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催眠治療實務手冊
滿額折

催眠治療實務手冊

定  價:NT$ 280 元
優惠價:9025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8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對催眠有興趣的臨床治療師將會從這本書獲益良多,你將學習到傳統以及艾瑞克森學派的引導方式,了解如何運用催眠現象來對治療產生作用。這本《催眠治療實務手冊》是最早以中文書寫關於催眠的書籍之一,在台灣必然成為經典。
——傑弗瑞.薩德博士(Jeffrey K. Zeig, Ph.D.)

催眠一直充滿神祕色彩,因此造成許多誤解與迷思,或以為催眠是前世回溯,而抱持過度的期待;或以為催眠是電視上的舞台秀,而擔心受到控制或傷害。其實,催眠是歷史悠久、深具療效的治療方法。然而,在心理治療專業養成過程中,並未將催眠治療納入常規訓練,而坊間的催眠訓練師通常不具備精神醫療專業背景,再加上商業宣傳之需,常誇大或扭曲催眠的作用,造成大眾對這項治療技術的誤解。

蔡東杰醫師長年致力於推廣艾瑞克森學派催眠暨心理治療,持續舉辦催眠治療專業訓練工作坊,擅長透過實際演練加強學習經驗,他以豐富的臨床治療實務和教學經驗寫成本書。本書是本實用手冊,以最精簡的方式介紹催眠引導的原則、催眠在治療的運用,以及艾瑞克森醫師以催眠為基礎所發展出的獨特治療模式。

想學習催眠和艾瑞克森學派心理治療的助人工作者,將透過本書學習催眠引導技巧以及催眠在心理治療的運用;而一般讀者在閱讀本書後,也能具備基本的催眠治療知識。


〔推薦〕
王浩威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宋維村 天主教若瑟醫院首席顧問
吳就君 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創會理事長
周立修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顧問醫師
傑弗瑞‧薩德(Jeffrey K. Zeig, Ph.D.)米爾頓‧艾瑞克森基金會執行長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簡介

蔡東杰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精神科醫師。致力於推廣艾瑞克森學派催眠暨心理治療,臨床治療實務經驗豐富,並持續於海峽兩岸舉辦催眠治療專業訓練工作坊,擅長透過實際演練加強學習經驗。現任高雄養全診所院長、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

目次

前言
推薦序一 踏上催眠的冒險旅程∕傑弗瑞.薩德博士(Jeffrey K. Zeig, Ph.D.)
推薦序二 以實證精神寫成的一本書∕宋維村
推薦序三 催眠:在連結中發現「愛」的治療學派∕吳就君

第一章:傳統催眠引導與艾瑞克森引導原則
催眠引導(Hypnotic Induction)
傳統催眠(Traditional Hypnosis)
一、前引導期
二、引導期
三、深化期
四、治療期
五、結束期
艾瑞克森學派催眠引導原則(The Principles of Ericksonian Hypnosis Induction)

第二章:催眠現象與治療之運用
古典催眠現象(Classic Hypnotic Phenomena)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催眠現象
催眠風格(Hypnotic Style)或感覺可塑性(Plasticity of Perception)
以催眠現象的視野評估精神疾病與問題
狀態模型(States Model)

第三章:催眠狀態的觀察與感覺敏銳度(Sensory Acuity)

第四章:ARE模式(The ARE Model)
吸引(Absorption)
確認(Ratification)
引發(Elicitation)

第五章:催眠語言
催眠的語言考慮因素(Linguistic Consideration in Hypnosis)
催眠語言的三個層次
一、正面的期待(Positive Expectation)
二、直接暗示(Direct Suggestion)
三、間接暗示(Indirect Suggestion)

第六章:催眠引導過程(The Process of Hypnotic Induction)

第七章:小兔子呼呼(Little Bunny Phoo Phoo)治療

書摘/試閱

〔推薦序一〕
踏上催眠的冒險旅程
傑弗瑞.薩德博士(Jeffrey K. Zeig, Ph.D.)
(米爾頓.艾瑞克森基金會執行長)

提到「催眠」這兩個字,眼睛立刻為之一亮。這麼多的迷信、這麼多的迷思、這麼多的謬誤加諸在催眠這個概念上。然而,催眠究竟是什麼呢?

催眠是一種知覺聚焦的狀態,催眠中的人能夠接觸到以往所未發現的心理和生理潛能。這不是麻醉,被催眠的人不會失去意識;催眠也無法迫使人們做出不道德的行為。而且,催眠的臨床應用已經有很長的歷史。

早在十八世紀已有人學習催眠,當時這個技術被稱為「梅斯默術」(Mesmerism)。19世紀有許多專家研究催眠的使用,特別是在法國和英國。佛洛伊德到法國學習催眠,因為當時催眠是治療精神障礙的唯一方法。歷史上,催眠被廣泛運用在醫學、牙醫以及心理治療的領域。

在二十世紀,艾瑞克森醫師是催眠理論與應用最傑出的貢獻者。然而,他只在治療中百分之十五的時間應用正式的催眠。但是,他百分之百的時間都在利用從催眠延伸的技巧,將之應用於他稱之為「催眠狀態的自然使用」(naturalistic use of trance)的治療方法。

催眠可以作為治療溝通的基礎。所有健康醫療專業人員都應該學習催眠,因為催眠的原則可以最有效率地協助病人克服困難。

健康醫療從業人員常遇到這樣的問題,他們發現傳遞出去的訊息並不必然被病人所接受與遵行。病人的順從可能不符合治療者的期待;例如,開了藥給高血壓的病人,但他或許不會好好地服藥。

人們所知道的,和人們所領悟的,可能不盡相同。人們知道要健康飲食、知道在人際關係中要和善、知道他們能夠改變情緒。醫療人員面臨的困境是,如何協助人們從知道的境界轉移到領悟的境界。催眠可以是一座橋樑,串連起這段旅程。

對催眠有興趣的臨床治療師將會從這本書獲益良多,你將學習到傳統以及艾瑞克森學派的引導方式,並學習催眠現象的應用,了解如何運用這些現象來對治療產生作用。你也可以研究如何在治療中使用催眠。

這次冒險旅程的導遊是蔡東杰醫師。這本《催眠治療實務手冊》,在台灣必然成為經典,這是最早以中文書寫關於催眠的書籍之一。蔡醫師是一位知名的精神科專科醫師,在台灣也是催眠實務的領導人物。蔡醫師也是台灣艾瑞克森學派治療和艾瑞克森取向催眠最重要的訓練師。他是養全診所院長,也是高雄艾瑞克森催眠暨心理治療研究發展中心以及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的共同創始人。

蔡醫師是我多年的好友。他極力將進階的治療方法介紹給台灣的專業夥伴,我很榮幸能夠支持他。


〔推薦序二〕
以實證精神寫成的一本書
宋維村(天主教若瑟醫療財團法人若瑟醫院首席顧問、台灣心理治療學會第二任理事長)

三十五年前,在加拿大接受兒童和家庭精神醫學住院醫師訓練時,心理治療的督導老師是出版整合式心理治療(integrated psychotherapy)的Knobloch教授,他將精神分析、動力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完形治療等整合在日常的行為治療中。有一次在團體督導,他示範如何突破病人阻抗作用的技巧時,使用了催眠技術,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催眠心理治療的應用。受到這個影響,我報名參加了一位資深催眠治療師主持的催眠治療工作坊,可惜的是那一天我未能進入催眠狀態,加上兒童心理治療的老師認為兒童不適合催眠治療,因此我就放棄了催眠治療,而以動力心理治療、行為治療、認知治療作為我服務兒童、少年及其家庭的基本模式。

十五年前,我到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服務時認識了蔡東杰醫師,他當時是總住院醫師,他話不多,總是默默地安排和執行住院醫師訓練課程、安排全院的醫療、訓練和研究活動。蔡醫師做事情井然有序,對病人關心照顧,對同仁協調溝通,總能順利達成他的任務。蔡醫師取得專科醫師、升任主治醫師後,持續展現他對心理治療的興趣和對病人的關心,因此,他積極接受更多的訓練,包括出國訓練,引進催眠治療,並有系統推廣。他先在高雄成立艾瑞克森中心,然後逐步推展到符合艾瑞克森基金會的要求,最後成立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擔任理事長。在這個發展途徑,他不斷精進自己的知能之外,也積極辦理工作坊訓練有興趣的催眠治療者,現在,更將催眠的理論概念和催眠治療的實務編寫成《催眠治療實務手冊》一書,相信對催眠有興趣者,是很有用的一本手冊。

《催眠治療實用手冊》有二個最大的特色。第一個是內容符合實證的描述。一般人對催眠有很多迷思,本書除了對部分迷思提出正確的說明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以實證的方法證明,引發意識狀態改變,達到不同深度的催眠是可能的。這在第一章首先說明,接著蔡醫師在第二章對催眠現象,及以催眠現象說服被催眠者接受已被催眠,有詳細的說明,而這一章也讓外行人對催眠現象有所瞭解。第三章是對所有人都非常實用的一章,它說明感覺敏銳度是催眠師十分重要的基本能力,而且提出訓練的方法。在現代社會裡,溝通是不可缺的能力,譬如親子溝通、家人溝通是良好家人關係和子女健康成長的基本,工作同仁溝通、帶領者和被帶領者的溝通,是完成工作任務所不可少,甚至在醫院,反覆正確的溝通,是確保病人安全的核心目標。因此,第三章對每一個有意促進溝通技巧的人都十分有用。第四章之後,則是催眠治療執行時的許多實用技能。最後,在第六和第七章,呈現大師催眠引導過程和催眠治療的過程,讓讀者對催眠治療有通盤的瞭解。本書的第二個特色是提供許多練習的題材。除了上述感覺敏感度之外,第五章催眠語言,也有許多練習的材料,供學習催眠者反覆練習。在催眠治療的過程中,語言和非語言都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掌握催眠語言是必備的技能,因此勤加練習,必有助於催眠治療技能的精進。

綜合而言,蔡東杰醫師集十多年的功力,寫了這本《催眠治療實務手冊》,將催眠的過程和其應用於心理治療,逐步呈現出來,不只是認識和學習催眠治療的實用手冊,對一般人,經由練習,也能促進觀察的敏感度,而促進有效的溝通。特此推薦。


〔推薦序三〕
催眠:在連結中發現「愛」的治療學派
吳就君(美國南加州大學社會工作博士、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創會理事長)

東杰邀請我為他的大作《催眠治療實務手冊》寫一篇簡短的推薦文,我有些遲疑,因為我對催眠治療不太了解,推薦文應該是由內行的人來寫較妥當。況且,坦白說,我對催眠治療有成見,我認為它有點「操縱人」的味道。對我來說,操縱案主,有將人「物化」的嫌疑,我不能接受人與人不對等的治療法。在我的印象中,催眠治療師好像自視高人一等,治療的過程好比舞台秀,催眠治療師不是我想成為的那種治療師。

東杰過去十年參加我的教學訓練工作坊不下十次,我曾經問他:「我的教學訓練和催眠治療之間的關聯是甚麼?請你說給我了解好嗎?」他沉思了半晌,好像一言難盡;有時候,長話是無法短說的。

我接著說:「你在我的工作坊中,有時候經驗到有共鳴處,你自然流下淚來,我當場也受到你的引發,有時也會自然溼了眼眶。」我清楚地了解,東杰和我掛的牌,雖各屬不同的治療學派,但是我們兩個「人」都很珍視人間最有意義的活動――就是「人」與「人」的連結;發現「愛」的感覺流動在人與萬物之間時,會有「美」的感受和感動。因為這個共同點,我決定接下這個邀請。

閱讀書稿的過程中,我漸漸放下自己的無知和成見,對於助人工作的想法,又有了相當的啟發和了解。

尤其是本書的第二、六、七這三章,對我而言特別有意思。

第二章「催眠現象與治療之運用」,闡述催眠現象的發生是催眠治療的基礎,而這些現象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病人在治療師的引導下進入專注的狀態,進而引發催眠現象,知覺的聚焦就是催眠的特徵,這種特徵出現的面貌(現象)會因人而異,治療師會依照個別病人經驗催眠現象能力的不同,擬定治療策略,運用啟發性、經驗性、戲劇性和彈性的過程,引發現象的改變。「催眠」並不存在,它只是方便用來描述一個次現象的概念罷了。

第六章「催眠引導過程」呈現艾瑞克森醫師1964年在美國醫師年會中的示範催眠治療過程。閱讀本章時,我腦海中不禁浮現薩提爾(Virginia Satir)工作中的影像。我非常訝異於他們兩人怎麼這麼相像!?都是六○至七○年代跨越國際的助人工作者及當代人爭相追隨景仰的大師,兩人都展現引導戲劇性、啟發性、隱喻的目標導向及系統性的治療過程。閱讀艾瑞克森的治療過程紀錄後,我再度認為「催眠」和「治療師」並不存在,只是方便用來描述一個次現象的概念。

第七章「小兔子呼呼治療」是傑弗瑞.薩德在1995年的示範教學。正如他本人所說,這次治療可見其心靈教父的影響――艾瑞克森、弗利茲.坡茲(Fritz Pearls)、巴布.葛丁(Bob Goulding)、瑪麗.葛丁(Mary Goulding)、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史蒂夫.笛薛茲(Steve De Shazer);不過 這幾位大師的影響力遠不及薩德博士自己天生的性格特色,在多方薰陶之下,他展現了一場極不同面貌的催眠治療,整個過程的起承轉合,可見個別社會文化的特色。可惜礙於專業不同,有些轉折對我而言不易理解。

有關催眠治療的技術面、步驟面、治療結構及養成訓練等,這本手冊中都有簡單扼要的說明,敘述的文字也力求清晰,想要了解艾瑞克森催眠治療法的讀者,我極力推薦參考這本手冊。


〔摘文一〕
前言

2001年冬天,參加由高雄張老師舉辦的催眠師訓練工作坊,展開了我學習催眠治療的旅途。該次工作坊是由夏琳.艾克曼(Charlene Ackerman)教導美國國家催眠師協會(National Guild of Hypnotists, NGH)催眠治療師認證課程。課程規劃包含75小時的課堂教學與練習,以及25小時的自我學習。課堂課程安排在三個週末,而自我學習的部分,則只需要繳交簡單的表格,說明這25個小時做了些什麼,可以是閱讀、催眠技巧練習,或同儕討論。課程結束就可以得到一張很精美的英文證書。

除了精美的證書,在工作坊中我學習了催眠的概念和催眠引導的方法。我驚訝地發現,催眠可以很有效率地改變被催眠者的經驗,這是談話性治療很難達到的。治療效果和我原本熟悉的心理劇非常類似,但不必像心理劇一般費時費力。同時,藉由課程中成為同學催眠的對象,我體會到前所未有的放鬆經驗,那是放鬆練習時做不到的。課程結束,我改掉了每天三杯咖啡的習慣;幾個月後,體重由73公斤減到65公斤。這些都是上課前不曾預期的。

這個課程教導的是傳統催眠,催眠引導、治療、深化和喚醒,都依照固定的腳本進行,學習上有固定的方法和步驟,很方便初學者入門。但是當病人的情況和腳本不同,或是催眠反應不理想的時候,就不曉得該如何繼續,造成學習的瓶頸。另一件很有趣的事,是台灣的催眠師好像都只會做前世催眠,以至於催眠很難被精神醫學和心理治療的專業同仁所認同。這些是我學習催眠初期遇到的困難,也是我想要推廣催眠治療必須克服的障礙。

2002年9月我前往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參加艾瑞克森基金會(The Milton H. Erickson Foundation)舉辦的催眠密集訓練(Intensive Training)。密集訓練包括初級、中級和進階三種課程,每個課程都為期一個星期。兩個星期的初級和中級課程,以科學的角度認識催眠,學習催眠引導技巧,以及催眠在心理治療的運用。在這裡,催眠是科學的,我有一種回家的踏實感。最重要的是,我認識了艾瑞克森醫師這位天才。對於有興趣研究催眠治療的同好,不論是初學者或是有經驗的人,密集訓練都是值得推薦的課程。

當時,在台灣關於艾瑞克森醫師的中文書籍只有《催眠之聲伴隨你》和《催眠天書》。然而我研讀這兩本書之後,發現除了讚嘆艾瑞克森醫師的天才,似乎很難將催眠和艾瑞克森醫師的治療模式結合在一起。

2004年艾瑞克森基金會的執行長傑弗瑞.薩德博士(Jeffrey K. Zeig, Ph.D.)來台舉辦工作坊,同時心靈工坊出版了他的《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與《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兩本書,讓我有機會複習在鳳凰城學到的課程,也開始對艾瑞克森學派的催眠及治療有較深入的瞭解。我也藉此與薩德博士建立進一步的連結,並在他的鼓勵下,與周立修和區大正兩位醫師於2005年1月14日成立高雄艾瑞克森催眠暨心理治療研究發展中心(The Milton H. Erickson Institute of Kaohsiung),進而於2007年11月11日成立全國性的學術社團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The Milton H. Erikson Society of Taiwan),而台北的夥伴們也在2014年初成立了台北艾瑞克森中心(The Milton H. Erickson Institute of Taipei),這些機構成立的目的是推廣艾瑞克森催眠及心理治療。

在推廣催眠治療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台灣民眾對於催眠有很大的需求,但也存在許多誤解。如前面提到的,誤以為催眠只有前世催眠,造成部分民眾對催眠有過度的期待,想以此來證明前世經驗的存在;同時也造成另外一部分民眾排斥催眠,認為這是怪力亂神。此外,還有電視上的催眠舞台秀,催眠師刻意強調催眠師有能力控制催眠對象,讓許多人擔心受到催眠的傷害。為了滿足民眾對催眠治療的需求,需要具備催眠治療能力的專業人員,所以我們舉辦專業同仁的催眠治療訓練課程,希望更多夥伴加入催眠治療的行列。

在催眠治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導學員催眠引導的原則、催眠在治療的運用,以及艾瑞克森醫師如何以催眠為基礎發展出他獨特的治療模式。參加的學員常會詢問與課程相關的書籍,於是促成了這本書的出版。

本書是一本實用手冊,期望讀者研讀後,能夠具備基本的催眠治療能力。為了達到此一目標,編排上並不著重於理論的描述,而以最精簡的方式介紹催眠與治療的概念。第一章「傳統催眠引導與艾瑞克森引導原則」介紹傳統催眠引導,讓初學者瞭解催眠引導的架構,以作為進一步學習艾瑞克森學派催眠的基礎。第二章「催眠現象與治療之運用」介紹催眠現象,瞭解催眠現象才能在催眠過程中清楚進行的方向。而以催眠現象的視野瞭解疾病的現象,可以作為往後擬定治療方向的參考。文中使用「現象學」一詞,僅就整體催眠現象的瞭解,並不涉及學術的探討。第三章「催眠狀態的觀察與感覺敏銳度」,讓讀者透過練習提升感覺敏銳度,以期掌握病人被催眠的狀態,即時提供最適合病人的介入方式。第四章「ARE模式」介紹密集訓練發展出來的三階段催眠引導步驟。第五章「催眠語言」介紹各種催眠語言模式;熟練催眠語言模式,催眠師可以為病患量身定製催眠腳本。第六章「催眠引導過程」和第七章「小兔子呼呼治療」是兩次催眠治療實例的逐字稿和評論,讀者可以瞭解催眠如何在心理治療中實現。

催眠是經驗性的。催眠師進入催眠的經驗,能夠幫助催眠師瞭解催眠病人時,病人可能的經驗。因此,建議研讀本書時,以兩人以上的研究小組進行。除了知識概念的研讀外,各種練習也是學習的重點。練習可以雙向性體會「做催眠」和「被催眠」的經驗,做催眠的時候努力讓夥伴出現預期的催眠現象,被催眠的時候努力讓自己體會更多的催眠經驗,讓催眠的學習不只是「知道(know)」,而是進一步的「領悟(realize)」。

期盼這本書為您展開學習催眠治療的旅途。


〔摘文二〕
第六章:催眠引導過程(The Process of Hypnotic Induction)

本章我們將會研究一段艾瑞克森醫師催眠引導的逐字稿,了解艾瑞克森醫師催眠語言的實例。以下這段催眠引導過程是艾瑞克森醫師在1964年,應邀在美國醫師會的會議中進行催眠的示範和教學,主要的觀眾族群是醫師。

當時大眾對於催眠的了解大多受到催眠舞台秀的影響,所以存在相當程度神祕色彩的誤解。而醫學界也才剛開始不將催眠視為騙人的巫術,接受催眠是可行的治療模式,因此艾瑞克森醫師示範教學中會提到舞台秀以及催眠在醫療上的運用。在這類研討會的示範,艾瑞克森醫師不會事先篩選個案,而由主辦單位安排。

這次的錄影過程,有數位女性個案已經坐在舞台上等候,艾瑞克森醫師將為其中兩位做催眠。第一位女性莎莉坐到椅子上,工作人員為她戴上麥克風,艾瑞克森醫師就開始工作。

艾:告訴我,你之前是否曾經進入催眠狀態?
莎:不。
艾:你是否曾經看過?
莎:不。
艾:你是否知道進入催眠狀態會像什麼?
莎:不。
艾:你是否知道你必須做所有的事……而我只是坐在旁邊……並且享受欣賞你所做的嗎?
莎:不,我不知道。
艾:你不知道?
莎:是的。

這是一組「不是的套組」,艾瑞克森醫師在前面三個問句,得到連續三個「不」的回答,緊接加上第四個問句則是假設前提的問句,莎莉回答﹕「不,我不知道。」而接受了「你必須做所有的事……而我只是坐在旁邊……並且享受欣賞你所做的」這個假設前提。

會談一開始就這麼做是很不尋常的,艾瑞克森醫師這麼做是有道理由的。莎莉一坐在位子上,或許是那個情境令她十分緊張,就已經進入一個很專注的自我催眠狀態,專注在艾瑞克森醫師上,等侍他的指令。艾瑞克森醫師用這幾個問句把莎莉從她的自我催眠狀態喚醒,將注意力轉移到他希望她配合的事。

第一個問句中的「之前」是非常有趣的,是在莎莉自行進入的催眠之前,還是即將配合艾瑞克森醫師要求她進入的催眠之前,留下一個糢糊的彈性空間。當病人可能有阻抗或疑問的時候,讓病人很早就公開地把「不」說出來,是一種減少阻抗或疑問的方法。而莎莉說「不」是針對她不知道,但隱含著她接受了其中的假設前提,她必須做所有的事。

艾:好的,我要開始享受欣賞你所做的……
而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這樣……
我會像這樣握住你的手……
而它可以像那樣抬起來……
如此你可以看著它……
然後閉上你的眼睛……
而進入深層舒服的睡眠……
如此深層舒服的睡眠……如此深層舒服的睡眠……

「享受欣賞你所做的」是一個鼓勵,催眠師要像啦啦隊一樣為病人加油。艾瑞克森醫師開始抬手催眠技巧(arm levitation),將莎莉的手抬到半空中,再加上連續的隱含原因「如此你可以看著它」、「然後閉上你的眼睛」、「而進入深層舒服的睡眠」,接著是重複的直接暗示「進入深層舒服的睡眠」。在古老的年代,催眠和睡眠仍會被混為一談,但現在的催眠師會把催眠和睡眠當作不同的兩件事。

艾:如此你可以接受一項手術。
如此任何符合禮節的事……可能發生在你的身上。
現在,我要給你一個小小的驚喜。
但那是可以的。我會非常非常的小心。
(將莎莉的腳放下。)
艾:而你舒服嗎?
莎:是的。

因為是在醫學研討會的場合,所以使用了「接受一項手術(undergo an operation)」的說法,但在英文中,「operation」並不必然是醫學的手術,而可能是其他任何可能的「操作」。

在此艾瑞克森醫師對莎莉做的第一個操作,是把她的腳放下,即使是現在,一個男人在大庭廣眾之下,將一個年輕女性的腳放下,都不是那麼的「符合禮節」,更何況在當時保守的年代。艾瑞克森醫師這麼做之後,莎莉仍是舒服的,那隱含的意義是莎莉已經處在一個特殊的狀態,這是確認催眠反應已經出現了。當莎莉的腳放下來,她不再是蹺著腳,而處在一個開放的姿勢,象徵著她可以對艾瑞克森醫師開放。莎莉的舒服可以是全面的舒服狀態,也可以是對於艾瑞克森醫師為她做的「操作」而感到舒服。

艾:而你可以再點個頭嗎?
你知道一般人如何點頭嗎?你真的不知道。但他們這樣點頭。
而你…這…樣…點…頭。而你不知道我在說什麼。但那是可以的。

在莎莉回答「是的」的同時,也緩慢地點頭,艾瑞克森醫師馬上回饋給她。她已經不是在「一般(ordinary)」的狀態,再次確認催眠反應。即使莎莉閉上眼睛,不會看到艾瑞克森醫師,但他仍在說話時緩慢地點頭,以肢體動作、說話的速度和方向等非語言的方式,增加說話的效果。而整個確認的過程,莎莉的意識可以不知道,但她的潛意識是有反應的。

艾:現在你的手正朝著你的臉抬起來。
而當它碰到你的臉……
你會做個深呼吸……然後進入深層舒服的睡眠中。
而你真的不知道……會是如此的容易,是嗎?
而它和催眠舞台秀比起來……是如此的不同,不是嗎?
因為你瞭解你是……真正在做的那個人。而你知道,不是嗎?
現在我要請你……睜開你的眼睛。嗨!
莎:哈囉!

確認莎莉的手正抬起來,並加上朝著臉前進的暗示,接著是隱含原因的句型,進入深層的催眠狀態。在莎莉出現許多催眠現象之後,艾瑞克森醫師以一連串加上附加問句的句子加以確認,而這些句子是以假設前提陳述所組成的,無論莎莉的回答是什麼,進入催眠是容易的;不同於舞台秀,這一切都是莎莉做到的,艾瑞克森醫師將催眠的力量交還給她。

使用附加問句正反面的句型,會令莎莉的意識不太能清楚理解,於是繞過意識的阻抗。艾瑞克森醫師使用了一個嵌入命令,他在說「現在我要請你……」時,語氣有點猶豫,再說出「睜開你的眼睛」,讓莎莉睜開眼睛,進入較清醒的狀態。在此使用的技巧是分段法(fractionation),在病人進入催眠狀態時讓病人稍微清醒,再讓病人進入催眠狀態,這樣病人可以進入更深沉的催眠,後面會重複地使用引導進入再喚醒。

莎莉睜開眼睛時,結束第一段的催眠。
(摘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