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三十年風雲在香江:江素惠的香江路與兩岸情
滿額折

三十年風雲在香江:江素惠的香江路與兩岸情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9027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兩岸三地變局的書寫,
江素惠歷史現場的紀實與評論!

她以首位台灣記者身分進入到大陸,在兩岸封閉的時代,
採訪四人幫審判、六四天安門事件、江澤民上位、戈巴契夫記者會、林賢順事件……
重現歷史事件現場紀實與報導;
在艱困環境下擔任新聞局駐港代表,設立光華新聞中心、創辦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以及香江論壇,
對兩岸三地長期而獨到的觀察與見解!

從採訪記者、主播,到新聞局駐外新聞中心主任、創立香江文化;
從中華電視、《中國時報》到《光華》、「香江論壇」;
她是勇闖中國大陸報導第一人;她是第一位台灣記者踏上蘇聯之境。
以客觀立場觀察兩岸,評論時局,立論精闢,見解獨到;
以生命熱情,文化傳承為個人使命,
跨越兩岸三地,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及口碑。
在香港民間舞臺推動三地互動,寫出自己以及兩岸的新劇本。

本書特色

|重現你所不知的歷史現場第一手報導|
四人幫審判、六四天安門事件、江澤民上位、戈巴契夫記者會、林賢順事件……。
在兩岸封閉、敵對、老死不相往來的八○年代,任《中國時報》香港特派員,親歷現場採訪,一篇篇的第一手報導,重現你所不知的歷史現場。

|兩岸三地變局的記錄與觀察|
九○年代港英政府對於台灣駐港機構要求極嚴,均不准浮出檯面,以至港人不知台灣駐港機構的作為,甚至誤以為是特務機構,對外見不得光……。在此艱困的大環境下如何成立一個屬於台灣的新聞文化中心?以及所設立的香江論壇,對兩岸三地共同關心議題的倡議,如何影響港人與大陸民眾?對兩岸三地的變局有獨特的觀察與評論。

|風雲如夢,名人獨家揭密|
記者生涯點滴,駐港代表、論壇創辦人的觀察,從各方角度洞察國內外政壇、學術界、藝文各界,以及人生的變奏曲,揭密名人不為人知的一面……。寫下三十年路途,兩岸三地的變局,為時代做見證!

本書收錄江素惠香江三十年,走在推動兩岸三地交流路上的獨家紀實與觀察。不僅是一本記者的獨家新聞現場紀實,以及觀察入微的人物側寫,更是歷史事件的真實紀錄與評論。文筆犀利、見解獨到江素惠所發表的政治分析、時事評論、與文化觀察,以生命的熱情,記者魂的犀利與洞察,在歷史的浪頭上展現風華,譜寫出兩岸三地一道獨特的風景!

「在香港推動兩岸三地文化,沒有人能像江素惠這般合適而具代表性。」──香港首任律政司長 梁愛詩

作者簡介

江素惠

祖籍福建,生於台灣高雄,早期為台灣中華電視台的新聞記者,曾榮獲亞洲傑出女電視從業員獎。八○年代擔任中國時報駐香港特派員及辦事處主任。1984年,江素惠是第一位赴大陸訪問的台灣記者,她以客觀立場觀察兩岸,評論時局,立論精闢,見解獨到。
1992-2000年擔任兩屆僑選國大代表。1991年受命籌辦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在她的經營下,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以文化傳承為目標,建立兩岸三地文化共識,以達到密切交流共融互通的目標。
2002年,江素惠退下公職,個人創立了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並舉辦香江論壇,成為香港唯一的兩岸三地交流的論壇平台,被譽為「香港最美麗的一道風景」。

目次

推薦序
前言 緣分的天空在香港/江素惠

輯一 從光華到香江
 從八○年代「獅子山下精神」洋溢的香港,一起見證了香港的躍起,從光華新聞中心到香江論壇,推動兩岸三地交流的使命未曾停止!

 創辦光華新聞文化中心過程
 為兩岸三地推開交流之門
 離開光華
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開幕
 香江論壇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我與鳳凰時事辯論會
 兩岸交流三十年
 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合作

輯二 兩岸三地獨家採訪紀實
在兩岸敵對的時代,進入大陸進行採訪,親歷改革時代的大陸、六四天安門、四人幫審判,以及江澤民上位等大事件。以客觀立場觀察兩岸,立論精闢第一手報導,為時代做見證。

 推開神祕的大門
 悄入神州
 審四人幫
 採訪祕辛
 徐四民與許家屯
 戈巴契夫記者會
 六四天安門事件
 江澤民記者會
 林賢順事件的震撼

輯三 也無風雨也無晴
在歷史的長河中,艱困的時代正是英雄造時勢的寫照。寫下三十年路途,兩岸三地的變局,國內外政壇、學術界、藝文各界,其中的觀察,以及人生的變奏,揭密名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蔣夫人與士林官邸
 寧靜革命
 擔任國大代表的任務
 馬英九的魅力
 李登輝的忍功
 與胡志強的淵源
 見證宋楚瑜的起伏
 郝柏村情緣
 外交使命的點滴
 旗袍美人
 名女人
 一代巨星永遠的小咪姐
 與星雲大師結佛緣

附錄

 從光華到香江、江素惠再出發/江迅
 香港獨家風景的魅力/紀碩鳴
 台商在陸投資被騙巨款,追討無門/王點點

書摘/試閱

審四人幫

要當一名稱職的媒體人,必須有一個資訊充裕的大環境,以及新聞專業素養,來追蹤報導新聞,才會有所成就。尤其在六、七○年代,海峽兩岸的冷戰對立、資訊中斷,親人音訊渺茫,讓那灣淺淺的海峽承載了無限的鄉愁。
當年兩岸的隔閡,隔離了親情友情,更隔離了兩岸的彼此了解認知,加上當局刻意的扭曲醜化彼此的形象,中共的領導人都被台灣冠以「匪酋」之名,以「毛匪」、「朱匪」來稱謂,「殺朱拔毛」就連小孩子都朗朗上口。海峽對岸的共產黨乃是不共戴天的「共匪」,大陸同胞都在啃樹皮;同樣地,大陸的宣傳,蔣介石就成為「蔣匪」,台灣同胞以吃香蕉皮為生。台灣在反共教育下成長的一代,對大陸既陌生又恐懼。
到了七六年打倒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四人幫,捕捉四人幫並且公開審訊,這是大陸首度公開審判四人幫的大戲,也足以告誡大陸的政治人物不得輕舉妄動。毛澤東去世,一個時代的結束,華國鋒接班,圖謀奪權的四人幫終受審入獄。
審四人幫之時,我在港趁地利之便,成了台灣新聞界的時代先鋒,我將新聞一篇篇地傳回去,並加上我的觀點綜合報導,尤其是將這些「匪酋」的照片送回台灣。《中國時報》當時是台灣第一大報,每天發行一百多萬份,做為香港特派員,真是佔盡天時地利,把這些資訊傳回了台北,中國時報也打破歷史禁忌,大肆刊登四人幫的新聞及照片。因四人幫新聞涉及中共的醜聞,主管意識形態的文工會也就沒有加以限制,讓《中國時報》大放光彩,銷量大增,也讓台灣的讀者第一次看到中共領導層的奪權鬥爭的醜態。同時我亦利用關係,要求中央電視將審四人幫的影片讓我送回台北中華電視台,我當時除了是《中國時報》香港特派員外,也仍兼中華電視台的評論員,這些影片實在太新奇太有新聞價值了,影片播出後,廣告大增,廣告商排隊等著進廣告。可見兩岸的隔離,阻不斷的親情,也更增加了台灣民眾對大陸事物的好奇興趣,神祕的面紗終被揭開了。
當然審四人幫大家最感興趣的是江青,她被審訊時仍不減霸氣,在庭上不滿地訓斥當朝官員道︰「當年我和毛主席在一起奮鬥時,你們都躺到哪了!」真是讓英雄也折腰。
台灣民眾由於資訊被封鎖,過往對大陸的政治人物,只知一個「毛匪澤東」,其他的人物除了江青外,可謂一無所聞,更遑論他們的長相。江青因為是毛澤東的老婆,對其背景稍有傳聞,台灣民眾只知她原是上海的電影明星,名叫藍蘋,後投奔延安,色誘毛澤東,成了權傾一時的江青。台灣對藍蘋的明星風韻非常好奇,從我發回去的新聞照片中,看到她受審時清湯掛麵的頭髮,寬鬆的深色人民裝,毫無姿色可言,沒有女性的嫵媚,讓大家益發加深共產社會的肅殺印象。
台灣民眾對江青的外貌都很失望,她蒼老的外表卻依然滿頭烏髮,在法庭上她目中無人、傲氣凌人,大家都很想看看這位在文革中鬥得全國上下都不得安寧的「紅都女皇」如何為自己辯護,下場又是如何。
據報導,江青終被關進秦城監獄最高級的一間監牢,房間較大,有抽水馬桶,其他衛生設備也齊全,通風採光都不錯。江青進了秦城監獄,馬上就換上了犯人衣,在這裡開始了她的鐵窗生涯,真是富貴權勢如流雲。
江青在監獄裡還進行過絕食,她認為伙食不好,以絕食來抗議,可是她的絕食不超過三天,按捺不住又開始吃飯,理由是要養好身體好繼續鬥爭。
江青在監獄中還是依然跋扈,她奪權的幻想落空、無法冷靜,常是喜怒無常、動輒罵人、隨心所欲,連送飯的獄卒也不放過,弄得獄卒也不太願意去給她送飯。
在秦城監獄的日子,是江青一生最難以熬過的日子,她在牆壁上寫抗議的標語︰「不怕殺頭」,她不願參加服役出去打掃,主動要求可以縫布娃娃,並在自己製作的布娃娃上繡上名字,因此布娃娃也無法拿出去賣。
一九八一年一月二十五日宣判,江青和張春橋被判死刑,緩刑兩年執行,其他人則是被判較輕的刑責。
一九九一年,江青高燒被送進公安醫院,在五月十四日的凌晨,將近三點時候,虛弱而絕望的江青從臥室爬到了廁所,用幾條手帕結成一個縷套,掛在浴盆上方的鐵架,她以此上吊終結了她的一生,死時七十七歲。
當年受審被關的四人幫其他人也一一離開人間,了結了中國大陸轟動一時的四人幫鬧劇。我的記者生涯中,其中一段時間在香港每天忙碌地發四人幫消息,讓台灣掌握新狀況,也堪記上一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