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轉型中的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現況與展望
滿額折

轉型中的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現況與展望

定  價:NT$ 260 元
優惠價:90234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6元
庫存:5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初版於2006年,2009年新增兩篇論文(第7章與第8章)出版增訂版,今經校訂後重出新版。

本書集結作者多年來探討大學通識教育的論文。全書分「理念篇」、「現況篇」及「展望篇」三部分,包含附錄,共收錄九篇文章。

第一篇論文及附錄,主要討論臺大前校長虞兆中先生與傅斯年先生有關大學與通識教育的理念。第二篇論文討論當前大學通識課程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學生「主體覺醒」的問題。第三篇論文,則探討當前大學通識教育中的公民教育,分析源生於近代西方的諸多價值理念如「民主」、「自由」、「人權」等,與華人社會文化背景的差距,指出公民教育理論與教學實務的問題。第四篇就民國九十二年以後教育部對大學通識教育的評鑑報告,提出初步觀察。第五篇論文將華人地區大學教育,放在「全球化」趨勢的脈絡中思考,作者認為華人社會的大學教育面臨三大問題:(1)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2)科技快速發展對大學的衝擊;(3)大學社會責任的強化。第六篇論文分析21世紀出現的資訊化與全球化的生活方式,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等三大局勢,指出新世紀大學生的培育理念有三:(1)促進「傳統」與「現代」的對話;(2)加強「科技」與「人文」的互動;(3)強化全球視野與本土文化的融合。第七篇及第八篇論文從全球化時代的視野,分別探討人文教育的新方向,以及通識教育與文化傳承問題。

作者簡介

黃俊傑

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博士。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日本關西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新加坡儒家倫理小組顧問。現任臺灣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近年獲得學術榮譽:教育部國家講座(2013-)、教育部學術獎(2011)、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通識教育終身貢獻榮譽獎」(2011)、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2010)。著有《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韓譯本2011由成均館大學校出版部出版,日譯本2014由ぺりかん社出版)、《東アジア思想交流史──中国‧日本‧台湾を中心として》(藤井倫明等譯)(東京:岩波書店,2013)、《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2010)、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14)、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Göttingen and Taipei: V&R Unipress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5)。

作者序(摘錄)
黃俊傑
2009年3月

本書除了第四篇對民國92年以後教育部對大學通識教育的評鑑報告,提出一些初步觀察之外,第一篇及附錄討論臺大前校長虞兆中先生與傅斯年先生有關大學與通識教育的理念。

第二篇討論當前大學通識課程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學生「主體覺醒」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是自古以來教育哲學的根本問題之一,《論語‧學而‧1》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句話中的「學」字,二千年來東亞儒者的解釋不出「覺」與「效」兩種解釋進路,前者指「主體覺醒」的促成,後者指「群體意識」的培育,兩者相輔相成,孔子的「學」既是內省性的思考活動,又是外鑠性的知識活動。這個問題的本質觸及「自我」與「群體」的關係,在現代大學的通識教育中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書第三篇文字,則分析當前大學通識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中,源生於近代西方的諸多價值理念如「民主」、「自由」、「人權」等,與華人社會文化背景的差距,所引起的公民教育理論與教學實務的諸多問題。我在這兩篇論文中,提出一種「人」「我」互動、「中」「西」平衡的通識教育願景。

本書第五及第六篇論文,有心在於21世紀全球化時代中,為海峽兩岸大學通識教育提出新的展望。

第五篇論文將華人地區大學教育,放在「全球化」趨勢的脈絡中思考,我認為包括臺灣在內的大學教育面臨三大問題:(1)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2)科技快速發展對大學的衝擊,(3)大學的社會責任。我認為,21世紀華人地區的高等教育,應厚植學生的民族文化之根基,使大學生免於在「全球化」的巨流中,淪為「失根的蘭花」而隨波逐流,失去自我的「文化認同」。我們也主張,大學應從功利性與形式性的思維習慣中掙脫而出,回歸教育的本質性之目的。大學也應重新挑起社會責任,堅持大學作為社會良心的角色,為全民創造更大的福祉。

本書第六篇論文,分析21世紀出現的資訊化與全球化的生活方式,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等三大局勢,指出新世紀大學生的培育理念有三:(1)促進「傳統」與「現代」的對話,(2)加強「科技」與「人文」的互動,(3)強化全球視野與本土文化的融合。在以上的教育理念與基礎之上,我提出三項教育策略以建構大學生的價值觀:第一:提倡經典教育,以引導大學生的生命與傳統文化接觸,奠定未來開創新局的文化資源,這是「返本以開新」的教育策略。第二:因應「科技」與「人文」斷裂的狀態,在大學教育過程中,加強開授貫通「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等領域的課程,以引導學生對現代科技發展中的人文社會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使通識教育精神融滲於專業教育之中,從而培育21世紀具有批判思考能力的新知識分子。第三:經由優質的東亞人文傳統相關課程之引導,而躍入悠久的東亞文化價值傳統之中,建立新時代東亞知識青年的價值體系,才能在西方「文化霸權」的支配之下,挺立東亞知識分子的價值觀點與立場。

本書第七章及第八章,都從全球化時代的視野,分別探討人文教育的新方向,以及通識教育與文化傳承問題。我在第七章建議,在21世紀全球化的新時代裡,人文教育應特別重視經典教育,只有經由「返本」才能「開新」。本書第八章也討論,當前的大學院校基本上是資本主義社會中高科技廠商的研發工廠,甚至在某一些特定領域裡面,大學是新權力階級意識形態的培養場所。展望21世紀「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應該秉持著「互為主體」精神。不僅是人與人之間互為主體,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之間亦應如是奠定價值基礎,建構一個適應「全球化」時代的新的人文主義精神,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的理念,使大學成為培育知識分子良知的殿堂。

目次

新版說明
自序

【理念篇】

壹、虞兆中與大學通識教育
 一、引言
 二、虞兆中先生的大學之理念
 三、虞兆中校長與大學通識教育
 四、結語

貳、論大學通識教育中的主體覺醒與群體意識:教學理念與實踐
 一、引言
 二、東亞思想傳統中「學」的涵義及其現代啟示
 三、「主體覺醒」與「群體意識」之辯證關係
 四、「主體」與「群體」平衡的教學理念與策略
 五、結論

【現況篇】

參、論中國傳統學術對社會科學理論的意義:從大學通識教育中公民教育的問題出發
 一、引言
 二、社會科學研究與中國傳統學術之關係(一):研究內容的不可分割性
 三、社會科學研究與中國傳統學術之關係(二):研究方法的緊張性
 四、緊張性的克服:從互相對抗性走向互為主體性
 五、結論

肆、臺灣主要大學院校通識教育現況:對於評鑑報告的初步觀察
 一、引言
 二、各校通識教育實施現況
 三、各校通識教育評鑑結果
 四、結語

【展望篇】

伍、全球化趨勢對華人地區大學教育的衝擊:挑戰與回應
 一、引言
 二、全球化時代大學教育中的傳統價值理念與文明對話
 三、21世紀新科技發展與大學教育的主體性
 四、經濟發展、貧富鴻溝與大學的社會責任
 五、結論

陸、21世紀大學生的培育理念與人文素養教育
 一、引言
 二、21世紀新時代的趨勢與大學教育的轉型
 三、大學生的培育理念
 四、人文教育策略
 五、結論

柒、全球化時代大學人文教育的新方向:經典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一、引言
 二、「全球化」的表象與實質
 三、全球化時代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四、當前人文教育的問題
 五、經典閱讀在新時代的意義
 六、經典教育的質疑及其批判
 七、新時代經典教育的進行方式
 八、結論

捌、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與文化傳承:問題與方向
 一、引言
 二、全球化趨勢、科技發展與大學的文化傳承責任
 三、大學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理由與管道
 四、以通識教育落實文化傳承:教育理念與課程規劃
 五、結論

附錄:《紀念傅故校長孟真先生110年冥誕學術研討會》紀錄
 一、主持人李嗣涔校長致詞
 二、主講人黃俊傑教授演講
 三、孫震前校長回應
 四、陳維昭前校長回應
 五、綜合討論

參考書目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34
庫存: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