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新譯呻吟語摘
滿額折
新譯呻吟語摘
新譯呻吟語摘
新譯呻吟語摘
新譯呻吟語摘
新譯呻吟語摘
新譯呻吟語摘
新譯呻吟語摘
新譯呻吟語摘
新譯呻吟語摘
新譯呻吟語摘
新譯呻吟語摘
新譯呻吟語摘
新譯呻吟語摘
新譯呻吟語摘
新譯呻吟語摘
新譯呻吟語摘
新譯呻吟語摘
新譯呻吟語摘
新譯呻吟語摘
新譯呻吟語摘
新譯呻吟語摘

新譯呻吟語摘

定  價:NT$ 460 元
優惠價:79363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0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套書優惠

優惠價:85 127007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評

商品簡介

 《呻吟語摘》為明代學者呂坤依親作《呻吟語》刪定並增補而成的語錄體著作,分上下二卷,內容涉及多項類目,舉凡齊家治國、修身養性、治學問道、待人接物等,其間多由微小處發掘事理的真諦,用語樸實無華,然句句箴言,不僅反映了呂坤的哲學思想、政治態度,更蘊含對人生的感悟以及志趣之抒發,為一部難能可見的格言訓語著作。本書注釋精確,語譯生動,並輔以詳盡研析,期能有助於讀者於呂坤的文字中窺見處世之智慧。

作者簡介

 注譯者:

鄧子勉

1963年6月生於內蒙古包頭市。1988年畢業於江蘇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現爲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教授。已出版的著作,主要有《樵歌校注》、《宋人行第考錄》、《黃庭堅全傳》、《論語譯注》、《新譯蘇軾詞選》、《宋金元詞話全編》、《宋金元詞集文獻研究》、《明詞話全編》。

 呂坤(西元一五三六一六一八年),字叔簡,號新吾,一作心吾,又號抱獨居士,了醒亭居士,河南寧陵人。明萬曆二年(西元一五七四年)進士,在京城及山東、山西、陝西等處做過官,歷任戶部主事,山東參政,山西按察使,陝西右布政使,刑部左、右侍郎等。天啟初,贈刑部尚書。著有《去偽齋集》、《呂公實政錄》、《安民實務》、《呻吟語》等等,多存於世。

《呻吟語》有足本和節選本兩種,足本為六卷本,有明、清刊本。節選本有經作者本人刪定的,名《呻吟語摘》,二卷,有明刻本。又有清人的節選本,如陳宏謀《呻吟語節錄》、阮承緒《呻吟語選》以及《摘錄呻吟語》等。本書選用的是《呻吟語摘》。《呻吟語》分內編(卷一至卷三)、外編(卷四至卷六),內編所載為性命、存心、倫理、談道、修身、問學、應務、養生八類,外編所載為天地、世運、聖賢、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廣喻、詞章九類。《呻吟語摘》分上下兩卷,卷上為內篇,包括性命、存心、倫理、談道、修身、問學、應務七類,卷下為外篇,包括天地、世運、聖賢、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廣喻、詞章九類。《呻吟語摘》有呂坤之子呂知畏萬曆四十四年(西元一六一六年)後序,云:「家君之為《呻吟語》也,歷寒暑五十餘禩矣,……畏有見,隨錄而集之,亦有偶得未及書而後迺遺忘者,或偶書未及錄而竟難尋覓者。今以所集若干,分類而續於《呻吟語》,各疑之,後人多未見。畏欲續壽梨棗,家君曰:『是書之刻也,板行不一,傳之頗廣,第選擇弗精,校讎弗慎,終非全書,胡可傳也?爾既欲刻,盍擇其最者行之。』乃手自刪削,稿凡三易,並其續入者,僅餘十之二三,題曰《呻吟語摘》。畏乃躬督繕書,手分句讀,再刻之,家藏,視舊板不啻精且慎矣。」此序作於呂坤去逝前的二年,知《呻吟語》刊印後的二十餘年間,呂坤對原書親自刪削訂證,三易其稿,成《呻吟語摘》,而《呻吟語》所載僅十分之二三被保留,並將後來陸續所撰的收入其中,所以說《呻吟語摘》有不少條目為《呻吟語》所未載,兩書互有出入。

明代格言訓語之類的著作盛行,如今保存下來的這類書就有不少,《呻吟語》及《呻吟語摘》就屬於這類著作。書中所載,是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等方面的思索,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呂坤的哲學思想、政治態度、人生見解、文學主張等。《呻吟語》前有呂坤萬曆二十一年自序,云:「呻吟,病聲也。呻吟語,病時疾痛語也。病中疾痛,惟病者知,難與他人道。亦惟病時覺,既愈,旋忘也。」又云:「三十年來,所志《呻吟語》凡若干卷,攜以自藥。」知書名之意,蓋所見所聞,信手筆錄,多為一時的感悟之言,用以鞭策自己,警勵他人。卷上〈應務〉云:「余行年五十,悟得五不爭之味,人問之,曰:不與居積人爭富,不與進取人爭貴,不與矜飾人爭名,不與簡傲人爭禮節,不與盛氣人爭是非。」財富、權貴、名聲、禮節,是人們傾慕和追求的東西,孔子云五十而知天命,也就是說到了五十歲,凡事當順應天意,安於現狀,不必再與他人去「爭」了,否則就會自取其辱。全書記載的就是對人生的感悟,涉及到政治、經濟、哲學、修身、養性、接人、待物、文藝等多方面,大到天地自然,小及柴米油鹽,無事不談。以小見大,從一粒沙子看世界,悟人生,是其特色,其中充滿了智慧的光芒。

呂坤經歷了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生活於明代中後期,這時正處於思想界激變的過程中,程朱理學思想為主導的格局被打破,主張個性解放,肯定人的欲望,在思想界、文學界,成為突出點。呂坤的思想雖然不偏激,但主張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志趣,卻屢有闡述。《呻吟語》卷一〈談道〉云:

人問:「君是道學否?」曰:「我不是道學。」「是仙學否?」曰:「我不是仙學。」「是釋學否?」曰:「我不是釋學。」「是老、莊、申、韓學否?」曰:「我不是老、莊、申、韓學。」「畢竟是誰家門戶?」曰:「我只是我。」

聲稱自己既不崇尚道家、佛家之言,也不宣揚諸子學說,而只是我自己,也就是表達的是自己的思想志趣,正如卷二〈問學〉云:「休躡著人家腳跟走,此是自得學問。」不依傍別人,走自己的路,表現出了強烈的獨立意識。做自己的主人,這種理念在其他處也常有流露,《呻吟語摘》卷下〈天地〉云:

心就是天,欺心便是欺天,事心便是事天,更不須向蒼蒼上面討。

心是人的靈魂,主宰和左右著人自己的言行,因此說凡事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不會招致天誅。做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天,欺騙自己的心就是欺騙天。又云:「天者,未定之命;命者,已定之天。天者,大家之命;命者,各物之天。命定,而吉凶禍福隨之,也由不得天,天亦再不照管。」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那個「天」,自己的命運不是由外物掌控的。命運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是順暢的,還是逆反的,這都是屬於自己的,所以你可以改變命運,就說明你可以做自己的主宰,其間反傳統的意識是極其強烈的。

不過,呂坤思想的主導還是屬於儒家的,儘管不是很純粹的。《呻吟語摘》卷下〈品藻〉云:

千古一條大路,堯、舜、禹、湯、文、武、孔、孟由之。此是官路、古路,乞人、盜蹠都有分,都許由,人自不由耳。或曰:「須是跟著數聖人走。」曰:「各人走各人路,數聖人者走底是誰底路?肯實在走,脚蹤兒自是暗合。」

堯、舜、禹、商湯、文王、武王、孔子、孟子是儒家推崇的先聖前賢,是後人學習的模楷,向聖人看齊,任何人都是有可能做到的,即使是乞丐、盜蹠之類的人,努力的話,都有資格成為聖人,就如同是說人人可以成佛一樣,頗有離經叛道的意味。又如卷上〈談道〉云「七情總是個欲,只得其正了,都是天理。五性總是個仁,只不仁了,都是人欲。」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種情感,總而言之,就是一個「欲」字,只要做得純正,都是天理的表現。仁、義、禮、智、信,這五種性情,只要不符合「仁」的標準,就都是人的欲望的表現。指出人都有七情六欲,聖人也不例外。只要言行出於純正,符合天理,就可以做;反之,就不要去做。這也是明代中晚期對存天理、滅人欲理學思想反動的說明。雖然如此,儒家思想畢竟已滲入到呂坤的骨子裡,如卷上〈談道〉云:「除了個『中』字,更定道統不得。旁流之至聖,不如正路之賢人。故道統寧中絕,不以旁流繼嗣,何者?氣脈不同也,予嘗曰:『寧為道統家奴婢,不為旁流家宗子。』」古代中國,自漢朝以來,儒家學說成為統治者治國御民的主要思想理論根據,成為一統思想的官方哲學。而儒家學說之外的,一概視為異端邪說,作者從維護封建統治的角度,提出寧願做儒家道統家的奴婢,也不願做旁流邪說家的嫡長子,其觀點和態度也是非常鮮明的。

總的來看,呂坤的思想是基於儒家學說的,《呻吟語摘》一書中也有多方面的發明和強調。

其一、堅守中庸。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主要哲學思想,也是儒者重要的處世原則。《呻吟語摘》有多處談及這個話題,諸如:

中是千古道脈宗,敬是聖學一字訣。(卷上〈談道〉)

「中」之一字,是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東西南北於四方,此是南面獨尊,道中的天子,仁、義、禮、智、信,都是東西侍立,百行萬善,但少了這個,都是一家貨,更成甚麼道理?(同前)

除了「中」字,再沒道理;除了「敬」字,再沒學問。(卷上〈問學〉)

作為儒家的處世哲學,中庸之道體現了公正公平的理念,只有做到不偏不倚,才能做到公正平等。而中庸之道被摒棄,人際間的關係就會出問題,卷下〈品藻〉云:

自中庸之道不明,而人之相病無終已。狷介之人病和易者為熟軟,和易之人病狷介者為乖戾;率真之人病慎密者為深險,慎密之人病率真者為粗疏;精明之人病渾厚者為含糊,渾厚之人病精明者為苛刻。

意思是說自從中庸之道晦暗不明,人們相互埋怨沒有休止。孤高自潔的人抱怨溫和平易的人諂諛逢迎,諂諛逢迎的人抱怨孤高自潔的人不通人情;直率真誠的人抱怨謹慎細心的人深沉陰險,深沉陰險的人抱怨謹慎細心的人粗心疏忽;精細聰明的人抱怨淳樸忠厚的人曖昧馬虎,淳樸忠厚的人抱怨精細聰明的人嚴厲刻薄。中庸的缺失,就容易走極端,遇事能審時度勢,有所不為,有所必為,為或不為,堅守中庸,不失為明智的決斷。

其二、民本思想。以民為本,是儒家思想的體現,是為政之道所必需,對此,《呻吟語摘》也有闡明,卷下〈治道〉云:「為政之道,以不擾為安,以不取為與,以不害為利,以行所無事為興廢起敝。」即不擾民,不魚肉百姓,這是為官者御民的底線。又云:

為人上者,只是使所治之民,個個要聊生,人人要安分,物物要得所,事事要協宜,這是本縣職分。遂了這個心,纔得暢然一霎懽,安然一覺睡。稍有一民一物一事不妥貼,此心如何放得下?何者?為一郡邑長,一郡邑皆待命於我者也;為一國君,一國皆待命於我者也;為天下主,天下皆待命於我者也。無以答其望,何以稱此職?何以居此位?夙夜汲汲圖惟之不暇,而暇於安富尊榮之奉?身家妻子之謀?一不遂心,而淫怒是逞耶?天付之以生民之寄,寧為盈一己之欲哉!試一反思,便當愧汗。(同前)

無事時,惟有丘民好蹂踐,自吏卒以上,人人得而魚肉之。有事時,惟有丘民難收拾,雖天子亦無躲避處,何況衣冠?此難與誦詩讀書者道也。(同前)

作為父母官,要使百姓安居樂業,規矩本分,這是其職責。不論職位高低,不能把國家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就不配坐在這個職位上。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就會太平,統治就會長久。因此擾民害人的事,少做或不做,這才是英明的策略。所謂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百姓,可以幫助你打天下,坐江山,也可以推翻埋葬你。善待百姓,就是善待自己的江山,作為一國之君,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卷下〈廣喻〉云:「口塞而鼻氣盛,鼻塞而口氣盛,鼻口俱塞,腹悶而死。治河者不可不知也,故欲其力大而勢急,則塞其旁流;欲其力微而勢殺也,則多其支派;欲其蓄積而有用也,則節其急流。治天下之於民情也,亦然。」對待民情,就像治理河流一樣,該疏導的時候就疏導,該堵塞的地方就堵塞。如果百姓有怨難訴,有恨難洩,對統治者來說就很危險了。所以說「天下之存亡係兩字,曰天命;天命之去就係兩字,曰人心。」(卷下〈治道〉)作為統治者,失去了人心,也就失去了天下。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作為一名官吏,呂坤的思想更多的還是從維護統治者的利益出發的。

其三、修身涵養。加強自身品德和學問的修養,是達到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徑,也是儒家思想的體現。《呻吟語摘》卷上專門有〈修身〉一類,可見作者對這個問題的看重。其中云:「要得富貴福澤,天主張,由不得我。要做賢人君子,我主張,由不得天。」富貴榮華,自己是決定不了的,所謂聽天由命。但走什麼路,做什麼樣的人,卻是你自己的選擇。又云:「士君子作人不長進,只是不用心,不著力。其所以不用心不著力者,只是不愧不奮。能愧能奮,聖人可至。」人無志向,就會失去奮鬥的動力。作為一個讀書人,沒有理想,不求上進,並且無羞愧之心,更是可悲。做一個有用的人,涵養的工夫是少不了的,書中云:

涵養如培脆萌,省察如搜田蠧,克治如去盤根。涵養如女子坐幽閨,省察如邏卒緝奸細,克治如將軍戰勍敵。涵養用勿忘勿助工夫,省察用勿怠勿荒工夫,克治用是絕是忽工夫。

意思是說修身養性如同培植脆嫩的萌芽,內心反省如同搜尋田間的蠹蟲,克制私欲如同除去盤結的樹根。修身養性如同女子坐在深閨中,內心反省如同巡邏的士兵搜捕奸細,克制私欲如同將軍與強敵作戰。修身養性用的是不要忘記、不要救助的工夫,內心反省用的是不要怠惰、不要荒疏的工夫,克制私欲用的是決絕、是滅亡的工夫。可知修身養性、內心反省、克制私欲,目的就是完善自我的品德,這是一種自覺的行為,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也是對自己的負責。完善自己品行,注重涵養是不可少的,所謂:「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賤不足惡,可惡是賤而無能;老不足嘆,可嘆是老而虛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無聞。」有理想,有抱負,就不應斤斤計較地位的高低、物質享受的好壞。因為地位的高低、物質享受的好壞是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來改變的,問題是要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而立身成人,修養又是關鍵所在。「人不難於違眾,而難於違己;能違己矣,違眾何難?」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在大是大非面前,就不至於走錯一步。不過,涵養是個長期的過程,急於求成是達不到效果的,能始終保持一個良好心態,這需要平日的涵養。

其四、為人處事。如何做人做事是一個大學問,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境界。《呻吟語摘》卷上〈存心〉云:「恕心養到極處,只看得世間人都無罪過。」按《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裡的「恕」,就是指以寬厚仁愛之心接人待物,原本是說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強求別人去做。當你心胸充滿了這種情感,慈悲為懷,你就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體諒他人的不是,多些體諒,給人以改過的機會,這就是善意的釋放。又云:

自家好處,掩藏幾分,這是涵蓄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善待自己不難,能善待他人,這確是一門學問。自己的長處,不必張揚,這說明自己涵養是否深;別人的短處,也不需張揚,這是可以顯示自己博大的心胸。所謂「謙受益,滿招損」,世無完人,以自己所長攻他人之短,這是最拙劣的處世方式。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只有如此,才能使自己心胸博大,贏得他人的尊重。卷上〈應務〉云:「肯替別人想,是第一等學問。」能替別人著想,這並不是件容易做的事。人們多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來審視社會與他人。替別人著想,就是公而忘私,這是要有胸懷的。卷上〈談道〉云「知彼知我,不獨是兵法。處人處事,一些少不得底。」了解對方,了解自己,這不僅僅是用兵之法的問題。與人相處,處理事情,更應如此。在工作或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不順,究其原因,很多是不能「知彼知我」而造成的,只有善於了解自己的人,才有可能善於了解他人,能多為他人考慮,或者說能換位思考問題,自己的困惑就會少些,事情辦得也會更順暢些。

《呻吟語摘》一書涉及到的類目凡十六,以上所述,只是就其大的方面而言,其間談天說地,論古語今,細大不捐,多是箴言。比起明代那些偏重於談風月、品清賞的類似著作而言,呂坤的《呻吟語》及其《呻吟語摘》更貼近世俗人的生活,於平凡的常理中發掘真諦,更具有現實意義,更富有啟迪性,可借鑑處不少。

《呻吟語摘》今有明萬曆刻本,藏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版心上刻「呻吟語摘」,四周單邊,八行二十字,白口,單魚尾,原本四冊,合訂為一冊。與呂坤的其他著作合收在一起,總名曰《去偽齋集》,包括《呂新吾先生去偽齋文集》十卷、《呻吟語》六卷、《呻吟語摘》二卷、《訓世格言》十四卷、《省心紀》一卷、《與􎬀縣鄉親論修城書》一卷、《展城或問》一卷、《四禮疑》五卷、《四禮翼》八卷、《黃帝陰符經》一卷、《小兒語》二卷續三卷演一卷、《救命書》一卷、《交泰韻》一卷、《無如》四卷、《天日》一卷、《河工書》一卷、《新吾奏疏》一卷、《反輓歌》一卷、《大明嘉議大夫刑部左侍郎新吾呂君墓誌銘》一卷、《宗約歌》一卷、《好人歌》一卷、《閨戒》一卷、《疹科》一卷,共計二十餘種,這些書是陸續刊成而後彙集在一起的,其中多為明萬曆中刻印,個別為清康熙年間其裔孫輯錄或重修本,如《呂新吾先生去偽齋文集》、《訓世格言》、《宗約歌》三種。

《呻吟語摘》前有郭子章萬曆壬辰序,又有總目,末有呂知畏跋。明刊本正文中卷目有卷上〈內篇‧應物〉,而〈應物〉總目卻作〈應務〉,此據正文並參見《四庫全書》本《呻吟語摘》統一改作〈應物〉。《呻吟語摘》又有清《四庫全書》本,兩者所載不盡同,但這僅僅是個別條目有出入,如明刊本卷下五〈外篇‧治道〉有「六合之內」云云一條,為《四庫》本所不載,而《四庫》本同卷載有「興利無太急,要左視右盼;革弊無大驟,要長慮卻顧」和「苟可以柔道理,不必悻直也;苟可以無為理,不必多事也」二條,為明刊本所無,為保持明刊本原貌,此兩條不作增補,附此說明。此據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藏明刊本錄入,個別漏印字或錯訛處,則參照影印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呻吟語摘》及六卷《呻吟語》本訂證。

目次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 讀

卷上‧內篇
性 命
存 心
倫 理
談 道
修 身
問 學
應 物

卷下‧外篇
天 地
世 運
聖 賢
品 藻
治 道
人 情
物 理
廣 喻
詞 章

書評

我愛讀書 (2015/02/09 10:10 發表)
近日在書店看到這本《呻吟語摘》,隨手翻閱,內容跟《幽夢影》、《小窗幽記》相類似,皆智者總結人事間之短文格言。但《呻吟語摘》範圍更加廣大,包括「世運」、「治道」、「物理」等,每一則都讓人讀後心有戚戚焉。例如這則:「新法非十有益於前,百無慮於後,不可立也。舊法非於事萬無益,於理大有害,不可更也。要在文者實之,偏者救之,敝者補之,流者反之,怠廢者申明而振作之。此治體調停之中策,百世可循者也。」說的就是「謀定而後定」的道理。其餘亦皆可觀,可細細品味。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63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