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滿額折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9031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5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繼《依戀障礙》《母親這種病》
精神科名醫 岡田尊司 最新力作!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作家/藍白拖、影評人/膝關節──共同推薦

「豐富多彩的時代即將結束,貧窮時代、艱困時代、過去常識所不適用的時代再度降臨。身處於充滿考驗的時代中,更需要能幫助你活下去的生存哲學。」──岡田尊司


人生中,你一定也有過這樣的時刻,
覺得眼前毫無希望,不管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扭轉現況。
得不到他人的認同,質疑現在的生活有何意義……

你對人生意義的煩惱,也是許多哲學家們曾有過的吶喊。
書中梳理幾位懷抱痛苦而活的人們,
他們在面對種種磨難與不合理的考驗時,
為了活下去而想盡辦法,
就算知道沒有答案仍然持續探索,屢敗屢戰,
並在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智慧。

「生命沒有意義可言,人活著也毫無目的。
是否出生、是活是死都無關緊要。生命微不足道,死亡亦無足輕重。
……然後,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人性枷鎖》作者 毛姆



─各界好評─
在生活必然的痛苦面前,科學、邏輯與理性有時過於冰冷而侷限。這時,我們需要的或許是故事――聽聽某個人身上真實與荒謬、痛苦與喜悅並存的故事,往往能帶給我們許多意想不到的力量和可能。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作者簡介

岡田尊司
一九六○年生於香川縣,精神科醫師、作家、醫學博士。
東京大學文學院哲學系休學、京都大學醫學院畢業,曾在京都大學醫學研究所高次腦科學講座神經生物學教室、腦病態生理學講座精神醫學教室從事研究,期間曾任職於京都醫療少年院、京都府立洛南醫院。二○一三年起擔任岡田診所院長(位在大阪府枚方市),也是大阪心理教育中心顧問。站在邊緣性人格障礙、發展障礙治療的最前線,長期以臨床醫師身分面對現代人的心理問題。
二○一六年獲得作田明賞,主要著作有《依戀障礙》、《母親這種病》、《人際過敏症》、《孤獨的冷漠》等。

─譯者簡介─
黃薇嬪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大一開始接稿翻譯,到二○一八年正好滿二十年。
兢兢業業經營譯者路,期許每本譯作都能夠讓讀者流暢閱讀。主打低調路線的日文譯者是也。

前言 獻給活得很痛苦的人

在這個艱難的時代,覺得活著痛苦的人正急遽增加中。如果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感覺而活、全心全意投入於日常生活之中就太完美了;但是,有很多人無法擁有這樣的生活。
即使平常總是精力充沛的人,一旦碰壁、遭遇不合理的打擊、或遇上不管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扭轉的情況時,就會被痛苦的情緒所深深折磨。也有人得不到他人的認同,反因不當的對待而受傷。有的人再也沒有力氣忍受下去,質疑這樣的生活有什麼意義。還有人是再怎麼努力也看不到希望,感覺就快不行了。
更有不少人帶著更根深柢固的問題。有的人不清楚自己是誰,對於活著這件事經常感到迷惘與不解,不斷懷疑自己究竟應該怎麼做、想要怎麼做。也有人對自己缺乏自信,被無以名狀的罪惡感與不安所折磨。有的人對本該最重要的父母或子女心存芥蒂。也有人明明過著一帆風順的人生,卻覺得活著很空虛、沒有意義。這些煩惱的起源,與人類生存的根本問題息息相關。
就算看似活得無憂無慮的人,也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為了找出心中問題的答案而弄得灰頭土臉。或許是與原本信賴的伴侶走到瓶頸,或是迷惘地站在人生分叉路口,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
在這種時候,人會面臨科學或理論無法解答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答案的問題。若以數學來打比方,就是正確答案為「無解」的問題。但是,人生問題無法就這樣輕輕帶過。即使找不到答案也不能沒有答案,這就是人生。想要往前走,唯有自己做出選擇與決定。
該如何接受自己面對的情況?如何思考、如何選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究竟是什麼?有什麼意義?如何能夠跨越這種痛苦?如何接納、如何思考,才能夠好好活下去,不被這種逆境擊垮?
在面對痛苦、煩惱時,人們就會想要針對無解的問題,找出屬於自己的解答。針對無解的問題持續探問,正屬於哲學的範疇,這也是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才會展現的特性。不過,在這樣的時刻,人們所需要的不是純粹的哲學思考、或是學術上的哲學,而是可以確實支撐岌岌可危的生活、可以真正幫助人活下去的「生存的哲學」。就像人要活著需要麵包和水,人人都需要生存的哲學。即使是過著與哲學無關生活的人,也擁有一套自己的生存哲學。
我曾接觸過許多面臨沉重考驗、瀕臨人生危機的人,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光靠科學方法與科學層面的醫學並無法救人。愈是想跨越重重難關,就愈需要形而上的精神支持。當被迫面臨困難的局面時,從科學角度出發的理性主義明顯有其極限;不論多麼合乎邏輯的理論,也無法轉變為同理心或助力,只是讓事態更複雜而已,通常派不上什麼用場。
舉例來說,假如站在科學角度問:「人為什麼能夠活著?」以醫學與生理學觀點來說明的話,可追溯到DNA的分子組成──每一顆細胞上都有保護身體遠離外在壓力、維持自身功能的構造。更進一步解釋的話,就會談到細胞透過呼吸產生能量的機制、為了避開危險所具備的種種反射行為、為了取得食物與留下子孫而採取的本能行為等。
但是,無論人類對生命的構造有多完整的瞭解,仍無法回答出這個問題的真正答案,也就是:「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反正我們終將一死,即使痛苦也要想辦法活下去的意義究竟何在?」
這背後的原因,在於這個問題沒有合理的正確答案以及合乎科學的解答。在面對求死之人時,就算一一舉出各種合理的理由,也無法說服他活下去。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在其著作中以「凡無法說出的,就應保持沉默」做為總結。根據維根斯坦的說法,人生問題無法用語言述說清楚,企圖以文字形容之,在邏輯上也不具意義。理性的科學中,找不到活下去的答案。
維根斯坦的這句話,明白點出了現在哲學做為一門學科的現狀。哲學這門學問,如今不得不對人生問題保持緘默,陷入了詭異的自相矛盾中。由於過度堅持嚴謹,反而堵住了自己的嘴巴;哲學為了像科學一樣合乎邏輯,反而自行斬斷了談論沒有正確解答之問題的機會。
然而,對於此刻正深深苦惱、思考自己要尋死還是要活下去的人來說,是否合乎邏輯則毫無意義。雖然可能說什麼也沒用,但這樣下去可行不通。眼前面臨攸關生死的局面,怎麼可以保持沉默?就算是抓住對方的肩膀搖晃大喊:「別死!」或「活下去!」都比什麼也說不出口的高尚哲學來得更有幫助。既然是無解的問題,那麼,就只能相信自己心中的答案,正面迎戰。這種迫切的信念與行動,源自於人類的天性,在這當中,或許也存在著哲學的原始樣貌。
為堅持正確與一致性而保持緘默,或許是基於不想犯錯的安全考量,但在現實人生中未免顯得太過膽小,甚至像在逃避責任。我認為,人類想從隻字片語、零碎想法中找到救贖與光明的行為,以及儘管模糊卻仍想找出答案的拚命努力,正是人之所以有資格為人的真相。提出無解的問題,然後試圖從無意義當中體察若干意義,這種行為源自人類無法抑制的衝動,也是生存上不可或缺的靈魂技能。
就連說出「凡無法說出的,就應保持沉默」這句話的維根斯坦本人,也沒有停止過他所謂缺乏邏輯意義的行為。不對,應該說也沒有人比他更需要這些:他超越了「說」的界線,不斷地寫出文章,將無法言說的想法化成文字,儘管不完整也要試圖提出自己的答案。
這位哲學家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上過戰場,在最前線以面對敵軍的猛烈攻擊。儘管置身於生死關頭的極度危險中,他仍在手稿上問出以下的問題:
「假如一個人的自由意志無法發揮作用,又必須忍受世上所有的苦難,那麼,能夠讓這個人感到幸福的是什麼呢?世間苦難無可避免,人又如何能夠得到幸福?」
他緊接著補充了自己的答案。由於本書後頭將討論他的答案,因此就不在這裡贅述了。我想說的是,維根斯坦對於「無法說出的」,並不一定是保持緘默。
透過本書,我試圖描寫幾位懷抱痛苦而活的人物。他們在面對種種磨難與不合理的考驗時,為了想盡辦法活下去,就算知道沒有答案仍然不斷持續探索,屢敗屢戰、試圖發掘生命的意義與勇氣,並在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智慧。
答案或許無法言說,卻能夠透過感受傳達,相信有著相同煩惱的人應該能從中汲取意義。接下來我所寫下的思考、決策與行動,不是紙上談兵的哲學,而是曾實際發生在某人的真實人生中,幫助他面對人生煩惱,從無解的問題中找出答案。這樣的生存哲學,曾至少拯救過一個人,幫助他跨越了生存的苦難。
本書記載了許多人的人生故事與紀錄。有些故事來自於名人,有些例子則出自一般人。名人的故事根據公開出版的評論、傳記、書簡、自傳及類自傳作品,參考及引用的文獻均列在本書最後的一覽表。至於一般人的例子,則是以實際病例為靈感改寫的內容,與特定病例無關,敬請諒解。
本書要談的哲學,不是在圖書館裡蒙塵的那種哲學,而是不受傳統框架束縛、來自於生存考驗的根源、能支持人類面對生命挑戰的廣義哲學。書中使用的文字,也不是所謂的哲學專業術語。有時來自某人的真實吶喊,才有資格談生存的哲學;有時在無法以三言兩語形容的生存姿態中,才能夠看見生存的哲學。
反之,咬文嚼字的哲學在此派不上用場。試圖說出無法描述的概念時,文字就像是為了畫作而存在的顏料,如果過度強調顏料,反而會干擾想傳達的重點。不把顏料視為顏料,而單純欣賞顏料這個媒介所展現的作品,讓人從中有所收穫,這才是最重要的。
豐富多彩的時代即將結束。貧窮時代、艱困時代、過去常識所不適用的時代再度降臨。身處於充滿考驗的時代中,更需要能幫助你活下去的生存哲學。願這本小書能夠成為你的線索,幫助你找到活出自我所需的勇氣與方向,跨越生活的苦痛。

目次

前言 獻給活得很痛苦的人

第一章 寫給與父母關係惡劣的人
一封遺書/悲觀主義哲學家/漸行漸遠的夫妻/玩膩新娃娃的母親/父親的自殺與母親的第二人生/重獲自由的兩人/母親的成功與兒子的乖僻/《做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與後來

第二章 寫給因為自我否定與罪惡感而煩惱的人
少年所被迫背負的/被逐出家門的少年/人人需要「安全堡壘」/安全堡壘的條件/十四歲的危機/成了「危險」堡壘的父母/機械工赫塞/自由的代價/擺脫自殺念頭的終極方法/補足安全堡壘的欠缺/如何取得安全堡壘?

第三章 寫給無法活出自我的人
人天生背負的事物/父母施加的詛咒/M的例子/「偉大母親」的詛咒束縛/解開詛咒的關鍵是?/對父母的「忠誠」束縛了你/活得很痛苦的原因是「必須怎麼做」/站起來的力量比打不倒的強悍更重要/自己選擇的人生才值得活/在義務與人情的夾縫間/喬治.桑如何奪回人生?/應該選擇義務還是自由?/在兩者之間持續擺盪的人/看似奔放,實則維持巧妙的平衡

第四章 寫給受「紐帶」束縛的人
毛姆與《人性枷鎖》/旅行與摸索的日子/「人生並無意義」的救贖/切斷的「紐帶」/困在與養父的關係裡的夏目漱石/少女背負的十字架/擺脫名為父母的枷鎖/成為壓榨者的父母/擁有切斷的勇氣/不能帶給彼此快樂的關係無法持久/無法負責的事情不負責也無妨/依賴的丈夫/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的例子/安定還是變化?

第五章 寫給不清楚自己是誰的人
盧梭的旅程/剝奪關愛,進而逐出樂園/開始流浪/人永遠渴望父母/擁有安全堡壘的風險/不需要安全堡壘的生存方式/在出生時失去母親的少年/戀人是父母的替代品/哲學家與女學生的邂逅/漢娜.鄂蘭的成長與愛情/逆轉的命運/艾瑞克森的自我認同追尋/我好友的追尋/違法亂紀也存在意義

第六章 把絕望變希望的哲學
碼頭搬運工哲學家艾力.賀佛爾/飢餓、工作與光芒猶在的精神/為什麼S要賣身/為S帶來轉機的事/臭臉少女微笑時/「我想活著」的主體性欲望/極限體驗與逆轉的價值/到達谷底/從絕望到接受的過程

第七章 追求生存的意義
危機的哲學家/遇見羅素與父親之死/瀕臨生死攸關的危險/成為小學老師/與自己以外的人事物產生連結/能讓人擺脫自殺的事物
擁有需要撫養的家人/法蘭克的選擇/從考驗中找出意義/不滿與感謝
即使有重度障礙

後記

書摘/試閱

一封遺書
有一封遺書深刻烙印在我腦海。那封遺書是以鋼筆和稿紙寫成,上頭還留有斑斑血跡。遺書中寫著一個年輕人的煩惱、向生命訣別的字句,最後還簡短寫下他對多年來拖累母親一事感到抱歉,還有對於始終支持他的女友的感謝。
接著,青年配著酒吞下上百顆安眠藥,打開瓦斯的開關,靜靜躺在地上。如果再晚三十分鐘發現就回天乏術了,幸運的是他的女友這天心神不寧,碰巧來找他。感覺不對勁的女友一開門進入屋內,就看到青年在充滿瓦斯味的房間裡陷入昏迷。青年過去也有過多次自殺未遂的紀錄,此時已陷入前所未有的危險狀態。女友見他沒有半點反應,以為青年已經沒救了,遺書上的血跡就是女友想跟隨青年的腳步自殺,以菜刀割腕所留下的痕跡。後來她猛然想起眼下不是尋死的時候,便任由傷口淌著血,趕緊叫來了救護車。
青年在生死邊緣徘徊了兩天,最後奇蹟似地康復。當時的後遺症使得他往後好幾年深受重度頭痛所苦。但是自從那次試圖自殺之後,他的內心起了變化,後來不曾再放棄活下去。事後回想起來,那次是他最後一次企圖自殺。
過了幾年,等到他的生活完全恢復正常後,他仍舊將那封遺書當作護身符般地好好保存著。青年心中的某種東西改變了;那次險些喪命的經驗,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
青年為什麼非得數度尋死呢?他又是如何從絕望的深淵之中,找回活下去的意義?
我成為精神科(身心科)醫生後,每天面對著被尋死衝動附身的人們,因此,必須以醫學為基礎進行診斷與處理,但我也經常覺得光靠這些並不夠。畢竟我與他們的共同點是同為活生生的人,只以醫生的身分與他們面對面,無法觸及對方的內心。
我首先提出這位青年的例子,是因為他是我在成為醫生之前就以普通人的身分認識的朋友。我當時甚至還不是醫學院的學生,無法將那位青年的不穩定狀態定義為疾病症狀或精神障礙,只當那是一個人類的煩惱。
假如我是以精神科醫生的身分與他相遇的話,應該會時時記住他的診斷結果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用以解釋他的行動與不穩定的心理狀態,進而思考對策吧。但是,我將無法以同樣身而為人的角度,對他的痛苦與孤獨產生共鳴,有時與他對立,有時反而是我得到救贖。我將無法從對等的位置,近距離地與他共享跨越自身痛苦的過程吧。
當時,他一直拚命摸索著想要活下去,我也拚命想要找到自己的人生,我們的交談存在著某種必然性。而隨著那必然的過程達成目的之後,我們兩人便朝向不同的方向,走上各自的人生。
我提出這個例子還有另外一個理由,那就是這位青年成功跨越了自身遭遇的嚴峻考驗,使得往後的人生充滿意義。

我們姑且稱這位青年為T吧。T是單親家庭的獨子,與母親兩人相依為命。他四歲時,父親離家失蹤,聽說是與其他女人同居了。說起來他父母親的婚姻原本就不被看好;母親在娘家時是千金小姐,不顧雙親反對要與他的父親在一起,儼然是私奔。因此,當丈夫連生活費也不願意給的時候,他母親的自尊不允許自己向娘家哭訴。
他的母親也曾考慮要回頭從事婚前的教師工作,但為了照顧年幼的兒子,而選擇能夠兼顧生活、員工宿舍的舍監工作。他的母親長得漂亮,身旁不乏男性追求,也經常有人提議再婚,但她總是拒絕。
她對於再婚裹足不前,一方面是因為兒子,另一方面也是已經受夠了婚姻。再者,她對拋棄自己的丈夫仍有眷戀,因此,他的母親一輩子沒有再婚。
T小時候的記憶之一,就是某天夜裡醒來,發現母親以可怕的眼神定睛凝視著他。他幼小的心靈覺得那股冰冷視線,彷彿是看著其他人而非自己。T長得跟父親很像,不只是外表、輪廓,就連個性也與父親一樣。他經常聽母親提起這件事,語氣中隱含對分手丈夫的冷漠嘲笑。母親把兒子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甚至犧牲了自己的人生,但同時也覺得兒子的外表有拋棄自己的丈夫影子,這叫她無法不冷笑。
T在學業與運動上皆表現出色,完全不負重視教育的母親所期待。然而,國中二年級起,原本讓母親引以為傲的兒子卻接二連三出現問題;他跟人打架、與鎮上的不良少年來往,還交了比他年長的女友,經常待在女友家裡。母親原本對他打架生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是迷戀年長女友還偷偷瞞著自己的這種行為,讓母親無法冷靜以對。
某天,她沒問過當時還是國中生的T,就把他轉學到了遙遠的城市;這是母親為了保護他的未來,百般苦思後所做出的決定。那個地方距離母親也很遙遠,他被安排住在親戚家裡,必須待到上高中為止。T沒有選擇的餘地,被迫與女友分開、又被送到陌生的地方,這件事在他心中留下難以痊癒的傷。
後來,T的成績優異,在運動方面也嶄露頭角,但他所到之處總會發生感情問題,被視為問題學生。他與高中新來的老師發生肉體關係,事情爆發開後,老師被迫辭職,T為此在教職員辦公室裡揮舞椅子施暴。T沒有遭到退學是因為校方不希望這類負面消息曝光,想要息事寧人。對性愛的欲望及對母愛的渴望交織,使得T無止盡地獵豔,直到二十五歲為止。
起初受到T的吸引而愛上他的女性們,在領悟到自己的愛是沒有未來的死胡同之後,一定都會打退堂鼓搞失蹤;傷害她們最深的是與T的性愛僅止於性愛,就算有哪個女人懷孕了,T也絕對不允許她們把孩子生下來。對T來說,比起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更嚴重的是心理問題;自己的小孩誕生是一件可怕的事,他絕對無法接受,無論要做出什麼犧牲都必須阻止。與T交往的女性無法理解這樣的做法,沒有目的的歡愉成了難以忍受的泥淖,於是被迫墮胎無數次、傷痕累累的女性們為了找回正常人生,唯有選擇離開T。
就在這時候,T遇上一個女性;她正是將企圖自殺的T從千鈞一髮之際救回來的人。她接受他的一切,為了T去工作、支持他的生活,不只為T準備酒錢與玩樂的花費,也為了他放棄生孩子,盡心盡力地把一切都獻給他。可是T就連她也信不過,時時刁難,心情不好就暴力相向,還隨隨便便勾搭其他女人。當T知道儘管如此,她的心意還是沒有絲毫改變時,他突然向她遞出結婚申請書,讓倉皇失措的她填好之後,兩人共騎一台腳踏車,前往戶政事務所遞交申請。
後來T住進妻子在鄉下的老家,在那兒嘗到家庭的溫暖。妻子的父親是老實規矩的工匠,母親是充滿母愛的人,弟弟是男大姐,不過他(她?)也是溫柔的人,經常安慰T。在那裡安定生活了幾年之後,T漸漸不再興起自殺的念頭。
過了一段安穩的日子後,T因為想要突破自己的人生,決定再度前往東京。他留下妻子單獨前往東京,租下母親住處附近的公寓。一開始原本沒有打算依靠母親,但久別重逢的母親溫柔地要他住在附近,於是T就這麼做了。
我就是在那個時候認識了T。
T很明顯地比我過去人生中所認識的任何人都更有魅力,與他相處起來很愉快。我受到T的吸引,很快就與他成為親密好友。但是,隨著我愈來愈了解T,我發現T有著與開朗活潑形象不同的另一面,他會突然為了我無法理解的原因心情不好、悶悶不樂。我注意到T的心情鬱悶多半是在母親來訪之後,似乎是受到與母親之間的關係所影響。平常總是活潑的他只要事關母親,語氣就會變得沉重,說不出什麼好話。
另外一個讓我不知所措的就是他的母親只要一與我獨處,就會不停地說T的壞話。
她問我為什麼要與T那種人來往,而且只提兒子的缺點。我一開始還以為她只是謙虛才這麼說,但是聽了幾次之後才察覺並非如此,這位母親是真的在貶抑自己的兒子。我對於這種母親感到不解,也多方嘗試,希望她能夠了解T的優點。因為我感覺T在口頭上雖然對母親冷淡,但其實很渴望母親,母親的認同對他來說,比起任何人的認同更重要。
但是最後證明居中調解根本不可行。因為我的介入,不只是T和母親、就連T和我的關係也變得岌岌可危。T的母親頻頻在他面前誇讚我、只給我正面評價,聽到那些話的T益發焦躁。
聽說在我離開之後,他們兩人發生好幾次嚴重爭執,T最終還是與母親決裂了。如果他們兩人沒有決裂,或許決裂的就是我和T了。
為了獲得心靈上的安定,最後T與母親決定遠離對方、各自生活。如果只是兩、三年才見一次面,不僅T能夠與母親好好相處,不會那麼排斥,而母親也不會口出惡言,可以笑著與他道別。對於他們兩人來說,母子關係是太大的束縛、太沉重的枷鎖。被過短的鎖鏈拴住,對彼此來說都是不幸。
******
等到T的母親退休回鄉,T的生活再度恢復平靜。
但是一直不曾工作、只依賴妻子賺錢過著繭居族生活的T,直到好幾年之後才開始找工作,當時T已經將近三十五歲了。他開設小型補習班,事業漸漸上軌道。即使重新與妻子一起生活,T仍舊排斥擁有自己的孩子,不過他喜歡與孩子們相處。
我認為十六至十九歲這個年齡層的孩子更能感受到T的魅力,所以頻頻勸他去升學補習班工作。T原本不太感興趣,但就在他快要四十歲時,因為房東的關係,不得不收掉補習班,只好去某大型連鎖升學補習班應徵。令T意外的是,補習班的人在面試時對他說:「你就是我們需要的人才!」並立刻錄用了他。T半信半疑地站上講臺,才一年時間就大受學生歡迎,到了第二年,他已經是年薪兩千萬的老師。
除了生活安定之外,T的家中也經常有升學補習班的學生及過去的學生來吃飯或留宿,就像個大家庭一樣。T宛如聚集在這裡的學生們的父親。我認為,T是在扮演他心目中的父親形象。
從那之後過了二十年,T如今仍站在講臺上。

回想起T一路走來的軌跡,我再次體認到想要完全消除兒時的心靈負擔與空虛,是多麼沉重的痛苦,而且需要多麼長的時間,彷彿無法通過生死考驗就無法跨越。除了自己之外,如果沒有願意做出犧牲、放棄擁有自己孩子的伴侶,無論付出再大的代價,也撫平不了他內心的深刻傷痕。
不過在此同時,T也透過自己的人生,展現出人如果想要活下去,只要多方嘗試、探索、找尋更多的可能性,終將掌握恢復自我的契機,找出生存之道。他也讓我們知道心裡的重擔與空虛,必能以其他的方式得到彌補。沒有子女的T,成為更多孩子的指導者,或許正好消除了他對父母難以抹滅的排斥,以及對理想父母的渴望。
對T而言,尋死或許也是為了獲得起死回生機會的賭命一搏。他被後來成為妻子的女友及時發現,很幸運地活了下來。他告訴自己那是個奇蹟,命中注定他必須活下去。但是這種幸運並非總是存在,他也有可能在當時就這麼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話雖如此,他為什麼不停地想要自殺呢?
思考這個問題時,掠過我腦海的是他母親那張冷漠的臉──在她談起兒子時冷淡的語氣與責怪的眼神。我可以感受到T心中那種身為人子、卻無法獲得母親認同的悲哀。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