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華美的饗宴:臺灣的華美文學研究
滿額折

華美的饗宴:臺灣的華美文學研究

定  價:NT$ 420 元
優惠價:9037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臺灣的華裔美國文學研究在中研院歐美所的推動下,自198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本書集結臺灣自1990年代以來出版的華美文學重要論文,選文涵蓋不同世代學者所研究的華美作者,相關議題廣泛多樣由離散認同與記憶政治到族裔空間與跨國主體;文類包括小說、戲劇、詩歌、自傳,並擴及視覺文化(如攝影),反映了臺灣華美研究數十年來花繁茂葉、多采多姿的盛況。
本書收錄的每篇論文不但各具代表性,其研究取向、方法及處理題材皆多元化;尤其主編所撰寫的導論更具特色,內容詳述在臺華美文學研究建制化的過程,全面紀錄研究發展路徑與重要活動、事件,留下了相當完整的歷史脈絡,是一篇具有文學研究歷史意義的重要文獻。是目前國內最完整也最具代表的華美文學研究專書,對研究華美文學、亞美文學,以及美國文學相關領域的讀者,本書實為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目次

單德興 導論:華美的饗宴-臺灣的華美文學研究  1
李有成 記憶政治:趙健秀的《唐老亞》  41
張小虹 東方服飾:《蝴蝶君》的文化/性慾/劇場含混  63
何文敬 銘刻先人軌跡:《家鄉》中華美自我的再現  87
蘇 榕 重繪城市:論《猴行者:其偽書》的族裔空間  119
張瓊惠 東西相會:從林玉玲的《馨香與金箔》再探華人離散  149
馮品佳 鄉關何處?:《桑青與桃紅》中的離散想像與跨國移徙  171
李根芳 後殖民譯者或是文化導遊?:譚恩美作品解讀  203
王智明 翻譯的生命:容閎、留學、跨國主體性  239
陳福仁 任璧蓮《愛妻》中的「對位缺口」: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女性間的假想關係  277
單德興 創傷.攝影.詩作:析論林永得的《南京大屠殺詩抄》  311
陳重仁 「美國給我的最好的東西」:《落地》的離散記憶與創造性鄉愁  367
作者簡介  415
索引  421

書摘/試閱

1960年代臺灣處於冷戰與白色恐怖的戒嚴時期,執政當局面對詭譎多變的國際局勢以及中共「血洗臺灣」的威脅,致力維持內部的團結穩定,消弭異己與任何危及其統治的思想言論。中華民國政府以政治正統與文化道統自居,在美國的卵翼下,以「自由中國」自許(相對於中共極權統治下的「紅色中國」),延續大中華「五族共和」的意識形態,強調族群融合,為了「避免敵人分化」,對於族群身分與本土意識頗為壓抑。隨著國際情勢惡化,本土關懷逐漸提升,相關的文學與藝術日益增長,與原本黨國體制下的主流意識形態漸行漸遠,197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就是藝文界最明顯的例證。由於經濟與民生的改善,自由與民主的訴求益發殷切,施行多年的戒嚴令終於在1987年廢除,臺灣正式進入了自由開放、眾聲喧嘩的年代,對於不同族裔與社群的歷史、現況與未來也都有了更深入的體認與確切的期盼。這種時代精神有助於提升族裔意識以及相關文學的探討。
就華美文學在臺灣的引介與傳布,可以觀察到兩個方向:㈠ 比較早期是個別學者的引介,結合報章雜誌與出版社等傳媒,發揮了篳路藍縷的開創之功,以及廣為傳揚的普及之效;㈡ 就系統化推動而言,一般公認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在華美∕亞美文學研究的建制化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研院歐美所的相關會議與論文集始於1990年代前半,但其實在那之前已陸續出現一些引介、論述與翻譯。猶記得業師朱立民教授多年前曾向我提到,湯亭亭的《女勇士》(Maxine Hong Kingston, The Woman Warrior: 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 1976)名噪一時,他曾特地找來一讀,足見1970年代臺灣學界已注意到華美文學,只是尚未投入研究。
若要談論臺灣的華美文學研究建制史的「前傳」,開風氣之先的當為在美國的華籍學者與美國出生的華美人士,其中最熱心投入且成績斐然的是劉紹銘(Joseph S. M. Lau)。劉紹銘當時是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文學教授,生於香港,就讀臺灣大學外文系時受教於夏濟安,與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在臺灣的媒體與文學界擁有豐沛的人脈,就族裔、語言、文化、處境各方面都與華美文學高度契合。當時適值臺灣報業副刊的黃金時代,各主編努力向海外學人邀稿,而劉紹銘早已是《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兩大報副刊的常客,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陸續翻譯、評介並撰寫學術論文,出版了《唐人街的小說世界》(1981)、《渺渺唐山》(1983)及數篇英文論文,允為華美文學在臺灣最積極、有系統的開拓者。此外,為了回應鄉土文藝的訴求,《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大力提倡報導文學,將其納入時報文學獎獎項,刊登得獎作品,出版相關書籍。他以「高上秦」之名主編《現實的邊緣》第一輯(1975),以「域外篇」為首,之後為「離島篇」與「本土篇」,而「域外篇」的第一篇便是來自舊金山的第二代華美人士譚雅倫(Marlon K. Hom)的〈天涯路〉(3-24),其餘三篇中,漢寶德的〈榮埠?華埠?〉(27-38)與李歐梵的〈美國的中國城〉(39-50)雖未必與華美文學直接相關,卻也間接提供若干背景資料。此二實例說明1980年代的臺灣文壇已留意到華美文學與相關背景,並藉由大眾媒體、學術期刊、出版社等不同管道,在學術、創作與翻譯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引介,讓華文世界的讀者不致自外於與自己族裔相關的美國新興文學現象。
在相似的脈絡下,學者詩人張錯(本名張振翱)也為美中雙源匯流提供了另一個有力的例證。出身港澳的張錯,早年就讀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時便涉足臺灣文壇,並與該校中文系助教尉天驄相熟。視臺灣為文化根源的張錯赴美留學後,仍與臺灣文壇保持高度聯繫,經常於報章雜誌發表作品與翻譯,也不時返臺向尉天驄等人「取經」,以了解臺灣文壇近況。張錯任教於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當地風氣開放,華人眾多,族裔研究蓬勃,因此他對美國華人的歷史與遭遇不僅心領神會,而且置身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是經由任教於中文系且具有強烈鄉土意識的尉天驄介紹,留意到晚清的美國華工文學,開拓其研究視野並重建歷史聯結。在他看來,華工文學對於現實的重視與臺灣鄉土文學如出一轍。抱著尋根之心,他多方查閱中英文史料與文學作品,實地踏察加州華人遺跡,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黃金淚」系列文章,訴說華人在美國的歷史,受到的種種歧視,以及奮力謀生的歷程,之後集結為《黃金淚》於港、臺、大陸出版。由於此類「史料性的文學特寫」無法充分表達與宣洩心中的塊壘,身為詩人的他進而撰寫一些以美國華人為主題的詩作,其代表作〈浮遊地獄篇〉長逾四百行,取材自真實事件(1871年華工搭乘「豬仔船」遠赴重洋途中遭遇火劫並導致五百人喪命的慘劇)。此詩以精湛的技巧與深切的歷史意識,獲得1982年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獎之敘事詩首獎。總之,張錯以美國華人學者詩人的身分,既以系列文章追溯並報導美國華人歷史,並以前人移民做為創作素材,成就自己的詩藝,為華美歷史與文學增添新作。他的系列文章與詩作顯示了美國族裔研究、海外華人研究、華美文學、晚清歷史與華工文學、臺灣文學與文化、甚至晚近的華語語系研究(Sinophone Studies)之間可能存在的錯綜複雜關係,拓展了我們思維的面向。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