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宗哲對話錄
滿額折

宗哲對話錄

定  價:NT$ 425 元
優惠價:90383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2元
庫存:9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哲學家的想法經常看似奇特怪異,這可能只是因為常人沒有充分反省自己的信念,未覺察到常識中的種種錯誤和偏見。哲學可以改變人的思想,例如宗教信念和對人生的看法,而且可能是翻天覆地的改變。哲學注重討論和交流。雖然閉門造車可能會想出一些理論,也可以建立論證來支持這些理論,可是,如果不和別人討論,沒有接受過質疑,便很容易自以為是、自圓其說,看不到自己的理論和論證的錯誤或不足之處。

本書採用對話錄的形式,比起論文式的直接論述沒那麼枯燥和論點密集,給讀者多一些放鬆的空間去思考。此外,對話錄可以讓正反兩面的觀點和論證比較對等地表達出來,以便如實論述宗教信仰重要的各方面,其中對於宗教的批評,亦會更顯得有力。也許更為重要的是,來回往復的對話形式讓讀者較清楚看到思辨的困難和複雜性,從而鞭策自己對宗教的問題想得更深入、更仔細。

作者簡介

王偉雄,柏克萊加州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加州州立大學奇科分校哲學系教授,專研知識論及形上學,研究興趣旁及科學哲學、宗教哲學、道德哲學和維根斯坦哲學,論文見於Philosophical Studies、Synthese、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等國際哲學期刊。

劉創馥,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專研康德及黑格爾哲學,研究興趣旁及心靈哲學、認知科學和宗教哲學,論著有Hegels Urteilskritik和《黑格爾新釋》,論文見於Review of Metaphysics、Kant-Studien、《歐美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等期刊。

自序

王偉雄

 

這本書的緣起,可以說是一個異想天開的念頭:我想跟一個素未謀面的人合作寫一本書。哲學注重討論和交流,雖然閉門造車可能會想出一些理論,也可以建立論證來支持這些理論,可是,如果不和別人討論,沒有接受過質疑,便很容易自以為是、自圓其說,看不到自己的理論和論證的錯誤或不足之處。討論和交流有不同的方式,其中一個就是合作寫文章或著書;我曾經和一位同事合寫過兩篇期刊論文,除了有成果、論文被期刊接納外,合作的過程十分愉快,我們在哲學思考上互相學習到的東西也不少。到目前為止我的哲學著作全是英文的,有一天,我忽發奇想,希望能在一兩年內寫出一本中文哲學書,寫的是宗教哲學。我一向對宗教哲學甚有興趣,可是,這麼多年來只出版過一篇有關的期刊論文;這次希望寫的是一本一般讀者也看得懂的宗教哲學書,不太深奧,也不太顯淺,而且不只是平鋪直敘,目的是刺激讀者思考宗教的各種重要問題。本來可以自己寫,但我卻希望能和人合作,一來可以減輕寫作負擔,二來可以享受哲學交流的樂趣,三來可以互相督促砥礪,也許會快一點完成。我冒昧聯絡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的劉創馥教授,問他有沒有興趣合作;我問的時候詳情欠奉,只是說想合作寫一本 宗教哲學的書,創馥竟爽快答應了!當時我跟創馥只是臉書(Facebook)朋友,從沒見過面,也沒有其他形式的交往,不過,我看過他在臉書貼出的一些討論宗教的文字,認為我們在宗教哲學上的見解十分接近;就這樣,幾乎純粹憑直覺,我便認定他是適當的合作人選。其實,創馥的學術背景跟我的大異,雖然我們的本科都不是哲學,都是後來才轉讀哲學,但他本科讀訊息工程學,跟我讀的中國語文及文學可說風馬牛不相及;就算大家後來都讀哲學,他去了海德堡,我去了柏克萊,興趣和訓練亦有明顯的分別,例如他的博士論文寫的是黑格爾,而我則從來沒讀過黑格爾的著作。因此,邀請他合作,是有點冒險的,可能不是一拍即合,而是一拍即散!在我們開始討論這本書應該包括哪些題目時,我提出了一個建議,創馥起初有點遲疑,認為未必可行,但最後還是抱著「姑且一試」的態度接納了。於是我們立刻動筆試寫了一章,只用了約三星期便完成,還是八千多字之長。我的建議是寫一本對話錄,而且用一個很特別的方式寫:我們在每一章都扮演兩個立場相反的哲學家(後來命名為「宗信」和「哲懷」),討論一個特定的宗教哲學問題,然而,動筆前只是約略商量過該怎樣寫,沒有談及詳細的論點;到寫的時候,是真正的見招拆招,用臉書的短訊功能,一來一回地「對話」(不是每一次都能即日回覆,但會盡量不拖延),寫到艱難處或不知如何續下去時,才斟酌雙方的論點。這個寫法很好玩,我們不是每一章都寫同一角色,某一章我特別想做哲懷,另一章卻想做宗信,創馥大多讓我先選;無論寫哪一個角色,我都會十分投入。我們各自的論點經常都在對方意料之外,有時真的要苦苦思索,才想出回應或反駁的論點;間中寫到走入死胡同,難以接續下去,便要回到之前某點,重新寫過。結果,完成的對話錄展現了真正的哲學對談;有些不太暢順、甚至略嫌兀突的地方,我們也決定保留,不刻意剪裁或潤飾,希望藉此讓讀者更能感受到那真實對話的味道。雖然第一章只用了短短三星期便完成,但有幾章特別難寫,要兩三個月才完成一章,寫畢全書,已是兩年後的事了。在合作了一年後,我終於和創馥在香港見面,大有一見如故之感;我們已成為好朋友,比起完成的對話錄,這是更大的收穫。成書之際,遙想年少時因內子玉琼(那時只是我的女朋友)的「引領」而成為基督徒,多年後我由於種種人生體驗和思想上的改變而放棄宗教信仰,她不久也漸悟,跟我走同一的方向;我不知道她在多大程度上是受了我的影響,無論如何,我們能在宗教信仰上幾乎同步改變,這是值得慶幸的事。玉琼對哲學無甚興趣,沒有讀過我的哲學著作,但這本書是個例外,因為書內討論的始終是她關心的問題,也許還因為這本書令她回憶起我們共同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感謝她細心看了定稿一遍,對文字和格式都提出了有用的意見;更要感謝的,是她一直以來支持我追求理想,同甘共苦,讓我免去不少現實的煩憂,多享哲學思辨的樂趣。

 

2016年3月 美國加州奇科(Chico)

 

自序

劉創馥

 

倘若沒有基督教,大概我也不會走上哲學之路。今天的我是徹底的無神論者,不相信任何鬼神,不相信天堂地獄,不相信靈魂不朽,也不相信任何超自然力量,但年青的我很長時間是個虔誠的基督徒,而且是信奉保守的福音派基督教。二十多年前,我剛進香港中文大學,主修訊息工程學,因為宗教和人生問題開始接觸哲學,修讀哲學系的通識課程;後來對哲學的興趣日益濃厚,副修哲學之餘,在完成學士課程後還轉讀哲學碩士,再到德國攻讀博士。當我開始讀哲學時,大概做夢也沒有想過,日後會回到中文大學教授哲學,當時我反而擔心會被哲學「荼毒」,依稀記得還曾經對自己說過:「哲學讀少少好了,千萬不要讀太多,否則會鑽牛角尖。讀得多會傻的!」今天回想起來,讀哲學的確可以讀到「傻」的,從常人的眼光看來,哲學家的想法經常天馬行空,甚至奇特怪異,但事實上這可能是因為常人沒有充分反省自己的信念,未覺察到常識中的種種錯誤和偏見。哲學可以改變人的思想,而且可能是翻天覆地的改變;對宗教和人生的疑惑令我進入哲學之門,雖然我後來並非主要研究宗教哲學,但結果我的宗教觀還是根本地改變了,人生態度也大有不同。宗信和哲懷在書中所討論的都是我多年來關心的課題,部份也曾是我課堂上講授過的內容,這些年來或許我也影響了好些學生的宗教觀。宗教信仰涉及根深柢固的信念,即使受到強而有力的挑戰,亦不容易被理性的論據所動搖。儘管如此,我期望讀者能懷著開放和理性的態度思考相關問題,這種思維態度其實毫不簡單,需要一份願意被理性說服和啟蒙的勇氣,正如康德(ImmanuelKant)在1784年的〈何謂啟蒙〉一文指出:「啟蒙就是人離開他自己所招致的未成熟狀態。未成熟狀態就是缺乏在不受他人指導下運用自己知性的能力;若未成熟的原因不在於缺乏知性,而在於缺乏不受他人指導下運用知性的決心和勇氣,則這種未成熟狀態是自招的。勇於求知!鼓起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知性!這就是啟蒙的格言。」康德二百多年前的這段話,對今天的讀者依然適用。這本對話錄得以成書,絕大部份是偉雄兄的功勞。偉雄兄是我的前輩,哲學造詣和文字功力都遠在我之上。我是幾年前偶然看到《魚之樂》網誌才知有其人,但在我們後來成為臉書朋友之前,我已幾乎把他多年的網誌看過一遍,所以我對偉雄兄的哲學立場、甚至為人都已有相當的了解。當偉雄兄邀請我合著時,雖然我感到有點受寵若驚,但我已能預見我們將合作無間。結果,這本對話錄的成書過程非常順利,我自己樂在其中,寫得十分輕鬆愉快,還建立了一份友誼,實屬難能可貴。

 

2016年3月 香港中文大學

目次

「通識教育叢書」總序 沈祖堯 ix

自序 王偉雄 xi

自序 劉創馥 xv 

前言 xvii

 

第一章 神蹟 1

第二章 宗教與迷信 21

第三章 科學與宗教 39

第四章 設計論 61

第五章 萬物起源 83

第六章 苦罪 109

第七章 宗教與道德 131

第八章 來生與人生意義 151

第九章 宗教經驗 171

第十章 信心與理性 193

 

參考資料 217

「通識教育叢書」編者跋 225

書摘/試閱

第二章

宗教與迷信

迷信是非理性的,或至少是沒有理據的,因此,信徒大多會否認自己的宗教 是迷信。然而,思想或行為要符合甚麼條件,才算是迷信?這不容易弄清楚。如果弄清楚這些條件,我們便較容易合理地回答以下的問題:究竟宗教有沒有迷信的成份?如果有,為甚麼會有?迷信是不是宗教的主要成份?宗教信仰裏的迷信,和其他形式的迷信有沒有甚麼重要的分別?

 

哲懷| 上次跟你討論後,我才發覺原來世上是有神蹟的!

 

宗信| 甚麼?你不是相信沒有神蹟的嗎?你給我說服了麼?

 

哲懷| 我是被休謨說服了。

 

宗信| 怎可能呢?他不是極力批評神蹟之說嗎?

 

哲懷| 我回家後再認真讀一讀休謨,原來他曾說:「誰由信心驅使 接受神蹟,誰就在自己身上見證一個持續的神蹟,這神蹟顛覆他理智的所有原則,給他決心去相信那些最違反習慣和經驗的事情。」1 世上那麼多人反智地相信神蹟,真是「神蹟」處處啊!

 

註1 “[W]hoever is moved by Faith to assent to it [miracle], is conscious of a continued miracle in his own person, which subverts all the principles of his understanding, and gives him a determination to believe what is most contrary to custom and experience.” David Hume, 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ed. Tom L. Beauchamp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9), 186.

 

宗信| 你不是在嘲笑我吧?我不否認有些信徒的確輕信、欠缺反省,但不是所有接受有神蹟的人都是反智的。其實,說到反智,有些人全盤否定所有宗教,對宗教深刻之處視而不見,甚至將宗教和膚淺的迷信等同,也許這才是反智呢。

 

哲懷| 哈哈,我當然不是嘲笑你,相信你也知道我一向愛說調皮話吧?不過,請恕我直言,看來你心中有條刺,就是我上次說宗教和民間信仰根本沒有大分別……

 

宗信| 還未到心中有條刺那麼嚴重,只是認為你不公道。我還記得你怎麼說呢!你說那些「名門正派」的主流宗教和民間信仰、甚至公認的神棍根本分別不大。這不是太離譜了嘛?神棍分明騙人,那些輕信神棍的人,是迷信;信徒有的是宗教信仰,他們的心態跟迷信是兩回事。

 

哲懷| 上次也許講得不清楚,讓我先澄清一點,我的意思不是宗教和迷信完全沒有分別。迷信不等同宗教,否則,相信「13不祥」的人全都有宗教了;很明顯,有些迷信的人是沒有宗教的,例如一些賭徒,迷信極了,卻不是信徒。不過,我認為宗教和迷信仍然關係密切——迷信不一定是宗教,但宗教卻一定有迷信的成份。簡單點說,宗教就是有系統、有組織的迷信。

 

宗信| 為免接下去的討論變得牛頭不對馬嘴,不如你先解釋一下你所謂的「迷信」是甚麼意思?

 

哲懷| 好的,我說的迷信就是相信某些超自然或神秘力量存在,認為這些力量會在我們身上產生作用,而這些信念卻都是沒有理性基礎的;不但沒有甚麼理據支持,而且完全不理解這些所謂力量是怎樣運作的。例如相信「13不祥」的人會盡量避開「13」這個數字,卻不知道「13」如何會帶來惡運,只是盲目相信,信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宗信| 但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們都是不知其所以然的,正如你上次提及的安慰劑效應,假如真的未有令人滿意的科學解釋,我想你也不會視之為迷信吧?這樣看來,在你的「迷信」概念中,真正的關鍵是「相信某些超自然或神秘力量存在」;因此,我不得不問,你是否認為所有肯定超自然力量的信念都是迷信呢?假如是的,那麼按照這看法,絕大部份宗教的確都難免有迷信的成份,因為很少宗教完全否定超自然力量或對象的存在。可是,我懷疑你這樣理解「迷信」過於寬鬆,根本並不恰當。

 

哲懷| 我認為相信安慰劑效應也可以是一種迷信……

 

宗信| 真的?

 

哲懷| 真的。假如你相信安慰劑效應能醫百病,卻又不知其所以然,而且沒有理據,我們便可以說你迷信安慰劑效應了!有些人喜歡指責凡事講求科學證據、卻又不太懂科學的人是「迷信科學」,也是類似的意思。

 

宗信| 這和宗教沒有甚麼關係吧?

 

哲懷| 也不是完全沒有關係。這是廣義的「迷信」,不能用來專指宗教涉及的迷信;宗教涉及的迷信,正如我剛才所說,不只是相信某些超自然或神秘力量存在,也不只是盲目相信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是同時符合這兩個條件。假如有人有充分理據相信某種超自然或神秘力量存在,甚至知道這力量是如何運作的,那便不是迷信。

 

宗信| 你這樣定義「迷信」,我認為仍然是太寬鬆了。試以一些公認的迷信為例,星相、扶乩、問米、求籤、還神、講意頭、查通勝、看風水、室內不敢打開雨傘、避開不祥數字如「4」、「13」、「666」等等,這些無疑都符合你說的那兩個條件,可是,它們有一個重要的共通點,是你的定義沒有觸及的,那就是接受這些迷信的人都是為了趨吉避凶,會在行為上盡量順應這些迷信;因此,迷信除了你提出的那兩個條件,至少還要有趨吉避凶的心態。

 

哲懷| 照你這個講法,假如某人相信有神仙,例如黃大仙和關帝,卻從不求神拜神以趨吉避凶,行為完全不受這個神仙的信念影響,那麼他便不算是迷信了?

 

宗信| 不錯,雖然現實裏也許不容易找到這種信神仙的人,因為大多數人信神仙就是為了趨吉避凶。

 

哲懷| 好,我就接受你這個迷信的條件。這樣討論下去會更有意思,不但因為這樣一來,要論證宗教不過是有系統、有組織的迷信,便會困難一點,而我喜歡這樣的挑戰,還因為我事實上認為大多數信徒都有趨吉避凶的心態。

 

宗信| 那麼,我們是同意迷信有三個條件了,第一是相信某些超自然或神秘力量存在,第二是盲目相信而不知其所以然,第三是有趨吉避凶的心態。

 

哲懷| 完全正確,就是這三個條件。

 

宗信| 我當然不會否認宗教符合第一個條件,但說宗教也符合第二和第三個條件,你可要花點工夫說服我了。

 

哲懷| 定必盡力而為!第二個條件較複雜,我們先討論第三個條件吧。

 

宗信| 好的,沒所謂,總之你最後能說服我便成了。

 

哲懷| 有一點先得澄清,嚴格來說,迷信的不是宗教,是人,是信徒。說宗教符合第三個條件,是指宗教的信念和教條提供信徒趨吉避凶的方法,例如祈禱,並鼓勵他們使用這些方法;於是本來沒有趨吉避凶心態的,便養成這種心態,本來已有趨吉避凶心態的,這種心態也許會變得更強。你認為有些宗教不是這樣的嗎?

 

宗信| 對,我的確認為有些宗教不是這樣的。

哲懷| 可否舉一些例子?

 

宗信| 其實你形容為「名門正派」的那些主流宗教都不是這樣的……

 

哲懷| 怎會啊?

 

宗信| 這是主流宗教與一般民間信仰的其中一個主要分別。當然,很多主流宗教都有關於天堂地獄的信念,若單單因為要上天堂得永生而接受某宗教信仰,這也算是趨吉避凶的心態。

 

哲懷| 對啊,所以主流宗教也符合迷信的第三個條件。

 

宗信| 不,這只是某些信徒的問題,不是那些宗教本身的問題。

 

哲懷| 有甚麼分別呢?

 

宗信| 不少信徒初時可能是由於趨吉避凶的心態而信教,但宗教高貴之處在於能轉化和提昇人的心靈;敬虔的信徒不會為了趨吉避凶而信神,他們的目標是歸信真神、追求與創造主復和、塑造更高尚的靈魂等等,不少信徒甚至有意識地遠離世俗的榮華富貴。他們仍會相信自己死後會上天堂,與真神共享永生,但這些不外是信仰的後果,並非他們的動機。真正的宗教根本不會鼓吹趨吉避凶,認真的信徒也會避免這種膚淺的心態。

 

哲懷| 你形容的「敬虔的信徒」,是理想化了的信徒,這可能也是不少信徒的自我形象,可是,現實中的信徒大多不是這樣的;如果他們認為自己是「敬虔的信徒」,不求趨吉避凶,那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

 

宗信| 那麼你認為現實中的信徒是怎樣的?

 

哲懷| 一般的信徒都有求神保佑的心態,希望災禍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例如基督徒開口閉口說的「求主保守」,他們求主保守這樣,求主保守那樣,有好事發生了,就感謝神。舉個簡單的例子,信徒之中假如懷疑自己患上癌症的,十之八九會求神保佑那不真的是癌症;如果證實了是癌症,也十之八九會求神保佑盡快治好,最好還能免於痛苦。這不是趨吉避凶的心態是甚麼?

 

宗信| 希望免受癌症之苦,此乃人之常情,若要求信徒連這麼卑微的自保心態也要撇除,未免太過苛刻了!

 

哲懷| 如果宗教真的能「轉化和提昇人的心靈」,那麼,對信徒的心靈要求高一點,也是合理的吧?

 

宗信| 「迷信」一詞多少帶有貶義,有宗教信仰的人希望免受癌症之苦就被批評為迷信,而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有同樣心態,卻能理直氣壯地去找醫生「趨吉避凶」,這種批評公道麼?沒有宗教信仰的人自然希望避免患癌,根本不會作他想;反而有宗教信仰的人,雖然本能地還是希望「趨吉避凶」免受癌症之苦,但他們——尤其是真正敬虔的——事實上會有多一重考慮,就是願意成全神的旨意,甘心情願地受苦,透過患癌來為神做見證。敬虔的信徒內心也難免會掙扎,不過,如果他們能戰勝求生免苦的本能,那正是由於宗教的力量。因此,趨吉避凶的心態不外是信徒人性的一面,而宗教給他們的洗練,能令他們超脫本來自私的人性,撇除人迷信的自然傾向。這樣看來,宗教不單不是迷信,更加是遠離迷信的正途呢。

 

哲懷| 找醫生醫病的「趨吉避凶」不是迷信,因為那不是非理性地訴諸超自然或神秘力量啊!請不要忘記,要三個條件都符合了才是迷信。此外,迷信的信徒祈求的不只是避凶,還有趨吉,不只是祈求自己和親人無病無痛,還祈求學業、事業、愛情、婚姻等順順利利;一些球隊的球員在比賽前祈禱神幫助他們勝出,就是信徒趨吉避凶心態的最佳例子。我不否認有些「高級」的信徒能夠擺脫迷信,例如一些神學家和有宗教信仰的哲學家,但他們是極少數,正如參透神學的信徒是極少數一樣。大多數信徒都是糊裏糊塗、人云亦云、隨眾拜神而已。信徒不過是凡人,宗教裏不少元素會誘使他們產生或加強依靠神靈趨吉避凶的心態,再加上符合另外兩個條件,就是迷信了。

 

宗信| 不少信徒都有迷信心態,這點我也許不得不承認,可是,我剛才的要點是,宗教本質上根本並不導人迷信,反而是助人脫離迷信的力量。

 

哲懷| 這不是有點強作分別嗎?

 

宗信| 不是。讓我打個比方,正如上你「批判思考」課的學生,很多都不善於批判思考,即使考試拿了甲等,也可以在日常生活犯下最簡單的思維謬誤,但批判思考課的目的正正是要改善學生的思維能力,成功與否則視乎很多因素。同樣地,真正的宗教本質上是要引導信徒撇除趨吉避凶的心態,離開世俗的價值觀,追求神的國度和公義,塑造高尚的靈魂。這些理想當然不容易達到,所以信徒難免還有一點趨吉避凶的心態,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當宗教發揮力量,慢慢洗練人的心靈,就能減輕一般人迷信的傾向;如果能徹底地被宗教信仰改造,就絲毫沒有迷信了。因此,若要幫助人遠離迷信,不要鼓勵他們放棄宗教信仰,反而要設法令他們信得更真、更深和更投入啊!

 

哲懷| 可是,我要指出的,也不單是很多信徒都有趨吉避凶的心態,還有這個事實的成因。不錯,希望趨吉避凶乃人之常情,可是,宗教非但不像你說的,會令人的這種心態減弱甚至消失,反而是鼓勵這種心態。你那「批判思考」的類比並不恰當,因為不是宗教教導信徒不應有趨吉避凶的心態,而他們卻大多做不到;事實是,宗教根本就鼓勵這種心態。

 

宗信| 你已不只一次說宗教鼓勵趨吉避凶的心態,但我仍然不清楚你的理據是甚麼。

 

哲懷| 我說的鼓勵,不是直接教導或要求,而是提供方法或門路讓信徒容易養成趨吉避凶的心態。

 

宗信| 甚麼方法和門路?

 

哲懷| 大多數宗教都信奉有能力主宰世間萬事萬物的神,信徒都相信他們的神對他們只有善意,絕不會惡意加害;加上宗教一般都有向神表達意願的方式,例如祈禱,因而間接鼓勵了信徒向神祈求想得到的東西。此外,一些儀式和器物的使用,例如唸經、宗教人像和飾物等,亦能加強趨吉避凶的心態。在民間信仰裏的迷信,假如祈求某一神祇而多次不靈驗,可能會令人祈求之心減弱,或轉而祈求另一神祇,例如由拜黃大仙轉為拜關帝;宗教裏的迷信則不同,信徒祈求而得不著的時候,就會相信得不到祈求的東西其實對自己是好事,因為神只會對我們好,於是祈求之心不會減弱,下一次照樣熱切地祈求神。

 

宗信| 我不但可以承認不少信徒有趨吉避凶的心態,甚至也不否認現世的宗教或多或少縱容信徒迷信。

 

哲懷| 哈哈,難得難得!

 

宗信| 事實上,很多教會也相當世俗,追求各種物質上的成功與順境,簡單如教會旅行也會求神保佑天朗氣清,還不時祈求能擴建會址、擴充會務,把教會視作商業機構般運作。這些事情我都看在眼裏,但我看到的不是宗教的本質,而是現世教會的墮落、信徒的軟弱。一般信徒祈求事事順境、升職加薪,這的確與拜黃大仙沒有多大分別,可是,黃大仙式的民間信仰不會引導人超越這些趨吉避凶的祈求;真正的宗教卻不一樣,當信徒的心靈被信仰改變,就自然會減少世俗的願望,專心追求成就神的旨意。你大概也不會否認信得較真和較深的信徒,較少有世俗的趨吉避凶心態,這不是正好反映宗教的本質並不導人迷信嗎?

 

哲懷| 在討論下去之前,讓我簡單總結一下我們的分歧。我們都接受迷信的三個條件,到目前為止,主要爭論的是關於第三個條件,即迷信裏的趨吉避凶心態。你同意我指出的一個現象,就是不少信徒都有藉著宗教趨吉避凶的心態,但你不同意這種心態源於他們的宗教信仰。你認為宗教異於迷信之處,正正在於它著重心靈修煉,教導人看輕現世的吉凶;因此,你不接受宗教鼓勵趨吉避凶心態這個看法。對嗎?

 

宗信| 對,總結得十分清楚。

 

哲懷| 謝謝!那麼,一些信徒有趨吉避凶的心態,是不是因為他們信得不夠真或不夠深?

 

宗信| 可以這樣說。我們都知道,不是每一個信徒對自己的信仰都有同樣虔敬之心和深入的了解。

 

哲懷| 如果信徒有趨吉避凶的心態,是信得不夠真或不夠深的表現,而不少信徒都有趨吉避凶的心態,你豈非要承認不少信徒都信得不夠真或不夠深?

 

宗信| 的確如此!不少信徒都信得不夠真,有些甚至只是「掛名」信徒,為了現世的好處而入教。然而,宗教的力量還是明明可知的,歷世歷代有數不盡的人受了宗教信仰的洗滌,能夠超越世俗的限制,追求更高尚、更純潔的價值。

 

哲懷| 你認為這些信得夠真夠深的信徒就不是迷信?

 

宗信| 對,他們既然不符合迷信的第三個條件,那就不是迷信了。

 

哲懷| 但那些信得夠真夠深的信徒也可以相信一些很荒誕的教義,甚至成為宗教狂熱分子,以為自己一心一意信靠真神,高尚聖潔,沒有世俗的私心,結果卻做出非常邪惡之事,為禍人間。難道你認為這些宗教狂熱分子不算迷信?

 

宗信| 我明白某些宗教的確有這種危險,有時自以為義的人可以比膚淺自私的人做出更壞的事情,為世間帶來無窮痛苦之餘,還以為自己在拯救眾生。這種事我也感到很無奈,但這些人事實上有別於一般黃大仙的信眾,他們之壞並非在於迷信,而是在於擁抱扭曲了的道德價值。

 

哲懷| 既然你也反對這種宗教狂熱傾向,我就暫時不與你糾纏他們是否應該被批評為迷信。關於「趨吉避凶」這個條件,我也可以不跟你爭持下去了,至少我已弄清楚你並不否認很多信徒都有趨吉避凶的心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無庫存之港版書籍,將需向海外調貨,平均作業時間約3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縮短等待時間,建議您將港書與一般繁體書籍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83
庫存:9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