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脆弱的繁華:南宋的一百五十年
滿額折

脆弱的繁華:南宋的一百五十年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9034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南宋不是中國歷史上偏安東南的唯一朝代,但卻是故事最多,上場的事件與人物最多,對後代中國影響也最大的朝代。
南宋的繁華是一種脆弱的繁華,它深受外部軍事壓力、政治平庸和思想劇烈轉變等「慢性病」的折磨。南宋在繁榮的高峰期,沒有將物資優勢轉化為軍事和政治優勢,塑造成綜合國力優勢,而是白白浪費在「奢靡相尚」的社會風俗之中,士大夫階層懦弱無恥,導致了王朝最後的土崩瓦解。南宋之亡,不是亡於國力,而是亡於士氣,亡於精神!

作者簡介

張程,青年學者,畢業於北京大學,研讀政治學、外交學。著有《衙門口:為官中國千年史》、《泛權力:透視中國歷史上的權力法則》、《一步之遙:中國皇太子政治》、《權力家族:中國歷史上的政治世家》、《脆弱的繁華:南宋的一百五十年》、《禪讓:中國歷史上的一種權力遊戲》、《奪宮:中國歷史上的宮門之變》、《大謀略:三國外交智慧書》、《微博晚清民國史》等,另有譯著、編著若干。

自序
大陸版後記
 

 
感謝讀者閱讀本書!
 
本書想說明的問題是:作為中國傳統王朝發展的巔峰,南宋在社會、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眩目燦爛的成就,為什麼在短短的幾年之中轟然倒塌,輝煌玉碎了呢?難道說南宋的繁榮是虛假的?南宋的興衰沉浮能夠給後人什麼樣的經驗教訓呢?
 
我的基本觀點就是本書的書名:脆弱的繁華。
 
宋史大師鄧廣銘先生曾說過:「兩宋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英國著名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也承認:「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南宋的繁華相信沒有人會質疑。南宋一直是歷史教科書中作為中國封建社會頂峰的唐宋時期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把南宋的一百五十年歲月放在歷史長河中來看,它僅僅是眾多偏安東南的王朝之一。中國古代偏安東南的王朝沒有一個逃脫滅亡的命運。東吳、東晉和十國中的南方九國都是南宋的前輩。其中的原因我們可以列出很多來。比如,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中心始終在北方,尤其是北方始終掌握著軍事優勢;又比如,南方政權內部的腐敗和政策失誤等等。但我想,重要的還是一個南方人的心態因素。偏安東南的王朝多數是中原王朝南遷後建立的「半壁」王朝。它們曾經「奄有四海」,並有著「偏安東南」的後半生。半壁王朝如果沒有在王朝建立之初就北伐復國成功(當時北方不穩而南方尚有復國的熱情),日後就再難戰勝北方了。歲月會使南方在心理上逐漸產生劣勢,日久生根,衍化成「偏安思維」。雖然依靠自然條件和政策得當,南方可以取得繁榮的物質成就,進而推動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但不能培育君臣健康的政治品格和積極奮進的精神狀態。其中,我們應該注意對社會和歷史發展起主要作用的士大夫階層,或者說是精英階層的品格和精神。可歎的是,原本應該成為世風表率,成為社會中流砥柱的士大夫階層的表現令人失望。比如,士大夫們騙取名利,也教育子弟們唯利是圖;比如,南宋末期那些官僚們的眾生相。
 
南宋在繁榮的高峰期,沒有將物資優勢轉化為軍事和政治優勢,塑造成綜合國力優勢,而是白白浪費在了「奢靡相尚」的社會風俗之中。宋寧宗曾「以風俗侈靡,詔官民營建室屋,一遵制度,務從簡樸」,但根本推行不下去,最後連皇帝也無可奈何地承認:「風俗侈靡,日甚一日,服食器用,殊無區別。雖屢有約束,終未盡革。」實際上,不是「終未盡革」,而是根本就「革」不掉。連在學堂中讀書的書生們,也熱中於聚會飲宴,而且每次都要招妓女助興。他們可是整個王朝的「接班人」和希望所在啊!當時就有臣僚說:「推其本,弊不在民,實緣士夫之家狃於豪貴之習,服用華侈,則下而民俗得以轉相視傚。」
 
痛惜南宋悲劇的後人們應該批評南宋的士大夫階層。作為王朝的執政階層,「國之存亡,民之死生,寄於士大夫之人品高下。」士大夫要成為對整個社會負責的階層,要知道他們的品行和風氣,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品行和風氣。精英階層弱,則社會弱;精英階層強,則社會強;精英階層無恥,則社會無恥;精英階層奮進,則社會奮進。本書中,很大篇幅是在介紹登場的南宋人物,有政治的,也有軍事的和文化的。他們的出身、性格和言行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南宋的歷史走向。南宋的滅亡就在於一個軟弱的、不成器的士大夫階層的存在。據說,奸臣賈似道也曾意識到這一點的危險。他寫到:「寒食家家插柳枝,留春春亦不多時。人生有酒須當醉,青塚兒孫幾個悲?」這首詩透露出賈似道內心的孤寂與恐慌,他也想振作起來,就是振作不起來。因為世風日下的慣性實在太強大了。
 
錄取文天祥的考官王應麟曾指出,南宋的大病有三:一是民窮,二是兵弱,三是財匱。而歸根結柢都是士大夫的無恥。套用現在的話語來說,就是:南宋的物質文明上去了,但是精神文明沒上去。這也是造成南宋的繁華是脆弱的主要原因。
 

 
八百年後,我們都要感謝南宋。
 
我就以自己為例,來說明南宋是如何繼續影響當代的人們的。我是圖書行業的一個新入職的編輯。我們說到中國的圖書出版,難以回避南宋的歷史。南宋的圖書行業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績。當時官刻、私刻(家族出書)和坊刻(商業出書)三大刻書出版系統發達,同時又有寺院刻書、道觀刻書和祠堂刻書。刻書和賣書成為了社會上的一個新興行業。可以說,古代圖書行業的第一個繁榮期出現在南宋。反過來,圖書行業的發展又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唐朝和五代時開始應用雕版印刷術印書,北宋時有了很大發展。當時開封府、杭州、西川、福建都是印書的中心。南宋臨安府更是印書業最發達的地方。保留到現在的宋刻本非常珍貴。據說在舊上海灘,如果一個大宅院裡能夠保存一套宋代刻本,就可以自誇為「宋本樓」了;如果有兩套,就可以大吹特吹為「雙宋樓」了。
 
第二,我是浙江台州人。我的家鄉及其周邊地區,至今深深留下了南宋的歷史印跡。賈似道、謝道清等人都是我同鄉;家鄉見證了南宋開國和亡國兩代皇帝的逃亡歷程。我所出生的小鎮,因為在南宋的時候有一個姓張的讀書人在當地渡口上船,前往臨安趕考中了進士,而被稱為「張家渡」。據說,這位進士為家鄉起了很好的榜樣作用。之後狀元、榜眼、探花和進士層出不窮。至今,城內的文廟還保留著這些先賢的事跡。如果讀者您也是出身在東南地區,或者前往東南遊歷過,相信對南宋歷史會有更深的感受。
 
小的時候,在被春草包圍、苔蘚侵蝕的石人石像之間奔跑遊戲,我沒覺得什麼特別的地方。步入社會後,我才發現兒時與歷史的親密接觸是多麼的珍稀。
 
我們需要感謝南宋的還有很多,從類似的流傳下來的歷史記憶到剛剛打撈出水的「南海一號」,不一而足。
 

 
本書的寫作緣起是什麼樣的呢?
 
我之前寫過的書稿,偏重於歷史專題類的,一直想寫一本斷代史類的稿子。剛好我對南宋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加上國慶期間我前往武夷山旅遊時感觸良多,回北京後就確定了本書的選題。我認為武夷山可以看作是南宋歷史的一個縮影。武夷山優美秀麗、文化底蘊深,人們紛至沓來,卻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沒能長時間的駐足觀察與思考。
 
其實我們可以從南宋歷史上看到若干當代的影子。我在最初的選題策畫單子裡是如此書寫創作緣起的:「南宋不是中國歷史上割據東南的唯一朝代,但卻是故事最多,上場的事件與人物最多,對後代中國影響也最大的朝代。其中的許多情況(比如承擔巨大的外部壓力和發展成本,經濟快速發展背後的政治平庸,臨安的膨脹,王朝的經濟危機,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對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有著借鑒意義。南宋的繁華是一種脆弱的繁華,它深受外部軍事壓力、政治平庸和思想劇烈轉變等『慢性病』的折磨。全書是一本借古喻今的書,試圖闡述這樣一個主題:經濟和社會的繁華與高速發展並不是歷史的全部,並不是人們所需要的全部。」
 
現在書稿寫完了,有沒有完成最初的創作意圖,還需要讀者您來評判。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全書的內容框架。
 
全書分七章,基本按照時間的順序,逐步展現南宋歷史。其中第一章寫的是南宋倉卒的建立和初期的危機。岳飛和趙構是第一章的絕對主角。岳飛之死透露出來的許多制度性的問題貫穿了南宋政治的始終。同時,北宋的滅亡給漢人君臣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問題」。泱泱大國輸給了之前被視為蠻夷的女真人,不僅是讀書人,就是普通百姓在心底都接受不了。儘管沒有實力反攻金朝恢復中原,但復國夢想像夢魘一樣一直籠罩在南宋的歷史歲月中。第二章寫南宋喘息初定的情況,是一個過渡性的章節。它的繁榮、它的文壇等都是之後的南宋歷史的開端。第三章是平緩的一章。南宋的最高統治者的情緒和皇位傳承。南宋最高統治者幾乎都經過了一個從有心作為到走向平庸,最終歸於平淡的過程。「太上皇現象」頻繁出現。這樣的一個政治過程令人玩味。第四章說的是在南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兩個人物:韓侂胄和朱熹。兩人雖然都不是成熟的政治家,但他們分別代表了權臣和文人群體的榜樣。他們的互動深深影響了王朝發展。第四章也介紹了影響深遠的朱熹理學的發展情況。第五章分析南宋社會的繁榮。有些行業數據和史實是嚴肅的,可能讀起來有些枯燥,但非常能夠說明問題。同時,這一章也介紹了金朝的滅亡。金朝南遷後,一邊抵抗蒙古和西夏的兩面進攻,一邊又發動了對南宋的侵略,其實已經到達了最後掙扎的態勢。遺憾的是,南宋朝野沒能從金朝的滅亡中吸取經驗教訓。第六章寫的是南宋滅亡的過程。之前南宋的決策和發展隱藏的許多問題,在蒙古人的總攻面前都暴露了出來。蒙古軍隊基本上是以摧枯拉朽的態勢滅亡南宋的。為什麼?在利益甚至是生存面前,人們如何應對?第七章寫的是南宋流亡朝廷的最後掙扎。這一部分可以顯現一個王朝真正的骨氣,給人心許多安慰。其中的許多事跡都是膾炙人口的。
 
這七章的安排,既可以比較全面地展現南宋的方方面面,又可以單獨成章,讓讀者對某一塊內容有一個專題了解。
 

 
接著,我「坦白」交代一下本書的史實來源和資料引用情況。
 
首先,我要感謝現代科技的發展。電腦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之前在汗牛充棟的紙質《二十五史》中需要花費數小時甚至一兩天時間的特定人物、事件等搜索工作可以在電子版《二十五史》中通過簡單的「關鍵詞搜索」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完成。為了從紛繁複雜的相關解讀中脫離出來,探究歷史的原貌,有所新發現和私人感悟,我主要以脫脫等人撰寫的《宋史》的原始記載為資料展開寫作。我所引用的《宋史》是從南開大學文學院多媒體中心整理的《二十五史》上下載的電子版本。
 
其次,蔡美彪《中國通史》第五冊、第六冊(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是我最主要的參考資料。凡是不同的資料來源中史實有衝突,一律以《中國通史》的記載為準。其中第五章南宋經濟發展主要引用了《中國通史》第五冊第八節第一部分〈經濟的發展〉(第三五九頁到三八二頁)的資料;金朝滅亡部分的史料也基本以《中國通史》第六冊為主。
 
此外,周一良、鄧廣銘、唐長孺、李學勤等名家編的《中國歷史通覽》(東方出版中心一九九四年一月版)也是全局性的參考資料。本書的歷史年表主要參照該書的附錄和《中國通史》編製而成。鄧廣銘先生的《岳飛傳》(百花文藝出版社二○○二年十月版)、李亞平先生的《帝國政界往事:公元一一二七年大宋實錄》(北京出版社二○○四年九月版)對第一章的寫作幫助很大。吳蔚的《宋史疑雲》(海南出版社二○○七年四月版)、梅毅的《刀鋒上的文明──宋遼金西夏的另類歷史》(中國海關出版社二○○六年六月版)、趙益的《西風凋碧樹》(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四年九月版)對中間幾章的寫作幫助很大。我有關理學的論述主要以姜廣輝的《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版)一書為準。周膺的《宋朝那些事兒》(人民大學出版社二○○七年版)一書對浙江地區,尤其是杭州在南宋的繁華景象有非常詳細而專業的描述,對本書相關部分的描寫幫助很大。史為民的《大一統──元至元十三年紀事》(三聯書店一九九四年十月版)一書無論史料選裁和行文我都很喜歡,在寫作最後兩章時,也參考了該書的內容和筆法。此外,本書的政區和地名查閱了《中國歷史政區沿革》(中國歷代政區沿革編寫組,河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版)一書。
 
本書各章節的許多觀點和史料參考了下列文章(按作者名拼音排序):程民生著〈汴京文明對南宋杭州的影響〉,載於《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二年七月;陳泳超著〈「白蛇傳」故事的形成過程〉,載於《藝術百家》一九九七年第二期;鄧小南著〈關於「泥馬渡康王」〉,載於《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五年第六期;方如金著〈南宋臨安的文化〉,載於《浙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八二年第三期;何忠禮著〈「紹興和議」簽訂以後的南宋政治〉,載於《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七年第三期;胡保峰著〈略論金都南遷後金朝形勢與宋金關係〉,載於《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二○○三年十二月;姜錫東著〈岳飛被害與昭雪問題再探〉,載於《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二○○七年三月;李傳印著〈韓侂胄與開禧北伐〉,載於《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二○○○年八月;李國榮著〈秦檜科場舞弊案〉,載於《光明日報》二○○○年三月三十一日;靳華著〈嘉定議和後的宋金關係〉,載於《北方論叢》二○○二年第六期;任崇岳著〈南宋末年「買公田」述論〉,載於《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九○年第四期;王茂華著〈南宋降將與宋蒙(元)戰爭進程〉,載於《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八卷第一期;王曾瑜著〈關於秦檜歸宋的討論〉,載於《歷史研究》二○○二年第三期;楊金梅著〈宋詞中的南宋都城杭州盛景〉,載於《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二○○四年第二期;喻學忠著〈晚宋士大夫奢靡之風述論〉,載於《江淮論壇》二○○六年第五期;喻學忠著〈晚宋士大夫貪墨之風述論〉,載於《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二○○六年第三期;俞兆鵬、鄭鋒著〈論賈似道現象〉,載於《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二○○四年十月;岳毅平,劉群英著〈論宋王朝重商的財政背景〉,載於《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二○○三年十一月;姚兆余著〈宋代文化的對外傳播及其影響〉,載於《甘肅社會科學》二○○○年第四期;掌心著〈宋朝那點事兒〉,載於《招商周刊》二○○七年第十五期 ;趙甫秦著〈北宋「開禧北伐」前後事〉,載於《深交所》二○○七年第八期;【1】﹝美﹞趙岡著〈南宋臨安人口〉,載於《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一九九四年第二期。所有文章都是我從「中國知網」上下載的。這個網站原來似乎叫做「中國學術期刊網」,在我的六年大學生涯中幫了我很大的忙。我戴碩士帽的那一天,有人自稱是該網的工作人員,用一張面額二○○元的會員卡換取了該網對我碩士論文的相關使用權益。這張卡就換來了上述論文的成功下載。
 
我並不是歷史學科班出身,在史料的選擇和觀點的闡述上難免存在錯誤,歡迎批評指正。
 
最後,我要感謝安徽人民出版社的汪鵬生社長和王琦編輯,感謝安徽人民出版社所有為本書的編輯、出版、印製、發行付出辛勤勞動的同行們。沒有大家的幫助和辛勞付出,就沒有本書的成功出版。我特別要感謝唐琳娜在寫作期間對我的支持和鼓勵。感謝她的陪伴。
 
謝謝大家!
 
張程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晚於六合園 初稿
二○○八年一月九日凌晨於六合園 修改完畢
 
注釋
【1】此文原來標題如此,寫的就是「北宋」。估計是作者和責任編輯把關不嚴,沒有發現錯誤。應該是「南宋」。
 
台灣版後記
 
這是我七年前完成的作品,今日蒙遠流出版公司不棄,得以在台灣出版。
 
本書是一部南宋歷史的入門讀本。原版面面俱到,但欠深入,講述並不細緻。書稿對南宋開國、滅亡描述較為詳細,但南宋中後期歷史部分相對比較薄弱。此次台灣版本,在大陸版本的基礎上,框架不變,過濾、修訂了文字,增加了若干史實。對於原版提出的「南宋之亡,不是亡於國力,而是亡於士氣,亡於精神」的觀點,我依然贊成。南宋的繁華,沒有轉化為綜合國力優勢,士氣奢靡懦弱,導致了最後的土崩瓦解。
 
大陸版後記提到了本書的參考文獻。修訂過程中,除了補充《宋史》中的部分史實外,還引用了胡昭曦著〈論宋理宗的「能」與「庸」〉(載於《中國史研究》一九九八年第一期)的史實與觀點。書中的史料和論述,難免存在不周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教。
 
七年過去了,時光帶走了許多美好的東西,也贈與了同樣美好的事物。本書能在台灣出版,要感謝遠流出版公司,感謝陳穗錚小姐和王佳慧小姐。同時,我要特別感謝唐琳娜。
 
謝謝大家!
 
張程
二○一五年三月七日晚於水南莊

目次

第一章 復國的夢魘
撞上大運的趙構/
泥馬渡康王/
皇帝的心病/
秦檜:逃脫虎口?/
夭折的復國計畫/
岳飛死了/
第二章 王朝初定
秦檜遇刺案/
亂世多文豪/
皇帝選嗣/
采石大捷/
辛棄疾南歸/
第三章 德壽宮的太上皇
皇位是飛來橫財/
趙構的退休生活/
趙?的孝道/
家庭危機/
過宮事件/
紹熙內禪/
第四章 政治的門外漢
朱熹進了武夷山/
門外漢的政治秀/
陳舊的黨禁/
北伐是味好藥/
史彌遠殺人有功/
第五章 西湖暖風熏人醉
來歷不明的宋理宗/
臨安忘卻許多愁/
繁榮與危機/
大金帝國的黃昏/
錦上添花的勝利?/
第六章 國破傷心時
釣魚城大捷/
蟋蟀宰相賈似道/
最後的硝煙/
臨危眾生相/
第七章 漂泊海上的最後歲月
揚州正氣歌/
風雨伶仃洋/
崖山的最後時刻/
尾聲 還是宋朝的事兒

附錄一:宋帝世系圖
附錄二:南宋皇帝小傳
附錄三:南宋歷史大事年表

書摘/試閱

宋光宗不給宋孝宗請安的事件就是宋史上著名的「過宮事件」。
 
趙惇有明顯不孝的表現,引得群臣紛紛進諫。但他就是不聽。文臣們只好來最後一招,那就是「伏闕泣諫」。也就是一大幫文官顯貴齊刷刷地跪在皇宮裡,哭得稀里嘩啦地請皇帝答應他們的要求。這一次,群臣們的要求很簡單,就是讓趙惇抽空去看看重華宮裡寂寞的太上皇。紹熙三年(一一九二年)十一月,趙惇有一次面對群臣的苦諫後推辭不過,當場勉強答應去向趙眘請安。拖了幾天,趙惇還沒有實際行動。群臣又要苦諫,趙惇這才去了重華宮,象徵性地探望趙眘一次。之後的長至節(冬至)和元旦,趙惇先後到重華宮給趙眘問安。
 
這是趙惇最後一次前往重華宮,之後他再也沒有踏進重華宮半步。其間,在「母老虎」李鳳娘的凶殘霸道下,趙惇還抑鬱成疾,病情相當嚴重。趙眘聽說後,愛子心切,從重華宮趕過來探視。
 
病榻上的趙惇已經不省人事了。趙眘新仇舊恨湧上心頭,訓斥李鳳娘說:「皇帝病得如此嚴重,都是你這個皇后沒有照顧好丈夫。如果皇帝有什麼不測,我就族誅了你們李家!」李鳳娘害怕了。不久,趙惇病情有所起色,她就在丈夫面前造謠說太上皇在皇上生病期間有所異動,會對皇上不利。她進一步勸趙惇千萬不要去重華宮,如果去了,沒準就被太上皇給扣留了。趙惇也不仔細思考,輕信了李鳳娘的話,更加不敢見太上皇了。
 
皇帝和太上皇長期互不相見,使得「過宮事件」繼續膨脹。朝野上下議論紛紛,臨安內外沸沸揚揚。史載:「帝久不朝太上,中外疑駭。」不僅朝廷大臣紛紛勸諫趙惇,臨安的太學生們也都集會呼籲。學生一向是最激情的人群。他們動輒聯絡上百人聯名上書,要求皇帝過宮,給整件事情加薪澆油。趙惇對待勸諫的態度是,奏章我看,但就是不聽。
 
紹熙四年(一一九三年)九月初四是重明節(宋光宗生日),臨安的宰執、侍從和太學生們決定在這一天聯合發動大規模勸諫活動,逼皇帝去重華宮向太上皇請安,以解決困擾朝廷多時的「過宮事件」。當天早朝的時候,大臣們當朝死諫,侍從們傳遞進來數以百計要求皇帝向太上皇請安的奏章。書寫奏章的幾乎包括了臨安城所有的太學生。
 
臣工們的要求就是請趙惇在自己出生的這一天,念及父母的生育之恩,去重華宮向太上皇請安。趙惇藉口自己帶病不宜出行,拒絕了臣下的請求。丞相以下至於太學諸生再次力諫。給事中謝深甫說:「父子至親,天理昭然,太上之愛陛下,亦猶陛下之愛嘉王。太上春秋高,千秋萬歲後,陛下何以見天下?」謝深甫將話說得很重,也很實在。太上皇趙眘的年紀已經很大了,萬一哪天死了,趙惇就再也見不到父親了。到時候,趙惇怎麼向天下交代啊?趙惇顯然被打動,當場答應當天前往重華宮向太上皇問安。群臣們山呼萬歲,連忙擺好儀仗,列好隊,等待趙惇出行。
 
趙惇換了衣服後,正要出發,走到隔斷大臣和後宮的御屏的時候,被李鳳娘給拉住了。
 
李鳳娘挽著趙惇的胳膊,嬌滴滴地說:「天氣這麼寒冷,皇上還是先回宮飲酒吧。」
 
趙惇本來就不是特別堅定要去重華宮請安,現在被李鳳娘一挽留,馬上改變了主意,轉身要回後宮去。
 
恭候多時的百官和侍從們見到這幅景象,面面相覷,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這時,中書舍人陳傅良上前厲聲說道:「陛下之不過宮者,特誤有所疑而積憂成疾,以至此爾。臣嘗即陛下之心反覆論之,竊自謂深切,陛下亦既許之矣。未幾中變,以誤為實,而開無端之釁;以疑為真,而成不療之疾。是陛下自貽禍也。」陳傅良不僅公開指責趙惇,還衝上前去拉住皇帝的龍袍,不讓他回後宮。皇帝、皇后和陳傅良三個人拉拉扯扯起來,兩個人要往回走,一個人要向外走,結果僵持在御屏後面。
 
李鳳娘急中生智,呵斥陳傅良說:「此何地,爾秀才欲斫頭邪?」朝廷嚴令,外臣沒有宣詔不得進入後宮。現在陳傅良越過了御屏,從嚴格意義上說,是犯了朝廷的嚴令。
 
陳傅良只好放手,大哭,踉踉蹌蹌地退出宮去。
 
李鳳娘覺得很奇怪,讓貼身太監去問陳傅良為什麼哭泣。陳傅良說:「臣猶子,君猶父,力諫不從,怎得不泣?」在儒家思想中,君是父,臣是子。父親明顯做錯了,兒子又勸不了他,除了痛哭之外,還能做什麼呢?
 
李鳳娘得到回報,更加生氣,竟然傳旨,今後永不再見太上皇。
 
 
紹熙五年(一一九四年)春,太上皇趙眘的生命開始走向盡頭。
 
太上皇病重的三個月間,皇帝趙惇沒有去探望過一次。相反,他天天在宮中與李鳳娘遊宴。趙惇如此行徑,完全喪失了人心。朝廷大臣見政局至此,紛紛上疏自己彈劾自己,請求罷黜。在奏章中,大臣們指出朝廷出現了道德危機,一向提倡的孝道沒有得到執行,感到自己列位朝堂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應該受到懲處。奏章上去後,官員們按慣例都居家待罪,不去辦公了。這是基於儒家思想和現實考慮的行為。皇帝不孝,又不聽勸諫,群臣們只能將此歸咎於個人沒有做好大臣職分。既然沒有盡職,就要受到處罰。但另一方面,所有大臣都「待罪在家」,荒廢了朝政,也是變相地勸諫皇帝。類似於今天的集體罷工。於是,朝廷上出現了「舉朝求去,如出一口」、朝政無人打理的現象。趙惇依然對此置若罔聞。
 
六月,趙眘已經到了彌留之際。臨死前,他特別想見兒子趙惇一面,顧視左右,淚流滿面,卻說不出話來。消息傳出重華宮後,輿論大譁。宰相留正、兵部尚書羅點、中書舍人陳傅良、起居舍人彭龜年等人不得不再次進諫,力勸趙惇過宮去與太上皇訣別。其中,彭龜年跪在地上不斷地磕頭,頭破血流,滿身滿地都是鮮血。留正則拉住皇帝的衣裾不放,哭著懇請趙惇一定要去見太上皇最後一面。趙惇只反覆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一點沒有起駕去重華宮的跡象。最後拗不過大臣的死勸,趙惇讓兒子、嘉王趙擴代為前往探視。
 
六月戊戌,過了五年寂寞、無奈、傷心的太上皇生活的趙眘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死前,趙眘一直深情地注視著宮門,希望兒子的身影能夠出現。重華宮那遺憾的長瞥,深深投射到了帝國政界中,隨即掀起了洶湧的波濤。
 
太上皇死後,重華宮的內侍沒有首先向皇帝趙惇報告,而是先去找了朝廷的重臣們。
 
他們先去了宰相留正的私第和知樞密院趙汝愚的官邸,通知噩耗。趙汝愚得知噩耗後,制止了內侍去皇宮報告。他擔心李鳳娘萬一知道消息了,可能阻攔趙惇上朝,甚至是封鎖消息。趙汝愚要求重華宮當天祕不發喪,隱瞞太上皇崩逝的消息。
 
第二天入朝,趙汝愚當著趙惇和滿朝文武的面,將太上皇駕崩的消息稟告給了皇帝,公諸於眾。大臣們邊哭邊請趙惇速去重華宮主持太上皇安葬的事宜。對於喪事,趙惇沒有任何理由推託,不得不答應下來。這一次,群臣覺得趙惇怎麼也得去重華宮主持父親的喪事了吧。大家在宮門外列隊等候了多時,直等到中午,還不見皇帝的影子。原來趙惇懷疑這是大臣們為了要讓自己去見父親,偽造了父親的死訊,下套讓自己去重華宮。他心底裡還是不願意去那並不太遠的地方。就當群臣望眼欲穿之時,後宮傳來消息說,皇上生病了,最近不處理政務。也就是說,趙惇不出宮了,太上皇的喪事沒人主持了。
 
宋王朝的政界就出現了危險的一幕:太上皇停屍重華宮,因為沒人主事而無法入殮;原本應該主持一切的宋光宗趙惇稱病不出宮門半步。我們不知道趙惇到底是不相信父親真的死了,還是被李鳳娘所脅迫,或者兩者都有。相反,北方的金國得到趙眘的死訊後,馬上派遣使者前來弔唁。趙惇作為家屬和君王,應該出面接待。但尷尬的是,因為趙惇躲在深宮中,金國的使團竟然無人接待。一兩天之內,東南騷動。「時中外訛言洶洶,或言某將輒奔赴,或言某輩私聚哭。朝士有潛遁者。近倖富人,競匿重器,都人皇皇。」臨安城裡謠傳滿天飛,人心惶惶,有的人還收拾細軟離開了臨安。恐慌情緒開始傳播到軍隊中。「京口諸軍訛言洶洶,襄陽歸正人陳應祥亦謀為變。」
 
宰相留正和知樞密院事趙汝愚無可奈何,只好跑去請八十一歲高齡的宋高宗皇后、太皇太后吳氏出面主持喪禮。吳氏是駕崩的太上皇趙眘名義上的母親。由母親給皇帝兒子來操作喪事,這是聞所未聞的事情。吳氏一口拒絕。后妃走到前台,發號施令,是王朝大忌。吳氏不敢冒此大忌。這難不倒趙汝愚等人。他們從書堆裡搬出了之前太后便宜從事,拯救危局的故事來。吳氏禁不住留正和趙汝愚兩人苦苦哀求,也考慮到局面已經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只好勉為其難,掙扎著出面主持了太上皇趙眘的喪禮。
 
趙眘停屍的尷尬終於解決了,但朝政的困局依然存在。朝廷政務不能沒有人決斷,太上皇入葬時不能沒有後代出席,這些都怎麼辦呢?
 
尚書左選郎官葉適向宰相留正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擁立嘉王趙擴為太子,監國代理皇帝職務。葉適說:「上(指趙惇)疾而不執喪,將何辭以謝天下?今嘉王長,若預建參決,則疑謗釋矣。」留正採納了這個建議,由他領銜、朝廷宰執多人附署,上奏說:「皇子嘉王,仁孝夙成,宜早正儲位,以安人心。」大臣們對趙惇已經失望了,他們現在希望他能夠允許趙擴以太子的身分出現在朝堂和葬禮上,緩解政治危機。
 
奏章遞進宮去六天,沒有任何回應。群臣們都急了。六天後,那份奏章帶著趙惇的批示從宮中出來了。上面多了八個字:「歷事歲久,念欲退閒。」
 
這是一句文不對題的回答。趙惇沒有說是否同意立趙擴為太子,反而透露出了自己退位的意思。在這樣的時刻,趙惇是萬萬不能退位的。因為太上皇還沒有入葬,朝廷還沒有太子,皇帝在這個時候退位算是怎麼回事啊?從趙惇的角度來說,他真的是筋疲力竭了。短短的四年皇帝生涯中,家庭不幸,政務荒蕪,民怨沸騰。趙惇卻沒得到一絲的寬慰和休憩。他怎麼能不渴望退閒隱居呢?
 
宰相留正本來是希望趙惇早定太子,以安人心,緩解政治危機,卻不料引出了皇帝退位的意思。這時候,留正身上暴露出了讀書人的弱點:懦弱,不肯承擔責任。他不敢再在臨安的政治亂局中堅持下去了,他更不敢在沒有太子的前提下主持皇帝退位儀式,怕惹禍上身。留正已經隱約感覺到現在的困局,除非來一場宮廷政變,否則是難以破除的了。從皇宮裡出來,留正假裝摔倒,扭了自己的腳脖子。一瘸一拐地回到家後,留正馬上以受傷為由,上書請求辭去宰相職務。不等朝廷回覆,留正就在第二日的五更天,「肩輿出城去」,潛逃出了臨安城。宰相辭官,臨安人心更加浮動,朝政運轉完全停滯。時人指責留正開溜是「擅去相位」。趙眘與趙惇的家庭危機終於擴展成了整個宋王朝的政治危機。
 
以上摘自【第三章‧德壽宮的太上皇】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