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沒有圍牆的醫院:壢新改寫台灣醫療史
滿額折

沒有圍牆的醫院:壢新改寫台灣醫療史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90342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從社區到國際、從醫療到義築,一間社區醫院,改寫台灣醫療史!
選擇到國家認定的醫療資源缺乏區開設醫院,
壢新的第一步,就宣告了它對醫療的全新想像。
相信,想像必定能夠實現;
堅持,開始就不輕易停止。
從醫護成員、醫院使命、服務品質到經營方向、照護領域……
一一打破台灣醫界的思考和模式。
一間社區醫院,
從社區到國際、從義診到義築……
從台灣到亞洲,壢新團隊締造許許多多的「第一」。
1995年元月,一群來自醫學中心的醫護人員共同投資,創立壢新醫院。二十年間,他們走出醫院圍牆,深入社區,成立全台第一個社區醫療群;跨縣市合作,打造環台醫療策略聯盟;在機場,不但為台灣防疫工作把關,同時也幫助桃園機場成為亞洲第一個健康促進機場。
更進一步,壢新團隊走出台灣,在上海這個醫療收費低、民眾有大陸醫保的激烈競爭環境下,開設私人醫院,壢新創院院長張煥禎,更以上海禾新院長的身分,獲得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協會評選為十大優秀管理者之一。
甚至,走出華人區,到達尼泊爾,不僅義診,更有義築,成為第一家以民間力量到非友邦國家建設海外醫療機構的醫院。
這本書,記錄了壢新團隊二十年間創新不懈的點點滴滴,以一家社區醫院開始,把醫療送到每個需要的角落。

作者簡介

林芝安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康健》雜誌主編,專題報導「十大常用藥──醫生沒說的秘密」、「塑化劑系列報導」分獲2012、2011年行政院消保會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優勝獎。
著有《真逆齡:醫學實證,超越抗老的大智慧》、《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天主教善牧基金會的故事》、《關鍵時刻──邁向全民健保改革新紀元》及《跟親愛的說再見》(合著)、《搶救中風》(合著)、《小心!肝》(合著)、《痛!真要命》(合著)。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凌駕區域的愛心 / 李國棟(前 WONCA世界家庭醫生組織亞太區主席、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 
承蒙張煥禎總執行長邀請,有機會為《沒有圍牆的醫院》題序,實在感到非常榮幸。謹借這個寶貴機會,和大家分享自己從醫多年的體會。
我曾經在接受訪問時說過:「識成日笑係好事,唔開心冇好處。我們這一科要求親切,我鍾意同病人呢種關係。」醫生應以正能量做為靈丹妙藥,醫人也醫心。
做為一個家庭醫生,我很快樂,我的快樂與做醫生、賺到錢,沒有太大關係;我的快樂源於努力付出、真誠地照顧病人所建立的醫患關係與得到的精神回饋。
我認識的壢新醫院張煥禎院長也認為,家庭醫學專科最關鍵的一點,是從全人醫療、全人照護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單一疾病(器官);而治療的主角,是人,而不是疾病本身。
壢新相當重視全人醫療服務模式,推崇「全科、全人、全家、全社區」的照顧理念,認為全科醫學,是一個面向社區與家庭,整合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以及人文社會學科相關內容於一體的綜合性醫學專業學科,涵蓋範圍從母親肚子裡的寶寶到臨終的關懷。
因此,醫生應該要學習社會學、傳播溝通、流行病學等學科,要求所有科別醫生,都必須有前、後端醫療照護的概念與經驗,力行以病人為中心的做法,成為兩岸三地眾醫院效法學習的對象。
累積多年學術、教學以及參與多個香港政府及公共醫療組織的工作經驗,我個人非常重視家庭醫生的培訓。香港所有專科醫生需要接受六年專科培訓,在所屬範疇的知識和治療具相當水準。
雖然,家庭專科醫生,不用進入手術室,但在診所一樣有機會遇到病人突然情緒不穩的情況,因此每一個醫生日常都需要面對不同突發事故。
現時除急症科、婦產科和傳染病等專科外,其他專科培訓較少教授醫生處理這些突發事故的應變方法,但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在2013年獲逾五千三百萬元港幣(相當於新台幣兩億一千六百萬元)的資助,成立「創新醫學模擬培訓中心」,藉模擬手術操作,提升醫療質素,訓練醫生的反應,讓病者得到更具質素及安全的治療。
而壢新自1995年成立以來,不斷求精求質,醫療服務逐漸茁壯,肩負起台灣家庭醫學科住院醫生教學訓練重要基地之責,並獲得衛生署新制醫院評鑑為特優醫院以及衛生署新制教學醫院評鑑為優等醫院。
我曾任上海華山醫院榮譽顧問,並現任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顧問教授、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委員會顧問團成員、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上海全科/家庭醫生制度建設顧問、中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專案評審專家,瞭解從2000年起,張煥禎院長和他的團隊密集拜會上海衛生局、上海醫療保險局、醫科大學整單位,先後成立上海辰新醫院及上海禾新醫院,並積極分享有關社區醫療重要性等概念及基層醫療的服務模式。
這十多年來,壢新也持續協助兩岸醫療界進行人才培訓,多次舉辦醫療交流觀摩,每年一批批中國年輕醫生與護士前往壢新取經進修,壢新亦將台灣優質的全人照護的醫療服務模式帶到彼岸。
台灣的醫療水準獲得世界肯定,社區衛生工作、居家服務發展成熟。而壢新本著勇於實踐、追求卓越的理念,不斷提升醫療品質,落實基層保健醫療,促進民眾健康。適逢壢新成立二十週年紀念,在此祝賀壢新求專求強,永續經營。我十分期待,未來香港家庭醫學專科能與壢新醫院進行更多的切磋交流。
《沒有圍牆的醫院》道出醫師白袍底下披星戴月的工作,以及凌駕區域的愛心。

【推薦序】以壢新為「志業」 / 張昭雄 (前長庚醫院院長、前長庚大學校長) 
天下文化出版《沒有圍牆的醫院》一書,在社會彌漫著質疑台灣醫療血汗環境的氣氛下,是對壢新醫院創院院長張煥禎及醫、護等員工二十年來的犧牲奉獻,給予最大的鼓勵及肯定。
書中記載,2004年跨海搶救台商的早產兒「安安」回台,勾起我這醫界老兵許多感觸,文中提到其中兩位關鍵專業人員──一、呼吸治療師,二、新生兒加護護理師。三十幾年前,台灣尚無專業呼吸治療的概念,有鑑於此專業的重要性,我派一位復健治療師到加拿大呼吸治療專科學校接受兩年完整的訓練,回台後,從長庚開始,培訓許多呼吸治療師,舉立台灣呼吸治療專業。但當時卻備受公立醫院護理界借醫院評鑑排擠,給長庚莫大的壓力。
至於護理專業隨醫療的進步而更專科化,我在長庚積極推動專科護理師的制度,從訓練、認證到薪資提升,但一直未能獲得各公立醫院及衛生署的認證,直到我離開長庚多年後,才獲衛生署的認可。而這也僅是在我任職長庚二十三年中,推動許多創新求變的制度受阻之一、二而已。壢新在沒有政府、財團、宗教等外部資源挹注下,由一群醫生、護理等員工出資的私立醫院,有今天的成就,誠屬不易。
長庚對台灣醫界的貢獻,在於建立嚴格完整的各專科醫師訓練制度,為台灣培養許多優質的臨床醫師,台灣現在每五位臨床醫師,就有一位曾在長庚受訓,這是台灣健保有高醫療品質的重要支柱。但,我也有遺憾,便是造成台灣醫師過早、過細及過多的專科化。
在離開長庚後,參與許多民間事務,深切瞭解社區醫療對全民健康影響的深遠與重要性。要達到「全人照護」的境界,需要全科醫師、家庭醫師、兒科醫師及一般內科醫師,壢新二十年來打造全台第一個社區醫療群的區域醫院,這才是訓練「全科醫師」的最好環境,希望台灣各醫院能向壢新學習,讓傲視世界的台灣健保更趨完善。
壢新提供社區居民全人照護,提升健康,與社區居民共創優質服務的生活空間,真正落實醫者父母心。張煥禎創院院長和全體員工,從不以壢新為事業或職業,而是他們的「志業」,這股熱誠,才是壢新二十年來在台灣醫界屢創奇蹟的基石。我認為壢新醫院是值得令人欽佩的醫院。

【推薦序】建構和諧的醫療大同世界 / 曾益新 (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我參與中國全科醫學建設已有好幾年的時間,並在2014年接任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會主任委員,我知道台灣全科醫學及社區醫療發展作得非常好,而壢新更是其中佼佼者。欣逢壢新醫院20週年慶,很高興天下文化能夠出版此書介紹壢新醫院從事全科醫學及社區醫療的過程,對於亞太地區甚至是全世界全科醫學及社區醫療應該有很大的啟發。壢新是全台灣第一個做社區醫療的醫院,引領台灣全科醫療,走進社區,讓醫療非僅限於醫院,更融合社區,關心周遭,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壢新以「與社區居民共同創造優質健康的生活空間」為己任,建構一個和諧的醫療大同世界。
1996年成立台灣第一個功能性社區醫學部,多科整合,包括:社區照護科、社工科、健檢、家醫科、老年醫學等,並串聯周邊社區資源與衛生醫療機構,落實「全科、全人、全家、全社區」的照顧理念,就近服務病人,把社區民眾當成自己的親友去關心,提供切合社區民眾需要的服務。
2002年,壢新主動結合當地社區基層診所,成立台灣第一個「聯新南桃園社區醫療群」,連結各個基層診所,提供診所醫師繼續教育學程,提升基層診所的素質,創立雙向轉診,達到醫療資源合理分配、適當分級的醫療模式,以合作代替競爭,打造夥伴關係,共同照顧社區民眾的健康,對於社區醫療、預防醫學有很大的助力。
同年,壢新對服務的社區居民提供了整合式健康篩檢服務,包含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以及四癌篩檢等,並對健康篩檢異常者持續追蹤與照顧,協助轉介。其三高持續轉介率高達98%以上,癌篩轉介率達85%,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作用。
壢新醫院是台灣醫院評鑑暨教學醫院評鑑特優的醫院,也榮獲台灣健康促進醫院典範獎。這麼一家高端醫院願意帶頭做社區醫療,而且做得這麼好,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目前,大陸醫改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城鄉一體化、上下聯動、資源合理配置的醫療服務體系,推動「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推行「首診在基層、分级診療、雙向轉診」的診療模式。這不僅需要改變大醫院的服務理念與模式,也迫切需要推動全科醫學的發展,廣泛開展社區醫療和健康管理服服。這本《沒有圍牆的醫院》,記載壢新醫院推展全科醫學及社區醫療的寶貴經驗,應該可以帶給大陸不少啟示與實用性,非常值得我們参考和借鑑。

【推薦序】不只「治病」,更要「治病人」 / 謝博生 (前台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前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董事長)
在我的心目中,張煥禎院長不但是一位家庭醫學科及內科專科醫師,也是一位極具人文素養及利他關懷情操的醫師。過去二十年來,他透過壢新醫院,在桃園地區建立起一種獨特的醫院文化,培育了許多優秀的醫療專業人才,創新了醫療服務模式,將醫院與社區、健康與醫療做了很好的連結,讓我非常佩服。
從1970年代開始,隨著經濟發展,許多醫院陸續在台灣各地成立,讓醫療的可近性大為提高,整體醫療水準也明顯提升;但是,因為受到科技迅速進步及經營管理制度的影響,醫院的醫療型態,主要是「治病」,而非「治病人」。
比如說,在大部分的醫院,醫師只要為病人安排診斷檢查和治療處置就大功告成,病人內心的感受與期待,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健康照護應該涵蓋的心理與社會面向,也經常被忽略。
這種醫療型態,只能達成片面的、表面的健康,未能給予病人全面的、人性化的關懷,因而不容易落實以人為本的「全人健康照護」。張煥禎院長對於台灣醫療型態的缺失,有深切的體認,因此,在創立壢新醫院之初,就以落實人不只「治病」,更要「治病人」性化的全人健康照護為著眼點,以區域級社區型教學醫院為定位,來進行硬體與軟體建設。
壢新醫院的一項特色,是非常強調人文藝術氛圍的營造,讓藝術文化活動融入醫院員工的生活與工作中,同時,也重視醫療科技與資訊設施的運用,訓練員工為病人提供高品質、溫馨、貼心的服務,塑造出一種人文與科技兼顧的醫院文化。
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壢新醫院成功地建構起以家庭醫學科醫師為主體的社區健康照護模式,培育出一批極為優秀的醫師投入基層醫療,在桃園地區建立起基層醫師與社區醫院合作的良好機制。壢新團隊不斷深耕社區,透過衛生教育改變了民眾的衛生習慣,讓民眾建立起正確的健康照護觀念,為建設健康社區打下良好的基礎。
壢新醫院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創新醫療服務模式,提升醫療服務水準,成就非常耀眼。
在創新醫療服務模式方面,例如:辦理航空站醫療守護,塑造體育選手照護模式,進行國際醫療救援,為大陸醫院提升管理品質及培訓全科醫師,創立尼泊爾期望醫療中心,將愛送到最需要的角落等等作為,都令人耳目一新。
在提升醫療服務水準方面,例如:發展急重症醫療照護、心臟支架置放手術,組織癌症醫療團隊,成立腎臟醫學中心等等作為,讓重要領域的醫療能夠達到醫學中心的水準。就一家區域級教學醫院而言,這樣的成就實在難能可貴。
張煥禎院長是我的學生,是我在醫學教育服務這麼多年來,覺得欣慰的學生之一。他始終相信人性的真善美,對於真理懷抱熱情與理想,用自己的力量,號召一群醫護人員,離開大醫院,在沒有政府、財團、宗教資源挹注的情況下,所有醫護人員共同投入時間、人力與金錢,建構了壢新醫院,有著準醫學中心的醫療水準,致力照護好南桃園一百萬居民的健康。壢新醫院,是每個醫者心中的夢公園,也是醫療烏托邦最佳的實踐。
在《沒有圍牆的醫院》裡,所有不認識壢新醫院的讀者,必然都可以感受到壢新醫院對社區醫療的投入,對全人照護的奉行,建立以病患為中心的醫療模式,提供社區居民優質的醫療照護的無私無我的用心。我要再一次鼓勵他,就像認同他們這些年來的努力,不只為南桃園居民守護健康,也為我們塑造了社區醫院的典範。
本書作者用透徹的觀察與生動的筆觸,記述了壢新醫院許多感人的故事,讀者可以從書中瞭解張煥禎院長的醫療價值觀與醫院經營管理策略,也可以瞭解如何借助醫療服務來維護、促進個人的健康。
我認為,本書非常值得介紹給關心自己健康的一般民眾,以及關心醫院經營管理的專業人士閱讀,能夠有機會推薦本書,是個人很大的榮幸。

【自序】我的理想,我的夢 / 張煥禎
感謝我的家人,聯新所有的同仁及所有幫助過壢新的朋友。

過去二十年,我在南桃園地區照顧約一百萬民眾的健康;未來二十年,我希望以我和壢新的經驗,能夠幫助台灣醫療界,創造一個不只是健康照顧的模式,也是關於健康保險、健康管理的新模式,讓全台灣民眾都能受益。

要實現這個理想,我有四個目標,包括:建構醫療照護網、打造無圍牆的醫院、拓展國際醫療,以及打造健康養生園區。

其實,建構醫療照護網,是以壢新為基礎,整合南桃園地區的社區診所、社區藥局、地區醫院、長期照護及復健機構、衛生所和社區志工等,一起照顧民眾健康。我們已經陸續在做,也逐漸看到成效。我有信心,不久的將來,60%的南桃園地區居民生病時,會將壢新作為首選醫院, 90%的疾病都能在壢新獲得良好照護;甚至,民眾不僅生病時想到我們,平時若需要就醫諮詢,也會想到我們。

這個以壢新為核心建立起的醫療照護網,不僅可做為台灣的社區健康照護模式參考,也可做為世界各國的參考。

至於無圍牆的醫院,其實是一種虛擬的概念。我一直相信,也努力做到,讓社區醫院同樣能有頂尖的醫療技術做為後盾,提供社區民眾接近醫學中心的醫療服務。
我的想法是, 如果老是認為,只有醫學中心才能具備頂尖醫療,這個觀念未必正確,社區醫院其實在某些方面也需要有那樣的醫療設備與技術。

壢新就是一個例子,在社區常見疾病的治療上是具備準醫學中心設備與服務的醫院,才能吸引社區民眾留在社區看病。

所以,我想要讓社區醫院更具體落實,成為一座無圍牆的醫院,這也是我的第二個目標。未來,我想打造一個虛擬醫院,全台灣的民眾,不論是疾病諮詢,或就醫之後需要第二專業意見諮詢,透過網路虛擬醫院,我們都可以提供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的醫療諮詢服務。

而在國際醫療的部分,目前我們已經能夠在機場提供國際醫療與觀光醫療服務,並且,在上海、尼泊爾等地,也都有商業或公益性質的醫療服務。未來,我希望透過聯新的臨床與健康醫院管理專業,將醫療健康照護的觸角,從台灣向海外延伸。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讓實質的醫療服務為台灣發光,也同時希望台灣的醫護人員視野和心態能夠國際化。

打造一座健康養生園區,為台灣的預防醫學,再多盡一點力,是我的第四個目標。

說起來,有一點落葉歸根的心情。這幾年,我都在世界各地奔走,我希望未來三至五年,可以在距離壢新約莫一小時車程的地方,設立一個以醫院為基礎,提供醫學教育、醫療觀光以及醫療服務等多元功能的健康養生園區,我想在園區裡蓋一座醫療博物館,裡面有深入淺出的醫學知識內容;好比說,在解說人體結構時,就有系統地介紹相關知識,例如:人為什麼會走路?走路時跟哪些肌肉群有關係?一旦知道如何才能走路,就會知道如何避免運動傷害,這是醫學教育,也是預防醫學的一環。

此外,也有台灣本土醫療史、中國醫療史與世界醫療史的介紹,藉此讓民眾明瞭醫療史的演進過程,也頗具教育意涵。

最後,我希望這本書的出版,
讓醫院經營者了解社區醫院可以是一流的醫院,一流的醫院也可以將社區醫療做得很好。
讓醫師了解不是只有會醫治急症病才是好醫師,做好社區醫療讓民眾免於生病更是醫師價值的彰顯。
讓民眾了解,不是只有醫護人員單向醫療照護付出,身為病人也有應盡的病人義務,才能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

目次


凌駕區域的愛心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 李國棟
以壢新為「志業」 前長庚醫院院長 張昭雄
建構和諧的醫療大同世界 中國科學院院士 曾益新
不只「治病」,更要「治病人」 前台灣大學醫學院院長 謝博生
我的理想,我的夢 壢新醫院創院院長 張煥禎

楔子
長途急救史的奇蹟──跨海搶救早產兒
01 超越籓籬的醫院 
02 用人文設計療癒五感
03 創造優質健康的社區
04 整合世代,上山下海
05 國際級的在地醫療
06 打造行動診療室
07 台灣醫療無間隙的守護聯盟 
08 航空的醫療守護 
09 踏上西進之路
10 守護台商及家屬的健康
11 為中國提升醫療服務品質
12 從義診到義築
13 民生、教育、資訊,都是救援
結語
目標:成為亞洲最有特色的醫院

附錄
壢新醫院大事紀

書摘/試閱

踏上西進之路

壢新團隊在中國大陸寫下許多「第一」的紀錄,而在搶灘過程中,也為兩岸醫療界開闢新的發展空間。

「杏林飛雨萬家春」,走進上海禾新健康會館會客室,淺咖啡色的牆壁上,古樸的深黑色木框內,裱著這樣一幅書法字。
這幅字,是台大教授、中國藝術史學者、也是聯新藝術顧問陸蓉之的先生傅申老師親筆題寫,意味著,上海禾新醫院就像一顆種子,深耕中國大陸,經過無數次的風雨考驗,多年飛雨潤澤大地,持續在大陸各地展開培育工作。這顆種子,終將茁壯成樹,開展出一片森林……。
若繼續回推,誘使這顆種子萌芽的原點,卻是在台灣,位於桃園市平鎮區的一所社區型醫院──壢新醫院。

搶先西進設醫院
一路走來,壢新創院院長張煥禎的初心不變,努力把醫療送往需要的角落,並分享成功的醫務管理經驗。
「我的老師莊逸洲主任(前長庚醫院決策委員會副主委、前國策顧問)認為,未來台灣醫療絕對可以在中國大陸占一席之地,鼓勵我去大陸耕耘,並且再苦也要撐下去,過幾年退休一定會來幫我,」張煥禎有點調皮地說,「最後的臨門一腳,則是我的老師張昭雄教授(前長庚醫院院長、前親民黨副主席),他認為,台灣人去大陸不要只有賺錢,而是要賺受大陸人尊敬的錢,台灣醫療具有國際水準,應該把台灣經驗帶去大陸發展,於是要我去上海,去救一億個人,要把醫療送到每個需要的角落……」
在兩位老師「連哄帶騙」的激勵下,張煥禎下定決心,帶領壢新團隊勇闖大陸。雖然,莊逸洲在退休那年不幸過世,沒辦法實現諾言,張煥禎卻沒有後悔。

前往上海試水溫
2000年,張煥禎和團隊密集拜會上海衛生局、上海醫療保險局、醫科大學等單位,率先進駐大陸,多方探討、瞭解大陸官方投資政策與環境,並分享有關社區醫療的重要性等概念。
當時跟著張煥禎一同前往上海試水溫的,還有壢新管理師、現任聯新國際醫療智網健康照護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信宏。
陳信宏回憶,2001年的上海,擁有兩位數字的經濟成長,同時,中國大陸衛生當局也在此刻大刀闊斧進行醫療改革,影響所及,上海地區的醫療院所呈現出政策鬆綁後的多樣風貌。
於是,非營利性質的公營醫療機構銳意革新,積極更新並擴充先進硬體設備,招募專業管理人才加入醫療經營團隊;而年輕化的領導階層,也展現出改革的衝勁,國際交流不斷,經營方式趨於多元。
相對地,當時台灣醫療環境面臨發展瓶頸,前進中國大陸,成了醫界的新話題,醫療院所相繼組團前往大陸考察。
就在台灣醫界對是否前進中國大陸辦醫仍持觀望態度之際,張煥禎已搶占灘頭堡,開啟台商登陸設立合資醫院的先鋒。其他,如:旺旺集團的湖南長沙醫院、明碁集團的南京明碁醫院與台塑集團的廈門長庚醫院,也隨之陸續進入大陸醫療市場。

中國大陸第一家台資醫療團隊
2001年7月1 日,張煥禎拍板定案,在上海浦東金茂大廈內,正式成立聯新上海辦事處;那是一幢如同台灣101大樓般的建築,矗立在上海外灘。而這樣一間辦公室,卻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台資醫療團隊,主要提供醫療專業輔導與教育訓練課程,並受聘為加拿大梯古集團在大陸的醫療事業進行診斷。
梯古集團已經在中國大陸發展多年,並且在十七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西安、重慶、昆明等),設置眼科醫療中心。而來自台灣的壢新團隊,與大陸同文同種,醫療環境演變過程也相似,梯古集團因此希望藉由他們的管理經驗,為自己創造出更恢宏的事業發展藍圖。
在那之後,從2005年開始,壢新團隊還陸續取得上海南翔醫院託管轉制與新院區投資,以及浙江龍港醫院託管的經驗。所謂託管轉制,是指當地的公立、非營利醫院委託壢新團隊經營管理,然後再將醫院轉成民營化經營模式,由壢新團隊當醫院的負責人,並且承擔盈虧。
至此,壢新團隊在醫療業西進上,已經拔得頭籌。但,他們的目的,並非只是為了搶占先機。
做為第一個進入上海的台灣醫療事業機構,他們是真心想在中國大陸扮演開拓者的角色,期盼在辛苦搶灘的過程中,帶給台灣醫管界新的啟發和成果分享,為兩岸醫療界開闢新的發展空間。

中國大陸第一家精品式醫療中心
張煥禎強調,協助中國大陸的醫院建置專業管理制度、經營醫院,以及提供台灣同胞和外籍人士醫療服務,是壢新團隊在當地營運的兩大工作重點。他個人更在2011年6月,獲邀成為中國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專家諮詢委員會第一屆委員,也是唯一一位台籍專家。
在壢新團隊全力協助下,2002年,第一家中台合資醫院──辰新醫院,在上海市長寧區開幕。張煥禎也創下大陸第一位境外人士擔任院長的紀錄。
這間醫院的主要特色,是台灣專業醫師駐診及台籍醫療團隊提供醫療照護,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家走精品路線的高級醫療中心,更是當地第一個由台灣醫院管理團隊經營的醫院。
同樣也是在2002年,中國大陸首家外資台資獨資醫療管理諮詢公司──聯新醫療管理諮詢(上海)有限公司,也跟進成立。
張煥禎經常強調,唯有透過不斷互動與認識,才能讓台灣醫管界發展多年的知識和經驗在中國大陸獲得普遍認同,造就更多兩岸合作機會。尤其,醫療有它獨特的在地性及控制性較強的市場政策,不能只是一廂情願,以強者之姿切入當地醫療生態,必須有長期發展的策略與規劃。
也因此,一年之中,張煥禎有超過半年時間待在中國大陸運籌帷幄,深入當地,與衛生相關公部門、醫界、學界等人士頻繁接觸,不斷累積人脈與資源,就像蜘蛛織網般,一線一線密密織縫起來,終而成網。
然而,辰新在中國大陸的發展,並非就此一帆風順。

初到異地,起步艱辛
異地創業,熬過的每個關卡都可寫成一篇篇心酸史;從法令規章、行政作業程序、服務認知差距、文化習慣、遣詞用語、醫事人員證照認可、看診流程到民眾就醫習慣等等,兩岸之間存在極大差異。
舉個例子來看,為了跟有關當局申請設立醫院准許證,申請、退件、再遞送、再退件等等流程,工作人員奔波往返各個行政部門簽核,蓋了八十多個章。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醫院發展研究所副院長、前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副校長陳志興,早在2001年就與張煥禎結識,他就語重心長地說到,民營醫院要在上海發展很不容易,每一天都很辛苦、很艱難。
到這裡,要熟悉上海的環境與規則,最難的是要辦各種行政手續,中國大陸的行政機構,有區級也有縣市,機關疊床架屋,每經過一個部門就要經過一番周折。譬如說,光是開展自費疫苗接種服務,申請了兩年才成功,且數量也沒法保證。
上海辰新是與上海電力醫院(隸屬華東電力公司)及美國、香港投資人合資,電力公司直屬國家電網總部,體制上受上海市市政府管轄,辰新等於是跟中國大陸的國營單位承租部分樓面設醫院。
葉惠德是上海市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全國台胞投資企業聯合會業務副會長、新聞發言人,當年投入相當心力,扮演居中協調的要角。
他坦言,辰新在電力公司內租樓層,雖然是一所獨立的醫院,不是院中院,但當時還沒有像現在這麼開放,可運用的資源很少,加上沒有自己的檢驗及放射設備,得委託電力公司醫院檢驗和檢查,看人臉色,一開始生意不太好。
眼看辰新經營得這麼辛苦,葉惠德還經常在許多場合幫忙宣傳。「他(張煥禎)一路走來篳路藍縷,卻是個很堅持、愈挫愈勇的人,十年來如一日,不放棄理想與抱負,」葉惠德說。

沒有一家店鋪有冷氣
2000年左右的老上海,還不像現在這樣,散發著濃濃的國際都會氣息;老上海的天氣,冬天冷冽,但到了夏天,氣溫卻又上攀到近攝氏四十度。
漫步街頭,除了國際連鎖速食店,整個上海沒有一家店鋪有冷氣;幽靜的老胡同裡,偶聞三輪車載客的喀喀聲,居民穿著睡衣在路上走,也都是稀鬆平常的事。
跟著張煥禎到上海打天下的幹部,到了這裡,首先遇到的挑戰,就是如何解決住的問題。

昏暗老舊的公寓
那時,沒有別的選擇,只能租屋而居。可是,待租的老舊公寓樓梯間裡,垃圾散落一地、燈泡年久失修,如果太晚回去,就只能摸黑行進。
聯新營運長張瀞文回憶,當時準備落腳上海打拚時,住處環境的確不盡理想,白天在外洽談事情,想找個地方暫時休息、想吹個冷氣,也只能躲往速食店,但這就是當年的老上海樣貌。
處在那時的惡劣環境,當張瀞文叮囑當時擔任聯新上海辦事處副理的陳信宏去簽一年房租合約時,陳信宏不安地說:「要一年嗎?不如先簽半年就好吧。」
毫無資源、人生地不熟、未來一片未知,這群從台灣隻身前往中國大陸開疆闢土的幹部,儘管充滿幹勁衝勁,內心深處卻略顯不安。
然而,事已至此,還是必須勇往直前。安置好住處,大家就得趕緊換上筆挺西裝或正式套裝,準備上工。

人脈觸角逐漸伸展
2001年12月,上海天氣反覆無常,連日陰雨綿綿,出太陽之後,居然氣溫又再猛降,溫度到達冰點左右。於是,樹幹枝葉紛紛蒙上一層薄薄霜衣,靜靜矗立在街道兩旁的法國梧桐,樹葉片片轉黃,無聲無息飄落在人行道上,習慣台灣天氣的年輕幹部,只好把衣服一層一層往身上裹。
這天,聯新上海辦事處副理陳信宏,趕著前往浦東上海科技館。上海市醫學會醫院管理學會年會,就在這裡展開。
上海市醫學會成立於1917年,已經有近百年歷史,是中國大陸全國省市級學會二十強之首。因此,包含上海市副市長為首的官員及六百多位產官學各界醫院管理菁英,都出席了這場盛會,張煥禎更獲邀為此次大會的特邀貴賓,分享他積極推動兩岸醫院管理學術交流的心得。
當年從壢新派去的先鋒部隊,一步一腳印,穩扎穩打,人脈觸角逐漸深入當地,辰新的知名度與客源也日漸轉好。

突變,病患、醫師雙雙流失
然而,沒想到,好景不常,才剛穩住陣腳短短幾年,且合約還有五年才到期,卻突然被迫搬遷,因為房東不租了。
「兩岸的制度不一樣,困難與挑戰一言難盡啊!」張煥禎笑嘆了一口氣。
辰新的房東兼股東上海電力公司,配合主管單位政策調整,收回所有出租業務。
過了沒多久,辰新就收到電力公司要求搬遷的通知。可是,創建一家醫院最快也需要一年半至兩年,在非常倉促的情況下被迫遷移,「醫院業務遇到很大的衝擊與重創,前面累積五、六年的成果全沒了,得從頭來過,」陳信宏苦笑。
這件事對辰新而言,可以說是晴天霹靂,因為在上海,民眾看病有地域性,例如:住在長寧區的民眾,通常選擇該區內的醫療院所看病,若離開該區,就形同流失病人;更重要的是,依據上海市規定,在長寧區申請設立醫院,萬一搬移到徐匯區,必須重新申請設院許可,當然也得重新找回病人。
文化差異,讓這群來自壢新的工作者吃足了苦頭。
百廢待舉,張煥禎透過國台辦系統與上海市台辦溝通,多爭取到半年的緩衝時間尋找新址,也去拜託上海市衛生部門幫忙,同意先開一個臨時性的綜合門診,方便持續看診、安置員工,但住院與手術部分則必須暫停,更因此流失了約四成的病人與部分醫師。

中國大陸第一家外資獨資醫院
不過,對這群來自台灣壢新的年輕幹部來說,危機就是向上成長的契機。既然得另覓他處設立新院,團隊決定獨資成立新的醫院──第一家外資獨資醫院,禾新。
張煥禎領導的管理團隊,由上海市台辦李文輝主任協助下,在上海徐匯區漕河涇開發區找到新址,打算投資三千萬美元興建。
開創第一的「副作用」之一,是過去沒有前例可循,實施細則也不清楚,承辦人員往往不敢自作主張,必須層層往上通報相關政府部門審批,壢新團隊因此再度挑戰層層關卡。
《人民日報》記者李紅梅在2014年3月28日專訪「不排隊的醫院──禾新醫院」報導中,對當時壢新團隊面臨的困難,寫得露骨:「該醫院的審批也不容易,耗了一年多。……醫院運行起來後,醫院購置設備等事項,也需要報政府部門審批。而政府部門往往以不能單獨審批你一家、不能為你一家專門邀請專家開一次會等理由,對醫院的申報不予及時審批,通常要等待半年左右的時間,才能拿到批文。……三年免稅期後,醫院的稅費、水電、房租、物業管理等,全部按照企業標準徵收,沒能像政策裡說的一樣,享受優惠。」
不斷溝通,適應這裡的服務觀念、遊戲規則,得很有耐心,忍受許多說不出口的難受,「我從張(煥禎)院長和員工身上看到一種精神,有一種自信心,一步步在努力、奮鬥,」陳志興感性地說。
經過這一番變化,壢新團隊更精準找到病人的需要。「病人的價值在哪裡,我們就設法讓他們實現!」張瀞文強調。

顛覆大上海醫院風貌
迥異於辰新,這回禾新重新改寫當地人對醫院的想像,用商場拉近與民眾的距離,並且首創以醫院經營健康養生會館,提供整合身心靈醫療健康服務,讓病人獲得真正的療癒。
當時的設計,除了急/門診、住院,還設有健康會所及樂活商場,堪稱一座綜合健康養生廣場,但設計理念仍以病人為中心出發,將一樓最好的使用空間留給大眾,完全顛覆大上海的醫療場所風貌。
一進入迎賓大廳,館內採挑高設計,全面採光,空間寬闊明亮,沒有吵雜人龍,撲鼻而來的是咖啡香而不是藥水味;旁邊設有禾新藝術中心,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掛畫、一座座雕塑品,陳列在經過設計的動線內,即使連門診候診區或住院區,不經意間,一個轉角,一抬頭,就會看到牆上掛著相映該看診區特色的藝術畫作。
比方說,婦產科區的大門,那裡有一幅巨大現代雕塑,那是一個類似母親子宮的立體作品;哺乳專屬房間內,牆上則掛著一幅少婦托著乳房餵寶寶喝奶的畫作;踏入門診區,右邊櫃檯上站著三位卡通造型玩偶雕塑,還特地將高度壓低,讓小朋可以直接碰觸把玩。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放置的所有藝術品都是真蹟而非複製品,整個醫療中心儼然化身為一座美術館,領受一場美的視覺饗宴。

三個月,病患回流七成
禾新的面積有1.5萬平方公尺,是辰新空間的三至四倍大,引進最新穎的核磁共振與電腦斷層等醫療設備,更打造六星級的酒店式病房,聘任的專業醫師80〜90%來自台灣,另外10%則聘請來自英美的外籍醫師,滿足上海外籍人士的醫療需求。
整體醫護人數,從原本的一百八十位增加到四百多人,床位300床(第一期先開100床)更是辰新的六倍,提供二十四小時門/急診和全年無休的二十四小時醫療諮詢服務(call center),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家庭醫學科、醫學美容、放射影像科、皮膚科、中醫、口腔科、健檢中心、預防接種科、麻醉科等多元服務,可擴大對長江三角地區台胞、境外人士與中國大陸金字塔頂端人士的健康照顧。
和上海其他民營醫療機構最大的不同在於,禾新的服務宗旨,設定在「高級醫療服務中心」、「全科醫療示範暨培訓中心」、「兩岸醫療緊急轉運中心」以及「醫務管理暨健康產業展示中心」。同時,禾新也是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中國大陸衛生部在2011年7月審核批准的首家外資獨資醫療機構,2011年9月試營運,2012年6月26日正式登場。
開幕當天,現場冠蓋雲集,兩岸政界、醫界、商界及媒體界等重量級人士絡繹不絕,紛紛到場祝賀,包括:前衛生署署長葉金川、衛生署(現改為衛生福利部)副署長林奏延、前親民黨副主席張昭雄、前民進黨立法委員沈富雄、中國國務院台灣辦公室副主任葉克冬、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副主任楊定華等賓客,德國、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也派人到現場致意,共同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
除了揭牌剪綵,當天禾新還與上海交通大學宣布合作,成立「非公立醫院經營管理研究所」,日後雙方將進行相關理論與實務的交流;此外,禾新也與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進行建教合作,為兩岸醫療交流與教學合作打下根基。
更重要的是,開張固然熱鬧風光,禾新也頗為爭氣,很快就交出漂亮成績單。醫院正式開張後三個月內,病患回流率高達60〜70%。
當然,病人這麼快就回流,甚至大老遠跨區就醫,絕不是沒有理由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