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面向對象的系統分析與設計(UML版)(簡體書)
滿額折

面向對象的系統分析與設計(UML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4 元
定價
:NT$ 324 元
優惠價
8728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很榮幸有機會向大家推薦一本新書,這本書專為主修信息系統、對面向編程缺乏了解的學生以及對計算機或商業環境所知甚少的學生而編寫。重要內容包括:一般系統原理的基本概念(第一章),系統分析和設計的上下文環境:系統開發過程和組織環境(第1和第2章)系統開發過程的描述,包括Rationa Unified Process。(第2章)明確給出了面向對象分析和面向對象設計的分步過程。(第3到第5章和第8到第10章)生成系統級模型的主要技術:事件分析。(第3章)面向對象分析和設計的建模標準:UM。系統體系結構的最佳實踐:至少三層的分層模型。(第7章)分析和設計明確分離的技術明確討論設計、設計過程的特征以及它們與軟件開發的關系。(第6和第7章)全面概述了系統設計知識,包括數據庫設計和用戶界面設計以及程序設計。(第7章)重點介紹了方便模型和對象重用的設計實踐。將模式作為程序設計的方法進行設計。(第5和第8章)這兩章講述用戶界面設計:有一節講述有關色彩使用的設計原理(第11章)以及詳細的用戶交互建模方法和狀態轉換圖(第12章)。有些章節在介紹軟件項目管理的同時還講述了如何收集和報告信息。(第13和第14章)一個貫穿全書的案例,Pubic University Registration System(公共大學注冊系統)用以闡述有關技術。兩個附加的案例研究,Giant Forest Inn(Giant森林旅館)和Apache Rent-a-Car(阿帕奇汽車租賃公司),作為項目活動分配的來源。

目次

第一部分 信息系統開發導論
 第1章 導論
1.1 成功處理復雜性
1.2 系統是什么
1.2.1 系統結構
1.2.2 系統的層次結構
1.2.3 系統邊界
1.3 建模與表示
1.3.1 系統模型的必要性
1.3.2 優秀模型的特征
1.3.3 表示
1.3.4 符號
1.3.5 生成系統模型
1.3.6 分析與綜合:互補的方法
1.3.7 系統模型的限制
1.4 信息系統的各項功能
1.4.1 通信
1.4.2 存儲
1.4.3 轉換
1.5 信息處理系統
1.6 描述計算機信息系統
1.6.1 手動和自動系統
1.6.2 重點內容
1.6.3 系統的基本描述與實現描述
1.7 商業計算機信息系統
1.7.1 用系統觀點看待業務
1.7.2 信息:業務運作和管理的關鍵
1.7.3 解決問題與制定決策
1.7.4 戰略信息系統
小結
關鍵術語
復習題
練習與討論題
 第2章 信息系統的開發過程
2.1 軟件開發的RUP--概覽
2.2 RUP的核心措施
2.2.1 業務建模(組織的再觀察和再工程)
2.2.2 需求(定義用戶需求)
2.2.3 設計(設計系統)
2.2.4 實現(編寫軟件)
2.2.5 測試(開發并施行系統測試)
2.2.6 部署(將軟件集成至用戶組織中)
2.2.7 配置與變更管理(管理演化中的系統的工件)
2.2.8 項目管理(管理開發過程)
2.2.9 環境(利用各種過程和工具來支持開發過程)
2.3 RUP的各個階段
2.3.1 初始階段(制作業務案例)
2.3.2 細化階段(定義系統體系結構)
2.3.3 構造階段(構造系統)
2.3.4 交付(與用戶組織的集成)
2.4 九項措施對各階段的貢獻
2.5 迭代式、增量式的系統開發
時間定量化
2.6 系統分析與設計的參與方
2.6.1 用戶的類型
2.6.2 用戶的角色、功能和職責
2.6.3 分析人員的角色、功能和職責
2.6.4 用戶和分析人員在設計期間的角色
2.6.5 用戶與分析人員--協同作用
2.6.6 設計人員的角色、功能和職責
2.6.7 程序員的角色、功能和職責
2.6.8 質量保證人員的角色、功能和職責
2.7 系統變更的引入
2.8 可行性
2.8.1 需解決的問題
2.8.2 可行性的分類
2.8.3 經濟可行性分析
2.8.4 計算經濟可行性
2.8.5 假設與敏感度分析
2.8.6 估算可行性分析
小結
關鍵術語
復習題
練習和討論題
第二部分 面向對象系統分析
第3章 系統分析:業務事件分析
3.1 確定用戶需求
3.2 系統分析的目的
3.2.1 主要目的
3.2.2 次要目的
3.3 系統需求陳述的特征
3.4 系統分析過程
3.4.1 分析過程的特征
3.4.2 系統分析與統一過程
3.5 面向對象系統分析過程
3.6 面向對象分析:過程中的模型
統一建模語言
3.7 面向對象分析技術
3.8 面向對象系統的事件分析
3.9 事件分析中的概念與定義
3.9.1 事件
3.9.2 識別事件
3.10 業務事件分析
3.10.1 事件流
3.10.2 數據流
3.11 描述業務事件
3.11.1 描述定時業務事件
3.11.2 描述外部業務事件
3.12 確定參與者
3.13 確定系統的輸入和輸出
3.14 事件分析示例
3.14.1 背景:公立大學注冊系統
3.14.2 公立大學注冊系統的事件模型
3.15 事件分析提示
3.15.1 建立基本事件模型--忽略實現技術
3.15.2 對系統的完整響應建模
3.15.3 隔離各個單獨事件
小結
關鍵術語
復習題
練習和討論題
案例研究
 第4章 基本用例與系統時序圖
4.1 統一建模語言(UML)
4.2 繼續面向對象的分析過程
步驟2、3和4的概述
4.3 面向對象系統的用例
4.3.1 用例
4.3.2 事件和用例
4.3.3 標識參與者
4.3.4 公立大學注冊系統中的參與者
4.3.5 參與者類型
4.4 用例模型
4.4.1 用例圖
4.4.2 標識系統邊界
4.4.3 時序和內部事件的發起者
4.4.4 將用例打包到系統或子系統中
4.5 用例描述
4.5.1 高級用例敘述
4.5.2 擴展用例敘述
4.5.3 指示用例敘述中的例外、可選項以及錯誤處理
4.5.4 用例間的關聯
4.5.5 用例場景
4.5.6 評估用例敘述的質量
4.5.7 用例模型的缺點
4.6 為公立大學系統完成用例敘述
4.7 系統時序圖
4.8 定義系統輸入和輸出
4.8.1 指定傳入消息(系統輸入)的結構
4.8.2 指定傳入消息(系統輸入)的內容
4.8.3 指定傳出消息(系統輸出)
4.9 系統輸入和系統操作
4.10 創建系統時序圖
小結
關鍵術語
復習題
練習和討論題
案例研究
 第5章 域模型與系統操作約定
第三部分 面向對象的系統設計
 第6章 系統設計導論
 第7章 信息系統設計
 第8章 程序設計--交互圖
 第9章 程序設計--設計類圖
 第10章 設計數據庫接口
 第11章 設計用戶界面--設計原則
 第12章 設計用戶界面--設計表示層
第四部分 支持面向對象的分析與設計過程
 第13章 信息的收集、管理與報送
 第14章 管理面向對象的系統開發
附錄 UML符號與面向對象分析工件
術語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8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