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再見亞洲:全球化時代的解構與重建
滿額折

再見亞洲:全球化時代的解構與重建

定  價:NT$ 425 元
優惠價:90383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2元
庫存:5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文集對二十一世紀再度成為世界焦點的亞洲,進行不同角度、領域與歷史時段的思想性研究。過去「亞洲」概念曾被意識形態利用,既為侵略霸權提供合理化藉口,也讓受壓逼者寄予自由解放的希望。冷戰結束,亞洲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人口上的交流互動愈趨密切,極可能成為帶動全球發展的新的共同體。但同時亞洲各國之間的歷史緊張關係、相互的不信任、新的民族主義興起,以及外來力量的干預與介入,令「亞洲」作為一個地區實體,或是一個價值理念,變得更為複雜。本書集合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美國、歐洲及香港的學者,從實存的問題思考、探索和

作者簡介

羅貴祥,美國史丹福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現為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教授。研究範圍是香港電影與普及文化、中國少數民族問題、亞洲主義等。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人 / 書評
本書是香港學界推動試圖將亞洲問題化的里程碑,激起的討論值得期待。
──陳光興
國立台灣交通大學教授

這一本重要的論文集,收入了有關亞洲論述最具代表性的各論點的討論,非常值得大力推薦。尤其是羅貴祥的引言,從香港的立場分析亞洲論,實屬難能可貴。
──史書美
加洲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

在今天這個日本戰敗、後殖民、後歐洲中心、後冷戰、後共產、後美國、後白種人的亞洲崛起的年代,理想性的亞洲主義是否還能釋放出進步的能量,助亞洲人從自我迷戀的一己國家中重見、再建亞洲以至世界?作為想像的亞洲共同體是否還有可能激發跨國、跨民族友好、互助、合作,共建區域平衡機制以遏阻內外霸權?還是其將再次的被新舊帝國騎劫!
《再見亞洲》的及時面世,為中國思想界增添了反思與批判的關鍵資源。
──陳冠中
香港作家

序言:在香港看亞洲 (節錄)

羅貴祥

 

「亞細亞」、「亞洲」、「東方」這些名稱與概念,是秉承希臘文明的羅馬帝國所發明的,主要用來分別歐洲自己與他方的世界,創造自我與他者的身份標籤。1古代在這些「他方世界」生活的人種,究竟叫不叫自己做「亞細亞」或「東方」,需要深入的考證。然而,進入了歐洲霸權主導的帝國殖民主義年代,所有被歐洲歸類為「他方世界」的人種,都不得不接受自己是「亞洲人」、「非洲人」、「(南)美洲人」、「澳洲人」等——面臨這種被歐洲劃分類別的無可選擇的處境。雖然是被逼接受這種分類,但現代亞洲人怎樣理解及使用「亞洲」這個概念,卻可以有許多可能性以及歷史的複雜性。

不能逆轉的歷史事實是,進入現代世紀,歐洲的認知方法伴隨著強大的軍事與經濟力量,支配了全世界。在對抗的層面上,「亞洲人」似乎很大程度上承認了自己舊有的模式已失效,但又未能創造新的一套與歐洲(或籠統地稱為西方)的力量抗衡。唯一的選擇,就是矛盾地使用西方的一套,來為自己定義或再定義,以此檢視自己、認識與建立自我,希望從而找出新的可能。這種以西方價值標準,幻想能造就新自我的作法,當然是充滿矛盾的困局。從十九世紀至今,「亞洲人」跌跌撞撞、屢敗屢試地要以他人的尺度,企圖畫出自己的空間。

最熱中「亞洲」這個概念的,無疑是能最先成功現代化國家化的日本。明治維新的日本需要「亞洲想像」,因為「亞洲」既可以聯合區內力量對抗西方,也可以挑戰中國在區內的歷史中心地位,有助日本成為新的領袖。早期日本的「亞洲想像」,有「脱亞」與「興亞」的對壘,但又有相互重疊的地方,底線雜不開強調日本的國家主權、利益與國際地位。興亞論者提出,亞洲諸民族的聯合,特別是日本與中國互相提攜、同文同種,黃種人對抗白種人,把「東方」理想化為精神文明的代表,抗衡「西方」的物質文明和暴力侵略。但亞洲主義後來變質為替日本軍國主義張目的意識形態,所謂泛亞身份、黃色人種、「八紘一宇」(即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大東亞共榮圈,都不過是帝國主義侵佔他國與殖民統治的幌子。吊詭地,「亞洲」是歐洲殖民主義者用作區分他∕我的標記,但日本的殖民主義者卻用「亞洲」來融合被侵略統治的人,並以此為擴張的策略。2既有浪漫一面,也有擴張野心一面的「亞洲想像」,在今天的日本,依然曖昧地存在著。

中國的亞洲意識,無疑受到日本早期的「亞洲想像」影響,但真正令中國精英接受自己是亞洲的一份子,抛下大中原天朝心態的,其實是來自歐洲列強的巨大衝撃。儘管傳統中國對來自北方(即中亞)的民族歷來都有提防抗禦,甚至也曾被這些民族撃潰及統治,然而似乎都不及歐洲列強帶來的改變那樣重大。中國知識精英對亞洲近鄰的關注,主因是受西方列強所逼使。自清中葉始,中國周邊與區內朝貢國都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覬覦,加強邊防與增進對這些區域的認識成了清廷首要任務。從「西域」到「東海」,從越南到朝鮮,清政府因海防而關注「南洋」以及該地的華僑力量。英國透過緬甸窺伺雲南,藉著印度向西藏延伸;俄國對中國北方歷來有領土野心;法國從越南滲透入中國南疆;中亞回民阿古柏在英俄的助力下在中國西北建立了回族王國;日本先後吞併朝鮮、琉球、臺灣,再進佔中國的東北與內蒙——這些近代事故,不斷令中國的知識精英加強亞洲意識,驅逼他們接受中國不是世界的中心,而只是亞細亞的一部份,中國的命運像它的亞洲鄰邦般,正在受帝國主義列強的欺凌以至侵佔。

同仇敵愾,中國知識精英因此對亞洲多了歸屬感。王韜(1828-1897)、康有為(1858-1927)、孫中山(1866—1925)、章太炎(1868-1936)、梁啓超(1873-1929)、楊度(1875-1931)、劉師培(1884-1919)、李大釗(1888-1927)等有名的知識分子,都發表過有關中國與亞洲關係的言論。即使他們談王道,反霸道,強調亞洲諸國諸族平等,整合亞洲弱小民族,從帝國主義列強的壓逼下解放亞洲、解放世界,但始終未完全脱離中央大國優越文明的天下觀心態,亦未能建立一套獨特的亞洲觀念,他們的想法往往只是為了回應或反駁日本帝國的亞洲主義而提出來。

國共鬥爭時代,雙方都有不同的「亞洲想像」。國民政府的亞洲主義,雖然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抗衡日本以亞洲為名的全面侵略,但也有因應中國內在環境的元素在內。對當時的中國來説,建立亞洲概念等同關注中國的周邊形勢。帝國主義列強蠶食侵佔中國的邊疆,刺激起二十世紀初中國人的疆域觀念。即使不是所有中國人都認同那些邊疆地區是固有的中國領土,但社會一致的共識是,假如邊疆落入列強手中,將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於是,中國的知識分子掀起了研究邊疆的熱潮。各種報刊雜誌、學術圑體相繼成立,積極推展研究邊疆、開發邊疆、保衛邊疆的行動。以孫中山的「大亞細亞主義」與三民主義思想為主導,國民黨要員戴季陶與他的新亞細亞學會組織邊疆考察圑,開辦亞洲語文班,並出版邊疆研究叢書等具戰略性的行動。從1930到1937年,新亞細亞學會發行的《新亞細亞月刊》,專攻中國的邊疆(特別是西北)、少數民族及其他亞洲地區的研究,藉以拯救及振興國家。3《新亞細亞月刊》的創刊宣言名言:「亞細亞是五大洲中最大的一洲,中國是亞細亞民族中最大的一個民族,中國的衰頹是亞細亞一切民族衰頹的原因,中國的倒楣和失敗是亞細亞一切民族倒楣失敗的原因。所以,中國問題是亞細亞一切民族問題的樞紐,中國復興是亞細亞民族復興的起點。」4由此可見,國民政府的亞洲主義既是國家主義的,也秉持了中國是泱泱大國、中國文化是亞洲文化的中心的天朝主義心態。對於少數民族,《新亞細亞月刊》只強調開發邊疆,貫徹國民黨的民族政策,用漢族文化來同化少數民族文化才是融合民族、振興中華民族的關鍵。

自稱繼承孫中山思想的汪精衛,1940年在南京建立日軍扶持的愧儡政權後,也試圖以大亞洲主義來樹立政府的合法性,先後出版過《大亞洲主義》、《東亞聯盟月刊》及《大東亞月刊》等雜誌,以迎合日本的新東亞秩序主張,宣揚國家集圑主義,認為中國要復興必須與日本合作,化敵為友,讓日本這個先進者提攜後進者,謀求東亞民族的共存共榮,但卻完全模糊了日本侵略亞洲的事實,也不提國家獨立主權的問題。汪精衛政權同時又挪用孫中山曾經以地域聯合的「門羅主義」,倡導中日聯盟,要共同把西方列強逐出亞洲的想法,強化大亞洲主義,卻罔顧日本跟西方列強一樣是侵略者的現實。

中國共產黨的亞洲概念,要追溯到李大釗的「新亞細亞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早期的重要領袖,李大釗主張聯合弱小民族對抗強權、解放被吞併壓逼的民族、實行民族自决等的亞洲概念,5影響了早期的毛澤東與中共的政治取向。先譲亞洲民族各自决定國家命運,再結合成一個大聯盟,與歐美的聯邦鼎足而立,最後達至世界聯邦,建立人類的幸福一李大釗這些新亞細亞主義想法,基本上順應當時的馬克思思想與世界主義。毛澤東1920年在《大公報》議事,反對追求「大中華民國」,甚至提倡各族各地區的自决自治,當時中國有「二十二行省三特區兩藩地,合共二十七個地方,最好分為二十七國」,6身在湖南的他要求成立「湖南共和國」。事實上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共產黨追隨世界革命潮流,否定常被資產階級利用的狹隘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強調被壓逼階級的解放與自決。相對於侵略者的列强,中國共產黨自認為「弱小」,以當時中國共產黨的説法,中國、印度、朝鮮、安南、波斯、阿富汗、埃及、菲律賓等亞洲各國,都是國際帝國主義壓逼的弱小民族。到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共產黨才改以「中華民族」來動員民眾,但新亞細亞主義仍與中共的主導意識形態有一定的密切關聯。

 

注釋

1 見Raymond Schwab, The Oriental Renaissance: Europe’s Rediscovery of India and the East 1680-1880, Gene Patterson-Black and Victor Reinking trans. (New York: Columbia UP, 1984).

2 見Hyun Ok Park,“Korean Manchuria: The Racial Politics of Territorial Osmosis,”The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99.1 (Wintter 2000): 193-217.

3 其實早在1912年,民國已出版了一份名為《西北》的雜誌,目的是喚起國民對蒙古及西藏等邊疆地方的政治覺醒。民國初成立,外蒙古在俄國的協助下即宣佈獨立,對民國新政府是個大打擊。《西北》雜誌雖只出版了五期,但開啟了現代中國對邊塞問題的社會關注潮。

4 〈亞細亞之將來——創刊宣言〉,《新亞細亞月刊》第一卷創刊號(1930年)。

5 李大釗,〈大亞細亞主義與新亞細亞主義〉(1919年),《李大釗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269-271。

6 見毛澤東,〈湖南建設問題的根本問題——湖南共和國〉(1920年)。

 

目次

羅貴祥/序言:在香港看亞洲 vii

亞洲:流動的歷史
衛思韓/何謂亞洲:十八世紀中國變化的邊域 3
孫歌/亞洲性格與世界意涵:中國革命的思想史意義 27
Brij Tankha/尋找亞洲的世界主義:印度的想像 59

亞洲:後進的視野
白永瑞/韓國東亞論述系譜與分斷體制:南北韓的對峙與依存 77
羅貴祥/反思亞洲主義及方法 91
酒井直樹/從胡塞爾到竹內好:西方與他方話語中的文明轉移 109
岩渕功一/流動的文化消費:「跨亞」作為方法 131

亞洲:身份的重構
青柳寬/幻想亞洲:亞洲對於日本當代人的象徵工具性 151
周耀輝、高偉雲/Nirvana、張藝謀、亞洲的角色:視覺與批判 165
Nihal Perera/在亞洲製造自我:海嘯災後斯里蘭卡的重建 177
譚迪詩/人口與公民之間:在港菲律賓人的困境 195

作者簡介 205

書摘/試閱

亞洲:流動的歷史

何謂亞洲:十八世紀中國變化的邊域

衛思韓 (John E. Wills)

 

亞洲

究竟何謂亞洲?對於希臘人來説,那是現代土耳其大陸邊緣的海岸,在列島遠處若隱若現的蜃景,戰事頻繁;特洛伊城正位處當地水域靠亞洲的一端。在一五零零年代終期,我們可見越來越多歐洲印製的地圖上展示出亞洲這片龐然大陸的大體輪廓:耶穌會傳教士南懷仁(Jesuit Ferdinand Verbiest)博學多才,他在1680年代為康熙皇帝特製了一幅出色的世界地圖,全以中文標示,或許那位天子那時方才知道,自己原來居於亞洲之中。1

當時的歐洲人提及亞洲,一般稱之為「the Orient」。亞洲人理解歐洲文本的時候,歐洲人將之翻譯為「東方」,儘管亞洲實在並不處於他們所在以東的位置。近世的批判型思想家紛紛譴責歐美的「東方主義」,指斥那只是把亞洲文化注入異國色彩,沒有嚴肅地視之為一種精密和認真的人類經驗。「國際東方學者會議」(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Orientalists)頓感尷尬,特此把名子改為「亞洲與北非國際學術會議」(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sian and North African Studies),我卻總是不能夠把新的名子牢牢記住。我是亞洲研究協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下稱「亞協」)的長期會員。亞協堪稱優秀的學會,屬下刊物有《亞洲研究期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該機構源自一個遠東地區的協會,後者初版《遠東季刊》(Far Eastern Quarterly)。福特基金會向遠東地區的協會提出,若然對方接納南亞與東南亞的學者,基金會將向亞協撥捐大筆款項。以往人稱南亞地區為「印度次大陸」,但若與巴基斯坦人交談的時候,請勿談及那個稱呼;至於東南亞方面,區內包羅東亞與南亞之間所有國家與種族,各國是否信奉不同的神明,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式,彼此是否甚少學習對方的語言,會方全不介意。就是這樣,亞協對於亞洲內陸的興趣不大,更遑論俄國或是伊朗人與阿拉伯伊斯蘭教徒的世界,那正是人們有時稱之為「近東」或是「中東」的地區,稱呼蘊含以歐洲為中心的意味。2他們的興趣在亞洲內陸那個遼闊和互動的區域剎住了,箇中包括那條傳說中的「絲綢之路」;3他們的興趣,就是頓然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之間的邊界上終止了。假如在2012至2013年之間,如此一個邊界真的存在,發揮作用,當今各大首府的戰略家無疑便可以安枕無憂了。

我們理解亞洲內外種種關係多變的型態,當然少不了探究中國與其週遭邊界地區民眾的關係;從長遠的觀點出發,更有助我們理解內容。我旨在於本文展開一次幻想的旅程,在上述邊界近代的模樣之間遊走。或許香港的旅遊經紀人夢想有天能夠真正成行,到訪現今那些邊界遊覽,但他∕她隨後亦會想到,籌劃的過程必然阻滯不少,旅遊大使、種族政策人士和軍方領袖等必然在北京中南海的議事廳上爭吵不休。

現在讓我由親睹那個界碑開始,沿着順時針的方向逐一向各位解説。我在2008年前往廣叫,參加在南寧舉行的會議。會議過後,大會安排了一天旅遊,前往海岸區內的金沙島觀光。那是當地旅遊業的重心,居民大都是越南籍的京族人。我們到了一個興旺的巿集,參觀在清朝年代建立的一號界碑,位處市集的中心點上。民眾如果具備合適的文件,即可在連接中越兩地的大橋上穿梭往還,前住巿集搜購廉宜的貨品。大會向我們詳盡地介紹城巿貨櫃港的發展狀况:市政府特地撥出一片上地,供原來的武漢鋼鐵集團新建一座先進與低污染的鋼鐵廠房;廠房起用的煤炭與鐵材來自澳洲,鋼材則供應給南中國海附近的船塢之用。巿政府人員表示,在美國越戰時期,那片港為「胡志明小道北端的海口」;越南的船隊會在晚上出發,早於美軍飛機於破嘵出動之前,已抵達海防巿的港口。有專家懷疑,當時一切盡在美軍監視之內,只是他們沒有打算襲擊中國國旗高掛的船隻而已。

因應我們的目的,小小的旅程讓我們想及後冷戰時期衝突的連綿背景、全球供應鏈催生為世界各地巿場生產的活動,以至想及沿着不時陷於衝突的邊界上奠立的疆界標記,還有長久以來種族混和的情况。箇中有些屬於「亞洲」的範疇,另外一些則不然。我們對這些卻要考究嗎?無論如何,這次幻想的旅程必然關乎亞洲。如要涵蓋本論文所有題目,我們需要認識,十種語言,動用二十年時間鑽研,然後寫成二十冊著作才可。本文無疑只是一份簡略的論文,我亦發覺簡要的內容有助讀者緊記一些對照不同邊界的驚人發現。本文引述的著作以英文為主、足以讓讀者由此接觸各式中文、日本與其他多種語言的資料來源及學者作品。

 

注釋

1這幅由美國蓋提研究中心 (Gettv Research Institute)複製的出色地圖於2007至2008年的「紙上的中國」(“China on Paper”) 展覽中展出。請參閱Marcia Reed and Paola Demattè eds, China on Paper: European and Chinese Works from the Late Sixteenth to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Los Angeles: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2007), Catalog, pp. 190—195; 以及同書中的Gang Song and Paola Demattè, “Mapping an Acentric World: Ferdinand Verhiest’s Kunyu quantu,”pp.70-87.

2 Charles O. Hucker,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n Interpretive History,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Occasional Papers, No.1 (Seatt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3).

3 在眾多優美的文學作品中,可參閱近期的Christopher I.Beckwith,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A History of Central Eurasia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resent(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Johan Elverskog,

Buddbism and Islam on the Silk Road (Philadelphia and Oxfor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0).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無庫存之港版書籍,將需向海外調貨,平均作業時間約3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縮短等待時間,建議您將港書與一般繁體書籍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83
庫存: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