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大轉折1937: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始末(簡體書)
滿額折
大轉折1937: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始末(簡體書)
大轉折1937: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始末(簡體書)
大轉折1937: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始末(簡體書)
大轉折1937: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始末(簡體書)
大轉折1937: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始末(簡體書)
大轉折1937: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始末(簡體書)
大轉折1937: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始末(簡體書)
大轉折1937: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始末(簡體書)
大轉折1937: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始末(簡體書)
大轉折1937: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始末(簡體書)
大轉折1937: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始末(簡體書)
大轉折1937: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始末(簡體書)
大轉折1937: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始末(簡體書)

大轉折1937: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始末(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5 元
定  價:NT$ 210 元
優惠價:87183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中日全面戰爭爆發,世人皆知這段歷史,但卻很少有人會想到這樣的問題:這場戰爭,到底是怎麼打起來的?戰爭爆發前後,中日雙方的高層又是如何考慮兩國之間的問題的…… 本書結合大量的中日史料,互證對照,還原了1937年7月到1938年1月這一階段的歷史,細緻描述了抗日戰爭爆發的始末,將歷史的細節還給讀者。 明河在天,本名周龍,孔子同鄉。其人好學多思,讀書甚勤,學識、文筆兼備,人稱「寫史聖手」。對國史情有獨鍾,以追求真相、真理為己任,已出版《中國人的人格》《為什麼偏偏是朱元璋》《聖者為王——王陽明的超凡之路》等。

作者簡介

明河在天,本名周龍,孔子同鄉。其人好學多思,讀書甚勤,著述甚多,學識、文筆兼備,人稱“寫史聖手”。對國史情有獨鐘,以追求真相、真理為己任,已出版《中國人的人格》《為什麼偏偏是朱元璋》《聖者為王——王陽明的超凡之路》等。

目次

引 子
第一章 盧溝橋事變真相
1. 詭異的槍聲
2. 東京的反應
3. 事態加劇
4. 針鋒相對
5. 蔣介石廬山談話
6. 優柔寡斷的日本首相

第二章 戰前的日本
1. 小人得志的日本
2. 走向軍國主義
3. 脆弱的內閣
4. 戰爭助推器--參謀
5. 裕仁天皇
6. 戰前的國際形勢

第三章 把戰火引向上海
1. 力保上海
2. 回首“一•二八”
3. 失陷的華北
4. 諸侯結盟
5. 導火索--大山事件
6. 增兵上海
7. 聯蘇抗日
8. 十日圍攻

第四章 不斷加注的賭局
1. 戰而不宣
2. 由攻轉守
3. 華北烽煙
4. 用血肉築起新的長城
5. 桂軍上場
6. 金山衛隱患

第五章 南京!南京!
1. 雙重失利
2. 淞滬失守
3. 大潰退
4. 死守南京
5. 抗日到底
6. 最後的推想

後 記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三章 把戰火引向上海
我接著說:“敵對南口在所必攻,同時亦為我所必守,是則華北戰事擴大,已無可避免。敵如在華北得手,必將利用其快速部隊,沿平漢路南犯,直趨武漢;如武漢不守,則中國戰場縱斷為二,於我大為不利。不如擴大淞滬戰事,誘敵至淞滬作戰,以達成(民國)二十五年所預定之戰略。”委員長說:“打!打!一定打!”我趁此機會建議:“若打,須向上海增兵。”
——《陳誠回憶錄》
1. 力保上海
當七七事變爆發的時候,張治中正在青島養病,1937年7月8日,瞭解日本人德行的他拒絕了醫生的勸告,毅然回到了南京。
上海具有舉足輕重的政治、經濟、軍事地位,又處於抗戰的最前沿,由於張治中及他麾下的第五軍在“一•二八”戰爭中的功績,經何應欽推薦,蔣介石於是正式任命身為上將的張治中為京滬警備司令。
其實早在1935年底,南京政府就在京滬杭地區設立專門的國防區,下設三個分區:南京分區由南京警備司令谷正倫負責,滬杭分區由皖浙贛閩四省邊區綏靖主任張發奎負責,京滬區就是由時任中央軍校教育長的張治中負責的。此番任命,也可謂順理成章。
在接受任命之後,張治中迅速趕赴淞滬戰場第一線,率部佈置抗戰工作去了。這裏,我們不能不先仔細地介紹一下這位抗日名將,因為他在本章中是一個重要人物。
張治中於1890年10月出生於安徽省巢縣的一戶農民與篾匠之家,雖然他的父親在附近的鎮上經營篾器店還算成功,可是在那個動盪艱難的年月,張治中又是兄弟四人,要養活這麼一大家子人也並非易事。家庭的貧困和生活的艱難,是張治中童年時最為深刻的記憶。
張治中早年讀書時,曾經有一段時間吃住都在私塾裏,當他看到其他同學有肉吃,而自己的碗裏只有每天相同的小菜時,他忍不住請人回家向祖父要肉吃,不想祖父卻難過地說道:“肉嗎?除非從我的身上割下來!”後來每當想起這句話,張治中內心都無比辛酸。
如果不是母親非常看好這個長子,張治中也許早就輟學了。儘管他非常聰明好學,也被老師寄予厚望,可是隨著科舉在1905年的被廢除,擺在張治中面前的傳統上進之路算是徹底斷絕了。由於家庭的貧困,張治中無法到新式學校中就讀,於是只得先到父親的朋友、一間百貨店的老闆那裏當學徒。
可是張治中是一個不甘平庸的人,他又打定了棄文就武的主意,開始試著報考武學堂;可是由於招生名額有限,又無背景,張治中多次名落孫山。當時他一人孤身在外,沒有顏面回家見父母,於是只得先後在揚州、安慶等地做了一段時間員警。
後來他又流落到了上海,這時候辛亥革命爆發,張治中在上海幸運地加入了上海學生軍,隨後,他又幸運地得以憑著學生軍的身份,於1915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總算是獲得了未來人生重大轉折的契機。
在軍校期間,張治中除了刻苦學習之外,也結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好友,並建立了廣泛的人脈。在他的同期同學中,僅後來出任省政府主席的就不下10人,大名鼎鼎的“小諸葛”白崇禧與張治中不但是同期同科同班,而且還是上下鋪關係。
畢業之後,張治中的人生之路也並非順遂,他幾番出生入死,在軍閥隊伍中摸爬滾打,後來終於厭倦了無休無止的內鬥,轉而進入了上海大學讀書。在軍校時代,張治中有一個非常要好也非常敬服的四川籍同學郭孔彰,他後來在四川軍閥混戰中陣亡;張治中對此痛惜非常,總以為以郭的學問、人格與抱負,若得天年,成就肯定在自己之上。
不久,用心抉擇的張治中終於迎來了自己命運的真正轉折。他南下廣州加入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陣營,並慢慢受到蔣介石提攜,成為黃埔軍校中“身兼八大要職”的重要人物。
當時,國共雖然是合作關係,可是各種明暗的鬥爭十分激烈,張治中一面是懷著蔣介石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一面是懷著對共產黨的好感,一面又是懷著對孫中山先生革命信念的忠貞,使他成為一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人。最終,他成為了蔣介石所親信的一員大將。
張治中沒有多少權力野心,甘心從事軍校教育工作,先後任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教育長、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等職,由於作風嚴厲,竟有“惡姑娘”之稱,不過這是重視軍事教育的張治中的一大特色。搞教育成績斐然,張治中的實戰也不遜色,他曾領軍參加過中原大戰,由於戰績不凡,被譽為蔣介石麾下的“八大金剛”之一。可是張治中無心參與內鬥,大戰後就回到了軍校,直到“一•二八事變”爆發,他主動請纓,再次掛帥出征。
“一•二八事變”後,張治中曾到德國考察軍事,原準備在那裏待4年。留學德國,這是他很久以來的一個願望,在1912年前後就學于武漢陸軍軍官速成第二預備學校時,張治中的德國老師格拉塞先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得他對德國充滿了無限神往。但是當時國家正在用人之際,所以沒幾個月,張治中就接到了蔣介石要他回國的電報。張治中無奈,只得途經美國、日本返回國內。
後來,他受命主持京滬一帶的國防,籌畫修築秘密的國防工事,並曾多次派人到上海偵察敵情,算是基本做到了知己知彼。
這個時候,張治中所能指揮的基本部隊還是自己原先第五軍的老底子,即裝備精良的第八十七及八十八兩個師,另一個姐妹師三十六師當時正在西安地區駐守,直到8月16日才歸隊。另外,江蘇省保安總團、上海市總保安團等也歸張司令節制,而原指定共同作戰的空軍、炮兵等,則都暫時調到華北去了。
要有效地佈防,張治中所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淞滬停戰協定》。按照該協定的規定,中國軍隊不能在上海市區駐軍,只能留下幾乎沒什麼戰鬥力的保安部隊維持治安。一旦上海有變,駐紮在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就可以輕易佔領淞滬各要地,給中國軍隊未來的行動造成極大不便,而且佔據了橋頭堡,日本援軍還可以輕鬆登陸。
當時,上海的空氣也已驟然緊張。重光葵寫道:“上海是中國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共產黨活動的中心。華北的日中衝突,敏感地反映於上海,排日侮日的風潮立即在那裏氾濫。日本從大局著想,該如何容忍這一切,是個大問題。”
對此,張治中則回憶道: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在上海的行動,咄咄逼人。日軍在各通衢哨所增加兵力,各屋頂架設高射炮,各要點構築工事,對市中心區及南翔方面試設炮位,日夜連續舉行演習,擬退各地僑民,擴編義勇隊及在鄉軍人隊等等。日軍將原駐漢口的陸戰隊千餘人撤調到上海,日軍艦十餘艘位於瀏河至吳淞間,對海口施行封鎖。在日本國內也己派定正式陸軍,待命出動。並先後製造水兵宮崎失蹤及撕毀日本國旗事件,真是形勢緊張到了極點。
如同華北戰場一樣,中方也是不希望在上海發生戰事,但是萬一發生了戰爭,中方還是應該積極追求能立於主動地位。除了盡力為運輸、通訊等各項工作做好準備,張治中又向蔣介石建議:抽調正規部隊,化裝為上海保安、憲兵部隊,進駐上海市區,以防不測。
蔣介石有心保全上海,於是同意了張司令的主張。張治中立即指派原在徐州地區的陸軍獨立第二旅南調上海附近,其中一個團換上保安團服裝,立即進駐上海虹橋、龍華兩機場;一個團則化裝成憲兵,開赴松江。此外,再調江蘇保安第二團接替瀏河方面江防警戒,將原保安第四團集結太倉附近,擔任岳王市、梅李兩區的防務。
乾柴就這樣堆到了上海,一向畏首畏尾的“何婆婆”何應欽表示出了極大的憂慮,就在事情決定的那天晚上,當他與張治中一起從最高當局那裏走出來時,何部長拍著張司令的肩膀說:“文白,這是要鬧出事情來的啊!”
鬧出事情就鬧出來吧!此時的張治中已經管不了那麼多了,“一•二八”的教訓已經夠慘痛了,這一次對日作戰,一定要爭先一著,立於主動地位。
對此,張治中的解釋是——中國對付日本,可分作三種形式:第一種他打我,我不還手,如“九一八”東北之役;第二種他打我,我才還手,如“一•二八”戰役、長城戰役;第三種我判斷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這叫做“先發制敵”,又叫做“先下手為強”。這次淞滬戰役,應該採用第三種。
張治中已經下定了開打的決心,為此,他向南京大本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可是和戰事關重大,南京方面暫時沒有回復。
7月30日,張治中又向大本營提議,敵方有下列徵候之一,如:(一)敵派陸軍師團來滬,開始登輪輸送時;(二)敵派航空母艦來滬時;(三)敵在長江艦隊來滬集合時;(四)敵在滬提出無理要求,甚至限期答復,即斷定敵發動無疑。“則因我主力軍遠在蘇、常以西,輸送展開在必需時,且上海保安團抵抗力薄,諸種關係,似宜立於主動地位,首先發動,較為有利。”
南京政府的複電是:“卅末電悉,應由我先發制敵,但時機應待命令。”
張治中心知無論大戰小戰,戰爭是絕不可能避免的,所以在8月1日,他便發佈了一篇文告,以鼓勵自己麾下的京滬區的衛國將士們。
當年老師眼裏的小才子、四書五經熟背如流的張治中,如是慷慨言道:
此日吾民族已臨於最後關頭,此日吾人亦陷於生死線上!光榮神聖的民族生存抗戰之血幕必將展開。茲特揭櫫要義,為本區將士同志告。期以忠勇堅毅,共迎行將到來之無限艱苦,但必有無限希望的歲月。
自甲午一役,失地喪師,我同胞忍辱負重,而徒抱復仇雪恥之願者,殆已四十餘年矣。乃敵自此更逞淫威,肆其兇焰,蹂躪我主權,佔領我土地,荼毒我人民。本其島國野心,妄標大陸政策,鯨吞蠶食,肆無忌憚。攻城掠地,何日無之?因之九一八之血跡未幹,一•二八之屠殺頓起,長城之役甫停,察綏之變旋作。含垢忍辱既已六年,創巨痛深,幾難終日。茲複驅師啟釁,擾我平津,更且大舉動員,圖占冀察。然後揮師南指,侵我中原,躍馬而行,縱橫朔漠,以遂其逐步吞噬之迷夢。
我最高統帥所以認為最後關頭,抗戰到底,以求最後之勝利,而舉國人士所以奔走呼號,誓死不能退讓者,正以此耳。
文告中又說到全面抗戰實出於不得已,完全為自衛圖存,以及敵愾同仇的真正意義,以堅信將士們的信念與決心。
最後,張治中又提示了對敵作戰應注意的幾個要點:如誓雪國恥,不怕死,不怕敵人,信仰中央,愛護袍澤,長期苦鬥,百折不撓,實行連坐法等,作為京滬區全體將士精神教育和紀律的基礎。
同日,張治中又發表了一篇《告京滬區民眾書》,在這篇文章的結尾,張治中說道:
凡我民眾,無分男女,無問老少,智者盡其能,勇者竭其力,以綏靖地方,杜絕奸宄,厲同仇敵愾之氣,堅至死靡它之心,以聽命於政府,則雖不擐甲胄,不執干戈,不冒矢石,而其貢獻於國家民族者,實且偉大莫與倫比矣。
至於體力精壯,英勇果敢之同胞,願為父老之前軀,願作本軍之後繼者;精警有為,熟悉敵情,能撲滅無恥之漢奸,能肅清敵方之間諜者;抑或有他一技之長,願以供戰爭之使命者,或編入地方組織,或隸屬部隊機關,不患無效命之機,不患無殺敵工具。
昔孫武子以昊兵覆楚,閻應元以江陰抗清,東南為人才文物薈萃之區,孤忠英勇之士,悲壯激烈之操,史不絕書。揆之十步芳草,十室忠信之義,市井田疇,動多壯士,必有聞風興起者。自由之葩已胎,獨立之旗高舉,為民族之英雄,抑為子孫之罪人,決于自擇。惟我親愛同胞,共勉前程,共紓大難,時乎不再,凜凜勿忽。
這篇《告京滬區民眾書》慷慨激昂、有血有淚,且情辭激越、大義凜然,乃至不脛而走,據說還曾被一些學校印作了語文補充教材。
至此,張治中在各方面的準備已經初步就緒,只等大戰來臨的一刻了。日本人對中國的輕視素來是一貫的,上海的日軍不鬧點動靜也不甘心,很快,一顆火星兒沒有多少懸念地在上海地區擦出,這就是8月9日發生的“大山勇夫事件”。
由此,戰爭的進程被大大加快,戰火馬上就要從上海點燃了!
2. 回首“一•二八”
大上海不是從來都是這麼大、這麼牛的,它原本不過是一個海濱漁村,直到元初才設置了上海縣。明清時期,依靠自身枕江濱海的地理優勢,上海以海興商、以商興市,逐漸脫穎而出成為“東南壯縣”。
直到鴉片戰爭,上海被迫開埠,洋涇浜以北、蘇州河以南的濱江地帶被辟為外僑的居留地,自19世紀50年代以後,這一帶開始迅速崛起,而取代老城廂成為上海城市的重心。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被迫增開了很多的口岸城市,這些城市散佈在沿海與沿江,而地處中國海岸線中點、江海交匯處的上海,便自然而然地成了聯繫中外的樞紐,成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最大港口。
大上海之所以被稱為“淞滬”,主要是源於1876年建成通車的從吳淞到上海的淞滬鐵路,這是中國第一條商業鐵路。甲午中日戰爭以後,日本也曾謀求在上海開闢租界,經過各方妥協,1899年又增開了“上海國際公共租界”。租界雖然是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產物,可是他們在租界所實施的近代市政建設與市政管理,也強烈地刺激了華界“仿租界之式”創辦自己的近代市政,這對於中國尤其是上海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