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盛祕訣,一探企業經營智慧
唐朝,是中國歷時最長的王朝之一(西元617~907年),被歷史學家譽為中國黃金時代,絕非偶然,開國君王唐太宗更是功不可沒。
唐太宗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之一,與奧古斯都、成吉思汗和拿破崙齊名,甚至在某些層面超越他們的成就。中國在唐太宗的領導之下,成為全世界最強盛的國家,其中有不少明智、創新且大膽的作為,為未來的領導者樹立標竿。
以下簡述速唐太宗的豐功偉業:
一、他28歲即位前,就組成顧問團。
二、他具有管理長才,掌管宮內所有重大政策和執行決策。
三、他是一流的軍師,率領旗下軍隊打敗阿提拉(Attila the Hun)的後代突厥人,並重新打通絲路。
四、他親手殺害上千名敵軍。
五、他多才多藝:會射箭、騎馬、作詩、作曲和寫書法。
六、他首度開放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也間接促使佛教在西藏生根。
七、他顯然很會挑老婆:他的皇后是史上最有智慧和美德的女性之一。
八、他建立強盛、繁榮且悠久的帝國,治國有成。
唐太宗和他聰明的大臣,經常討論如何治理國家、長治久安,而君臣之間的對話,大多被記錄下來,編纂成《貞觀政要》一書,從此成為領導學、管理學和治國學的典籍,還被翻譯成韓文、日文、蒙文、契丹文、女真文和西夏文等等。
唐太宗的思想,早就流傳到世界各地,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君王,例如蒙古霸主忽必烈、日本將軍德川家康、清帝乾隆,無不積極閱讀《貞觀政要》。就算到如今,亞洲各國的商業主管和政府領導也爭相研究。
現今的領導者,無論管理哪一種組織,總會有意無意地以「統治者」自居。就政治而言,即使帝王是古代產物,但民選領導者在國內享有的權力,仍不亞於古代的帝王。企業領袖和商業經理人,也在「各自」的世界扮演著「統治者」的角色。領導者可說是無所不在。
我可以列舉無數的例子。我們時而是領導者,時而是被領導者,或者身兼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也可能在被領導的時候,急欲成為領導者。無論是領導國家或企業,不管是統御團體或作為模範,領導者都要支配他所指揮的人和資源。他們能對社會、環境和社群造成莫大影響,也面臨跟古代帝王相似的挑戰。
關於領導和管理的書籍不勝枚舉,但此書特別之處,在於不提供單向的建議,而是節錄唐太宗和大臣之間的對話,作為當權者指引明燈。唐朝歷時如此之久,可見唐太宗確實有治國智慧,這些智慧經過千年以上的考驗和研究,可見本書所提出的治國原則,顯然經得起時間考驗。
第一章 論君王
──深刻認識自己,克服個人弱點
「優秀的領導者,不僅會吸引人才,還懂得把他們凝聚起來。」──歌德(Goethe)
唐太宗28歲即位後,開啟人生的新頁。登基以前,他作戰的本領有目共睹,如今,他還要展現他的治國才能。
於是,唐太宗從不同領域,找來睿智而專業的諫言者。他和諫言者之間有不少機智對話,一來他需要旁人輔佐他治國,二來他想成為有用的領導者。而唐太宗是一位稱職的聆聽者、謙卑的學生、積極的學習者、敏銳的觀察者,認真學習當個明君。
◎領導者要保護自己的心
唐太宗即位之初,就告訴大臣:「領導者只有一顆心,無數人爭相討好它。為了贏得君心,有人靠勇氣、有人靠辯才、有人靠奉承、有人靠謊言、有人靠迎合……大家從四面八方夾擊領導者,拚命遊說以獲得權力與財富。只要領導者稍有鬆懈,就可能鑄下大錯,惹禍上身。這,就是領導者的難處。」
◎熟知之事易成盲點
唐太宗登基不久,就跟大臣蕭瑀說:「我從小就很喜歡射箭,還以為我對弓箭瞭若指掌。但幾天前,我拿到十幾支弓,弓匠看到之後,就說那些都不是好弓。我問他原因,他回答:『製弓的木料中心不正,紋理偏斜,就算製成了堅韌的弓,也無法把箭射直。』後來我領悟到,我射箭多年仍不知弓箭的奧祕,那我對於治國肯定所知更少。」
這個領悟促使他每天跟大臣開會,也經常接觸低階官員,以便瞭解國情。
●唐太宗教我們的事
唐太宗深知,為了成為稱職的領導者,他必須克服自己的弱點,控制自己的慾望,因此透過認識自我、自我反省,他也藉由觀察別人,把別人當成鏡子,來看見自己。
他知道慾望可能蒙蔽觀察、混淆理解、不利判斷,進而鑄下大錯深受其害,反之,只要克服個人弱點,不受慾望控制,就不用怕受害。
誠如亞里斯多德所言,認識自己,是所有智慧的起點。一個瞭解自己的領導者,也會是有智慧的人。一旦認識自己,就有可能改變自己;一旦改變自己,就有可能改變環境──這些改變,都會讓你成為成功的領導者。
第二章 論人才
──不要求完美,要看出才能天賦
「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窮於智;賢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於能。」──韓非子
唐太宗是帶有天命的人,能力強又精力充沛,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他也很懂得自我反省。因為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因此他對於人才的管理與運用很有智慧。他成功的祕訣,不在於個人的聰明才智,而在於君王和大臣的集體智慧。唐朝的興盛,與其說是大師的傑作,還不如說是團隊合作的成果。
◎把人放在對的位置
唐太宗為太子總結他自己管理人力資源的經驗:「開明的君王用人唯才,宛如熟練的木工在挑選木材。直木就拿來做車轅,彎木就做成車輪,長木拿來做屋頂橫梁,短木則作為椽。無論是直是彎,不管是短是長,都是有用的木材。」
「開明的領導者用人也是如此。他善用智者的腦袋,愚者的體力,勇者的魄力,懦者的謹慎。無論是智是愚,不管是勇是懦,天生我才必有用。正如熟練的木匠沒有不用的木材,開明的領導者也不會浪費人力。他不會因為一個人的缺點,就忽視他其他的優點;也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小瑕疵,就忘記他其他的長處。」
「不要大材小用,也不要小材大用。把對的人放在對的職位,治理國家就會很順利,把錯的人放在錯的職位,就會有處理不完的麻煩。」
「有智慧的君王懂得看人,也懂得善用他們的能力。」
◎不適任,熟人也不用
丞相房玄齡跟唐太宗說:「你的老同事,包括你叔叔在內,皆未獲得這次內閣提名,因而大發牢騷。」
唐太宗回答:「君王要公正無私,我只挑選適任的人,適任是唯一的判斷標準。我們怎麼可以對陌生人是一套標準,對熟人又是另一套標準呢?
即使只跟我見過一次面,我也會記得,更別說共事多年的伙伴,但只要他們不適任,無法勝任那份工作,就算我們私底下再熟識,我也不可能提名他們。
你只說他們在發牢騷,卻沒有看看他們的能力?」
◎名氣不等於才能
公務人員必須通過兩階段考試,京城剛好有兩位著名的學者,唐太宗久聞他們的大名,沒想到他們竟然落榜,他向首席試務官詢問原因。
王姓試務官回答:「沒錯,他們文筆確實很好,但詞藻過於華麗,風格稍嫌膚淺,這種人沒有真正的才能。如果讓他們通過最後一關,其他人恐怕會依樣畫葫蘆,這應該不是陛下所樂見的吧?」
唐太宗點頭稱是。
第五章 論諫言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忠言逆耳,不可或缺,宛如身體的病痛,讓人警覺不健康的狀態。」──溫斯頓邱吉爾
唐太宗設立御史台,專門監督官員。御史台擁有彈劾權,有權調查申訴案件,彈劾違法亂紀的官員,例如違反公義、失職和鋪張浪費等情事。
另設諫官,專門監督君王,擁有公諫權,負責批評君王不當的行為和錯誤的政策,通常找君王的老師或德高望重之人擔任。雖然這個職位很有影響力,但也可能招致殺身之禍。諫官忠言逆耳,可能成為君王的敵人,以致被暴君降職、解職、刑求或處死。
◎留心聽取建議
唐太宗說:「我經常獨自坐著反省,擔心自己的所作所為,沒有順應天意以致引發民怨。我希望得到真誠之士的建議和諫言,以便即時處理任何的不滿,以免與外在世界脫節。」
他告誡太子聆聽諫言的重要:「君王統治整個國家,不可能盡知天下事,他可能沒發現自己犯錯,也可能沒及時糾正錯誤。這就是為什麼君王要聆聽申訴、留心各種意見、聽取他人建議的原因。只要意見是好的,即使出自奴隸之口,君王也要虛心接受。只要意見不好,即使出自貴族之口,君王也要勇於拒絕,不要太在意諫言者的身份和頭銜。」
◎臣子要勇於指證
唐太宗問大臣們:「人需要鏡子來看見自己,同樣的,君王需要忠臣來發現錯誤。如果君王自以為是,大臣也不指證他,遲早會走向滅亡。
一旦君王失敗,大臣也會跟著失敗。還記得隋朝怎麼滅亡嗎?隋煬帝是一個暴君,大臣不敢發表意見,誰都不敢阻止他犯錯,到頭來隨煬帝死於非命,大臣也沒有好下場。
這帶給我們寶貴的啟示,如果要維持國家安定,大臣就要跟我坦言,讓我知道哪裡做錯了。我可能不會立刻接受諫言,但我會好好想一想,再來決定採納何種意見。」
◎不做盲目追隨的忠臣
有一回,魏徵跟唐太宗說:「我希望陛下讓我當個良臣,而非忠臣。」
唐太宗問:「兩者有何不同?」
魏徵回答:「差之千里。良臣協助君王做出明智的決策,讓國運永久昌隆,因而獲得良臣的美名。忠臣即使君王犯錯,仍盲目追隨,以致君王死於非命,國家毀於一旦,其他大臣也死路一條,只有他本人求得忠臣的美名。」
唐太宗說:「好吧,我希望你當個良臣。」
魏徵接著說到春秋時代,齊景公和丞相晏嬰的對話。
齊景公問晏嬰:「什麼是良臣?」
晏嬰回答:「良臣不該為君王而死,也不該跟著他逃亡。」
齊景公不懂:「為什麼不呢?君王待他不薄,給他高位高薪,他不是應該忠於君嗎?」
晏嬰說:「他確實應該忠於君。不過,要是君王採納他的好建議,災難就不會降臨,君王也不用逃亡或死亡,只可惜君王不聽他的建議而身陷危險,他還要為君王而死嗎?」
●唐太宗教我們的事
御史台和諫官,是中國古代的特殊官職,主要用來糾正制度的缺失。
民主制度強調言論自由,法律會保護人們表達意見的權利,但民主國家也有很多「封地領主」,舉凡企業、醫院、學校、學院、政府機構和慈善機構,「領導者」藉此來影響「被領導者」。
舉例來說,老闆對員工及其家庭的影響無所不在,他宛如該「封地」的「領主」,可以決定員工的聘雇、解雇、升職和降職,員工的生計就取決於他,這種依賴關係是很危險的。
當員工知道老闆的行為不合法或不道德時,真的能夠直言不諱嗎?真的能說出自己的想法,不用擔心上司或同儕的反應嗎?真的能不顧自我利益說出真話嗎?他們有可能揭發公司的弊端嗎?此外,現在有多少管理者會像唐太宗一樣,鼓勵部屬對自己批評,更別說獎勵說真話的人了。
鑑於現代政府和企業的濫權,我認為,諫官在現代社會並無立足之地。
第十三章 唐太宗生平
──豪放胸襟、博大氣度,馳聘唐朝舞台
唐太宗姓李,名世民,「世」意指「世界」,「民」意指「人民」。李世民四歲時,算命師預言他有一天會拯救世界,幫助人民脫離苦難,後來他成為唐太宗,「唐」是他協助建立的朝代,「太宗」則是他的帝稱。
他生於中國西北方陝西省的李氏貴族,父親是隋朝的刺史和將領,祖母為突厥人,所以擁有漢族和突厥的血統。他跟隋朝皇族亦有淵源,他的祖父和曾祖父皆佔了軍中高位,整個家族堪稱軍人世家。
李世民勇敢無畏、意志堅強、狂放不羈,對於學術研究沒太大興趣,卻獨鍾武術、箭術、騎術和狩獵。這些能力在亂世比讀書更有用,加上他是充滿抱負的青年,當個書呆子非其所願。他成長的過程中,隋朝由盛轉衰,他見證了隋朝短暫的壽命,以及隋朝的覆亡,深深影響他稱帝後的作為。
◎唐太宗及其顧問團
唐太宗是富有魅力的領導者,做事充滿活力和幹勁,也要求官員全力以赴。他在每日例行會議,跟有才能的顧問團討教,吸收他們的知識和經驗來治國,老臣甚至採取輪班制,不分晝夜接受召見,以便討論國事。
此外,唐太宗思慮清晰,擁有準確的判斷力,並且善用別人的優點,避開他們的缺點。凡是有才德之人,就算彼此曾經為敵,他仍會毫不猶豫任用,例如尉遲恭將軍曾是叛軍首領、兵部尚書李靖曾任隋朝高階將領、資深大臣王珪曾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
至於既是老臣也是諫言大夫的魏徵,曾經是他兄弟的參謀,讓當時唐太宗的陣營深惡痛絕。
於是,唐太宗把魏徵找來:「為什麼要幫我哥對付我?」
魏徵心平氣和地回答:「如果太子聽從我的建議,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唐太宗久聞魏徵的才華,欣賞他的率直,就問魏徵願不願意成為他的智囊。
有人建議唐太宗:「你應該把魏徵殺了。」
但唐太宗回答:「不可以!魏徵忠於主子,所以值得信任。至於那些臨危叛主的人,才應該以死謝罪。」
為了洗刷弒兄的污名,唐太宗在兄弟死後,授予他們高貴的頭銜,重新舉辦盛大安葬儀式,邀請他們各自的手下觀禮。這種和解的姿態,具有安撫作用,讓大家放心為新統治者效命。
唐太宗身邊的密友、智囊和擁護者,各有千秋、互補短長,組成強大的管理團隊。舉例來說,丞相房玄齡注重細節、擅長規劃;副丞相杜如晦行事果決機敏,兩人簡直是最佳拍檔。
而唐太宗的智囊大多比他年長,魏徵和杜如晦大他十九歲,房玄齡大他二十一歲,李靖大他二十七歲,王珪則大他二十八歲。
唐太宗曾經詢問大臣王珪,想知道他對其他同事的看法。
王珪回答:「我沒有房玄齡勤勉,他總是把工作擺在第一位;我諫言時也沒有魏徵勇敢;我也沒有李靖多才多藝,文武雙全;我也沒有溫彥博優秀,他總是能貫徹陛下的理念;我也沒有戴冑能幹,他無論大事小事都處理得當。但我有自己的優點,那就是強烈的正義感,我提拔君子,毫不留情的打擊小人。」
唐太宗和其他大臣都認為這是公道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