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提醒您!您有折價券未完成領取,請盡速登入以保存至您的帳號。
第三屆藝術與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簡體書)
滿額折

第三屆藝術與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99 元
定價
:NT$ 594 元
優惠價
87517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圍繞這一主題,《第三屆藝術與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分設“藝術與科學”、“信息空間”、“生態場域”、“設計智慧”四大版塊,收錄了來自海內外各個研究領域的94篇論文。這些論文,記錄了越來越深入的,對於藝術與科學結合的認識,也承載了在當下時代中,我們對於人類美好未來的不斷探索與願景。

名人/編輯推薦

《第三屆藝術與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匯集了“第三屆藝術與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90余篇優秀論文。本活動以“信息、生態、智慧”為主題,是對藝術與科學結合性的探索。

目次


前言
一、藝術與科學
藝術與科學:服務並完善原初的“人”
生命與信息:我的一點思考
城市生態文明的建設
一部藝術/科學運動的簡史:從引領者的角度來看
空間技術促進科學發現和社會進步
費斯托的仿生學學習網絡:受自然啟發的自動化
各學科間的交集:在自然、藝術和技術交匯點上的合作
何種科學與何種藝術:關於藝術與科學研究對象的拓展
重新想像靜態的烏托邦:反思植物與人類的關係
內容的容器一種被稱為“手提包”的容器:論藝術物品
葉綠素顯現
古代造字思維與現代標誌設計
齊白石、畢加索、愛因斯坦:藝術與科學思維的跨國度、跨學科共鳴
天空克隆項目:利用二氧化矽氣凝膠納米材料創造空間的空靈之美
感知與思維是否分裂?:有關“視覺與思維”的思考
漢字藝術建構中的神經美學研究
基於生物反饋的用戶體驗研究方法
在科學與藝術之間
技術理性視野下的新感性批評
藝術教育教學的科學性研究
讓想像力飛翔:論藝術創造力在當代視覺藝術中的昇華一
集體化時期農村衛生科普的符號化實踐
以“城市針灸”重燃地方之氣:藝術家的反思
回應科技:淺析現代金屬雕塑之特徵
人體雕塑中的中西審美差異
化石引發我們思考,並給我們以靈感
“無限”來臨時,我們要什麼
信息時代篆刻藝術面臨的挑戰
北京當代美術群體與藝術園區生態可持續發展解析
:以798等藝術原生態與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共存研究為例
細胞,人,社會

二、信息空間
具身.交互.體驗:互動媒體藝術審美趨向
沉浸、觸控與分享:基於數據驅動的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與科學的“生命”形態
情境與體驗
信息的重構:具身認知視野中的設計
信息科學下文化生命的可持續發展:對文化遺址數字化重構的思考
修辭:信息傳達的設計應用
建築表皮設計信息化趨勢
基於用戶體驗的交互式虛擬展示設計特徵研究
虛擬展示中信息交互形式選擇及評估
基於移動平臺的三維交互動畫太極拳應用開發研究
基於生態信息感知的人居環境系統設計:以光照系統設計為例
媒介.主體:語言重構與設計嬗變
城市媒體:智慧城市的交互體驗設計研究框架
數字建構與表現:對兩種不存在的二分法與兩種二律背反的分析
媒介環境學視角下的新媒體藝術探析
論前沿信息技術對不同設計領域的影響
信息社會條件下的室內設計狀況
近未來移動計算與汽車信息交互界面設計展望
關於敘事性交互衍生系統的定制式多媒體界面設計建構

三、生態場域
中國古典設計的生態觀:從“天人合一”到“以天合天”
構築設計新生態
由“藝術之美”走向“環境之美”:生態文明視角下的藝術設計審美觀
設計的複雜性:複雜性設計觀下走向生命時代的環境設計
城市文化生態鏈中的歷史景觀:保護與再生
中國生態城市化創新之路
生態城市背景下景觀規劃設計淺談
中國傳統微環境設計中的可持續手法研究:以自然通風為例
生態建築中的技術烏托邦
“可持續”的靈感
探究最佳配置塑造高品質生活
設計可以不做什麼:“少即多”設計思維的生態性
論生態觀在我國科技類博物館建設中的體現
天然染料的媒染劑與媒染方法
取草木之精華還時裝以天然
衣生態:無處不在
“信息、生態、智慧”:情感科技與高性能運動服裝設計之間的內動關係
基於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專業自行車服的設計創新
藝術品中的“造樹”與“植樹”

四、設計智慧
從分離走向統合:藝術與科學的設計學建構
呼喚工業設計的國家發展機制
朋克運動和英國20世紀晚期的設計思潮
展示設計研究的天道:設計資源整合及利用研究
藝術設計評價的五個關鍵詞
情感性設計:信息時代的非物質設計智慧
論中國家紡設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與戰術
:從注重產品生產設計到強調信息整合設計的戰略跨越
在時尚設計與藝術的跨界合作中尋找“本真”
現代服裝業的隱形翅膀:服裝計算機輔助設計及網絡運用
服裝空間
著衣之慧:內衣發展的藝術與技術
旗袍:從平面結構走向立體結構
“冒煙”的會展業
從瑞典陶瓷設計的平衡發展看設計智慧
當代視覺傳達設計引入”參數化設計“的初步探討
展示行為中的參與性:單方意願下“互動”氣氛營造
自媒體時代展示設計的新特徵
行業慣用色與品牌色彩識別設計
基於可持續發展觀的嬰幼兒書籍設計構想
從實用性、美觀性談老人家具的造型設計
香港設計藝術的文化基因
試論設計藝術的“思鄉情結”
智慧與技藝並存:信息時代下對三位手工藝者的探訪
設計的民主化、理性和意義:由菲利普.斯塔克設計引發的思考
當代智能服裝設計研究

書摘/試閱



現代技術的進步不能不歸功于資本主義的帶動,但資本主義與以公共福利為宗旨的社會主義理念是背道而馳的,技術在資本主義的帶動下走向功利主義。被后世稱為“科學管理之父”的美國管理學家、經濟學家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其代表作《科學管理原理》出版于1911年,書中著述專業分工、標準化、最優化的科學管理理論,他認為最高的產量要取代有限的產量,發揮每個人最高的效率而實現最大的收益。當時,技術的目的和使命是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帶來高利潤、制造大量財富。社會推崇功利主義,以資本為根的價值觀,利用低層人的勞動而獲利,來創建他們的金錢帝國。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批評當時的資本主義和技術是“互為條件,相互影響的”。資本家擴大其業務來擴展市場增加利潤,而發明家開發新技術來生產更多新商品。他們不但違背了啟蒙運動原來對人文主義的追求,更遠離了對人民的關心,而將經濟活動變成了社會的核心。“資本主義將人們從可以觸摸的血肉軀體變成不可觸摸的東西:變成一種符號,如同桑巴特所指出的,變成一本賬本:生活價值在于賬本上的贏利或虧損。”②技術理性促使人使用數學的思維方式來解釋世界、計算人生的意義、單單追求效益、漠視人的情感和精神需要。
人寄托現代技術可以帶來富裕和脫離封建專制,但誰知道這是一個外表漂亮的新官僚主義,每天在技術統治的系統下工作和生活,高度專門化使人格分離,單一而重復的身體勞動導致生活模式變得越來越機械化和自動化。馬爾庫塞批評“這樣的人不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與現實生活不同的另一種生活。這正是發達工業社會極權主義特征的集中表現。”③哲學系教授盧風在2011年清華大學第三屆人文學術活動的“現代性與現代科學”講座中批評了部分當代人的不合乎人性的生活方式——“工作+休閑”或“工作+消費”或“掙錢+花錢”,還有如大生產、高消費、都市化、世俗化、去神圣化、盲目樂觀主義等的現代性社會現象,無一不是在現代科技的基礎上產生的后遺癥。其實,這些“病態”不單單存在于西方現代化的國家,在比較豐裕或技術化的國家也非常明顯。技術改變、生產轉型、勞動轉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方式。資本主義制度和技術物質化所產生的人的異化早已不知不覺地把人變成單面性——一種只有肯定性,沒有否定性、批判性的思想。
2社會主義信仰的技藝
一個新詞語的出現反映著一定社會意識形態歷史性的改變。在18世紀以前,藝術和技術本是同為一體,古代所謂“藝”同時包含了人類生產性活動所累積的藝術性技能和其他事物技能。“藝術”(an)的英文這個詞來源于拉丁文ars和希臘文techne,詞源上既是指“技藝”,又是指“藝術”,凡是有用的技能和知識如音樂、雕刻、繪畫、詩歌、手工、農業、醫療、騎射、烹飪等稱“藝術”。中文“技藝”一詞最能表達它的原義,因為它同時包含了“技術”和“藝術”的意思。“技藝”是一種屬于原始技術——以人體勞動為主導和輔以簡單工具的技能,表現為人在長期造物勞動中所積聚的經驗和能力,相反,現代技術是應用機械和工程原理來設計自動裝置的技能。主張社會平等和反對壓迫的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論述古代建筑藝術的魅力是在于它不能復制的原始性價值,而人手勞動中產生的人類文化是有別于機械的制造。所以,盡管手工藝術常常給人感覺粗糙和不完美,但它的真實、原始、人性的表征是機器制品不能模仿或被取代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