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滿額折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

定  價:NT$ 500 元
優惠價:79395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3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2017年是二二八事件70週年,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在2017年2月舉辦「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首度展出國外檔案機構與二二八事件相關的解密檔案,藉由國際的眼光來看待二二八事件。2018年2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進而在有限的資源下,選譯出版這批解密海外檔案,將有助於二二八事件真相的探討及檔案的解密與公開,對轉型正義也有進一步的貢獻。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歷史的傷痕。挖掘歷史檔案,還原事實真相,一直是國人的期待。除了中文檔案,當時記錄此一重大事件的海外文獻及檔案,不但可以補充既有觀點,也能透過多元的觀察與記錄,讓我們掌握世界各國看待臺灣的角度。本書選譯美國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澳洲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of Australia)與聯合國檔案館(United Nations Archives and Records Management, the United Nations)所典藏的檔案與媒體報導,時間落在1944-1948年間,包括二次大戰後期到二二八事件的後續發展。

這批海外檔案的編寫單位主要為美國軍方、美國戰略情報局(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美國駐華使館、美國駐臺領事館、澳洲駐華使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等。檔案主題涉及:(一)二戰臺灣相關檔案,如美軍曾規劃登陸臺灣之鋪道任務(Operation Causeway),並考慮於占領臺灣後實施的軍政府計畫,但最後仍決定應由中國出兵佔領臺灣。(二)戰後初期的臺灣,如七十軍軍紀、街頭巷議、臺灣人面對戰後情勢的期望、失望與絕望、二二八事件前的反美活動等。(三)二二八事件爆發期間的國際媒體報導、美國的觀察與政策傾向、澳洲之解讀、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之記載、臺灣人對外求援等。(四)二二八事件後續發展,如臺灣省政府的成立、海外獨立運動等。

希望藉由本書,能夠提供國人對於二二八事件有更多元豐富的史料基礎和理解觀點,同時也能喚起大家對美國檔案的重視。

作者簡介

高雄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

召集人:吳密察
委員:李文環、陳計堯、陳怡宏、楊仙妃、謝貴文


譯者簡介 王興安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研究部主任

王瑋麟
成大歷史研究所碩士

江仲驊
義守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教授

莊紀源
海軍技術學校教官

雷晉怡
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碩士

 

導讀
蘇瑤崇(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檔案館是收集和保存過去紀錄,同時提供追求未來者使用的地方。

一個國家必須要相信三件事:
一、必須相信過去,
二、必須相信未來,
三、更重要的是,必須相信自己國民具有向過去學習的能力,並可從評斷過去的歷史中創造自己的未來。
──美國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 1941)

一、檔案研究的意義

這是美國國家檔案館入口處,引用羅斯福總統的一段話,揭示了檔案館與檔案研究的意義。美國政府非常重視檔案的保存、開放與研究。這不只提供一般民眾探討歷史與尋根的需求,更重要的,這是維繫民主制度,追求更好未來的重要手段。他們認為政府會有決策錯誤或甚至有許多政治不義與黑暗問題,這些問題或許透過指定為「機密」的手段,一時被掩蓋了下來。但這些問題仍如實地記錄在檔案中,在未來檔案開放後仍可透過各種使用者的追索與研究,指出政府的錯誤與問題,不只是對過去的錯誤進行歷史審判,更是用作為當前政治的借鏡。唯有不斷的檢討和反省歷史,才能指出未來更好的方向,這就是檔案與檔案館最主要的意義。

中國傳統史學認為「孔子做春秋,使亂臣賊子懼」,古典希臘史學認為「真相才是真理,歷史就是追求真相」。古今中外文明,都認同與強調歷史對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人類文明的自我反省、連結未來的啟示,相信人類累積之智慧與學習教訓,「歷史」是不可或缺的學問,也是最為核心之價值。

中外歷史學都是根據「檔案」著說的一種學問。特別是十七世紀歐洲科學理性興起之後,科學成為檢驗真理的方法,歷史學也必須符合「科學」之檢驗。若說可「重複驗證」是科學的一項標準,那麼歷史學就必須以「檔案」作為驗證事實論理的基礎。這樣的歷史論述才有信憑性,也才具有學術的價值。

開啟近代實證史學者是十九世紀德國歷史學家蘭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2.21–1886.5.23),他強調的史學即是檔案史料的研究。史學即史料學,根據並考證檔案史料,已成為近代史學的基礎。然而,在二十世紀以後,這種「實證主義」的歷史學出現了不同的面貌。有人認為「檔案研究」為關注「王朝、政府」等上層階級的歷史(high history),相對於此也應該關注沒有人代言之底層歷史(low history),在社會科學發達的影響下,出現了注重下層結構的社會經濟史。另外在政治學說的影響下,也出現以政治理論論述歷史之政治史。二次大戰後,更在文化人類學的影響下有了文化史、宗教史、民族史,乃至於在新興史學理論影響下出現的大眾史學、影像史學等等。興起諸多不同面貌的歷史研究,相當淡化了史學研究者對「檔案重要性」之重視。

雖然出現諸多不同面貌的史學,但「檔案」資料仍是史學之實證基礎,這點從未改變,尤其是對現代史而言更是重要。美國政府每年花費龐大預算進行保存與公開,不僅開放本國人閱覽使用,也免費開放給外國人,就是因為「找出過去歷史的問題,才能作為未來方向的指針」,而使我們在相信過去「事實」或「問題」的存在下,進而找出並相信與未來之連結,就此而言,檔案研究具有關鍵之意義。

二、美國檔案對臺灣史研究之重要性

對臺灣現代史而言,美國的檔案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美國與臺灣的關聯,可追溯至1854年時培理(Matthew Calbraith Perry, 1794–1858)來到遠東,1894–95年甲午戰爭時,美國也曾出面調停。這個時代,無論是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 1830–1899)文書,或1903年達飛聲(James W. Davidson, 1872–1933)在美國出版的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等,都是研究該時代臺灣不可或缺的資料。日治時期美國駐臺領事館之檔案,也自另一個角度反映了當時的臺灣。

但更重要的是,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已不再是臺灣歷史發展的旁觀者,而是成為影響臺灣歷史發展的當事者。例如,戰時中有關臺灣戰略的討論、開羅會議的決定、戰後協助國民黨占領接收、協助臺灣戰後經濟的復興、冷戰時代的「美援」、透過經援將臺灣納入美國經濟勢力圈而建立臺美依存關係、國共內戰時期美國的對臺戰略思維、冷戰時期的「軍援」、對臺灣國際地位之影響,戒嚴時期對國民黨政府政治開放政策之影響、乃至積極影響臺灣的親美文化等等,諸多臺灣歷史重要的發展面向中都可看到美國扮演重要的角色。若說戰後臺灣歷史發展中,美國是背後推動另一隻看不見的「手」,應不為過。

三、美國國家檔案館簡介

一般檔案可分為公文書與私文書兩類,公文書為政府製作的相關書類,私文書為私人相關書類。美國的檔案館也約可分為兩種,一是由政府出資經營,負責保管政府公文書為主的政府檔案館,另一是以非政府經費,主要是民間出資經營,如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民間檔案館,其收藏以私人捐贈的文書檔案為主。

美國聯邦政府的檔案館又分為國家、地方、總統與其他等四種檔案館。國家檔案館中,主要為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 Administration,簡稱NARA),分為華盛頓DC之總館與位於馬里蘭州之二館。此外,目前地方公文書館(Regional Archives System)分布於各州,共有13個,這是地方檔案為主之檔案館。總統圖書館(Presidential Libraries)也有13座,其他(Affiliated Archives)公文書館,如國家公園檔案館,國會圖書館(Congress Library)等即屬於此,共有6 座。上述各種檔案館中,最著名並與臺灣歷史最有關係者,即是美國國家檔案館(NARA)與國會圖書館所典藏的資料。以下介紹這兩者典藏之臺灣相關資料的特色。

首先是國會圖書館。該館收藏一批日治時期圖書資料,其由來據說是在占領時期(1945-1951)美軍從臺灣搬回美國,最初存放在華盛頓文件中心(Washington Document Center),後來這些資料分藏於NARA與國會圖書館,該中心也隨即解散。國會圖書館日文資料主要分成幾部分:一是臺灣總督府相關圖書資料;二是日本舊陸海軍相關資料;三是滿洲資料,以南滿鐵道株式會社資料為主。另外,還有日治時期的臺灣地圖。據說1990年代,臺灣曾要求美國當局歸還總督府資料,不過並沒有進一步下文。1992年日本學者發現其存在,從1994年開始進行全面性整理的計畫,直到1996年計畫結束為止,而後由田甫桂三、本多泰洋出版《舊臺灣總督府關係資料目錄》,並複製資料一份帶回日本。另外,又有田中宏己學者整理陸海軍資料,出版《占領接收舊陸海軍資料總目錄》,這些原始資料大部分都歸還了日本。

美國國家檔案館成立於1930年代,1935年正式運作,主要的使命是收藏保存美國政府各級機關的重要檔案,提供公眾使用。原設於華盛頓特區,但1960年代以後,因空間不足,而有增設新館之議,1993年馬里蘭州的二館落成,戰後檔案大都移至此地保存,其所典藏的檔案約占美國政府解密資料的1%到3%,均極具重要性,值得永久保存的文件。馬里蘭州的二館是六層樓的建築物,典藏文件總數約為200萬立方英尺,保存了大量與臺灣相關的檔案。

NARA對於檔案的編目層級方式是以檔案出處為主,主要分為三層。首先是聯邦政府之機關或委員會等,如國務省、陸軍省、國安會議等等,作為分類的第一層,稱為RG(Record Group),目前共有515個RG資料群。若以目前臺灣檔案管理局的編目概念來比擬,RG(Record Group),類似於「全宗」。

RG之下層則為Entry,它相當於政府機關下的處室(Division, Office),類似於臺灣檔案局編目「全宗」下層之「分類號」。Entry下層為Series,這相當於處室下之分部門(Provenance)或單位機構(Agency),為公文產生單位。然後以「盒子」(Box)作為Series層中的編號,保存各部門或單位機構的公文書。這類似臺灣檔案局「分類號」下層的「案次號」。最後在盒子內以資料夾(Folder)保存內容相關聯的「文件」。這些「文件」可能是該機關的「發文稿(留底)」或「收文」。因此在不同的資料群中,可能見到同樣內容的文件。

NARA依照原機關移交檔案狀態而進行編目,基本分成三層為RG-Entry-Box。有時也會有第四層資料夾(Folder)。調閱資料時,至少必須查到前三層級的基本資訊,再加上確切館藏所在位置(Location)之編號,才能調出資料盒(Box),然後在盒中的資料夾(Folder)逐一找出所要的個別資料。

NARA二館二樓的參考諮詢室,分為軍部門(military)與民部門(civilian)兩大類。軍部門如陸、海、空軍與情報部門OSS(1942–1947)與CIA(1947)等;民部門包括國務省、商務省、農業省等部門。雖然館員一般都能回答有關軍部門與民部門之簡單問題,但畢竟術業有專攻,利用者若想更深入地諮詢,最好還是尋求專門館員之協助,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穫。

因為近代以來美國成為世界超強,與世界各國的關係密切,涉及層面也相當廣泛,所以都有世界各國前來找尋檔案的研究者。但因為檔案數量非常龐大,如果沒有任何協助,利用者必須花費鉅資、時間與體力,才能在美國檔案研究中略有所獲。正因如此,有些國家便以集團方式在NARA進行有系統的檔案徵集作業。亞洲國家中,日本自1990年代起便有沖繩縣公文書館、國會圖書館等,進行有計畫之資料徵集,此項工作已進行近20年,且目前仍持續進行中。此外,菲律賓、韓國等也都有國家級的徵集計畫。唯獨臺灣在此項工作上,尚屬消極。

目前臺灣收藏或出版美國檔案之情形有,中研院之美國國家檔案館典藏臺灣舊航空照片與日軍舊航空照片,漢珍公司出版之日治時期以前的美國領事館檔案,另外中研院或大學等購買1945–1955年美國機密檔案之微膠卷,這是公開出版有關美國大使館或領事館的資料。此外還有已出版之美國外交關係文書(FRUS),臺大收藏美援相關之狄寶賽資料等。近年有臺灣歷史博物館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進行之大戰時期美軍資料與戰後資料徵集等。上述這些臺灣已經入藏之美國檔案複本,數量看似龐大,但實際上仍僅占美國檔案館所藏的少數。

杜正宇博士多年來在美國調查檔案,他指出從目錄上檢索得到的臺灣相關檔案有3,500多筆,這大部分僅是RG檔案群,或近似分群的編號(Entry)。例如在二戰檔案中有一筆:「World War II Action and Operational Reports」(二戰任務報告),竟有1,735箱(Box)之多。較小型的RG檔案群,如美國國際開發總署(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之援華記錄檔也有4箱。若以每筆25箱,每箱1,000張粗略地來估算,美國國家檔案館之臺灣相關紙本類檔案,就有6,000萬張以上。當然這6,000萬張不完全與臺灣有關,也可能參雜其他國家、或中國其他省市地區的檔案。但就算扣除這些非臺灣部分,推估臺灣相關檔案也可能有數百萬張。

由此可知,前述目前臺灣收藏之美國檔案,不過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還未掌握的理應更多。如果能廣泛深入利用這些已知與未知的美國檔案,相信對於臺灣戰後史的理解,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將會有巨大的突破。

四、選譯美國檔案介紹

本書選譯的美國檔案,依時期可分成兩大類,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二是大戰之後。雖在內容性質上,這兩個時期截然不同,但其中的延續性也值得注意。

(一)戰時美軍有關臺灣的檔案

本書選譯戰時美軍有關臺灣的檔案有:日軍在臺之情勢、鋪道計畫的目標、軍政府計畫(1945年7月30日)、軍政府修正計畫(1945年8月23日)、刪除軍政府計畫之討論(1945年9月19日)、占領臺灣(1945年8月29日)等。

大戰期間為打敗日本,「攻占臺灣」是美國重要戰略之一。美國企圖透過占領臺灣,一方面切斷日本與南洋日軍之聯絡,一方面進而進攻廈門,與中國夾擊日軍。珍珠港事變後,美國陸軍即主張應該攻占臺灣,並成立小組(desk)專門從事臺灣研究。美國陸軍檔案中,有很多根據審訊戰俘或實際空拍調查、乃至訪問相關人士等的臺灣相關調查。

美軍的臺灣研究可分為「戰術」與「政略」兩種。1944年曾經想執行一項命名為「鋪道計畫」的攻占臺灣計畫。其中「占領統治」研究,因為防範日裔美國人知悉此計畫,又以「X島計畫」代稱之。另外,相關軍事行動「鋪道計畫」之內容,可參考杜正宇博士發表於《國史館館刊》(2018年3月出刊)之論文。

本書選譯的軍政府計畫有7月30日計畫、8月23日修正計畫以及9月19日刪除軍政府之討論等三件,它們呈現了這段期間美國政策思維的變化。軍政府計畫是美國假定美軍攻占臺灣後,必須設立過渡之軍政府,直到戰後處理完成,相關國家簽訂和約後,才會依和約規定將臺灣交給指定國。然而,戰後實際的發展完全與此原先之計畫大大不同。因此,在這個計畫裡所出現戰後處理的另一種可能性,並沒有被充分認識,甚至讓人誤以為「開羅會議」之後臺灣已理所當然地回歸「中華民國」。而不知在日本投降之前,臺灣的處置仍有不同的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的討論與戰後問題有關,並且在戰後和約簽訂前,臺灣仍是處於「占領狀態」。

1944年後半,因為日軍打通了中國華中華南的聯絡,因此美軍原計畫在廈門登陸,並與中國軍共同夾擊日軍的戰略破滅。但另一方面,太平洋戰爭中美軍的進展非常順利,日軍已無法防衛海域,美軍已可直接進攻日本本土,早日結束戰爭。因此美軍進攻琉球以取代臺灣,這是放棄鋪道計畫最主要原因。但這時日本卻出現本土決戰之呼聲,企圖頑抗至最後一兵一卒。假若日本頑抗到底,美軍也必須有相對備案。於是假定美軍征服日本本土後,臺灣若仍繼續作戰,則仍有必要予以掃蕩與統治。此外,國民黨軍不僅無與日軍作戰的能力,且戰後可能發生國共內戰,甚至於連前來臺灣的能力都有問題。這些是鋪道計畫放棄後,美軍仍然有軍政府計畫的主要原因。

1945年6月,美軍攻占沖繩島後,日本自知已無力抵抗美軍之本土進攻,是以透過諸多管道,向美國探詢「投降」的條件,甚至提出願意放棄所有殖民地,只要能維持「國體」與本土領域即可。不過,這時美國總統早已宣示日本必須「無條件投降」,而且原子彈已經完成了。

美軍認為中國戰後可能發生內戰,並無能力統治臺灣,貿然將臺灣交給中國,將會帶給臺灣嚴重的政經問題,而且此時占領臺灣也不再有與日軍作戰的風險。在這樣的考量下,7月30日做出軍政府計畫結論:「美國必須占領臺灣建立軍政府,除非狀況允許,方可由中國來承擔此責任。美國在臺灣建立的軍政府應持續運作,直至美國政府認為政權可移交予中國當局為止。」

如果依照此一計畫進行,日本投降後,臺灣將由美國占領統治。然而,歷史總有戲劇性變化。8月3日美軍內部有人提出強烈反對,認為「美國沒有理由花費鉅額經費幫中國代管臺灣。如果以中國沒有能力為理由而必須代管臺灣,那美國豈非必須代管幾千年以上」。事實上,對美國而言,在向來的決策會議中,占領臺灣只是一個可能選項,並非必要選項。雖然,7月30日決策會議中做出「占領」結論,但應視為這是「順勢而為」,非必然如此,是以在有人強烈反對下,臺灣政策又回到原點。

結果,8月9日參謀長聯席會即命令駐中國美軍以最小限度協助中國軍占領臺灣,而後才有盟軍司令麥克阿瑟之命令第一號「在中國領域(滿洲地區除外)內,臺灣以及北緯16度以北之法屬支那之所有日本全部陸海軍及附屬部隊,應向蔣介石委員長投降」之規定。日本投降後,8月17日命令第一號正式發佈,臺灣日軍向蔣介石投降。因此,8月23日美軍正式修改了軍政府計畫結論為:「中國必須出兵占領臺灣,並建立軍政府,除非狀況發展不容許其擔負此責任」,而由美國提供中國部隊最小限度之協助,這也就是8月29日通過「占領臺灣計畫」的由來。蔣介石軍再根據此「占領臺灣計畫」原則,自行擬定中方的「占領臺灣計畫」。因為前述事項都已實際進行,美國在臺灣成立軍政府的考量已無存在必要,是以9月19日就正式刪除軍政府之方案。

(二)戰後美國臺灣相關的檔案

戰後在美國的協助下,國民黨政府接管了臺灣,這是臺灣戰後史的開始。但在1951年舊金山合約之前,臺灣仍屬於中華民國的占領狀態下,這時期最初由長官公署統治,卻發生了二二八事件,諸多影響日後乃至於現在的政治問題即源自於此。因此探討二二八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結果與影響,可說戰後史研究最關鍵的主題之一。

美國檔案館中有非常多與戰後初期臺灣相關的紀錄,這些檔案過去沒有得到充分的注意,這些紀錄不只提供了外國人所觀察到的重要事實,更重要的是有中文資料所缺乏的「觀點」。除了能幫助吾人深入地認識二二八事件之外,更能幫助我們超越狹隘的單一視野,並從更多元的角度認識二二八與臺灣戰後史之發展。本書所選譯的戰後史相關檔案,可細分為以下幾個部分:戰後初期、美國領事館有關二二八事件的報告、分離主義之資料等等。以下以此分類加以介紹。

戰後初期的資料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對長官公署腐敗以及臺灣民心不滿的觀察,這些資料主要是由美國戰略情報處(OSS)調查所得。過去國內曾有蔡丁貴教授翻譯OSS的調查資料結集出版,書名《狗去豬來:二二八前夕美國情報檔案解密》,為大家所熟知。不過這只是全部調查資料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本書則更進一步挑選過去未曾翻譯的部分,例如「70軍軍紀」、或「1946年10月間的政治發展」、或「街頭巷議」、或「臺灣目前的輿論」等。這些資料都同樣指出,在新政府統治下,臺灣人普遍抱怨治安嚴重惡化,而且不滿和憤怒與日俱增,臺灣人與腐敗無能的新政府之間的關係相當緊張,衝突一觸即發,只是尚未觸及導火線而已。

美國檔案反映出一般臺灣人對中國新政府「態度」的轉變:戰後最初期對於能脫離戰敗國之羈絆而回到「戰勝者」祖國,臺灣人原本普遍懷抱高度的期待;但當中國直接統治臺灣,立即發生政治經濟嚴重退步,因此臺灣人很快地從期待變成憤怒不滿,進而反對。在街頭的訪談中,可看出在國民黨政府統治下臺灣人心中的無奈,進而幻想若換個政府或被美國統治將會多好。這種背離國民黨政府的態度,終於在二二八事件時爆發。

關於二二八事件時期,本書選譯了國際媒體的報導、澳洲方面對二二八事件的看法與美國領事館有關二二八事件的報告等。國際媒體的二二八事件報導,主要是根據中文報紙而來。這方面以國內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收集的最多,尤其是在鎮壓後,中文媒體大都遭國民黨政府關閉,只有英文媒體能夠報導鎮壓時屠殺的狀況。而美國領事館有關二二八事件之報告,在過去學者(例如陳翠蓮教授等)的研究中常有引用,但本書有更多檔案的選譯,有些問題仍可繼續深入討論。

其次,在二二八事件期間,除鎮壓之外,最值得注意的是臺灣人的請願運動。二二八事件是占領狀態下臺灣人反抗不義國民黨政府的事件,因此臺灣人陷入沒有政府保護與協助之狀態,此時面對國民黨政府可能的鎮壓屠殺,美國成為唯一可以拜託請願的政府。美國領事館檔案中,臺灣人有多次向美國請願之紀錄,現在確認留存下來的請願書有三件。

最早的一件是3月3日,該件據說有141人簽名,其內容重點是「目前改革臺灣政治最好的方法,是將臺灣置於聯合國管理之下,切斷臺灣與中國大陸之政治與經濟之關聯數年,直到臺灣可以『獨立』。」在本書選議的第42號報告中有提到,相關文字收錄於已出版的美國外交關係文書,但本書並未選譯。第二件為3月5日蔣渭川之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請託美國大使轉電文給蔣介石,希望「勿派兵來臺」(見圖)。這件的中文複製本可在二二八紀念館中看到。第三件所署日期也是3月5日,由譯為「臺灣革命同盟」(Taiwan Revolutional League)向馬歇爾將軍提出,主要內容也是「建議聯合國委任統治臺灣,直到中國有能力統治為止」。

第一件和第三件都與託管請願有關,但第一件出現於大使館轉呈領事館的報告中,所以內容已經打過字,並非原件,而且也省略了141人的簽名。目前該件之原件並未發現,只是從美國駐南京大使館的檔案中得知。但第三件卻是原件,但它不見於大使館的紀錄,只存於領事館檔案中,最特別的是其附有簽名,這是目前可見唯一的原件。「臺灣革命同盟」(Taiwan Revolutional League)是什麼樣的團體,附件簽名者又是哪些人,背景如何?目前為止尚未找到可進一步說明的其他事證,這是未來應該進一步深入之處。如果這個謎可以解開,將可更清楚臺灣人託管請願運動史的脈絡。

其次,關於魏德邁的訪臺。1947年馬歇爾將軍調停國共失敗後,建議如果美國要避免繼續在中國內戰中損失,必須減少對國民黨政府的援助。在做出最後決定之前,杜魯門總統再次派魏德邁將軍到中國評估情勢。魏德邁將軍在該年7月完成中國調查後,因發生二二八的鎮壓,因此在回美國前又順道轉到臺灣調查。這時陳儀已去職,新任省主席為魏道明。回美國後魏德邁提出兩份報告,第一份為1947年8月9日的「臺灣情勢」(The Situation in Taiwan)。第二份為9月19日的「魏德邁報告」(Report to President Truman by lieutenant General Albert C. Wedemeyer, U. S. Army)。8月9日的報告中指出,因國民黨腐敗與殘暴的統治,臺灣人渴望國際或美國介入,希望託管。9月19日的報告中指出,國民黨並沒有好好利用美國的援助,並只是盡量想要求美國巨額的援助,而不願好好開發自己的資源,詳細敘述蔣介石是個無能的軍事領袖,軍官不能勝任其職,國民黨與國民政府內部腐敗,建議美國完全撤離中國。本書選譯之報告,即是臺北領事館為了應魏德邁訪臺而提出的參考資料。

最後,二二八事件最大的影響是臺灣人的獨立運動,本書選譯了其代表性人物廖文毅之相關資料,於此再簡單地敘述相關歷史背景。

如前述,國民黨政府占領接收後,嚴重貪汙腐敗的統治下,臺灣人迅速累積不滿,也愈來愈多人懷疑「回歸中國」到底是不是正確的選項。臺灣社會出現「狗去豬來」的說法,來形容日本的離去與中國的統治。當時在臺灣的觀察家指出:「如果現在讓臺灣人投票決定其統治國的話,他們首先一定選美國,其次選日本。」這種趨勢逐漸反映在政治上,形成了「自治」與「託管」兩種政治主張。

二二八事件爆發前,「自治」應該是主流的主張。當時臺灣人普遍認為「臺灣缺少強有力、孚眾望能獲得大眾支持的領導者,以及成熟的政治」,是以雖對陳儀政府失望,但仍對南京政府抱有期待。事件爆發後,臺灣各地紛紛成立以「自治」為名的政治組織。這些「自治」為名的組織,政治主張相當分歧,有些是純粹為地方治安,或希望剷除貪官汙吏改良政治,或主張「建設高度自治,完成新中國的模範省」。這些「自治」,從普通意義的「一般自治」到激烈排除外省人之「高度自治」都有,因組織不同而異。但這些「自治」想法的共同點,即認為自治下的臺灣仍屬於「中華民國」之一部。前述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轉給蔣介石的電文,提到「臺灣此次民變,純為反對貪汙官僚,要求政治改革,並無其他作用。請萬勿派兵來臺,以免再激民心,並懇迅派大員蒞臺調處,則國家甚幸。」即是最代表自治派的想法。

另一類主張是「託管」。除了前述美國檔案中所記錄的兩件外,3月13日《東南日報》也引述「合眾社十一日香港電」報導:「臺灣民主同盟」頃致函聯合國,要求將臺灣作為聯合國之託管地」。臺灣人託管請願其實有很多次。殘酷鎮壓之後,「託管」轉而成為流亡臺灣人的主要心願。在本書選譯的領事館報告中,便一再提到「臺灣人希望託管」一事。

但「託管」並不等同「獨立」。前述美國檔案中的託管請願,都保留將來回歸中國的可能。領事館報告中提到「臺灣人仍強烈希望為中國的一部分」,「就如『自治』,或『獨立』或『干涉』,臺灣人並不希望反對開羅的決定與波茨坦之宣言」。領事館認為「託管」與「高度自治」非常類似,都不排除臺灣將來仍然是「中華民國」的一份子。

託管派最初的主張是透過「託管」達到「高度自治」。「託管派」與「自治派」兩者間最大的不同在於方法,自治派要依國民黨政府「自力」的政治改革來實現「高度自治」;託管派要依聯合國或美國「他力」的託管以達到「高度自治」。兩者的差異若以現在政治話語來比擬,自治派類似「一國兩制」,託管派則類似「一個中國,兩個政府」。然而對國民黨政府而言,無論何種程度的「自治」或「託管」主張,都無異於「叛亂」,都在否定國民黨的統治,都必須鎮壓。

到了1948年,國共內戰中國民黨注定潰敗的情勢已經相當明顯,為了不使臺灣落入共產黨的統治,託管論之論述於是產生改變。因為蔣介石政府殘害屠殺臺灣人之故,這時託管論述改主張開羅宣言應該無效,應該依聯合國憲章精神,在「託管」下透過「公投」方法,臺灣人有建立自己主權國家的權利,其中最具代表性人物為廖文毅。其目標很明確是脫離中國而獨立建國,用現在政治話語比擬,即是「臺灣中國,一邊一國」。此為「臺灣獨立運動」之起源。本書選譯之有關廖文毅資料,即是反映這段歷史。

1949年以後,國民黨政府敗退到臺灣,臺灣成為遷占者國家(settler state)。國民黨對內施行嚴厲的軍事戒嚴統治,極大化壓制臺灣人民的自由與人權。在此情況下,於是島內有一波又一波爭自由、民主與人權之政治發展,終至於1990年代臺灣民主化運動。美國對這些運動發展也相當關注,並有實際的人權救援行動,這些也構成相當數量的美國檔案,應該也是未來研究之對象。

五、結語

無可諱言,任何檔案紀錄都有其「觀點」或條件限制等問題,因此其紀錄有不一定符合事實之處,中文檔案是如此,美國的檔案當然也如此。「盡信書、不如無書」,任何檔案與紀錄都必須再加上考證的功夫,才能使檔案研究最接近歷史事實,這是利用美國檔案在內的任何檔案,必須隨時注意之處。

美國檔案非常龐大,保存了諸多中文檔案所掩飾、不足的歷史,非常值得深入發掘。然而臺灣現在所掌握的美國檔案,只是整體之九牛一毛而已,一切可說仍在起步階段。希望本書之選譯,能夠提供國人關於二二八事件更多元豐富的史料基礎和理解觀點,同時也喚起國民對美國檔案之重視。

目次

出版序
導讀
選譯檔案說明
凡例

第一章 二戰時期美軍有關臺灣的檔案

1-1 美軍登陸臺灣計畫:鋪道任務
1-1.1 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鋪道作戰目標〉(1944年9月16日)
1-1.2 第十軍團總部之聯二助理參謀長辦公室,〈臺灣區域內戰術動態研究〉(1944年9月20日)

1-2 美國對臺之軍政府計畫
1-2.1 國務院-戰爭部-海軍部遠東小組協調委員會,〈臺灣軍政府與中國及中國人民之關係〉(SFE 104)(1945年7月30日)
1-2.2 國務院-戰爭部-海軍部遠東小組協調委員會,〈臺灣軍政府與中國及中國人民之關係〉(SFE 104/2)(1945年8月23日)
1-2.3 國務院-戰爭部-海軍部遠東小組協調委員會,〈臺灣軍政府與中國及中國人民之關係〉(SFE 104/3)(1945年8月23日)
1-2.4 國務院-戰爭部-海軍部遠東小組協調委員會,〈臺灣軍政府與中國及中國人民之關係〉(SFE 104/4)(1945年11月24日)

第二章 戰後初期臺灣相關的檔案
2-1 陳儀與行政長官公署
2-1.1 戰略情報局,〈臺灣的新統治者〉(1945年9月22日)
2-1.2(美國)駐臺助理武官,〈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人物誌〉(1946年3月11日)

2-2 美國人眼中的臺灣亂象
2-2.1 美國駐臺陸軍,戰略情報組,〈七十軍軍紀〉(1945年10月25日)
2-2.2 陳家成,〈街談巷議〉(1946年4月4日)
2-2.3 美國駐臺領事館呈南京大使館,〈1946年10月的政治發展〉(1946年10月31日)

2-3 臺灣人對政治的期望、失望與絕望
2-3.1 〈臺灣當前的輿論〉(1945年11月23日)
2-3.2 美國駐臺領事館呈南京大使館,〈臺灣的政治及社會現況〉(1946年8月12日)
2-3.3 美國駐臺領事館呈南京大使館,〈1946年9月間政治、金融及經濟的發展〉(1946年10月2日)

2-4 二二八前的反美活動
2-4.1 美國駐臺領事館呈南京大使館,〈群眾大會抗議美國對日政策與中國軟弱,以及後續未到美國領事館前示威的緣由〉(1946年12月31日)
2-4.2 美國駐臺領事館呈南京大使館,〈大眾的不安與謠言及有關美國的評論〉(1947年1月10日)

第三章 二二八事件時期相關檔案

3-1 國際媒體報導
3-1.1〈群眾起事散布全臺〉,塔斯社(1947年3月6日)
3-1.2〈臺人要求議會展開改革〉,《百眼巨人報》(1947年3月12日)
3-1.3〈恐怖統治終結反亂 死亡滾輪在臺灣〉,澳聯社(1947年3月31日)

3-2 美國的觀察
3-2.1 美國駐臺領事館呈南京大使館,〈檢視臺灣危機〉(1947年3月3日)
3-2.2 美國駐臺領事館呈南京大使館,〈臺灣動亂的組織背景與領導者〉(1947年3月7日)
3-2.3 美國駐臺領事館呈南京大使館,〈在臺之中國政府可選擇的替代方案〉(1947年3月10日)
3-2.4 美國駐臺領事館呈南京大使館,〈1947年3月的政治發展〉(1947年4月6日)

3-3 澳洲之解讀
3-3.1 澳洲南京使館呈外交部長,〈澳洲南京使館報告〉(編號NK36/47)(1947年3月17日)
3-3.2 澳洲南京使館呈外交部長,〈澳洲南京使館報告〉(編號NK44/47)(1947年3月28日)

3-4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之記載
3-4.1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文件選譯(1947年3月4日)

3-5 對美國之請求與請願
3-5.1 葛超智,〈處委會的代表,要求美國大使與蔣介石將軍調停,以阻止流血衝突〉(1947年3月5日)
3-5.2 臺灣革命同盟,〈聯合請願書〉(1947年3月5日)
3-5.3 威廉.黃(William Huang),〈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請願書〉(1947年1月至2月15日)

第四章 二二八事件後續發展相關檔案

4-1 臺灣省政府成立
4-1.1 美國駐臺領事館呈南京大使館,〈臺灣島戰後情況簡述―備於魏德邁將軍查 核事實的任務〉(1947年8月13日)
4-1.2 美國駐臺領事館呈南京大使館,〈1947年5月政治發展〉(1947年5月30日)
4-1.3 美國南京大使館呈國務卿,〈傳送魏道明省主席在臺灣面臨的問題備忘錄〉(1947年5月31日)
4-1.4 美國駐臺領事館呈南京大使館,〈新臺灣省政府官員的背景評論〉(1947年 6月4日)

4-2 海外獨立運動
4-2.1 美國駐臺領事館呈南京大使館,〈近來臺灣的政治發展〉(1947年11月14日)
4-2.2 廖文毅檔案選譯(1948年1月19日至11月6日)
4-2.3 《臺灣論壇報》第一號(1948年2月28日)

附錄
譯名對照表
編譯團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9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