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在婚姻裡孤獨
滿額折

在婚姻裡孤獨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2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不是跟對的人結婚,
幸福感就能持續漲停

★從相愛、相處到相契,最坦誠清晰的婚姻觀察
每個人,終究還是孤獨的,不管結不結婚。

「婚姻要運作良好可能有不變的真理吧,但是對我來說,真正把我們綁在一起的,並不只是兩個人和諧分工的日常。而是那些如果不是因為結婚,根本不會發生的,一次又一次的緊張和對話。因為那些衝突,我們認識了別人沒有辦法知道的自己和對方。所謂的夫妻並不是只是多出一張結婚證書,而是以夫妻這種身分相處,共同生活的點滴。」

──羽茜


相愛,我們不夠盲目;相處,我們不夠聰明。
當時到底為什麼結婚,可能一輩子都在這解謎的過程啊。
戳破戀愛時,彼此是天造地設的美好想像,我們開始學習和「真實」的對方相處

對單身的人來說,學習面對孤獨很重要。但對已婚的人來說,更重要。因為我們並不會因為已婚,就有一個可以填補空虛、寄放孤獨的對象。
不再認為「我結婚,就是因為不想要一個人。」而是接受「每個人都有自己人生的功課」,不把這份功課轉嫁到伴侶身上。知道自己有能力讓自己快樂,這種認知能讓我們克服對關係的恐懼,變成一個更有能力讓彼此快樂的人。
這是一段透過婚姻,越來越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幸福,接納彼此真實內在的旅程,於是我們能夠在孤獨中,牽著彼此的手繼續前行。


/關於婚姻裡的孤獨,她說:
婚姻裡,最讓人感到孤獨的是什麼?不是原本就沒有這個人,而是有這個人,他卻不用你期望的方式待你──真實的你。

/關於一起承擔不理想的生活,她說:
人一旦不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至少是能夠適應的生活,在情感上要對別人柔軟,就會變得如此之難。

/關於婚後性生活,她說:
夫妻之間真正的危機,不是表面上性生活的有無,而是面對最親密的人,卻無法坦承自己想要什麼和不想要什麼。

/關於理性溝通,她說:
在婚姻裡越是想要強調自己是對的,就越是可能全盤皆輸。永遠要記得──自己並不是自以為的那樣理性。

/關於婚姻與原生家庭,她說:
對於在原生家庭沒有辦法感到放鬆的人來說,結婚最大的吸引力應該是──建立自己的家庭。不是擴大或延伸自己的原生家庭,也不是增加家人,而是重新建立一個新的、獨立於原生家庭的新的組織。

/關於真實的自己,她說:
在婚姻裡我看見自己的脆弱,也看見自己能力的極限,很多我沒有辦法靠自己面對的真相,是這個人推著我去看見。

/關於婚姻的相處模式,她說:
良好的親密關係不是一套完美運轉的模式而兩個人優雅的各司其職,也不是一個永遠資深的前輩在照顧經驗不足的菜鳥,反而更像是兩個半大不小的孩子在學習相互扶持。

/關於幸福,她說:
在人的內心深處,不管經過美化的自己再怎麼令人嚮往,還是會渴望這個真實的、不完美的自己能夠被接納,感覺到自己確實被對方接納的時刻,會突然領悟到那就是婚姻的幸福,不管是短暫或恆常。

作者簡介

羽茜

政治大學社會學碩士,曾獲耕莘文學獎短篇小說類首獎、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
三十歲以前一心想和別人一樣,三十歲以後,才開始學習欣賞並接受真實的自己。覺得人一生能夠兼顧的事情極少,所以時刻要放在心上的提問,是究竟覺得什麼事情優先而且重要。
自己覺得最不後悔的事情是放下自由,成為母親,其次就是所有花在寫作上的時間和心力,不管別人看來是不是一種毫無收穫的浪費,自己都覺得值得。

目次

前言 婚姻的困難,體現了愛總是知易行難的一面
傾聽他人的溫柔
因為相愛而結婚嗎?
婚姻的真相是一個秘密,只有雙方可以共享
不能接受幻滅的人,不適合結婚
不能稱為謊言的謊言
在婚姻裡追求完美,註定會累積失望
在婚姻裡,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批判,是因為想要保護自己
談婚姻,怎麼可能不談性生活?
外遇是一方的冒險,另一方的天災
在背離常識的生活中,肯定自己追求的幸福
像法國女人那樣生活?
那些彷彿無人知曉的故事,成為母親的女人都是懂的
在婚姻裡,也會感覺到愛的匱乏
對孩子發怒就轉身離去的伴侶
所謂夫妻,就是要一起經歷「不理想的生活」
剛強易折,但我們都失去了溫柔
妳在婚姻裡當女超人嗎?
結婚,是和父母的獨立戰爭
每個人內心的陰影,都會指引內在渴望的光亮
有沒有跟對方說過自己很幸福
在最親密的人面前,時而小孩,時而大人
後記 在婚姻裡孤獨

書摘/試閱

前言
婚姻的困難,體現了愛總是知易行難的一面
寫作這本書的起點,是我在第一本書裡的一篇文章〈關於愛情〉。我在描述成為母親之後,和丈夫的感情產生什麼變化時,突然有感而發地寫下:「在妳很孤單的時候,他也很孤單。」
後來我就時常會想,那種孤單對很多女人來說,都是一種震撼教育,因為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相信,只要婚前睜大眼睛,選擇一個「對的人」,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神隊友」,婚姻就應該從此一帆風順,無論快樂悲傷,都有一個人陪著妳。

這種想像卻在有了孩子之後打破,母親是一個非常繁重卻又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角色,在我遭遇困難的時候,先生好像活在另一個世界裡。
被孤獨感淹沒讓我覺得非常悲哀,所以我也曾經有一段時間,總是跟未婚的朋友說:「別結婚比較好,沒有人比自己更懂得照顧自己,特別是女性,結婚只會增加更多的包袱。」

但說實話那不是一個令人快樂的想法,而是有些自傷自憐地表達已婚女性的困境,在婚姻裡時常感到進退維谷,卻不能像戀愛分手那樣輕易的地轉身離開。
我們負擔的責任和義務變得很多,不是只有為自己,也必須為孩子、為家庭做出正確的選擇,這讓我們更容易感到焦慮,如果某些衝突就表示彼此不是對的人,那我們又能如何呢?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到說走就走,還兼顧到孩子嗎?
但是「對的人」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情況表示對方已經錯得離譜?換個角度去想,我們只懂得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對方,用自己的理想去期望對方,就一定是對方「對的人」嗎?
我有時候想我們是很害怕進一步思考這些問題,所以網路上被大家分享轉發的文章中,討論戀愛的總是比討論婚姻的深刻很多,關於婚姻的種種看法有時非常簡化,不是說某些人因為懂得經營生活情趣而過得非常幸福,就是一些「要互相體諒」的老生常談。
「要是有那麼簡單就好了,就是做不到互相體諒才會苦惱啊。」我總是這樣想著。
在婚姻裡,我們不像戀愛時那樣認真分析彼此,戀愛中的人總是停不下來地想要互相表達,這些表達有時非常深刻,會不斷觸及自己內心真正的陰影、需求,還有願望。但是進入婚姻,光是討論日常事務的分工、家用該怎麼規畫、性生活的頻率……這些看似表面而不觸及內心的事情,就足以讓我們筋疲力竭。
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後,我們都會陷入自己的成見,習慣用「爸爸/媽媽不就是應該要這樣嗎?」來要求彼此,卻很少把對方看成一個「角色外的人」,一個不只有這些角色劇本的人。
在婚姻裡我們很常有不被愛的感覺,也會有懷疑自己是否依然愛著對方的心情,但我們很少進一步去深思這種感覺而是讓自己因忙碌而分心,因為我們真的很害怕,如果事情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糟糕,那這段婚姻、因這個婚姻而建立起來的家庭又該何去何從。
缺乏溝通會讓人覺得孤獨,只在表面上打轉的溝通,又會讓人誤以為只要分工和諧就是幸福。但很多分工和諧的夫婦,彼此都認可對方是好爸爸或好媽媽,卻還是會被一種缺乏愛情的感受所困擾,覺得和對方的交流總是言不及義,有種真實的自己並未獲得接納的失落。
我沒有辦法對各種問題提出解答,也懷疑是否真的有這樣的解答存在。只是在自己遭遇這些問題、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發現了思考和分析,對理解這些困境有多麼重要。我覺得我們必須承認孤獨是生而為人自然會有的一種感受,這種感受在進入婚姻後會比單身時還要強烈,因為我們懷抱錯誤的期待,以為兩個人在一起,總是比一個人來得「不那麼孤獨」。
事實是有一個人可以期待,對方卻讓自己失望的時候,那種孤獨感可能更甚於自己單獨面對一切,人的孤獨感時常會被不如期待的親密關係所強化,永遠不可能徹底消除。
只是當我體會過無數次疲倦於和對方溝通,好希望對方能夠「懂我」,不要再對我有那麼多要求的時刻之後,我卻開始覺得那不可能徹底消失的孤獨,其實無礙於我們在婚姻裡,實現愛人與被愛的可能。
不是因為我終於豁達到目空一切,對別人能做到「不期不待沒有傷害」,而是因為我不斷地思考,明白了這份孤獨感其來有自,不是來自對方,而是來自自己。
這樣說來這本書其實是我進入婚姻這幾年,雖然還相對資淺,對每個孤獨時刻的體會和反思,「面對自己」是比質疑對方更優先的功課,因為我們必須知道自己究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才有可能向對方做出正確的表達。
要了解自己就必須回溯成長過程中遭遇的每一件事、所受到的教育和暗示,我們並不是像想像中那樣很懂自己,認為自己都沒什麼問題,在這種不自覺的自我美化下,婚姻的磨合會變成只在於對方是否能夠理解自己,還有如何能夠改變對方。
自知之明為什麼重要,是因為經歷過理解自己的過程,誠實面對自己是一個有故事、有陰影、有缺陷的人之後,才有辦法用同樣公平的態度去理解對方的故事,做出適當的回應。
一味的忍讓或一味的要求都是不對的,讓自己的心理活動只停留在表面也是一種遺憾和可惜,婚姻裡發生的各種事情都是自我探索的機會,因為婚姻本身就是一種人生階段的轉換,隨著這項轉變會有很多角色附加上來,挑戰一個人如何在接下這麼多劇本之後,還能活得像真實的自己。
結了婚之後我發現很難跟別人解釋什麼是婚姻幸福,然而即使是婚前,我所定義的幸福也有些抽象而且更貼近大眾。
但我對這件事情逐漸發展出屬於我個人的詮釋,我認為的幸福,就是知道真實的自己受到接納,也有能力去接納他人。
那就是一個家真正該有的感覺,不是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屋簷就能夠定義,對我來說那種幸福感超越了愛情的怦然心動,在婚姻裡要對一個朝夕相處的人心動太難,但對於對方和自己能夠彼此理解、也願意彼此承擔的時刻,會有另一種不同的感動。
對方原本是非親非故的人,卻能和自己如此接近,儘管接近並不是完全一致也不是心心相印,卻已經是各種人際關係裡最親密的距離。
我現在已經不會輕易地對別人說,結婚是好或不好。因為無論單身或結婚,每一種選擇的好與壞,都看作出選擇的人如何去實踐自己的選擇。
人永遠都會感到孤獨,在不同的狀態下,孤獨感會因為不同的事情而加深,我們能夠做的只有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勇敢地承擔自己,還有對方。
婚姻不是愛情修成正果的一種象徵,而是新的開始和舊的階段的結束,在這種關係中我們揮去了戀愛時自動罩下的粉紅色迷霧,有了更深刻檢視自己和對方的可能。
問題在於我們雖然不像過去那樣盲目,相信彼此就是天作之合,但是在相處最需要智慧的時候,我們又不夠聰明,總是把焦點放在難以改變的另一半,而不是應該先去面對的自己的內心。
經營婚姻比單純的愛情來得困難多了,也不單單只是因為婚姻是兩個家庭的結合,即使如此婚姻的幸福還是我們值得努力的理由,只是這一切付出,也沒有努力付出就一定能獲得回報的保證。
在許多人都說婚姻的特色就是「沒有愛情」,追求相愛的感覺就不應該結婚的時候,我卻覺得婚姻的困難正體現了愛總是知易行難的一面,如同詩人里爾克所說的:「一個人愛另一個人,是我們被賦予最艱難的任務。」
而我只能以文字做紀錄,但願不論未來如何,我不會忘卻自己曾經這樣努力,想要了解真實的自己和對方。對我來說,那是愛的基礎,沒有什麼幸福,能夠凌駕於克服互不理解的困境之後,覺得又向彼此靠近一步。
將這份紀錄與大家分享,也希望當中總有某些片段,能讓妳想起自己也曾經有過類似的感受,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卻並非完全不能彼此理解的困難,就是這種偶然交會時互放的光亮,能夠暫時平撫內心永遠無解的孤獨。


在婚姻裡,也會感覺到愛的匱乏
感覺到自己也被愛的很少的時候,才是愛最難的時候,因為我們所面臨的選擇違背了自己的生存本能:擁有的已經少到不足以讓自己安心和滿足,還要用那有限的資源不斷付出。
每個人對愛的表達方式都不同。麻煩的是,每個人都不想多做解釋,不管是對自己如何表達,還是對自己如何接收。我們總是輕易預設對方應該要懂,所以愛的付出和獲得都應該非常流暢,一旦受阻就會覺得挫折,不覺得被愛,也不覺得自己付出的愛,對方有好好的收到並且珍惜。
只有兩個人的時候還好,大不了吵架,有效的吵架也是溝通,大家都把不滿說出來,才有彼此理解和重來的可能。但有了孩子之後吵架會變困難,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忙完後有時連吵架都沒有力氣,看著對方對彼此感情變化那副不知不覺的樣子,怕被說「都當爸媽了還想那麼多」,連失望也說不出口。
愛情會因為孩子而更加堅定嗎?和臉書上充斥的幸福合照相反,在有了孩子之後,愛情會受到嚴苛的挑戰。
我還記得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有一段不算短的時間,我覺得自己的世界裡並沒有愛情,所有的時間心力都被孩子佔據,想到自己是不是有了孩子就不愛另一半,雖然也覺得殘忍,但就連洗個澡孩子都會在門外嚎啕大哭的那個階段,我覺得我連自己都不愛了還能夠愛誰。
愛自己是需要時間心力的,不是只在心裡想著很愛就能夠滿足,還需要有自己的時間,需要花費心思去照顧和滿足自己的需求。
但孩子把這樣的資源全部佔據,為了不讓自己總是被失去自我的感受刺痛,我於是麻痺了自己只專心做一個付出愛的母親,和伴侶之間的感情,嚴格說起來變得非常淡。
我在那時最常感覺到的是愧疚,交替出現的不滿和愧疚,有時我不滿於他身為父親和我身為母親的責任和壓力會差那麼多,他可以做他自己的事情,而我付出所有卻還是不夠。
但有時也會感到愧疚,那種愧疚感好像是我們之間愛情存在的唯一證據,看著他彷彿被我們母子排拒在外,一個人沉默地轉著電視,想像他那樣孤單而且對新生活不知所措,也會覺得不捨和淡淡心酸。
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把自己找回來,我覺得必須要有做自己的時間才能再以伴侶的身分付出,在當時我推翻了很多過往對婚姻的想法,比方說曾經以為婚姻中最可怕的事情是某一方外遇,現在才知道,比外遇更容易發生的,是在婚姻裡變得不愛。
我也曾經以為最有可能不愛對方的是男人,人們不是總說男人喜新厭舊到手了就不懂得珍惜?卻在當時才發現自己也有可能變得不愛對方,對於對方那些渴望愛、想要被愛的眼神和舉動,竟然是覺得疲累和想要逃避居多。
孩子的誕生會讓親密關係變得如此緊張,那跟我們總是以為的,孩子是愛情的結晶是如此不同。孩子在不算短的時間內佔據父母的全部注意力,如果這時兩個人錯誤的把對方推開,即使孩子長大,終於把時間還給父母,父母之間作為伴侶的那層關係,也可能再也無法修復。
有個男性朋友聽我聊起這段時間,每天耐心都變得很差,覺得跟老公變成兩個世界,說「那我要找個更有耐力的人結婚才行。」他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未來的伴侶能更堅忍的面對成為母親的生活,不因為疲累而犧牲和伴侶的關係。我告訴他你當然可以把理想伴侶的標準提高,但最後只會是程度的差異。因為無論一個人脾氣再好耐力再強,如果晚上每隔兩三個小時就必須起床工作,睡眠斷斷續續,連對自己都不夠好了,對待旁人,一定沒辦法再像過去那樣溫柔和從容。
但我也從男性朋友的態度察覺到,這是一種性別不平等,男人很容易抱怨在自己工作忙,累到回家只想倒頭睡的時候,還吵著要約會看電影的女友有多麼不貼心,反過來當另一半成為母親,某個角度來說比任何工作都還要忙累時,卻無法轉換立場忍受伴侶的冷淡。
也有男人信誓旦旦地說當媽媽哪有那麼累,偶爾把孩子交給他整天時他還可以組隊玩線上遊戲,好像媽媽會累都是因為自己想的太多,太過完美主義的結果。
只能說父職和母職被評價的標準完全不同,也有可能對男人來說,從小看著母親負擔起全家的情感勞動,而父親向來只需要顧好工作,所以在他們的認知當中,因為工作忙而疏忽對伴侶的貼心是有正當性的,但是母職,不構成可以冷落家人或伴侶的理由。
小時候看自己爸媽都這樣,更會覺得事情好像應該就是如此。有人說男人跟不上女人變化的腳步因此總是讓人失望,從成為父母之後,男女對彼此的期待和要求看來,確實是一方依然停留在過去,而另一方又跑得太快。
能否用耐心等待落後的一方,還有落後的那方,是想把跑得快的人拉回自己的時代,還是也有誠意努力趕上,是有孩子之後,兩個人是否還能相愛下去的關鍵吧。
***
愛是需要補給的,不管是來自自己還是旁人。
我們都想付出愛但是也需要獲得,不求回報的愛被稱為大愛,而芸芸眾生總是為了小愛而忙。
缺乏補給的小愛很容易就被掏空,就算有人說愛是一種內心源源不絕的動力,至今為止,我也只在跟孩子的關係中,有過那樣全然出於自發的感覺。
對另一個成人就無法放下期待,覺得自己愛對方,對方就該愛我,於是在忙碌照顧孩子的那段時間,和伴侶的愛完全是處於缺乏補給的狀態。
我一直感覺到對方的索求,可能也是因為無法把他做的事情認為是補給,我不平衡的想著你跟過去過著一樣的生活,有沒有我們都一樣工作,那怎麼能說努力工作就是愛我,特別是照顧孩子這件事,他一開始是完全幫不上忙。
每天趕時間洗澡吃飯做家務,我不斷的付出和投入,彷彿被分成兩半,只有身為母親的那一半心情踏實。
而那時另一半所渴望的東西,不管是陪伴、溫柔或鼓勵的言語、性生活⋯都讓我感覺自己每天面對著兩個討愛的人,一個是孩子,一個是我曾經期盼在這種時候可以依賴的對象。
對於孩子我不會抱怨,可能也是母性的本能,只要他一個微笑我就覺得情感獲得補給,但是對於在我看來,一樣過著原本的日子的伴侶,我心裡千言萬語,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去說。
原本的興趣、習慣、工作和生活都被改變,有限的時間又全部投入家庭,難道你看不出我已經一無所有,還能再給你什麼呢?我在那時強烈地感覺到愛情的匱乏,不只是不像過去那樣愛著對方,也覺得沒有人像過去那樣愛我。
所有人都只關心孩子有沒有受到良好的照顧,挑剔媽媽為什麼不能做的再更細緻一點,我好像是一個抽象的、被普遍稱為母親的影子,被時刻用放大鏡檢查的名叫媽媽的員工,而我自己是否快樂,身體狀況還能否負荷,好像就在「孩子快樂就是媽媽的快樂」的預設下,變成不需要關心或討論的事情。
另一個男性朋友跟我說,他覺得這並不公平,因為男人沒辦法成為母親就好像背負「原罪」,他再怎麼努力付出也不如妻子,就被認為沒有抱怨的資格。
但是擁有抱怨的資格就會比較快樂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在親密關係裡如果想要打敗另一個人,渴望任何形式的獲勝,那就像我跟朋友開玩笑時常說的一句話,「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表面上的勝利破壞的是實質的幸福。
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有的人說真的並不在乎丈夫做到多少,而只要他能提供經濟穩定的生活,還有家庭裡要有個孩子。但我難以放下對心靈相契的渴望,從交往到結婚,我想要的一直都是和另外一個人,在這變化無常的世界裡有彼此陪伴的感覺。有了孩子我們當然還是一起生活,但陪伴的感覺卻變得起起伏伏了。
回到抱怨這件事情吧。
孩子的出生讓我從裡到外的做了一番改變,我在努力適應時感到強烈的不安,沒有人告訴過我成為母親後原本的自己可能會消失,身材、外貌、生活方式,以及被疲倦磨得尖銳的性格都讓我感到陌生,也不由得要想,對方的抱怨是出於他愛我,還是只是想念過去的生活。
而我們明明是一樣的想念,對於那些已經不會重來的部分,曾經的兩人世界,還有身上沒有父母責任時的自由和輕盈。
說出口的抱怨和內心真實的感受隔了一層,抱怨只有一種色彩而內在其實是感到矛盾,不是完全討厭新的角色,有時候也能享受母職,但失去自我的感受有時又隱隱作痛。
我不敢承認自己對這樣的生活有所不滿,懷疑那是否就表示自己「母親失格」。我以為一個有愛的母親總是快樂著,而看著丈夫就會感到不平衡,是因為相對於我的忍耐,他並不會對新的不快樂保持沉默。
到後來我才覺得這種「不沉默」也是一件好事,在我因為身為母親而自覺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應該壓抑的時候,我們還有一個人能誠實說出心中所想,他像鏡子一樣映照出那個失落的我,我所不敢說、不敢抱怨的事情,他都代替我說了出來。
雖然看起來是很容易引起衝突的溝通,總是會讓人想說「你以為只有你不開心嗎?」「累的是我,你有資格說什麼?」但或許又是那最初浮現的一點點心疼,對於自己已經無力去幫助他適應改變的一點點愧疚,還是讓我收回了這樣攻擊性的話語,只是淡淡地說「我也一樣。」
愛的匱乏不會是單方面的,在你覺得自己因為孩子而失去愛的時候,我的心情也是一樣的。
***
孩子把兩個人生活綁在一起,心靈距離卻可能拉遠了。
在一個孩子到來,改變原本的生活和互動型態之後,所有的時間心力都要重新分配,對一個沒有後援,也沒有經濟能力去尋找外部幫手的小家庭來說,丈夫覺得自己原本能夠得到的關愛被剝奪,而妻子因為成為母親,更像是除了不斷付出的義務以外一無所有。
我在當時感受到的愛的匱乏,另一半就像鏡子一樣忠實地加以反映,他的孤單和情緒像是對我的指責,卻也像是在轉述我心裡的困惑和失落。
「為什麼有了孩子就沒有我?」「我不再重要了嗎?」「從此以後都要這樣,我只負責愛人而不能要求被愛嗎?」
停止追究「誰才有說這種話的資格」之後,我才發現我們竟然已經如此親密,不是表面上看來溫馨幸福的那種親密,而是距離已經近到你不快樂、我不快樂。為人父母賦予了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進一步影響了我們的關係,在共同負擔一個小生命的責任下,就算各忙各的,也還是很難做到對個人的快樂「各自負責」。
曾經打從內在彼此關心的夫妻很難跟對方保持距離,情緒總是互相傳染,又因為無法明確的提出「現在的轉變是誰的問題」而從某一方下手解決,任何一方感受到的空缺,都是雙方共同的失落。
孩子會像一條線一樣把兩人的生活拉近,但不能決定兩個人的心靈距離,如果只看見孩子的需要而忽略對方,或許能讓一天的待辦事項減少,兩個人曾是親密伴侶的關係卻會產生質變,從平等互惠,轉變成一個母親在照顧一個大人和一個孩子,又或者一個父親始終缺席,真正存在於家庭中的只有孩子和母親。
在感覺到自己也被愛的很少的時候,才是愛最難的時候,因為我們所面臨的選擇違背了自己的生存本能:擁有的已經少到不足以讓自己安心和滿足,還要用那有限的擁有不斷付出。自己的內心正感到荒蕪,卻必須要照顧另一個人的內心,明明覺得自己才是缺愛的一方,卻在關係中被討愛到無處躲藏。
我那時想起了一句話,「愛人如愛己」,要像關愛自己一樣關愛他人。我想那並不單純指的是給予自己多少時間和物質資源,就給予對方同等的量,還包括因為能理解自己的種種感受,所以能在對方有類似感受的時候辨識出來,像療癒自己那樣努力地療癒對方。卻也忍不住感嘆,即使是對於最親密的人,已經因為孩子,彼此的人生都被緊密連結在一起的另一半,要做到愛人如愛己,還是好難好難。
***
在變成父親之前,男人被允許先當長子。
我常看見網路上有人把丈夫稱呼為長子,就是在這個階段,家有幼兒,卻又時常感覺到丈夫是一個長不大的小孩。他加入了幼兒討愛的行列,每個正確行為都需要大量的鼓勵,責備他時又要特別謹慎小心,否則他就會因為父親的生活缺乏成就感而明裡暗裡想要逃離。
幽彼此一默或許是一種紓解壓力的方式,但是在玩笑背後是女性無法直言的失落,兩個大人,原本是平等而親密的關係,後來卻變成照顧與被照顧,可靠的好像只有自己。
曾經可靠的那個對象,在各種「男人本來就是比較晚開始學當爸爸」、「有幫忙就不錯了」的主流論述裡獲得保護(幫忙這個詞,也預設了所謂親職就是母職),於是丈夫可以選擇長大或不要長大,偶爾當一下孩子王,就安心地認為自己盡到了父親的責任。
想要幽默一點看待兩個人處境的差異,卻還是懷念過去有接受照顧的感覺,就像對於「長子」會覺得應該要多一點包容,內心還是期望他有一天會長大,真正成為能夠照顧家庭的可靠肩膀吧。
夫妻之間的抱怨或挖苦都是掩飾,內在是不能明說的害怕和糾結。覺得身為「好父母」就不該有想要逃避的念頭,但是那些想法和感受又確實存在。許多衝突因此而起,是因為自己想休息不敢說,看到另一半在休息,就忍不住用言語、表情或態度,指責正在休息的對方「太厚臉皮」。
新手父母的階段我覺得是最困難的。乍看之下是兩個大人學習照顧一個小孩,其實是三個不同成長階段的孩子在努力學習共同生活,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大人。
在這種時候特別需要學習正確的付出和表達,還包括認識自己內心的陰暗,對對方的嫉妒讓我們以為,在這個家庭裡幸福快樂都只有一份,我們需要彼此爭奪。對彼此有益的真誠其實並不是指控對方的錯處,而是承認自己有想要被愛和被照顧的需求,不用母親或父親的角色去化約自己和對方。
那是一段很容易感受到愛的匱乏的時期,而我已經忘記了怎麼走過那一段,只記得我白天照顧孩子,深夜,用寫作和眼淚撫平自己的內心,我努力做一個能夠付出愛的人而心裡其實吶喊著「誰來愛我」,還算慶幸的是我克制住指責對方的衝動。
或許是寫作幫助我接受了自己的脆弱,透過寫作所記錄下來的事情,一層一層去往下挖掘的習慣,也讓我看見了對方的脆弱,我發現愛的匱乏感是雙方共有的,而想盡力避免因為這種感受而彼此攻擊。
在愛情和婚姻裡人還是要對自己的快樂負責,但這不表示停止對對方有所期待,不求回報的愛真的太難,我們只能學習在努力照顧自己的同時,克制住想指責對方哪些事情沒有做好的衝動。正確的向對方傳達自己的需求,也盡可能地聽出對方的真心。
幸福不是某種現成的、可以被擁有的東西,不因為結了婚、有了孩子而獲得保證,現實就和我們相信的童話相反,結婚成家以後,會因為更多的壓力和責任,讓人總是不由自主想念起過去單身時的輕盈和自由。
必須要一直這樣提醒自己,結婚是為了追求共同的幸福,不是個人的滿足,不能只為自己負責,也要承擔對方。

***
關鍵的其實是相愛,不是一套標準化的分工。
為人父母會增加很多溝通的障礙,想到自己「都已經是媽媽/爸爸了」,就會有更多心情說不出口,忙碌也讓人很容易就能逃避真實的自我,許多人在被工作和育兒佔滿的生活中先是失去自己,接著就失去在心裡為另一半保留的位置。
只具有分工功能的婚姻和家庭都徒具形式,一個真實的、能給人溫暖和安全的家,應該在內部有愛的流動,卻有許多夫妻因為沒有成功克服初為人父/母的挑戰,讓親密關係變成相對無語,一開口就引爆衝突的沉默。
我們受到「我們應該要相愛」的想法所束縛,一旦感覺事情不是如此,恐懼就讓我們說不出話來,只能用不著邊際的言語和態度來表達,指責對方這件事情為什麼這樣、那件事情又為什麼那樣,而沒有辦法說出真正的問題和困難。
表面上的問題總是分工不均,糾結於為什麼你有一小時時間休息而我沒有,但更深層的問題總是牽涉到情感和心理距離:
「我覺得你不愛我。」
「我害怕你不愛我。」
「我不想一個人承受這些。」
「我擔心我們正在各過各的生活。」
夫妻之間一旦因為這些心情難以啟齒,習慣了彼此背過身去,就會開始向別人抱怨而不是對彼此誠實。
我學到在親密關係裡,我們必須先對自己誠實,接著用不帶指責的態度和對方溝通,必須保護對方的自尊,才有可能獲得對方的理解和尊重。
那種被接納的感受是我們在婚姻裡想要的,至少是我們選擇和對方在一起的理由,但卻時常被自己的誤解綁住,以為誤會、疏遠、冷漠、不安、嫉妒、缺愛,這都是戀愛中才有的煩惱,結婚之後若是有這種感受,我們應該要覺得羞恥而將之隱藏。
實際上即使結婚、為人父母,愛情的煩惱我們全部都有,只是這樣的煩惱不能輕易公開,連對自己都很難做到誠實。
社會對為人父母者所貼上的標籤,讓我們對誰都不能真正的開誠佈公,坦承自己的婚姻裡有悲傷、壓力、恐懼和嫉妒,馬上就會被懷疑是不稱職的父母、可能會因為感情關係而傷害兒女。為了不受到這種壓力,種種負面的情緒我們都不能跟別人說。
在關係中有些警訊是另一半應該要知道的,我們也會因為父母的角色束縛,而覺得不敢開口。
然而不能表達真實自我,我們就會像是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一個組織裡的兩個員工,只是共同完成生活的各項任務,在內心深處始終明白,這樣下去等到孩子長大,我們就會失去跟對方在一起的理由。
愛的匱乏是一種感覺,卻絕對不是用「不要這樣想」就可以打發輕忽的問題,理智可以控制我們不做什麼,卻沒有辦法控制我們該有什麼感受。
婚姻中容易引發衝突的像是家務、教養觀念、兩代之間、金錢分配還有性生活等等問題,沒有辦法就事論事,就是因為重點其實不在事情本身,也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分工模式,能夠保證只要按表操課,雙方就都能夠感到幸福。
問題總是在於這些事情引起了缺愛的感覺。只要覺得對方不愛自己,那個願意討論或折衷讓步的自己就會消失,剩下只想捍衛界線、深怕再度蒙受損失的自我。
感覺到自己被愛的人願意付出,覺得自己不被愛的人就算吝嗇也合情合理,我覺得必須要提醒自己的是,同樣的想法和效應也會發生在對方身上,所以在關係中,永遠都要有人先釋出善意,勇敢向前跨出一步。
兩個同樣害怕向對方坦承、只會旁敲側擊、卻又苦於對方接收不到自己訊息的人,不是陷入無限的指責迴圈,就是變得死心冷漠。看到別人分工其實也沒有那麼「公平」,或者沒有那麼仔細,卻還是能夠溫柔相待,才會知道問題從來不在於公平於否,而是失去了相愛的感覺,才讓人想要退而求其次爭取公平。
而公平與否又往往是自由心證,就像相愛的夫妻多半不介意自己多做一些,即使客觀上並非等量的付出,也不會有不公平的感覺。而懷疑自己是否被愛的夫妻卻總是覺得不公平,在各種無法量化計算的事項上,覺得自己犧牲較多而感到委屈。
結了婚、有了孩子以後,相愛的感覺依然無比重要,對感情的經營,也就是那些該做些什麼,才能讓自己和對方都能感受被愛的事情,也不能因為「夫妻都是這樣」、「都有小孩了還想那些做什麼」而變得消極。
在時間和心力都變得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努力了解自己,也付出同樣的努力去了解對方。
問題時常是出在自己的內心,而不是這個人是對的或錯的人。
我在有孩子之後才意識到自己並沒有準備好面對真實的親密,那種親密不是兩個人緊黏在一起沒有祕密那種親密,而是在說兩個人的距離無比接近,所以只要一點疏忽,就會讓彼此同時受傷。
有一句話不管是單身或結婚同樣適用,「愛,是在別人的需要裡看見自己的責任。」我在面對孩子時對這句話有深刻的體悟,但面對和自己同樣變成父母、要共同面對這個挑戰的另一半,也覺得要看見對方的需要,並且覺悟到自己責無旁貸。
先付出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先釋出善意也是,但是如果自己不這麼做,對方也只會在牆的另一頭消極等待。身為先察覺到問題的人,我願意當先付出的那一方,這裡的付出不是無條件的滿足對方或代為承擔責任,而是向對方坦承自己內心的想法,也關懷對方的內心。
當兩人之間開啟了真正的溝通,哪怕不是解決任何現實的問題只是分享感受,愛的流動似乎也重新開始,漸漸的,終於不再那麼感覺到愛的匱乏。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