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海與帝國:明清時代(簡體書)
滿額折

海與帝國:明清時代(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82 元
定  價:NT$ 492 元
優惠價:8742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為講談社《中國的歷史》中的“明清時代”一卷。《中國的歷史》為日本講談社百周年獻禮之作,是日本歷史學家寫給大眾的中國通史讀本。叢書自上古到近代,內容涵蓋量大,撰述者均為日本該領域的代表性學者,作品大多構思巧妙,寫法輕鬆,觀點新穎,富於洞見,但同時又吸取了近些年來的諸多學術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讀性與嚴肅性兼備的重磅歷史佳作。本書作者生動地展示了海洋歷史和明清時代五百年的歷史,將明清這一對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劇變化的時代進行了嚴謹而深入淺出的闡述。過往不論中外,主流的看法都是:明清時期(鴉片戰爭以前)是一個停滯的時期;明清中國都被視為一個“閉關自守”的時期,一個與海洋無緣的時期。在最近二三十年,國際學界對以上說法進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明清中國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文化等也經歷著深刻的變化,中國和外界的聯繫遠比以前加強,從而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非常重要角色。本書在這些重大問題上,採納了國際學界的新見解,因此就史觀而言,很有新意。

作者簡介

上田 信,1957年出生于東京都。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東洋史學專業)。現擔任立教大學文學部教授。研究方向是中國社會史。1983—1985年留學南京大學,經歷過農村的田野調查。從江南城市的無賴研究開始,後來從事地方社會和宗族的研究,近年多關注生態環境和疾病史。在731部隊細菌戰國家賠償請求訴訟中,他作為原告(中國人細菌戰受害者)的證人,2000年向東京地方裁判所提交了鑒定書《鼠疫與村莊》。

主要著作有《傳統中國》(講談社)、《森林與綠色的中國史》(岩波書店)、《老虎講述的中國史》(山川出版社),其他還有《人與人的地方史》(合編,山川出版社)、《中國的社會》(合譯,平凡社)等。

【譯者簡介】高瑩瑩,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輯。2008年畢業于日本神戶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09年至2011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近現代史、中日關係史。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由大家寫給大家的作品】 ——本書是日本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系列“明清時代”一卷,由日本學界該研究領域內的代表學者上田信撰寫,是一本由大家(歷史學家)寫給大家(大眾)的作品。

★【從海洋史角度解讀的明清歷史】 ——本書完全不同於以往的中國史。從古代式的明朝為何能夠跳躍到近代式的清朝?如果把從明到清的變化看做中國內在的發展來理解,我們會感到混亂。但是,只要從東歐亞這一更大的體系,把與大海相對的中國看做其中的一個元素,就能夠描繪出這五百年的活力。這正是本書的意圖。

★【日本學者書寫通識的優勢】——日本因其與中國地緣臨近的關係和悠久的文化交流歷史,對中國歷史瞭解較早且相當深入。日本學者有著與中國學者不同的眼光和視角;在向社會大眾提供歷史知識方面,日本學界有很好的傳統。本書充分體現了上述兩點。

【關於套書】A History of China 講談社 中國的歷史(十卷)

歷時五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傾情推出“日本講談社 中國的歷史”(十卷本)

十位作者均為日本一流學者:九州大學教授宮本一夫、東京大學教授平勢隆郎、學習院大學教授鶴間和幸、京都大學教授金文京、九州大學教授川本芳昭、明治大學教授氣賀澤保規、東京大學教授小島毅、京都大學教授杉山正明、立教大學教授上田信、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菊池秀明

十位國內一流學者作序推薦: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許宏、武漢大學教授羅運環、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王子今、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黎虎、北京大學教授閻步克、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北京大學教授鄧小南、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伯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步平共同推薦

圖文並茂,印刷精美,深入淺出,觀點新穎

每卷書含地圖、照片上百幅,彩圖若干

 

媒體評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於文化傳統和學術傳統不同,西洋人、東洋人觀察中國歷史的角度和興趣、重點也不同;在國際中國史研究中,日本學者有獨特的優勢,形成了自己學術風格和學術傳統。

——清華大學教授 張國剛

 

本套叢書圖文並茂,雅俗共賞,可讀性強。說其雅,指具有學術性;說其俗,娓娓道來,活潑通俗。也就是說,不僅適合大眾的口味,相關學者也會感興趣。全書比較集中地融入了其長期以來的主要學術成就。同時,也吸收了日本學界以及中國等學者相關重要的學術成果。

推薦序——李伯重

多年前,我在廈門大學從傅衣凌先生攻讀明清社會經濟史。衣凌師十分重視海外貿易史,在他的影響之下,海外貿易也成為廈大明清史的特色之一。同時,廈大所在的廈門是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從宋代以來一直是一個活躍的海外貿易中心。在這里學習明清史,對海外貿易也自是別有一種感受。畢業離開廈門后,我主要從事江南經濟史研究,在研究中也一直關注海外貿易對江南經濟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史學的主要功能是為統治者提供治國安邦的經驗借鑒(即“資治”之“通鑒”)。由于被賦予了這樣一種令人敬畏的政治含義,史學也就成了一門與普通民眾無緣的學問。對于大眾來說,演義、故事、戲劇等通俗文學讀物,成了歷史知識的主要來源。從這些來源獲得的歷史知識當然問題不少, 從而導致了大眾對歷史的誤解。到了乾嘉時代,史學開始向著成為一門獨立學問的方向發展。到1930 年代,專業化的史學更達到了高峰。然而一旦成為專門化的學問,就不免進入象牙塔里。
1950 年以后,史學日益教條化、八股化。改革開放后,史學得以復興,同時大眾也渴求對祖國的歷史有更多更好的了解。但是象牙塔內的東西,大眾依然難以窺見,他們歷史知識的主要來源仍舊是通俗文學乃至電影、電視劇。這種情況對歷史學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要求歷史學家盡可能多地提供容易讀懂又能提供正確知識的史學成果,來滿足大眾對歷史知識的渴求。明清兩朝因為距離今日較近,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實際上只能算作“近代史”,因此在海外中國史研究中,明清時期大多被劃到“近代史”中,往往被稱為“近代早期”。由于更加接近今天,因此明清史留給我們的遺產(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相對于其他朝代來說更為豐富。大眾對中國歷史知識的渴求, 也以明清史為甚。只要隨便看看今天充斥書店和銀屏的明清歷史故事和影視劇,就可看到這一點。
但是,寫一部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明清史讀物,難度也比寫其他朝代歷史的讀物更大。其原因雖然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是以下兩個:
第一,應當從什么樣的角度來看明清史?要回答這個問題, 就必須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明清中國是一個停滯的國家嗎?
從黑格爾以來,西方主流學術把明清中國看成是一個停滯的國家。赫爾德(Johann Gettfried Herder,1744—1803) 形象地說:“這個帝國是一具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畫有象形文字,并且以絲綢包裹起來;它體內血液循環已經停止,就如冬眠的動物一般。”他們的看法對后代有巨大的影響,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費正清提出了“沖擊―回應”理論,才認為中國的社會經濟在近代發生了很大變化。不過這主要是中國受到外力“沖擊”后作出的“回應”。沒有這個“沖擊”,中國依然停滯。越南戰爭后,西方學界出現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但主流看法還是這種“沖擊―回應”論。
在我國,1949 年以后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史學體系。這種史學體系雖然在政治觀點與學術取向方面與西方史學有巨大差異, 但是在對于過去幾百年中國經濟狀況的整體看法上,卻和西方主流觀點頗為一致,即認為“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是一個沒落和停滯的時期”。到了鴉片戰爭后,在西方的沖擊下,中國社會經濟才出現了重大的變化。一些學者對上述看法提出質疑,提出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論,但是這種“萌芽”不僅十分微弱,而且后來中斷了,并未對中國社會經濟帶來很大影響。
因此,不論中外,主流的看法都是:明清時期(鴉片戰爭以前)是一個停滯的時期。
2. 明清中國是一個“閉關自守”的國家嗎?
這種說法也源自黑格爾。他說:停滯不前,沒有變化,是中國的宿命,這種宿命部分地取決于地理因素:“亞洲東部的廣大土地偏離了歷史的普遍進程。”他進而強調:中國缺乏歐洲人開拓海洋的巨大勇氣,而在自己廣袤的土地上自我陶醉于農業社會的節律。土地所代表的只是“永無止境的依賴性”, 而海洋卻引領著人們“超越這些思想與行動的有限范圍……海洋的無限伸展超脫了大地的制約,然而這正是亞細亞國家的宏偉政治組織所欠缺的,縱使他們本身同樣以海為鄰,中國即是一例。對亞洲國家而言,海只不過是大地的盡頭、中斷,他們與海并沒有積極的關系”。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的理論,并進一步發展了赫爾德的“木乃伊”論,說:“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
這種明清中國“封閉”論的看法深刻地影響了以后的多代學者(包括中國學者),并已成為中國歷史研究中的“共識”:中國一向是一個閉關自守的國家,鴉片戰爭一聲炮響,才把中國帶進了世界。這種明清中國“閉關自守”論,也成為中國歷史教科書上的標準說法。甚至到20 世紀后期,以曾經風靡全國的央視電視劇《河殤》為代表,大多數中國人還是認為明清中國是一個閉關自守的國家。因此中國人需要對中國傳統的“黃土文明”進行反思和批判,引入西方的“藍色文明”(即“海洋文明”)。
因此,也不論中外,明清中國都被視為一個“閉關自守”的時期,一個與海洋無緣的時期。
在最近二三十年,國際學界對以上說法進行了猛烈的批判, 提出明清中國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文化等也經歷著深刻的變化,中國和外界的聯系遠比以前加強,從而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非常重要角色。本書在這些重大問題上,采納了國際學界的新見解,因此就史觀而言,是很有新意的。
總而言之,本書作者在以上各個方面都做了出色的工作,使得本書成為一部成功之作,達到了向社會大眾提供關于明清史的全面和正確的知識的目標,正如本書簡介所言那樣,生動地展示了海洋歷史和明清時代五百年的歷史,試圖將明清這一對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劇變化的時代進行了闡述。
此外,我還要說的是,本書的成功,也與以下三點有關:
第一,在向社會大眾提供歷史知識方面,日本學界有很好的傳統。我少年時代最喜歡讀的書中,就有和田清先生寫的通俗歷史讀物《中國史概說》和《東洋史》,這兩本書與當時學校里那種扼殺學生對中國歷史的興趣的八股化教科書完全不同,激發了我對中國史的興趣。本書作者繼承了這種傳統,這是本書得以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二,從學術來看,中國人和外國人寫的中國史都各有長處和短處。外國人寫中國史,看問題的角度自然與中國人有所不同。這種不同,從一個方面來說,為中國人提供了另外一種視角來看待自己的歷史。俗話說,距離產生美感。事實上,距離有時也會產生客觀,因為本國人研究本國史,有時會如蘇東坡所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本書作者從廬山之外來看中國史,并且特別表現出了一種海洋史(亦即全球史)的視野,這對中國讀者來說是很有啟發的。
第三,本書作者上田信教授,早年畢業于東京大學,1983—1985 年曾在我國南京大學留學,1989 年以來在日本立教大學任教。我雖然尚未有幸與他相識,但是從他的著作里,我知道他是一位十分用功的學者,不僅在明清史研究方面,而且在東亞的生態環境史研究方面,都做了很好的研究。本書的寫作,是以他多年來對中國史和東亞史的研究為基礎的。這里還要指出的是,上田信教授是一位富有正義感的日本學者,他是第一位將二戰時期日軍在中國進行細菌戰的重大史實載入教科書的學者。2001 年, 他作為專家證人出庭日本東京地方法院,為中國細菌戰受害者原告訴訟團作證。由于這種基于客觀事實的正義感,他寫下的中國歷史自然是比較公正可信的。
我認為,正是由于有以上各種因素為基礎,本書才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功。
最后,我對本書中文版的出版深表祝賀!
李伯重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2012 年4 月20 日

目次

推薦序
序言 被海洋環繞的兩大帝國
海上女神“媽祖”/海的歷史/帝國的歷史/恣意的明朝/自製的清朝
第一章 事情的時間、空間
海與交易
海與人/交易的類型/中華文明的擴大過程
東歐亞空間
東歐亞的海洋/海與船舶/海上交易的歷史/中式帆船的出現/東歐亞大地
向歐亞舞台的跳躍
南北分立體系/分立體系的終結/白銀與銅錢/波動的歐亞舞台/從商業時代到產業時代/環球舞台,東歐亞的五百年
第二章 明朝的成立——十四世紀I
元朝的弱點
保障元朝的運輸通道/元朝的海運
乞丐與富商
黃河改修工程/紅巾軍/元朝為何瓦解/江南的巨賈傳說/江北的乞丐僧
義塾裡的先生們
進軍徽州、浙東/中國東南部的盆地世界/義塾先生們的關係網/義塾的實際情況
禮之帝國
建國/明朝的建立/陸地帝國
第三章 海陸相剋——十四世紀II
歷史的分水嶺——十四世紀
明朝的整體構想/蘭秀山之亂/十四世紀的海域世界/黃海與海民/十四世紀的倭寇/海禁政策的背景/明朝的朝貢政策/朝貢方的狀況
帝國的變化
紡織工人的生活/“空印案”與行政改革/胡惟庸之獄/與日本的關係
帝國與移民傳說
戶制與里甲制/里甲的作用/山西的移民/洪洞的大槐樹/攻陷雲南的地緣政治學/土司的統治/雲南的移民傳說
第四章 海與陸的交易者——十五世紀
從馬和到鄭和
雲南的少年/攻陷雲南與藍玉案/宦官馬和/與二代皇叔的戰爭/靖難之役與永樂帝的誕生/宦官與皇帝/內廷與外朝
浮在海上的帝國
鄭和率領的船隊/遠征的記錄/航海的目的/海域世界眼中的遠征/滿剌加王國與鄭和的遠征/鄭和與馬和之間
蘇木圍繞的海世界
從永樂到宣德/琉球王國的外交文書/琉球王國的誕生/閩人三十六姓與久米村/東海、南海上的蘇木/日本的勘合貿易
鹽所支撐的帝國
海鹽的生產/開中法與進攻雲南、越南/遷都北京/北方的交易者/戶制的矛盾/15世紀的經濟體制
第五章 商業的時代——十六世紀I
新安商人的關係網
商人傳記/新安商人的勃興/普及全國的商圈/商人的類型
中國的海商與日本
寧波之亂與越境者/日本銀的出現/走私貿易的據點/江南的國際貿易港/徽州的海商/從海商到倭寇
冒險商人與傳教士
葡萄牙入侵略東方/冒險商人的世界/傳教士的加入/貿易港口澳門的形成
第六章 社會秩序的變容——十六世紀II
地域社會的形成
山區的流民/秩序再生的過程/對策產生的思想背景/從裡老人到鄉約/徽州鄉約/稅糧與徭役的銀納化/合縣公議/中央政府與地方官
士農工商的瓦解
農村手工業的展開/市鎮的叢生/無賴一職/市人與民變/知識分子的摸索
從海禁到互市
解除海禁的要求/互市體系的起源/來自太平洋彼岸的白銀/日本侵略朝鮮/戰爭與交易
第七章 王朝交替——十七世紀
自取滅亡之明朝那些事
傳教士與宦官/宦官與官僚/官員與地方社會/官員與傳教士
毛皮與帝國
黑貂與貿易/毛皮交易下的新興政權/通往帝國之路/明朝的垮台/髮型上的糾紛/中央集權體制的確立/與俄國之
間的條約
海域世界的末日
大海的變化/倭寇後人/交易基本情況的變化/從遷界令到展界令/互市體系的確立
與異文化的接觸
白話小說的世界/出版文化的形成/思想家的自我反省/接受基督教/與傳教士的對話/傳教士與曆法/冒生命危險的一場天文觀測
第八章 產業時代——十八世紀I
盛世時代
清朝的生育高峰/稅制改革/人頭稅的消失/經濟復甦/原產自美國大陸的農作物
商人與產業
瀏河港物語/瀏河港風景/瀏河港與商人/東北的產業/山區產業
互市體制的開展
盛世的食材/傣物的出現/信牌管理/與日本的貿易港/琉球的變化/移民東南亞/廣州的英國人/朝貢與外交/英國使節的情報收集
第九章 傳統中國的形成——十八世紀II
皇帝與帝國
皇帝的多面性/“西顏”皇帝/清朝與準噶爾圍繞達賴喇嘛權威之戰爭/掌握達賴喇嘛權威的清朝/清朝與中央歐亞
官員與行政
步入仕途/皇帝與官員/清朝的統治機構/陳弘謀簡歷/雲南事情/管理銅山/開發與官僚/開發手段/福建與台灣/從泰國進口糧食
貨幣與糧食
銀兩與大區流通/銅錢與糧食/銅錢與地方市場/大區交易的展開/與明代之比較/歷史體系中的盛世
第十章 環球中的中國——十九世紀
南海海盜
藏寶傳說/越南與海盜/海盜勢力的擴張/清朝的對策/海洋主角的更替
鴉片與軍艦
兩個本草書/吸食鴉片的普及/金融革命與英國/向祖國匯款與鴉片/國家商人/鴉片戰爭/信息與戰爭/白銀去哪裡了/出國者的世界
蛻變的社會
移民的社會/地方財政的龜裂/生態環境的極限/從大運河到大海/太平天國與社會/南京條約與開港/馬克思的錯誤估計
尾聲 媽祖與明清的歷史
出現在雲南的海之女神/海的時代區分與台灣的媽祖/歐亞帝國中的麗江/媽祖的旅程
中文版後記
附錄
主要人物略傳
歷史關鍵詞解說
參考文獻
歷史年表

書摘/試閱


 海上女神“媽祖”2003年3月我結束了在雲南的調查,踏上歸程。在昆明(雲南省)的機場,遇到了一群頗引人注目的人。他們在候機室的座位上供放著中國人所信仰的海上女神媽祖。神像的肩膀上披著一塊寫有“湄洲媽祖庇佑平安”的布。我從這二十四名信徒中找到一位貌似首領的人,與之攀談起來。
這尊神像來自台灣東岸的海港城市花蓮市。因女神告訴信徒其有歸鄉探親之意,所以他們一行便來到了福建的小島湄洲。之後又在女神的懇切希望下游覽了觀光勝地麗江。現在是要經由澳門返回台灣。
台灣的女神造訪雲南的觀光地,這個消息讓一段長達五百年的中國歷史如閃電般浮現在我的腦海。
媽祖是誰?她的廟宇為什麼會在台灣的東岸?麗江為什麼會成為著名的遊覽勝地?要將這些點串聯起來,須講述一段歷史。
女神到訪的湄洲位於中國東南部的福建省莆田市,是一座顯露在海面上南北狹長的小島。小島位於碧藍的東海,幾乎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夢想去那裡一次,因為它是媽祖的誕生之地。 (以下主要參照李獻璋,《媽祖信仰的研究》,泰山文物社,1979年)
有傳說稱宋朝建隆元年(960),女神出生於島上的一戶林姓家庭,可預知未來,拯救了無數海難。她死後的一天夜裡,漂浮在海面上的木頭髮出光芒,正當人們感到奇怪時,媽祖在大家的夢中現身命令建館。按照這個啟示,建成第一座祭祀媽祖的廟宇,稱為媽祖廟,地點就是台灣花蓮的媽祖所諭示的地方。
媽祖原本只是福建一個小地方那些靠海生活的人所信仰的一位地方神,是歷代王朝把她捧到了海上女神的地位。
宣和五年(1123),宋朝向朝鮮高麗派出使節。使節船隊在舊曆五月的一天從東海港口定海起航出發,次年八月返回。據說這支船隊曾遭遇海難,得虧媽祖顯靈搭救。那麼為什麼會是媽祖呢?因為船隊的船員大多是信仰媽祖的福建籍水手。所以當船隊平安歸來時,朝廷賜廟額“順濟”給媽祖,這是媽祖第一次得到朝廷的認可。
因為受外來民族金朝的壓迫,宋朝試圖在海上尋找出路。為保平安破例給媽祖以厚遇,接連賜“靈惠、昭應、崇福、善利夫人”等榮稱,紹興四年(1134)賜媽祖“靈惠妃”的稱號。從夫人升格為王妃,媽祖完成了從地方神到全國女神的轉變。
宋朝之後,元朝為了把江南的物資運到首都大都也使用海路,所以大海依然掌握著元朝的命運。元朝也尊媽祖為特別的神,至元十八年(1281)授其“護國明著天妃”之號(《元史》世祖本紀中記載為至元十五年封號,應是誤記)。獲得天妃地位的媽祖,成為海上女神,可與天相匹敵,成為守護帝國之神。從宋朝到元朝,中國沿海的各個地方都設置了祭祀媽祖的廟宇。
媽祖信仰並不限於中國境內,在本書所要考察的明朝時期,出現了向東南亞、琉球、日本發展的趨勢。尤其是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人們都認為是媽祖在明里暗裡守護著船隊,因而對媽祖的信仰也就擴展到船隊所到的各個地方。
在清朝將台灣收入版圖的過程中,媽祖因守護清朝艦船有功,康熙二十三年(1684)從“天妃”再升一格被封為“天后”(只不過這次加封在相當一段時間以後才真正公開)。這意味著媽祖從一位天之配偶神一躍而成為可與皇后相匹敵的最高地位的女神。
在海上行走的中國人祈求航海安全,信仰媽祖,在世界各地建造起大小不一的媽祖廟,據說共有四五千座之多。日本、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這些亞洲各國自不必說,美國的三藩市等一些地方也有媽祖廟。每年的媽祖誕辰日(舊曆三月二十三日)和升天日(九月九日),許多信徒從世界各地趕到湄洲燒香祈求平安。
海的歷史就像沒有人講過媽祖的歷史一樣,目前還沒有人如實地講述過海與帝國的關係。若要解開女神歷史之謎還需要打破過去中國通史的框架。
在當今歷史學中,整體來看有兩種潮流。一種是以費爾南·布羅代爾的地中海研究為起點的“海的歷史”。他教給我們在過去的歷史學中除了以發生在陸地上的王朝、國家的歷史為中心,還存在另外一種不同的視角,他向我們證明海不是阻止人類活動的東西,它也是人類活躍的舞台。 “海的歷史”最早在東南亞歷史中被接納,日本史中現在也正在開展有關東海、日本海等海域世界的研究。
另外一種潮流就是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的“近代世界體系”論。沃勒斯坦受布羅代爾的影響,該理論大有超越直到20世紀中葉都處於主流地位的唯物史觀和近代化論之勢。在世界上,有政治、經濟處於優勢的國家和處於劣勢的國家之分。 20世紀的歷史學試圖把這種差異用先進國家和落後國家這樣一種結構來進行說明。比如說,殖民地化的地區,被看做歷史性落後於殖民地宗主國。與西歐和北美等國家相比,亞非地區被認為還停滯於幼稚階段。
改變這種歷史觀的契機,主要來自非洲或者是拉丁美洲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他們說:被認為近代落後的地區,並不是因為在開發上落後而沒有得到發展。而是在以西歐為中心的資本主義確立的過程中,遭遇了低開發。也就是說他們認為,這些地區被強制性地讓自己原本的社會形式變成為適應資本主義的形式。
過去被定位在時間軸中的地區差異,逐漸被放置於同時代的關係當中。沃勒斯坦以由時間軸到空間軸的這種視角的轉換為線索,試著對世界史進行了重新編排。其成果就是近代世界體系論。
本書是根據布羅代爾和沃勒斯坦所代表的這兩大潮流,為重新審視迄今被稱作中國史的這種敘述模式書寫而成。本書選擇“海”作為題目的理由,是為了吸收“海的歷史”的相關研究成果。把敘述範圍設定為14至19世紀,原因在於“近代世界體系”論所闡述的幾乎為同一時期的內容。
筆者著眼於帝國與海的關係,由此可以不斷去關注通過海洋與中國連接起來的日本、東南亞、歐洲的同時代性,才有可能去把歐亞歷史作為一個共同發展的整體進行描述。另外,通過把五百年這樣一個長時段的歷史作為研究對象,應該能夠闡明中國到底是不是一個在以歐美為中心的世界體系中被迫發生變化的世界帝國。
帝國的歷史本書所考察的這一長達五百年的歷史,放在日本史的脈絡中,正是足利義滿時代至佩里黑船來航的前夕;在歐洲歷史中則是從法英之間近百年的戰爭到法國拿破崙登上歷史舞台。本書希望嘗試的是對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這一急劇變化的時代進行闡述。
若為本書所考察的這一段五百年的歷史冠上一個王朝的名字,應該是明清時期。
明朝是乞丐出身的朱元璋於1368年創建起來的王朝。在中國歷代王朝的創始人之中,朱元璋也是一位從社會最底層爬到權力最高峰的人。 1644年,明朝由於大批農民起義而滅亡。從創建到滅亡共度過了兩百多年的歷史。
清朝是由居住在東北亞的民族創建的王朝,始祖努爾哈赤於1616年從明朝獨立,建立政權,定國號為“金”(為了區別於12至13世紀的金朝一般稱“後金”)。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於1636年定國號為“大清”,1644年取代明朝遷都北京。從努爾哈赤到末代皇帝溥儀,清朝一共經歷了十二代皇帝,從創建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走過了近三百年的歷史。
習慣上明朝不讀作“mei”而讀“min”,清朝不讀作“sei”而讀“sin”。這告訴我們在確立了漢文讀法的江戶時代,知識分子們對明清兩王朝的情況不是通過書本而是從中國人的口中直接得來的。
但為什麼是“明”“清”呢?列舉從秦統一中國之後歷代王朝的名稱,並考察它們的由來,可以發現元明清三代不同於以往。
奠定中華帝國基礎的秦,是以周朝所封的國名而命名的。漢是創始人劉邦受楚王項羽所封的國名。直到宋朝,王朝的創始人都是以前朝賜予的爵位為國號。也就是說王朝的名稱不是自稱,而是他稱。這是中國的傳統。
主動使用前朝所封的名號將會被看做是其統治繼承了前朝,具有的正統性。這可以說是自古確立的一項政治約定。還須注意的是,王朝的名稱來自周朝時候的國家、地區之名。或許也可以這樣說:宋朝之前的歷代王朝都沒有超越週所固定下來的中華範圍的意識。
而蒙古帝國的盟主忽必烈卻不顧這一中國傳統的束縛,自稱“大元”。但元朝並非漢族政權而是蒙古族的政權,這樣做或許應看做理所當然。問題在於元朝以後的明朝。朱元璋在元末混亂中嶄露頭角的時候曾一度採用白蓮教教主賜的國號“吳”。按照中國的傳統,國家應該稱作“吳朝”,但朱元璋採用的國號卻是自定的“大明”。接下來的“大清”也為自稱。
明、清這兩個名稱入選的理由至今仍是歷史上的一個謎。它們並不是一些地名或者民族名稱等固有名詞,裡麵包含了抽象的理念。這一點與忽必烈選擇的“元”相同。從王朝的名稱來看,明清兩朝已經不在從秦延續至宋的中華帝國的框架之內。也就是說明清兩朝是在蒙古帝國開創的新的地平線上建立起來的王朝。
若用稍顯挑釁的話來說,明清兩朝就不是之前意義上的中華帝國。即便用以中華帝國為中心形成的東亞這一框架,也無法準確地理解這兩個朝代。
恣意的明朝在非傳統的中華帝國這一點上,明朝與清朝可謂相同,但它們本身的特徵卻又大相徑庭。能夠真實感受到明帝國形成的地方是在距離其最初的首都南京郊外往東二三公里的地方,那裡是被稱作陽山碑材的明代採石場。第三任皇帝朱棣(明成祖,永樂帝)為了頌揚其父朱元璋(明太祖,洪武帝)的功績,永樂三年(1405)下令採石在朱元璋墓前建碑。但是石碑最終沒有完成而擱置在山上。
這塊欲從山里運出的石碑分為碑座、碑身與碑額三部分。碑座高17米,寬29.5米,厚12米,重量為16250噸。碑身雖然橫放著,但身高為51米,寬14.2米,厚4.5米,重8799噸。碑額高10米,寬22米,厚10.3米,重6118噸。或許正是因為過於碩大才沒能運出去。
假若石碑完成,可與一座七八十米、高二十層的大廈相匹敵。我在南京大學留學的時候曾藉學校組織遊覽歷史遺蹟的機會去現場參觀。當我登上石頭的時候,整個人有眩暈的感覺。不過那倒不僅僅是因為石頭太大。
這麼大的石頭,當時真的打算運出去嗎?到底曾有多少人被徵用來搬運這塊碑石?生活在這一時代的人們莫非經常要接受這種完全無法用近代合理性去解釋的帝國命令的捉弄?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朝的領土隨著它的國力衰退一天天在縮小。但是直到最後滅亡,它成形的樣子還是我們近代人無法用常識想像的。
當按照馬克思提出的發展階段論要對幾千年的中國史進行時代劃分時,一位學者認為明代之前為古代。其他許多學者都承認唐宋之間有一個時代區分,或者認為中世在宋代結束,或者認為中世從宋代開始,在這些爭論中,明代之前為古代的主張雖然標新立異備受關注但卻沒有得到認可。
不過明朝時候國家進行的浚通大運河、鄭和南海遠征、修築萬里長城和建設北京郊外的十三陵等,這些豐功偉業確實比較具有古代性質,其宏大超出了近代的框架。在中國歷史中若要尋找與此感覺相似的東西,可以聯想到秦朝修建萬里長城和隋朝挖掘大運河。當可以脫離這種從古代經中世、近世然後向現代前進的直線型時間意識時,就能夠找尋到這種在中國鮮少出現的古代的源流。
明代的遺產和業績多半來自皇帝的恣意妄為。在皇帝與高官中或許存在某一個理由需要啟動國家工程。但是大多數百姓無法預測何時何地將會怎樣被動員去參加這些工程。也就是說他們過著不知明天自己如何、難以計劃自己生活的日子。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2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