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康拉德政治三部曲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康拉德政治三部曲研究(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6 元
定價
:NT$ 156 元
優惠價
8713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作為愛德華時代最偉大的小說家,康拉德不僅繼承了由亨利·詹姆斯開創的英國小說實驗與改革的傳統,同時也表現出了鮮明的現代主義特色和英國文學國際化的傾向。對于理解20世紀英國以及西方的文學、歷史與政治,康拉德無疑具有一種特殊的重要性。
近一個世紀以來的康拉德研究史清晰地顯現了康拉德整體研究的發展趨向。特別是近二十年來各種批評理論的迅速發展,也給康拉德及政治三部曲的研究帶來了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維度。但是把政治三部曲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的成果似乎并不多見。本論文以焦慮、道德和政治三個關鍵詞為切入點,通過對小說文本的細讀,試圖揭示康拉德如何通過這三部作品表達了一種焦慮意識,以及這種焦慮意識與康拉德個人的文化心理結構以及與愛德華時代的歷史語境之間的復雜聯系,同時結合康拉德的書信、傳記資料進一步審視潛藏于文本中的作者的矛盾文化心態和道德倫理取向。
本論文共分為五個部分。
導論首先回顧和分析了西方與中國近一百年來康拉德研究的歷史和現狀,指出政治三部曲的研究正呈現出一種從研究邊緣向研究中心移進的態勢。康拉德的研究史可以說是一種爭議和論戰史,正是這種爭議和論戰不僅形成了極富思想史特色的康拉德批評傳統和多元化的研究發展趨向,同時也使得康拉德研究成為了近年來歐美文學研究中的一門顯學。
第一章主要分析《諾斯托羅莫》。《諾斯托羅莫》被公認為是康拉德最為杰出的一部作品,甚至堪與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相比。主人公之一高爾德深受19世紀流行的樂觀主義社會進步觀的影響,堅信物質利益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唯一手段。他為實現自己的“進步”理想而費盡心機,但最終卻蛻變為對物質利益本身狂熱的追求者。主人公之二諾斯托羅莫把理想的自我建立在空洞的主觀幻想之上,滿足于虛幻的榮譽感,最終也變成了物質利益的忠實奴隸。主人公之三德考得是一個有著濃厚悲劇色彩的理想主義者。他身上所體現的懷疑主義不僅是康拉德創作轉型時期的一個重要心理特征,也是愛德華時代英國社會的一種主導精神傾向。本章第一節通過對小說中物質利益與道德理想主義矛盾關系的剖析,探討了康拉德對工業化、現代化的負面后果、價值觀的變遷、人的異化等諸多社會、政治和倫理問題的深刻理解。第二節通過聯系卡萊爾的文化批評理論,闡述了康拉德對物質主義的批判以及他對英國保守主義有機論思想的接受。第三節從德考得的懷疑主義入手,論析了這部作品的創作以及康拉德的創作轉型與愛德華時代英國社會歷史語境之間的復雜關系,并力圖在現代性研究的維度上揭示這部作品的懷疑主義所蘊含的哲學和倫理學的普遍意義。
第二章主要分析《間諜》。《間諜》既是康拉德第一部以倫敦為背景的小說,也是康拉德所有作品中“最具時代超前意識”的一部。這部小說標志著康拉德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作品聚焦于當年倫敦的無政府主義活動,展現給讀者一幅社會生活與政治斗爭盤根錯節的復雜畫面。康拉德在對忠誠與背叛等道德倫理問題的追問之中表達了一種反對極端主義、反對激進社會變革的復雜心態,同時又以對人物陰暗和痛苦心理的刻畫深切地傳達了一種現代人無所歸屬的疏離感。本章第一節以作品中的無政府主義情節為切入點,探討了康拉德選擇無政府主義題材的原因,從社會學、倫理學和政治學的層面揭示了康拉德對政治無政府主義和道德無政府主義所做的深刻思考。第二節則在英國保守主義傳統的背景上,結合柏克、盧梭、尼采、卡萊爾和羅素等人的思想影響,試圖展示康拉德何以通過這個“簡單的故事”展現了一種“復雜的道德關懷”。第三節則從《間諜》中的倫敦城市意象入手,通過探討圍繞主人公夫婦悲劇所展開的孤獨、背叛與信任等道德倫理問題,在現代都市文化的語境中考察了康拉德對現代城市生活經驗的獨特反應和價值判斷,從文學研究與文化批評的交互層面論析了這部作品“明確的道德聚焦意識”和豐厚的“思想和意識形態內涵”。
第三章主要分析《在西方的注視下》。在很多批評家看來,《在西方的注視下》充分表達了康拉德對沙皇俄國的憎恨和鄙視,也表達了康拉德本人對自己早年離家去國的反省和自責,揭示了他因為無法擺脫現實中的種種矛盾而產生的痛苦和失望。本章第一節以身份焦慮和認同危機為切入點,聯系現代自我的理論,探討了作品中主人公的身份認同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于理解現代社會精神中主人公的身份認同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于理解現代社會精神生活的重要意義。第二節從主人公拉祖莫夫的身份認同問題引申開去,結合康拉德的個人經歷和西方近現代思想史的背景,在現代性研究的語境之中探討了康拉德本人以及現代人身份認同問題的由來及其政治道德內涵。第三節則運用他者理論,通過對康拉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屠格涅夫的比較研究,同時結合愛德華時代英國社會的“時代意識”,力圖表明康拉德對英國文化的接受乃是“需要一種道德上的支持”,而康拉德對陀氏及俄國的拒斥則是一種以“他者化”的手段來確認自我身份、宣泄焦慮情緒以表達對西方文化精神認同的策略。
結語對政治三部曲的文學內涵和文化價值進行了全面綜述,強調了康拉德政治觀的復雜性以及道德視角對于理解康拉德政治小說的重要性,并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康拉德的政治三部曲以其宏闊的視野和深刻的思想堪稱現代小說中的經典。理解這三部作品必須在西方近現代思想史的背景上來展開。在此背景上,波蘭文化傳統和英國保守主義傳統構成了經緯交錯的兩條影響主線。
第二,三部曲深受康拉德所生活時代的各種社會政思潮的影響,存在著從多種政治視角進行解讀的可能。道德可以說是康拉德應對“焦慮時代”最強有力的回音。康拉德的小說在反映時代精神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參與社會價值觀念的構建。三部曲的懷疑和焦慮即是一種時代的懷疑和焦慮,這種懷疑和焦慮源自于社會歷史轉型時期的某種“時代意識”和“情感結構”的突變。
第三,政治三部曲可以說是一個連續發展的整體,但政治并非是其全部的中心。康拉德通過這三部作品不僅表達了一種對于政治意識形態的拒絕,還表達了一種對于西方人文主義傳統的執著信仰。關注人物的共性,關注人物與某類社會政治問題的道德交集意義,這不僅是三部作品貫穿首尾的一條主線,也是“康拉德傳統”的一部分。
第四,將康拉德簡單地歸人某種文學類型是對他最大的誤讀。康拉德之所以如此充滿矛盾和悖論,就在于他本身也是一個悲觀主義與理想主義并存、信仰論者和懷疑論者共生的奇特的混合體。康拉德正是在對多種文學傳統和思想傳統進行主動選擇和接受的過程之中逐步確立和形成了自己的整體性特征,他不僅是英國小說“偉大傳統”的繼承者,也是“偉大傳統”的開拓者。
本論文的創新之處主要有三點:
第一,康拉德政治三部曲是康拉德整體研究的薄弱點,而國內對具有“過渡”與“轉折”性質的愛德華時代英國文學的研究也相對滯后。本論文強調文本與文化語境的互文性闡釋,通過探討政治三部曲在點、線、面上與愛德華時代英國文學、政治與歷史的互動關系,在多維視野中對三部作品的文學、政治與道德內涵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文化梳理和闡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時在論證中力圖凸顯文本背后的思想史背景。此種研究具有一定的開拓性,不僅有助于突破國內某種傳統的斷代文學史研究模式,也能在新的歷史和文化維度下對康拉德其人其作以及愛德華時代的英國文學做出更深入和更全面的解讀。
第二,本論文強調細讀,在詳細考察國內外康拉德政治三部曲研究史的基礎上,以焦慮、政治和道德三個關鍵詞為切入點,運用新歷史主義“厚描”、威廉斯“情感結構”、雅斯貝爾斯“時代意識”、巴赫金“外位性”和分析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在社會維度、人性維度和心理維度三個層面上分析了康拉德在這三部作品中所表達的對物質主義和信仰危機的焦慮、對政治無政府主義和道德無政府主義的焦慮和對身份認同的焦慮。同時試圖總結康拉德政治小說的創作以及英國近現代小說發展的某些規律,并以此為參照系探討在經濟、社會、文化轉型時期小說家應有的文化立場和文化態度,以拓寬康拉德研究的視野,充實國內英美文學研究的薄弱地帶。
第三,本論文從文學、倫理學和政治學的跨學科視角出發,對政治三部曲的文學文化精神、道德倫理取向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和現實意義。在研究方法上特別注重本土視角和文化研究的視角。兩種視角不僅意味著在強調文學與歷史互動之基礎上對政治三部曲進行一種較為獨特的文化闡釋,更意味著在對三部小說內蘊之獨特的政治思想、民族經驗與社會價值觀的體悟之中以一種“他者”的眼光來反思當下中國的文學與文化建設,以期為中國社會現代價值觀的構建起到某種潛在的推動作用。

作者簡介

胡強,1971年5月生,河北深州人。先后畢業于湘潭大學和浙江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湘潭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副院長,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人選,湖南省省級青年骨干教師,湖南省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會常務理事,綜合英語與比較文學國家級精品課程主講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小說批評和英國文化批評。主持《愛德華時代英國社會小說倫理主題研究》國家杜科基金課題一項,承擔《19世紀英國文化批評研究》國家杜科基金課題一項,主持湖南省教育廳優秀青年課題、湖南省杜科基金等其他省部級課題五項。在《外國文學》、《外國文學研究》和《浙江大學學報》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

目次


內容摘要
導論
 第一節 康拉德及政治三部曲研究在西方
 第二節 康拉德及政治三部曲研究在中國
 第三節 選題價值及研究思路
一 選題及其學術價值
二 研究思路與方法
三 本論文的研究視角
四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諾斯托羅莫》:靈魂的淪落與“道德上的發現”
 第一節 “財富中有種邪惡的東西”
 第二節 “文明的憂思”
 第三節 “無信仰時代的犧牲品”
第二章 《間諜》:“簡單的故事”與“復雜的道德關懷”
 第一節 一個“不道德”的故事
 第二節 “古板的道德家”
 第三節 “古怪陸離的世界”
第三章 《在西方的注視下》:“需要一種道德上的支持”
 第一節 一個“被上帝完全拋棄的人”
 第二節 心靈的流亡者
 第三節 “秘密的分享者”和“最難對付的敵手”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一 康拉德與英國
 二 國內康拉德研究論文輯錄
 三 國內康拉德研究博士、碩士學位論文
 四 康拉德作品中譯
后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3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