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中國人這回事(III)隋唐至蒙元:長城外面是故鄉
滿額折
中國人這回事(III)隋唐至蒙元:長城外面是故鄉
中國人這回事(III)隋唐至蒙元:長城外面是故鄉
中國人這回事(III)隋唐至蒙元:長城外面是故鄉
中國人這回事(III)隋唐至蒙元:長城外面是故鄉
中國人這回事(III)隋唐至蒙元:長城外面是故鄉
中國人這回事(III)隋唐至蒙元:長城外面是故鄉
中國人這回事(III)隋唐至蒙元:長城外面是故鄉
中國人這回事(III)隋唐至蒙元:長城外面是故鄉
中國人這回事(III)隋唐至蒙元:長城外面是故鄉
中國人這回事(III)隋唐至蒙元:長城外面是故鄉
中國人這回事(III)隋唐至蒙元:長城外面是故鄉
中國人這回事(III)隋唐至蒙元:長城外面是故鄉
中國人這回事(III)隋唐至蒙元:長城外面是故鄉
中國人這回事(III)隋唐至蒙元:長城外面是故鄉
中國人這回事(III)隋唐至蒙元:長城外面是故鄉
中國人這回事(III)隋唐至蒙元:長城外面是故鄉
中國人這回事(III)隋唐至蒙元:長城外面是故鄉

中國人這回事(III)隋唐至蒙元:長城外面是故鄉

定  價:NT$ 200 元
優惠價:9018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人的歷史,從未這麼真實過。

「社會制度是塑造每個時代的軟體。歷史過程中,人群社會經常改寫這個軟體,通俗說法是『改朝換代』。人類歷史,是人們自己設計、安裝的軟體的結果。」──李乃義

在本系列的第三冊中,將會細數中國近代隋唐至宋元的演變,分析五代十國各政權快速更迭之原因,以及收錄了許多在唐、宋與元朝盛世背後的歷史故事。這本書不同於我們課堂上所熟悉的史書內容。作者沒有為任何一個朝代、一個人或者一個歷史事件說事,而是立足大數據、抓住每個朝代與社會的根本,也就是「人」這個因素,來重新為讀者解讀大歷史。讀者們不妨跟隨本書作者的思緒、數據、以及陳述,重走一遍人類起源,認識中國人之所以變成「中國人」的歷程,並重新發現中國人、華人、甚至自己的故事。

作者簡介

李乃義
美籍華人,1947生於廣州,一歲隨父母遷居台灣,1971年赴美留學,物理及核工雙科碩士。求學期間曾參與海外「保釣」運動,其在台灣和美國的大學時期一直是學生刊物的撰稿人和編輯。20世紀80年代進入矽谷工作與生活,躋身高技術人才之列。2007年從上市晶圓代工公司總經理任上退休,同年出版處女作《這才是你的世界》。

前言

為什麼談“中國人這回事",而不是“中國這回事"呢?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嗎?

中國人,難道不就是活在中國的人嗎?可是,當下生活在全球各地的“華人",許多都自認為是“中國人",儘管顯然有點差異。“華人",“中國人",跟當下的“伊朗人"“印度人"“希臘人"“猶太人"、甚或年輕點的“法國人"“英國人"“德國人"“美國人"等等類似,不都是現今存活在那裡的人群嗎?歷史上,從前生活在那裡的人群,跟今天生活在那裡的人群,是什麼關係?那真成了“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的話題了。

人們說“XX人",顯然不只是地方標籤,也是族群標籤。“猶太人",或許是最有名的例子。猶太人曾經是今天以色列所在地的一個部落國家,兩千年前被羅馬帝國征服,猶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頑強地存活了下來。在流散到世界各地發生的血緣混融,並未妨礙他們保持原來的宗教信仰,而猶太教的宗教經典同時也是記載他們祖輩的歷史經典,神話結合歷史的宗教信仰,歷代相傳,強化了猶太族群的意識和認同,使得他們在各個人群中,區別出來,有了獨特的標籤。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各有國籍,依然是“猶太人"。今天的猶太人,大致相對集中在以色列(800萬)和美國(600萬)。當然,也有流
散的猶太人被完全“同化"的,千年前有一支猶太人遷徙到了當時宋代都城開封附近,他們融化、成為了“華人"。這並不奇怪,世界各地更多的“華人"早已融入當地社會。

人群是會遷徙的動物,多數今天的美國人,是歐洲人遷移到美洲的結果。從前的美洲有過許多國家,那時候的“美國人"可不是今天的“美國人"的德性。古早古早以前的中國世界也有過許多國家,那時候的“中國人"自然也不是今天的“中國特色"。界定這些人群的標籤,跟形成他們的歷史與文化相關,時間、空間、環境、過程,都是因素。所有人們社群的“文化"的背後,直接就是“歷史"積澱在人們身上的結果。

而“文化"這軟體,顯然像基因似地代復一代複製,再強的血緣也未必經得起文化基因的磨合,但“文化基因"也可以變異的相當迅速,適應環境嘛。“歷史",符合現代對“演化"的定義;人群的歷史,無非就是人群社會與文化的演化途徑;而人類,自然也是地球上諸多針對環境而適應、演化的生物之一。

演化,當然是動態的,適應環境嘛。地質在變,氣候在變,人群為了生存,適存的生活技藝和生活方式也在變,人群影響下的生態環境更在變。人群的社會演化,諸多制度、教育、倫理、宗教、經濟、政治,這些集成人群的“軟體",最終反映的,正是人腦的意識和認知,包括文化和認同的標籤。。。

人,生物,都是“內外有別"的,“外國人"嘛,就是“異"類的人囉。簡單說,古人,是時間上的外國人;今天的外國人,則是空間上的“外國人"。(這些,是吾友沈之珍先生說的,很貼切)那麼多“XX人",還好,人類是“智人",智人最獨特的德性之一,便是可“通",中外古今之間都可以互相瞭解、溝通、學習。所有人類的基本建材是一樣的。

現代中國人提倡跟國際接軌,要瞭解外國人,向外國人學習。一百年來,現代中國人也學會了科學、男女平等、技術、工業、高鐵、銀行、兩彈一星等等。當然,也學會了“急功近利"等等。

這裡頭,無所謂“好"“壞",好壞,是人們針對當下境遇的主觀反應。我們只是點出來,互相學習、互相溝通,是人類的法寶。智人的大腦瓜,通的,一學就會,好壞通吃。西元2008年,當今世界的掌門頭頭,美國,發生了“金融海嘯",全球
智人們的腦袋瓜立馬開始思考:演化、運行了500年的人類資本制度,合理化人性私欲,體制化法治社會,刺激的科技創新,幾近極致,怎麼還鬧成這樣?下一步,該怎麼辦?回顧人史,可供參考的大型社會制度的演化案例並不多。。。

現代的中國人或地球人,能夠找到的最多、而又相對完整的人群社會演化數據,只有中國人的歷史記述。從前的中國,存在過不同的社會制度,似乎並不怎麼急功近利,但也支撐起一個龐大而相對穩定的社會。西元18世紀近代西方霸權興起之前,西元15世紀初的中國明朝,曾經是那時候全球最大的海權國家;鄭和的龐大船隊七下西洋,完全不以工商貿易為目的,賺錢、利潤,不是那時中國人最專注的事。而歷史數據顯示,急功近利的西方社會的演化,比中國社會成功,就在西元16世紀開始,至少成功地催生了許多迄今為止的人類智慧的極致,科學、藝術等等。這又怎麼回事?

然而,金融海嘯,促使全世界智人大腦再次打開“中國人的歷史"這個數據庫。這也不是第一次,西元20世紀以來,這個數據庫被翻開過幾回。第一回,是西元20世紀初的中國人自己打開的。五四運動,是那時中國知識份子“跟國際接軌"的一次激情的嘗試。今天人們說的普通話、寫的中文,都是五四“白話文運動"的結果,真正促進了中國人的人際溝通(包括跟老外),並且使得西洋律法、技術、商貿、制度等軟體能夠轉譯的平易近人,因而普及到中國社會。白話文,無疑是中國人“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做為一個政治運動,五四運動也是成功的;揭櫫的“科學"“民主",蔚為風潮,迄今仍不失為現代中國社會的改造目標。

無需諱言,五四,以及從19世紀末開始至今的各種“現代化",其實就是華人這個群體,為了生存而努力被西洋同化的運動。唯一的不同,在於歷史上的南北朝或宋元時期的被同化,大抵是不自覺的,因為那時來到中國的“胡人"也被中國人同化,結果,胡人被漢化的程度,遠多於漢文化所吸取的胡文化因素。而19世紀之後的中國,自覺地大量汲取西洋文化,“現代化"實質上就是明顯地“西化"、被西洋同化。

做為一個“民族"文化運動,五四的成果,就不那麼完美了。既然要同化,少不得要棄舊,五四“運動"的人物,大抵是反傳統、反“儒"的知識份子,科學、民主,是那時候的新潮“時尚"。“運動"嘛,多數人連“科學"“民主"“儒家"到底是什麼東東都鬧不清楚。他們討論“文化"課題,像魯迅先生那樣表現出深度與真實度的,似乎比較少。

當時流行全面“疑古",揪出了許多傳統中國歷史記述自相矛盾的地方,最終流行“打倒孔家店",以及,全盤否定傳統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負面心態,成為“新文化運動"、“白話文運動"的社會代價。然而那時候,放過洋、跟國際接過軌、真正把“科學"領回中國的,有過許多人。我們提兩個跟五四沒大關係、而值得紀念的人物為代表,一個是考古界的李濟,一個是物理界的葉企蓀。疑古嘛,科學的正解,是捲起袖子去田野做考古發掘,李濟,發掘出殷商王朝存在的證據,科學地確定了中國人的一段早期歷史,激勵了中國人一連串的考古發現,龍山、仰韶等等。科學嘛,科學的正解,是把科學的邏輯與知識輸進中國人的大腦袋瓜,葉企蓀放棄在美國的物理研究,回到清華大學辦物理系,畢生宣導“科學救國",遠離政治,死於文革迫害;然而,現代中國兩彈一星的科技元勳,許多是葉企蓀栽培出來的。

李濟和葉企蓀,做為有社會責任感的知識份子(這可是很“儒"式的,一點也不西式),甚至跟五四頂牛。李濟證實了,傳統的中國歷史記載,相當程度可信。葉企蓀證明了,科學是個人類理性的方法學,智人都學得會,中國人只要肯學,一定學得會、做得到,難如登天的兩彈一星,中國人不也都“國產化"?(就在那個艱難的1960年代!)

第二回,是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人打開的。時值抗日戰爭,那時候的中國人顛沛流離;一個被英國政府派駐中國的劍橋學者,李約瑟,倒因此有機會深入中國民間考古。他駭然發現,這個古老的中國民族,歷史上存在大量驚人的科技發明,深深傳播到從前的世界各地,影響了人類社會。他後來回到劍橋大學任教,編著了“中國的科技與文明",提出了有名的疑問:“為什麼中國人有科技而無科學?",迄今仍然是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的大哉問,題目本身,直指人性。

這一回,歐西知識份子認識到,人類科技昌明的今天,急功近利,這個習性,已經達到足以危害全球的地步。然而,人類史上的社會,似乎僅只中國從前的社會,不全以“利潤"做為社會制度平臺。當然,中國社會,未必可以複製到其他的人群環境;現實地說,就在200年前,中國社會還是西方社會競爭下的失敗者。但是,且打開這個數據庫,瞧瞧從前中國人是怎麼個習性的吧,或許中國人的歷史可以提供一些新鮮點子。。。

“中國人"這個標籤,顯然不全是“面子"或“禮教"的標誌而已呢。現代華人或中國人瞭解自己或“中國文化"嗎?時間已到了西元21世紀,全世界積累了太多新的發現與認識,是前人記述歷史的時候並不知道的。結合傳統中國史料的數據,人們也該理性地重新認識中國人的歷史,以及,“中國人"了。

首先,全球所有人群的歷史記述,相當一大部分都是記載各國的政治史或統治史或經濟史,圍繞著“利權"二字在轉,描繪的不是政權就是金權。傳統的中國歷史記述,自然也不例外。這本身,就已經說明一個問題,真實的中國人的歷史是怎樣的?中國人的族群、全球各地的人群,都是倚賴政權或金權才存活至今的?

以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做為歷史的時代標記,當然也符合現實,畢竟人類社會也是智人集群的自然演化。統治機器的管治,權力制度,國家與朝代,自有演化成那個德性的基礎。但歷史記述裡頭,也不儘然是政治話語,我們只是需要將數據或實況提取出來,重新描繪一個人群與社會經歷過的、更真實的景象,還原歷史。政治,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有時候是刺激因素,有時候是制約因素。

其次,現代科技使得地球變小了,全世界人類的接觸越發緊密。在人類演化的歷史長河裡,早期智人老祖宗們為了生存,習慣於物種間的生存競爭,獵殺、吃光某一類動物,經常發生。人類倚賴“智慧",早已站在生物鏈的頂峰掠食者位置。習慣於生存競爭的人性,在農業文明開始的過去一萬年內,也開始了人類自己物種內的內鬥,人群之間的“競爭"“奪權",有增無減。從過去一萬年的人史看,人際競爭,使得人類智慧的結晶,知識與科技,相當一大部分,要不用於製造武器,去消
滅另一個同類,要不用於賺錢或統治,去奴役另一個同類。

社會制度,做為塑造每個時代的軟體模具,作用當然很大。歷史過程中,人群社會經常改寫這個軟體,通俗說法是“改朝換代",世界各國歷史當然更沒少改朝換代。人類史上的戰爭或革命,做為人群之間解決爭端的手段,社會成本很大,是人群在互鬥和犧牲。各國歷史的輪迴裡,人們業已習慣於戰爭暴力下的“人性",雖然這不是人類冀求的人道演化的方向。

而現代知識檢視下的人類歷史,戰爭與和平,政治與經濟,都是人類自己物種內的人群社會行為,是人們自己設計、安裝的軟體的結果,又回饋影響到人們的〈意識、思維、認知、制度、文化等〉這些可以互相學習、規畫、設計、安裝的習性。這才是重新翻開中國人的歷史這個數據庫的最佳視角和視野。

所以,我們要談“中國人這回事"。從時間軸上去瞭解過去的“中國人",比瞭解空間上的“外國人"容易些,他們都跟我們不大一樣,可以激發我們認識自己。所有人的“歷史",他們的過去,他們的生存,除了大自然的環境因素之外,他們族群的演化,是他們自己的意識、思維、認知的(重複回饋與安裝)的結果。

目次

第三冊 目錄
第六章 大開放的 隋、唐、五代十國 西元(581-979)

《隋代》 (581-618) 科舉和大運河的源點
《唐代》 (618-907) 中國人不修長城的年代
西北淵源:
突厥汗國
西藏王國
阿拉伯的伊斯蘭帝國(大食)
東北淵源:
《五代十國》 (907-979) 遼、宋崛起的序幕
《不一樣的經濟》 工商業、華南,開始趕超,農業、華北
(甲) 人口
(乙) 税賦
(丙) 工商貿易與城市化
《不一樣的唐文化》 華人不馬虎的年代
(甲) 思想 禪宗
(乙) 科技
(丙) 文與藝
《華人的盛唐情懷》 貴氣、大氣、開放的「唐風」

第七章 經濟化的 宋、遼、金、夏 西元(960-1279)
《宋代》 北宋 西元(960-1127) 轉型重文輕武
東北及燕雲16州:遼代(907-1125)
↘金代(1115-1234)
↘蒙元 (1206-1635)
淮北、長城以南:北宋(960-1127)→ 金
淮河以南: ↘ 南宋 (1127-1279)
寧夏地區: 西夏(1038-1227)
《兩宋的政治》 平民化科舉考試制度
《兩宋的經濟》 中國式的工商經濟
(甲) 人口
(乙) 税賦與商業
(丙) 科技
《宋文化》 現代華人的文化基因主料
第八章 全球化的 蒙元帝國 西元(1260-1368)
《蒙古汗國》 (1206-1635) 征服者:成吉思汗
《元代》 (1271-1368) 忽必烈大帝
經濟
科技與文化
《蒙古人啟動了「全球化」》 再也關不起來的大門

書摘/試閱

《元代》 西元(1260-1368) 忽必烈大帝

成吉思汗生前征戰那時的蒙古汗國,純粹草原意識,戰爭的目的,就是掠奪。“財富"不單指物產,對草原而言,人口、工匠、醫生、知識,也都是可以分配的、有用的“戰利品"。草原意識,對所有的文明都抱持開放態度,而且渴望獲得。

西元1215 年,成吉思汗第三次攻金,打下了燕京。他很快就從蒙古一貫的資訊搜羅中,得知燕京城裡有一個能幹、有學問的契丹貴族,耶律楚材,立馬召見、任用。此後12 年,成吉思汗西征、滅西夏,都帶上耶律楚材。實際已經是個漢人的耶律楚材,成為大汗王庭裡的左右手,對蒙古汗國的南擴、統治與轉型,起了重大作用。

西元1229 年,窩闊台汗繼位為蒙古大汗,耶律楚材說服察哈台汗,向新任大汗的弟弟行禮跪拜。從此更加確立了大汗王庭的中央威權,成為蒙古汗國定制(君臣禮儀,是漢文化滲入的開始),窩闊台大汗也更加重用耶律楚材,直到西元1241 年窩闊台大汗去世。後來,窩闊台的皇后稱制,罷用耶律楚材,西元1244 年,耶律楚材死於哈喇和林。畢生都為鞏固蒙古汗國中央政制的耶律楚材,伺候了前兩代大汗,給忽必烈的元朝奠下穩固基礎,比如:

☉ 窩闊台大汗一上臺,他就提議,軍、民、財,三政分立,相互制衡。蒙古當時,萬夫長等於割據地方的軍閥,隨意徵取稅役,王庭無由監督、限制。耶律楚材明確告訴窩闊台大汗:這在漢地行不通,並且有害。

☉ 西元1231 年,大汗依照他建議的組織構架,任命他出掌新設立的中書省,相當於宰相。蒙古汗國開始具備中央行政機構,國家機器進一步結構化。

☉ 西元1234 年,速不台滅金最後一擊,準備攻破開封、屠城,耶律楚材反對屠城,獲得窩闊台大汗同意。開漢地不屠城先例,此後,征服漢地,一般不大舉屠城。

☉ 西元1235 年,蒙古汗國大斷事官,檢核新征服的中原戶口(110 萬戶),計畫拿其中76 萬戶來分賞,耶律楚材反對。於是,窩闊台大汗雖然分封,但規定了中央收稅份額,為了徵稅,土地人民自然納入州縣行政體系,雖然不分軍民戶籍,但中央已可稽核。後來,忽必烈在這平臺上,中央派遣民政官、課稅官,萬夫長只管軍政、貴族只享有特權,元朝國家機器,比較回歸王權專制與中央集權。

☉ 滅金後的西元1237 年,華北恢復科舉考試,經義、詞賦、策論,3科,取士4 千多人,除了穩定窩闊台大汗對華北的地方統治與籠絡,也成為忽必烈時代的人才儲備。

☉ 成吉思汗法典,不合適農耕的漢地,耶律楚材另行頒佈漢地臨時法律,約束貴族、嚴謹吏治、限制濫用死刑。後來,忽必烈乾脆沿用金王朝定的、相當漢化的律法。

窩闊台大汗任上,蒙古的大事,是滅金之後的拔都西征。

西元1234 年,蒙宋聯軍剛滅金,蒙軍北撤時,南宋意圖趁機收復中原,被少數蒙軍打得大敗,損失大量人馬、物資。此後6 年,蒙古雖專心拔都西征,但留下少數部隊、並向新征服的回、女真、黨項諸部徵兵,試探由四川順流進入湘鄂與蘇浙,雙方在襄樊拉鋸戰,最終蒙軍被宋軍孟珙擊敗,南宋暫時保住長江天險。

西元1251 年,蒙哥大汗繼位。蒙哥汗,沉斷寡言,管理嚴厲,不愛奢侈,只喜打獵。他上任後,還清過去王庭欠下的一切債務,取消權貴免稅特權,但中國傳統史書盡說他“涼薄",似乎多給點好處,窩闊台系宗王就不至於造反。。。

蒙哥汗迅速敉平內部叛亂後,西元1252 年,他命二弟忽必烈進軍滇、川,大迂迴到側後方擊宋,避免正面渡江。

西元1253 年,他命三弟旭烈兀統軍10 萬再次西征,向地中海挺進。蒙哥汗頭腦很酷,以外戰繃緊蒙古,並藉此夯實拖雷系權勢。蒙哥汗治下,依然是草原意識的蒙古汗國。忽必烈出發2 年後,滅大理,分兵兀良哈台(速不台長子)為南路軍。南路軍,繼續向南打進越南後,再轉北一路打到湖南,千里奔襲,如入無人之境。

西元1259 年蒙哥汗病死在川東前線,忽必烈只得北撤、爭奪汗位,南宋得以苟延殘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8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