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滿額折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定  價:NT$ 500 元
優惠價:9045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南渡適天涯,竟放心花。天藍地綠海邊沙。初觸詩騷從始學,蠢笨山家。
弄圃趁明霞,俗菜當葩。豆瓜垂架趣情佳。雙語兒孫縈膝笑,勝似中華。*一位見證風風雨雨的澳洲華僑,從數十年來筆耕不輟。本書收錄了他一甲子的創作精華,見證一段大時代對個人的影響。
*「或引起共鳴,或激發深思,文筆老到,學識豐富,分析細緻,評論中肯。」──澳大利亞南溟基金會【序 好學深思之人,真情至性之文】盧元
黃君冠英,性情中人也。君與余同為悉尼詩詞協會成員,但初不相識。迨2014年初,余從何與懷博士主編之《澳洲新報‧澳華新文苑》上得閱其〈初學古詩小議〉一文,雖云「初學」,其實頗有見地。此文於古詩之韻律、聲律、句律之見解,頗有與眾不同之處。余深表讚賞,恍如聞空谷足音跫然而喜矣。爰於後數月之古典詩詞論壇上,浼陳炳均會長介紹相識。視其人樸實謙和,而又不失赤子之心者也。以余癡長數歲,尊余為「前輩」,殊覺赧顏。與之談,深獲我心,於是傾蓋如故,遂結為忘年交。爾後不時有電郵來往,大抵為:(一)君於博覽古典書籍時,遇及某些生字僻語,或不解句讀處,專函向余詢問。(二)君擬於「論壇」上主講之講稿,有時亦發來讓我先睹為快,並請提淺見。從其所提問題及所寫文章中,余益信其好學之殷,讀書之博,求知之深,誠不愧為詩詞協會中俊彥之一也。
上月杪,黃君以其即將付梓之散文集《南溟秋興》中之十二篇代表作電郵與余,並丐余作序。電文中云:全書共六輯,六十篇,近二十八萬字,之所以選取其中十二篇,共六萬字送閱,是因為害怕老年人讀全書過於勞累,藉一斑可窺全豹。其用心可謂精細周到矣。余大病新愈,家人勸余少接觸電腦,少用心思,因而初意不敢接受作序之邀,詎料作者憑一支生花妙筆,吸引余愈看愈受感染,直到讀完所有篇章,竟從心底萌生非點贊一番不可之欲望,爰依次評點數語以弁其端。
最先映入眼簾者為〈南北海岸遊〉(選自「山海寄情」輯)。作者以清新可讀之文筆,細緻描述悉尼眾多港灣奇偉瑰怪、美麗宜人之景色,亦生動描摹諸多弄潮兒徜徉沙灘、暢遊大海之千姿百態,令讀者恍如身臨其境。余來澳淹忽八年,因年老體弱,兒輩怕余遠遊出事故,故陪余遊覽著名之達令海峽及個別港灣外,均勸余莫隨旅行團出遊,文中所介紹諸多港灣,余大多未曾涉足,以是頗為遺憾。今讀此文,恍若行於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庶幾亦可稍補遺憾矣。而文中「面對大的風險,死拼硬鬥是不行的。只能將自己變成一滴水,融入大海,化為整體,才會受到海的關心,浪的愛撫」數語,竅以為不僅是經驗之談,更可貴者乃深含哲理,頗能啟迪人生。
第二篇為〈消閒海上行─遊輪生活記趣〉(選自「遠足留歡」)。全文突出一個「趣」字,作者窮形盡相,充分描寫與老妻及二位老友突發奇想,遍歷遊輪各處(禁地除外)之樂趣,以及探險遊玩新喀裡多尼亞松木島之險趣。作者雖年齡遠超古稀,但仍不失其天真「頑童」(作者自稱「老頑童」)本色,且步履矯健,精神矍鑠,故能隨心所欲,行所當行,真令人羨煞!
第三篇至第八篇,均選自「文苑管窺」輯,此乃全書重中之重。其中《南溟海角中華情》一文,又分為三小篇,分別記述悉尼文壇三次盛會之動人場景,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從中充分體現中華傳統文化在澳洲此一多元文化國家中生根開花之景況,反映中華兒女雖僑居異國仍不忘傳播中華文化之深情。堪稱「文因盛會而抒寫,會亦因妙文而永存」矣。
最令余擊節讚賞,且有幸最先寓目者為〈試談巨擘應制詩〉、〈賞菊詩試窺芹溪精細〉及〈詩詞畫照意境談〉三篇。因此三題已軼出一般隨筆遊記之範疇,而是牽涉到文化藝術方面之重大命題,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好學深思」之特點,寫此類文章,非博覽群書,且又能「入乎書,出乎書」,有獨立見解者不辦。三文中引證古書數十處,其中有些為余所未讀,作者能運用自如,做到論據充足,論證有力;且不是人云亦云,有其獨立思考與卓越見地,所謂「讀書得間」信其然歟。〈意境談〉一文中,「詩詞」方面之例證甚夥,且有說服力;「畫照」方面之例證偏少,大概此非作者所擅長歟?三文作者均曾事先發給余過目,余除表示讚賞外,亦曾對其中個別說法,表示不同意見,對其中個別詞句,表示尚須推敲。此次重讀原作,發現有者已蒙採納者吸收,有者則維持原意,對此種擇善而從,不苟同之態度,正體現作為一位學者應有之品格,余甚佩焉。
九、十兩篇,一為〈柳府石情〉,一為〈相機帶出春意來〉,均選自「雜事隨想」。前篇主要寫作者與另外四位詩協會員應邀到柳複起教授家觀賞藏石之事,是一篇敘事、狀物、鎔詩、抒情融合無間,令讀者讀後既長知識,又對柳教授悠然而生敬意,亟盼前往一瞻之妙文。後篇記述一件既平凡又極不平凡之小事,顯示「人間自有真情在」,故事情節極其感人,而文末一段關於人性方面之闡述,更是入情入理,言簡意賅。如果說,全篇大部分文章,使人如飲甘露;則此段文字,令人如聞木鐸。恕余在此賣個「關子」,不介紹「相機」何以能「帶出春意」,讓讀者自行欣賞可也。
最後兩篇,一為〈難愛難恨的思念〉,一為〈心祭父母〉,均為真情至性之文。前篇懷念一位頗具天才,卻遭「造物主」之多番打擊,以致扭曲性格,在「文革」中隨大流幹壞事,終於身敗名裂,抑鬱而逝之中、小學同學,對此人之遭遇,寄予應有之同情;對害人至此之社會,給予無聲之責問,寫得有血有肉,令人讀後引發許多思索。後篇抒發對英年早喪之父母寄予無限哀思,並從旁人之追述中,表彰其母之淑德懿行,令人敬仰。最後幸而天從人願,在垂暮之年,終於找到遠在印尼一無名小島上其母之墳塋,以及尚留在該島之鄉親,於是備禮品祭掃並重修;而對於葬身大海之父,則只能望海遙祭。讀完全文,真有「孝子孝媳之心,可格天地」之感。
孔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黃君之《南溟秋興》可稱文質兼美之著作矣。質之讀者諸君,當不以為謬贊也。
原世界華人文化名人協會理事、中國詩詞名家研究會副會長盧元 謹序
2016年10月序於悉尼四樂軒

【序 隔洋記取樂篇章】安紅
編輯《南洲沙龍》的過程,亦是結交同道的過程,真正有幸,得以認識黃冠英先生。
一直以為在詩詞協會舉辦之講座上的得識才是我與黃先生兩人的初會,不甚頻繁的魚雁往來中,他曾精心盡力地替我修改過《南洲沙龍》裡的語法錯別字乃至標點符號,作為一個人編刊的編者,感佩之情油然而生。兩年前我於病裡,也曾收到黃先生來函問候,彼時正在煉獄般的煎熬之中,雖然問候僅寥寥數語,卻讓飽嘗人情世故的我,得了雪中送炭般的暖。直到讀了他這一本大作,才驚喜地發現我們最早的相逢竟然是在2012年─於我剛剛登陸澳洲時只是遠遠地瞭了一眼的悉尼市中心內的中國國民黨黨總部,為紀念辛亥革命百年,澳洲華人團體邀請到了著名作家陳若曦女士作報告。同一個屋簷下,同呼吸共命運;同一片藍天下,棄帝秦避南洲。不知這是否可以算作上天的眷顧?抑或此生的緣分!
阿爾伯特‧加繆說過:「這個世界充斥著謊言和奴性,孤獨的荒草到處瘋長。無論我們每個人有怎樣的弱點,作家職業的高貴永遠根植在兩種艱難的介入之中:拒絕謊言;反抗逼迫。」─在我的字典裡,只有這樣的作家,才算得上真正的作家。因此,對那些遠離政治,非關民生,開口風花閉口雪月的純文本研磨者,多半敬而遠之。
只因事先拜讀過黃先生的另一本大作《紅太陽沒有照到我的身上》,因此堅信直感,在沒有通讀書稿之前就答應寫一些文字,為黃先生拋磚引玉,鳴鑼開道。
黃先生開篇即言明要意,他寫書時:「心情是愉快的」,「小冊子裡全是些平淡生活中俗菜豆瓜的閒章,風花雪月,無關宏旨」,「詩意不敢說,樂趣卻是有」─展卷初讀,竟有了些悔意,悔不該貿然答應,提起的筆,暫時擱置一旁。皆因我天生反骨,數十年接受洗腦的教育,卻依舊沒有被洗脫冥頑不化的個性、拍案而起的脾氣以及打破沙鍋璺到底的習慣;唯一不曾改變的是,最善於聽話聽音,察言觀色,於字裡行間尋出「蛛絲馬跡」,以求從黃先生的文章裡找出從小便被強行灌輸的「階級鬥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時時處處文學不離政治的潛臺詞。
舉一杯茶,踱周正步,再次坐回到書桌旁;拋開雜想,靜心定氣,複讀他乙未迎春時試填的《浪淘沙‧移居澳洲習古詩》─他直言「吃老學吹簫」,未曾想過伏槎後「竟到詩詞協會當個老學生,興致勃勃地學起古典詩詞,雖僅得皮毛,倒也彌補年輕時在故國因遵照指令,忙於「階級鬥爭」而荒疏的一些遺憾」─
南渡適天涯,竟放心花。天藍地綠海邊沙。初觸詩騷從始學,蠢笨山家。
弄圃趁明霞,俗菜當葩。豆瓜垂架趣情佳。雙語兒孫縈膝笑,勝似中華。
反覆吟詠之後便覺先前的悔意慢慢地隨著茶香升仙而去……
在遠足留歡山海寄意中,體味著他寶刀未老的壯志雄心,一眾遊伴,準備周致,意性高遠,不亞青年。澳洲多海,景致壯觀,無論乘船自駕,所到之風景名勝,野浪白帆,無不在他筆下活靈活現。看他游泳潛海,樂在流連,讓水性不佳不曾嘗試過潛水的我,竟大有蠢蠢欲動的出遊打算。入鄉隨俗,來之安之,拋卻人生愁煩,黃先生在澄澈的大自然裡感喟人生苦短,盡享喜樂兒孫繞膝的秋華之年。母國沒有供給他的,卻悉數在遠隔萬里的大洋彼岸找到,何緣何故?想我不必多說,讀者觀後答案自現。
在文苑管窺雜事隨想裡,欽佩他老而彌堅百尺竿頭的刻苦鑽研精神,汲取他執著求索孜孜不倦學習的成果與知識。他文章裡有關莫言於2012年10月21日夜寫給香港《明報月刊‧莫言專號》的一段親筆字:「多年前,劉再複先生希望我做文學海洋的鯨魚。這形象化的比喻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覆信給他:『在我周圍的文學海洋裡,沒看到一條鯨魚,但卻遊弋著成群的鯊魚。我做不了鯨魚,但會力避自己成為鯊魚。鯊魚體態優雅,牙齒鋒利,善於進攻;鯨魚軀體笨重,和平安詳,按照自己的方向緩慢地前進,即便被鯊魚咬掉一塊肉也不停止前進,也不糾纏打鬥,雖然我永遠做不成鯨魚,但會牢記著鯨魚的精神。』」藉由黃先生得知「莫言不做鯊魚」的出處─「原來就在這裡。幾十年來,國內貫徹極左路線,嚴酷的『階級鬥爭』確實叫人不寒而慄,即便是大作家莫言,也是餘悸未消。何時國民大眾才能依法而不必『突出政治』,無憂無慮,不嚇不驚,安寧愉快地生活呢?」─詰問得真正好!
細想起那一年正好得緣,參加由高洪波莫言商震等一行代表團來悉尼參加澳中文學雙語論壇。壇中莫言真如其名,默默無語……我是從其聲名鵲起的《透明的紅蘿蔔》開始,一直如影隨形地讀到《豐乳肥臀》。記得讀罷曾經與母親探討過,斷言比起《九九青殺口》、《紅高粱系列》系列文章,《豐乳肥臀》應算是鼎峰之作。後來再讀《檀香刑》與《蛙》,便更覺得年輕時的直覺斷語不虛。好不容易有如此近距離接觸大家的機會,我卻沒有上前攪擾,讓默言默語的大家得遂心願,在一眾滔滔不絕聲裡始終如一地禪坐……
時光荏苒,忽聞莫言三個月前突然一改秉性,「讀到會心處想拍案而起」─開口直言當今聖上「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一個博覽群書的人,一個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力的人,是一個內行。」而且繼續言道:「是我們的讀者,也是我們的朋友,當然也是我們思想的指引者。」─我彷彿有穿越時空回到了在大院幼兒園坐馬桶時驚聞手舞紅書永遠健康的林副統帥跌死在溫都爾汗般一鳴驚人之沖天動感!
在天倫情真故園回望裡,讀到黃先生偕夫人到印度尼西亞返鄉祭祖,不辭辛勞,重修墳塋。黃先生在印度尼西亞降生,母親早亡,父親罹難……他夢裡每每憶及母親,母親卻「總是容顏模糊,未見清晰」。近想這一份母子心連的血肉之情,僅僅存在了不到百日,頓覺生命無常;遙思當年華人避禍求生投奔南洋艱苦異常,不由潸然淚下。忘記是誰說過:「文化的傳承在哪裡,哪裡就是祖國!」回看那陰霾籠罩的母國,舉目這天晴海碧的他鄉,《南溟秋興》中所有思念感喟求索探究都融入在字裡行間,令人浮想聯翩……
結尾取文章分錄小節之名,湊得一首,聊表寸心:

留歡遠足町
寄意海山溟
故國凝眸遠
秋閒雜事寧
天倫盈眾樂
藝苑匯真經
一曲孤高和
大千世界聽

二○一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於悉尼橘絳軒
贈本序者為:澳大利亞新州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暨該會會刊總編

【序 冠英印象,印象冠英】丘雲庵
約莫在2010年前後,悉尼詩詞協會來了一位新會員,名叫黃冠英。他操福建口音,身體健碩,雙眼炯炯有神。一個年屆古稀之人,看上去只約50來歲。有人稱他「老兵頭」,有人稱他「縣太爺」,有人稱他「筆桿子」……我覺得都靠譜,可能都沒錯。
在詩詞協會,冠英君朝氣蓬勃,幹勁十足。作為銀髮弟子,他悶頭悶腦地參與會務工作,抬台搬凳,斟茶送水,勤快主動。詩協遇有重大活動,他奉命也欣然撰寫通訊報道,而且文筆生動、細緻、有趣。他參加古典詩詞入門班學習,幾無缺課,認真聽講,動腦多問,鑽研積極。原本未諳古詩古詞的他,不多久就把平平仄仄,粘粘對對,用韻規則等等一套基本弄通了,於是,能中規中矩地習作起來。到後來,甚至能登上「古典文學論壇」的講座,「補台」開講!
冠英君在詩詞協會表現可嘉,在悉尼市華人文體界的各種社會活動中,也經常見到他的身影:報章雜誌上,不時可見他的文章;遊山玩水,尋幽探勝,處處留有他的足跡;特別是,他雖年過古稀,在研究古典文學方面仍然鍥而不捨,做到「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常有新的斬獲。他對紅樓夢「菊花詩」的解讀,對唐朝「應制詩」品評,都有獨到見解。每每令人羡慕,引人妒忌不逮!
本人年屆耄耋,近年已較少參加詩詞協會的活動,與冠英君其實也接觸不多,但其詩文還是經常拜讀不誤的。因此對他有一種獨特的印象。姑且寫出,以表心意,就叫「印象冠英」或「冠英印象」吧。
第一印象:活力冠英。
七十多歲的「小夥子」,朝氣蓬勃,活力四射,文武兼修,體腦並用,似乎從不知疲倦。他熱愛遊覽,經常參加本地華人老人走步組四處尋訪,也隨子女到近郊遠地調節生活,或「樹頂行走,挑戰極限」;或「浪裡浮沉,隨潮飄移」……《南溟秋興》書中均有記載。許多玩藝,大概是這把年紀的人未必敢試的。這且不去細說。我們看他坐郵輪的遊記《消閒海上行》吧,說是「消閒」,卻一點兒都「閒」不住。在船上,他與兩位老友,不是安安隱隱地休息,仔仔細細地觀賞,或悄悄輕輕地交談,靜靜默默地沉思,而是船上船下、倉裡倉外到處亂竄,簡直有用不完的體力!即使清晨露冷,船行風大,他要麼登上頂台去耍太極拳,要麼跑到船尾,在小池裡試嘗水力按摩,如此這般,真乃《水滸傳》中的拚命三郎也!
第二印象:幽默冠英。
冠英君性格開朗,幽默風趣,平日閒談,輒語連珠,滿堂捧腹。其詩,喜以詼諧語詠嚴肅事,給人印象深刻。如自序中的《浪淘沙‧移居澳洲習古詩》:「南渡適天涯,竟放心花。天藍地綠海邊沙。初觸詩騷從始學,蠢笨山家。弄圃趁明霞,俗菜當葩。豆瓜垂架趣情佳。雙語兒孫縈膝笑,勝似中華。」「蠢笨山家」、「俗菜當葩」,均為俚語俗句,而「雙語兒孫縈膝笑,勝似中華」,則既寫現實,又表達了「地球村民」的歡慰情懷。他很讚賞聶紺弩的「雜文詩」,或許有意仿之吧,令我聯想到東方朔、張打油的風格。記得冠英君首場「論壇」開講,甫一上臺,即聲明自己水平很差,是「初習之士」,今天提供的是粗糲的「習士論文」,只能「堤外損失堤內補,學術不足笑話添」。他說,由於沒念過大學,撈不到博士、碩士、學士等的桂冠,只好權以「習士」自慰。其風趣自嘲,立即活躍了會場。素有「鎮會之寶」之稱的詩協常年主講汪學善老師,於是順勢別解,當場賦詩曰:「大人之徒稱習士,河漢炎炎從此始。多少紅樓興廢理,都在秋菊聯吟裡!」「大人」者,「習大大」之謂也。戲語調侃,師生同樂,融融然不亦說乎?
第三印象:精細冠英。
冠英君做學問以精細著稱。記得他講紅樓菊詩,就特別講到曹雪芹的精細,其實是他研究的精細。例如,《紅樓夢》中怡紅公子賈寶玉的《訪菊》有句:「黃花若解憐詩客,休負今朝掛杖頭」。「掛杖頭」,近現代很多文章都誤作「掛枝頭」,冠英君查閱資料,用《世說新語‧任誕》阮宣子「百錢掛杖頭」顛往酒店的典故,力糾其誤。再如對《訪菊》與《問菊》,他不但指出「訪」與「問」的差別,解說「訪」是拜訪探談,範疇較大,而「問」在求答、省候,內容相對狹些,未可全混,且注意到了還有動作形式上的差異,即:「訪」須由此及彼,有個要走過去的過程,而「問」卻同時就在現場。因此曹雪芹讓寶玉寫的詩,便先一句「閒趁霜晴試一遊」,是「一遊」之後才「訪菊」的。而林黛玉的「負手叩東籬」,是已經站在籬笆邊上,背著雙手在「叩問」(明說是「負手」,故不可寫作「扣問」)……曹雪芹的精細,確實被他精細地解釋出來了。說到枕霞舊友史湘雲的《菊影》,他指出兩點:一是正經、正面地寫,不同於蘇東坡「幾度呼童掃不開」的「裝傻」;二是影由光生,此詩從光源的日光、燈光與月光之照射寫來,全方位地描摹。他講唐朝的「應制詩」時,居然能從資料縫隙間濾出量化統計,得出「票數」,從而排下「同台競賽」者─王、岑、賈、杜四大詩人的名次來,如此追究不是相當仔細且有趣嗎?而談起詩詞的意境時,他則把幾何學的「點」「線」「面」「體」,拿來做形象的比喻,也是別出心裁,聞所未聞的。
第四印象:無畏冠英。
韓愈《師說》云:「……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得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學問切磋自是難免爭論的。冠英君求知心切,遇有問題隨時提問,也敢於爭辯。求知若渴,卻不盲從。每有見解即坦然直說,虛心商榷,又擇善而從。就我所知就有兩次爭論:一次是關於詩協會刊的作品排列問題。他覺得每一期都按作者的姓氏筆劃排列,面孔呆板,老氣橫秋,不甚親切,建議依照大多數刊物的做法─以作品主題的輕重為序,分組排列,每期都新,有助於增強會刊的吸引力。此議頃刻引發了不同意見。爭論結果,他的建議未被採納,因為會刊是會員自己編輯的,短缺專業技術。每次重排怕太費事了。冠英君聞知便取消異議;另一次是對宋代高僧僧惠洪的七律《秋千》與詞《西江月‧十指嫩抽春筍》的討論。有人說,惠洪喜用綺詞,是個出名的「花和尚」、「浪子和尚」,前詩寫少女,後詞寫道姑,眼睛都盯住女性,所用全是香豔之詞,宋時人已多指斥其犯了「綺語戒」。尤其是《西江月》:「十指嫩抽春筍,纖纖玉軟紅柔。人前欲展強嬌羞,微露雲衣霓袖。最好洞天春晚,黃庭卷罷清幽。凡心無計奈閒愁,試拈花枝頻嗅」,不堪入目。冠英君則認為,寫《秋千》時,詩人才十四歲,是彭少年而非惠洪和尚,斥其「豔淫」未免牽強。《西江月》倒真有點肉麻,可是會不會是托物言志,別有深意呢?時適逢本人在場,詩友們徵求看法,我於是說,此詞存在兩種解法:其一是往邪處想,當作淫詞看,不無道理,但確實不像話,正如毛澤東題江青拍攝廬山仙人洞照片的詩,不是也有人大曲其解嗎?其二是從正面理解,則是歌詠女道士:上半闕寫其「修身」,下半闕道其「養性」,過程含蓄美妙,應該是贊詞。冠英君聽罷即極表贊同,說這正像魯迅評《紅樓夢》所說的,不同的人,會看見不同的東西,當屬好詩!遇上意見分歧時,冠英君並不盲從,會保留己見,但不強加於人,還注意把握分寸,如他曾寫過一首祝壽詩,老師誤解其中的一句是把壽星名字拆開了,於是批評這是「斬去心胸,留頭足」,是「詩家很忌諱、很厭惡」的寫法。古往今來無人這樣做!冠英君心裡知道王勃名篇《滕王閣序》裡,也有「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正是把楊得意與鐘子期給「斬去心胸留頭足」了的。他也不贊成這樣做,同意老師的主要觀點,但對枝節上的小出入不加澄清,其對老師的敬重與愛戴由此可知。
第五印象:親情冠英。
冠英君退休移居悉尼後,「老來學吹簫」,以學詩做學問為愛好,傾情於自傳、家史等回憶錄的撰寫,有心記下當年底層社會的風貌。他為流寓臺灣的九十五歲高齡的姑姑寫了長篇傳記,傾注了姑侄的骨肉親情,及時在台出版,讓姑媽親眼看到了。凡是讀過該書的人,大概都會流下一掬同情之淚。
冠英君是個孤兒,出生剛滿三個月,二十多歲的母親便去世,六歲時父親又航海罹難失蹤了。他沒有享受到父母的親切愛撫可想而知。然而其母子親情,始終縈懷,直至年過古稀依然眷眷。〈心祭父母〉所寫的,便是他不辭辛苦,飛天渡海,前往印尼為母掃墓的事。其敬孝真情,令人動容。此文有詩數首,其一云:「古稀遲祭青春母,默默哀思淚水長。料已成灰難覓骨,墳前跪點返魂香。」是發自肺腑之聲!
冠英君乃性情中人,思念親人固為其親情,而對同學、朋友、故鄉,對從不相識的好人以至滿世界的山川草木,也無不寄託著愛的深情。這一集短章裡,涉筆所到之處,皆能體現這種大愛的境界。他愛世界,愛人生,雖然歷盡不幸坎坷,但仍然豁達樂觀,晚年一如頑童,力爭「詩意地棲居」,也願將大愛與真善美的詩意,奉獻世間。
俗話說:文如其人。活力、幽默、精細、無畏、親情……《南溟秋興》的清純、厚實與真切,能讓我的種種印象,再次得以證明。
2017年1月
贈本序者為:澳大利亞中華文化之友創會主席、悉尼詩詞協會原秘書長現顧問、澳大利亞南瀛出版基金「古典詩詞評審委員會」主任

【序 南溟秋興,競放心花,志趣盎然】何與懷

冠英兄準備出版一部厚厚的《南溟秋興》。縱覽全書,看得出,就如書名所示,冠英兄對澳大利亞這個他以遲暮之年移民到來並大有可能在此終老一生的國度,滿懷熱愛,滿懷感激之情。
你看他何等迷戀於悉尼的海灣!一百多年前,馬克‧吐溫曾帶領其妻子兒女作過「赤道環球演說旅行」,當他經斐濟來到澳洲時,即感嘆道:「悉尼的情懷,世界的仙境!」冠英兄記得這個典故,並加以說明,作為悉尼標誌性建築的海港大橋與歌劇院,那時連藍圖也未曾繪製,層疊巍峨的瀕海高樓大廈怕也不多,因此,使馬克‧吐溫如此讚嘆的,應該是海灣的天然美景。而且,冠英兄還進一步指出,馬克‧吐溫行色匆匆,看到的大概只是悉尼港吧。其實除此之外,悉尼迷人的海灣與沙灘多的是,如幫黛、曼尼、棕櫚、堤外、艾維夫寧,等等,等等。冠英兄撰寫此文時,移居悉尼不過三年多,他或跟隨華人老者步行團,或作家庭自駕遊,對上列諸處海灣沙灘,都已經一一拜會了,所以很有資格向這位大文豪「發難」。
他問道,馬克‧吐溫曾經當過海員,自然到過許多海灣,可是像悉尼的艾維夫寧海灘不知見過沒有?冠英兄於是稍作幾筆但很讓人如臨其境的描寫:

這個寬約七八百米的大海灘,被插入深海的左右兩大懸崖所包抄,形成一彎新月。它的一大特點是沙灘的大傾斜度,使其恰似半個大鐵鍋。拍岸的浪濤,如在鍋裡晃動,彷彿大海正作大幅度的整體搬移。氣勢磅礡,宏渾偉大。有不多的衝浪勇敢者,在深藍大濤與雪白浪花之間時浮時沉,時隱時現,渺小如豆,幾乎化入了大自然。

冠英兄又對馬克‧吐溫當年雖然見過但絕對不是如今風光的悉尼港作出如下讚美:

悉尼港當然是迷人的。這個連接著帕拉瑪塔河口的大商港,環抱在鱗次櫛比的高樓之間。藍色的海面上布滿大小遊艇與船舶,往還穿梭,繁忙、熱鬧之至。那橫跨南北的雄偉大橋與飄浮於碧波之上的歌劇院,又使其成為上乘的觀光點。我記不清來過多少次了,但印象殊深的是所謂「船舶遊行」與節日焰火……

冠英兄又敘述他到另外一些悉尼海灣的旅遊。說興盡歸來,他拿著照片對朋友稱,所見過的悉尼海灘,最美當數恩權斯!但後來,在一個國慶假日,他一家到悉尼南邊不遠的露芽兒國家森林公園,發現一個比恩權斯更美的瓦特模拉海灘。冠英兄不由得高聲讚嘆地說:殊不知天外還有天!
悉尼絕美的海灣沙灘,的確有的是。而悉尼的美好,絕不僅在於海灣沙灘;再者,不管悉尼如何美好,也涵蓋不了整個澳大利亞的人文風光。我和許多移民到澳洲的華人做過無數次深談,鮮有不喜歡這片自由美麗的國土的。而冠英兄在書中,都給我們娓娓道來了。


《南溟秋興》一書中,冠英兄特辟「文苑管窺」一輯,談論中國古典詩詞,談論文學。他不唯名,不唯書,善於提出問題,勇於表達見解,讀來讓人很受啟發。
在〈賞菊詩試窺芹溪精細〉一文中,冠英兄談到,《紅樓夢》是奇書,單看第38回的詠菊詩,即可領略深厚的文學底蘊。秋菊十二詠,題目一經排出,文學寫作的「賦、比、興」三字基本功全有了,而其最大特點,冠英兄說他以為是「切題合身」四個字。他進一步指出,「合身」並非是寫「作者自己的命運」,並非是「讖語」。為了說清這層意思,冠英兄使用「雙重立意」的概念。所謂「雙重立意」,是說這些詩作一方面從人物個性出發,體現詩人即書中人物的性格特點、精神風貌與修養志向,就是上述的「合身」;另一方面又蘊含與貫穿著書作者自己的創作意圖、心靈導向,便是以嚴密結構、巧妙暗示,充分表達全書的主題宗旨。兩者當然不能混為一談,人們閱讀、審美時理應分別,換句話說,是要瞭解和欣賞小說家曹雪芹作文的高明。當然,漢人董仲舒說過「詩無達詁」的話,晚清詞評家譚獻也說,「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未必不然」,但冠英兄關注「雙重立意」的祕密,涉及到文學主體性問題,涉及到創作主體、對象主體和接受主體以及它們相互關係的問題,是很有意思的。
有一篇是〈試談巨擘應制詩〉。盛唐四大頂級詩人賈至、杜甫、王維、岑參的一次同題唱和詩,被宋人謝枋得彙編一起,放在《千家詩》裡的「七律」之首。也是宋人的方回,命之為「早朝詩」。名星會齊,真像是「豪華陣容打擂臺」。更有意思的,是有人給四大詩人排出名次。冠英兄就他涉獵所及,做了「選票統計」,結果名次的順序結論應為王、岑、賈、杜。「詩聖」杜甫,竟被排在尾名。對此,冠英兄認為不無道理。他以盧梅坡兩首《雪梅》詩表達他的意思:「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冠英兄這個「詩意」表達,竊以為是對的,也透露他不唯名的志氣。
冠英兄這種志氣,在他的〈詩詞畫照意境談〉中更有顯示。王國維有段話談到「境界」,並認為,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他拈出的「為探其本」的境界說。冠英兄覺得王國維先生所說的「境界」,便包含了我們現說的「意境」。王國維雖然非常自負,然而好像還沒說清楚「境界」、「意境」到底是什麼。於是,冠英兄想到佛家語早有的「境界」這個概念。「境」是環境,「界」是邊界。佛經《俱舍論‧頌疏》說,「境界」是意識感知能力所接觸的世界,是「六根」接觸「六塵」後,意識活動所能達到的範圍。那麼「意境」就是作者「意識活動所能達到的範圍」。冠英兄還質疑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關於「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的觀點,指出,境界大小都好,不等於高低一樣,作品的境界與對讀者的影響力自然不同。雖然這已屬道德與政治範疇,可以另當別論。冠英兄認為境界有高低之分無疑是正確的。


冠英兄已經涉及文學創作文學欣賞的大問題,其中是有爭議的。
關於「境界」。現在這一概念已成判斷藝術品優劣的首要標準,被套進詩詞畫照音樂舞蹈戲劇小說甚至體育建築多種門類。不少學者把「境界」和「意境」混為一談,並認為王國維也有類似的混淆。而我傾向認為,這兩個概念雖然的確有相通之處,但也需要加以區分。
「意境」表達藝術作品所開闢的由主觀生發出的一個審美想像空間,由意象或意象的組合構成。此詞最早出現於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格》。王昌齡根據自己的創作實踐,將佛教術語「境」加以改造,從理論上歸納詩的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並歸納意境創造過程中藝術靈感產生的三條途徑─三思:生思、感思、取思。王昌齡這些論述啟發了近代意境學說和境界學說之集大成者王國維。
「境界」作為連綿詞雖然最早被周秦人所使用,但也是在後來的佛學影響下,詞義才漸漸擴大,現在已成為一個有高度和深度的層級概念,表達文學作品所達到的審美層次。綜合各論者觀點簡述之,它可以和「意境」做以下的區分。從藝術範疇的界定上看,「境界」的本質是客觀的「景」和主觀的「情」兩個元質構成,而且這兩者都是「觀」即人的精神活動的結果;而「意境」強調「境生象外」(劉禹錫),「餘味曲包」(劉勰)。從藝術理想的追求上看,「境界」主「真」,且帶有濃厚的西方哲學中的「理念」色彩,實為「理念」的「真」;而「意境」主「美」,其基礎是「天人合一」的東方生命意識,是一種對於宇宙人生積極的生命態度和超脫精神。從思維方式上側重點上看,「境界」偏重於抽象到具體,是對理念的具體感性的呈現;「意境」則偏重於具體到抽象,是通過有限的具體的各種藝術要素來傳達一種無限的抽象的宇宙意識。作為美學範疇,「意境」或「境界」是一種情景交融而又虛實相生的藝術形象;作為哲學範疇,「境界」則進而透示人生境界,其最高形態是一種詩意的存在方式。總而論之,作為藝術審美符號的「意象」、作為藝術審美判斷的「意境」,與作為生存價值判斷的「境界」,三者之間是各自獨立而又交叉融通的關係。
一般認為,王國維的〈《人間詞乙稿》序〉一文所體現的理論是「意境論」,主要流露出西方式的分析推理傾向。他的《人間詞話》一書的核心是「境界說」,這既是他文藝批評的出發點,又是其文藝思想的總歸宿。這部著作雖然繼承中國傳統詩話詞話著重直覺感悟和經驗描述的特色,但這是他接受西方美學思想洗禮後,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古典文學所作的評論。從他這兩種著作分析看,他的「境界論」是在其「意境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立足於中國傳統,融合了西方理論觀點,從而成為具有普適性的文學理論。


冠英兄在他的〈詩詞畫照意境談〉中還涉及人類思維問題。他反對「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作為一對雙峰並舉的概念。他想表述為:理論文章以抽象闡述為主體,而文藝作品則側重形象表達。二者同樣都離不開邏輯思維。好作品都離不開豐富情感變化的邏輯思維。他這個表達式是可以的。作為「形象思維」的對應,為了避免誤會,我也覺得用「抽象思維」這個術語較好。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這兩種思維形式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既不能互相代替又不能截然分開。中國的傳統學術中,就有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以及「陰極陽生,陽極陰生」的概念。至於「邏輯」,通常有三個方面的含義:一、規律,事物的完成的序列。二、事物流動的順序規則。三、事物傳遞信息,並得到解釋的過程。邏輯就是思維的規律,規則。邏輯學就是關於思維規律的學說。形象思維的邏輯形式和抽象思維的邏輯形式,有著緊密的聯繫,存在著某種對應的關係。
但還可以進一步探討。法國啟蒙思想家中著名的百科全書派思想家狄德羅在他的《論戲劇藝術》中說過:「詩人善於想像,哲學家長於推理,但在同一意義下,他們的作為都可能是合乎邏輯的或不合邏輯的。」狄德羅這個觀點基於人類歷來文學藝術的實踐,並不斷得到驗證,因而受到普遍認同。他這裡所說的邏輯也就是反映客觀事物規律的思維規律。不管哪種形式的思維都有其邏輯的形式和規律,其共同點都是客觀事物的形式和規律在人類思維中的反映。在文學藝術創作中,形象思維的運用是以邏輯思維為基礎的,但又可在暗含邏輯的同時超越現實邏輯,從而收到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使到作品更散發出誘人的魅力。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超越現實邏輯」在文學藝術的創作和研究中得到重視越充分越好。
當然,以上這些都是可以討論的,但足以說明冠英兄提出問題來探討非常有益。
行文至此,我還想到本書有篇議論性短文,〈初學古詩小議〉,最初發表在我主編的澳洲新報文學副刊《澳華新文苑》上,後來也收在我主編的《悉尼中國古典文學論壇文集》一書中。文章開頭,他介紹在《澳華新文苑》讀到的新詩,感覺如同撿到茵茵草地上的遺珠,晶瑩剔透,璀璨奪目,怡悅喜人;進而提出學古詩也得與時共進,第一注重與呵護的應是內容,是詩意;接著提出古詩規矩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可堅持,有的須修改,有的應廢棄」。這篇文章,如標題所示,是他參加悉尼詩詞協會不久即初學古詩後所撰寫的,真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據說,他這一「小議」很引起協會裡一些議論。現在此事已過了好些年。日前,我讀到悉尼詩詞協會顧問盧元老先生為冠英兄這部書寫的序,序中提到〈初學古詩小議〉,說:「雖云『初學』,其實頗有見地。此文於古詩之韻律、聲律、句律之見解,頗有與眾不同之處。余深表讚賞,恍如聞空谷足音跫然而喜矣。……其好學之殷,讀書之博,求知之深,誠不愧為詩詞協會中俊彥之一也。」盧老前輩古典文學造詣很深,冠英兄得到他的稱讚,很值得高興。


冠英兄善於思索,很有想法。他的興趣並不僅僅局限於文學,社會變遷、國際局勢、歷史追問,人類前途,種種問題常常引起他的關注。
本書的〈難愛難恨的思念〉,寫他一位小學和中學同學,此君本來頗具天分,可惜命運不濟,在「文革」中又做了壞事,最後落得抑鬱而逝,讓人唏噓。冠英兄寫出一種難愛難恨的思念,滿含對社會罪惡的長長的追責。他另一篇大作〈「主角」的體味〉(也收在去年我主編的《文革五十年祭》中),則是敘述自己在文革中忽而被批鬥被迫害忽而又獲平反的荒唐不堪的活報劇。冠英兄對文革這個中華民族的大劫難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說毛澤東拿億萬人民的生死做的試驗,這真像有個巨人,將大海當盆,把芸芸眾生芝麻、綠豆似的傾倒進去。巨人左傾右斜、來回晃動,芸芸眾生便隨潮漲落、沉浮,全被晃暈了頭,於是任憑戲弄、宰割!巨人遊戲,謂之為「革命實踐」,其樂無窮,結果卻造出千萬人喪命的滔天罪行。冠英兄喊出:對文革的任何輕描淡寫加以淡化、掩飾,無論如何也抹不掉親身體驗的極左政治的虛偽與殘酷!能否真正徹底否定文革,是我輩國人以及全世界華人必須邁過的坎,冠英兄交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我特別要感謝冠英兄的,是他不時和我交流意見,常常認同我一些講話或拙文的觀點,而且以一種讓我感動的無比激情。例如,我在悉尼詩詞協會兩次新書發佈會上的講話─一次就「古今中外」四個字發表見解,講文學的繼承與發展的問題;一次談「東西南北」,即是談「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希望我們澳華作家、詩人在自己的創作中充分體現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冠英兄都很贊同。關於普世價值,他自己在〈相機帶出春意來〉一文中,因報載的一則相機離奇小故事,有感而發,說:經常聽到所謂的「東西文化衝突」的議論,但他在這故事裡卻看到了東西文化的高度融和,看到了共同人性的光輝閃耀。現在中華故國文明顯現衰落,而其主要的原因,他認為是由於長期貫徹一條極左的政治路線。荒謬的「階級鬥爭」學說,以鞏固政權為目的,以尋找並狠鬥「敵人」為手段,最終導致四面樹敵、舉國不寧、冤魂遍野的結局。人與人一旦失去真誠,在彼此心間築起一堵堵防備之牆,冷如嚴冬的社會,哪能容得下和煦、溫暖的春光?!真是一針見血的批判。
澳大利亞陽光普照,藍天白雲下,崇尚民主自由博愛,冠英兄在這裡享受充分的言論自由。他有一次在悉尼見到來訪的他的同鄉大作家劉再複先生,在文中引用了兩句話。一是劉再複說錢鐘書先生曾告誡過他:「我們的頭髮,一根都不能讓魔鬼抓住,一旦抓住,全身都會被拉過去……」二是劉再複說:「對於我的出走,錢鐘書起先是不以為然的,後來便說走得對啦。」誠哉斯言!
對我們這些生活在澳大利亞或其他國家的華人來說,愛國主義在我們身上就會體現出兩個內容來─既熱愛當下生活的國家,也關注自己的祖籍國,而同時實現這兩種愛國主義並讓它們融合、昇華的最佳途徑就是抱持世界主義,抱持普世價值。


冠英兄現在已經年過古稀。他退休前為福建省直機關公務員,為領導秘書,可謂「革命」了幾十年。2007年初移居悉尼,就像很多中國年老移民一樣,來澳邊頤養天年,邊當「專職保姆」。他的簡介還這樣打趣自稱:草民,玩世亦恭。學識低淺,卻踄足工農兵學商,然智商平平,年年勞碌,終一事無成。幼失雙親,成年碰壁。移居悉尼後,隨遇而安、知足常樂、視死如歸,故自號「安樂歸寮叟」,每於寮中讀書、碼字,以期延緩腦癡呆。
正是通過文字,通過他的「碼字」,我認識了冠英兄。他後來在一篇題為〈隱居洋山林〉的獲獎徵文中做了一段回憶。他說,來澳後自認為是隱居洋山林,可是,也許真是「人生識字憂患始」吧,過了段時間便覺略有所失了。有一天,兒女們帶回一份中文報紙《澳洲新報》。一大疊,好幾十頁,洋洋灑灑,讓他的雙眼頓時大忙起來。不多時興奮了,那種感覺就如跋涉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突然發現一座瞭望樓。登臨其上,放眼四方,眺望八極,真是心曠神怡!看多了心癢,積習難改,便也試寫「豆腐塊」了。於是給《澳華新文苑》電郵發去一篇旅澳雜記〈與鳥為鄰〉,竟蒙編輯垂青,刊登出來了,而且給配上兩幀生動適題的照片,使他那不起眼的小豆腐圖文並茂,生色不少。接著他又另投一篇,再次被刊用,自然喜不自勝。後來,是所謂「以文會友」之意吧,應編輯先生之邀,參加一些相關的聚會活動,更發現悉尼華裔文化人藏龍臥虎,人才濟濟……
冠英兄說的「編輯」,就是鄙人。而他在悉尼開始「碼字」,開始學習古典詩詞,十年來一發而不可收,看來其樂融融。
「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話。同代稍後的方岳再展其意,詩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冠英兄回憶自己的過去,確也多舛坎坷,頗合斯言,然近年反而覺得並不儘然了。他想到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說,人類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地球之上。他有所感悟,覺得只要主動爭取,「詩意地棲居」是可以得到的。在這種心態之下,便躲在小草寮裡不斷敲打閒章。
所謂敲打閒章,這就是守住「漢字江山」啊。這可是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不可等閒視之的一件大事!我讀了冠英兄〈心祭父母〉一文的結尾,很有感觸。冠英兄說他在印尼睨細拜祭父母回來後,收到那裡親戚電郵,內附最新墓地照片。墓碑上,他剛以油漆書寫的文字又換成新的了,但字型怪異,「三不像」─不像漢字,不像韓文,也不像日本的片假名,當然無人能識別。他知道,這是不懂中文的睨細的親人們,摸索著已被風雨剝蝕的石刻描上去的,雖不辯龍蛇,其真情依然可鑒!他因而也想,墓碑上縱是正宗的漢字,睨細島上又有誰認得出來呢?這確實很是令人悲哀的。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世界上還有許多像冠英兄的人,薪傳和弘揚中華文化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一種宿命。世界各地華夏子孫與中國與中華文化是什麼關係呢?其實,中華文化中華意識就在自己身上─「我就是中華文化」。冠英兄就是以這種姿態不斷「敲打閒章」的。


冠英兄這部《南溟秋興》,全書分為六輯:「山海寄情」、「遠足留歡」、「文苑管窺」、「雜事隨想」、「故園回望」和「天倫情真」,共六十篇,近三十萬字,有圖有文,圖文並茂。這是守住「漢字江山」的一個業績。
冠英兄將《南溟秋興》書稿傳來,希望鄙人能作一序。書稿前有一信,說:「其實在悉尼,對我最瞭解的好像是您了,是您介紹我參加新州作協,是您編發過一些拙作(審讀過的為數更多),您的批評絕對是最中肯的,我因此有特別的企盼!」其言極其懇切,但又讓我愧不敢當。冠英兄還說:說句心裡話,最近聞知多位友人相繼謝世,頓覺自己大限似乎也近了,緊迫感大增,因此想付印此書以留紀念。這一句文字,讀來有千斤之重,讓我不禁肅然起敬。這很有用生命來寫作的意思了。
冠英兄為這部書起名《南溟秋興》,因為他像也是閩南的前輩老鄉林語堂先生一樣,對人生之秋特別喜愛。林大師曾說他最愛秋天,在他七十多歲人生慢慢走向落幕的時候寫下〈年華漸老〉這一章著名的秋贊也是人生讚歌。他知道,秋葉泛黃,是帶著一點悲哀的色調,以及死亡的預感,但他並不因此感染傷悲消沉不能自拔,相反,他從秋葉醇美的氣度和富麗的色彩中感悟到人生的豐滿與美好。他這樣讚美道:「金黃的豔色不道出春天的無邪,不道出夏日的權威,卻道出了晚年的成熟和溫藹智慧。它知道生命的期限,心滿意足。由人生苦短的認識和豐足的經驗中產生一支色彩的交響樂,比一切樂曲更充實……」
也許是此心相通吧。南溟秋興,競放心花,志趣盎然。祝願冠英兄做世界人,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2017年1月27日於悉尼。
贈序者為:澳大利亞悉尼華文作家協會榮譽會長、澳華文化團體聯合會總召集人、悉尼中華詩詞協會顧問

【序 黃冠英君《南溟秋興》文選】柳復起
黃君健筆耀文壇,悉港風雲紀萬端。
北望貞懷思故國,南溟秋興聚僑歡。
豪情進取江山麗,俚語消閒意境寬。
暗諷桃源牽論政,評排泰斗選詩觀。
2016.11月4日
贈詩者為:經濟學教授、悉尼中華詩詞協會副會長,三位創會者之一

【序 敬賀冠英兄《南溟秋興》付梓調寄踏莎行】袁丁
遠境留歡,近郊戲汎。侃談輪上童心奮,笑云潛水老來雄,生花之筆真情蘊。
好學勤思,獵奇索問。評書說事心誠信,雜言隨感意涵深,南溟秋興多佳韻。
二○一七年歲次丁酉初春敬撰於悉尼詩詞協會
贈詞者為:悉尼中華詩詞協會副會長

【序 讀《南溟秋興》,看閩南人的拼搏精神】陳玉明
冠英兄早早約我寫「序」,我寫一半,卻因電腦突然壞了,草稿、書稿都丟失了。請他再發書稿。他照辦,還將已收到的幾篇師友贈序一併發來。我看諸序洋洋灑灑,壯觀至極:有真知灼見的評述,有發自肺腑的讚揚,有詩,有詞……該有的都有了。於是想已經有這些好序,我怕是「錦上添不了花」,婉言推辭吧。可是又想,這未嘗不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可以多讀幾遍冠英兄的大作,可以仔細品味諸位文友的精妙文筆。所以硬著頭皮寫點學習體會,聊作對冠英兄厚愛的回報,但未敢妄稱是「序」。
我和冠英兄認識於2011年11月19日。那天,在悉尼中華文化中心舉辦的「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書畫展」上,同鄉郁石兄說,我給您介紹一位剛來澳洲不久的老鄉:黃冠英先生。老鄉相見無比親熱。交談中知悉冠英兄已經年過古稀,原為國家公務員,退休後於2007年移居悉尼。就像很多中國老年人移民一樣,來澳洲頤養天年,邊為子孫當「專職保姆」。得知他有一部幾十萬字的描述文革的書稿,有待出版。別後他還將一篇〈隱居洋山林〉的短文發到我的郵箱。他自嘲為「草民」,打趣素描:「玩世亦恭,學識低淺,卻踄足工農兵學商,然智商平平,年年勞碌,終一事無成。幼失雙親,成年碰壁。移居悉尼後,隨遇而安、知足常樂、視死如歸,故自號『安樂歸寮叟』。每於寮中讀書、碼字,以期延緩腦癡呆」─地道的閩南人的幽默,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後來我又多次參加悉尼詩詞協會的活動,回回相見,印象自然更深。
今晚又拜讀《南溟秋興》與文友之序,印象或可刻骨銘心了。這部近30萬字的書籍,其中讓我喜歡的有:〈自序〉、〈消閒海上行─遊輪生活記趣〉、〈試談巨擘應制詩〉、〈柳府石情〉、〈難愛難恨的思念〉、〈心祭父母〉,等等。讀罷這些篇章,我清晰地感受到南安人的真性情,和人老不服老的拼搏精神,情不自禁地一邊哼著閩南歌《愛拼才會贏》,一邊塗抹一些感想。
福建多山,由於受地理環境和人文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閩人性格很難一言以蔽之,各地都不一樣:閩北人安貧樂道;閩東人求穩怕亂;閩西人重宗內聚,而閩南人則樂於「過番」、「出洋」,到外面闖世界。
我是閩東人,求穩怕亂。冠英兄是閩南人,其祖父、父母都曾經在海外闖蕩。冠英兄誕生於印尼.細小島,幼喪雙親,隨年老的祖父回歸故里閩南。60多年後重訪故地時,他寫道:「安汶到.細,沒有飛機了,只好搭上人貨混裝的舊輪船,向馬魯古海域駛去,日夜兼程,足足顛簸了25小時。這馬魯古海域我並不陌生,從船上下望,海水依然深得墨黑墨黑。63年前我與祖父乘小帆船回唐山過此時,如山巨浪,顛得我吐盡食物吐膽汁,疲憊之身幾天都沒恢復過來。現在我順理猜度,父親與同伴潘斯欺舅舅,應該也是沉沒於此的。在傾盆大雨中,望著閃電時而照現的海雲,我追悼父親,默吟《貨輪夜航》:「鳴笛辭安汶,啟錨向大洋。滂沱連夜雨,壘石築雲房。父舅亡軀處,思親欲斷腸。茫茫滄海闊,何似蒺藜床!」可知從小就經受莫大的磨煉。在「山海寄情」中,他也有一段描述:「我出生於海邊,年輕時喜弄潮,曾橫渡過流急浪高的廈鼓海峽,也在內河一氣長遊過幾十華里。那時每看到滿池的水或漲潮的海,即會產生一股往下跳的衝動……後來也許是年老的緣故吧,興趣漸減,以至疏遠了水。不想今天這浩瀚無邊的大海,這一人多高的浪頭,竟使我返老還童,有了躍躍欲試的心情,毫不猶豫地換裝下海去!」
這不由讓我想起另一位閩南人王亞南(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資本論》最早的中文翻譯者、原廈門大學校長)。1933年王亞南乘客輪去歐洲,途經紅海時突然巨浪滔天,船搖晃得人無法站穩。這時,戴著眼鏡的他,手上拿著一本書,到餐廳懇求服務員:「請你把我綁在這根柱子上吧!」服務員以為他是怕被浪頭卷到海裡去,遵照其話,將王亞南牢牢地固定在柱子上。只見綁好後的王亞南翻開書本,聚精會神地讀起來。船上的人無不投以驚異的目光,連聲讚嘆道:「啊!中國人,真了不起!」這就是放大了的閩南人的勇敢、勤奮與淡定!
回頭再看少年時的冠英:「有一次課間休息,我們拿小皮球當作籃球打,打到上課鈴響才滿頭大汗沖進教室。其時,幾何老師已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圓,再作兩條切線,出一道題,請同學們舉手解答。我邊擦汗邊望黑板,看了半天,還不明白題目的意思,而前座一位其貌不揚,動作粗笨,被我們戲稱『土包子』的同學,卻走上去輕易地就解出來了。這對我震撼無比,產生了極大的危機感。自此決心『痛改前非,迎頭趕上』,並暗暗地以『考不倒』的黃洛水為標杆,刻苦努力,發誓將來非上北大、清華不可!一滴汗水一點收穫,我的學業成績很快直逼黃洛水,而且與他一樣,各科齊頭並進。每當公佈考試成績時,不是他第一,便是我。」
很可惜他選作榜樣趕超的這位黃洛水,懷才不遇,不幸早走了,而他依然硬朗朗地活著,且闖到澳洲「吃老學吹簫」,還到詩詞協會當個老學生,興致勃勃地學起古典詩詞。他從不懂什麼是平仄、押韻、.仗到上臺演講詩詞的創作,甚至頗有見地的研究盛唐賈、杜、王、岑四大頂級詩人的一次同題唱和詩,也曾演講《紅樓夢》裡的詠菊詩與芹溪的精細藝術。
他說:出於好奇心,我將這四首應制詩,放到電腦上的「格律在線檢測」考察。可惜電腦設計的檢測項目不全,除「韻律」之外,聲律中只管每字的平仄關係,不問拗救,而對「句律」也只標對仗,不提粘對(可能認為平仄都對了,自然就粘起來)。我只好不嫌麻煩,拿表格來對照。這種作法,有點膠柱鼓瑟的意味,不過考察的結果,卻有點出乎意外!情況如下:
1、 韻律,四詩全部合格;賈至用七陽,仄起入韻;杜甫用四豪,仄起不入韻;王維用十一尤,仄起入韻;岑參用十四寒,平起入韻。四位全部過關,沒一個脫韻的。
2、 聲律,四詩參差不齊了:杜甫與岑參,還是全部合格;但王、賈出些風險:王維有8字平仄不對,須平而錯用仄聲者5個字:罷、五、色、到、翰;須仄而錯用平聲者3個字:裁、聲、池;賈至有9字平仄錯誤,即須平而用仄者為:玉、沐、鳳、朝、翰;須仄而用平的有墀、波、朝、君。他們是不是採取了「拗救」的方法補救呢?我認為不是(理由放在下面句律去說)。
3、 句律,四首詩中,一半通過,一半有問題。杜甫、岑參沒有問題。老杜自詡「晚節漸於詩律細」,此時未老,但已頗考究圓熟了。岑參功夫也深。杜、岑兩位都是對仗工整,粘對合律的。而且同樣一詩用了三個對仗,超額完成指標。不過其中有幾字,須作非常規的理解,如杜甫的「珠玉」對「香煙」,不是名詞之對,所用詞匯是偏正結構,「珠」指形體之圓潤,「香」是氣味的芬芳,都是當作形容詞的,這就對得工整了。而岑參以「皇州」對「紫陌」,是「皇」「黃」同音,假借讀音,是「借對」,於是「皇」解為「黃」。「黃」對「紫」是顏色對顏色,也算工整。
賈至、王維的對仗也全合律,但第6、第7、第8句都存在缺陷,同樣是6、7兩句失粘。如果以「拗救」看待,那麼且將王維第8句的「佩聲」(佩字可不論,聲字卻分明),視為對第7句仄聲「朝罷」的「拗救」,同樣地將賈至第8句的平聲「朝」視為對第7句仄聲「沐」之救,似乎都還說得過去,可是,這麼一來,卻造成了現在的第6、7兩句的失粘了,故言拗救,其「病」更重。我想作者是不會丟掉西瓜去撿芝麻的……
從以上足見,一位70古來稀的老人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他是那麼地投入鑽研,因而進步之快也超乎朋友們的想像。這就是「愛拼才會贏」的南安人黃冠英。
閩南歌曲中,有這樣歌唱自己的同胞:「閩南人,洛水河中,你是一條騰波躍浪蛟龍;黃河原上,你是一陣翻天覆地的旋風。你在歷史的煙雨中,飄逸著魏晉風骨,邁開盛唐的腳步,敞開大宋的胸襟,一路走來。這裡沒有逐鹿的戰火,遠山近水多麼親和寧靜,遷徙的征塵還掛在額頭。中原士子漫溢著紅寶石般的智慧,徹亮了這片混沌的天空……」
閩南人了不起,我為有冠英兄這樣的閩南朋友而感到自豪!從他的文章裡,我領略到他的重義重孝的本性,和別具特色的閩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文化有著獨特的內涵和重要的地位。自古以來,閩南人勤勞開拓,愛拼敢贏,弘揚、發展中原文化,形成上承中原、吳楚,下展港臺、海外的閩南文化。成千上萬敢於出洋拼搏的閩南人,將中華優秀的閩南文化發揚光大,傳播到世界各地。在這支雄赳赳的千萬人大軍中,當然又有了冠英兄的身影。
草於悉尼無聲齋2017年2月8日深夜
贈序者為:澳大利亞中國文化友誼聯合會會長,澳大利亞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全球漢詩總會悉尼分會會長

【自序 且從樂趣尋詩意】
宋代詞人辛棄疾曾道:「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賀新郎‧用前韻再賦》)同代稍後的方岳再展其意,詩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人的一生,倘若正裡八經地加以體察,與他們的嘆息大體相當,所以後人每每引而為文。回憶自己的過去,確也多舛坎坷,頗合斯言。然近年反而覺得並不儘然了。人生畢竟短暫,如若多數的人都是那樣地按「八九」比「二一」地活著,豈非太對不起自己,社會環境也未免太糟糕、太需慚愧了。難道時代都沒有進步?人的進取精神又體現在哪裡?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說,人類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地球之上。吾鄉閩南的大學者劉再複說:「讀山川、讀大地、讀滄海、讀世界,永遠是人類爭取『詩意棲居』、爭取存在意義所必須的。」他連爭取的途徑也指將出來了。
所謂「詩意地棲居」,荷爾德林在同一首詩中也有點明,便是讓「良善和純真常與人心相伴」。就是說,只要主動爭取,「詩意地棲居」是可以得到的。假如總是「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悲悲..,生活未免太累,不如換個心態,樂觀處世,遇事或許可以轉悲為喜,化苦成甘。
悉尼(中華)詩詞協會的喬尚明會長,對多為老人的會員們說:從退休之後,到癡呆、終結之前,是人生的「黃金時期」!理由是到此時,錢也存了點,經驗多了些,而負擔與責任卻少多了。因此大可享受人生,「愛幹嘛就幹嘛」,瀟瀟灑灑過日子!我頗有同感,以為調整好心態,達觀一些,粗茶淡飯,也可尋得快樂。於是從「隨遇而安,知足常樂,視死如歸」三個成語中,各取尾字,自號「安樂歸寮叟」。這小冊子裡的文字,便是本叟移居悉尼後,在這種心態之下,躲在小草寮裡陸續敲打出來的閒章。悉尼的華人朋友借《莊子‧逍遙遊》的故事,喜稱地球村南邊的大島國澳大利亞為「南溟」,而筆者已過古稀,漸薄耄耋,樂觀些亦稱秋景吧,小冊子遂名之為《南溟秋興》。
「讀山川、讀大地、讀滄海、讀世界」,筆者怕無此能力與條件,但對秋的景慕與自信還是有一點兒的。也是閩南的前輩老鄉林語堂先生,對人生之秋特別讚美。他曾說:「我最愛秋天,因為秋葉泛黃,氣度醇美,色彩富麗,還帶著一點悲哀的色調,以及死亡的預感。它金黃的豔色不道出春天的無邪,不道出夏日的權威,卻道出了晚年的成熟和溫藹智慧。它知道生命的期限,心滿意足。由人生苦短的認識和豐足的經驗中產生一支色彩的交響樂,比一切樂曲更充實……早秋精神正是寧靜,智慧和成熟的精神,早秋之歌能對憂愁微笑,讚美爽快,銳利清涼的空氣。」也許是此心相通吧,我在閒散鬆弛中,「吃老學吹簫」,竟到詩詞協會當個老學生,興致勃勃地學起古典詩詞,雖僅得皮毛,倒也彌補年輕時在故國因遵照指令,忙於「階級鬥爭」而荒疏的一些遺憾。乙未迎春時,無知無畏,也曾試填《浪淘沙‧移居澳洲習古詩》,略表欣慰心境:
南渡適天涯,竟放心花。天藍地綠海邊沙。初觸詩騷從始學,蠢笨山家。
弄圃趁明霞,俗菜當葩。豆瓜垂架趣情佳。雙語兒孫縈膝笑,勝似中華。
心情是愉快的,我雖也努力尋求「詩意」,但這小冊子裡,全是些平淡生活中俗菜豆瓜的閒章,風花雪月,無關宏旨。因此「詩意」不敢說,樂趣卻是有的。受了陶淵明「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之鼓勵,再借點阿Q的膽氣,不憚醜陋付梓面世,倘能得到讀者一絲笑意,便當感謝!
2017.2.16本書為澳大利亞華文作家黃冠英先生的短篇文集,以山海寄意、遠足留歡、文苑管窺、雜事隨想、故園回望、天倫情真等六題分輯,計收錄其移居悉尼後所撰的遊記、散文、時感與評論等短文四十餘篇。其文頗得行家讚譽。
居住於澳洲的華人華僑,素命住居地為「南溟」,蓋因莊子《逍遙遊》書云:「鵬之徙於南溟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暱稱可寄託讚美當地與懷愛故土之情。作者亦然,又從林語堂先生對人生之秋的歌頌――「金黃豔色不道出春天的無邪,不道出夏日的權威,卻道出了晚年的成熟和溫藹智慧」――得到啟示,活到老學到老,筆耕不輟,追尋平淡生活中的詩意,流露欣喜心情。

「或引起共鳴,或激發深思,文筆老到,學識豐富,分析細緻,評論中肯。」──澳大利亞南溟基金會

作者簡介

作者/黃冠英
我本草民,「玩世亦恭」。學識低淺,卻涉足工農兵學商,智商平平,年年勞碌,終一事無成。幼失雙親,成年碰壁。移居悉尼後,隨遇而安,知足常樂,視死如歸,故自號「安樂歸寮叟」,每於寮中讀書、碼字、舞太極,以期延緩腦癡呆。

目次

【目次】
序 好學深思之人,真情至性之文/盧元
序 隔洋記取樂篇章/安紅
序 冠英印象,印象冠英/丘雲庵
序 南溟秋興,競放心花,志趣盎然/何與懷
序 黃冠英君《南溟秋興》文選/柳復起
序 敬賀冠英兄《南溟秋興》付梓調寄踏莎行/袁丁
序 讀《南溟秋興》,看閩南人的拼搏精神/陳玉明
自序 且從樂趣尋詩意

【山海寄意】
泛舟悉尼灣
藍山的古樹、深溝與溶洞
迷人的悉尼海灣
洞穴海灘
遊古鎮,賞春花
海風徐徐威威行

【遠足留歡】
穿越澳洲原野
小精靈的故鄉─企鵝島
凱恩斯「四絕」
消閒海上行─遊輪生活記趣
新西蘭獵奇

【文苑管窺】
隱居洋山林
「桃花源」何處尋?─聆聽作家陳若曦女士報告隨想
「莫言不做鯊魚」─劉再複如是說
南溟海角中華情─悉尼中華詩詞協會活動三題
初學古詩小議
雅俗共賞是好詩
試談巨擘應制詩
賞菊詩,試窺芹溪精細
從「花間」到「花外」
詩詞畫照意境談

【雜事隨想】
「洗腦」別議
柳府石情
以聯交友定家醫
相機帶出春意來
福中知福
思索可貴,但忌偏激─關於「感動中國」的話題
慘案突發之後

【故園回望】
蜻蜓點水寶島遊─訪台日記
難愛難恨的思念
靜水流深憶鄉橋
巧奪天工,比肩競秀─張家界印象

【天倫情真】
與鳥為鄰
挑戰極限
心祭父母
血濃於水
睹物思親
天倫樂遊翡翠國─斐濟五日遊紀實
代後語 野人獻曝,貽笑大方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5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