差異
國內外大學新聞系目標以培養記者為主,課程也著重採訪、寫作,對新聞編輯較不重視。我國的大學新聞系,新聞編輯課程大都只占兩學分;而且,由於以中文寫作的新聞編輯學教科書並不多,因此老師大都指定閱讀英文教科書。這形成一個很明顯的困擾,即國外(尤其是美國)的編輯,無論性質或工作執掌都不同於國內編輯,角色甚至完全不同,因此新聞系學生無法真正認知國內新聞編輯的角色與定位,更無從得知國內新聞編輯的工作內容。
在美國的報社,主要的編務執行者(chief editorial executive)頭銜通常即是編輯(editor),有些報社的所有人或發行人也頂著編輯頭銜。例如創辦今日美國報的鈕哈斯(Allen H. Neuharth)起初一直掛名編輯,直到後來才「升任」甘奈特報團董事長兼總裁。

美國報社的總編輯(editor’s chief)負責編輯政策的決定和社論版(editorial page),較少管到每天的新聞蒐集與編輯。Editor- in-chief這個頭銜有時用來指稱總編輯,不過在美國,這個名詞多少有點過時(old-fashioned ring),編務的最高主管就是編輯(editor)。
美國報社的組織層級與我國有些相異。譬如台灣通常還有一個言論部,設總主筆一人,層級與編輯部總編輯、印務部總經理、發行部總經理相當,下轄主筆若干人,負責每日社論的寫作。美國某些報社,總編輯稱為「經理編輯」(managing editor),下轄新聞編輯(news editor)、市政編輯(city editor),這是兩個主要的編輯,此外還包括地區編輯(regional editor)、周日版編輯(Sunday editor)、體育編輯(sports editor)、生活編輯(lifestyle editor)、商業編輯(business editor)、教會編輯(church editor),以及藝術編輯(artist)、資料室人員(librarian)。

市政編輯非常重要,因為美國全國性報紙較少,地區性報紙多,市政編輯的位階與職掌相當於我國的採訪主任,下轄記者和改寫人員(rewrite people,相當於我國的整理記者))和攝影記者。其他掛編輯頭銜的人,在我國就是各供稿單位主管,例如生活編輯,是綜藝新聞中心的生活組組長,體育編輯是採訪中心的體育組組長。除了新聞編輯例外。
新聞編輯相當於我國的編輯主任,負責監督新聞稿的編輯、標題的製作和版面構成。整體來說,新聞編輯的工作就是判斷新聞重要性(Copperud et. al.,1983)。新聞編輯下轄文稿主編(copy chief)、文稿編輯(copy editor)和版面編輯(layout editor)。

有些文稿編輯發展成為某方面專家,如勞工、教育、政治專家等,他們會被分配去編輯其專業領域的新聞。早期編輯很少是沒有記者經驗的,編輯台的工作被視為記者的晉升。如今報社的管理階層雖然不再堅持編輯台人員需要先有採訪經驗,但渴望晉身報社管理階層的新聞人知道,編輯台可以學到如何處理錯縱複雜的每日作業,而且有比較多的機會(frequent path)通往管理者的位置(Bowles et. al.,1993)。
美國由於較多地區性報紙,規模不大,一些小型報社的市政編輯,除了分配採訪路線、指定採訪議題,常常也自己寫稿、核稿(check copy),甚至寫標題、完成組版。對社會新鮮人來說,在這些小型報社,樣樣都做、樣樣都學,倒是日後更好工作的跳板。

至於大型報社,新聞編輯不直接監督文稿編輯,而是決定(或應經理編輯的要求諮商)什麼新聞應該放在頭版,決定版面的構成。一篇新聞交給文稿編輯的主管(supervisor)前,標題風格和大小已經決定好了(assigned to stories),但文稿編輯必須完成它。文稿編輯的標題如果不符要旨,主管會退回要求重寫。
美國報社的編輯很明顯與台灣不同,除了最底層的記者,其餘中上層的工作人員大體上都稱為編輯。至於我國報社編輯部,除了總編輯、副總編輯,稱為編輯的就只有文稿編輯和美術編輯。大致來說,台灣的編輯應是美國所謂的文稿編輯(copy editor、copy reader或copy writer),當然這個翻譯不是很精準,主要還是因為工作職掌和角色定位有很大的不同。

辭典的編輯定義
以下試著從不同辭典的編輯名詞翻譯,來看看國內外編輯的差異。《大陸簡明英漢辭典》把editor翻譯為編者、編輯、總編輯、主筆、擔任評論的記者、評論委員;copy chief和chief editor都是主編;copy reader是報館的編輯或校對;copy writer是廣告文編寫人。《牛津高級英英英漢雙解辭典》把editor翻譯為person who edits(a newspaper,periodical,etc.)編輯。《牛津當代大辭典》把editor翻譯為編輯、編者、主編、評論委員;copy writer是文案、撰寫廣告詞的人;an editor in chief(a chief editor)是總編輯。
英文版的《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解釋copy writer為「a person who writes the words for advertisements.」,亦即廣告文案撰寫人;editor則是1. a person who edits.(編者) 2. a person who is in charge of a newspaper or magazine, and responsible for its organization and opinions (主編、總編輯)。
另外,英文版的《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解釋Copywriter為 「one who writes advertising copy.」也就是廣告文案撰寫人。《電子辭典譯點通》把editorial writer翻譯為主筆。

編輯文稿、製作標題的人有時被稱為copy reader,其實並不正確,甚至有誤導的可能,因為copy reader的工作不只是閱讀文稿而已。常被用來替代的字眼是copy editor,也不是很恰當,因為對美國的報社來說,editor執行監督及文稿選擇的功能,而這不是copy editor的職掌範圍。
《聯合報編採手冊》分層詮釋編輯、新聞編輯、報紙編輯的意涵。廣義來說,從事資訊處理篩選、編排、增刪工作的人,都可說是編輯。狹義而言,編輯工作指各媒體對所要傳播的資訊所做的整理工作。至於「新聞編輯」,範圍縮小到僅對新聞報導和評論,不論是文字、聲音、圖片、影片,經過選擇、增刪、整理、製題、組版和校對的過程。

以上的定義都太過抽象,無法明顯分別國內外編輯的不同。實際上在台灣,有志新聞事業的年輕人從報考報社之初,就須決定將要從事記者或編輯工作,而分別報名 。進入報社後,則分別循記者系統、編輯系統發展職業生涯、晉升。
少數優秀記者最後可能晉升為副總編輯、總編輯,但在此之前,他們的頭銜都與編輯二字沾不上邊,例如記者可能因升遷為召集人、組長、副主任、主任等 。不像國外,資深記者晉升為某某編輯,如新聞編輯、市政編輯、地區編輯、體育編輯、生活編輯等。
在國內,少數優秀的編輯或編譯也可能晉升為副總編輯、總編輯,但在晉升過程中,只有編輯始終掛著編輯頭銜,例如主編、編輯組長、編輯主任及某某版編輯。

第三節 編採合一與編採分離
除了編輯定義與工作執掌不同,國內外報紙還有一個很大差異,就是美國的報社採行「編採合一」制,編輯由資深記者升任,負責指揮記者採訪,並指揮文稿編輯、美術編輯完成標題寫作及版面的美學構成。台灣大多數報社則採行「編採分離」制,記者蒐集新聞,編輯寫標題、組版,「再現」新聞事實。記者的文稿出手後,經由召集人、組長、副採訪主任、採訪主任,一關一關審查、整理、潤飾,最後到達編輯手上。編輯的標題出手後,由核題組長或副編輯主任、編輯主任審核、潤飾後發排,再由編輯在電腦組版機上完成組版工作,交由核題組長或副編輯主任、編輯主任審核大樣,完成後交版。
編採分離制被認為有編輯、記者相互制衡的功能。依國內多數媒體採編系統的設計及發展,採訪及編輯之間原就有相互平行、制衡的機制,以免出現編或採任何一方絕對主導輿論的狀況。

美國學者芝伯與詹森(Gieber & Johnson, 1961)的研究,把記者與消息來源之間的關係分為三個模式,第一,記者與消息來源彼此獨立,不相從屬;第二,記者與消息來源相互合作,認同彼此的功能;第三,記者與消息來源同化成為「圈內人」,互相支配另一方。
第三種情形最為人詬病,例如環保記者變成環保運動一分子,從採訪者成為行動者。又如證券記者成為股市大戶的「圈內人」,在媒體放利多或利空消息,成為內線交易或炒作股票的幫兇;即使一般記者,也有人因涉入採訪對象的股權糾紛,被報社發現,記大過一次。再如政治記者,長期跑某位政治人物或政黨的新聞,同化為「朋友」或「黨友」,甚至為政治人物寫傳記,最後成為該黨的新聞發言人。這些同化的記者,在每日的新聞報導上明顯有偏頗現象,許多編輯常相互告知:「某某某的新聞,要小心看,仔細改,不然會出紕漏的」。

因此,在編採分離制度下,相對於記者與消息來源的同化,「足不出戶」的編輯自然就成為制衡機制。這是「編採分離」制度在台灣採行多年的重要原因。
編採合一制基本上比較省時間,可以讓出稿速度加快。但相對的,錯誤率就比較高。如果編採合一,又想讓報紙的出錯率降低,就必須花更多資本。中國大陸許多報社以往也採編採合一制,編輯也是記者,記者也是編輯,幾個人負責一塊版,從採到編,有的甚至連畫版、拼版全包,這種體制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主要是責任清楚,弊端則是編輯「把關」作用無法發揮,記者不能集中精力寫稿,甚至有無法認真供稿、滋生關係稿等問題。

《北京青年報》2002年進行變革,實施編採分離制,編輯部分為編輯中心、採訪中心和相關部門三個部分。其中,編輯中心下設要聞版組、本市版組、國內版組、國際版組、財經版組、體育版組、文化版組、副刊版組、產業專刊版組、生活專刊版組等十個版組;採訪中心設青年時政部、都市新聞部、經濟新聞部、文化新聞部、體育新聞部、副刊部、記者部、特稿部、攝影部等九個部室;相關部門共設美編室、社評部、資訊中心、新聞中心、群工部、校對室等六個部門。
《北京青年報》改組後,明確規定:「編輯不准寫稿,不得在所主持的版面上刊發自己的稿件,記者不能編版。」在業務上,編輯有權用電話、網路等手段指揮相關的記者,同時對記者的稿件負責,用或不用均要有所交代。

必須說明的是,編採合一、分離兩種制度下的編輯,職權和工作內容不同。
在編採分離制,編輯與記者不相統屬,平等、平行運作。優點是編輯有制衡作用,避免記者與消息來源是「圈內人」的弊病;編輯統一由編輯主任調度,可建立報紙整體風格,並給予公平考績。缺點是編採間接溝通,可能溝通不良;但這種情形不難克服,事實上,除了總社以外的各縣市記者或駐國外特派員,編採雙方在同一個辦公室上班,只要有意溝通,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

在編採合一制下,由於記者被認為較內勤的編輯瞭解新聞,慣例由資深記者擔任主編 ,指揮記者、編輯。優點是團隊默契佳、編採可直接溝通,而且專業版如國際版、大陸版、體育版,資深記者擔任主編,對新聞的掌握佳。但若是綜合性版面,每天見報的新聞性質不同,可能某天都是財經新聞,某天是國內政治新聞或國際新聞,某天又是社會新聞,沒有資深記者可能精通十八般武藝,因此,前述對新聞的掌握佳的優點,就不存在。至於缺點,(一)若記者與消息來源成為「圈內人」,影響報紙客觀、平衡原則。(二)各單位易成獨立王國,報紙缺乏整體風格。(三)資深記者擔任的主編,不瞭解編輯作業,外行人領導內行人,對標題、版型無法給予指導,也無法建立公平的考績制度。

混合制,是編採分離制、編採合一制交相運作的一種機制。核心版(如一至六版)編採分離,因為新聞流通性大,內容性質較為複雜,主題亦不固定(例如每天新聞內容,不一定是某方面報導,而視當天重要新聞為何而有所變動),採訪與編輯各司其職、責任分明。
採編採分離以求靈活、專業。專業版(如體育、、財經、國際、影視版等)內容性質單純、類型固定,可獨立作戰,較易實施編採合一制。形式上採訪與編輯是分立的兩個部門,編輯仍統一由編輯主任調度,以求建立報紙整體風格,並給予公平考績,實質上卻是坐在一起共同參與意見討論的。

某報編輯主管表示,「某縣某鄉的圖書館好像是該報某甲記者的最愛,一個月期間,在該縣市版出現七八則新聞,自從在全縣圖書館評比獲得第一名後,又是咖啡座又是工友認養庭園,新聞不斷。某乙編輯也曾發現某丙記者有個好朋友,無論什麼新聞都有他的蹤影。」這位編輯主管不滿地表示:「某縣市的記者,怎麼一回事?」該報地方新聞中心主任表示,他也查過另一縣市有一位記者,三年多來光寫一個「XX山莊」,就寫了數十次。
該報另一位編輯主管也指出,從2004年10月8日到10月21日,剛好兩星期,某縣市的某某大學新聞有17則,幾乎每天有,有時一天兩三則。他認為記者不見得和該校「掛勾」,而可能是該校很會「餵」新聞給記者。「對記者來說,碰到會『餵』新聞的機構,的確很過癮、很輕鬆,但長期仰賴這樣的新聞線索,以『被餵』取代新聞鼻,可能會喪失新聞發掘的能力。」這位編輯主管憂心道。

各項制度孰優孰劣,迄無定論;編採分離使編輯、記者角色截然分開,但編採不應「老死不相往來」,分離只是便於制約、協調。但《北京青年報》的編採分離制又不同於台灣,該報編輯須「在匯總和分析新聞資訊的基礎上,挖掘、篩選出有價值的新聞點,參與策劃,由總編輯總體組織,編輯負責實施,記者具體行動。」因此編輯已不是傳統意義的編輯,不再只是選擇稿件、校改、加工,而轉移到策劃、指揮、組織、設計,「在編輯指揮下,記者寫稿便有所適從…。編輯『上承』總編輯,『下啟』記者,理所當然成為編採機制中的主導力量。」
大陸的新聞學界認為:「西方國家在編採機制上進行過長期探索,編採分離、編輯主導已屬於常識性的建制。」加上《北京青年報》不同於台灣的編採分離制度,可以發現兩岸對編採分離制的認知差距頗大。但《北京青年報》的編輯,除了「貢獻思想、智慧及組織能力,他的意圖、思想、智慧已提前融入記者的採訪活動中」,仍然要做傳統選擇稿件、校改、加工等工作,因此該報的編採制,可說是一種混合制。

國內部分報社如聯合報系的民生報,從創報開始就採編採合一制。部分報社某些專業版如體育、財經、兩岸新聞、國際新聞版等,也改採編採合一制,但大部分綜合性版面,如各報的前六版仍是編採分離,也是混合制,但這種混合制又不同於《北京青年報》。
編採合一與編採分離,因國情而不同,甚至認同上相左,想要嚴格區分,也許還要再定義。然而,當企業管理觀念逐漸進入媒體,主要以「量化」為主的企管理念,如何管理主要以「質化」為為主的新聞事業,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如何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編採制度,也許比如何再定義重要。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399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