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張學良與西安事變
滿額折

張學良與西安事變

定  價:NT$ 530 元
優惠價:90477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基於史實,以客觀公正的視角,通過整理當前最新研究資料及成果,向世人展現了張學良將軍的戎馬生涯,以及西安事變始末的內幕秘辛,當中對張學良心路歷程的轉變、周恩來在事變中的角色,以及後來張學良超過半世紀的軟禁,都有完整的交待。自出版以來,一直被認為是研究張學良及西安事變最有份量的著作,也是張學良生前唯一肯定的一本傳記。

作者簡介

傅虹霖,美籍華裔學者。私立紐約大學博士生,師從唐德剛。其丈夫祖炳民,知名漢學家,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精通日文,曾主持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亞洲研究院多年。

名人/編輯推薦

在五光十色的中國近代史中,在百餘年當國者的公私生活和政治成敗的記錄上,最多姿多彩的領袖人物,「少帥」張學良將軍,應該是獨佔鰲頭了。他那帶有濃厚傳奇性和高度戲劇化的一生,在民國史上老中青三代的領袖中,真沒有第二人可與其相比。尤其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後一記殺手鐧的「西安事變」,簡直扭轉了中國歷史,也改寫了世界歷史。只此一項,已足千古,其他各項就不必多提了。

──唐德剛(著名歷史學家、傳記文學家)

目次

再版前言—張學良生前唯一肯定的一本傳記 i

著者前言—我只追求真實 vi

著者自序—感謝我的論文導師唐德剛 ix

唐德剛序—論三位一體的張學良將軍 xiii

吳天威序—不可多得之作品 xxii

 

導言 001

第一章 二十六歲的少帥 017

第二章 東北向何處去 033

第三章 與蔣介石聯盟 053

第四章 「不抵抗將軍」079

第五章初會周恩來 113

第六章 「西安事變」背景 133

第七章 兵諫序幕 155

第八章 「西安事變」—兵諫及國內外反應 199

第九章 釋放蔣介石 235

第十章 「西安事變」的結局 273

第十一章 幽居歲月 307

 

結論 344

張學良年譜簡編 348

主要參考書目 370

作者採訪一覽 399

附錄一 400

附錄二 403

譯者後記 406

書摘/試閱

再版前言——張學良生前唯一肯定的一本傳記

 

傅虹霖寫得比較好,她那裏頭大概百分之八九十說的不錯。

——張學良

 

本書自一九八八年出版以來,至今已經二十四個春秋。二十四年來,在大陸再版多次,累計印數已超過二十三萬。除大陸之外,一九九○年香港利文出版社在香港地區再版發行,一九九一年台灣時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在台灣地區再版發行。一本史傳類圖書,能夠一再再版,這對於著譯者來說,是極大的鼓勵。

除了再版、印數累計上升之外,還有一種鼓勵,本書第一版出版不到三個月,即收到一篇時任美國聯邦教育委員會委員、甘迺迪大學亞洲學教授祖炳民先生的書評,他在書評中特意肯定了譯者。他說:

 

譯者的翻譯態度嚴謹,措詞用字恰當,每句每文均細心推敲,語彙典故均被正確選用,文章流暢,原意無失,全書各處均表現「信、達、雅」三約。

 

祖炳民,一九二四年出生於東北吉林,早年留學日本,二十二歲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律學院,後前往美國深造,獲得外交政治碩士、政治學博士學位。三十六歲那年即出任新澤西州西東大學遠東學院院長。四十六歲涉足美國政壇,擔任白宮教育委員會委員、亞太裔顧問委員會主席。我和他接觸過兩次,並有幾次書信往來,他又是著者傅虹霖女士的丈夫,所以他的評價雖高,但筆者總覺得這裏有感情因素。

另一篇書評就不同了,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六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喬還田先生的書評—— 評《張學良的政治生涯》。先生是出版行家,就職於人民出版社,現為副總編輯,當時我和他素昧平生。他在書評中這樣評價該書:

 

依我看,和國內以往行世的同類書籍相比,本書顯得更有特色,更經得起咀嚼和引人思索。

眾所周知,張學良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由於他平生行事善獨闢蹊徑,多出常規,且與孫中山有過交往,與蔣介石聯過盟,與周恩來攜過手,與墨索里尼的女兒、女婿交過朋友,圍剿過共產黨,扣押過蔣介石,並由此成為一位囚徒……所以,要真實再現其傳奇生涯,確非一件易事。而事實上,多少年來,人們根據各自的價值觀,對張氏的公私生活及功過是非作出了種種不同的解釋。有人說他是國之功臣;有人說他是斷送東北的罪人;有人說他是草莽之輩;還有人說他是一位花花公子。本書的成功之處恰在於,作者對張氏進行了多方位的「透視」,其生動、雅致、富有同情心的描繪,展示了這位傳奇人物的榮辱與浮沉,得道與失足,乃至他的性格特徵、思維方式、情趣愛好、家庭生活以及由此產生的喜、怒、哀、樂。誠如王海晨在譯後記中所言,通過本書,第一次看到了張學良作為一位民族英雄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作用及其完整形象;第一次深刻感覺到為擺脫民族危機而奮爭的漫長歷程中,一代雄傑的果敢無私及其個人所付出的代價;第一次清楚認識到山河破碎時各類政治家、軍事家選擇不同道路、採取不同手段的複雜和差異。

 

先生是國內知名的歷史學者,撰著過《中國十大亨外傳》(湖北人民出版社)、《洋務運動研究敘錄》(天津教育出版社)、《國門破毀之始:南京條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毋忘國恥·馬關奇恥》(中國華僑出版社)、《豐碑:華夏科技精英譜》(湖北教育出版社)等,在出版界更是蜚聲海內外。作為學者,他能掂量出一本書的學術含量;作為編輯,他明瞭讀者的口味。他從編輯的視角出發,道出了該書一版再版的緣由:

 

善於從紛繁的歷史材料中,捕捉那些具有決定意義的事實,且在敘述時又不簡單化。是本書的一個顯著特點……本書的文字既不艱澀,又非小說家言,且能隨着內容的不同而起伏變化,做到生動流暢。由於作者走筆能與張學良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發生共鳴,讀來使人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之感。這一點,是國內多數史家所不及的。

 

先生在書評的最後指出了本書的不足之處:「比如對『楊常事件』的論述似顯太單薄。實際上,張學良在一九二九年一月十日以『阻撓統一』罪處決東北軍總參議楊宇霆、東北交通委員會委員長常蔭槐是經過周密考慮的。作者對此似應作更深層次的探究,寫得再深入、具體些。」為了便於讀者全面了解此書,特將他的書評作為附錄收入本書。

大概是因為張學良的名氣和喬先生在出版界的知名度,本書出版當年,即在全國第一屆優秀圖書獎評獎活動中獲得一等獎,第二年又獲得北方五省優秀圖書一等獎,受到讀者、出版部門、學術界和新聞界的廣泛認可和讚許。令筆者沒有想到的是,第一版出版不到三個月,傅虹霖女士來信告知:「書已通過特別管道送到了張學良本人手裏。」二○○九年,筆者應當代中國出版社的邀請,參加了哥倫比亞大學存藏張學良口述的整理工作,整理過程中,發現張學良本人對該書作出了肯定的評價:「傅虹霖寫得比較好,她那裏頭大概百分之八九十說的不錯。」這對著譯者來說是沒有想到的。

令筆者更沒有想到的是,翻遍張學良全部口述,得到張學良本人讚許過的傳記類圖書僅此一本。二○一○年下半年,當代中國出版社邀請筆者整理《張學良口述自傳》,為了完成這一任務,筆者收集了自一九八六年張學良對晚輩談家事(張友坤先生整理)、日本NHK 電視台採訪組的採訪錄音、唐德剛先生的《張學良口述歷史》、張之宇和張之丙姐妹對張學良的採訪錄音和文本,即哥倫比亞大學存藏的張學良口述(至今未正式出版,筆者參與了整理),張氏帥府博物館從張氏親友、台灣友人、張氏部下採集到的全部口述資料(筆者為該館兼職研究員)、台灣郭冠英先生的《世紀行過》及《張學良側寫》、遼寧電視台為拍攝十八集文獻紀錄片《張學良》而收集的口述錄音及文字記錄(筆者參與了專家訪談部分)。筆者聽完、閱完全部口述錄音和文字,發現張學良對訪談者提到的相關記載,時常評價為「胡說八道」、「瞎說」、「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唯獨對本書讚許有加。

受到張學良本人的讚許、讀者的青睞、出版界的嘉獎,無疑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此書初版二十四年之後能得以再版,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目前的中國出版業與二十四年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一方面,印刷文明的出版市場正在經受着數碼時代網絡大潮的衝擊;另一方面,中國出版界正在經歷轉制中的陣痛。

此次再版,對初版進行了修改:一、對初版行文中的錯誤進行了修訂;二、對初版中明顯的史實錯誤進行了修正,如張學良和于鳳至結婚的時間等;三、對年譜、註釋進行了補正;四、對照片進行了調整。

本書傳主張學良已於二○○一年駕鶴西歸,為初版作序的唐德剛先生、校訂初版的祖炳民先生、初版責任編輯劉萬泉社長,均陸續離開了我們。值此本書再版之際,想起這幾位前輩,不免心生感傷。筆者別無回報,只能在再版時以這種方式緬懷他們、紀念他們,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王海晨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午夜於溫州

 

 

著者前言——我只追求真實

 

為了把張學良刻畫得更全面、更準確,筆者除了遍訪天下活着的歷史見證人以外,還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

 

本書宗旨在於描述張學良將軍的戎馬生涯,分析他對中國現代史的傑出貢獻。

張學良曾經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位聲威顯赫、精明幹練、富有傳奇色彩而又頗具爭議的頭面人物之一,他為挽救瀕臨淪亡的中華民族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值得欣慰的是,他所作出的犧牲不是徒勞的,半個多世紀以來,海峽兩岸的中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便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他像一顆流星,雖然轉瞬即逝,但它在劃破夜空時所發出的奪目之光,人們將永志不忘。

二十八歲那年,張學良繼承父業,成為中國最年輕的軍閥,聞名海內外的少帥。然而時隔不過八年,這位一度叱吒風雲的少帥便成為已故蔣介石委員長的階下囚,至今仍在台灣過着幽禁的生活。蔣介石之所以這樣做,是對少帥曾試圖以兵諫逼迫他發動一場舉國一致的抗日戰爭所採取的報復。

兵諫後的第二年(一九三七),蔣介石正式決定,以戰爭的形式抵抗日本的侵略。正是這場戰爭,使得中國各個政治、軍事派別捐棄前嫌,共赴國難,最終打敗了日本人,致使中國擺脫了自一八九五年第一次中日戰爭以來一直遭受日本凌辱的命運。此外,這場戰爭,加速了共產主義革命的進程,最終把中國推進到世界民族之強林。

儘管張學良是位風雲人物,在中國現代史上起了重要作用,但關於他的論著還少得可憐。因此,研究這位唯一仍然健在的軍閥,對於研究中國現代史就顯得極為重要了。筆者根據新發現的檔案材料,再度調查了「西安事變」,將會有助於搞清歷史事件的真偽,重新再現張學良在整個中國現代史上的地位。

筆者在本書中採用忠實於史實的手法,對少帥從少年時代到成年時期,從一個頑童成長為軍閥的一生進行了探討和分析;對他繼承父業後的政績和戎馬生涯給以客觀的評估。諸如,他與蔣介石的交往,他反對日本侵略的策略,他與共產黨人合作的背景及扣押蔣介石的歷史性事件等方面,都作了實事求是的探討;一九三七年,蔣介石最終決定抗日,中國實現了一致對外的局面,張學良在這其中的作用如何,本書也作了客觀的評價。

如何準確把握和理解張學良的政治觀點及未明確說明的主張?本書主要是通過分析張學良的談話內容和私人記述等,來回答這一不太容易回答的問題。

為了寫好此書,筆者查閱了所有在美國可以找到的原始資料及第二手資料,筆者還親自前往台灣、香港、北京、瀋陽和西安等地,挖掘、收集有關張學良的原始資料,拜訪了許多歷史見證人。筆者曾數次飛抵台灣,試圖與先生直接會面,很遺憾,在與國防部長、警備區司令以及其他一些國民黨要員多次會晤交涉之後,親自採訪張學良的請求遭到了拒絕。不過,筆者有幸得到了採訪張學良以前的部下以及曾參與這段歷史時期重大事件的其他一些國民黨領導人的機會。

為了把張學良刻畫得更全面、更真實、更準確,筆者除了遍訪天下活着的歷史見證人以外,還查閱了以下「死的」文獻資料:華盛頓國家檔案館存藏的政府文件;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記錄彙編;台灣清潭「國家檔案館」的文件;國民黨委員會歷史檔案館的官方文件;日本外務省的官方文件;英國外交部機密檔案中國部分(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七);德國外交部檔案,一九一八至一九四五年德國對外政策文件;張學良本人的《懺悔錄》及談話集;蔣介石《西安半月記》;夫人《西安軍事政變》;孔祥熙《西安事變回憶錄》。

本書共分十一章,前五章探討了張學良的生平和處世,他與日本人、蔣介石和中國共產黨的關係。接下來五個章節涉及張學良扣押蔣介石(「西安事變」)及後果。最後一章敘述了張學良被幽禁的情形。結論部分分析了張學良對中國現代史所作出的貢獻。

有關張學良與「西安事變」的史料多如牛毛,且又褒貶不一,寫作中頗費思量。秉筆直書,避免各種偏頗,乃筆者始終信守的宗旨。筆者生於四川省,與張學良並沒有什麼同鄉之情。每當遇到帶有偏見的資料,筆者總是把它們與政府文件或中性的原始資料相對照,用相互參照的方法來核對那些看上去似有偏頗之嫌的資料。對於個人寫的有關張學良、蔣介石和蔣夫人及其他人的引文,筆者總是從政府文件或從第二個、第三個學者的分析中求得證實。

 

著者自序——感謝我的論文導師唐德剛

 

唐德剛教授是我丈夫的多年好友,所以對我的論文格外關心。他逐字逐句地看了我的論文,給我很多有益的批評,幫助我完成了我的寫作。

 

我的丈夫祖炳民,是中國東北吉林省人。幼時留學日本,後去美國讀書,獲得博士學位。先後在西東大學、三藩市大學、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甘迺迪大學教書、研究,並主持學校行政工作。但是他酷愛鄉土,常懷桑梓,並對東北名人張學良格外尊崇,同情他一生的悲壯生涯。因此,我對這位東北少帥發生了研究興趣,又因「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轉捩點,而這一事件真相又鮮為海外一般人士所知,故以張學良為題,在紐約大學寫了我的博士論文。論文交出之後,我又繼續做了幾年研究,搜集各國最新出版資料。我曾多次訪問少帥的舊屬,聽取他們與少帥共事的經歷,寫成了這本書。

我能完成此書,需要感謝很多人士。由於這本書是由我的博士論文擴充而成的,所以,首先我要感謝我的論文導師——《李宗仁傳》的作者、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歷史系唐德剛教授。博士是我母校紐約大學為我的論文而從紐約市立大學邀請來的導師,因為母校導師譚春霖教授在指導我寫論文的中途因病退休,致使紐約大學失去適當教授來指導我完成論文。幸承當時紐約市立大學亞洲系主任翟文伯教授好意推薦,經紐約大學正式邀請,由唐德剛教授做我的論文導師。教授是我丈夫的多年好友,所以對我的論文格外關心。他逐字逐句地看了我的論文,給我很多有益的批評,幫助我完成了我的寫作。現在,論文又修改成書,教授的功勞很大,筆者在此表示深深的惠謝。

其次要感謝的是我的論文指導小組的各位成員教授:哥倫比亞大學的Martin Wilbur(韋慕廷)教授、紐約大學的熊玠教授、亨特大學的James Harrison 教授。他們不僅僅指導了我的論文,而且也是我通過博士學位的口試小組成員。我特別感謝他們為我的論文花費了那麼多寶貴的時間。

我寫論文之時,多承夏威夷大學De Francis 教授、三藩市城外萬佛城的佛教大學總校長、東北高僧宣化法師及該校教授恒貫法師、三藩市州立大學司文華博士的幫助,我願在此一併致謝。

在收集資料方面,我要感謝美國國會圖書館、加州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及法律圖書館、紐約大學圖書館、紐約市公共圖書館、芝加哥大學圖書館、斯坦福大學胡佛圖書館、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及中國問題研究中心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及香港大學圖書館、美國國家檔案館、台灣國史館及黨史館各位同寅,尤其是原國史館館長黃季陸先生、現任黨史館館長秦孝儀先生的特別協助,使我找到大量珍貴資料。

我到台灣搜集資料之時,還承《藍與黑》作者、藝術家王藍先生,許明雄將軍夫婦,《傳記文學》創辦人劉紹棠先生協助,在此特表謝意。

我在大陸收集資料時,多承下列各位相助,我謹在此一併致謝:北京黨史博物館各位服務人員;遼寧省政協文史資料室負責人員;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彭定安副院長及謝肇華副院長;山東大學歷史系葛懋春主任及山東大學歷史系關紹紀老師;遼寧省僑務辦公室孫立學主任及楊方處長;我表兄遼寧歌劇院雷雨生院長及其女公子雷小蕾小姐。

一九八六年是「西安事變」五十周年,美國學術界舉辦了三場學術討論會。一場在美國華盛頓,由國會圖書館中文部主任王冀博士主辦(王乃張學良舊部王樹常省長之公子);一場在南伊利諾大學,由東北籍學者吳天威博士主辦;另一場由亞洲學會大西洋地區分會主辦。三場討論會我都被邀參加宣讀論文,並在會議期間與大陸及台灣兩地學者相會,交換心得。緊接着,全國政協由楊拯民秘書長(楊虎城將軍之哲嗣)主辦了一場「西安事變」紀念會,邀請了海外部分「西安事變」研究專家,我被邀參加,得與當時報道「西安事變」新聞的James Berfram 等多位相遇,獲益匪淺。

在寫作過程中,我親自訪問了許多人士。在此,謹向對逝世作古的顧祝同將軍、「西安事變」之時曾任陝西省民政廳廳長的彭紹賢先生、東北大學秘書長兼代理校長的周鯨文先生表示悼意。對仍然健在於台灣的張學良舊屬王鐵漢將軍,「西安事變」之時曾任張學良部隊行政處長的盧廣績先生(現任遼寧省政協副主席),當年看管楊虎城將軍的軍統人員、現居美國洛杉磯的周養浩將軍,「西安事變」時楊虎城將軍的秘書、曾任對外友協主席的王炳南先生,表示極深謝意,並祝他們健康、長壽。並對為我提供有關張學良照片的周鯨文夫人,對幫我抄稿的關麗、張秀明女士,以及為我提供許多寶貴資料的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部主任王冀博士表示感謝。

此書係以英文寫成。我在一九八五年回家鄉重慶時,親戚鄒本瑜先生(現任重慶市業餘職業學校副校長)建議翻譯成中文,在大陸出版,隨承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彭定安先生費心聯繫,獲得遼寧大學出版社社長劉萬泉先生承諾,出版此書,我認為極為適當。因為遼寧是張學良的故鄉,遼寧大學出版社所在地瀋陽是張學良的發跡之地。我謹對彭、劉二公表示深厚謝忱。後承王海晨先生負責具體翻譯。先生數讀原稿,為將此書早日問世,並邀請他的同學胥波先生與他合作,兩人朝夕相趕,廢寢忘食,將此書翻譯成中文。我對兩位先生的敬業精神表示無限感謝,尤其是對王海晨先生致以特別的謝意。

唐德剛、吳天威兩位教授在百忙中為本書寫序,我不勝感激之至。

最後,幫助我最多、也是我最要感謝的是我的丈夫祖炳民先生。由於他的鼓勵和在精神及物質上的支持,我才能做長期研究,完成此書。在此書出版前,我的丈夫在百忙中抽空陪我到瀋陽做定稿、校正工作,故在此讓我對他表示最深切的謝意。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於美國洛杉磯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7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