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戰爭事典046:瑞典帝國衰落•北宋軍制變遷•阿爾比十字軍(簡體書)
滿額折
戰爭事典046:瑞典帝國衰落•北宋軍制變遷•阿爾比十字軍(簡體書)
戰爭事典046:瑞典帝國衰落•北宋軍制變遷•阿爾比十字軍(簡體書)
戰爭事典046:瑞典帝國衰落•北宋軍制變遷•阿爾比十字軍(簡體書)
戰爭事典046:瑞典帝國衰落•北宋軍制變遷•阿爾比十字軍(簡體書)
戰爭事典046:瑞典帝國衰落•北宋軍制變遷•阿爾比十字軍(簡體書)
戰爭事典046:瑞典帝國衰落•北宋軍制變遷•阿爾比十字軍(簡體書)
戰爭事典046:瑞典帝國衰落•北宋軍制變遷•阿爾比十字軍(簡體書)
戰爭事典046:瑞典帝國衰落•北宋軍制變遷•阿爾比十字軍(簡體書)
戰爭事典046:瑞典帝國衰落•北宋軍制變遷•阿爾比十字軍(簡體書)
戰爭事典046:瑞典帝國衰落•北宋軍制變遷•阿爾比十字軍(簡體書)
戰爭事典046:瑞典帝國衰落•北宋軍制變遷•阿爾比十字軍(簡體書)
戰爭事典046:瑞典帝國衰落•北宋軍制變遷•阿爾比十字軍(簡體書)
戰爭事典046:瑞典帝國衰落•北宋軍制變遷•阿爾比十字軍(簡體書)

戰爭事典046:瑞典帝國衰落•北宋軍制變遷•阿爾比十字軍(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79.8 元
定  價:NT$ 479 元
優惠價:8741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瑞典的疆域擴張到頂時,其走向衰落的歷程就已經開始。17世紀70年代的斯堪尼亞戰爭將這一點暴露無遺。法荷戰爭為何引起瑞典和丹麥兵戎相見?瑞典在德意志北部的領地為何在3年內喪失殆盡?丹麥如何取得它在近代史上輝煌的一場海戰勝利?斯堪尼亞戰爭的歷史將告訴我們答案。

阿爾比十字軍戰爭,一場被人遺忘的戰爭,一場西歐政治力量重新洗牌的戰爭,還是法國君臨天下和稱霸歐洲的開端。

將制度變遷本身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結合起來加以分析,梳理北宋地方、*央軍事制度變遷背後的邏輯,消除“重文輕武”“強幹弱枝”“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等誤解。
三國晚期的重大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魏吳兩國的命運——淮南三叛。
邊陲小國本都與羅馬之間的爭鬥,激烈的米特拉達梯戰爭。

《戰爭事典046:瑞典帝國衰落•北宋軍制變遷•阿爾比十字軍》回顧了發生在卡爾十一世在位時期的斯堪尼亞戰爭,在丹麥、勃蘭登堡等勢力的打擊下,瑞典敗績連連,顯出衰容;介紹了發生在法國南部的阿爾比十字軍戰爭;梳理了北宋軍事制度的變遷及背後的邏輯;講述了三國末期,發生在淮南地區的三次叛亂;記述了本都王國與羅馬之間的D一次米特拉達梯戰爭。

作者簡介

汪楓:歷史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冷戰史,愛好北歐史、近代史,曾在國內歷史雜誌發表多篇文章。

李楠:熱愛歷史、軍事、文化,歷史作者,書評人,特別對歐美歷史感興趣。已出版著作《火神咆哮:世界火器兵》。

李元駿:從小喜歡歷史與文學,工作之餘愛鑽研歷史,對較為冷門的歷史片段有著濃厚的興趣,曾以“日月昔風”為筆名在網上發表長篇歷史作品《血色湮滅》。

樂小魚:歷史愛好者,主攻宋代政治、軍事史。由於專業的原因長期接觸經濟學,常以“理性人”角度,從涉及歷史的諸方面因素進行考慮,並進行綜合性分析。

楊英傑:軍事愛好者,專精古典時代地中海世界的歷史與軍事發展歷程,同時涉獵廣泛。活躍於國內各歷史、軍事愛好者群體,撰寫古典軍事史相關專題文章。曾參與《戰場決勝者》《帝國強軍》《梟雄錄:歐洲卷》等圖書的寫作工作。

近代早期,瑞典曾在波羅的海建立了盛極一時的霸權。然而到了卡爾十一世統治時期,瑞典再一次迎來了戰爭的考驗,此時的它難掩衰容,在丹麥、勃蘭登堡等勢力的打擊下敗績連連。且看《瑞典帝國的衰落──斯堪尼亞戰爭》。

《法國強權的開端——阿爾比十字軍戰爭》一文講述了13世紀發生在法國南部的阿爾比十字軍戰爭。戰後,朗格多克地區的貴族重新洗牌。一些原本較小的貴族在這次戰爭中失去了爵位、家園,而北方來的一些小貴族則在西蒙四世的帶領下獲得了自己的領地。然而最大贏家是法國王室,不僅法國南部的土地重回法王控制,阿拉貢王國和英國的勢力也被逐出法國。

《北宋軍事制度變遷》一文將製度變遷本身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結合起來加以分析,梳理北宋地方、中央軍事制度變遷背後的邏輯,並對“將不知兵,兵不知將”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淮南三叛是三國晚期的重大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魏吳兩國的命運。為何同一個地區在短短數年時間裡先後三次出現反對中央朝廷的叛亂?為何發起叛亂的領導者博得了後世不少文人學者的同情與肯定?這三次叛亂還為吳國創造了大展宏圖的有利局面?答案盡在《三國歸晉的序幕——淮南三叛》一文。

在東地中海,唯一一個敢於反抗羅馬威勢並真正給羅馬人造成慘痛損失的,是一個來自邊陲之地、不起眼的本都王國。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本都王國在傳奇國王米特拉達梯六世的領導下,堅韌地進行了三場對羅馬戰爭。《本都與羅馬之戰——第一次米特拉達梯戰爭》就將為您講述激烈的第一次米特拉達梯戰爭。

目次

前言

瑞典帝國的衰落──斯堪尼亞戰爭

法國強權的開端——阿爾比十字軍戰爭

北宋軍事制度變遷

三國歸晉的序幕——淮南三叛

本都與羅馬之戰——第一次米特拉達梯戰爭(上)

 

書摘/試閱

路易十四窮奢極欲,好大喜功。當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去世後,路易十四藉口妻子為西班牙公主,有權繼承尼德蘭地區,與西班牙進行了為時一年的“遺產戰爭”。1668年,荷蘭、英國、瑞典結成的聯盟通過外交手段,迫使路易十四接受了《亞琛條約》(Treaty of Aachen),吐出了一部分戰果。然而,自簽約之日起,野心不滅的路易十四就想方設法破壞《亞琛條約》。為了準備下一場戰爭,法國外交大臣於格·德·利奧納竭盡全力物色盟友,財政大臣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爾負責籌集資金,而陸軍大臣盧福瓦侯爵負責訓練軍隊。

荷蘭不幸地成為路易十四的新一場戰爭的目標。首先,它是法國吞併西屬尼德蘭地區最激烈的反對者,只要路易十四的擴張野心不變,與荷蘭再起衝突只是個時間問題;其次,荷蘭置法荷兩國在歷史上的友好關係於不顧,竟然加入了“三國聯盟”,為宿敵西班牙“求情”,這在路易十四眼中無異於背叛;再次,荷蘭的商貿實力引起了“太陽王”的嫉妒;最後,荷蘭的共和主義與新教信仰,在一位奉行專制主義並力圖消滅“異端”的君主看來,真是可恨極了。

1688年的聯盟本身就是臨時性的,缺乏堅實的基礎。第一,在17世紀下半葉,英荷兩國對海上利益的爭奪相當激烈,“遺產戰爭”爆發之初,第二次英荷戰爭尚未結束。英王查理二世作為一名復辟君主,也十分反感荷蘭的共和精神。第二,瑞典是“三國聯盟”中最脆弱的一環,它沒有持續對抗法國的決心和必要,它財政緊張,只是為解燃眉之急才加入了同盟。第三,路易十四當時的野心並沒有像後來(如奧格斯堡同盟戰爭時期)那樣,暴露到引起西歐主要國家普遍抵制的地步。就這樣,僅僅4年之內,“三國同盟”就土崩瓦解,其中的兩個成員國還與第三個成了敵人。

1670年6月1日,英法簽訂了《多佛密約》(Secret Treaty of Dover)。這是法國外交的重大勝利——強強聯手,打敗荷蘭簡直不在話下。瑞典的作用雖然不及英國那麼關鍵,但拉攏它也費了一番周折。因為法國需要與奧地利、西班牙、荷蘭、勃蘭登堡的“錢袋子”競爭。當時,利奧納已經去世,在法國新任外相蓬波納侯爵(Simon Arnaud de Pomponne)的努力下,瑞典終於被法國的金錢打動了。這筆錢當然不是白給的──瑞典需要增兵北德,為法國“分憂”。具體的約定是:從1673年開始,瑞典應在德意志佈置1.6萬人的軍隊,法國每年向其提供40萬塔勒,瑞典參戰之時則增至60萬塔勒;而瑞典也要求法國不要在未經其同意的情況下拉攏丹麥。正式的《斯德哥爾摩條約》(Treaty of Stockholm)簽訂於1672年4月,大致是英國向荷蘭開戰的時候。這項條約使瑞典淪為了法國的僱傭兵。

看到荷蘭在劫難逃,德意志的美因茨選侯曾派著名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前往法國,勸路易十四放棄進攻荷蘭,並建議後者將目標轉為埃及和東印度群島。蓬波納給美因茨選侯回信說:“聖路易的時代過後,發動'聖戰'的計劃就已經落伍了。”

17世紀是瑞典的帝國時代。古斯塔夫二世參加三十年戰爭,將瑞典帶入了歐洲的主流舞台,也將瑞典推上了列強的交椅。雖然他本人戰死沙場,但瑞典的擴張並未畫上休止符。在窮兵黷武的卡爾十世統治時期(1654—1660年),瑞典的疆域擴張到了頂峰。他不僅給波蘭-立陶宛聯邦帶去了毀滅性的“大洪水”,還對丹麥(嚴格來說是“丹麥-挪威聯合王國”)發動了進攻,迫使其簽訂城下之盟。瑞典獲得了丹麥在松德海峽(Øresund)以北的斯堪尼亞(Scania,Skåne,斯科訥)、布萊金厄、哈蘭、布胡斯蘭等省,並短暫佔領了特隆德拉格。在之後的歲月裡,瑞典在波羅的海東部(如愛沙尼亞、利沃尼亞)和德意志北部(如西波美拉尼亞、不萊梅、維斯馬)的領地相繼丟失,但斯堪尼亞諸省卻維持至今,這正是卡爾十世留給瑞典的最大遺產。

1660年,卡爾十世病逝,征服戰爭也隨之結束。年僅5歲的卡爾十一世繼承了王位,由樞密院集體攝政,太后擔任主席。但她不懂政治,在樞密院內基本上是隨波逐流,真正的領導者是首相馬格努斯·加布里埃爾·德拉加迪(Magnus Gabriel de la Gardie),此人的父親、祖父均為瑞典名將,其母艾芭·布拉赫是古斯塔夫二世年輕時的女友。但他的資質比較平庸,他的這套行政班底也慵懶、渙散、貪婪、腐敗,他的威信更不足以壓制樞密院內的嚴重分歧,不同的見解往往發展為激烈的黨爭。以大財政官古斯塔夫·邦德(Gustav Bonde)為代表的一派主張休養生息,而以德拉加迪為代表的一派熱衷於軍事冒險,為了解決財政問題,後者採取了向錢看齊的“津貼外交”,哪怕這種政策容易使瑞典捲入與自己無關的戰爭,也容易把北歐以外的勢力(如法國)引入波羅的海。由於政策慣性、安全形勢以及邦德在1667年去世等原因,德拉加迪的路線一時佔了上風。

1672年的條約談判是攝政時期的最後一次重大行動,因為卡爾十一世在年底親政了。卡爾十世曾囑託攝政團隊教育好小卡爾,但他們似乎辜負了先王的希望。據說,卡爾十一世從小就害怕見人,不善言談。在樞密院會議上,他總是羞怯怯地站在母后身旁低聲耳語。甚至到17歲時,他還基本不識字。然而,中國有句古話:“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卡爾十一世恰恰就是這類人。在之後的斯堪尼亞戰爭中,他的才能將大放光彩。

瑞典當然也想白拿錢不辦事。法荷戰爭爆發後,它沒有立即參戰,反而試圖進行調停。1673年5月,加入荷蘭一方的勃蘭登堡邊區伯國與法國在科隆舉行了和談。瑞典以為和平在望,鬆了一口氣,但局勢的發展很快證明會談是沒有成效的,瑞典不得不認真考慮為法國參戰的義務了。1674年年初,由於議會反對參戰,英王查理二世退出了戰爭;同年,又有新的國家加入了反法同盟。路易十四需要看到自己的投資有所回報,於是向瑞典提出了更多也更迫切的要求——主要是打擊勃蘭登堡。

截至1673年年底,瑞典在其德意志屬地派駐了1.5萬人的軍隊。路易十四承諾將財政援助提高到90萬塔勒,但條件是瑞典應將軍隊增至2.2萬人,否則他不會再讓瑞典占到一分錢便宜。1674年9月,法國的要求得到了滿足。同時,當丹麥加入反法同盟後(詳見下一章),瑞典意識到,一個同時包含了丹麥和勃蘭登堡的聯盟對其北德領地的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中立可能比參戰更加危險。終於,瑞典做出了參戰的決定。

12月,卡爾·古斯塔夫·弗蘭格爾(Carl Gustaf Wrangel),這位參加過三十年戰爭的老將率領1.3萬人侵入了烏克馬克(Uckermark)。一跨上戰馬,他不禁回想起了自己的青年時代,金戈鐵馬馳騁德意志戰場的場景難以抑制地浮現在腦海裡。可那已經是40年前的事情了。如今,年過花甲的弗蘭格爾很難再有當年的那股精氣神。路易十四窮奢極欲,好大喜功。當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去世後,路易十四藉口妻子為西班牙公主,有權繼承尼德蘭地區,與西班牙進行了為時一年的“遺產戰爭”。1668年,荷蘭、英國、瑞典結成的聯盟通過外交手段,迫使路易十四接受了《亞琛條約》(Treaty of Aachen),吐出了一部分戰果。然而,自簽約之日起,野心不滅的路易十四就想方設法破壞《亞琛條約》。為了準備下一場戰爭,法國外交大臣於格·德·利奧納竭盡全力物色盟友,財政大臣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爾負責籌集資金,而陸軍大臣盧福瓦侯爵負責訓練軍隊。

荷蘭不幸地成為路易十四的新一場戰爭的目標。首先,它是法國吞併西屬尼德蘭地區最激烈的反對者,只要路易十四的擴張野心不變,與荷蘭再起衝突只是個時間問題;其次,荷蘭置法荷兩國在歷史上的友好關係於不顧,竟然加入了“三國聯盟”,為宿敵西班牙“求情”,這在路易十四眼中無異於背叛;再次,荷蘭的商貿實力引起了“太陽王”的嫉妒;最後,荷蘭的共和主義與新教信仰,在一位奉行專制主義並力圖消滅“異端”的君主看來,真是可恨極了。

1688年的聯盟本身就是臨時性的,缺乏堅實的基礎。第一,在17世紀下半葉,英荷兩國對海上利益的爭奪相當激烈,“遺產戰爭”爆發之初,第二次英荷戰爭尚未結束。英王查理二世作為一名復辟君主,也十分反感荷蘭的共和精神。第二,瑞典是“三國聯盟”中最脆弱的一環,它沒有持續對抗法國的決心和必要,它財政緊張,只是為解燃眉之急才加入了同盟。第三,路易十四當時的野心並沒有像後來(如奧格斯堡同盟戰爭時期)那樣,暴露到引起西歐主要國家普遍抵制的地步。就這樣,僅僅4年之內,“三國同盟”就土崩瓦解,其中的兩個成員國還與第三個成了敵人。

1670年6月1日,英法簽訂了《多佛密約》(Secret Treaty of Dover)。這是法國外交的重大勝利——強強聯手,打敗荷蘭簡直不在話下。瑞典的作用雖然不及英國那麼關鍵,但拉攏它也費了一番周折。因為法國需要與奧地利、西班牙、荷蘭、勃蘭登堡的“錢袋子”競爭。當時,利奧納已經去世,在法國新任外相蓬波納侯爵(Simon Arnaud de Pomponne)的努力下,瑞典終於被法國的金錢打動了。這筆錢當然不是白給的──瑞典需要增兵北德,為法國“分憂”。具體的約定是:從1673年開始,瑞典應在德意志佈置1.6萬人的軍隊,法國每年向其提供40萬塔勒,瑞典參戰之時則增至60萬塔勒;而瑞典也要求法國不要在未經其同意的情況下拉攏丹麥。正式的《斯德哥爾摩條約》(Treaty of Stockholm)簽訂於1672年4月,大致是英國向荷蘭開戰的時候。這項條約使瑞典淪為了法國的僱傭兵。

看到荷蘭在劫難逃,德意志的美因茨選侯曾派著名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前往法國,勸路易十四放棄進攻荷蘭,並建議後者將目標轉為埃及和東印度群島。蓬波納給美因茨選侯回信說:“聖路易的時代過後,發動'聖戰'的計劃就已經落伍了。”

17世紀是瑞典的帝國時代。古斯塔夫二世參加三十年戰爭,將瑞典帶入了歐洲的主流舞台,也將瑞典推上了列強的交椅。雖然他本人戰死沙場,但瑞典的擴張並未畫上休止符。在窮兵黷武的卡爾十世統治時期(1654—1660年),瑞典的疆域擴張到了頂峰。他不僅給波蘭-立陶宛聯邦帶去了毀滅性的“大洪水”,還對丹麥(嚴格來說是“丹麥-挪威聯合王國”)發動了進攻,迫使其簽訂城下之盟。瑞典獲得了丹麥在松德海峽(Øresund)以北的斯堪尼亞(Scania,Skåne,斯科訥)、布萊金厄、哈蘭、布胡斯蘭等省,並短暫佔領了特隆德拉格。在之後的歲月裡,瑞典在波羅的海東部(如愛沙尼亞、利沃尼亞)和德意志北部(如西波美拉尼亞、不萊梅、維斯馬)的領地相繼丟失,但斯堪尼亞諸省卻維持至今,這正是卡爾十世留給瑞典的最大遺產。

1660年,卡爾十世病逝,征服戰爭也隨之結束。年僅5歲的卡爾十一世繼承了王位,由樞密院集體攝政,太后擔任主席。但她不懂政治,在樞密院內基本上是隨波逐流,真正的領導者是首相馬格努斯·加布里埃爾·德拉加迪(Magnus Gabriel de la Gardie),此人的父親、祖父均為瑞典名將,其母艾芭·布拉赫是古斯塔夫二世年輕時的女友。但他的資質比較平庸,他的這套行政班底也慵懶、渙散、貪婪、腐敗,他的威信更不足以壓制樞密院內的嚴重分歧,不同的見解往往發展為激烈的黨爭。以大財政官古斯塔夫·邦德(Gustav Bonde)為代表的一派主張休養生息,而以德拉加迪為代表的一派熱衷於軍事冒險,為了解決財政問題,後者採取了向錢看齊的“津貼外交”,哪怕這種政策容易使瑞典捲入與自己無關的戰爭,也容易把北歐以外的勢力(如法國)引入波羅的海。由於政策慣性、安全形勢以及邦德在1667年去世等原因,德拉加迪的路線一時佔了上風。

1672年的條約談判是攝政時期的最後一次重大行動,因為卡爾十一世在年底親政了。卡爾十世曾囑託攝政團隊教育好小卡爾,但他們似乎辜負了先王的希望。據說,卡爾十一世從小就害怕見人,不善言談。在樞密院會議上,他總是羞怯怯地站在母后身旁低聲耳語。甚至到17歲時,他還基本不識字。然而,中國有句古話:“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卡爾十一世恰恰就是這類人。在之後的斯堪尼亞戰爭中,他的才能將大放光彩。

瑞典當然也想白拿錢不辦事。法荷戰爭爆發後,它沒有立即參戰,反而試圖進行調停。1673年5月,加入荷蘭一方的勃蘭登堡邊區伯國與法國在科隆舉行了和談。瑞典以為和平在望,鬆了一口氣,但局勢的發展很快證明會談是沒有成效的,瑞典不得不認真考慮為法國參戰的義務了。1674年年初,由於議會反對參戰,英王查理二世退出了戰爭;同年,又有新的國家加入了反法同盟。路易十四需要看到自己的投資有所回報,於是向瑞典提出了更多也更迫切的要求——主要是打擊勃蘭登堡。

截至1673年年底,瑞典在其德意志屬地派駐了1.5萬人的軍隊。路易十四承諾將財政援助提高到90萬塔勒,但條件是瑞典應將軍隊增至2.2萬人,否則他不會再讓瑞典占到一分錢便宜。1674年9月,法國的要求得到了滿足。同時,當丹麥加入反法同盟後(詳見下一章),瑞典意識到,一個同時包含了丹麥和勃蘭登堡的聯盟對其北德領地的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中立可能比參戰更加危險。終於,瑞典做出了參戰的決定。

12月,卡爾·古斯塔夫·弗蘭格爾(Carl Gustaf Wrangel),這位參加過三十年戰爭的老將率領1.3萬人侵入了烏克馬克(Uckermark)。一跨上戰馬,他不禁回想起了自己的青年時代,金戈鐵馬馳騁德意志戰場的場景難以抑制地浮現在腦海裡。可那已經是40年前的事情了。如今,年過花甲的弗蘭格爾很難再有當年的那股精氣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1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