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章服之實:從沈從文先生晚年說起(簡體書)
滿額折

章服之實:從沈從文先生晚年說起(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9.8 元
定價
:NT$ 299 元
優惠價
8726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全書由王亞蓉先生編著,整合了沈從文、王亞蓉三位先生的口述文字,輔以導讀性文字,以三人紡織•服飾考古工作的先後重大成果為軸線,展現了建國以來古代服飾研究工作從開創、傳承、發展所走過的六十年歷程。

作者簡介

王亞蓉,著名的紡織考古學家,古絲織品、古代服飾的保護與修復研究專家。1975年,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即追隨沈從文先生。1978年,轉至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工作,與王?先生并為沈先生古代服飾研究工作的助手。幾十年來,先后參與馬王堆西漢墓、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陜西法門寺唐塔地宮、北京大葆臺漢墓、河北滿城漢墓、新疆尼雅中日聯合考古發掘漢晉夫妻合葬墓、北京老山漢墓、杭州雷峰塔地宮、江西靖安東周大墓等多處絲織品的現場發掘、清理、保護與修復研究工作。自1985年開始以戰國、漢代出土紡織品為標本,開展古代紡織品的實驗考古學研究,其成果被湖南省博物館、荊州博物館收藏展出。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繪制插圖)、《中國民間刺繡》(專著)等。

名人/編輯推薦

《章服之實:從沈從文先生晚年說起》生動呈現中國紡織?服飾考古的若干大事件:復原滿城漢墓金縷玉衣、親歷法門寺地宮佛骨舍利現世、發掘日偽時期煤礦萬人坑、修復阿爾巴尼亞羊皮《圣經》、復制湖北江陵馬山楚墓戰國服飾等。以沈從文、王?、王亞蓉三人的口述為主,文字樸實無華,卻感人至深。拂去歷史塵埃,呈現中國紡織?服飾考古的輝煌事例;圖文并茂,收錄大量沈從文晚年照片及古代服飾、絲織品的精美圖片。

王亞蓉先生編寫《章服之實:從沈從文先生晚年說起》一書已成,希望我寫一篇序言。我有些躊躇,甚或是有點惶然。適合作序的應該是徐蘋芳先生,他了解情況較多,敦促此書的編寫最力,寄望也最殷。不幸蘋芳已逝,對亞蓉的邀約,我只好勉為其難。因為這是一段應該記下來并傳下去的歷史,是中國考古學史中不應缺少的一部分。而我,也藉此說一點感受。
這本書概括記述了新中國考古工作中的一個方面——紡織和服飾考古的一段發展歷程。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沈從文先生已在做服飾絲綢研究的工作。而自60年代初領受了周恩來總理指派的編寫服飾圖錄這一任務后,沈先生更是全力以赴,可以說,是將后半生的全部生命都投入了這項工作。沈先生屬于既熟悉歷史文獻又熟悉文物的那一類學者。以前魯迅評價瞿秋白的俄文譯作,曾說過:精于俄文能如秋白者,中文不如他;長于中文者,俄文又不如他(大意)。對于沈先生,我們也可以說,熟悉歷史文獻(主要是禮制、服飾制度方面)者未必能像他這樣留心和注意聯系文物,熟悉文物者又不如他那樣熟悉和理解文獻。無論對于正史、筆記、古今著述,還是書、文間的一些小條注釋,他都處處留心;對于壁畫、雕刻、傳世畫作以及各時代的各色文物等等,尤其有關生活活動的一些細節,更是過目不忘。他從文物實證出發,解決了不少文物和文獻的關系問題,一些文物落實了它歷史上的名稱和用途、用法,一些歷史上的制度(主要是服飾制度)也得以從文物上給予還原。對某些服飾、器物的發展源流、先后演變也都作出考釋。經過他的詮釋,使我們認識到古代的一些服飾、制度其實并不那么神秘,不少是我們能夠理解,或者是從民俗角度可以接觸得到的。經過他的工作,已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幅中國古代服飾發展的輪廓,雖然還不完整,但已為人們打開了這方面研究的大門。其意義早已超出了原來只是編寫圖錄的要求。
我得識沈先生,是在上世紀70年代,由王?先生之介。當時他看到葉茂臺遼墓絲織品圖案的線圖甚感興趣。他極為熱情,請張師母拿茶點招待,說,“我們合作吧”,并談了編寫服飾圖錄的一些想法,誠摯、親切而溫馨。我看到室內案上、墻邊甚至地上,滿堆著圖書資料。王?說:因為資料太多,翻檢不便,先生就將一些資料袋釘在墻上,好找一些。工作起來廢寢忘食,手邊備一些餅干點心,饑時墊一墊。點心過期了也沒有關系,吃上幾片土霉素片,就不怕胃腸出毛病。就是這樣一位老先生,我們看他的研究考證,出入于實物和文獻之中,如魚得水,哪里知道這背后的付出。“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一聯詩句如同是他的寫照。
沈先生的服飾研究之能夠完成而且資料如此豐富,插圖如此精美,離不開他的兩位助手王?、王亞蓉的幫助。比較起來,我和他們接觸多一些。這些年,王?在考古現場和室內整理工作中搶救和復原文物的一些工作已成為經典案例,如對滿城漢墓金縷玉衣的復原,馬王堆漢墓絲織衣物的揭取,法門寺地宮的發掘及佛骨的取出,營口金牛山人頭蓋骨的剔取,等等。他們還應邀遠赴海外,對流落異域的祖國文物做整理修復,都贏得高度贊譽。這些工作既在文物保護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的內容。
王?的工作方法是分析文物的具體情況實施保護。我曾請他在遼寧博物館作學術演講,他說凡物都有自己的物性,要順著它而不是逆著它。一件文物在地下埋藏了幾百上千年,已習慣了地下的環境和它放置的狀態。驟然出土,對光線、空氣和干濕度都不適應,何況有的文物在出土前已有損壞。要給它時間,慢慢地適應。如同一盆花干旱已久,如一下子澆透水,花反而會死掉。如果把花盆坐在水盆里,讓它從盆底慢慢吸收水分,花才能救活。
王?對文物保護的又一重要貢獻是他發明了絲網保護技術。他用這一技術成功修復了阿爾巴尼亞的國寶——6世紀和9世紀的兩本殘破的羊皮紙《圣經》。其具體情況本書中已有記述。這一技術的特點是不改變文物性狀,不影響文物的觀瞻,又具有長效性和可逆性,可說是達到了文物保護的最理想效果。其適用范圍也絕不止是羊皮書而已,應該是在大量絲紙類軟片文物保護中都可起到作用。提高文保水平,前景無限。
對于王?,還應該說到他的品格。有兩件事深深感動著我。一件是在增訂版《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出版以后,沈先生托付的任務已經完成,他本可以騰出手來做自己的研究了,大家都知道,他對中國紡織考古的研究有很多設想,也做了很多準備。但這時他卻放下不做,去整理沈先生的一些散亂的筆記,因為《沈從文全集》的編集出版已排上了日程。筆記為小字草書,比較難認,只有王?結合沈先生的研究才可釋讀。于是,他以抱病之身又毅然負擔起這項費時費力的繁重工作。《全集》編成,他的生命也已臨近最后的階段。這種古風高誼,怎不讓人由衷地欽敬!另一件是,他的嚴重的腎病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在大同清理萬人坑時遺留下的。幾十米深的坑洞,他要將一些受害同胞的遺體背出來,陰冷勞累,從此種下了病根。田野工作又是沒日沒夜地趕時間,20年后,他終于被疾病擊倒,需要兩三天就去做一次腎臟透析。一次我去看他,遇到他透析回來,大熱天穿著棉衣,疲憊不堪,半天說不出話。十幾里的路程,公交車不來,出租車也沒有,他幾乎走不回來。而由他編寫的《日偽時期煤礦坑的故事:山西煤礦萬人坑發掘記事》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商務付了他二萬元稿費,希望能幫他改善一下醫療和生活條件。他卻一分不留,全部捐給了大同萬人坑紀念館。商務的朋友欷歔久之。
多年來,他應邀去各地的考古現場,解決各種各樣的難題,為當地的文博單位搶救了大量的重要文物。可以說,如果沒有王?,很多文物就毀掉了。為工作,他殫精竭慮,克服種種困難,但他的為人卻又如此謙抑,如此克己,精神境界之高尚幾至無我,這使他在文博界贏得了普遍的尊重,不僅技術高超,人品和敬業精神也都是我們大家的楷模。
王?于1997年冬卒然去世,只有67歲。當時我正在國外參加一個學術會議,那晚沈陽下雪,我的妻子包恩梨女士連夜擬了一副挽聯用電報發往北京,述說我們的悲慟:
黃河上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亞東歐西,楚繡漢錦,唐服遼衾,金牛人骨,羊皮文書,百千國寶重輝,功在人心,桃李不言,彼蒼竟奪斯人去;
碧海丹心,青燈寒舍,布衣蔬食,夜作朝耕,貢獻何豐,自奉何薄,壽何能永,人何以堪,今夕北國飄雪,大地素裝,泉壤有知,聽我失聲送君行。
如今恩梨亦逝,思之悽然。
自從王?發病,很多田野的清理和室內的整理工作便落到了王亞蓉一人身上。1991年,為整理葉茂臺遼墓的絲織品,她只身來到沈陽,那時單位經費緊張,壓縮旅差費用開支,就委屈她吃住在我家,睡客廳沙發,這樣堅持了40天。那是一堆已經炭化了的絲織衣物,外形雖依稀可辨,但稍有震動就會化成一攤粉末。她細心清理,從中找出一件刺繡小墜和一只鞋底。一件佩巾是珍貴的緙金織品,出土原狀為折疊放置,未敢打開。她用噴霧洇濕的辦法,費了十幾天的時間,將它打開放平,使之可以照相繪圖。
此后在北京老山漢墓、新疆尼雅漢墓(出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以及江西靖安東周多棺大墓等的發掘清理,少則數十天,多則一二年,她都付出了全部精力,全部心血。得來這些成果談何容易。試想,在烈日炎炎之下,或踏足泥濘之中,以一位年已花甲的纖纖弱質,帶領幾位年輕的女孩子在深深的墓坑中一點一點剝取那些粘附著或疊壓中、甚至糜爛如泥的絲織衣物,一站或一蹲就是幾個小時,是一個怎樣感人的場面。而她們只是為了為我們這個“絲國”(應該說同時是為了人類文明史)搶救和保留一份原始的實物資料。而如果沒有這些實物資料,什么紡織考古都無從談起。
王亞蓉的另外一個貢獻,是保存和整理了沈先生的講話錄音并錄成文字,正是由于這一份勞動,才有了今天這本書。
這本書所收都是一些原始材料,樸素無華,但感人至深。沈先生一生平和,我們不需要用一些華麗的詞句去贊美他,打擾他的寧靜。王?也從來低調。我們只希望將這段歷史記下來,以便后來者參照和思考。幸堪告慰的是,王亞蓉現在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工作團隊,這項細致的工作薪傳有望。今后的考古中還會不斷有絲織品新的發現,這個團隊也方任重而道遠。希望他們不負前人苦心,做出更多的貢獻。
大家都期待著。
徐秉琨
2012年10月于深圳
自序
去年年末,北京商務印書館找我為再版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寫點文字。每逢這時,我總是感慨良多,沈先生百年誕辰時,香港商務印書館的李祖澤與陳萬雄先生就曾找過我,希望離沈先生工作最近的我寫寫研究古代服飾的沈先生,以作紀念。沈先生的才華與勤勉所創造的文化奇跡真不是我這支筆能準確評說的,只是希望能努力工作,把由沈先生開創的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研究的未盡的事業,盡我所能帶領一些能承續沈先生、王?先生兢兢業業、務實鉆研精神的年輕人繼續走下去。沈先生剛過世時,王?先生與我就有約定,我們只做工作,不談、不寫先生,所以每有文字邀約,我們都是盡力婉拒。畢竟,能與晚年的沈先生相處并深受關照,已讓我們無以為報,而太多需要延續的工作擺在眼前,實不敢淺薄說話而使沈先生蒙塵。
1997年時,王?先生又匆匆離去,沈先生開創的紡織考古與服飾研究的未盡工作自然落在了我身上,我不敢懈怠卻畢竟力微,更加不敢妄下文字。拖拖轉轉至今,沈先生過世24年,王?先生也離開了15年,尤其近兩年考古所老所長徐蘋芳先生每每談話告示,督促我必須把已經做過的工作整理成文保留下來,要讓沈先生、王?先生開創的這攤工作發展壯大。如今,徐先生也故去了,時間的警鐘一再敲響,我雖身體也力不從心,也實不敢再在乎自身的鄙陋,需把服飾研究保護的經驗更多地傳承開來,為后學提供點借鑒,讓紡織服飾文化研究有所承繼與發展。
今年是沈先生誕辰110周年,也是王?先生逝世的第15年,就從這里開始,作一份紀念,我將這些年沈從文先生、王?先生及我零散的一些已出版的文字整理起來;作為一種延續,用這些文字連在一起,希望更多的人通過它了解中國服飾研究、紡織考古與紡織品保護工作已經和正在走的道路,若有可能,更盼望有人也愿意走上這條需要耐煩和堅韌的道路。
王亞蓉
2012年9月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

目次

序言
自序
引言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發展之歷程8
第一章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肇始1
離開文物就沒法子說懂歷史3
博物館工作者有新的責任5
我們對于錦緞稍微有點兒知識7
一般還不注意的是錦緞的改良9
單純地談服裝不容易11
從制度上提出新的懷疑12
有些材料又證明我們推測的對了15
從綢緞出發也可以理出些問題19
又需要我們從文物上來提問題了19
我們也可以提出異議25
我們不但從這里可以知道馬鐙26
關心這些小事物28
寫歷史絕對要重新寫過了29
這就是我這幾十年的工作32
還不僅是一個服裝史34
第二章追隨沈從文先生工作37
耐心講解40
恭敬道別41
聆聽天書42
修復玉衣43
學以致用43
先生帶我走進充實難忘的人生44
追隨沈先生工作45
抹不去心頭的陰影47
任何困苦磨難都有如過客49
先生一生走的這條路著實不易51
沈先生最為快慰的事53
先生仍有不泯童心56
合上了那雙洞悉一切的眼睛57
在物質文化史的研究領域貢獻非凡59
中國需要更多的沈從文61
第三章金縷玉衣·親歷佛骨舍利現世65
滿城漢墓金縷玉衣67
挖掘馬王堆漢墓70
細說千年女尸出土73
馬山一號楚墓工作趣事幾件79
親歷佛骨舍利現世81
贛州慈云寺塔出土北宋書畫修復的探索90
第四章戰國服飾的復原研究及其他103
日偽時期煤礦萬人坑發掘記事105
為阿爾巴尼亞修復羊皮圣經·發明桑蠶單絲繞網機120
戰國服飾的復原研究129
結語現在與未來147
附錄158
一、對沈從文晚年文物研究工作成果的第一次紀念158
二、追隨沈從文先生文物研究大事記162
三、社會變化太快了,我就落后了——與美國學者金介甫對話169
跋張倩儀216
后記王亞蓉220
出版后記221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