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圖解電視節目編導
滿額折

圖解電視節目編導

定  價:NT$ 360 元
優惠價:9534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十大特色
1. 坊間第一本以圖解方式介紹電視節目製播的參考書。
2. 說明影視導演、導播工作範疇以及編輯的職責。
3. 學習色彩、燈光操作,以及攝影機運動取景與構圖。
4. 配合精美插圖,介紹電影導演常使用之場面調度手法。
5. 舉出實際案例,解說長鏡頭與蒙太奇鏡頭的運用技巧。
6. 介紹紀錄片種類以及紀錄片導演如何在現場攝影操作。
7. 迎接數位化科技,點出非線性剪輯等廣電製作新技術。
8. 了解影視節目既有製作流程,進而發展節目製作的創意。
9. 重視影視節目製作技巧,力求符合法規與社會倫理的要求。
10. 允為高普考視聽製作類科及大學廣電傳播科系重要讀本。
文字佐以插圖.更易瞭解電視節目編導流程.適合廣電系相關課程

作者簡介

莊克仁
現職:
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專任副教授
經歷:
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副教授兼系主任
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大眾傳播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台北市政府新聞處科長
台北市政電台節目主持人、記者、編輯、編採組組長、副台長
台北國際社區電台(ICRT)新聞部國內新聞中心副主任、行政部經理、公關部協理
世新電台執行秘書
行政院新聞局廣播電視處編輯
學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
美國南加大安那堡傳播學院傳播管理碩士
美國史丹福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學士
世界新聞專科廣播電視科(五專)畢業
全國性高等考新聞行政人員及格
服務: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無線電廣播電台、電視台換照審查委員(2011-2012年)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衛星電視台換照審查委員(2013-2014年)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查委員(2008年起迄今)
考試院公務人員高等考式命題兼閱卷委員(2006、2010年)
考試院公務人員地方特考命題兼閱卷委員(2011年)
考試院公務人員升官等考試命題、閱卷兼典試委員(2013年)
廣播電視金鐘獎評審(2011-2013年評審、2008年及2010年廣播組召集人)
卓越新聞獎評審(2008年廣播組召集人、2010、2011、2013年評審)
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2008-2011年)
台北縣新北市有線電視凱博獎評審(2008年)
新北市有線電視金采獎評審(2011-2013年)
扶輪社平面媒體與電視媒體公益獎評審(2011-2013年)

目次

第一章 電視概念
第二章 電視節目概念
第三章 電視節目編導的職責
第四章 電視製播設備
第五章 攝影機運動鏡頭
第六章 取景構圖(上)
第七章 取景構圖(下)
第八章 色彩與燈光
第九章 布景與動畫
第十章 電視節目前製作業
第十一章 電視錄製方式
第十二章 場面調度
第十三章 成音與剪輯
第十四章 各類節目編導實務
第十五章 紀錄片編導
第十六章 電視節目製作的法規與道德

書摘/試閱

第一章 電視概念

UNIT 1-1電視系統組成
從功能和作用看,廣播電視是作為通信技術的一部分、新聞事業的一部分、輿論宣傳和社會教育事業的一部分、文化藝術事業的一部分、資訊產業的一部分。
從純技術和物理性能看,廣播電視是一種電子通信手段,它是通過電磁波和有線網路傳導方式傳送聲音和圖像的電子資訊傳播媒介。
電視廣播系統現已發展成為多形態、多環節、多功能、多層次的規模龐大的系統,成為多種專業分工協作,具有現代化大生產性質的宏大的社會經濟事業和文化事業。廣播電視系統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信號源、傳輸系統及接收端。
訊號源包括節目製作系統和節目播出系統。訊號源端的主要任務是製作並播出符合一定標準的電視節目。製作工作主要在節目製作部門完成,而播出工作在節目製播中心或電視中心完成。這裡是各種來源節目的彙集中心和發布中心,是電視播出的第一個環節。
傳輸系統部分將播出的電視節目以可靠的方式,經適當的傳輸通道傳送到接收端。
傳輸通道主要有地面無線電、太空衛星、有線網路。傳輸方式可分為有線方式和無線方式。有線方式是指傳輸媒介為有線通道,如電纜、光纖等。
無線方式是指傳輸媒介為無線電波,如衛星轉發、微波中繼、地面超短波覆蓋等。電視傳輸過程使用兩種迥然不同的傳輸系統:影像發射機(visual transmitter)與聲音發射機(aural transmitter)。影像發射機的操作與調幅廣播發射機一樣,所不同的,只是將射頻載波(RF)與來自攝影棚攝影機和其他影像來源的影像信號,加以調變。然後,這個影像訊號經過功率放大,再送至適合的天線那裡。
接收端的任務是利用適當的接收設備接收傳輸通道送來的電視信號,並正確重現出原始的圖像和「低載波」調變(FM)。就無線電視接收器而言,事實上它是二者合一的接收器,包括接收影像訊號的調幅廣播接收器及接收聲音信號的調頻廣播接收器。
通常電視訊號乃是被天線所接收。這種天線是經廣泛設計,用來對廣大頻率或頻道作出反應的一種天線。
接收器的頻道選擇器(調諧器「tuner」)僅針對進入接收器內頻道的影像與聲音訊號,加以選擇、分開與處理。經解調後的影像訊號,被送入電視映像管(picture tube),重新構造原來的影像。而被解調後的聲音訊號,則被送入電視機的揚聲器(speaker),以便將原來的聲音重現。由於影像與聲音訊號是同時被產生、傳輸與接收,它們乃是在絲毫不差的同步情況下,彼此相隨,形影不離。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的目的是為了播出。自答錄機、錄影機開始廣泛應用以來,在現代電視台中,除現場直播以外,節目的播出和節目製作基本是分開的,成為一個獨立的子系統。

UNIT 1-2 電視掃描基本原理

電視節目的一個畫面必須分為無數個點來傳送,這些點經過連續傳送而成線再合成面,此過程稱為掃描。
進一步說,電視是透過串聯式影像組合元素,完成畫面的傳遞,其基本原理就是電視的掃描與傳輸,接著以連續的點構成平面,這些點皆屬於電視畫面的影像基本元素。
在黑白電視系統上,如同拍攝普通照相原理一樣,一個主題物的形像,經過鏡頭的焦點,投影到攝影管?(camera tube),管?的前端有一塊標靶或稱槍靶子(target),靶上布滿了一排一排平行的光電感應點子,由於投射到靶子的形像本身明暗不等,靶上的點子也就隨著反應出強弱不等的電流。攝影管?的後端有電子槍,受到電熱就會產生掃描電子束(scanning beam),連續不斷的向靶上的光電感應點子掃描,掃描的次序是一行一行的由左至右,由上往下,同時又把掃描的點子電流送回後段。這些由掃描拾回來的強弱不等的電流,由後端輸出,就是影像的訊號,或稱電視波。
在黑白電視接收機或監視機上,有一支影像管(picture tube, Kinescope),它的前端玻璃幕上塗上一層螢光粉,它的後端有一支電子槍(electron gun),電熱後即產生掃描電子束,射向前端的感光面(light-sensitive surface)或螢光幕。接收機裡面影像管的掃描(scan)順序,和攝影管裡面的掃描順序,完全是「同步」的,由左至右,由上往下;而且為了保全一定的寬度,並為避免畫面閃動,掃描時先掃單數線,後掃雙數線。由於輸入的「影像訊號」的電視波強若不等,投向螢光幕的掃描電子束也隨著強弱不等,因而螢光幕上就顯出明暗不同的點子,整體來看就是原來所拍攝的主體形像。換句話說,前述電子訊號也能絲毫不差地將影像重生,但僅限於黑白畫面而已。由於掃描過程是在每一秒鐘內連續不斷地重複,因此,圖景內的動作,就像電影影片的過程一樣,被一連串極為快速的連續影像所再生出來。美國式的技術標準,每幅(格)畫面525條掃描線,每秒鐘要掃描30幅畫面。歐洲的技術標準,每幅畫面625條線,每秒鐘要掃描50幅畫面。
彩色轉換的方式,基本上與黑白影像轉換相同,只不過方法比較複雜。攝影棚裡的攝影機對準一個圖景。這時攝影機的鏡頭,將圖景的光線反射出去,並將圖景影像的確實光線,投影進入攝影機濾光(濾光圓盤「diachronic filter」)系統裡面。這個光線便被分為紅、藍、綠三成分,於是,每一支拾取管等於是影像的分開頻道,展示其單一色彩成分。這三支拾取管中每一支的輸出部分,代表它被電子槍掃描時,經由單一色彩過濾器所顯示圖景的一個電子訊號。

UNIT 1-3 電視影像訊號
就影像的(黑白)亮度與視頻而言,彩色電視機的操作,與黑白電視機一模一樣。然而,彩色電視機另外加上彩色映像管與處理彩色的電路。彩色電視機將彩色副載波解調,然後將三原色訊號分開。接著,這三個分開的彩色訊號被送入在彩色映像管裡的分開的電子槍,經由色彩混合,將原來的色彩重新製造出來。同步與遮沒訊號則控制住所有三支電子槍的掃描,以便步調一致地操作。
一般而言,彩色電視機都是屬於三槍映像管型式(雖然還有其他的型式)。彩色電視機的映像管和黑白電視機的映像管一樣,但是構造較為複雜。彩色映像管包含三支電子槍,每一支代表一種原色。此外,映像管的螢幕含有一層微小的彩色磷光點三色組(trid),或彩色組(cluster)。每一個三色組包含了不同的三種磷光點。
當磷光點被電子射束擊中時,一個磷光點便發出紅色,一個藍色,一個則是綠色。一個映像管的螢幕表面,大約包含25萬個三色組,每一個三色組包含同樣的三色磷光點,或者75萬個整齊劃一地以三色組模式排列的彩色點。
在電子槍與映像管螢幕表面之間的,是一個有25萬個小孔,每一個孔有一個三色組的陰蔽罩(shadow mask)。
電子槍與在映像管表面三色組有關的蔽罩之間的搭配,是經由所有的三支電子槍,從同一個小孔射出一連串的電子射束而促成。由紅色信號引發的電子槍,將擊中所有三色組裡的紅色磷光點,而藍色電子槍則射藍色磷光點,綠色電子槍則打綠色磷光點。
假如這三種電子射束的力量都相等的話,那麼經由混合的結果,三色組便變成白色。假如這三種電子射束的力量不同,那麼,三色組便會經由混合,產生出適當的色彩。假如沒有一種電子射束打中三色組的話,那麼,它將會保持不亮或呈現黑色。因此,紅、藍、綠訊號力量的相互混合,決定了三色組將要顯現的色彩。
電子槍是一起進行掃描的,每一支電子槍在同一時間,經由同一個屏孔,對準每一個三色組裡與其相關磷光點的顏色,進行瞄準,同時,各個彩色信號也控制每一個三色組的色彩混合及其變化。換句話說,這三支拾取管中的每一支電子槍會產生出代表不同原色圖景的電子訊號,並且彼此進行絲毫不差的同步掃描作用。攝影機三個分開輸出部分的總和,乃是三個同步(sync)電子訊號的連續流通,也代表某一時刻裡被分為紅、藍、綠成分的圖景元素。

UNIT 1-4 彩色電視系統
首先介紹電視機,再來介紹彩色電視系統。
一、電視機的構造
電視機接收的原理與收音機大致相似,主要的構造可分為下列幾項:
1. 天線:接收電視台所發射無線電波的設備。
2. 調諧器:亦即選台器,用以選擇特定電視台的頻率。
3. 檢波裝置:將節目訊號由調變波中檢出,分離成影像和聲音訊號。
4. 放大裝置:檢波出來的訊號過於微弱,必須利用放大裝置,包括聲音訊號的放大與影像訊號的放大。
5. 偏向電路:使電子束能做垂直偏向和水平偏向,以利掃描。
6. 同步電路:由錄影器材發出同步信號,使攝影機中的映像管傳出的影像訊號和電視機內的影像管所接收的影像訊號能一致。
7. 揚聲器(喇叭):將放大後的聲音訊號經由揚聲器還原成聲音播放。
8. 映像管:電子學稱為陰極射線管,又稱映像管(Cathode-Ray Tube, CRT),是將放大後的影像訊號顯現出來。目前全世界已經停止生產陰極射線管做為電視機,過去有純平CRT、超平CRT、超薄CRT等。不管亮度或者對比度都很高,可視角度大、反應速度快,色彩還原也很好。但是它的螢幕最大也就是34英寸左右而已,並且很厚很笨重,還費電,不過與數位電視機相較,價格較為便宜。
二、彩色電視系統
當時的電子系統,尚未發展出能將所有色彩直接感測與重生出來,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電子方式,將圖景區分為三原色(primary colors),將這三原色以電波運送,並將這三原色以原來的比例組合之後,重新構建圖景,以達成原來多重的色彩。
畫家能將不同數量的紅、藍、黃三原色,加以混合,以造出任何其他色彩的基本技巧,是眾人周知的。這種技巧也被彩色電視所利用,只不過略有不同罷了。紅、藍、黃三原色,在減色法(subtractive)中,被巧妙地運用,但是,在電磁混色(electromagnetic mixing)(色彩乃電磁能)中的三原色,則必須是紅、藍與綠。因此,為了完成電視裡的色彩分解與混合,每一個圖景必須被分解為紅、綠、藍三原色。然後,再將這三原色分開,處理並傳輸到接收器,同時,加以適當地組合,以便為觀眾在電視螢幕上重新製造出原來圖景的色彩。
彩色電視基本原理乃使彩色影像予以三原色分解,由電視攝影機內紅(Red, R)、綠(Green, G)及藍(Blue, B)之映像管分別轉成不同比例之影像訊號,經過載波傳遞,天線接收送入映像管內之各部回路處理,使電波訊號分別由三色電子槍打出在螢幕上重現彩色影像。


UNIT 1-5 各國彩色電視系統
在電視訊號的傳遞過程中,將彩色的三原色:紅、綠、藍分解與組合成為電視訊號時,有些國家各自採用了不相同的方式,這便導致了彩色電視系統的不同。目前,世界上用於廣播的彩色電視系統有三種,分別是美國國家電視標準委員會NTSC(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西歐PAL(Phase Alternating Line)、法國SECAM(Sequential Couleur Avec Memoire)等三種系統,起源年代、制訂國家、掃描線數、每秒圖像數、使用國家等都不相同,分述如下。
第一種用於1953年,啟用於美國的NTSC制。美國RCA公司在1940年,首先完成彩色電視的試驗。經過再三改良,美國聯邦傳播通訊委員會(FCC,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在1941 年所頒行的NTSC 系統,並於1948 年開始正式播送,該系統明定每幅畫面必須具備525 條「掃描線」及每秒鐘必須播映30 張「畫面」(或稱之為圖框,frame)。1953年美國「美國國家電視標準委員會(NTSC)」在審查數種彩色技術後,向政府建議沿用RCA公司的彩色技術規格,這就是現在通稱的美規NTSC系統。由於時值二次大戰後不久,於是凡與美國友好或戰後接受美援的國家,大都跟著美國採用525條掃描線的NTSC彩色系統,包括了台灣、南韓、日本和菲律賓等國家。這種制式電視機成本較低,兼容性能也較好,缺點是彩色不穩定。
第二種是 1952年由英國、德國、瑞士等西歐國家研發的PAL制。前述國家針對美國NTSC系統的缺失加以改進,又發明了自己的彩色規格:phase alternation line(相位交錯掃描線式,簡稱PAL系統),制訂出625 條掃描線及每秒25 幅畫面。到了1960年代,英國自己放棄了405線黑白系統而跟隨西德的625線PAL彩色系統。事實上,除了東歐共產國家,當時整個歐洲各國還包括了拉丁美洲和非洲,皆採用了PAL系統。
法國於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在1966年研發成功SECAM(賽康)制(法文SEQUENTAIL COULEUR A ME MOIRE,「順序傳送彩色與儲存」的縮寫)。法國的此一彩色電視系統,則一如以往,完全與西歐各國大異其趣,開創出法國獨有的彩色技術。SECAM 系統制訂了819 條掃描線及每秒25 幅畫面。採用此系統的國家有蘇聯及東歐集團。當時這種系統並沒有比其他系統好。其主要缺點為成本較高,兼容性能又差。
值得指出的是,現行的三種系統都不能真正適應衛星和電纜所提供新的傳播方式而將被淘汰。21世紀將推行數位高畫質技術又帶來了新的傳播系統問題。

UNIT 1-6 數位電視機的成像原理

配合無線數位播放的技術,目前在各界快速流行起來的薄型顯示器(display),與過去的映像管(CRT)最大的差異,在於畫面的大小與內部的結構。
映像管的影像技術,是從後方的電子槍中發出電子束,電子束在真空管內前進,然後依序照射在真空管表面的螢光體上,螢光體發光後便產生畫面。因為過程中,要使直線前進的電子束轉彎,才能顯示大畫面,所以難以將映像管變得輕巧,且整體結構都是用強化玻璃製成的,所以顯得又大又笨重。
高畫質彩色電視機分為增強標準高畫質、准高畫質和高畫質3種,包括CRT直視電視機、CRT背投、液晶電視、電漿電視等。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液晶電視、電漿電視的成像原理。

一、液晶電視(Liquid Crystal Display Television, LCD TV )的成像原理

所謂的液晶電視顯像原理是透過背面的背光模組進行發光,通過前方的液晶板過濾光源,形成影像,同時,再由電晶體控制每個像素液晶分子的透光程度。根據奇美電子所公布的液晶顯示原理指出,液晶電視的螢光燈管先投射出光源,光經過偏光板、液晶分子;而液晶分子的排列會改變,穿透液晶的光線角度,然後透過濾光玻璃及配向膜,產生彩色畫面。這時候,底層的薄膜式晶體,會以改變液晶的電壓值,造成光線強度和色彩變化,讓面板組合深淺不同的顏色。換句話說,液晶電視的顯像原理是透過背面的背光模組進行發光,再由電晶體控制每個像素液晶分子的透光程度。但它有兩個缺點,第一,無法達到全黑。第二,它的速度上遠遠不及自己放電發光的電漿電視。

二、電漿電視(Plasma Display Panel Television, PDP TV)的成像原理
電漿電視是利用前後兩塊玻璃基板之間的氣體(而非液晶)來顯現出色彩豐富而生動的畫面。
電漿電視的螢幕所發出來的光(可見光),是由「電漿放電」所產生紫外線照射螢光體後造成的發光現象。電漿電視裡發光的一個畫素,是由與一般家用日光(螢光)燈相同原理的微小螢光燈製成。
電漿放電裡所謂的電漿,是指電子從原子中分離開來之後,所形成的電氣,經由加熱後使溫度上升,或者是用施加電壓的方式獲得能量,就會變成電漿狀態,當電漿狀態下的原子(正電荷)與電子(負電荷)想要再次結合,回到原本的狀態下時,會釋放出所獲得的能量(電漿放電),因而產生紫外線。這種紫外線照射在塗布於玻璃基板內側的次畫素RGB(紅綠藍)螢光體上時,就會成為眼睛可以看到的彩色光線(可見光)。

UNIT 1-7 數位電視與高畫質電視
一、數位電視
數位電視與數位電視機不是一個概念,前者是一整套系統,後者僅是一種接收顯示裝置。數位電視是從節目攝製、編輯、發射、傳輸到信號接收、處理、顯示完全數位化的系統。數位電視採用科學的壓縮竿碼、解碼技術,使原來傳送一套類比電視節目的信號頻寬可以傳送五套數字電視節目。
數位電視與類比電視相較,具有以下優勢:
1. 高品質的音畫效果、高清晰度的電視畫面。可以與DVD相媲美(最低:1280 ×720,最高:1920×1080 ); :「低載波」調變(FM)可以達到CD品質。
2. 節目內容豐富、自由選擇。提供大量的影視、圖文資訊、互動節目,用戶可選擇收看個性化的內容。
3. 服務領域極大拓寬。提供電子節目指南、股票、電視簡訊、遊戲等多種服務。
4. 強大的抗干擾能力。不易受外界干擾,避免了串台、串音、雜訊等影響。
5. 頻道資源得到釋放。過去傳送一套類比電視節目的空間,現在可傳送六至八套數位電視節目。

在類比時代,採取的是「我播你看」的方式,觀眾只能被動地「看」電視。在數位化時代,由於數位電視具備了雙向互動功能。因此,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需求,主動自主地去選擇或收看所需的資訊服務或娛樂,充分滿足其對廣播電視節目和多種資訊、多種服務的需求,從而成為名符其實「用戶」。
數位電視與類比電視最大的區別是:數位電視的圖像清晰而穩定,在覆蓋區域內,圖像品質不會因訊號傳輸距離的遠近而有所變化。在訊號傳輸整個過程中,外界的雜訊干擾都不會影響電視圖像。而類比電視會隨著信號傳輸距離加大,影像品質變差。此外,資訊社會的快速發展,要求數位電視必須具有網路終端顯示的功能,成為家庭資訊化的終端。

二、數位化高畫質電視
高畫質電視是指1000條以上的掃描線畫質,畫面寬高之比是16:9,聲音是多軌立體音質。用比較通俗的說法是指與35釐米電影化的品質相近,而音質和CD相同。同時觀看的角度是110度廣角,觀看的距離也從離電視五倍縮三成。高畫質電視代表高品質圖像和杜比數位環繞身歷聲;DTV(Digital Television)是數位電視的縮寫,代表任何數位化電視信號的傳輸。。
數位高畫質電視是數位電視(DTV)標準中最高級的一種,英文為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簡稱為HDTV。在高畫質電視市場上,首先推出的是日本廣播協會研究的成果:1125線、60圖場/每秒、2:1間插掃描(Interlaced Scanning)。後來歐美各國也推出自己的標準。目前世界上存在著三種HDTV制度,它們的技術參數各不相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34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