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陪伴,是生命最好的禮物:給家人與臥病者的解憂書
滿額折

陪伴,是生命最好的禮物:給家人與臥病者的解憂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就像助產士溫柔地引領新生兒來到人世,照顧者也將溫柔地引領親人走向人生的另一端。
——作者,
摘自本書第七章

由於人口高齡化,長期照顧無可避免成為全民議題。統計資顯示,每個人一生中都至少有一次成為照顧者,據估計全球有3,500萬人長期或暫時地照顧他人,肩負照護重任的照顧者,會遇到親人性情大變、病況如溜滑梯般急轉直下、蠟燭兩頭燒等棘手的問題,即使照顧者不離不棄、全心投入也難免折磨。「照顧」往往是生命中最孤立無援、也最難熬的時刻。

本書作者史丹‧高柏格博士因曾因罹癌而發願成為安寧療護志工、也曾照顧中風的妻子多年,有過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兩種身分,他更能體會兩方的為難,因此寫下《陪伴,是生命最好的禮物:給家人與臥病者的解憂書。
全書共分七章,給予照顧者最專業、實用的建議。

第一章〈照護的基本原則〉傳達正確的「善終」觀念,指引如何幫助親人在病榻達到心靈的平靜,完成未了的心願。
第二章〈你的世界〉探討了照顧者的艱困處境,提供舒解壓力的實際作法與支援的管道。
第三章〈生病親人的世界〉站在被照顧者的立場,說明所受的折磨與和死亡將至的恐懼,剖析被照顧者的轉變、甚至出現傷人或自傷行為的原因,進而指引妥善的應對之道,能為生病的親人帶來安慰,也維持照顧者身心健康。
第四章〈交談與溝通〉則建議與病人交談最好的語氣、速度、用字遣辭等,必要時以音樂、按摩等方式代替語言,讓逐漸失能的親人還維持對外界的接觸與連結,不至被孤立。
第五章〈年老、疾病和失智〉則提出照顧老、病和失智親人的方法,盡力延緩疾病對記憶力的破壞。
第六章〈臨終時、死亡後〉提出陪伴病人平靜離世的指引,幫助照顧者減輕死亡帶來的悲痛、縮短內心平復的時間,進而重拾生活。
第七章〈從互惠的角度看照顧〉提出了嶄新的觀點:陪伴親人平靜走向生命終點的過程中,照顧者、受照顧者都飽受痛苦煎熬,但也都體驗更深的愛與關懷、更珍惜生命的可貴,這是一份溫暖的生命禮物、一份祝福。

《陪伴,是生命最好的禮物:給家人與臥病者的解憂書》是高柏格博士的生命體會,也是從事安寧照顧多年的心得,淺顯好讀,無論你是照顧另一半的丈夫或妻子、父母已年邁的子女、孩子罹患重病的父母,或是護理專業人員,這都是困難時刻最誠懇、最詳盡的指引。

本書特色

1.這是高齡化時代最迫切需要的一本書
在台灣,65歲以上高齡人口已達253萬,占總人口數近11%,在未來長期性照護問題與需求也隨之叢生,需他人照顧與無自我照顧能力之老人比例日益增加。此外,疾病型態的慢性化、照護工作的更為複雜和長期,長期照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書正是因應長期照護需求所必備的指南。

2.這是最具實用性的照顧工具書,既照顧好病人,也疼惜自己
「我應付不來!我該怎麼辦?我該找誰?」照顧者最艱難的挑戰在混亂與無助,無法兼顧重病親人與自己的需求,本書正提供了許多實用方法與案例,舉凡在病榻旁與病患溝通、在需要的時候迅速應變、尋找社會支援等,幫助照顧者更妥善安排生活,讓親人能夠安適,自身生活品質也能維持;即使親人離去,也能在傷痛中復原。

3.一本生命之書
高柏格博士曾罹癌而被照顧,成為安寧療護志工又照顧400位病人,他用同情的心、理解的眼光,將人的生命歷程細細觀察,好好梳理;生命有其規律,會開始、也會結束;高柏格博士引導我們,無論是哪個時刻、哪種處境、是喜是悲,都要淋漓盡致學到生命的一課。

4.貼心收錄照護資訊
書末附錄台灣在地最新照護資訊,包涵政府資源、支持團體、網路資源、相關文件,供讀者速查參考。

作者簡介

史丹‧高柏格 博士(Stan Goldberg, PhD)

享譽北美的史丹‧高柏格博士曾獲2009年「安寧療護志工協會」年度志工殊榮,他所著的《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Lessons for the Living)一書,曾獲2009年倫敦書節最佳國際新書大獎和2010年最佳佛學圖書、2011年國際圖書獎委員會(IBAC)心靈勵志類首獎等榮譽。

高柏格博士十年前罹癌,發願投身安寧臨床志工與臨終志工行列,在四所安寧療護院服務超過400名病人和家屬,同時在這些療護院擔任訓練師和諮商師。也曾任舊金山州立大學教授,是溝通障礙方面的專家,研究困難情緒的了解與傳達的議題,並提供諮商協助。
高柏格博士目前住在加州舊金山。

譯者簡介 
陳俐雯

台師大英語研究所碩士,譯作包括《便宜是好事》、《全球經濟新霸主》、《3096天:囚室少女娜塔莎‧坎普許》等。

名人/編輯推薦

Amazon.com 讀者5顆星★★★★★

史丹‧高柏格博士多年來擔任安寧療護志工和照顧者累積的智慧與經驗,轉化為悲憫誠實的文字,為慢性和末期病人的照護工作提供指引。本書同時從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的角度出發,以細膩的心思提供豐富且可靠的資源。
──安迪‧米勒(Andy Miller),衛生科學教育碩士
美國專業認證之高級衛生教育師
健身品牌Livestrong任務執行副總裁

史丹‧高柏格透過敏銳的觀察和親身的體驗,為讀者提供寶貴的見解和實用的建議,讓他們在面對人生最艱困的挑戰時,預知即將面對的一切,並安度難關。
──格蘿莉亞‧霍思利博士(Gloria C. Horsley)
「迎接希望基金會」創辦人兼總裁
《迎接希望》之共同作者

目次

前言
‧該如何稱呼各位?
‧關於本書用語
第一章 照護的基本原則
‧轉變人生的事件
照護是一份「最大的禮物」/勇敢面對生命的芒刺
‧照護要保持彈性
預期有限的穩定性/接受「改變不易」的事實/靈活因應疾病的進程/如何調適/
‧病情告知
堅持得知正確的預後/什麼該說
‧死亡在生命和照護中的角色
死亡是一群人的共同經歷/死亡是持續進行的事件
‧何謂善終
提供實際的需求/完成未竟的心願/
‧結語
第二章 你的世界
‧禮讚生命
談論美好的記憶/醫療用品盡量不放將房間
‧那些說不出口的感覺
不要有罪惡感/怪疾病,不要怪親人/希望一切趕快結束/不要怪罪任何人/盡力而為
‧日復一日的照護工作
疲憊在所難免/改變無可避免/評斷前先觀察/想像未來會變好/向「外人」說明/不要同時做太多事/照顧者手環
‧有誰能幫你?
醫生/老人託護中心/特定疾病支持組織/代理人/接駁服務/「上門送餐服務」/社群網站
‧無力照顧時怎麼辦
你必須先問哪些問題?/如何選擇安寧機構?
‧結語
第三章 生病親人的世界
‧認知
病痛的力量和面對死亡的恐懼/不做無謂的爭辯/讓親人在舒適的時間框架中停留/親人不知感恩時/靈性與宗教/幫助親人掌控生活/坐著說話
‧幫助親人重新認識自己
接受親人的失落感/讓親人自行設定依賴的速度/接受並支持新的自我認同/意外的收穫/幫助親人簡化他們的世界/卸除武裝
‧幫助親人過生活
讓親人有所預期/尊重親人的感受/維持常規/創造熟悉感/簡化新行為的學習/自我中心
‧親人需要什麼幫助?
接受與尊重/無法給予同情,至少試著理解/聆聽親人的死亡願望
‧確保親人的臨終願望得以實現
醫療授權書/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放棄急救同意書)/生前預囑/五個願望/維持生命治療醫囑/法定保護人或法定監護人
‧在何處善終
醫院/家中(居家安寧療護)/安養機構或安寧院
‧其他困難的決定
記錄最後的願望/告別式/最後的安息地
結語
第四章 交談與溝通
‧交談的內容
明確表達你的意思/耐心等親人準備好/聽出病人的言外之意/做而言不如起而行
‧交談的學問
少說多聽/減少噪音/由誰先說/生命末期議題/不要轉移話題,讓親人暢所欲言/不要與悲傷對抗/放慢說話的速度/一句話,一個意思/簡化用字遣辭/調整說話的語氣
‧其他的溝通方式
陪伴/撫摸/音樂
‧結語
第五章 年老、疾病和失智
‧記憶功能的運作
執行功能/注意力/理解/儲存與擷取/激發「塑性」/釘住記憶
‧穩定
維持家中的秩序/重複問題/無法言語/情緒混亂、病痛與過度刺激/跨越門檻
‧一些實用的建議
‧結語
第六章 臨終時、死亡後
‧未竟的心願
生前告別式/最後的心願/幫助親人放手/保持安靜/幫助親人駐足於現在/接受靈性的經驗/親人面前避免過度悲傷/親人面前避免爭端/接受親人不願進食的決定/原諒/請求原諒/道謝與接受感謝/完成世俗雜務
‧瀕死階段
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守夜/允許死亡
‧時候到了
選擇死亡的時刻/緬懷逝者/儀式/聯絡安寧院或殯葬業者
‧結語
第七章 從互惠的角度看照顧

附錄 台灣照護資訊

書摘/試閱

第二章 你的世界

有個老人和蠍子的故事:湍急的河面上,有隻蠍子死命抓住低垂的樹枝,老人見狀,連忙爬上樹,趕在蠍子落水前拉他一把,救他一命。他伸長手到蠍子面前,卻被狠狠地螫了一口,他毫不退縮,強忍疼痛繼續嘗試,蠍子又毫不留情地螫了他一口。岸邊有個年輕人看了忍不住大叫:「笨老頭!螫人是蠍子的天性,你懂不懂啊!」老人扭動著腫得像包子的手,痛苦地說:「懂啊,但救命也是我的天性啊!」

照顧他人是人的天性,我們會照顧自己的孩子或生病的親友,有人則選擇以照護為終生職志,但長期照顧指的是為了造福他人,犧牲一部分基本自我需求,這絕非天性。短期照顧或許是很棒的心靈體驗,但長期照顧一個人,照顧者的生活不免會發生改變,而且常往壞的方向發展。有些照顧者甘願承受改變,認為是照護工作的一部份,事實上,改變是可以避免的。看待照護工作的態度,決定改變的幅度與其造成的衝擊強度,無論是正向或負向的改變,都是如此。

慢性或末期病人主要照顧者所處的情況,就像被人丟進巨浪中,你完全無法控制水流的方向,但若了解水如何流動,就有希望存活,一味的掙扎對抗,只會離岸邊愈來愈遠,放棄努力則必然溺斃。但若懂得隨浪潮移動,修正游泳的方式,便能脫離浪潮,重返岸邊。同樣的,照顧者若能依情勢的發展做適當的調適,也必能安度難關。

我們在照護工作中的表現,反映出性格與價值觀,照護的成果可用以測試一個人的信念。說與做往往是兩回事,談論照顧他人需求是一回事,真正去照顧一個人,比方說一個得到傳染病的人,又是另一回事。照顧他人沒有理論可言,要測試一個人的憐憫心,最好的辦法,是讓他承受非理性的怒氣。
照護往往與犧牲劃上等號,要將他人的需求置於自身需求之上,照顧者往往被迫走進錯綜複雜的世界。

⊙禮讚生命
我們往往只看見親人生病的事實,而忽略了他的精彩人生,彷彿他大半輩子都在生病。別讓可怕的疾病掩蓋親人一生美好的事物,別在房裡堆滿各式各樣的醫療用品,不斷叫囂「你生病了!你生病了!」,或更糟糕的,「你快死了!你快死了!」這些或許都是事實,但生病的這些日子,幾個星期、幾個月、幾年,不過是一生中的一小部分。當然,該做的照顧工作不能不做,但卻不要忽略親人的過去,那些與你和許許多多曾被他感動的人共同經歷的美好記憶。你要經常回顧美好的過去,從診斷的那天開始,到親人死亡之日為止。

談論美好的記憶
麗莎睡著之後,我陪吉姆在廚房裡長談。吉姆是個大個子,一輩子當砌磚工人,退休五年後,麗莎被診斷出罹患末期鬱血性心衰竭。麗莎的個子很小,與丈夫的身材截然不同,用吉姆的話來說,「病痛把她壓縮成一隻小小鳥的大小」。

有一天,吉姆對我說了下面這段話:

我們倆都不浪漫,我和麗莎結婚將近五十年,知道她快死之前,我不記得最後一次對她說「我愛妳」是什麼時候,不過,從我的所作所為,她知道我是愛她的。那天從醫院回到家,就是路易斯醫師診斷她會比我先走的那一天,我們就在廚房的這張餐桌旁坐著喝咖啡。我們常一起坐在這裡,沒什麼特別的,幾乎天天都這樣,已經變成一種習慣。喝咖啡的時候我們從不交談,她通常邊喝咖啡邊看書,看女人愛看的小說,我從來不看的,我也把報紙翻到體育版,邊喝咖啡邊看體育新聞,即使沒事做她也從不看體育新聞。我們每天早上都這樣坐著,年復一年,甚至連對方的臉都不看,就這樣邊喝咖啡邊看自己的東西。通常一杯咖啡喝十五分鐘左右,我們就這樣坐著,不是真的在喝咖啡,而是悠閒地坐著。

那天從醫院回來,我們跟平常一樣坐下來喝咖啡,我把頭埋在報紙裡,麗莎從餐桌的另一頭伸出手來握住我的手,我把報紙放下,她看到我的眼淚。
「吉姆,」她說:「我愛你,我一直深愛著你,我很難過很快就要離開你。」我開始嚎啕大哭。你能夠想像嗎?一個從來不哭的男人就這樣放聲大哭,父親告訴我男人要把感情放在心裡。我們就這樣握住彼此的手,一句話都不說,整整有五分鐘那麼久吧。最後,我告訴她我有多麼愛她,這些年來她對我有多麼重要。那種感覺,就像心中的磚牆倒了下來,我終於說出多年來或永遠不會想到要說的話。
從那天起,我每天都告訴麗莎,她對我有多麼重要。我知道她走了之後我會很想念她,但至少我擁有過去這六個月的美好回憶。

三個星期之後,麗莎在吉姆的懷裡離開人世。就像吉姆說的,沒有麗莎的日子很寂寞,但在麗莎的告別式中,他談到一起度過的最後幾個月,並且說這段時間對他很重要,讓他一再回味。吉姆的悲痛顯而易見,但我相信,他若沒有與麗莎開誠布公地談論互相糾結的人生,會更加痛苦。該說的都說了,該做的也都做了,沒有遺憾。
看淡疾病、注重生活,並不是否定死亡或拒絕接受現實,是以正向的態度看待疾病和死亡在生命中的角色,兩者都是生命中無可避免的。因為無可避免就變得與親人生命中的其他事情一樣重要,包括他對你的愛、他參與過的活動、他做過的善事,和其他構成完整人生的一切事物。與親人談美好的回憶,永遠不嫌晚,探索親人美好的過去,不要只是輕輕帶過,而是要談論這些事情對你的重要性。

醫療用品盡量不放將房間
病人每分每秒都生活在疾病中,病痛來的時候、移動的時候、開口請求協助的時候,都感覺到疾病的存在。在疾病的進程中,房間開始堆滿醫療用品和設備,在在加深他對疾病的恐懼。這,盡可能移走與疾病相關的物品或許是件小事,但具有正面的效果。吃素的人常說「吃什麼,得什麼」;從照護的角度來看,或許可以改成「看到什麼,變成什麼」。

一位接受居家服務的病人,主要照顧者是太太。房裡堆滿白天要用的東西:藥品、尿布、防滑墊、毛巾、吸痰器、吵雜的氧氣濃縮機,和好幾盒疊地高高的衛生紙。有兩個月的時間,他除了起身坐便桶之外,根本無法下床,眼睛所見的一切,無不提醒他病情有多麼嚴重、失去了些什麼,以及會一直衰弱下去,直到死亡。雖然對這位太太很不方便,但我說服她把大部分的醫療用品移出房間,並且將惱人的氧氣濃縮機移到較遠的房間,因為氧氣管夠長可以一路拉到房裡。東西移出之後,我們在房裡擺滿他過去的回憶,讓他回想起曾經叱吒風雲的日子。看著因傑出的銷售成績而獲頒的全國獎牌,遠比看著便桶和成堆的尿布,更具有安慰的作用。

⊙那些說不出口的感覺
未做過照護工作的人,無法體會照護造成多大的身心折磨。「外人」看照顧者,只看到無私的愛與犧牲,看不到內心的煎熬,他只能默默承受負面的情緒,這些與對親人的真愛糾結在一起的情緒。照護會產生複雜的心理現象,但媒體所呈現的照護只有兩種情境:一是成年子女折磨老邁的父母,二是做太太的無怨無悔地照顧丈夫,數十年如一日。事實上,這是兩個極端的例子,無法代表大部分照護的情況。

不要有罪惡感
我擔任臨終志工已經五年,一星期有一至二次,與臨終病人和家屬相處,有時連續四個小時。在病人接近死亡時,我也會在家屬的請求下,晚上留下來陪他們守夜。儘管責任重大,但我知道離開病榻之後,我會有三至六天的時間「復原」,再繼續下個星期的活動,包括做飯和見證朋友死亡的過程。有了這段「停工期」,我可以重新充電,但這卻是許多照顧者無法擁有的奢侈享受。
擔任「馬克兒童之家」的志工之後,我對照顧者的煎熬有更深一層的體悟。這是全美第一所私立兒童安寧院,除了服務臨終病童之外,院方也提供讓父母喘息的臨時照護服務。為了照顧子女數年來不眠不休的父母們,可以將罹患危及生命疾病的孩子送到這裡,放心去度個短假,因為他們知道,孩子在這裡能獲得妥善的照料。與這些父母聊天,才知道臨時照護對維持精神正常有多麼重要,這讓我進一步了解照顧者的處境。

我太太曾因心率失調導致中風,我和女兒必須提供一天二十四小時的全天候照顧,所幸太太復原後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但這三個月的經驗,讓我對照顧者的感受有了全新的體悟。
太太中風的一年前,我報名參加一個為期四天的笛子研習營,不巧,時間與她的復原期重疊。我想參加這個研習營好幾年了,原本想,我不在,女兒和兒子可以輪流照顧她。有一天,我不經意向太太提到這件事,希望她會說:「史丹,你當然可以去,我沒問題的。」但她臉上露出害怕的表情,我立刻知道這不是個好主意,很快補上一句:「不過我並不想去。」我很清楚,為了她,必須捨棄自身的需求,卻不免心生委屈,我為自己有這樣的感覺而深感羞愧,因為我深愛她,我知道相較於她的需求,我的需求根本微不足道。

我發現,長期照顧者都有過類似的經驗,滿足自我需求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但我們卻羞於啟齒。為什麼?因為我們一心想遵循德蕾莎修女的無私,別人也會不斷提醒我們要這麼做,無論是自己或是他人的期待,都可能成為枷鎖。親人對你的正面回應,隨時可能翻轉:剛剛才說愛你,下一秒說恨你;剛剛才說很好,下一秒說不好;剛剛才說謝謝你,下一秒要你離他遠一點。這些還只是一天當中的某些情緒反應,有些照顧者或許不是一天,而是一小時。

試著想像,為了照顧深愛的年邁父母,放棄自己原本的生活,而他只因吃飯時間晚了十分鐘,便厲聲斥責你不孝,你會作何感想?這種不知感恩的情形會一直持續,直到阿茲海默症發展到最後階段,他才會閉嘴,無意識的傷害行為也才會停止。矛盾的情緒無關乎對錯,當兩個人的需求有所抵觸時,矛盾便會出現。因此,當你哀嘆自己的需求永遠不被滿足,別把這種感覺推開,照顧親人是很吃重的工作,身體或情緒上都是,你會出現這種情緒,是很自然的。對自己寬容一點,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怪疾病,不要怪親人
親人用傷害性的字眼來責怪你不夠用心,你一定很難受。你犧牲很多,也已經盡心盡力,也知道親人的一切改變都是疾病造成的,無論是穩定或進行性疾病。理智上,這些你全都知道,但心裡還是會受傷。當改變生活的病痛時時刻刻存在時,會產生了一面感官透鏡,扭曲所看到或聽到的事物,很不幸的,照顧者往往首當其衝,必須承受親人對扭曲事物的反應。一名罹患卵巢癌的女士,在病痛的折磨下情緒反覆,她不知道這一陣疼痛何時會消去,何時會再回來。丈夫用輪椅帶她外出散步,她不但不感激,還常因為輪椅滑過路面的坑洞對他口出惡言。他會做她愛吃的點心給她吃,她不但不感激,還會質問他加了些什麼材料,害怕吃了不該吃的東西,讓疼痛加劇。幸好做丈夫的了解,對他口出惡言的是疾病,不是太太。「沒關係,」他對我說:「我知道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對我殘酷的不是瑪姬,而是癌症。」

一名丈夫罹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女士,對丈夫的傷害性言語經常無法釋懷。「我恨這個病,恨它對我和家人造成傷害,它奪走我的未來,也奪走兒子的未來。在連續照顧比爾十二個小時之後,他的責備就會讓我覺得難以忍受。我還是很愛他,我知道他因為生病才會變成這樣。要耐住性子聽他罵變得愈來愈難,但我還是把委屈吞下去,一次又一次。」她告訴我,丈夫的傷害性言詞令她很痛苦,但她除了接受之外,別無他法。我倒覺得有個辦法可以試試,就是「化解」,這是合氣道的指導原則,合氣道是一種武術,教人如何在防衛的同時保護攻擊者。你不但要避開攻擊,還要輕輕將攻擊者推開,藉此化解攻擊的力量。要保護自己免於親人的傷害,你就必須了解,他對你的咒罵,反映的是面對頑強敵人的無力感,而不是因為你做錯事。要保護親人不受自己的傷害,需要很強的自制力,就像一個連站都站不穩的醉漢握起拳頭向你揮來,你也要忍住不要跟他打鬥。優雅地接受那些毫無建設性的責難,然後道歉,繼續向前走。

但有時候,卻是怎麼努力也做不到。一名罹患失智症的父親對著照顧他好多年的女兒說:「妳怎麼這麼笨!」只因為她不小心摔破一個盤子。「妳一輩子沒做對一件事!」這樣說是否太過份?當然,但是否很傷人?那要看做女兒的怎麼想了。假如她看到的是這些話背後的意圖,而不是這些話造成的結果,假如她接受父親腦中只有片段的思想,甚至於不知道面前這個人是自己的女兒,那這些話如何能產生傷害的效果?照顧者若想避免人身攻擊的傷害,就必須觀察這些看似傷害性言行背後的原因。女兒放棄自己的生活,照顧生病的父親,做父親的怎麼會對她心懷怨恨?我想不會。他的憤怒和不知感恩的情緒,表露的只是內心的紛亂,別無其他。未來,你將從親人身上學到許多,有些收穫是你料想不到的,將這些寶藏存放在心裡,你會發現有許多智慧深藏其中。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