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島上紀事〈簡體書〉
滿額折

島上紀事〈簡體書〉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9031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5元
庫存:8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結集了符詩專博士近25年間在新加坡不同角落所書寫的50篇文章。記載了當下的思緒,或評論一部電影;或說說媒體發展之趨勢;或講講島上的民生民情,有些當下眼望島外風光;有些當下評析島國風雨,所書寫的不僅是一篇篇小塊文章,也是在島上不同時間和空間所留下的一則則真實紀事。
全書歸類為電影內外、新舊媒體和情牽島國這三大單元。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分析(華語)電影和新媒體的衝擊,呈現媒體科技在情境交叉互動下的演變趨勢,以及對社會、文化和語言的人文關懷。
島內外的世界在25年間,在你我不知不覺中改變了。或許這50則紀事可以讓你看到這些年來的變化,並再次想起那些漸被遺忘的曾經……
這是詩專出版的第一本文集。我有時戲說他是“大器晚成”。這其中雖帶有戲謔,更多的是期許。我相信這只是個起點,我期待他未來在專業和公共領域更進一步的貢獻。
——郭振羽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作者簡介

符詩專,現任新加坡新躍大學副教授和新躍中華學術中心主任。在1985年完成新加坡國民服役後赴臺灣念書。1989年畢業於臺灣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1992年取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攝影及電影碩士學位;2004年取得美國俄亥俄大學大眾傳播博士學位。
1992-1996年任教於臺灣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廣播電影組,1996-1998年和2001-2010年任教於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資訊學院電子及廣播媒體系,2010年起在新躍大學任教。
自2013年起擔任新加坡華語電影節共同策展人;在2013年和2016年籌辦《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一和第二系列在新加坡場之首映和相關活動。擔任《新躍人文》和《華商華社》系列叢書副主編,2016年與周兆呈和遊俊豪合編《半世紀的新加坡:回顧與展望》一書。目前不定期於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文章。

序 1 自序
這本書收錄了1990至2015年,我在新加坡《南洋•星洲 聯合早報》所發表的部分文章。在這25年間,我前後有近十年的時間,因學業或工作的關係身居國外,而數度中斷為報章寫
稿。這50篇是我在新加坡那15年間,在島上不同角落所完成的評論文章:從1990年湯申路上段的維納士購物中心(Venus Shopping Center),1996年三巴旺的惹蘭馬達亞逸(Jalan Mata
Ayer)區,2006年裕廊西旁的西林台街(Westwood Terrace)到2015年馬里士他區的惹蘭拉馬拉馬路(Jalan Rama Rama)。
新加坡雖說不大,但因應政府對土地的規劃、家人對經濟、工作、就學等因素的考量,我的家在這四分之一個世紀中搬了三次。我書寫的地點也因此從島的中間偏北遷到北部,又從北部移居西部,再自西部搬回中部;書寫的工具則從稿紙和筆,演化為電腦鍵盤輸入,再提升到電腦手寫;報紙呈現的方式,則從紙張衍生到電腦,再從電腦邁入移動通訊器材;至於我書寫的內容也從早期專注於影視作品的評論,擴大至對影視導演、類型和趨勢的觀察,再發展到近十年來兼論本地語言、文化和社會等現象。
由於文章都是這些年我在島上的某個時間點完成,而每一篇寫作的起點總是和當時海外或島內的某些事件或議題有關,因此多少記載了這25年來我對電影、媒體和新加坡社會等課題的看法。由於個別文章的篇幅有限,所記的事也往往零星且片段,每一篇充其量只能提出一、兩點看法。在這些點與點之間,難免留有許多空白。這次能夠將這些單篇結集成冊,希望點與點之間能夠形成有意義的銜接。在這其中,有些點之間的銜接軌跡是相對比較明顯的,如臺灣金馬獎的變遷、新媒體的崛起、新加坡華文華語的困境、好萊塢霸權、影視媒體所面對的挑戰和囯家政治環境的改變等。為了便於找到點與點之間的關聯,我將這50篇文章歸類到 (1) 電影內外、(2) 新舊媒體和(3) 情牽島囯這三大單元。以下就書寫這些單元文章時的相關背景和發展趨勢做個概括式的說明。
電影是我的興趣,也是引領我進入學術界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書中最早(1990年2月4日)和最晚(2015年12月6日)發表的兩篇文章都和電影有關。電影內外這個單元雖然有述及西方電影的部分(如《功夫小子》、《少年Pi》和《變形金剛》等),但側重的主要還是華語電影1。在這25年間,華語電影世界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首先是引領風潮數十年的香港電影在90年代中期以後盛極而衰,爾後又屢屢欲振乏力。相對的,在90年代因外來影片來勢洶洶,以致於業界、學界紛紛表示前景不容樂觀的中國電影,在2000年以後逐步的站穩腳步。並透過不同的措施確保自己所生產的商業電影,可以在國內市場有能力和好萊塢電影分庭抗禮。2013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的電影市場。以其龐大的電影市場、六百多部的年生產量和充裕的製作經費,讓中國仿佛一個超大型的磁場,吸納台、港、馬、新等地區的華語電影人才加入其生產的行列。從這個層面而言,中國作為華語電影的龍頭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
在海峽的另一邊,80年代以來臺灣電影頻頻在影展得獎,卻常常在票房慘賠的命運,在2008年以後因為《海角七號》的異軍突起而得以改變。臺灣另一個軟實力在於它每年11月所舉辦的金馬獎頒獎典禮。金馬獎自1997年起就朝作為全球華語影片之競賽這個定位努力,至今成為最具公信與聲望的華語電影獎項。至於新加坡電影,在這25年間從無到有,而這些年來所生產的本地片當中,有相當數量可以被歸類為華語電影。其中包括2013年在第50屆金馬獎獲得最佳劇情片大獎的《爸媽不在家》。
在電影之外,媒體是另一個我長年關注的對象。新舊媒體這個單元的文章始於1996年11月,止於2013年9月。在這17年間,新媒體一個接著一個的出現,從90年代中期出現的互聯網,90年代末的博客,到2004和2005年先後冒出來的臉書和 YouTube;與此同時,電話從有線轉為無線,從磚頭大小的“大哥大”縮成手掌大小的手機,接著又因為進化成智慧型手機而長了面積加了功能。電話不再只是用來講話,也可以書寫、拍照、錄影和錄音。集電話、相機、相冊、錄影機、電視機、記事本、地圖、指南針、黃頁、時鐘和遊戲機等多重功能於一身,只要一機在手,使用者可以做很多事情。於是多功能的手機,配合上其他同時興起的新媒體,在短短十幾年的光景,改變了我們所熟悉的媒體世界。新聞不再為電臺、電視和報紙所壟斷,YouTube、臉書和博客也可以是消息的來源。報導不再是傳統媒體集團記者的專利,平民老百姓只要一機在手,具新聞敏感度又能適時適地的去報導,都能夠成為公民記者 (Citizen Journalist)。
舊媒體開始在舊有的基礎上架構新的可能性。報紙在紙版的基礎上加了電子版,又加了流動應用程式(APP)版。電視節目不再局限在電視機前觀賞,從桌電、筆電、平版到手機都是可以用來看節目的平臺。除此之外,還有幾年的時間,新加坡曾經出現過電視臺之間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可惜終究敵不過盈虧或其他的考量,又回到一家獨大的格局。可是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縱使少了自家人的競爭,卻也避不開收視率持續下滑的命運。韓流、美劇和中國實境真人秀在第一時間透過有線電視或網路視頻直接送到閱聽人的眼前。新加坡媒體要如何把流失在外的國人眼球重新爭取回來,已經不僅是媒體業者,也是負責媒體的主管單位所要正視的問題。
我自2010年開始發表探討新加坡社會、文化和政治現象的文章。在此之前,我對自己國家的觀察文章大都局限在電影和媒體這兩個領域之中。或許是因為我在這一年離開了教學十餘年的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資訊學院,加入了新躍大學人文與社會學院,在工作環境改變的情況下,開始將長久以來對自己土地的思考訴諸於文字。又或許是因為我在2009年初為人父,開始考慮到不僅是自己,也考慮到孩子在新加坡的未來。也或許是因為對新加坡許多事物的觀察和體會多年來已經累積到不吐不快的程度,因此書寫了情牽島囯這個單元中的十幾篇文章。
從2010到2015這五年裡,新加坡發生了幾件具指標性的事件。首先是2010年因為母語在小六會考的占分比重可能會被削減,而引起講華語社群高度憂慮和批評的事件。此事最終以總理和教育部長出面表示這是一場“誤會”而告結。可是它顯示了在這個以英文、英語為主,高度西化的社會裡,還是有相當數量的新加坡華人認定華文、華語是傳承華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次是2011年的兩次選舉。五月的全國大選執政黨有史以來首次丟失一個集選區,而八月的總統選舉,執政黨所屬意的人選僅以微弱的優勢勝出。這兩次選舉的結果讓執政黨警惕,也讓它不再視新加坡人對人民行動黨的支持為理所當然。上個世紀末那個被認為是對政治冷感的新加坡人在此時展現了他們的熱度與激情。
再來當然就是2015年所發生的三件大事:(1) 在政府帶領下,新加坡歡慶建國50年,舉國歡騰;(2) 建國總理李光耀先生于三月過世,舉國哀悼;(3) 在舉國歡騰與哀悼之後,全國大選在九月舉行,執政黨人民行動党獲得七成國人的支持。這三件事情放在一起,一方面昭示了李光耀所代表的那個時代已經完全過去,另一方面人們在建國第二個50年的開始依然把希望放
在人民行動黨的手裡。新加坡人這樣的選擇不僅僅是因為行動黨過去50年的貢獻,更重要的是因為在李光耀2011年完全退出內閣之後的五年間,執政團隊表現依然亮眼,而且更願意傾聽人民的聲音和關注他們的福祉。就在這麼一個社會背景下,我有關新加坡語言、文化和選舉等方面的文字順勢而生。
本書每一個單元根據文章發表日期的順序來安排先後,這樣的作法希望能夠更清楚的標示出我在不同的時期所關注的課題。由於部分文章在上個世紀90年代完成,有些名稱用語或事
件始末在事過境遷之後,恐怕已經逐漸被人們淡忘,因此有必要在這些文章的字裡行間或行文之後做些許說明。除此之外,各篇的文字都盡可以保留當年刊登時的原貌。
能夠將這些文字集結成冊,要感謝在這二十餘年間我在人生不同階段中所遇到的貴人。首先要感謝這些年來,早報言論版不同時期的編輯們,尤其是莊永康、黃向京和王美燕。感謝他們的催促、協助與指教,讓我可以一篇接一篇的寫下去。也要感謝八方文化創作室的何華和劉馨薇促成本書的出版,以及責任編輯馮婉明以她的火眼金睛揪出那些我視而不見的錯誤。另外要感謝國家藝術理事會支持和贊助本書的出版。
最重要的是感謝為本書寫序的郭振羽教授。我於1996年因為加入南洋理工大學傳播學院2 而與郭教授結緣,認識至今已經20年。在前面的十餘年,他是遙不可及的教授和高高在上
的院長。記得當時在學院的走廊或茶水間碰到他時,我都以院長稱呼他。他好幾次提醒我在院裡大家都是同事不需要那麼拘謹,以 Eddie3 來稱呼他就可以了。我卻始終沒有辦法改口,
因此叫了他多年的院長。這個叫法一直持續至我到新躍大學任教,再次與他共事時才改過來。改變的關鍵在於在這段時間我們共同為兩件事而努力。第一是成立以華語和英語雙語教學的華文傳播學士學位課程,第二是成立新躍中華學術中心。第一件事由於屢次招生成績未達標而無法推出。第二件事在他的引領下,中心順利的做了不少事。在幾乎天天見面的情況下,久而久之不知不覺的也就以 Eddie 來稱呼他了。在這段時間裡,他有時候會在談事情中場休息時說說我剛發表的文章,有時候會在看完文章後發來簡訊給我鼓勵,還有一兩次大概看我停筆太久了,提醒我是時候該寫寫文章了。因此請他來寫本書的序是最適合不過的。在此要感謝他在百忙之中為本書寫序。
這本書要獻給先父符敦瑚先生和母親邢蘭花女士。我父親是名華文小學的老師。據母親說,我進華校是在他的堅持下做成的決定。記得三年級時念的是上午班,父親下了課會到學校接我回大巴窯組屋的新房子。由於母親忙著湯申路店裡的工作,弟弟中午時分不在家裡,因此就我們父子倆一起吃午飯。用完餐我做我的功課,他忙著改作業或處理學校的行政事務。我做完功課之後,他會讓我背成語,每天背十句,背著背著往往就睡著了。父親在2004年過世。回憶他的時候,我最常想到是那段在大巴窯家裡父子倆獨處的時光。母親是我在家中最忠實的讀者。問她對我剛發表的文章有什麼意見?她的回答永遠是正面的。她沒有受過幾年正規的教育,卻自修掌握了中文。退休後她在家中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閱讀。小時候她常囑咐我和弟弟要多讀報紙,多瞭解時事。每天晚上十點一到,一定會打開電視看新聞。她在家中的名言是“不看新聞,敵人打到家門口,你都不知道”。這本書中有不少篇幅是對應著時事議題而寫,這與她當年的教誨應該有些關係吧。

附註:
1 這裡所指的華語電影,除了指傳統上以華語發音的電影外,也包含了以福建話、廣東話、客家話、海南話或潮洲話等華人方言發音的作品。
2 黃金輝傳播與資訊學院的前身。傳播學院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于1992年成立,由郭振羽教授擔任創院院長。成立之初,設有四個傳播相關科系,分別為新聞與出版系(Journalism and Publication Division)、電子與廣播媒體系 (Electronic and Broadcast Media Division)、宣傳與公共關係(Promotion and Public Relation Division)和傳播研究系(Communication Research Division) 2002年因加入資訊學系 (Information Studies) 而改名為傳播與資訊學院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 Information)。2006年為紀念前一年過世,記者出身的前總統而改名為黃金輝傳播與資訊學院 (Wee Kim Wee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我於1996年首次加入傳播學院的電子與廣播媒體系,1998年因為到美國念博士而離開。2000年再次回到學院,直至2010年才再次離開。在學院的12年間,兩度改名的盛事都碰上了。其中2006年那年還直接參與了學院改名典禮籌備小組的工作。
3 郭振羽教授的英文名字是 Eddie Kuo。在非正式的場合,朋友或同事大都叫他 Eddie。

序2 序
郭振羽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新躍大學學術顧問兼新躍中華學術中心主任
和詩專相識,有20年了。之後三度同事,也算有緣。
20年前見他,還是個略顯靦腆的“海歸學人”。那時他在美國完成碩士課程,回到母校臺灣輔仁大學任教,被我們“挖角”到南大傳播學院,幫忙開展影視製作課程,可算是南大傳播學院草創初期團隊的一份子。之後,他二度赴美進修,完成博士學位,再次應聘到南大任教。當時我是傳播學院院長,關注到他的努力,在教學和研究方面日臻成熟。不久,他也開始分擔了一些行政工作。
2010年我由南大退休,受邀到新躍大學當學術顧問,同時籌辦“新躍中華學術中心”。詩專也在那時候辭去南大教職,加入新躍的團隊,開始我們進一步合作。我感覺得到這位“末代華校生”,在新躍的新環境中,如魚得水,更能發揮所長。2012年“新躍中華學術中心”成立,詩專任副主任。至今五年,中心開展了幾項標誌性活動,包括每年四月的“新加坡華語電影節”以及十月的“新躍文化中華講座”。詩專參與策劃負責執行,功不可沒。
我之所以要和詩專“套關係”,除了要介紹本書作者之外,也是要為這本文集做個注腳。
詩專的學術專業是媒體傳播,特別專注電影研究,在臺灣和美國接受了完整的“學”科和“術”科訓練。這20多年來,詩專在教學研究之餘,也著手為文,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
分析(華語)電影趨勢以及新媒體的衝擊。這方面的文章在文集中以“電影內外”和“新舊媒體”兩個單元呈現,占全書三分之二篇幅。由於跨越時間超過20年,這許多短文“點”的聯系,可以從宏觀視野,呈現出媒體科技在社會文化情境交叉互動下的演變趨勢。特別是作者近年作為“新加坡華語電影節”籌畫人之一,經常參與並主持有關華語電影的座談。他的文章以通俗文字介紹電影,介紹導演,介紹影展,教大家“怎樣看電影”。在華語電影這個領域,他已經是大家熟悉的一個名字。相信這也將是他還能發揮所長“成名立萬”的專業領域。
至於“新媒體”方面,這20年來的演化,可說是令人眼花繚亂;從YouTube,到 iPad,到 iPhone,到臉書,到如今手機作為流動傳播平臺。傳媒科技以及科技應用快速發展,新媒體很快就變成舊媒體了,教人應接不暇。在“新舊媒體”這個單元中,作者以專業的知識和通俗的文字,觀察20年來新舊媒體的興衰,在介紹新興媒體之餘,同時也討論它們對社會、文化,以及政治上的影響,均具洞見。
作者對新加坡社會、文化、語言的人文關懷,集中在本書的第三個單元:“情牽島國”。他關心的課題,包括方言沒落、華語水準降低、雙語人才凋零,進而談到新加坡人的身份認同,民主進展,社會轉型。在這些課題背後,不變的是他典型的“華校生”的情懷。
詩專自稱是“末代華校生”:小學念培群,中學在華中,高中讀南初。他曾經在一次討論會中,和聽眾分享一張照片,是一個小男孩在當年的南洋大學“學生樓”前拍的。那年他六歲,母親帶他到南大校園,拍了這張照片,特別囑咐他說,“要好好讀書,以後才能上南洋大學。”
“沒有想到,等到我上大學時,南洋大學已經沒有了。”
結果他選擇到臺灣輔仁大學升學, 繼續他的華校生生涯。那是後話了。
既是“末代華校生”,在談到語言和文化的課題時,他的文章中無可避免帶有三分蒼涼,七分無奈。作為一個雙語雙文化的知識份子,詩專,和他同時代的一批人一樣,沒有悲觀的權利,只能如華中校訓昭示的:自強不息,然後舉起校徽上的火炬,繼續往前跑。
這是詩專出版的第一本文集。我有時戲說他是“大器晚成”。這其中雖帶有戲謔,更多的是期許。我相信這只是個起點,我期待他未來在專業和公共領域更進一步的貢獻。
2016年12月10日

目次

目錄
xi | 序 郭振羽
xv | 自序

電影內外
2 | 《三個女人的故事》一、二
5 | 看《笑傲江湖》電影版
8 | 臺灣電影界的窘境:剖析金馬獎入圍名單
11 | 九七前的金馬獎
15 | 論成龍電影的價值:《一個好人》
18 | 對李安得獎的一點省思
23 | 新加坡電影的下一步
28 | 影展與院線之間的鴻溝
32 | 《功夫小子》弦外之音
36 | 武俠片的臥虎藏龍
40 | 入股米高梅?
44 | 《變形金剛》又來了!
48 | 《少年 Pi》的背後
52 | 電影的另一次質變?
56 | 金馬50帶來的契機
60 | 邵逸夫的前五十年
64 | 胡金銓電影的現代意義
68 | 李行和他的電影世代
72 | 尋覓於電影之後
76 | 金馬奔騰的時分

新舊媒體
82 | 徐克詮釋下的中國儒俠:從黃飛鴻電視影集談起
87 | 別再為難廣電媒體了!
92 | 論YouTube,從16.5億美元說起
98 | 電視媒體再一次變身?
102 | 從U頻道新聞結束說起
106 | 對新科技產品的迷思
110 | 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114 | 手機影像文化成形
118 | 善用媒體公信力
122 | 總統選舉前閒話說媒體
126 | 面簿二三事
130 | 新加坡人風格
134 | 面簿與相簿
138 | 新加坡電視的知命之年

情牽島國
144 | 新加坡的漫畫文化
148 | 國際化考量下的缺憾
152 | 方寸間的歷史
156 | 且談華英雙語人才荒
160 | 選舉號角響起
164 | 誰是史蒂夫•約伯斯?
168 | 廟堂與江湖之間
172 | 一篇聲明的民主意涵
176 | 字述一年話書店
180 | 回歸母語學習本意
184 | 鄉親父老請Kee Chiu!
188 | 扭轉華文英語化趨勢
192 | 加減之間
196 | 語言歧視
200 | SG50現象觀察
204 | SG50選舉:理想與現實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庫存:8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